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学素养提升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9:01

美学素养提升

美学素养提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挥动手中的画笔、运用各种绘画技巧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还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入手,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意图,从而形成愈加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和内心世界,同时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

一、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由于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很多高中生都存在紧张、焦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生命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美术教育要肩负起强化人文教育这一重要职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建立起崇高伟大的人生信念和人生追求。只用这样,学生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今后的学业发展、前途未来和人生道路。

二、引发学生展开多维思考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将传授美术学科知识、指导学生掌握绘画技能视为教学重心,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通过美术课程使思考能力和情感意识获得有效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感悟,更无法激发起美术创作的欲望,自然谈不上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美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可有可无,更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1]。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感悟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形成较强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一幅名为《柳塘呼犊图》的画作。在画面中,有一个老翁站在长满柳树的水潭边上呼唤远处的牛犊,而牛犊则以仰头的姿态呼应老翁。当欣赏完整幅画作之后,教师可以将牛犊的部位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牛犊的眼神。通过观察,学生一致认为可以看出它对老翁的眷恋。有了这一层认知之后,学生立刻感觉这幅绘画作品变得立体鲜活起来。除了感叹创作者细腻的绘画手法以外,还感受到了画作当中特有的情感色彩和人文特色。学生在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产生了多元化思考,使个人综合素养获得整体提升。除此之外,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向学生展示一些教材以外的美术作品,给学生提供更多鉴赏优秀绘画作品的机会,探究其绘画技巧和构图巧妙之处以外,还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向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社会背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在美术作品当中都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的。例如,在鉴赏《向日葵》这幅经典画作时,学生在不了解梵高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意图之前,难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欣赏这幅画作。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画得很普通,还有一些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体会到怒放、像火焰、姿态多样等一些表象特征。此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学生再展示几幅梵高的其他作品,或者播放与梵高绘画创作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梵高这位世界级绘画大师及其经典画作《向日葵》产生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从而深刻感受梵高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无限激情与热爱,甚至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之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鉴赏《向日葵》这幅作品,学生必然会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艺术精髓与人文价值,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获得显著提升。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传统美术鉴赏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环节,更谈不上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保证了教学进度,但学生的收获感和体验感欠佳,而且获得的知识量也非常有限。即便有些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有所提升,其速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具备较强的探究精神。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非常富有创新,而且构思新颖,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表现力和美术鉴赏能力都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在欣赏完这一类作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些废旧材料,例如,易拉罐、旧报纸、破损的泡沫保温板、纽扣、袜子等,在课堂上制作一些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这样一来,既激发出学生的创意欲望,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美术创作时融入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从而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心得体会。同时,还能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教材,强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积极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比如,在鉴赏环保作品时,通过录像片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更加深入。其次,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在美术知识讲授过程中,关注美术史的发展,有效将美术鉴赏发展史和人文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对美术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掌握美术鉴赏课程学习的重要方法,提高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的技能[2]。

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仅凭借美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者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在短时间内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显著提升。对此,因为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历史典故、文学著作或者人们生活场景的浓缩与再现,建议高中美术教师将美术鉴赏教学与历史、文学、生活、社会等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元素融合在一起,将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美术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快速提升。例如,在欣赏《富春山居图》这幅美术作品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作者采用的画法,干湿画法将富春江畔的优美景色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在整幅作品中,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呈现出山与水的疏密结合,给人一种张弛有度、大气磅礴之感。之后,教师还给学生讲述一些与《富春山居图》相关的趣事,让学生透过这些故事和历史背景进一步感悟其深刻内涵,从而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使人文素养和核心素养获得同步提升。

五、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要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专业水平、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正确地去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对此,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美术教师,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审美水平以外,还要做到博古通今、博览群书、具备网络化思维、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高中美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原有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自我提升,对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和职业嗅觉,从而加快自身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完善,有效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和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对此,除了教师个人付出努力以外,学校也要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目的出台长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使教学思维获得及时有效的更新。

美学素养提升第2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美术素养;美术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93-01

由于美术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会通过课外的一些社团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促M学生美术特长的发展。活动的开展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将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下面,教师要研究如何组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一、立足教材,安排活动内容

组织社团活动的根本是要立足于教材,社团活动的安排是美术课堂教育的延伸,要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两者要做到相辅相成。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与生活相结合,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弥补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中国青铜艺术”一课讲述了青铜器的发展。讲完这一课之后,教师针对这一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商周的青铜器,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参观之前,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流利地讲解青铜器的历史和发展。有的学生惊叹:原来有这么大的鼎。也有的学生提问:这些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可以保存这么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投入,对青铜器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们通过亲身参观,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仅提升了美术素养,而且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安排社团活动一定要源于教材。

