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一体化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9:02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1篇

现阶段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充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使得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校企一体化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通过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人才培养与市场衔接在一起,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所需要注重的问题,改革和创新仍然势在必行。《改革与创新:高校物业管理的开展与服务》立足社会变革过程中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高校物业管理的重点内容、高校物业管理的情况,加强物业管理难题讨论和分析及研究,并得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将这一内容作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管理参考用书,也属于当前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工作具体开展的重要参考书目及培训教材,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目。

该书根据当前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高职院校实情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书里也选取了几家在高校开展物业管理服务中总结得出的具体服务理念及相关做法,为从事高校后勤管理领导者和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推动研究成果得到共享。该书对高校物业管理加以划分的时候,将其确定为“开展”和“服务”等内容,这两个方面都属于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方面内容,全书包含十四章,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关注物业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及模式、机制等内容,可将这一内容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开展”模块加以讨论。第一章内容突出全本书的主题,第二章中主要进行内涵解答,之后第三章到第六章围绕高校物业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及运行机制、标准等内容以理论阐述的形式确立“开发模块”。第七章至第十三章的内容主要是“服务模块”,得出相关服务对象,包含着校园文化和公寓管理等内容。第十四章“高校物业管理开展体会感言”的服务性质比较突出,其从不同角度出发获取相关经验,更加关注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客观上加强我国高校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新现象及新变量等内容,明确这些变化对高校后勤管理形态及内涵变化产生的影响,该书具有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与时俱进”,在高校后勤各领域方面所得到的具体改革与创新观点,有效融合高校物业管理的格局演变情况从而得出更加完善的策略与途径。作者在第三章第二节“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服务理念来源”中阐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充分介绍了当前企业管理思维的典型特点,在第八章“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方法”方面则主要是分析学生公寓的共同特点得出“管理、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的管理创新模式,在这一基础上明确每一个章节中的改革和创新主题。

该书在归纳整理得出的“十大难题”中,包含着两大研究范围。其中一个是在高校物业管理特点分析后确定的理论范围基础上,深入解析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确立的具体过程和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式以及运行机制完善方式、高校物业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方式等。另外在高校物业管理主要职能与其他活动结合的实践范畴中,对高校物业管理与校园文化和高校物业管理与公寓管理及高校物业管理与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等内容有效分析。该书将“高校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这一部分作为独立部分实施深入剖析探讨,在这一基础上促使高校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内容得到更加全面的解析,这也是相对同类型书籍有所创新的内容,作者明确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向,得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读全书,该书结构较为严谨且立意明确,存在着比较强的实用性,兼具高校物业管理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等特点,该书既可作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培训及学习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校及高职物业管理服务专业的教学用书,从而促使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的模式充分实现。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2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 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三)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易燕萍,史金虎.中职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钟凯彬.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误区[J].中国培训,2005,(5).

[3]白培如.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培训,2005,(4).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酒店管理

一、酒店服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设置课程与市场有一定脱节,缺乏市场调查。由于该专业为两年制中专,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一年,主干课程有限,教学重点就定位在将来就业方向的“餐饮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两大块上,但就我校餐旅系带实习的专职教师反馈,高星级酒店对前台接待、吧台调酒员等专业技能更强的服务岗位需求也比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拓宽教学领域,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的安排上,欠缺统一的要求和整体的规划。教学的模块应该是突出专业能力,每一位教授本专业的教师应该严格把握科学的教学体系,对各模块都涉及到的同一课题,在训练中应以统一的标准展开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专业的课程要进行规划,形成较为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体系。

3、实习设备欠缺,实习项目上比较单一,在操作训练上达不到教学要求。职业技能教学突出动手能力,但由于专业发展日渐萎缩,专业的设施设备十分陈旧,已严重与现代酒店设施设备脱节,欠缺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因此在实习操作上只能因陋就简,在技能上达不到要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只能达到“半成品”的层次。

4、目前培养出的学生欠缺对本专业的了解,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上虽然对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常年供不应求,但学生就业之后,由于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加之社会对该工种的尊重程度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半途而废,离职、离岗、跳槽等现象颇为普遍,因此可能导致“就业率高,稳定性差”,从而影响今后的招生与就业,造成恶性循环。

