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58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1篇

数据挖掘技术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它是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

一、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预测性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能寻找到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相关联系,常用的一种技术为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发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相互依赖性。

2、聚类

输入的数据并无任何类型标记,聚类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划分为合理的集合,即将对象分组为多个类或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在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3、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分类和预测,寻找预测性信息,自动地提出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这样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4、概念描述

对于数据库中庞杂的数据,人们期望以简洁的描述形式来描述汇集的数据集。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出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这常用于金融银行业中检测欺诈行为,或市场分析中分析特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数据挖掘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资源类数据包括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中心中存储的各类电子档案、档案软件收集的信息、档案信息网建设和维护信息。我们从企业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数据挖掘为企业档案馆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方法。

(1) 利用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发现其中的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构建多维视图的用户兴趣模型。从而可以确定档案信息或服务受欢迎的程度,发现用户访问模式和用户需求的趋势,从不同侧面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优化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收集企业档案网web服务器保留的用户注册信息、访问记录,以及有关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信息等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浓缩和转换形成便于统计分析的用户查阅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用户定制信息库、用户反馈信息等各种数据集合。

2、从建设企业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出发,数据挖掘为企业档案馆提供了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1) 利用档案网和档案管理软件访问信息的挖掘分析出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将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传统载体档案优先数字化。例如: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访问记录、检索请求中用户请求失败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类统计档案拒用集和频繁利用集,结合聚集算法发现馆藏资源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2) 在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利用文本挖掘,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按照相关专题进行挖掘、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构建特色档案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信息库等。

3、从做好企业档案馆信息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数据挖掘为优化馆藏信息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提供利用环节中,对用户每次借阅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则或比例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

(2) 开展企业档案馆馆藏信息文本特征的建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特征集缩减和模型评价工作,实现对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分布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的知识可以为未来档案工作的趋势进行预测。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风险控制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

2.规范管理,提高档案质量。一要规范归档材料收集工作。要制定、完善、健全收集制度,严格按照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规定收集。二要规范档案整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各类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做到组卷合理、案卷(件)内文件排列有序、案卷标题简明、保管期限准确、案卷(件)封面、卷内文件目录、案卷(件)装订结实美观。三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要实行各种门类、载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方便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及时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检查指导档案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力促规范。

5.分散风险的措施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2篇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为实现一定的功能,将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集成为实用的信息系统的过程。随着各行业对业务系统的管理需求日益增多,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共服务的实现都需要将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辅助业务管理的实现手段。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造成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工作,我们需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对管理过程进行整体把控。

1 前期的管理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先决条件

项目前期工作是指为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准备工作即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开工的全部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设立(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几个阶段。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由于存在多种学科的交叉合作,且具有独特型的特点,就要求根据用户的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来量身定做。因此在对项目的前期工作中方案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

1.1 技术方案的描述尽量详尽符合现状需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前期工作的重点是技术方案的描述。它决定着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设计阶段可在反复细致调研用户现状和与用户沟通需求明确项目目标后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

初步设计的技术方案应对现有网络、主机、存储、应用、安全、备份、终端、运维等装备状况,系统能力和应用情况,分析项目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描述;通过对系统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进行总量分析,提出系统能力的总量指标;结合现状和差距,提出项目装备的处理、存储、传输能力的增量指标,分析项目的功能增量。

建设内容应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的建设说明,需描述项目的信息(数据)资源建设规划、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建设内容,以及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要求。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应论述应用系统功能结构和定制开发工作量的初步核算结果,描述应用支撑系统(含中间件等)的功能和技术特征。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需简述网络系统结构、技术特征、网络带宽。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需简述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系统的结构、技术特征、处理和存储能力。安全系统建设应简述安全风险隐患、系统安全域划分、安全等级设定、安全策略、安全解决方案。其它(终端、备份、运维等)系统建设还需简述终端系统、备份系统、运维系统等建设内容。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简述新建或改造机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方案和主要软硬件设备选型。总体设计部分还需描述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说明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相关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关系;此外还需测算数据量来说明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案,以及现有应用系统的利用方案。

对于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类项目,项目各个系统建设方案应在评估现有设备(系统)适用性的基础上,论证技术选型、提出所需设备(系统)集成或升级改造方案。项目各个系统设备(系统)配置方案,应根据比选推荐的不同技术架构、集成方案,分别论述各个站点设备(系统)配置或升级改造的种类及规模,同时设备(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应能反映设备的性能。

2 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很多时候就是应用先进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来实现一定的功能,为软件提供支撑。项目往往对所采用的具体设备有不同的集成方案,造成设备进场后还需根据招标采购的设备型号等做好联合设计,联合设计需项目建设的各方参与,在设计单位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后通过图纸会审,结合现场状况和和设备主要技术特性等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以满足软件功能实现为目标,对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最终的施工图纸。

设备进场后需把好质量关,不仅要做好品牌型号的核对和加电测试工作,还需对经联合设计后不符合性能要求的硬件设备进行及时优化、变更。同时在需求调研工作,通过了解系统现状后再次结合设备的型号对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主机及存储系统、终端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备份系统、运行维护系统、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进行具体论证。

项目实施环节需做好对关键环节的把控,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往往需进行综合布线,综合布线完成后需对其进行隐蔽工程的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覆盖。在改造项目中进行系统部署时往往需对关键设备进行割接,割接环节是改造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为确保顺利割接需提前做好割接方案,并请相关专家进行割接方案的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割接,割接需选择在机房设备使用的低谷期间进行。通常选择午夜、凌晨进行割接。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相比其他工程项目变更偏多、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做好变更管理,变更需详细提出变更的理由和方案。并根据当前先进的技术对其功能进行完善。为保证变更的顺利进行,在项目的设计环节需预留一定的资金来保证项目实施变更环节的资金要求。

