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7:46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1篇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41-02

今2013年3月,国务院第七次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决定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以及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有关生产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组建后,明确提出了“社会协同共治”(亦称“社会共治”)的理念和思路,即: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和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只有形成社会各方面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和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才能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社会协同共治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着力引导食品企业及从业者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倡导诚信从业风气,普及信用文化知识;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消费维权,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机构之间建立更为有力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坚实的外部约束和道德底线[1]。“社会共治”的确立,表明国家食品安全机制将从原有的单纯依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向全社会多方主体主动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综合治理转变。

回顾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纵观中外食品安全监管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协同共治是实现中国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科学途径和长效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基础是普遍增强公众的健康素质,从而强化行政执法者依法监管、严格监管的责任感,食品生产经营从业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监督的参与意识。

1 健康素质和健康素养

健康建立在应有的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基础之上,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需求来源于对于健康的目标和预期。健康素质是健康素养的内在综合表现,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认知、

能力的基础。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公众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 是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2]。

1.1 健康素质

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感。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基础上,通过后天习得和健康的长期积淀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个体或人群的积极品质[3 ]。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韩丹博士认为:“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而要具备的趋利避害基本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4]。即健康素质就是一种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1.2 健康素养

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是: “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5]。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 于2000 年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为: “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

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的能力”[6]。公众接受教育的水平、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和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等因素都影响着公众健康素养的高低。高健康素养表示个体掌握了较高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面对健康问题时能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使个体达到最好的健康状态。

2 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健康素养工作。2008年1月,原卫生部第3号公告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这个公告为中国公民界定了66种基本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34条及基本技能7条。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念4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15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技能1条。2009年12月,原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明显。对71 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 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和“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7],而其中5项指标正是与居民食品药品的健康素养测评有关。

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偏低,居民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更低。中国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尤其是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食品药品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3 食品安全健康素养

著名健康教育学者努特毕姆博士(Nutbeam D)将健康素养分为3个层次:基本/技能素养、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素养[8]。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表述为: 公众在生活中或从事与食品相关的工作时,具备良好的阅读和书写技能,能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积极寻求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改善自身状况,同时,能够采用批判思维理性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各种信息,从自身角度出发,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公众应具备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有健康素养的人及其应该具有的应对能力。有健康素养的人主要表现在: 可以通过思考作出正确的决定来解决问题,有责任感能作出对自身和他人均有利的决策,正确运用已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可以与他人对现况进行简洁而准确的交流。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个体能够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通过判断,有选择地接受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护措施,理性分析文化、媒体、技术等相关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通过人际交流技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影响范围由个人扩大到家庭和社区,能够以实践行动减少危害因素和促进健康。

3.1 公民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构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的“知信行”模式阐述了知识、信念和行为在公众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其中知是基础,信是态度和动力,行是消除危害健康因素的行为[9]。公众健康行为的改变主要受到其健康知识、价值观和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增强公众健康的“知信行”,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应从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三个维度构建。

3.1.1 知识性素养: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性素养是指消费者判断食品品质的能力和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对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知识所具备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知识性素养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食品卫生常识以及掌握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操作常规的能力和水平。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知识性素养是指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化学、动物学领域的大量知识,掌握必要的食品检测工具和技能,能够开展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3.1.2 行为性素养:食品安全行为性素养是公众为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持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或工作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消费者行为性素养是保持合理的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不采购、不使用“三无”食品,不食用霉变食品、拒绝垃圾食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期间有有效的防范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性素质是自觉地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卫生的技术要求生产经营合格食品、放心食品,不制假、不掺假和不售假。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素养是忠实履职,严肃执法,尽可能完善监管措施,进行有效监管,严厉打击不顾他人死活、利欲熏心和道德沦丧的食品故意造假违法行为。

3.1.3 信念性素养:食品安全信念性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对食品安全本质与价值的认知水平及以此为基础的行为态度。消费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关注食品安全,能够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信息渠道,能够分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迷信和伪科学思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自觉承担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把食品安全当作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道德底线。作为企业而言,利润肯定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要讲安全,更要讲良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种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就有了做好食品安全的内在动力,有了食品企业自律的道德基础。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信念性素养就是从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角度,把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维护政治大局、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高度,严肃对待食品安全每一个环节的行政执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把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口,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食品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和执法监管者因为在食品安全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对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的内涵要求也不同,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者和谐统一。食品安全知识性健康素养是改变行为的基础,食品安全信念是转变行为的动力,食品安全行为改变是知识、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当今中国,如果实现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养成生产经营安全食品的习惯,消费者养成健康消费的行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认真执法监管,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问题食品终将销声匿迹,食品安全风险必将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张勇局长在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2013.

[2] 李素华.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 .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5): 385-388.

[3] 鄢建江. 关注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5(2):56-57.

[4] 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康[ J ].体育与科学,2003,24(4):11-14.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R]. Geneva: WHO,1998.

[6] 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urrentbibliographies in medicine Bethesda[EB /OL]. http: / / nlm. nih. gov /pubs /cbm/hliteracy. html.2003.