二、适应社会发展,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必须对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表述如下图:

1、以酒店的需求,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目标。通过划分不同的岗位,我们了解了酒店不同部门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中要突出“仪容的修饰”、“仪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酒店营销知识”、“酒店财务管理”、“库管知识”、“前台服务与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调酒技能”、“会议服务”、“酒店文秘与宣传”、“计调业务”、“维修与保养能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不局限于一般的操作本领,而是包含这个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2、根据主干课程,设置不同的环节。对于“前台操作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操作技能”、“计调业务”课程教学分为“到店前的准备工作、到店时的引领工作、到店后的接待服务、离店时的送别工作”等环节。以客房服务为例:

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客房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客房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清洁卫生,常规服务,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餐饮服务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餐饮服务岗位技能的分析,餐饮服务模块包含的内容:礼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把握客人心理能力,推销能力,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清洁卫生特殊问题的处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我们将两门课程划分为对客服务的四大环节,最终实现学生熟悉每一教学环节,以教学环节为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事先让学生了解环节中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目标的、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所有技能。

对于不同课程中会有共同的小模块,我们可以设置公共模块。

例如:饭店服务中的门专业基础课“礼仪训练”,礼仪包括了“仪容”“仪表”“仪态”的训练。

(1)仪容,仪表的修饰我们可以设置校园,休闲,职业等不同的主题,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先由小组自身评价,再互相评价,得出穿衣打扮必须遵循的“TPO”原则,即“时间,地点和场合”相适应的原则,然后,以多媒体课件或现场参观的模式,让同学们了解身为酒店服务业的一名员工,要注重自身形象,体会酒店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

(2)仪态的训练主要分为“站”、“坐”、“走”和“手势”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分组,学生对照找出“最美的微笑”,“挺拔的站姿”,“优雅的坐姿”,“规范的走姿”,“得体大方的手势”,进一步引申到作为酒店行业中具有职业特点的仪态训练,由每一组学生代表发言,讲出在服务中我们应达到的要求,从而得出标准。

对于公共模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只要相关的模块练习中,都应贯穿其中。在每一模块学习完毕后,必须要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达到学以致用。

三、根据所设置的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及建立一体化场地

1、对一体化教材的设想

(1)将“形体训练、仪容仪表的修饰、礼貌礼节、口才训练、职业指导课、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前厅操作技能、客房操作技能、餐饮操作技能、计调服务”的四大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的一体化教材。

(2)对于“调酒技能、酒店财务与管理、维修与保养、酒店文秘与宣传”等专业性较强,需深入学习的,则应单独成一模块,进行独立编写,但应结合本专业特色,设计学习过程并组织教学。

(3)根据工作岗位目标分析所确定的酒店岗位实施综合实训,学生轮岗熟悉酒店的工作流程,除掌握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引发出来的潜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试想,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的发展才会有多样性,人才的竞争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2、对建立一体化场地的思考

(1)对于一体化教材中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口才训练等理论与实习可以在一个场地进行,但对于其中要求有动手能力的环节需要具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环节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只有对现有的基本设施加以利用,才能使学生达到直观体验。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高起点就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41-02

1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习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财务部门及一般会计工作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岗位。其中,有48%的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实习,有32%的学生从事一般会计工作实习,有10%的学生到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政府机关参加实习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和3%。由该数据可以看出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极少数学生的实习单位在银行及政府机关。

1.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调查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涉及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较为繁杂。虽然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的需求,但对于财务管理这类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仅为20.3%,比例偏小,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实践教学课程未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需要设置,内容缺乏职业特色,对行业热点与重点反映不鲜明。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学不能直接为工作所用,实习单位需另行培训,院校与行业之间缺少有效合作机制。

1.3 实践教学师资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我校师资队伍中理论水平较高而行业经验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限制了其教学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实践教学的整体发展。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导致了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难以对学生施以应用型教育。

1.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一系列培养学生基本从业素养的模拟实验室构成,实践教学与真实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只能进行极为简单的专业技能练习,部分训练无法实际操作,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与合作企业的联合办学关系不够紧密,而且未达成科学的合作办学共识,使得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停滞不前,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局面。另外,我校和实习企业对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并未形成很好的联动机制,校方认为受客观因素所限无法及时指导与管理学生,企业出于种种顾虑不能依照规定对学生进行管理,导致实习过程中出现漏洞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2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