3 验收是把好项目质量关的最后环节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验收前需针对系统功能和性能选取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测试工作,第三方测评是指对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检测,一般包括专项测评和质量检测。其中,专项测评包括安全测评、网上信息公开测评和信息共享测评等;质量检测包括系统检测和设备检测。

安全等级为第二级以上(含第二级)的新建信息系统,在交工验收前需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并办理备案手续,在竣工验收前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验收通常分为资料验收和现场查验,资料验收除验收项目过程资料外还需重点检查用户使用手册、系统管理员手册、系统维护等的资料是否齐全。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3篇

Abstract: The limitation of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agent'smanual recognitionis long life cycle, high cost, low efficiency. In view of the weakness of traditional pattern,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technology of text categor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designs the automatic text categorization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The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modeled by UML. It can advance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categorization and support the further information procession

关键词: 文本分类技术;支持向量机;UML

Key words: the technology of text categor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UML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91-02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的文本信息资源日趋丰富,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巨大的信息仓库,也逐步成为公安机关新的重要公开情报源。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及各业务单位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情报工作人员,逐步构建了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情报信息网络。但公安情报分析几乎完全依赖于情报分析员个人的能力,不但一个情报的相关的历史资料需要凭借个人的记忆查询,而且对已有情报的统计也需手工完成,这样不但情报分析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分析员个人的经验及能力,而且对情报的分析工作的效率也有很大影响。针对当前公安情报工作的不足,研究文本自动分类技术,设计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实现公安情报文本的快速自动分类,即将侦查部门采集到的情报文本按照一定的策略自动归类到已经设定的类别之中。可以使大量的警员摆脱繁重的手工识别情报工作,降低分类成本、改善分类性能,并提高情报文本分类的效率,为进一步的情报加工处理提供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信息自动化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实用意义。一般,公安情报部门将情报信息按照内容分为以下类别:治安类情报、刑事类情报、交通事故类情报、火灾类情报、缉毒类情报、反恐类情报和公共突发事件类情报、涉外管理类情报、监管类情报。各类情报之间相互独立,即每条情报对应一个情报类别。本文针对传统的公安情报工作的不足,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文本自动分类技术,以可视化建模语言UML及Rational Rose作为建模工具,设计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

1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的设计思路

一般说来,文本分类过程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分别为特征选择、文本向量表示、文本分类算法和性能评估。由于中文文本的特殊性,必须先按照一定的语意规则对文本进行分词,并经过特征选择、文本向量表示等过程将其转化成可以计算的向量形式,然后通过计算建立分类函数(当为训练文本时)或确定文本类别(当为测试文本时)。下面对本系统中使用到的文本特征选择和文本向量表示等关键技术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1.1 特征抽取算法选择特征提取就是在文本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对自动分类最有效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文本的特征项是通过分词获得的,也就是说有多少个词便有多少个特征项,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特征空间的维数无疑就会很高,因此,必须在分类器的训练之前,在不影响分类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原始空间的维数(也就是降维),对于所获取的特征进行筛选和优化,从特征的全集中提取一个最优的特征子集。其精简方法就是,选取对文本类别最具代表性的文本特征。有研究表明,在经过特征压缩后的特征空间中进行文本分类,不但不会降低分类系统的分类性能,而且有助于提供分类的精确度。

特征选择中常用的方法有文档频率(Document Frequency,简称DF)、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简称MI)、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简称IG)和统计(CHI)等,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给每一个特征词统计一定规则下的度量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某一阀值,然后去掉那些度量值小于阀值的词条,保留度量值大于阀值的词条作为特征词。

本文采用的是文档频率方法,文档频率是指训练集中出现某特征词条的文本数n在总的文本数N中的概率,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DF(t)=n/N

其中n为训练集中出现特征词t的文档数,N为训练集中总的文档数。

采用该方法时,针对每个特征词t由上式计算其文档频率DF(t),然后根据实际问题设定最大阀值Tmax和最小阀值Tmin,若Tmin≤DF(t)≤Tmax时,将特征词t保留,否则将其去掉。当DF(t)Tmax时表示特征词t没有区分度,这些词有的与文本主题无关或与文本主题相关性太小,对文本分类的作用微乎其微,有的是干扰词条,对文本分类起着相反的作用。

1.2 文本描述中的权重算法经过预处理得到的文本在送入分类系统处理之前,要表示成计算机学习和分类算法可以识别的形式。目前,在信息处理领域,文本的表示主要采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VSM)。向量空间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以向量来表示文本:(W1,W2,…,Wn)。其中Wi为第i个特征项的权重,最初的向量表示完全是0,1形式,即如果文本中出现了该特征项,那么文本向量的该维为1,否则为0。这种方法无法体现这个特征项在文本中的作用程度,所以逐渐0,1被更精确的词频代替。最广泛的是TF-IDF计算公式:Wik=tfik・idfk

tfik(Term Frequency)表示词条tk在文档Di中的文档内频数,简称词频。

idfk(Inverse Ducument Frequency)表示词条tk的倒文档频率。idfk有多种算法,目前常用的算法为:idfk=log(N/nk+0.01)

nk为包含特征词条tk的文本数,N为训练库中文本总数。考虑到文本长度对权值的影响,还应该对词条的权值做归一化处理,将各词条的权值规范化到[0,l]之间。归一化处理,得:

W=

TF/IDF公式是一种经验公式,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多年的实验表明,上述公式是文本处理中的一个有效工具。事实上,这一公式不仅在信息检索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它对于其他文本处理领域,如信息分发、信息过滤和文本分类,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的文本自动分类系统也是以它作为文本表示。

2系统的总体模型

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2.1 预处理模块本文将中文分词、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和文本向量表示等过程集成到该模块中,其原因是因为在分类器训练模块和文本分类模块中都需要将文本表示成特征向量形式,本系统将该过程从这两个模块中抽取出来,集中到文本预处理模块中来完成。这样使得各模块之间耦合性减弱、独立性增强,有利于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在文本预处理模块中,包括训练文本的预处理和测试文本的预处理。

2.2 分类器训练模块文本分类的训练算法有很多种,在本系统中,主要运用支持向量机法(SVM)进行分类运算。分类器训练阶段,主要是采用具体的分类算法根据已知类别的训练样本点训练分类器模型,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分类器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得到用于分类的模型或决策函数。该模块是本系统的关键,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分类的精度和效率。

2.3 文本分类模块文本分类模块用于测试文本的分类。该模块的作用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分类函数性能的测试,二是对未知文本类别的判定。它将文本预处理模块中的测试文本特征向量,代入分类函数中计算函数值。当函数值大于等于0时文本属于正类,否则属于负类。每个文本都通过分类器分类,然后与正确决策的分类结果相对比,从而得到对分类器效果的评价。

3基于UML的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自动分类系统的用例分析用例分析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基于UML的建模过程中,用例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用例除了被用来准确获取用户需求以外,它还将驱动系统整个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现、测试、配置等。

对于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进行用例建模,首先确定用例图的系统边界为“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然后根据系统边界来识别与系统发生交互的“角色”。根据对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确定与“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有信息交互的用例角色。通过对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建立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

3.2 自动分类系统动态行为模型面向对象系统是通过对象之间相互传递消息来实现系统功能的,因此要为系统建立动态模型才能全面地反映系统的情况。时序图描述了消息的时间顺序,适合于描述实时系统和复杂脚本。图3就是“文本分类”用例的时序图,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

在时序图中,系统被细化为若干的分析类,这些类就是在代码阶段构成真正的类的基础(包括JSP页面,JavaBean以及EJB组件)。

4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地研究支持向量机和文本自动分类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公安情报的分类需求,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设计了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采用UML建模技术,能够有机地集成和协调开发过程中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信息,便于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对系统进行调整与维护,从而能快速地实现系统的重构和修改。

参考文献:

[1]赵天昀.多分类SVM在企业竞争情报自动分类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8,10:184-186.

[2]吴绍忠.WEB信息挖掘与公安情报收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50(4):50-52.

[3]闫超.基于SVM的中文文本自动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牛琳.基于SVM的公安情报自动分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熊浩勇.基于SVM的中文文本分类算法研究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王贤川.基于知网的文本分类算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4篇

 

近年来,我国现代旅游产业持续处于良好稳定且进程迅速的发展态势之中,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产业在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依然具备着较为鲜明的薄弱性特征。而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产业安全风险在表现强度层次的不断增加趋势,也给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从业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在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方面的全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展开简要的阐述分析。

 

一、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制度建设状态令人担忧

 

现阶段,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在基本制度规范建设与执行方面的缺陷特征具备着极其鲜明的客观表现,而且我国现有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人员也未能重充分履行自身承载的基本工作职责。这些不良状况的客观存在,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的个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多头管理特征,而这种管理行为的开展和运作模式,事实上给游客的有关信息获取与观念形成过程造成了较为鲜明的非便捷性以及混沌性,极易引致游客从不同的信息部门来源中获取的旅游安全信息在库内容指涉层次具备明显的差别特征,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

 

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现象的具体表现包含四个基本方面,即:旅游信息质量状态较差、旅游信息实际获取数量较少、旅游信息综合性特征表现强度较低,以及旅游信息表述内容时间落后。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实际具备的质量状态,是确保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高效稳定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假若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不具备充分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考量特征,那么势必就无法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开展状态的实现创造充足的前在支持条件,进而也就无法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发挥实践助力作用。这里要求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人员,切实加强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的质量控制工作力度,为我国现代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创造充足条件。

 

(三)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顺畅有序的交流共享

 

近些来,班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迅猛有序发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有效交流共享对于有效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具备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在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尚未实现与相关产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顺畅有序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引致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内部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信息孤岛”现象,给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质量效益目标,实现对旅游安全事故的彻底规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良策略

 

(一)切实建构和完备基本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各级政府旅游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要针对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密切关照我国当代旅游产业的具象发展演进欲求,制定并切实履行具备充分的现实关照性以及科学可行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要逐步建构和完备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在上述工作任务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国家旅游局要切实发挥最佳牵头带动效应,针对从事上述工作的实务人员,制定专门性的奖惩和激励机制,促进相关制度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建构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

 

旅游产业本身具备较为强烈的综合性经营发展特征,其基本的产品销售以及劳务性服务内容的提供,往往会较为深刻地广泛波及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环境的方方面面,针对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的建构和运行问题,国家旅游局应当针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切实建立专一开展旅游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的实务部门,建构形成具备综合性技术考量与应用特质的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系统,从而为旅游安全信息资源的集成、开发、序化,以及和利用构筑稳定且坚实有力的后备支持条件。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依照旅游安全信息在内容指涉层次,以及信息具体产生旅游渠道方面的差别性特征,分别建立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状态检测技术系统,并在这一技术实现前提之下,完成对旅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技术系统的建构运行目标,为我国当代历史时期旅游产业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性实施水平的提升发挥现实助力,创造基本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围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本文从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良策略两个角度展开了具体分析,做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长期有序发展具备深刻的现实助力作用。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5篇

