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8:09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终身体育

体育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反映了该时期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判断与选择。对我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进行辩证分析,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发展的总结,树立科学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已经逐渐摆脱了政治为主导的影响,逐渐回归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层面,以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为要务。

一、体育价值取向的概念与现代体育的功能

人类活动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价值取向本身属于一种价值理念,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是个体具体的价值立场和观点。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因、信念和标准。[1]体育不仅是人类自身的专门活动,能够满足人类身体发展需要和精神需求,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的特殊价值追求活动。体育领域的价值问题在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竞技体育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以竞争为手段,通过某种体育项目挑战以促进个体实现超越自我的过程。体育价值取向蕴含的理念和竞技精神,体现了体育的深刻内涵。体育价值取向体现了体育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受主体和客体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导向、教育、激励的功能。现今时代,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取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对当前社会个体来讲,体育价值取向引导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整个社会来讲,体育价值取向能够引导社会塑造良好的主流价值观,促进公平竞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讲,价值取向对体育消费、体育市场起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健康的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价值取向具有教育功能。体育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对文明健康生活的倡导,是进取拼搏精神的写照,对健康意识的传递。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更为明显,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倡导人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意识。体育价值取向具有激励功能。当前体育价值取向激励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前提,现代体育教育价值重视人的发展。体育价值取向发挥着“以人为本”的重要作用,激励人们不断奋发向上,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

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和沉淀。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紧跟时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而发展。

(一)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由原始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的流变。原始狩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实现了分化过程,但仍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满足自身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时期竞技体育包含跑、跳、投掷等简单形式。到农业自然经济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自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行为导向更加趋向于群体化。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逐渐意识到个体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仍较为狭隘。当进入社会工业时代,个体的价值也备受重视,主流价值观上更加注重个体主体性的重要地位。[2]在这一时期,竞技体育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强调公平、公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对增强人们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有积极作用。

(二)由工具理性向以人为本转变

竞技体育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中华竞技体育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竞技体育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思想和错误的价值取向,如商业化、政治化、功利化等。这对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竞技体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竞技体育今后发展的大问题。如何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满足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能保障其持续发展值得探讨。突出强调社会需求的“工具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弊端日益暴露,金牌至上、举国体制、盲目崇拜等取向是与体育精神相违背的。“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是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该价值取向指导下,要求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随着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强,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对于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现代竞技体育改革的指导方向。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竞技体育机制,以形成国家和竞技体育的合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规律与要求的。推行竞技体制改革,坚持科学价值取向,摒弃金牌至上的功利心理,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主体的体育精神,促进人的全面与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一)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拥有相同的本源,在本质上看二者是关系十分密切的文化种类,拥有许多共同的特质。首先,表达方式相同。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是依靠肢体语言,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效果。其次,都具有比赛倾向。竞技是一种体育精神,学校体育教育中同样蕴含这一精神。最后,价值目标相同。现代竞技体育坚持以人文本,学校体育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其根本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经历多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体育目的、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均有差别。首先,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体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而竞技体育更加注重“竞技”,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特点。其次,教育对象不同。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竞技体育以少数运动精英为主体。最后,训练方法、时间、内容等均有不同。学校体育受时间限制,体育教学内容也以娱乐和引导为主。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更专业,训练强度大,是针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

(二)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伴随历史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体育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也为国家建设服务。20世纪60年代,结合国内形势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实施军事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学习技术与发展体质之争。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也面临改革。进入21世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成为学习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进一步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个性化发展取向。学校体育教育要求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相符合,探索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和教育理论的方法,以期实现价值取向的利益最大化。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育学科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理想选择。体育课程资源选择越来越具个性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开发的个性化的体育项目,甚至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爱好。其二,终身化发展取向。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培养,鼓励学生的特长发挥,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影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因素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尊重人、以实现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宗旨,学校体育教育除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外,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灌输。全面分析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是确定价值取向选择的依据,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愈来愈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感受体育运动精神,传递正能量。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不仅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国民的身体健康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政治制度要求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应坚持多元化的目标,强调学生个体中心地位。[3]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水平提升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生活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人们更趋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运动成为时尚潮流。学生的体育教育价值也发生着转变,许多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民族文化因素。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学生体育教育价值也必然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竞争精神、以德为本的务实精神,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选择。

四、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引导

虽然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观点认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和阻碍。为此需要我们根据合理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原则,结合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创新与继承,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一)遵循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趋向

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发展的两大趋向。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社会的发展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5]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育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其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其次,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体育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校体育教育价值也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二)发挥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第一,促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流变,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对人们养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等品质有积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可结合竞技体育精神,发挥竞技体育的激励、引导和教育功能。开展学校运动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等,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竞技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发挥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殊作用,树立学生健康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程对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现代课程以科学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取向为基本取向。[6]学校体育应明确育人目标,发挥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新教学形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学校的校园文化传递着该校的教育文化价值,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体育教育管理理念、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实现。综上所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反映了当时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判断与选择。辩证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正确取向的树立。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导向、教育、激励的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取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体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应从“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变,体育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传输给学生。

作者:王党生 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苗志文,张帆.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125-126.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第二版)[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1996:178-184.

[3]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7.

[4]王圣,杨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22—25.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32―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理论包罗万象的学科体系结构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有人感叹体育理论面临着危机;有人抨击体育理论自身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具有特色的内容:有人怀疑体育理论学科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中国的体育理论确实到了一个该深刻反省的时刻。

在我们大谈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奥运争先计划的同时。似乎少有人意识到“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大抓特抓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价值何在?一个体育工作者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认识不清,那么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就好似空中楼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然而,现实就是这样,尽管价值问题是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基础而重要的课题,但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至于在消除外界对体育的偏见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

竞技体育有何价值?为国争光,增强体质。仅此而已吗?如果是,那么现阶段的中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荣耀更以经济实力为第一象征,经济搞好了,竞技体育是否就可以淡化了?好像不全是,美国经济世界第一,但是它的竞技体育同样也世界领先;如果说竞技可以增强体质,那么为什么又与那么多的伤病纠缠不休?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竞技体育必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1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余暇时间的增加,竞技运动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组织、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纵观建国以来体育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基点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尤其是引进前苏联体育思想后,即确定了竞技体育为政治服务的地位。新中国成立,面对异常险峻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增强国家实力,理所当然地将体育同社会政治制度,尤其是与“国家地位”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竞技体育比其他任何方式都具有直接显示胜负、得失、输赢等专门的两极属性,而这些内容也常常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相互较量的结果标志。所以,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每一个突破和每一个胜利,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将之视为展示民族、社会制度优越的表征。这种举国体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较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竞技体育突飞猛进更为世人所公认,并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国家凝聚力之所在。但是,这一价值取向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服务主要局限在为政治服务,忽视了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是忽视了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1.1竞技体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竞技体育在竞技增长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自身满足享受欲望、刺激消费而形成一种现代新兴产业来体现,如果美国NBA、足球世界杯、奥运会等经营所得的巨大收益。这种产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竞赛表演、电视转播、广告赞助等形式来体现。在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63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第22位支柱性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所产生的产值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塞罗那城市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年。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下,社会支撑力度有限,竞技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微不足道,在国民经济中还远未到达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阳产业,它具有无比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1.2竞技体育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 随着竞技运动发展成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它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今日高度自动化社会中鲜有的健与力,在感官上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以公正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以团队合作张扬人们的集体主义: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全世界周期性的同场竞技,昭示五洲四海之内,皆为同气连根的兄弟姐妹。正是着眼于教育、文化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奥林匹克主义才将竞技运动的精神价值概括为“生活的哲学”。

1.3竞技体育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既包括以科学技术为主的智力方面的理性因素,又包括诸如勤劳、刻苦、忍耐、勇敢、冒险等意志自律方面的非理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讲,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素质的一种要素,在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起着难以想象的重要作用。竞技体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理性素质确实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远不如教育),但对于提高或激发全民族的激昂、勇敢、冒险、吃苦、耐劳等非理性素质则有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竞技体育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主体意志的愿望,其中竞争、征服、一往无前是其重要特征,而这种特征所衍生出的某种文化内容,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的人来讲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竞争必将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级阶段历史时期全民族的精神要素和行为方式,为此将我国迅猛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属性积极转化为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或文化熏陶内容,对于发展民族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超越竞技体育本来意义的更大的社会价值。但是,我国目前的竞技运动及其对竞技运动的研究,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运动成绩,仍然没有在理论上考虑如何将竞技体育表现出的各种属性向民族心理和民族行为方式方面加以推广和渗透,从而上升为民族的现代素质。