2.1 构建原则

2.1.1 以人为本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与学生性格特点相符合的实践教学目标,制定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提升相配合的实践教学活动。

2.1.2 市场导向原则

始终保持市场导向原则,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财务专业人才,缓和财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推动财务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1.3 互助联动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各实践环节的互助配合与联动发展,突破实践教学因内容缺乏连贯性而造成难以继续发展的瓶颈,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2.2 构建必要性

目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较为普遍,包括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等,内容庞杂,没有形成专业科学的体系研究。我校财务管理专业难以解决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各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专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加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未能满足各行业的实际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能够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并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构建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起点就业”为目标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起点就业”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设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注重实验、实践、实习教学的互补发展和衔接作用,使学生基层服务与管理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努力追求“高起点就业”的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

3 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着“高起点就业”这一构建目标和“三位一体化”这一特色。“高起点就业”需要学生完成岗位入门基础工作,即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基层服务与管理能力的训练,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实习三方面教学内容,逐步锻炼促使学生实现“高起点就业”的三层次能力。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必须通力合作对该教学过程提供支持与指导。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位一体化”特色正是应对该挑战的有效措施。

3.1 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化

学生从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到实现“高起点就业”需完成三种能力的培养,即通识能力、专业基础技能、职业发展素养,这三种能力是逐层递进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而顶岗实习将完成学生职业发展素养的培育工作,使学生实现“高起点就业”。

3.2 教学内容三位一体化

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模拟实验、专项实训、专业实习三方面内容,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能力训练,坚实了实践教学基础。制定教学安排时需注意三方面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每种实践教学活动均有优劣势,如实验教学可模拟多种工作情景,多角度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实习教学可使学生进行实地学习与锻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存在着不可轮岗使得多数同学仅在一个岗位上进行实习,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而校内模拟实验室又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此可见,互助联动发展的实验、实践和实习三位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进而实现“高起点就业”。

3.3 合作机制三位一体化

必须与企业及政府保持合作。学校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政府明确社会的发展趋势且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把以上几方面内容科学组织成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支持体系,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监管教学流程,评价教学结果等,将使得“高起点就业”的实现过程更加顺利。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5篇

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个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现阶段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过于关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常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因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而后连贯性,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基于此,本文就将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上对专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起更适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体系,希望为今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有效地的意见和教学方式[1]。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实际上也是教学内容进行衔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递进,整体的教学结构也很明确。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我们在进行实践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按照实践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和理念,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重组,从而形成最好的教学形式和状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整体目标体系的实现。

二、旅游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方式仍然是传统模式,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的思想上,都没有对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依附存在,因此十分缺少相关的计划好和安排[2]。在实践教学的环节配置上来讲,我们在实践环节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铺垫或是教学连接,在很多时候都是受到专业技能简单模仿和学科理论重复式验证的影响,设计型、综合型、应用性的训练过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起到足够的帮助和影响。在这些前提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式,旅游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对实践内容和方式的整合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同时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全面落实来完成实践整体的目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又将二者进行了单独的发展和考虑,这样在教学中不仅能建立起有效地联系,同时二者的独立对教学的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真正的实现具备验证、训练、综合和探索为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3]。

三、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系的实施和开展: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课程进行优化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行动方向[4]。所以,我们?榱烁?好的满足和实现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在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制订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来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构建,保证目标和实际情况相符,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正常开展。其次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时,要保证贯穿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使得教育的时间和内容上能做到更好的做到相互衔接,内容上也能起到互补的作用。最后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难度上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

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就是说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些企业需要和学校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旅游企业有着稳定的客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场所,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有效地社会资源,帮助学生、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在今后旅游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更好的使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学生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在旅游发达的国家或是地区将实践基地进行开设作为今后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5]。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6篇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为知识内容前后关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当下各个学校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成一个最佳和合理科学的组合方案。一方面,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分散以及知识断层等等劣势,以强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帮助学生整合内容和学习所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保障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一体化学性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互相整合,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补的合理局面,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与社会脱轨,有效应变。让学生真正实现在这一专业上的学习,收获学习效果。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的基础,是时间的理论准备期。要想合理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具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换而言之,所谓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自身的岗位上专心工作,还指的是通过自身理论知识运用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素养的意识以及创新自主的能力等等。旅游业隶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堂上所教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实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准备实训