摘要:财政工作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信息以简短精悍的篇幅直接反映财政工作运行状态,又以其充实具体的内容折射出政府“以财惠民”工作的开展,让读者民众了读懂知晓“国家的账簿”。笔者作为财政部门的文字工作者,将从标题、导语、内容主体三方面分析、总结、概括财政信息编写中的“简”与“实”。

关键词:财政信息;简;实

财政信息是政务信息的一种,指用信息的方法反映财政工作运行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包含了有关财政工作及其相关情况、资料、数据所蕴含的内容的统称。财政信息的任务是:反映财政部门工作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情况,为党和政府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和实施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当好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本文中财政信息的“简”指:标题要简明、导语要简练,“实”指内容的充实。

一、标题要简明

信息的标题是从信息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是信息主题的提炼,标题一般为“实题”,即把信息的主要事实、基本内容浓缩成一句话,最多不超过两句话,通常政务信息标题无主、副小标题之分。文好题一半,信息的标题是内容的“眼睛”,好的信息标题应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看标题就知道要说什么事。标题的制作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字高度概括、汇总信息内容的精华部分,坚决剔除多余部分,剪掉枝叶。信息标题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直述内容类:题目一语中的,不兜圈子,常用于内容主题单一的信息、动态信息或一句话信息。宣传财政工作的信息,最常见的为“投入多少资金,办了什么事”模式,例如:

《江西安远县5000万元防控柑橘黄龙病》:近日,江西省安远县筹措资金5000万元用于砍除清理病树补助、统一喷药补助、印发宣传资料、技术培训和扶持转产补助等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摘自《中国财经报》2014年2月21日)

《宁夏青铜峡市财政预算月收入破亿》:2014年1月末,宁夏青铜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4亿元,比去年增长10.2%,比2012年增长19.5%。公共财政预算月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实现开门红。(摘自《中国财经报》2014年2月11日)

2.题文承接类:信息正文与信息标题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标题成为信息正文的一部分,在信息内容中不再重复表述。例如:

《湖南湘乡首季实现“开门红”》:截至3月底,湘乡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42188万元,完成年预算的27.36%,同比增加13379万元,增长46.44%。该市通过培育重大产业、服务重点企业等,确保重点项目增产增收。针对企业在融资、用电、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多方协调,力促新增税源企业及早发挥经济和税收效益。同时,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改善税收环境,加大征管力度,堵塞征管漏洞,确保了收入应收尽收。(摘自《中国财经报》2013年4月11日)

3.概括归纳类:这类信息标题反应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总括,便于使读者了解事物的整体概貌,其标题多采用概括性的省略语,常见于涵盖信息点多、信息量大的综合信息。例如:《大连市创新推动财政反腐倡廉》、《湖南财政服务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等。

二、导语要简练

信息导语位于题目之下,用于交待信息的背景材料,交代信息发生的特定条件,反映信息的整体轮廓,奠定全篇信息的基调。也就是当信息的标题不能为后文内容起概括作用时,需要用导语铺垫一下,交代有关事项再展开。

财政信息中存在有导语信息和无导语信息两种,对于无导语信息的编写方法属于上文所述的“题文承接类型”,既信息标题起到了铺垫作用,后文可直接紧跟标题陈述内容,无需导语铺叙过渡。对于有导语的信息,本文认为导语的制作应当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以资金、财政政策和目的为核心,突出重点,删除掉多余、无关、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词句,直到用最少的字词、最短的句子高度概况点名全文的中心内容。本文列述两种常见的财政信息导语制作方法:

1.铺垫过渡式:常见于信息题目的铺陈作用不明显,需要用导语做铺垫,用一句话把题目和内容承接起来,点出有关具体事项,为后文展开起承上启下作用。例如:《辽宁去年累计减免税289亿元》

去年,辽宁省落实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各类企业累计减免税收289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据了解,辽宁各级财税部门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消除重复征税,为15.7万户十点企业及其下游企业减轻税收负担12.4亿元;大力支持企业出口,实施出口产品免抵退税政策,全年办理出口免抵退税253亿元,受惠企业近万户;实施提高小为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至2万元,小型微利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全年减免相关税收23.6亿元,惠及60多万户小微企业及个体商户。

上述信息中,第二段为导语,起承上启下过渡转接作用。

2.一语道破式:这类导语概括性更强,用词更简,不需铺陈事实,不需承上启下过渡,主要在导语中提出中心问题,或者说明信息产生的动机原因。例如:

《三门峡市多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导语: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

《宁陵县产业集聚区 破解企业用工瓶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导语:宁陵县产业集聚区为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多措并举,破解用工瓶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摘自《河南日报》2013年11月25日)

上述信息中的导语不叙述具体事项,只点出核心问题,至于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如何多措并举破解用工瓶颈”,这些“问题”和“举措”到底是什么,需要读者紧跟在后文中寻找。

三、内容要盈实

内容是信息的主干部分,它把标题和导语中概括的要点、提出的问题详尽展开论述,彰显主题,信息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充盈、平实。