2 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

关注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并非创新之说,30年代引进的美国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其价值取向就建立在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格发展方面,强调体育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

性,从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今天重新关注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不是30年代实用主义体育的简单回归,而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个人价值取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982年胡晓风论证了竞技体育发展离不开人和社会的需要,认为竞技体育应该不断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后的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研究,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这是因为在“在竞技体育中,人本身就是目的,是自己行动的主人,人意识到自己血肉之躯的所有感觉、体会到了自己的力量、情感、意志和主体意识,从而找回了自我。”可见,竞技体育决非仅仅是简单地强化人的体质和体能,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平衡的发展,无疑是其更本质、更深刻的目标所在。

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代表着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充分实现和展示,它至少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1)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自然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产生创造性的表现,从而不断挑战与超越极限,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所谓自我实现,就是生命个体通过全身心的努力,使自身的能力体现于某一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之中。在竞技体育追求中,主体生命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对一个又一个极限的挑战与超越,“更高、更快、更强”这句奥林匹克名言,充分表达了不断超越的追求。2)是满足情感舒泄与升华的需求。人人都有情感舒泄的需要。竞技运动不仅使人的情感积累得以舒泄,而且又使情感的内涵和性质得到升华。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优势兴奋中心是一种展示自身的体验,其他各种时时困扰人的思绪、观念、意愿等都会悄然退去,进而激发起精神上的振奋、昂扬之情,使人的主体性得到高扬。因而,这种情感价值是慰籍人们疲劳的心灵、培养自由的品格,且又是超越现实而指向未来的。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3篇

竞技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借助着现代社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而伦理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必然与竞技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竞技体育伦理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之所以有教育的功能,是因为它是一门研究竞技体育伦理中优良道德的科学,对竞技体育的行为主体――人,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这种道德教育并不是用条例化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动。而是需要竞技体育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树立一种思想意识,用这种思想意识把道德与竞技体育有效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现象日趋加剧,体育比赛中服用兴奋剂、虚报运动员参赛年龄、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不道德的体育行为屡见不鲜,使得竞技体育伦理与种种不道德的体育行为碰撞频繁,而竞技体育伦理的教育价值正是为竞技体育本身提供了一付道德标尺。这种道德教育积极地影响着现实的行为,并对理想标准作出善与恶的评价和判断,使得竞技体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竞技体育伦理的这种教育价值,会对竞技体育主体道德的提升和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竞技体育本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道德内化是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竞技体育伦理作为发扬和传承竞技体育中的优良道德的载体,更要体现其内在价值,竞技体育主体的道德内化亦是竞技体育伦理内在价值的体现。

竞技体育伦理这种优良的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道德行为的最一般道德原则,它本身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与概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竞技体育的主体――人的道德行为标准首先来自于外力,即受他律性的支配,从外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从而形成内在的道德价值。社会由人组成,是在群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竞技体育这个象征着时代文明的产物亦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它的所有行为准则更不能与这个社会相悖。作为社会关系体的一部分,其行为理应受到社会整体的制约。整体由个体组成,二者都是道德主体,都是道德活动的参与者,但由于整体与个体所负的使命,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它们进行的活动又有本质的差别。个体追求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追求的是自身的完善和完美,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整体致力于普遍,寻求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所以,竞技体育伦理这个社会的道德个体,一定要与社会共进步,为社会祥和、有序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效力。这种主体的道德内化直接引导着竞技体育伦理前进的方向。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就如同在黑夜里从行人的前方射来的一束光芒,既规范又导向人们追寻至善的路程。康德的这一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这种道德规范的导向性。

竞技体育伦理对其主体的道德内化作用不仅体现在他律性上,而且具有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就是道德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力,是事物主体自觉的自我约束。它的道德需要依赖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但又不等同于物质需要,它反过来指导人们的需要和求取需要满足的方式,利用意志力来约束自己的不良需要和不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

3、真、善、美是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最终目标

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奥林匹克伦理精神一直处于培育、传承和超越的过程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伦理精神的超越。奥林匹克伦理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坚持的基本的伦理主张,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伦理精神直接关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伦理精神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4篇