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了解,配合相关的课程进行基础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操作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基础实践操作,包括形体、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各种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的熟悉有关专业知识。

(三)实习

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实现实践与岗位的对接。从一个角度来说,在学校外的企业中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指安排新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职业信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校外的实习还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即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以要给学生安排职业,学生在企业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灵敏的结合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从业的职业素养,为即将来到的就业过程打下充足的基础。

(四)毕业论文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各个环节,还要具有初级的创造以及钻研的能力,即可以通过自己所接触的专业理论,合理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毕业论文的采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理解,规范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以及创造精神。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出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结语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擅长抽象思维,而中职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多数比较枯燥。在中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职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性展开适应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中获得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和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和交流”[3]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物流专业教师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物流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4]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且比较枯燥和抽象。在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满足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根据物流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物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比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货运》、《运输作业实务》等专业课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任务,并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实施完成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构建。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课程的完成需要建立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组织的主要场所之一,为物流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服务。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仅针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环节的实践操作,应该根据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依据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特点,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动手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还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物流专业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领域进行过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专业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因此,聘请企业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工学结合

仅仅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建的再好,也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在企业,企业执行的规范都是职业标准,学生的实训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企业作为最终的毕业生接纳者也需要介入进来,与校方进行多方位、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等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企业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训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让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习模式也可采用“学―工―学―工”的工学结合的交替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学期到企业去实习,再接着回到学校学习,重点解决在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再投入到企业一线去检验上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设置“工”“学”比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学时比例,要充分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区分“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要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学比例的调整。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操作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理论知识;若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服务,以“做中学”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工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自觉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以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或经营过程为前提,工作过程知识自然成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收集、挖掘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三)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仅仅有理论笔试考核是不够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并重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考核与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可以参考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物流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工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8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理念和模式;问题探析

此篇论文为广东校级教研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创新研究》的结项报告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数量呈急剧攀升的趋势,从2007年3月我国教育部决定开设酒店管理本科试办专业至2013年12月,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就有近70所高校成功申报开办,高职高专的酒店管理专业就不计其数,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应该满足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酒店业的发展现状中仍存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这一明显缺陷,可见酒店高等教育与酒店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供需错位现象。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该问题从理论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认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发展应用型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一种不同与传统办学形式的全新办学模式,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状态[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一体化”,主体是学生,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各个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产业各要素发展实际不相匹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酒店方面[3]。毫无疑问,酒店业是我国旅游产业中规模最大(2007年星级饭店的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在旅游企业中的比例为58%、57%),运行也最成熟的产业要素,但与之相对应的酒店管理高等教育却在整个旅游高等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旅游高等教育界应更加关注酒店高等教育,从教育资源的投向、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尤为重要,这不仅是酒店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也是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国外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特点以及启示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它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规律[4]。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不同,各有侧重:美国和加拿大注重企业的参与和工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日本则强调政府即官方的干预;英国注重教育公司在合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组织和协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但究其本质,都是谋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指的是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5]。美国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就有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酒店业研究中心(CHR),CHR针对酒店业进行高质量研究。它成立于1992年,使命是创新知识、分享知识以推动酒店业的发展[6]。CHR的设置提供了学校和酒店业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CHR的教师和酒店业内人士一起合作来开发新的观点、理论和模式,用以提高酒店业在决策、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实践水平。在定期召开的圆桌会议和其他会议上,酒店学院的教师、合作伙伴以及酒店产业界人士共同研讨酒店业重要的议题,学界和业界人士都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CHR的研究成果:《产业研究报告》和《产业指南》。CHR的研究成果有多种出版物:酒店期刊、康奈尔酒店管理季刊、CHR报告、圆桌论坛等[7]。世界范围内数以千计的学者精英和业界领袖加入到CHR,他们通过网络把研究成果及时地传播到全世界。见下表:

(表1: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纵观国外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表明当代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把合作教育限制在应用技术学科这样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全人教育”:注意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学习期间人的工作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良好影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基本停留在学校为企业做些培训工作,酒店企业仅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这样的产学研并不能适应未来酒店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转变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围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开展包括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规范化、内容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确立“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完成理论[11]。

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应用型的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以育人为中心的,即这种模式的中心任务是高校通过有效整合教育、科研和行业资源,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功能。同时这种办学模式也体现了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发挥,既提升了专业的影响力、社会贡献力,也进一步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包括应用型科研在内的研究工作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体现。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充分利用了高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教师参与行业问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和执教能力;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为新兴的酒店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总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是高等酒店教育的必由之路。见图1[12]:

三、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探讨

1、与酒店产业共同定位培养适合酒店市场的专业人才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样会日新月异。针对该情况,因此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要与一家、几家甚至更多的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向酒店企业输送专业化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就成为了酒店管理专业为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进酒店业良性循环发展所提出的针对性营销产品。全国一盘棋式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然会使酒店管理毕业生因缺乏市场适应性而处处碰壁、屡遭挫折。酒店管理专业应依据自身条件与学生情况,结合区域特点,从而培养适合酒店产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13]。

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目标是“为国际接待业,尤其使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锁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

广东财经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酒店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课程体系中,如和广州四季酒店合作,设置一门“酒店管理讲座”专业限选课程,请酒店方面的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和组织学生进入酒店接受专业的酒店高层培训,而且课程内容要在与企业双向沟通的过程中制定完成。

2、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12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了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业务上提出了“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的规格标准,即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的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可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和专业实习模块等若干层次性课程模块。学生在第一、二年完成了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对酒店业有了基本了解,再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与趋势对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加以选择,以保证其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的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可依酒店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企业的顺序选择就业方向。由此既保证了本科教育中学科理论的厚基础,,又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强能力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宽口径和广适应,从而兼顾了个人、行业和社会的利益。见图2:

(图2: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们无论是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还是对酒店企业的调研中都得出了这样的答案: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呆板、滞后,不能学以致用。很多毕业以后从事酒店行业工作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的知识从毕业那时起就已经过时了,许多新鲜的知识需要到社会上、企业中去学习、去获取,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学生到达企业后工作的适应期。而且,有一些即便没有过时的知识在工作后的几年中,也几乎从未使用过。这一现实清晰的反映出了酒店本科教育的滞后性,因此,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在自身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相应企业要求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地制定进教学计划,在酒店学科知识体系中,课程设置同样要紧随行业发展、酒店企业的市场需求,酒店消费心理学、会议服务与管理、酒店投资与预算等课程已被越来越多的酒店企业所关注。

实践教学可以说是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亮点,酒店管理专业是非常强调实践性的专业,广东财经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强调实践教学,提出“3+1”人才培养模式,既三年在校学习,以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第四年专门开展实践教学,第七学期为专业实习,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在这期间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既具备较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较丰富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鹏 汤利华.构建旅游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几个问题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9

[2] 查吉德.关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6.7:10-11.

[3] 余昌国.饭店高等教育应受到更多关注[J] .旅游学刊 2008.3

[4] 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9

[5] 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

[6] The school for hospitality leadership [EB/OL].

http://hotelschool.cornell.edu.2008-7-5

[7] Edmondson, Brad. Hospitality Leadership The Cornell Hotel School[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Society of Hotelmen, 1995.123-125.

[8] 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 .旅游学刊.2004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73-74.

[9] 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68-70.

专业一体化管理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数字信息资源和计算机软件资源完成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已成为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完成实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然措施,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特点与实验室现状分析

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特点

IT技术的高度普及,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需求,也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实践环境需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和IT技术。使用计算机作为实验/实践教学工具或实验/实践教学手段,依托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环境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利用信息化专业软件完成实验/实践教学过程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基本特点。同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一般具有实习性、综合性、项目更新性,协同交互性、实验/实践过程与结果不确定性、实验/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应充分考虑上述特点。

2.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现状分析

从IDC调研结果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设置名目较多,常见的实验室通常有金融实验室、管理模拟实验室、贸易实验室、ERP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手段都在向信息化、数字化过度,以计算机网络配置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软件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已趋于普遍,一些高校建有沙盘实验室,也在向网络沙盘过度。