1.充盈即言之有物。财政部门是党委和政府的“管家”、“钱袋”,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惠民增收的主力军,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群众,最终还要回归到群众中去。“实”是财政工作的灵魂精髓,财政信息本着“惠民增收办实事”这一目的,要求每位财政信息工作者深入了解基层,重点了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真实反映,理性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可行性措施,推动问题解决,不能装腔作势、人云亦云。

2.平实即言为民声。抱着“写群众问题,让群众乐意去读”的态度,语言朴实通俗,由官话、套话向群众语言转变,做到不堆砌辞藻、不穿靴戴帽、不写艰深晦涩句子,避免用单纯的理论语言来讲大道理、打官腔。另外,财政信息是为了客观反映财政工作实际,是辅助上级决策、当好参谋的窗口,而非展示个人文采的平台,在编写信息内容时,如果没有经过认真调研,不能忽视客观情况去可以掩盖问题,也不能夸大其词。

总之,编写财政信息应培养出“化繁为简”又“质朴天然”的文风,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用简短清新朴实的文字,贴近群众实际生活,表达出为民造福的真实意愿。(作者单位:漯河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谢亦森:《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版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零件;特征描述;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T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零件特征描述的准确性、信息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与实际的生产情况的一致性是实现CAPP系统[1]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系统使用效果和成败的重要因素。零件信息的描述即要简明而准确,同时还要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并且方便计算机处理。模型化处理是计算机抽象表达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一个完整的零件信息模型不仅是数据的集合,而且还应反映出各类数据的表达方式及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建立在一定表达方式基础上的数据,才能有效地为各应用系统接受和处理。鉴于此,本文针对具体泵类产品零件案例,给出了零件特征描述和信息模型的建立方法,为CAP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零件信息描述

(一)零件特征分析

实现零件信息描述,零件特征分析是基础。计算机对零件信息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为此,对零件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非常重要。根据泵类零件特点,将其分为总体特征、形状特征、精度特征和尺寸特征。(1)总体特征。总体特征用于描述零件的总体信息,主要包括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材料信息等;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名称、零件名称、零件编号、设计日期等;技术信息主要包括未标注的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材料信息特征主要包括材料类型、材料牌号和毛坯种类等。(2)形状特征。形状特征主要用于描述零件的几何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于需要将泵类零件划分为主特征和辅特征。主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圆柱面,而辅特征则依赖于主要特征而存在,如倒角。(3)精度特征。精度特征是工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精度。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两个零件,因其精度的不同,其工艺路线可能截然不同。(3)尺寸特征。尺寸特征即反应出产品零件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工艺基准确定的基础。上述四类特征中,形状特征是基础,零件的大部分信息均依附于形状特征之上。

(二)零件信息描述

零件的信息主要包括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两部分。几何信息主要包括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等;工艺信息主要包括零件各表面的精度、粗糙度、热处理要求、毛坯类型、材料等。零件信息在CAPP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应针对零件的具体类型、不同的应用开发环境,进行信息描述方法的选择。零件信息描述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图纸信息描述法和CAD系统[2]信息直接获取法。图纸信息描述法是以零件图纸为依据,将零件图纸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信息,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中去。常见方法有:零件分类编码描述法、零件要素描述法、图论描述法、面向零件特征描述法。CAD信息直接获取法是指直接从CAD中得到零件的信息,然后经过数据转换处理后形成CAPP所需的几何与工艺信息。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零件图纸信息描述法中的零件分类编码描述法,以实现零件信息的描述,然后通过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实现零件编码和相应补充信息,从而完成零件的具体形状、尺寸、精度等特征的描述。

三、信息模型的建立

零件信息的模型化表示是计算机进行数据接受和处理的有效支撑。

(一)模型数据结构

零件信息模型所采用的数据结构直接影响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以及数据存取的速度。部分模型数据结构的物理实现如下:

product_primary_gategories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Product_typ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类

product_second_gategories product_second_gategories

Id Int notnull 编号(主键) Id Int Notnull 编号(主键)

Product_ser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系列 Product_drawing Char(50) Not null 产品图号

Product_typ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类型 Product_series Char(50) Not null 产品系列

Primary_id int not null 外键 Primary_id int Not null 外键

product_ third _gategories m_feature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Id Int Not null 编号(主键)

Part_no Char(50) Not null 零件号 Part_drawing Char(20) null 零件图号

Part_name Char(50) Not null 零件名称 Feature Char(20) null 零件主特征

Product_drawing Char(50) Not null 产品图号 Primary_id int null 外键

Primary_id int 外键

(二)信息模型总体结构

通过对泵类零件的形状关系图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多为多叉树结构,而多叉树结构可以方便地转化为二叉树结构[3]。对于二叉树结构的实现,本文采用的是链表结构。由于链表的每个节点是一个特征对象,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每一个特征对象添加到链表的任何位置,同时通过链表指针的指向进行特征对象的修改,从而方便地实现特征的编辑工作。在零件形状特征链表中,各节点的后续指针均指向与该节点同级的下一个特征对象。若数据项无值,则指针置为NULL。零件的形状信息与零件的总体信息及产品结构信息向结合变形成泵类零件信息模型的总体结构,其总体结构图见如图1.1。

四、结论

将特征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完成了零件信息模型的构建,实现了基于特征的零件描述,为后续分层次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怡,张国兴.CAPP系统轴类零件信息输入方法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31(4):47-49

[2]金春勇.CIMS的集成与优化研究综述[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6:72-74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7篇

摘 要:人脸识别技术是当今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常用人脸识别方法。并探讨了人脸识别面临的难题,最后对人脸识别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做一个简要的展望。