1 体育价值观概述 1.1 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是体育对主体(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所呈现出的意义,既有静态的体育价值现象,也有动态的体育价值冲突和体育价值变迁;既有手段性体育价值,也有目的性体育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对人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变化的,这就是体育价值变迁。例如,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体育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培养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以从事社会生产;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体育价值的重心开始向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倾斜。体育对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呈现出来的意义,除了作为手段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体育自身的意义,促进人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才是体育价值的直接指向。 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个体、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 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 1.2 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体育价值观的研究应以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为基础,以价值理论为支柱,结合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全面地、有层次地、深入地进行。根据课题的研究任务,从目前对体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构建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从横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可划分为体育教育价值观、体育竞争价值观、体育休闲价值观和体育经济价值观。这4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虽然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且各具特色。从纵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分为生物体育价值观、三维体育价值观和人文体育价值观。这3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认识状况。从价值结构上看,体育价值观涉及体育价值方向、体育价值标准、体育价值竞争、体育价值实现手段等诸多内容。当前,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价值观体系,牢固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主导价值观,加强宣传,使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植根于大众心中,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 从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看中国体育发展趋向 2.1 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地域坐标 科技发展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某些“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各种心理障碍和疾患成为多种人群的高发病、多发病。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动员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最积极有效和最方便廉价的手段。人们对于体育的需要以及由需要产生的心理欲求,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内在过程的起点,也是启动体育生活化发生、推动体育生活化发展、制约体育生活化进程的主体的内在的原始动力。从这个意义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体育生活化就显得愈发重要。 未来学家预计,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将从物质转向精神,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将使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开发,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 西方文化的真谛在于求变,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变化永无停顿,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人们永远不满足他们已取得的成就,不盲从传统的秩序,更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美国人求变的价值观念还表现在他们不同形态的活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美国历史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某某人如何从一地迁徙至另一地、某某人如何从社会最低层或最卑贱的职业升迁至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之类的传奇故事。这种在社会意义上的“挪动”,为更多的人带来了钱财、更多的闲暇,也带来了更多的运气。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实现着体育资源的国际化。以优惠的条件和“看得见的事业”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育的常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原东德已有几千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入西方,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接收和受惠国,典型例子是前苏联游泳功勋教练图列茨基到澳大利亚,几年中将澳国家队带入世界一流水平,现已超过俄罗斯。此外,中国的乒乓球、体操、跳水和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几乎遍布全球,姚明到NBA打球等,都是这种世界范围内人才流动的体现。 民族化、地域化是前工业社会中体育活动的主要特色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体育之间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体现出强烈的同一化倾向。不仅世界性和国际、洲际性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而且,它们与各国的体育赛事越来越紧密地形成为一个层次分明、层层衔接的整体。与此同时,那些没有被纳入现代国际竞赛体系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只在较小范围内流行的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正在因被边缘化而迅速衰落。 2.2 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准确定位 体育既是人类创造和从事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服务于人、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与西方体育观的结合,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休闲也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两个变化:第一,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对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无疑是具有“范式变革”的意义,最突出的是确立协调为本的发展观念。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对体育内、外部关系认识上的深化,其思路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纠正体育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需要人类自己作深刻的反省。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奇迹不是体育的惟一,不应把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为地割裂与分离,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这才是发展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在这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体育只是实现人们众多愿望——健康、友谊、娱乐、活力、竞赛的一种手段。 人类对新世纪所有的憧憬都体现出一种渴望和平、稳定、健康、长寿、美满的情结,新世纪将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育运动和健康的世纪。将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活力、和谐将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健康休闲将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生态奥运会”、“绿色奥运会”将不再是口号,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和经济效益之外,环境亦将成为组织者的重要着眼点。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理念,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为了保持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尊严,人们向兴奋剂宣战,药检将向更公开、更负责任、更具监督作用的方向发展;运动健身器械的设计将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推出更符合人体结构的高科技新产品,以达到有效、安全,舒适和操作简单的目的;健身与休闲相结合的现代体育俱乐部将是未来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绿色体育”将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要潮流。 2.3 人文关怀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人的关注总是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关注从属于对集体的关注之中,西方的对人关注有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立足于人的个体价值,对人价值的突出,对人价值的尊重,也将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是社会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育事业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中国体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行进主体的人的进步,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摆脱了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限于“工具”的局限性,工具的价值取向弱化,人本价值取向强化。这一趋势已在目前发生着变化并显露端倪。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体育价值观念的变革。体育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体育要弘扬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新世纪的体育发展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成为人、社会和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 3 新时期体育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3.1 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践进程,社会价值观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开放体系中,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使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表现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与日俱增,且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其次,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社会转型期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社会转型引发的新的经济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广阔空间,它推动着人们在以往经济形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和主导信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了主导价值观转向背景下不同价值心态的共存局面。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传统的价值观还存在并制约着人们,而新的价值观又在冲击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并存,给了不同价值主体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不同主体的不同选择自然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密不可分,是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1)体育属于上层建筑,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这一时期体育的突出特点;2)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8年谢琼桓在《体育工作情况反映》上发表文章指出,“体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针对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质疑,在体育界引起很大反响。在随后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两相对立的体育价值观,至今在体育界还存在一定的影响;3)体育的文化属性确认。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上掀起了“文化”的大讨论,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中,人们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开始在社会科学范围内开展体育研究;4)体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1994年《读书》杂志发起了一系列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社会转型中人的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奥运等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对体育领域产生的影响。随着“人文体育观渐近,生物体育观淡出”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生物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相关价值问题的激烈讨论。#p#分页标题#e#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关于体育价值观的争论最终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并存表明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人们体育行为选择的自主自由程度和其丰富性、多样性。体育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体育价值观多元化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融通与交汇的现实趋势下形成的。 3.2 当代体育价值取向的特点 3.2.1 人本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1994年3月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本位”,从而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2.2 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 在实践领域,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在2003年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监测中发现,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 反观学校体育,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体育课还有30分的权重,可见学校对学生体育的重视。但由于在体育问题上,人们的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或者是为了“争光”,或者是为了“升学”,没有摆脱把体育作为手段,人作为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惯性,而事实上,人才是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19世纪英国公学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就是:“滑铁卢战役可以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取胜”。这样的体育价值观虽然将体育的价值强调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这样的体育仍然把人充当了社会目的的工具。因此,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时代赋予体育价值取向嬗变的新的动力。 3.2.3 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 在科学完备地认识人的基础上,体育的发展旨在谋求人作为主体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身体的训练或养护。也就是说,体育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的促进,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有机体的物质关怀上,更体现在体育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关怀上,这一要求促进了体育价值取向朝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得到根本性提升,认识到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和具有内心世界的精神个体,因而,在做法上不是强制而是引导人们对体育由理解到产生需要,着眼于使个体能够主动地参与体育,实现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前一种做法对人的认识,是从生物体育观出发,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因而,在体育中缺乏对人的精神关怀,而使体育活动的个体产生“身顺而心违”的负面影响;后一种做法,尊重了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在体育认识上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3.2.4 注重“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 生物体育观是“社会本位”时代的产物。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思想代表了社会本位的主流观点。绝对的社会本位强调非个性化的社会化,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主张把个体消融在整体之中。在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和消极适应性。与之相对的是,绝对的个人本位主张人的活动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体育的目的性。因此,个人本位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在体育领域,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同时存在,并交织在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新定位,使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实现,由此影响到体育的价值取向趋向于“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统一。 3.3 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价值观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的主导价值观,是一个复合体,是众多合理价值取向的总合。这个总合,必须坚持宽容和批判的原则。宽容是以承认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批判不是专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价值观来压制其他的价值观,而是不同价值观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和对话,体现的是宽容的原则性。 在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人文体育观”通过对多元体育思想的反思,在批判和宽容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对体育价值观的全面认识:1)通过对以往建立在抽象的人性意义上的人文体育观的反思,形成基于对现实的、完备的人及其人性的理解的体育观念;2)通过对以往相互对立的唯科学主义体育观的反思,形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观念;3)通过对以往基于“工具理性”所形成的工具论体育观的反思,构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补充的、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 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排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而是作为多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基准来反映社会所提倡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作为体育价值观产生的根基,它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价值观必然反映出处于一定经济利益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体育价值观的多样性。我国体育价值观的嬗变,正是在经过了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历史性转变后,形成了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基础上,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并存的局面。 人文体育观作为体育的主导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尊重人作为完备的个体的价值实现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当代人文体育观的实践目标。人文体育观反映了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在体育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地位,体现了当代体育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对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引导体育健康平稳的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衍生出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如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形成的健康价值观、着眼于学习化社会中人的终身体育学习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并满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需要的休闲价值观,以及旨在救治把人当作“金牌机器”的竞技体育的严重异化现象的竞争价值观。 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的存在,并非完全消解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是具有统领和规范日趋多样化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体育价值观的批判和整合,从而确立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同时,多元体育价值观的存在,使体育的价值取向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满足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价值追求。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使体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为“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观念渗透到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代体育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专门性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将为体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也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也将会为现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领域带来显著而深刻的变革,进而形成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4 新时期体育的多元价值观辨析 4.1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中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方面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体验着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体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造着人们的认识。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讨体育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教育价值。 增进健康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教育价值,体育参与的全民性空前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价值。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逐渐得到有效解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健康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首要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和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健康和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自我实现和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后,人们更加关注体育参与的全民性,更加注重实现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贯穿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全民健身体系日益完善,体育参与的全民性得以实现,农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受到重视,体育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更加安居乐业。在继续强调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同时,金牌意识有所淡化,人文关怀日趋浓厚,运动员本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关注,金牌和荣誉的健康代价越来越小。 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群育功能受到重视。小康社会的体育更加关注人的社会化,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受到关注,掌握生活技能,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被纳入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并得以贯彻落实。竞技体育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倡导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观念。 “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升华,体育发展注重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被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为基本特征,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健身意识及需求日渐增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各民族的健康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调课程内容选择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新课程全面实施,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得到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全面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竞技体育成为宣扬先进体育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民族体育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进一步普及,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4.2 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对体育认知和满足自身需求时所获得的对竞争的认同或满足。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竞争属性对个体主体或社会主体有用性的反映。研究体育竞争价值观可以通过体育的公平、公正、规范的竞争引导个体确立符合社会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发展必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后的一大发展领域,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而加快发展。国家必将会更进一步重视体育工作,以更高质量的体育来充实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后的消费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国家也需要通过体育的竞争价值来引导和培养人民形成正确的竞争价值观。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竞技体育首先应继续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创造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加强全国竞赛体制和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体系,应开展各个层面、多种多样、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竞技比赛,使体育竞争价值在各种人群中能得以普及认识;第三,要严明纪律,净化赛场,弘扬体育道德,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倡导先进、积极的竞争价值观。竞技比赛要遵守规则、遵守体育道德,宣传和树立维护公平竞争、遵守规则、恪守体育道德的典型事例来影响公众价值观的形成,来创造社会精神文明,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社会体育的发展来看,社会体育要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现二期工程目标;继续办好全国体育大会以及各类群体竞赛,以竞赛为杠杆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未来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注重提高水平,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价值观的培养。应构建多层次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如全国的体育大会,各省、市级别的、各社区的、各街道的、各单位的体育竞赛等等。制定特殊的竞赛规则,以适应群众体育的特点,便于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拼搏的精神。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学校体育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体现体育的竞争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实施中要注意突出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突出和运用竞争的方法,进一步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发展特征和走向将会充分体现。国家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政策、法规时,会突出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宣传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理论研究也会得到关注;蕴含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各种竞赛会越来越广泛开展;体育竞争价值观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4.3 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体育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老少皆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健康娱乐身心的功能,而成为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探讨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休闲价值的认识和闲暇时间的支配技能;另一方面,为体育行政部门制订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明确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体育的发展。 从学校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体育休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体育休闲中,不但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享受自我、挑战自我,而且,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体育休闲中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但是,这“自由”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在学校体育中树立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学生在身、心、群三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体育休闲价值观念的形成,要求学校体育改变以下几种做法: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运动成绩而忽视运动过程的观念;在体育教学形式上,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功能上,重视学校体育健身的单一功能,而忽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单向传授,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教学效果上,对学生实行“大”而“统”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体育改革只有实行以上转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品尝到体育休闲的自在,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竞技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更新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克服过分追求功利的倾向,淡化“金牌至上”的唯金牌意识,引导国民更多地注重体育运动的过程,而以“平常心”来看待竞技体育竞赛的结果。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休闲价值,让竞技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群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以及能力技能等,开辟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多种渠道,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在制度层面上,要加强和完善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执法和惩处力度,完善民主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公开、透明、平等、优胜劣汰的竞赛原则。同时,还要改革奖励制度和办法,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作成绩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避免只以竞技运动成绩片面地来论英雄,以某一次的竞赛名次来定乾坤;在发展战略上,竞技体育要走绿色体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竞技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友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展模式上,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讲究“低投入高效益”,抛弃粗放式的运作模式,要让竞技体育的发展遵循投入、活动、产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使竞技体育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效应。 从社会体育层面看,随着体育的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对体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育不但要为国家民族荣誉而争,更要为每个微观的个体服务,满足每个微观个体健康、娱乐、社交、精神依托等普遍而根本的休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体育休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了人们自主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的健康、娱乐、交际等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时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个体获得心灵的安顿和归依,以及营造美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体育由原来的政治需求转为了人们的自身根本需要,由原来的强制性“要我参与”转变成人们主动积极性的“我要参与”。体育不仅仅是国家和单位的事,更是个体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大事。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随着体育的休闲观念确立,体育已愈来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4.4 体育的经济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或某项身体锻炼方式,它同时以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形式而存在,因而给社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在市场规律大起作用的现今社会,体育的经济价值在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等众多价值中凸显出来,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体育领域中的经济价值及其创造过程的认识和评价。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对体育领域中各种经济事务、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行为进行评价、取舍的态度和观点。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体育的生物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体育运动的这种价值是基础的、本能的,它不以社会的经济形态变化而变化,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对体育运动基础的、本能的价值主观上的一种反映;2)体育的产业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产业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例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形态下才产生的,也可以说,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体育产业化的产物。 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研究体育的经济价值,一方面要牢记体育的产业功能,即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社会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牢记体育具有生物的经济价值,即体育能满足人健康的需要,能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上存在的“体育是有钱人玩的东西,穷人没有体育”这种观念过分强调了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体育运动本身的经济价值。 从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角度来讲,体育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因为体育消费可以有多种档次,可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需要,高收入人群可以进行“贵族化”的高档消遣娱乐,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投资和体育娱乐,低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健身消费和购买必需的体育用品,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不用进行消费,就可以参与。因此,体育并非是有钱人的,它是一切体育爱好者的权利。 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 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过去不敢正视体育的产业性质,“体育属于消费性事业而非产业”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偏颇,而且,在社会实践中给体育事业发展造成了许多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体育事业不能远离市场、排斥市场,市场经济必须延伸、渗透到体育领域中来,体育事业必然与市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部分体育机构和活动必然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必然由单一的计划机制向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转变。体育事业发展要全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包括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调整体育事业结构、转换体育经营机制等,更多地依靠市场供求调节机制,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获得发展。 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一种响应。随着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些高校尝试着发展体育产业的探索,给予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一个现实的回应。高校体育产业适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偿开放体育场(馆);2)组建体育俱乐部;3)与企业联合;4)承办竞技体育比赛。高校适度发展体育产业不仅为自身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还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一,补充了学校体育设备经费的不足,做到“以体养体”,减少了国家经济负担;其二,进行自我造血,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待遇,提高了教职工的生活水平;其三,为本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服务,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其四,服务于全民健身,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技术指导和场(馆)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一个科学的、良好的健身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基地。 多领域、多层次推进社会体育发展。加速社会体育发展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有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众健身娱乐体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喜人的经济形势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随着对传统体育观念的转变,体育不仅以赛场胜负强烈地拨动人们的心弦,还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体育经济活动,但是,一旦体育经济价值观形成,就会影响人们的体育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要身心健康、愉悦。这种需求就对体育提供了市场,而且,是为体育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市场,使得体育在多个领域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形成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广告业等体育与其他行业结合而形成的新的体育行业。这些行业的产生都是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这就表明,人们的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多领域的。 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持理性的思维,一方面努力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另一方面,要以人文关怀的胸襟爱护运动员的健康;在科学的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适度商业运作,解决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困境。惟有如此,竞技体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应该树立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体育价值观,这个体育价值观在总体上与新的健康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合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的嬗变需要关注以人的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体育改革要关注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诉求,结合北京2008人文奥运理念的推广,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走上更加人性化的轨道。 2.从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来考察体育价值观,需要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研究,从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需求出发,分类研究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对体育实践的影响。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大领域体育文化的建设,以人文奥运行动计划的实施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体育价值观对体育和人的双重异化作用的影响。 3.加强体育教育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关注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造就现代人的健康基础,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通过竞技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不断改善体育条件,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重视农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提高体育参与的全民性,使“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目标得以落实。 4.重视体育竞争价值观的研究,要切实扼制球场暴力、假球黑哨、滥用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倡导拼搏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念;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注重挖掘竞技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突出运用竞争的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 5.加强国民的休闲、体育休闲价值的宣传教育和技能教育,使国民树立起科学的体育休闲价值观,选择科学文明、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休闲活动来善度闲暇。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深入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力提高社会体育休闲产品的供给能力,多建设和开放一些免费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人为本,使体育休闲的管理和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6.注重体育经济价值观的研究和应用,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认真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体育经济价值观指导我国体育发展的作用;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速社会体育发展,弘扬多领域、多层次的体育经济价值观,使体育深入大众家庭、社区和农村;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爱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处理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主体