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内涵来看,实验室的称谓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多有包装之嫌,实验室的实质意义在于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能为哪些个专业提供多少个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实验室的档次和等级由完成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决定,而与实验室的数量和称谓没有根本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应在数字化环境下探索一种全新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来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来带动专业建设,通过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构成模式

1.软件环境构成模式

软件环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核心和灵魂,实验室软件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实践教学效果,实验室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软件、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多媒体实验/实践教学课件三个部分。

(1)专业实验/实践软件

采用B/S结构或C/S结构,安装在服务器端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软件为浏览器端(或客户端)提供实验/实践教学模拟环境,保存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中间数据和最终结果,是构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核心部分。

(2)实验/实践指导书

包括与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指导性资料,多以电子文档或多媒体形式安装在服务器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服务器端下载或直接读取来使用。

(3)多媒体实验/实践教学课件

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以多种媒体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实践教学课程软件。

2.硬件环境构成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实验室的硬件环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设备、服务器、教学辅助设备四个部分集成,硬件环境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传统模式下实验室环境构成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构成模式分析,可以归纳出构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设备的如下特征。

(1)硬件设备通用性与软件设备专用性:实验设备由通用实验设备(硬件部分)和专用实验设备(软件部分)两个部分组成。

(2)实验室专业性体现在软件环境:各专业实验室硬件设备构成模式一致,区别在于软件环境,实验室类别取决于服务器中安装的软件。

(3)实验室构成模式特征: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构成模式如图2所示。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软件环境对硬件环境的配置存在兼容性。因此,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以集中的方式管理、以共享的方式使用,提高实验资源利用效率,把多个专业实验室集成为一体化信息平台存在着可行性。

4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构建

1.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1)服务器集群

将原各实验室服务器集中在一起,并组成服务器群组系统,群组中的服务器分担不同角色,统一部署,协同工作,形成有机整体。服务器集群中成员服务器以不同的角色同时为实验室服务,服务器硬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原来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向具有现代化教学和管理功能的实验教学基地过度,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改革与具有重要意义。

(2)服务器集群与实验室集成

实验室主机(实验用机)以子网形式访问服务器集群,获取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主机据需要访问不同角色的服务器,在不增加资金投入条件下,实验室功能得到加强和完善,原来单一功能的实验室可以承担多功能实验室角色。

(3)服务器虚拟主机模式

在虚拟主机工作模式下一台服务器可安装多个实验系统,为实验室同时提供多个实验教学环境,进一步节省实验教学资源。

2.实验室整合为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优劣的评价标准在于它能否高质量地承担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实验室花哨的称谓无关。实验室整合后统称为实验/实训中心或实验/实训基地,不再有分门别类的名称,各实验室统一编号为实验室一、实验室二、…、实验室N。实验室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更改服务器的配置动态地分配。

3.教学和研究机构纳入一体化平台教研室、学术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可以有选择地纳入实验室一体化平台,一方面通过教学和学术成果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人员可通过一体化平台共享实验资源,进一步扩展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增加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多赢的目的。

4.开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对全校乃至社会开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空间,打破传统模式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分布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解除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验资源瓶颈。

5.拓扑结构设计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5一体化信息平台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优势

1.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灵活性

服务器有别于普通计算机,需要更为妥善地管理与维护。把多个服务器集中在一起,可以为服务器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便于维护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考虑服务器与实验室之间多对多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服务器与实验室的双重工作效率。

2.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

随着高校扩招,突出的矛盾就是一个实验室无法容纳一个专业的学生同步完成实验,实验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室利用率下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通过网络集成方式,多个实验室共享一台服务器,实验室规模得到扩展,实验室利用灵活,客观上扩展了实验空间。同时服务器具有24х7小时连续工作特性,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保证了服务器利用空间的延伸。

3.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实验资源开放与共享

随着IT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迅速发展,实验资源理所当然地不能局限在某个实验室中,根据教学以及科研的实际需要,经济管理类部分实验资源应通过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开放到教研室、科研所、校园内部、甚至延伸到校外,使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资源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