关键词:人脸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特征脸

引言:人脸是人类视觉交互中最重要的模式,人脸识别技术(FRT)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在新兴的信息安全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易用的身份鉴别手段,从而提升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1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人脸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提取人脸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技术。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一样与生俱来,它们所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的优越性.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155-157.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8篇

本文将4D技术与BIM引入到施工期支撑体系安全分析领域,通过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支撑体系与4D施工信息动态地链接起来,快速建立支撑体系的3D模型,并根据当前施工进度及工序、材料、结构构件等施工信息,自动生成随进度变化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模型,从而简化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引入

1.1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

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特点,其结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排架模型[4]和框架模型[5―6]两种。前者认为支撑系统是上下两端铰接的多层排架,如图1(a)所示,其稳定性分析可以简化为一根两端铰接的等代柱的稳定性问题,能直观地反映模架稳定承载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然而,排架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相比之下,框架模型更接近于模板支撑体系的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现实。文献[7]从特点、适用性、精度等方面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最后建议采用框架模型对支撑体系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所建立的框架模型通常为不考虑支撑体系和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的理想模型,与施工的实际支撑情况存在差别,造成计算不准确。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荷载计算。由于建筑在施工期的结构形式及受力模式与使用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需要进行区别于使用期的施工期结构荷载计算。通常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确定荷载取值[8],包括:1)模板支撑系统及新浇筑钢筋混凝土自重;2)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3)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荷载;4)混凝土梁的施工荷载等。本研究以此作为荷载计算的基础。

1.2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上述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能针对支撑体系这一特殊的临时结构,对建筑物建造过程的支撑行为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施工过程结构及支撑体系本身的安全问题。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目前这种分析方法难以对施工过程支撑体系进行连续动态而又准确地安全分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支撑体系进行安全验算的实际应用。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支撑体系建模困难。由于支撑杆件和模板不易定位,数量庞大,使得支撑杆件和模板的建模工作量很大,而建立整个支撑体系模型更为困难。

2)难以建立精确的计算模型。支撑体系的设计应该与建筑的主体结构密切相关。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撑体系设计是在施工方案阶段进行,其计算模型的建立独立于建筑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常有的设计变更、施工方法改变等情况也经常出现,都有可能导致支撑体系中出现杆件与主体结构发生冲突和碰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直接忽略与结构构件冲突的支撑杆件,不予架设,致使实际的支撑体系与其计算模型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安全分析精度。

3)无法实时更改计算模型。一旦变更设计或修改施工方案,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模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改,包括支撑体系模型、荷载效应等方面。上述两个局限性致使实时更改其计算模型的工作量巨大,而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实施。

1.3引入4D技术与BIM对现有方法的改进

4D模型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所形成的时空模型,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IFE实验室于1996年提出[9]。4D技术则是基于4D模型的信息化技术,其目的是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实现对整个形象进度过程进行控制和动态管理。目前,4D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建筑领域的许多方面,包括建筑施工模拟[10]、建筑施工管理[11]、物业管理[12]等,CommonPointProject4D、4DSuite等4D-CAD相关的商品化软件也逐渐面市[13]。BIM是一个智能化的建筑物3D模型,它能够连接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完整的信息化描述。清华大学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4D技术的研究,将施工资源、成本分析、场地布置等施工管理要素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扩展的4D施工管理模型4DSMM++[14],开发了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4D-GCPSU)。在此基础上,结合BIM的研究,提出子信息模型(sub-BIM)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基于4D技术,面向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此sub-BIM在3D模型信息基础上,附加了时间因素(施工计划或实际进度信息),并包含与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相关的资源、场地、材料和荷载等设计和施工信息,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时变结构安全分析[15]。

由于施工期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荷载效应随时间而变化,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有着“几何模型+时间”的共通模式,因此,将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引入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可以为全过程分析提供随进度变化的体系模型和完整的数据支持,能大大简化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实现连续动态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为施工期安全分析的实际应用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而言,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根据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包含的建筑结构3D实体模型,附加支撑设计参数,可自动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与建筑结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自动识别并剔除空间冲突的支撑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计算模型的快速和精确建模。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4D施工过程模拟可动态表现结构施工工序以及支撑体系随工序变化的实际状况,如架设模板及支撑、浇混凝土、拆除模板及支撑等,反应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所承受的施工荷载等动态受力状况,从而能自动生成任意时间点支撑体系的计算模型,用于支撑体系随进度变化的受力状况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3)一旦施工方案调整,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随之变化和自动调整,从而保证支撑体系计算模型与实际施工情况保持一致,且不需要重新录入数据。

4)获取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可针对各种施工操作进行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性能验算和安全性识别,建立相应的安全指标和评价体系,对施工期支撑体系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评价。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

3D建模传统的手工3D建模方式建立这些构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费时费力且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针对木模板和钢管扣件式满堂支撑组成的框架支撑体系,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提取建筑楼板外轮廓特征及相关信息,采用简化自动方式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在与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排除自动生成算法中的不合理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在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算法中,涉及到支撑杆件建模和模板建模两方面。其中,考虑到楼板的外轮廓可能是由不规则的多边形组成,因此模板的建模分为两种方式:1)根据实际的楼板外形轮廓建模(简称实形建模);2)根据支撑点简化建模。

2.1支撑杆件的3D建模

本研究通过在AutoCAD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支撑杆件的快速建模。其快速建模的核心算法流程[16]为假设横向和竖向支撑杆件都是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则1)根据楼板轮廓计算外包矩形框;2)根据支撑间距等参数,确定可能布置点(xy平面内);3)判断每个支撑点是否在楼板轮廓范围内,剔除轮廓外布置点;4)根据合格支撑点布置纵横及垂直方向支撑杆件。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2.2模板的3D建模