1竞技体育的价值

竞技体育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主体之间,采用公开的、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以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所进行的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社会性争活动。竞技体育的价值是指竞技体育这一主体的特殊活形式,以其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在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过程中对于主体所产生的效应。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了竞技体育这一客体以其本质属性和功能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中而获得的主体对其内在本质属性和功能的认定。根据价值关系中最基本的功能特性--目的和手段,可将竞技体育的价值分为以下两个层级。

1.1 竞技体育的目的价值

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样的,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竞技体育在实现主体自身价值的活动中具有自身的作用。主体在认识竞技体育本质性的基础上,以竞技体育活动作为满足终极需要--实现由价值的客体之一,通过竞技体育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和较竞争的内在属性,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按照真、善、美的度,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变外在的必然为内在的必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实现主体终极需要的价值。在竞技体育的价值层次结构中,自由价值是目的价值的核心,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生命价值,它是由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生命价值是人们实现和创造其他各种价值包括自由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生命价值的实现,又通过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来体现,即人们是通过具体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创造来实现生命价值的。竞技体育以主体特殊的身体活动和主体间的比较,在实现生命价值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竞技体育的主体在几近达到身体运动能力极限的活动中,确保着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主体间相互比较的竞争中,表达着生命延续的价值;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着超越生命的价值。其次是发展价值。发展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增长、提高或跃迁过程。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本质上看,发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具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进步。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要求培养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为了实现追寻自由价值的目的,主体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在完善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价值,主体通过竞技体育活动这一客体来满足主体生存需要、强身需要、交往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而体现主体不断追求的自由价值。

1.2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

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是指价值主体以竞技体育活动这一客体作为工具,运用竞技体育的手段,满足主体在其他领域的活动需要,以实现其社会活动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工具价值。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等是工具价值的具体体现。

2 竞技体育的价值特点

2.1 竞技体育价值的主体性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竞技体育与主体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需要。正是主体的需要对竞技体育的作用,才赋予竞技体育以属人的价值功能。因此,主体需要是制约竞技体育对于人所具有的价值的标准与内在尺度,也是制约竞技体育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核心因素。诚然,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是对主体产生价值的重要客体因素,但是它们必须与主体发生价值关系即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产生价值。其次,竞技体育作为价值客体,是主体在自己的价值活动中创造和改造的产物。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主体本质力量的集中表现。竞技体育是在主体需要的推动下,在游戏、祭礼、教育、竞争等活动中,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进行创造和改造的产物。所以,竞技体育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主体性特征。

2.2 竞技体育的价值的客观性

竞技体育的价值是具有其客观性基础的。竞技体育的价值客观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首先,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是实际存在的;其次,主体对于竞技体育的需要是实际存在的;再次,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实际存在的;另外,竞技体育以其可以为主体所感受而表现出客观性;最后,竞技体育的实践性证明了竞技体育的价值的客观性。