二、自编教材,明晰活动目标

除了利用美术课程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教师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编出来的活动教材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会更紧密,比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教师曾经编过活动教材《百变的衣服》,这个活动教材就是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服为主题。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衣服的照片,让学生们了解衣服的结构、特征和元素以及不同之处,接着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最想要的衣服或者想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并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那件衣服。学生们画的衣服都很有特色,男同学大多画的是超人、蜘蛛侠,也有的画的是小西装,想象力十分丰富。女同学有的画长裙,有的画的衣服带着翅膀,五颜六色,都很漂亮。最后,教师还要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述自己画的衣服的特色,再根据学生们画画的特点和讲述过程,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夸奖,来增加他们对美术绘画的热爱。自编活动教材的选题应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社团活动针对性较强,而且十分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较快地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

三、多元展示,激活活动热情

教师可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艺人的工作室、画室,学习民间艺术剪纸、泥人,邀请美术界专家授课、讲座等,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例如,在班级内举办健身绘画活动时,教师把家离得比校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观察小区内的健身活动、器材和锻炼方式,并鼓励他们参与进去,让他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在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对运动有了自己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健身绘画创作。教师又和学校宣传部门进行协调,把班级学生的作品放到宣传栏进行展览宣传。学生看到自己的画在宣传栏里展览,十分开心。还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学生天玩、活泼,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健身绘画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对社团活动充满了兴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社团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已经开始通过社团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但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准备,付诸实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2]朱海燕.初中美术社团教学与管理初探[J].学科探究,2015(22).

美学素养提升第3篇

一、审美教育与技法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审美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机地把审美教育与技法教育相结合起来,在学生学好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有趣的服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各民族服饰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一些典型服饰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还和以前的教学方式一样,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美术知识的教育的话,学生不仅很快就会失去听课的欲望,使课堂的效率大大降低,还十分不利于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树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试着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对学生们进行技法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们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向同学们展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使了解各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欣赏服饰中的美,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审美的心得。在学生利用蜡笔和布料简单地设计一个有趣的服饰的制作技巧的培养环节,教师在训练学生制作技法的同时,也应当指导学生在作品完成后,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换欣赏品评,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在平常,教师也应当多为学生们开一些美术鉴赏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确立。

二、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相结合

新的课程理念指导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不仅是美术知识,还有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美术知识与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第一课――“参观与旅行”这一课的时候,就不能把学生拘泥于课本中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课本的美术知识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与学习的过程中,汲取其中能体现道德美、素质美的部分。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因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往往都来自于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学校近处选择一处景点,带领班上的同学进行参观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在旅行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要加以指正;如,有些同学在路上乱扔垃圾,在景区大声喧哗等,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不应当视而不见,而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纠正,使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德与美,这么一来就有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发现美的能力以及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考察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美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把德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了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就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也是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其中,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并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学素养提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83-01

数学的美是深刻而含蓄的,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让各种美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触碰、去体验数学的内在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得他们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一、节奏之美——美在动静相宜

过于缓慢的氛围、过于拖沓的语言、过于散漫的讨论,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如果课堂上缺少静静地思索空间,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同样容易失控,成为表面喧嚣、实则空洞苍白的“菜市场”。因此,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连续性,让他们在一张一弛之间感受到思维的挑战,就能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洽和谐。怎样控制课堂节奏,使之动静相宜、张弛有道呢?一是目标清晰。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内容集中。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要突出重点,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本质、掌握规律;三是形式活泼。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一课时,笔者以儿歌《一分钱》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唤起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认知,重点突出了1元的不同付法,进而得出元和角之间的进率,最后开展了小超市的模拟购物活动,组织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既有热烈的讨论,也有安静的思考,他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以至于下课铃敲响时大家还意犹未尽。

二、想象之美——美在形象生动

为数学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的数学变得丰满鲜活。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另一种独特魅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是这样介绍的:“同学们,现在请和老师一起闭上眼睛,插上你们想象的翅膀……假设你就是哈利·波特,手里拿着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轻轻地挥舞一下魔法棒,这20只动物就发生了变化:所有的鸡全都飞起来并悬浮在空中,所有的兔全都举起两只前脚站立起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他们兴致盎然地进行后继的学习活动。

三、体验之美——美在手脑并用

操作活动带给学生的体验,既是成功的,也是快乐和自豪的。开展数学操作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关键载体。注重操作活动的实效,必须要在操作活动中加以观察、比较、猜测,手脑并用,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环节,并辅以问题引导学生且做且思:

1.大家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请每个同学用各自桌上的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3.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然后两人合作,用其中的一部分共同摆成几个长方体,记录长、宽、高和体积,并完成表格:

4.观察表格,思考:①哪些数据在变,哪些数据不变?②为什么长、宽、高发生了改变,而它们的体积却都是12立方厘米?③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在数值上有怎样的关系?④长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得到最大化,同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四、差异之美——美在协同发展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并视其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以达到全体协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不同的学生,通过合理的策略将他们引入其中。方法有:

1.成功法。挑选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回答,给予恰当的鼓励;

2.评价法。将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对他人发言内容进行评判;

3.差异法。让学生之间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者纠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练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①基础练习,查漏补缺。

x+4=10 x-12=34

4x-30=0 x÷10=5.2

②发展练习,纠错纠偏。

3x+7x+10=90 8.3x-2x=63

③综合练习,挑战思维。

5x-18=3-2x

在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均完成了基础练习,巩固了解答方法和格式规范;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发展练习,掌握了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培养了细致的审题习惯;还有少数学生完成了综合练习,了解新的信息,激发了探索兴趣,思维得到了启迪。

美学素养提升第5篇

高中美术往往是每周一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景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而形成的,这就需要从“一课一练”或者“一课一赏”转向“主题性、研究性”的单元美术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有深度的实践性学习模式。通过时间整合,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学习效率更高。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时间是零散的,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将这些时间整合起来,根据学生情况开发出不同层级、不同方向的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并统筹美术相关课程时间进行教学,则更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

二、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模块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不同模块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模块内,整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美术教材之间的整合

我国高中美术教材有许多共同点,因为其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撰写的。对于不同教材中的重合点,笔者给予了关注。如,人教版设计第五课《美的阅读——书籍设计》,列举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等文字的各种载体;湘教版书法第一课《砚边漫步》,展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及其发展简史。《砚边漫步》中图片繁多,从真实动物到甲骨文、从拓印到现代艺术设计都有所触及,着重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汉字的个性、风貌、意趣。我们可以此为契合点,将湘教版书法教材中汉字的变迁作为起点,将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发展历史渗透书籍设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是知识传播的媒体。此外,还可以整合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与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当一回蔡伦》两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纸的改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再如,人美版高中美术第七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用了四课时的内容介绍了产品设计的诞生、构成要素、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表现,从更高的层面介绍了产品设计。初中七、八年级美术课程中都有“设计应用”模块内容的设置,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中有对产品设计概念的简单介绍。学生在初中学习产品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再通过高中美术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对产品设计会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此课导入和授课过程中,加入初中学习的痕迹(海报、标志、会场、纸盒动物、瓦楞纸动物、泥塑、折纸等),既增强了美术单项内容学习的延续性和回忆作品制作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设计概念有了由浅到深的理解,并付诸设计运用,达到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教材共有九个模块,以湘教版的九册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各本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美术教材章节之间的整合

教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利用。如,湘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是相关联的。受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因此有了各自的特色和风貌。《心灵的慰藉》主要是以信仰在美术中的体现为主线,介绍各时期各国的艺术作品;《各异的风土人情》主要关注的是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域的憧憬》阐述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整合这三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从感知到鉴赏的转变过程,从图像识别各种材料体现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再将这种体验进行审美感知、思考和探究。这是一个指导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会到这些作品存在的历史渊源和信仰的巨大力量。

3.教材正文与隐含资料之间的整合

在现在编写的教科书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如湘教版有“活动建议一”“思考与交流”和一些名作的介绍等;人美版有“思考与讨论”“人物故事”“学习活动”等板块。这几个板块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课外美术资料,在正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选取以辅助教学。

三、对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将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最合适的教学导入方式。以人教版高中工艺第四讲《玉石文化》为例,此课着重于对玉的文化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历史、地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此课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从有关玉的故事或成语入手,对其出处进行点拨、引申。在探究玉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共鸣,探究其特定的传统文化寓意,然后拓展到美术学科的核心教学上——“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佩玉是因为中国古代“君子比玉于德”,儒家将美玉、君子和道德融为一体,玉石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玉石的各种形态暗喻玉的品质,宛若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君子如玉,温润而泽。美玉与君子彼此相互印证,在儒家为尊的时代,玉石的地位不容置疑。第二个课时以玉石的种类、色泽、工艺、造型图案等的鉴赏为重点。从我国和田玉的形成解释羊脂玉形成的来龙去脉,利用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扩充内容,使玉石的知识更加饱满。这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玉石的特性,辨别硬玉、软玉的不同,认识古代圆玉的种类、用途及寓意,了解治玉工艺,探究宜昌本土玉石文化等。因此,学生在此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连贯。这些基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决定房屋的高度和宽度,决定着学生素养的培养深度和层次。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需要广博的学识和精心的备课,更需要教师对课程改革由衷的理解和赞同。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不可本末倒置,脱离高中美术教学的主题。要寻找相关学科可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不但要熟知本学科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能把握与高中美术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及其结构,从而把可以契合的点、面有机整合,运用到高中美术课堂中。