采用实形建模法建立模板的3D模型,要求模板轮廓与其所支撑并控制的混凝土楼板轮廓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支撑间隔和位置参数所建立的支撑3D模型,将其坐标平面投影在模板范围内,取其内部点对原多边形模板进行内部点约束的网格划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内部约束点的位置无法预知,对于不规则的模板外形轮廓,容易出现形状极不规则的网格,从而影响有限元计算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甚至出现无法进行计算的情况。因此,按楼板外形轮廓实形建立模板的方法无法普遍适用于各种外形的模板,也不适合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建模。针对实形模板建模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根据支撑点简化建立模板的算法。该算法是在布置支撑点的同时,自动识别临近的支撑布置点,并将模板以临近支撑点为依据划分为形状规则的矩形块,为将来有限元计算前的网格划分带来方便。通过这种方法所建立的模板,与楼板外形轮廓在边界支撑附近会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支撑间隔通常不大,因此差异尺寸较小,不起控制作用。而且标准的矩形轮廓在网格划分中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计算的精度,从而弥补了因外形并不准确所导致的计算误差。通常情况下,根据支撑点简化方法所建立的模板轮廓可以满足施工安全分析精度要求。

2.3支撑及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建立支撑体系

3D模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考虑主体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因此可能产生冲突,比如支撑与柱或墙的空间冲突。因此,需要对已建立的支撑体系3D模型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冲突检测,并将冲突的支撑删除。现有的碰撞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层次包围盒法和空间分解法[17]。其中,层次包围盒法用几何特性简单的包围盒近似地描述复杂的几何对象,并通过构造树状层次结构越来越逼近对象的几何模型[18]。而空间分解法则是将整个虚拟空间划分成等体积的单元格,只对占据同一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的几何对象进行相交测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碰撞对象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对虚拟空间进行划分处理。具体在支撑及建筑主体构件的碰撞检测中,由于实体空间位置不会改变,因此应用层次包围盒法进行检测的效率更高。然而,传统的层次包围盒法应用在支撑及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有一定局限性:1)由于建筑构件众多,每个构件又由多个表面组成,导致在细化构件进行“层次”分析的过程中,计算量极大;2)建筑构件在3D建模过程中,本身便存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交叉,如梁柱轴线相交,依此建立的3D模型,梁柱必然“碰撞”,而实际上却是合理的。支撑和模板的碰撞、支撑与梁的碰撞亦然;3)由于3D构件空间位置不随时间改变,因此在算法中也可以有明显提高检测效率的可能。因此,本文针对支撑杆件和建筑构件碰撞检测这一特殊应用,提出“轴线-层次包围盒-表面”冲突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大大提高传统层次包围盒法的效率。算法中,首先提取支撑的轴线,以代替支撑3D模型作为碰撞检测的主对象,如图3所示A、B、C、D四根竖向支撑。再通过各主对象(即支撑的轴线)与目标对象(即主体结构构件)的包围盒相交检测,从而粗略判断对象间的相交关系。若粗略判断结果为“碰撞”,则再将主对象与相交目标对象的各个表面进行交点计算,计算结果如图所示P1、P2、P3、P4所示。最后判断交点与目标对象相交表面的关系,若在表面内部则主对象与目标对象碰撞冲突(如P2、P3、P4),若交点在表面外或表面边界(如P1),则并无碰撞冲突。其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2.4支撑体系3D建模的整体流程支撑体系

3D建模的全过程是:将支撑点简化为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首先根据多段线构成的外形轮廓,生成外包矩形框,再根据支撑间距等信息,确定支撑可能的布置点,并根据图形学中判断点是否位于多边形内的算法排出外形轮廓以外的布置点,从而确定垂直支撑的位置。水平支撑则根据竖向间距在任意相邻两个布置点中等距布置。最后,根据布置点生成模板3D模型。建模过程及实形模板和简化模板的比较如图5所示。

3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3.1基于工序的支撑体系及荷载效应

施工过程中,支撑及模板的抗力并不随时间而变化,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所承受的荷载则受施工工序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中必须考虑,以确保结构计算的精确度。以横向楼板及梁的施工为例,施工工序主要包括架设支撑体系、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和拆除支撑体系。其中,架设和拆除过程影响支撑体系计算的结构模型,为支撑构件是否参与结构计算的依据。而绑钢筋以及浇筑混凝土阶段,通过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可以获得与施工工序关联的建筑构件体积、密度及材料等信息,从而自动计算支撑系统所承担的结构构件自重、施工荷载,再根据荷载规范或文献[8]转换为标准值或设计值,作为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荷载取值。

3.2支撑体系的4D结构计算模型

可通过编制轻量级的程序进行支撑体系的结构计算,但考虑以后扩展为与主体时变结构的安全分析结合的需求,本研究以ANSYS作为支撑体系的有限元计算平台。其中,由于支撑杆件通常采用截面对称的圆形钢管,可选用梁单元“BEAM188”来模拟。同时,模拟中不考虑竖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连续性,而是从交点处断开(包括横向支撑与竖向支撑的交点、横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交点),并划分为小单元进行计算。另外,可以采用壳单元“SHELL65”模拟横向大面积的模板,并根据模板与竖向支撑的交点,划分为小模板块进行模拟计算。在4D模拟的过程中,指定任意时间点后,通过当前施工段的工序信息,判断哪些支撑及模板已经搭设完毕,以及该支撑模板所承担的结构,自动导出该时间点的支撑体系框架模型及荷载效应。