2.3 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历史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为上述因素所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4 竞技体育的价值的时效性

竞技体育价值的时效性表现为人们的社会价值水准不断地改变、更新、转移和提高。竞技体育价值的时效性取决于主体、人的不断发展和需要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取决于竞技体育的相应属性。竞技体育的价值时效有两种形式:一是即时性时效,二是持续性时效。竞技体育的价值时效的转移或更迭有两种方式:一是刷新式,如对有纪录竞技项目成绩的不断突破,新成绩的价值时效代替了旧成绩的价值时效;一是积淀式,竞技项目动作的发展创新大多具有积淀式效应,如技能难美类项群中的各个项目,基本上是以动作的积淀及组合来获得价值时效的转移的。体育是人类通过自身专门的身体活动,满足身体发展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竞技体育是体育大系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体育的灵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

[4]李福海.主体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6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高科技;科技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27―04

科技理性的现代扩张促进了科技与体育的紧密结合,成为竞技体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为运动员提供许多创造世界纪录和突破人类极限的可能,又能使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下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成为高科技的附属;既能把竞技体育带入自由王国,又使其陷入道德困境,违背体育比赛的根本原则。竞技体育中高科技运用的价值断裂迫使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整合,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也势在必行,唯有在科技自由和人文关怀中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使竞技体育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科技自由:竞技体育中科技理性的现代扩张

科技自由,是人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一种信念和精神,在科技活动中,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动性,而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理性,一般是指主体认识客体本质和内在必然性的抽象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科学技术是理性成果的体现和凝聚,是理性观念和物质载体,科技理性是关于科学技术活动的一种主客两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功利性和精确性,还有一种对客体探求的无限扩张的倾向。科技理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竞技体育也不例外,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实践活动就是科技理性活动与展现的结果。从主体方面来认识竞技体育中的科技自由,就是要探究科技活动在体育领域内的发展轨迹,解读人在未知体育世界的创造性。例如,游泳比赛中高科技泳衣的运用是科技与游泳运动结合的必然产物,是竞技体育在科技理性指引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现代竞技体育要求实现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使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有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竞技体育中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使众多参与者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所支配,丧失了主动性和控制力,成为竞技体育的附庸,处在技术社会的现代体育,也使人们原本丰富的人生蜕化为“技术的人生”。被物化侵染的运动主体,过分注重科技理性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比赛荣誉,渐渐忽略了竞技体育应有的人文精神,给运动员带来的是身体上伤害和精神上的创伤。

当人的信仰、理想、价值观等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贯穿在科技自由之中,势必要受到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应制约而规定其自由的限度,而只有符合人类社会文明精神,符合人生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目标的科技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科技自由就意味着科技创新,只有不违背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和价值取向的科技创新,才能真正领略到无限的自由。在竞技体育领域,科技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教练员、运动员和科技人员。根据运动训练需求发明的乒乓球发球机是创新;在运动实践中教练员提出的创新技术,如乒乓球的直拍横打、体操的程菲跳是创新;体育科技人员紧密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完成了有意义研究成果也是创新。竞技体育领域内的科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是有它相应的限度,任何自由都要接受主体理性的限制,只有在伦理道德的规约下,倡导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科技的作用。

2 人文关怀:竞技体育中价值理性的重要体现

价值理性以人的生命价值完善为向度,强调人的最终归宿和人文关怀,给人以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尺度,诠释人的生命意义,有助于健全人格。价值理性是作为实践的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如社会的公平、正义、荣誉、忠诚等,而不看重行为的结果。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技术性、规划性、选择性的活动都追求某种“善”的目的,人自身之内的活动比自身之外的技术活动更有价值,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必然有自身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着它,而且并非全部抉择都是因为他物而作出的。竞技体育本身是通过竞赛的方式,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激发人类自身潜能、培养团体意识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等功能。竞技体育中科技理性的无限伸展,使得“拜金主义”、“锦标主义”的大量出现,在过分追逐功利的同时,不仅导致运动主体的道德滑坡,违背了体育本有的伦理精神,还会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因此,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追求一种“伦理关怀式”的培养则是价值理性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体现。

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实施人文关怀,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价值理性规约科技无限自由的一种力量。伦理道德为体育科技提供适度的弹性空间,使竞技体育中高科技自由运用与人文关怀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具体来讲,伦理道德对竞技体育产生的作用可以分成两方面:其一,表现在宏观层面上。把竞技体育作为宏观道德主体,置于大的社会系统和环境中,基本人类社会的公正、人本、和谐等基本伦理观,对作为制度性表现和存在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行为活动的评价和调整。其二,从功利和微观层面的角度。把参与竞技体育的人或群体作为微观道德主体,置于竞技体育自身的小系统内,基于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对参与竞技体育的人或群体作出规范和激励作用。对运动员实施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教练员、体育科技人员、裁判员、体育观众等学会关心,避免高科技给运动员带来的身心异化,消除体育无“人”的现象,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发展代价:竞技体育中高科技运用的价值断裂

科技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超越,给伦理道德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对社会而言,普遍的富足与相对的贫困同在,无限的机会与巨大的风险并存;对个体而言,科学理性对主体性的张扬与理性化官僚体制对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压抑同在,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贫乏并存。高科技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竞技体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使运动员能够创造优异成绩;另一方面,高科技不仅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发展代价,也会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价值的断裂和规范的缺位。

3.1 造成人的主体地位下降

材料科学提供的各种新型材料被采用在体育器材、服装、建筑等器物上;电子计算机、录像、电视等电教设备应用在运动训练和教育过程中,成为一种

训练手段;各种测试工具、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被广泛运用到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之中。可以说,高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联系日益紧密,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可以借助于科技力量,无论是运动技术的创新,还是运动装备的改进,甚至是使用兴奋剂。一味地追求体育科技的工具价值,只能使运动员主体地位不断下降,体育比赛变成商家和科技的较量,胜利与否不再单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在体育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运动员与技术的结合程度,运动员成了科技的奴隶。运动员地位的变化导致了竞技体育的异化,竞技体育场成为了体育技术的演练场,运动员也日益演变成工具,所谓的道德人格、道德思维等人文特质,都被技术飞速旋转的车轮碾成了飞扬的尘埃,偶尔在人们的嗅觉中闪现一点气息。

3.2 违背体育竞赛的根本原则

公平、公正是体育竞赛的根本原则,是体育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内涵和基础,也是竞技体育的精神核心。《奥林匹克》明确规定:“公平竞赛是奥运赛事的根本原则,要努力在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目前,科技理性在竞技体育中肆意扩张,导致了公平竞争精神日益受到破坏和侵蚀,违背了体育竞赛的根本原则。例如,在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中,运动员借助高科技泳衣的帮助,在为期8天的比赛中43次刷新31项世界纪录,成为创造世界纪录最多的一项赛事。由于高科技对提高比赛成绩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导致运动员过分依赖高科技,而淡化了个人努力,又由于在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体育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实力不等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参赛选手都能利用高科技来提高运动成绩。可以说,高科技的运用对不同的人群、地区和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不平等,体育科技成果分享的公正性问题是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兴奋剂泛滥带来的危害

高科技在体育领域内应用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兴奋剂的泛滥,兴奋剂的使用不仅危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违背了体育比赛的公正原则,威胁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兴奋剂问题的产生是运动员为追逐名誉和利益,违反体育道德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必然结果,是科技理性在没有限度的情况下任意扩张,运动实践主体对科技自由的过分依赖造成的。科技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导致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迅猛发展,而减弱了伦理道德对科技实践主体欲望的限制,这种没有限度的自由发展,使主体的需求得到暂时的满足。这样,科技理性就完全地控制了一切,价值理性被边缘化了,这种竞技体育中的价值断裂就造成了兴奋剂的泛滥。兴奋剂的研制、应用与兴奋剂的检测都得到所处时代高科技的广泛支持,这是一个高科技之间的较量,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较量。兴奋剂的检测总是落后于兴奋剂的研制,在高科技的发展为兴奋剂的检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更为先进检测方法的同时,也为研究一种又一种更新型的兴奋剂提供了支持,更加隐蔽、更具有欺骗性、代表着更高科技水平的新型兴奋剂被研发和使用,这就给反兴奋剂的斗争带来了难题和不确定性。