美学素养提升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3-01

1.引言

在中职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无疑是最具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实施运用的教学实际中,只注重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以及审美素养的培养,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应试教育。使这种重要的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则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并以此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作用。

2.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在成长和生活经历中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属于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而由此引发的审美意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它将促使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同的审美素养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丰富的,对事物的审美观,从而来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身。这点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素质化和全面化。

3.审美素养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3.1 学生对其积极性表现不高。在中职院校里,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的。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各行其事的局面。而这也导致形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客观阻力。

3.2 专注技能,忽视素养。由于中职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的中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只重于动手能力,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其中也包括了语文课程。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职日常的教学进度也不得不加快。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4.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式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审美素养的教育才会变得相应的简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音乐监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来增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表现效果,从而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2 转变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味单纯的去追求成绩,只会产生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曲解,从而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语文阅读与朗诵来感受审美素养的魅力。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朗诵往往是学生内心思想与感情的反映。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诵和阅读,让他们能更深层的去体会和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从而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4.4 通过分析课文形象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的文章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各种事物来表达某种心理感悟或历程,而这也正是一种学生审美素的培养形式。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时,多指导学生去关注此种类型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涉及到的艺术形象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5.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5.1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悟",就是指学生自身的真实体验和领悟。当然,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隐藏在语文作品的深层次之中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立足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完成语文学科的文章鉴赏与理解掌握,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和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感悟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优化。这其中蕴含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突显了两者同等的教学地位。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还应该教会和帮助学生怎样更好的去自我发展。

5.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在基础的认知上的自我性判断。它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它既有直观的认识,又存在客观的情感,还有夹杂在其中的道德和理智的因素。而对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将情感,道德,理智都融汇其中,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只有这样的素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3 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写作是语文教学实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思想情感和语文能力运用的部分。它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辨析、对情感的变化等。当然,写作的完善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的优美与否,包括文章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的优劣,都是由此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

作文教学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写作的对象一旦真实化了,细节化了,对情感的要求自然也就明显了。作文教学的两个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换言之,就是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当然也都属于审美素养教学的范畴。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正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了。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审美素养的教学也是涵盖在素质教育之中的。其自身也是具有在中职语文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促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养的,可全面发展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莉芬. 浅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J]. 课外语文,2015,04:152.

美学素养提升第7篇

一、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更注重考试科目,忽视了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美术等科目。此外,一些高中难以为美术课程投入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进而影响了一些教师、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利用美术鉴赏课休息、娱乐或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美术鉴赏课难以有效发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

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重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提高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资源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加强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培养,确保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并贯彻落实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当中。教师应及时了解最新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有人认为高中课程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但实际上高中课程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是相通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在晚餐上耶稣说有人出卖了自己之后,十二门徒的各种反应。达•芬奇创作这幅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无法深刻理解《最后的晚餐》的文化内涵与画家的绘画意图。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知识的了解,介绍中世纪的宗教文化,让学生对绘画的创作背景形成完整认识。

3.加强对各种经典作品的鉴赏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名家的绘画经历往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值得学生了解、学习。教师可以在古今中外不同美术流派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丰富学生的美术世界,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中获得多样化的审美愉悦。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幅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画家将亲眼所见的苦役般的劳动景象通过画笔展现在人们面前,批判了封建势力和资本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剥削与摧残。这种深刻的文化意义能够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画家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贫困生活中遭受的磨砺、对于学习绘画的坚持,以及对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追求,都值得学生学习。学生通过了解名家、名作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积累美术知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重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力求通过名作欣赏、学科知识融合等方法,不断创新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兆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美术教育研究,2014(16).