3.3支撑体系失稳分析

当支撑体系承受的荷载达到某一极限数值时,荷载有微小的增加时,应力和应变不按比例而显著地增长,这种内部抗力的突然崩溃就是屈曲或失稳。如前文所述,施工过程支撑体系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于支撑失稳或整体失稳,因此如何准确而方便地进行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是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重点。用有限元求解结构稳定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19]。

1)特征值屈曲分析。

特征值屈曲分析是线性屈曲,即结构处于平衡状态,荷载增量为一个微量,其位移增量很大。通过数学转换,特征值屈曲分析将转换为求解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此方法用于预测理想弹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即欧拉临界荷载。ANSYS中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由3个步骤组成:按静力方式求得静力解,再按屈曲方式求得特征值屈曲解,最后按扩展求解方式求得扩展解。

2)非线性屈曲分析。

非线性屈曲分析属于全过程大挠度弹塑性有限元方法,通过逐级增加荷载(或位移),不断修正单元的刚度矩阵(考虑应力和位移效应),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再在此基础上寻找临界点。ANSYS中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只需要增加如下步骤即可:首先在求解属性中增加特征值屈曲分析,然后打开弧长法追踪以及打开大变形计算,最后实现荷载逐步施加。其分析结果将自动反应在内力和位移形变的最终计算结果上,不需要进行人工参与。

3.4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步骤和流程

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2)支撑体系施工过程模拟;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进行施工过程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前提是支撑体系的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首先,根据楼板轮廓,应用上述3D建模方法创建支撑体系3D模型,如图6(a)所示。然后对支撑构件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检测,排除冲突支撑,如图6(b)所示。再将支撑体系3D模型与WBS工序节点关联,实现3D模型与WBS工序的4D关联,并赋予支撑、模板等支撑体系构件工程属性,包括:支撑属性、材料属性、基于工序的荷载效应。这些属性通过统一的对象——支撑实体,进行连接和管理,如图6(c)所示。图6支撑体系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Fig.64Dconstructionsafetyinformationmodelingofscaffoldsystem

2)支撑体系4D施工过程模拟。随着主体结构进行4D施工过程模拟,支撑体系也能实现施工过程的4D动态模拟。与主体结构的4D动态模拟不同的是,支撑体系只有架设与拆除两道工序,而且工序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是临时存在的实体构件。因此,支撑体系在架设后至拆除期间,不需要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工序进行区分,而只需要表现出“存在”即可。

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进行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具体包括:首先在支撑体系的4D施工模拟过程中,可以针对模拟进度中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支撑体系的导出和计算分析,即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模拟情况、支撑体系的支撑情况、支撑体系的承载情况等所构建的计算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的工程属性,根据分析模型导出算法[20],自动导出可供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储到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中。然后通过数据接口,将导出的模型和数据导入到结构分析系统进行该时点支撑体系安全性能计算与分析,其中,由于主导支撑体系安全性问题的因素是局部屈曲或整体屈曲,因此需要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对支撑体系进行额外的屈曲分析,求得屈曲临界荷载。计算分析的结果,即该时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以及屈曲临界荷载等数据,可以通过中介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支撑体系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返回到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进行3D形象的动态表现。最后,通过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模型,可以计算该时点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能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和预警预报。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第9篇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块数据》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阅读。现今"大数据"、"云计算"的声音不绝于耳时。我了解过大数据,快速的阅读了这本《块数据》。总的来说,还是收获颇多的。原先我了解的不过是大数据的应用。尤其例如中央电视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春运人们的流动走向。方便简单的示意图就把各个城市的流动量做好统计,简便的分析出什么地方的客流量大,什么地方的客流量相对较下。这样很容易做好资源分配工作,极大地解决了历年让我们头疼的春运难的问题,就从这简单的一点,我们也肯定大数据时代要来临啦!

这本书跟我们系统的解释了块数据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大数据。第一章讲述的是块数据的定义与特征,首先讲述什么是大数据,其次讲述‘条数据’概念——越长大越孤独。最后引出‘块数据’的概念。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时的数据形式。为我们引领了一种"块"思维的方式。讲述了块数据的三个自我智慧。第二章讲述块数据的素描。一是高度关联性。不管什么样的人,做不同的事都是相关的。二是立体性。其次,是可以随时随地的活性、以人或物的活动主体性、以及块数据的开放性。第三章讲述块数据的价值。商业模式的发展、社会领域的应用、转变政府的职能、改变社会公共文化。第四章讲述块数据面临的挑战。顶层机制设计问题、数据结构化的挑战、数据安全凸出、公民隐私保护、行业重大变革。让我们体会到块数据的艰辛、挑战不断。第五章讲述块数据的形成原因。不断提速的宽带、各个城市的无线不断普及、物联网的飞速发展都加剧了块数据的形成。第六章讲述了块数据汇聚和处理。例如打造公共平台、打破数据瓶颈、增益数据块价值。第七章讲述块数据的开放与市场交易机制的构建,使数据资深化。第八章讲述块数据的商业应用,服务业、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城市安全等领域。第十章讲述政府的治理领域,可以打造一个透明、智慧、法治、有责任的政府。

本书写的非常详细,全面而系统的诠释了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块数据的形成、集聚、运行模式及块数据的应用。将像本书提到的,受摩尔定律驱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廉价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其延伸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应用,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进而是信息化进入以数据的广泛关联、跨域融合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本书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块数据,来看待大数据以及未来发展,颇有创意!也发人思考。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