4 适度张力:竞技体育中科技自由与人文关怀的天半

4.1 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科技观

竞技体育中科技的运用与道德约束之间产生的价值断裂主要是因为过分强调科技理性的手段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体育竞赛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所以,以价值理性为目标来规避竞技体育中科技理性的弊端,在“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信念下,应重视人的发展,把人性贯穿于体育科技发展始终,努力实现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一方面,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就是考虑到竞技体育主体和广大竞技体育关注者的正当利益与合理诉求,而不是把对成绩和金牌的追求放在首位,更不是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正确处理体育科技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正是体育科技发展的内在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正的实现应该与效率相统一,而效率实现是以公正为条件,没有效率就谈不上体育科技发展。体育科技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弹性机制,给处于最不利地位者给予适当的补助,确保基本公正的实现。

4.2 明确体育科技主体的道德责任

竞技体育中的科技主体是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技研发人员等,在科技活动中具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但也不能滥用社会赋予的自由,而要意识到他所选择的目标和行为伴随着一定的道德责任。首先,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的道德责任。随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运动员的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运动员道德滑坡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部分运动员在高额奖金和崇高荣誉的诱使下,在竞赛中服用兴奋剂、运用高科技欺骗裁判等,违反了职业道德。因此,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其次,明确教练员的道德责任。教练员是运动员的直接管理者,在运动员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对塑造和培养运动员优良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教练员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教育运动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还应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最后,明确科技研发人员的道德责任,体育科技研发人员作为体育科技产品的设计者和创新者,有责任避免科技产品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造成不公平竞争,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3 建立体育道德评价、监督和奖惩机制

竞技体育中科技应用的道德评价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竞技体育中科技应用有关的道德行为进行的善恶评判。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也可以是其他社会成员,既可进行自我评价,也可进行他人评价。评价的客体是运动主体运用高科技这一行为的善恶性质,有利于运动员公平竞争,创造优异成绩,无损身体健康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则为恶。评价的标准是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评价依据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尊重生命、有利健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等。体育科技主体道德规范的实施以及道德行为的转化,离不开监督机制。

4.4 加强体育科技立法和执法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7篇

论文摘要:工具理性是西方工业文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现代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自然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和设定,使竞技体育成为各类参与者的特殊工具;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工具化”发展趋势下,各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冲突始终伴随着其全球化进程。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砰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竟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人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s}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人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人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

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人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人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站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8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伦理;训练过程;专项素质

一、前言

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阶段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也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形成与过渡阶段。在这个训练阶段,需要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思想认识、体能、技战术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使青少年运动员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健康,成人成才。现当代西方,体育伦理问题较早就反映出来,他们也较早地对体育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其中包含了诸多的伦理因素。20世纪中叶以来,关于体育伦理的研究(含社会学考察)成果主要反映在专门性期刊和综合性体育社会科学期刊相关文献及论著中。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其一,体现在社会宏观层面的思考。首先,这反映在对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思考。如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联系在一起,主张在体育中张扬人的个性、凸显人的价值——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这种超越思想的集中反映,它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可以说正是这种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力量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再如,科技因素与人的运动能力、人的价值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其次是对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系列社会问题的伦理反思。如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体育运动开展所凸显的问题,体育运动与社会阶层、体育运动与种族、体育运动与性别等方面的不协调。再次,相关研究还涉及体育运动中和一般社会情境下的伦理不同,即社会伦理和运动伦理的区别和冲突,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及高科技手段在运动中不断渗透的情况下人们道德选择所面临的困惑。如对新的体育器材对运动成绩的非常规促进所提出的道德诘难,以及对其他一些高科技所催化的某些行为的道德反思。

其二,西方体育伦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向,就是其较为注重微观、具体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如对以下问题的考察:体育运动中道德行为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一定的社会文化评价对运动中道德行为取向的影响,体育运动特殊环境和情境对参与者行为活动的影响,运动中的攻击和偏离行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培养的作用,教练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行为取向及道德形成的作用,体育运动与道德发展及与道德推理的关系等。总的来说,西方竞技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和应用研究,在方法运用上较多地采用社会调查和个案、实例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德治传统的国家,在古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以“武德”和养生文化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些体育伦理思想散见于历史上各类著述之中,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初步总结概括,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目前,体育伦理的实践和研究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其一是反映在竞技体育道德实践方面。如各级道德委员会的设立、各种道德规范、自律条约的出台,各种文件的制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均关涉竞技体育道德建设和实践的内容;其二是反映在竞技体育研究方面,这主要体现在相关文献和论著中。对我国现当代体育伦理进行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有关体育伦理学、体育道德教育和体育职业道德著作教材总共才有10余部,在公开出版的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不过数百篇。在我国近十多年里,还有一些著作论文从不同侧面对体育进行了伦理的思考。此外,一些作者提出了体育面临伦理新冲突问题,但尚未进行深入的思考。

严格来说,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并未从体育伦理研究中分化出来。至少从概念和界定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竞技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有关涉及竞技体育伦理方面的研究基本包含在“体育伦理”名目之下。故除非特别指出,我们在此不作严格区分(即“体育”包括了“竞技体育”;从对国外相应语词翻译的角度来看,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很多情况下也未作区分)。

当前,关于体育伦理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从研究的层次看,主要反映为:一是体育伦理元问题方面,二是体育伦理基本原则和规范方面,三是体育伦理具体问题层面和方面。体育伦理元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发展价值层面探讨、体育与伦理的关系、体育伦理的基本概念、体育道德特点、传统体育伦理的价值和意蕴、(竞技)体育异化的伦理思考等。

体育伦理基本原则和规范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原则方面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公平竞争,以及具体规范方面的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团结友爱、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胜不骄、败不馁、无私奉献、尊重裁判、遵守规则、尊敬观众等,有时也把这类原则和规范提升为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伦理具体问题层面和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表现和原因、体育道德建设(如道德教育、健全机制和体制、法制的介入)等。

还有些研究是贯穿在以上不同方面的,如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商业化及经济因素对竞技体育造成的伦理冲击,以及兴奋剂等道德问题(涉及哲学及操作化分析)等。

(一)、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一,从传统(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来看,其基本是仅局限于一般伦理学的规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而缺乏相应元研究和建构,具体操作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首先,(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就事论事”现象,缺乏理论证明和“形而上”思辨,原则规范的提出又往往沦为相关方面的“纪律”要求。对竞技体育中的道德现象没有引入伦理学的哲学反思———对竞技体育发展及其内在行为活动价值的确立、善恶评价和分析均较为缺乏。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不应是伦理学原则和规范的简单应用和伦理学的推广过程,对竞技体育运行发展中出现的现实伦理问题,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应当在竞技体育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说,(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系统也将随之确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应是一个再研究、再创造和再构建的过程,其理论和应用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其次,(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一般体育道德原则和规范层面,对具体问题涉入不深,解释力不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较差。现有研究中,(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实际上,竞技体育中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切入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竞技体育道德现象的理解。如果不了解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那么对与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中相关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就不可能有清楚的把握和说明。再者,面对当前竞技体育中紧迫的道德问题,只有道德原则和规范显然远远不够,这需要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措施。

其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视域不够广阔。如:道德于竞技体育的意义基本还流于一种手段与作用,如只定位于道德对竞技体育的服务功能,而没有或很少从自身的目的出发进行关注。对道德在竞技体育中的终极意义与对人的关怀的探讨还十分欠缺。

一些文献片面地认为体育伦理就是体育职业道德。体育职业道德只研究体育各主体在各自职业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职业具体规范的制定,它主要涉及这些特定的主体,而体育伦理研究所探讨的伦理道德不仅涉及到范围广泛的个人,而且涉及组织和体制,甚至关系到人和自然的关系。

竞技体育中的道德评价主要限于微观主体——个人的层次,以及具体、微观的问题,没有置于道德的宏观社会及竞技体育的特殊背景下。在道德的宏观和中观主体层面方面,即在机制、体制、社会等层面和视野下对道德现象以及道德建设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如:现有研究对伦理与竞技体育结合的内在机制缺少较深入的探讨;对竞技体育道德特点研究散见于一些现象描述,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提升和分析;对竞技体育道德现状,包括不道德现象及其原因等还缺乏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对竞技体育道德的价值资源、规范,以及道德建设缺乏整体、全面的研究——即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较全面、系统的关注和分析还比较匮乏。