美学素养提升第8篇

关键词:语文;小学;审美素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将这句名言理解为:“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提到“美”,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绘画美”“舞蹈美”“音乐美”等,一提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大家也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学科。毋庸置疑,这些艺术领域的“美”确实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也能通过它们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除了艺术领域的美之外,我们的语文同样也能带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

一、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

无论是真理的发现还是美好事物的发现,它们都源于人们一开始的无意注意,诸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中魏格纳因为对病房墙壁上的地图的无意注意,而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并作出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伟大演讲。那么,将这一假说发现的过程假借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上,要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那么他根本不会关注语文课堂上的任何事物,更不用提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导入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每个环节的关注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无意注意。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庐山的壮美景象,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庐山之中,投入到诗人笔下的《题西林壁》之中,去感受诗句之美。

二、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只能短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短暂的美的享受,然而这种短暂的欢愉并不能长时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要将审美意识永存在学生心中就必须将刚开始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换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关注美好事物的习惯,只有在习惯的催使下,学生的审美素养才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为了很好完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个跳跃,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切忌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注意时间。

三、适当的教师点拨与交流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交流谈论都是一个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他人讨论,你会找出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并第一时间完善它,通过与他人交流,你会发现更多的“新天地”,然而审美素养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交流,一个人故步自封的感受与欣赏提升不了自己审美素养,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审美视角下的事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中“你看到了……”内容,向大家呈现三幅图画,这三幅图画从不同角度看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为了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点拨,教给学生一些观察和欣赏的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因不会观察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适当点拨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

素养。

四、给予表现与创造美的平台

无论是勾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还是将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还是适当的教师点拨和交流都属于“欣赏美”的层面,但是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欣赏这一基本层面上,表现和创造美才是审美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的是提供给学生大胆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在亲身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深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的作品c优秀作品的差距,只有通过这一平台,学生才会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去努力完善它,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会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欣赏美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恰当的欣赏技巧,提供给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美学素养提升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7-02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未必一定要唯“专业”至上。艺术人才应该具备多项才能,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设法使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素养或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中国画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对我国古诗词歌赋的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中国画从唐代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传统,所以中国画的画家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与书法修养,那么他就绝不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的画作的。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 美术是人文学科之一,美术作品要传达的是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实际上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也属人文学科。高校美术类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门类之一,它当然也是人文学科。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美术作为视觉形象,它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展现。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术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的特点。美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人文学科均不具备的,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与辩证的说理等来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的。

美术与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美术所传达的讯息常常能够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能使人们分享到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人从中获得认识,从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因此,美术具备一切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美术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它的特殊的人文教化的作用。

2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较低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知识匮乏、对美的理解与认识不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及对社会问题反映冷淡等。

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丰富的学科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对本学科中的文化课的教学也采取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的学生甚至把比如美术史等必修类课的学习也当做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去深入研究,甚至连考试都会“挂科”。至于对其他如文学、美学和音乐等课程,不少学生更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当他们毕业走人工作岗位以后,当他们要面对的是有较高或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时,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所以就往往会使作品落入俗套,缺乏深度。

美术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心理状态、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他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经历不相匹配,这也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使人无法想象的是,目前不少学美术的人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来欣赏美,所以就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与创造美。这些人还较普遍地对时事缺少关心。至于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欠缺,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人生难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他们的美术作品,要么与时代的发展相距太远,要么就是只会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现象,从不涉及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件真正可以传世的艺术品的诞生是离不开自己所处时代也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维的。

美术作品应反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应反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但是,目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就使其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极度地贫乏。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艺术名家中不乏具备多方面修养的人。达・芬奇所涉猎的领域就涉及到了14世纪的所有学科,以至于自认为绘画并不是他太擅长的一门艺术。19世纪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从小就接受了来自于家庭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成年后与作曲家肖邦成了密友。可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是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理解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深层次地推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更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从而重视健康,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使他们有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采取合理的办法来应付或承受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美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一环,搞好人文素养教育可使学生弥补起其入学时在文化上的缺陷。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再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就能使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艺术,也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当代的艺术。

二、中国当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包括的内容

1 文化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应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法学,还应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比较广阔的领域。如此多的内容,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都能全都有所涉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或有所侧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国画的,可以学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学一点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学习油画的,可以学一点西方的哲学与经典,可以对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设计的,应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应对现代设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大众消费、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道德观念教育

道德观念中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感的确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指望,一个在精神上匮乏、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毫无激情或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人,他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他能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体悟和去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有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他的艺术技能才会是有根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的道德观念的教育应以家庭观念的教育为核心,然后由爱家推及爱国。

3 审美情趣教育

在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而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实际地去实践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就将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这种生活中的美,有些人能够发现它,有些人对它则熟视无睹。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人文素材,从中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三、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

1 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向人文方面倾斜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下,学生人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生的自觉,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增加人文修养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是弥补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加以实施就有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借此丰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再如,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中运用课上交流或课下留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有所提高。

2 强化高校美术类专业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邀请校内外的名人、专家给学生举办人文讲座,借此强化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借助这类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增加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人文景观,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部商业网点的管理,避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冲淡校园内部的人文氛围;四是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