其三,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伦理研究文献稀少,这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不协调;现阶段,我国体育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当前,大部分研究都泛对整个体育面,很少针对竞技体育这个特殊与特定的领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还没有完成从体育伦理的分化,几乎所有蕴涵竞技体育伦理的研究均冠以体育伦理研究。

其四,从理论上看,我国竞技体育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新时期下,个人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关注,集体主义的内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经济下,随着社会整体道德评价标准的微妙变化,竞技体育的伦理问题也会受到影响;竞

技文化的民族化,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化的协调也将出现新的趋向,这无疑会波及定位新的竞技体育道德伦理。这些都提示相关研究必须置于新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下,但目前此方面研究还比较欠缺。

其五,研究和分析方法、视角还比较单一,如社会学调查基本未见文献反映。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思辨的方法,即反思、批判和建构的方法。首先,竞技体育伦理所致力解答的是一个价值问题,它应确立竞技体育总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其次,竞技体育伦理是导向性、规范性的,它要对竞技体育现实运行和开展及人们的行为活动起范导作用。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重要生命和活力的源泉主要即在于运用哲学的方法,在于反思和批判精神,它是对竞技体育伦理现状的反思、批判和“应有”状态的构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系统论,认为部分影响整体,在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伦理问题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注重和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从而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历史轨迹来看,以人为本是对人的肯定,是体育伦理价值取向的主线。西方体育伦理的价值强调“力”与“美”的人体塑造,倡导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中国体育伦理由于受儒、道、佛文化流派制约,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的精神升华,实现理想的人格塑造”。由于体育运动对感性生命本能的追忆、追求,使二者共同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伦理特征。

在这种力图通过体育运动塑造一个均衡发展的人的生活哲学的统领下,奥林匹克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达到更高的标准。“重在参与”则激励运动员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挑战自然,敢于表现自己。而“公平竞争”的原则力图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环境,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出身的运动员都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胜利,为全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平台。

(三)、竞技体育六大构成部分

竞技体育有六大部分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对竞技体育的生存构成威胁,研究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利于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构成了其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的内在基础,探讨竞技体育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符合社会发展规则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这本身就有道德意义。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却又有着不可避免的劣性,如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侵袭,这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初的发展理念。单靠其自身运行机制是不能使竞技体育走出这种困惑的,必需借助包括法制与道德在内的调控和规约方式。道德要为竞技体育服务,就必须探讨与确立竞技体育的价值与理性,建立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准则体系,为竞技体育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们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伦理在竞技体育运行中,表现出伦理价值的指引作用,表现出“人文力”、“德性”、“信念”、“理念”等元素对竞技体育活动的渗透,表现出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

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是净化竞技体育风气,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领域内单纯的功利性追求、价值观的改变,而致金钱至上主义、腐败的滋生,造成诸如运动员训练的非人道化、兴奋剂问题、高科技的非道德化等等现象。

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是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本质上讲,竞技体育的成就不仅取决于资金与技术,更取决于从事该事业的人们的态度、奋斗精神和崇高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建设与竞技体育的夺标功能——人们通常说的主功能,不仅不相冲突,而且具有很高的融契性与一致性。

(四)、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社会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从本文的视角来研究其他部分的伦理问题,以期尽快铲除这一社会“毒瘤”。

在竞技体育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化和现象的今天,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至加强了伦理问题方面的建设。

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内部控制,在竞技体育主体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竞技体育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和伦理组织相关能够自觉认识和肯定竞技体育所弘扬的体育道德精神和价值观,是抵制不当竞技体育行为的有效内在力量。对竞技体育主体的外部控制路径主要是建立合理的竞技体育伦理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体育运动主体的行为、品质和可感知意向所作出的善恶判断和褒贬态度。

(五)、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对象和内容清晰,反映问题实事求是,本者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心态,从客观角度分析了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为决策者有效制定相关规定提供了参考。

三、选择的竞技体育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性---训练过程中

平时我们更多的关注比赛过程中是否有出现一些违规,包括兴奋剂等伦理问题,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其他阶段出现的伦理问题。那些伦理问题不应该被忽视而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伦理问题,包括使用激素,过度训练等等都为追求“金牌”,不断挑战极限,充分地发挥潜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日益异化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人自身和谐关系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抉择的道德冲突。本文从训练过程入手,着重研究了该阶段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内容紧密联系时代背景

结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具有终极和最高价值的意义。人的发展既是竞技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伦理建设的终极目的,又是其评价标准,也可作为其具体活动的操作、行动依据和准则。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确立必须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终极发展目标,在竞技体育实践中体现为以人为本,注重人道精神的要求。在竞技体育中具有较大操作性的普遍性伦理价值还有人道、公平原则等。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只有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方针,竞技体育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竞技体育

关于竞技体育的概念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运用最广泛的要数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表述“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超越人类自我极限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上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体育的组成部分、突出训练和竞赛、发挥人体的极限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并取得比赛胜利。这些界定是以“运动、竞赛、获胜”为核心的,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种价值取向而展开,从而忽略了竞技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价值理性,导致了竞技体育长期非均衡的发展。竞技体育伦理中的“竞技体育”,其涵义可在以下方面展开。

在我国,竞技体育有时也被理解成竞技运动。较广意义上,竞技体育有两种涵义。

其一为: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建制、职业等社会属性和关于运动、身体活动等方面的理解。竞技体育在此方面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涵:(1)关于社会性方面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指出我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从这个角度,竞技体育包含着社会建制、活动、职业、事业等多重社会属性。如表述为:“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关于运动、身体活动方面的理解,也指小型组织化活动。如表述为:“指参加者为了娱乐健身而进行的游戏性的身体活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校、机关开展的竞技体育,即是这方面的体现。

其二为:竞技体育被视为特定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系统。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或相对于整体社会系统,竞技体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社会系统和领域。

(三)、伦理

“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说文》中的释义是:“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里,伦即人伦,指人与人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主要指血缘辈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伦常关系;理,即道理。

所谓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准则和道理,也即“伦类的道理”。这个概念也是与道德及法律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这种刚性规定是以法理为基础原则的,法理与伦理的关系则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也因此人们对于法理的争议更大——长期自然法则与短期自然法则的冲突在法理上冲突最甚。

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

(四)、竞技伦理问题

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或称竞技伦理研究,定义为:是研究竞技体育活动中道德现象的活动。把与竞技体育有关的道德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等称作竞技体育伦理(或竞技伦理)。从广义上划分,可把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划归为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谱系。它不仅注重竞技体育的伦理的事实原则和应用程序,具有实然性和操作性。而且,竞技伦理研究作为伦理研究的一种,在考察竞技体育的一般伦理应用的同时(如规范提出、道德建设),还探究竞技体育的社会本质和价值、理想属性,寻求竞技体育的价值原则和根本目的,从价值观的高度指导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各主体的行为取向。

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并未从体育伦理研中分化出来。至少从概念和界定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竞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有关涉及竞技体育伦方面的研究基本包含在“体育伦理”名目之下。故除非特指出,我们在此不作严格区分(即“体育”包括了“竞技育”;从对国外相应语词翻译的角度来看,体育和竞技体在很多情况下也未作区分)

四、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表现的伦理问题

(一)、“兽化”的训练

马克思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依据这一原理对人进行分析。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人和动物具有共性即生物性。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心理和社会性。这就为分练提供了依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只看到了普遍性,因而造成了不分,把人当成兽训练的怪象,前有马俊仁,今有王德显,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田径中非人性的“兽”化训练的倾向,只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冰山一角,我国的许多竞技项目的训练实际上是残酷的驯“兽”游戏。把人当“兽”练,这必然是有悖于伦理的。

(二)、药物的滥用

当今的竞技体育已不再是运动员体能的竞争,而是综合了体能与药物的较量,药物的使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一股庞大的不可抑制的势头,则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物。在竞技体育领域内,许多女运动员不像女运动员,毛发明显,喉结凸出,声音低沉,倒像男运动员。男运动员不像男运动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倒像台机器。这难道是我们伟大的竞技体育本身所造就的?显然不是,这是拜药物所赐。在竞技体育中所产生的“男不男,女不女”的运动员,使现代竞技体育面临毁灭性的危机。1997年,曾威镇四海的东德女子铅球运动员克力格,在长期服用药物(兴奋剂)后,由于男性特征过于明显不得不选择了变性手术。药物的滥用已不仅仅涉及有关公平,运动员的健康等表面问题,它已经触及了伦理,引发了伦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伦理的角度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审视这一问题。

(三)、“金牌”至上的观念

竞技体育对金牌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对金牌的追求视为终极目标,竞技体育就必然会走上异化的道路。这反映在训练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金牌固然能为国争光,但我们也应考虑为了它运动员所付出的代价,这背后究竟丧失了多少人性。

(四)、利益的驱动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获得世界大赛的金牌之后,家乡政府随即给他们戴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桂冠,广告商也登堂而入,因而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高额的金钱报酬。金牌与利益的如影随形,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五)、竞争的外在压力

当今的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竞技体育挑战极限的现实需要与运动员身心底线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构成了矛盾,于是聪明的人类便使用非常规手段。

(六)、政治的介入

奖牌的争夺,体育上的较量,在民族国家存在的情况下,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围,而成为表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较量。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是与国家的荣辱和利益紧紧相连的。政治的介入造成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些教练打着为国争光的幌子,在训练中急功近利,采取有悖于伦理的手段。

(七)、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退役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运动员的教育为代价的。运动员只是运动的机器,除了运动之外,再无其它技能可言。这就让运动员视竞技体育为自己的谋生手段,社会不承认失败者,退役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往往让他们成为社会的弃儿,为了达到竞技体育的顶峰,让社会承认,在训练当中,对教练的所作所为逆来顺受,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五、对竞技体育训练中伦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以‘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训练观

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物轻人”,主客颠倒,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这是训练中产生伦理问题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人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目的是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以“运动员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

(二)、弱化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

竞技体育与政治密不可分,我们无论从主观上如何把政治从竞技体育中排除,但客观上竞技体育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的联系。竞技体育要靠政治求生存,竞技体育毕竟不等与政治,它不应成为政治较量的工具。政治一旦介入势必造成竞技体育的异化,产生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要弱化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让其返璞归真。

(三)、建立运动员劳动价值评价体系

利益的驱动是产生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运动员成名后社会给与了高于其劳动价值的报酬,每届奥运会过后成就了多少运动员“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美梦。运动员的收入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发生了严重的背离,这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让运动员为了成名,为了金牌不顾一切。因此,我必须建立运动员劳动价值评价体系,对运动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做出恰当的评价。

(四)、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养老,就业,医疗”三者一个都不能少。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使之不再把竞技体育看作自己谋生的手段,对于铲除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五)、完善“体教”结合体制,扩宽就业渠道

完善体教结合体制,坚持走运动队院校化,运动员大学生化的道路。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运动员的二次择业奠定基础。

(六)、加强立法,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法律属上层建筑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因此,法律在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教练的行为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及惩治教练员的越轨行为提供法理依据。

总之,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总的来说还刚刚起步,处于较低水平,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人们去认识,大量的研究领域还有待开拓和纵深。进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提高对竞技体育伦理的认识,并最终改善竞技体育伦理状况是时代和竞技体育发展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华洪兴.体育伦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5]潘靖明.体育伦理学概念【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6]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

[7]熊文.,马有保.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2008(03).

[8]梁恒.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

[9]龚正伟.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现代转型【J】.体育科学2000(09).

[10]杨干.体育竞赛中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体育伦理道德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2004(02).

[11]曾建平.绿色体育的伦理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01).

[12]蒋晓丽,夏思永.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8).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第9篇

(1.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卫视,湖北武汉430000;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摘要:以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间的关系为对象,研究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的互动性促进作用,同时提出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间的互动性消退作用,以期为厘清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注解。

关键词:社会转型;体育价值观念;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3-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TY010),2015年湖北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C002)。

“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秩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行为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呈现的渐进性表现形态。从社会结构视域看,它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涉及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对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

1社会转型对体育价值观念的促进及其消退

1.1制度法规

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给古代奥林匹克奥运会带来了新生的契机,法国皮埃尔.德.顾拜旦(1896~1937)率其团队发起申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并最终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教育制度下获得成功,成就其现代奥运会之父的美名。中国社会转型期以来,制度法规引领下的体育亦取得了举世的辉煌,无不体现了体育制度法规基于体育价值观念的核心权重。

1.2经济发展实力

基于体育对人类文明及身心健康的作用,体育本身亦能在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方法与指导、拍摄与播报、竞赛与组织、旅游与观光、中介与服务等方面形成规模经营性产业实体。西方近现代社会转型以来,腾飞的经济条件促进了西方体育的盛行与发展,中国近代独立自主、社会转型以来,强大发展的经济条件亦成就了竞技体育的辉煌。

1.3 闲暇时间

经济结构升级、效益提高是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源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表现为闲暇时光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充裕为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带来了时间条件。

1.4职业岗位及场地设施

就体育教育职业范畴而言,体育教育因形式、受众、途径、方法、场所、载体等诸多环节的差异而形成诸多相应类型的体育教育者岗位,彰显社会转型将赋予体育职业以众类型、广领域、多层次性岗位机遇,其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特征对广大民众参与体育提供了契机。体育场地设施因体育项目特征、地方人文关怀、规模性赛事取向而呈现项目性、人文性、风格性特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状况与国民经济发展实情、当地政府主管机构的体育价值观念、地方民众的体育发展思想、地方规模性赛事主办及承办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2体育价值观念对社会转型的促进及其消退

2.1增进体质健康

体育增进体质健康是不证自明的真理,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均围绕其国家发展战略意识演绎着体育发展的走势。竞技体育从事者的身心健康问题、退役保障问题需要人文性关怀,体育基于增进体质健康的受众主体亦需要符合其身心健康特征。

2.2增强心志品质

量化竞技运动本身潜在地挑战着人体的规则性运动极限,亦是增强人类心志品质的手段。因为,健美的体型需要持续的运动保持,刚强的意志力需要数月续年的训练,奥运记录每一点滴的进步都需要人类身体磨砺的图志,这些身体竞技所凝聚的拼搏心志品质正是人类社会由野蛮通向文明、由愚昧通向睿智不可或缺的要素。保罗.威斯( Paul Weiss)的体育“追求卓越”说(Sport:A Philosophical inquiry 1969)未必科学,但作为一种心理境界的感悟和把握,它富涵心志品质认识论的学术价值意义。

2.3提升生活品质

人们通过竞技体育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向心力,人们通过闲暇娱乐休闲体育而享受体育运动呈现于人类的乐趣,人们通过体育产业环节创造体育经济价值,人们通过传媒性体育赛事、体育新闻、体育名人、体育产品、体育风波而津津乐道,人们通过参与性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郊游、体育竞技、体育鉴赏而乐此不疲,这都是体育基于提高人类社会生活品质的表现。

2.4增强社会意识

常言道,要在体育中学会做人,深刻说明体育不仅是指向健身、娱乐、竞技的手段或方法,亦是一个观照人生生活的哲学场。古往今来的重大体育赛事是否切实兑现了竞技的赛制公正、赛务公开、公平竞技,竞技是否亦能引起对手间的敌对意识及行为,竞技是否亦能离间队员之间彼此情谊,竞技赛场的规则运用是否也引导着“法外小灶”的恶习,少儿体育培养社会意识视角方面过于追求精英意识,过于培养体育独特个性意识,疏于培养运动中和睦相处意识,疏于培养体育规则观念的本真价值,势必都不会起到有益的作用,甚或相反。

2.5构筑和睦国际关系

近代社会转型以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化弘扬了和平主义的理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强着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提高着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向心力,为促进国际青年友好互动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体育外交亦是促进国际交往、实现国际和睦的重要平台,如新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新局面。同时社会转型的近现代以来,“体育运动不仅无法彻底涤除原有的民族主义矛盾,还在不断催生新的民族主义问题”,表现于人们狂热地支持本国国家队及落后国家的民主主义体育抵制行为。表现在赛会视域,为了一族私利而贿赂裁判、贿赂对手现象屡屡呈现,为了一国荣耀而服用禁药甚或性别作假,这些有悖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宪章与精神的丑陋行径如同蛀虫日渐侵袭着奥运会的立基支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