[7]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D]. 2009.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3篇

健康管理最早在欧美风行,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在美国70%的居民能够接受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而在中国,健康管理刚刚起步。但我国人口众多,如何从众多的个人健康信息中发现医疗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在计算机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对电子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和处理能力为一对一的健康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电子档案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是计算机技术的伴生物,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以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电子档案以其积极的、动态的特性改变着长久以来的档案的利用方式,给利用者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方便。电子档案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明显的比纸质档案具有更为先进的特性:(1)使用简单,便于检索。(2)存储容量大,占用空间小。(3)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扩大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等。

当健康档案工作的基础从长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电子档案为主要内容时,其流程、管理方法和原则、内容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传统式病案档案管理方式形成挑战。

电子健康档案是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包括:(1)会员历史医疗资料收集、整理、建档。(2)个人健康状况动态跟踪和记录。(3)疾病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存档。

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提供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形成了一个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才能发挥其效用。数据挖掘通常被称为“从大型数据库提取有效、可信和可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在这些电子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亚健康管理、体检管理、疾病管理、知识管理等。由于健康管理的性质,使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一般的病案管理,它倡导个体关注胜于关注疾病,将服务对象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个体,而非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挖掘必须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以便于医生据此并加以解决,数据挖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宗旨,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使医患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多数医院意识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电子档案建立起来后缺乏管理,一是没有进行数据跟踪,使数据过时,失去利用价值;其二没有进行数据挖掘管理,无法产生效益。而通过对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集合的核心作用,分析发现个体服务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开展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人群都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而国内多数人的医疗记录散存于各个医院或个人留存,不系统、不全面,除了看病再没有利用价值。由于完整的健康档案对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尤其有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2004年以来,通过体检中心建立起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电子档案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开展内容丰富的全面健康管理,如:

疾病管理。以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而进行的疾病管理包括:(1)汇总连续的疾病诊疗档案,为持续就医提供详尽的资料。(2)提供就医导航,指导选择最佳的就诊医院和医生。(3)指导和跟踪治疗医嘱的执行情况,纳入健康管理流程。(4)提供就医服务,快速安排疾病诊疗相关事宜。(5)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建档管理,对重要疾病指标重点观察和记录,控制疾病发展。

体检管理。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数据挖掘管理,进而发现个性化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体检的管理更加贴近个体需要,包括:(1)体检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检查方案。(2)体检服务,定期进行适宜的健康检查,专业人员陪同,取送报告。(3)体检评估,由保健专家撰写评估报告,安排检后诊疗,指导保健,并纳入健康管理流程。

亚健康管理。有了电子档案数据挖掘作为基础,亚健康管理目标明晰,包括:(1)针对体检异常指标制定管理计划,并跟踪实施效果。(2)综合分析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预防计划。(3)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及时了解健康的最新动态。(4)适时安排流行病预防接种,等等。

健康知识管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为医学保健知识的匮乏,感到茫然无助而无法保障自己在医疗行为中应有的权利。在中国因为人口众多,每个人可以拥有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保健医生服务缺乏实现的基础。而以电子档案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信息平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电子档案强大的信息检索及总结功能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为管理对象提供各种健康与疾病问题咨询服务、解释各种相关资料,并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对管理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知识管理的效率。数据挖掘功能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的对象范围更加准确,更能满足个体的需要。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54-02

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变化,加上工作负担和压力大,运动锻炼减少,各类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为常见慢性病之一,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治疗和护理同时需注意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和遵医行为[1-2]。该研究探讨了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与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8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分两组,分别为每组42例。宣教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9岁,平均(67.45±2.16)岁。基础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67.41±2.7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基础组进行基础护理,宣教组增加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史、家庭支持等情况制定合理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宣教途径和效果评估方法,由具有良好沟通技巧和丰富糖尿病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3-4]。主要内容有:①自我健康管理 讲解糖尿病知识,可通过病房宣传栏、宣传册、知识讲座、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详细说明高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式等,并指导糖尿病患者按照《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册》进行自我管理,认真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用药前情况等,以便评估患者的遵医行为[5-6]。②饮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说明良好饮食习惯和血糖控制的关系,避免进食蔗糖类食物,多进食含糖低的瓜果、蔬菜和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禁烟禁酒。③锻炼健康教育。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指导,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方式,以控制体重和血糖。④药物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降糖药物口服方法、剂量等,说明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协助督促患者用药,避免漏服[7-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护理满意度;糖尿病发病知识认知、合理饮食依从性、口服降糖药依从性、自行血糖监测依从性(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干预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情绪(SAS)、抑郁情绪(SDS)、生存质量(QOL评分)。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取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量资料(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护理满意度相比较

宣教组糖尿病护理满意度高于基础组(P

2.2 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相比较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宣教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优于基础组(P

2.3 两组糖尿病发病知识认知、合理饮食依从性、口服降糖药依从性、自行血糖监测依从性相比较

宣教组糖尿病发病知识认知、合理饮食依从性、口服降糖药依从性、自行血糖监测依从性高于基础组(P

2.4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生存质量相近(P>0.05);干预后宣教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生存质量优于基础组(P

3 讨论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班级心理委员;建设;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111-02 收稿日期:2016-06-29

作者简介:张高俊(1988―),男,四川绵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学生科辅导员,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而班级心理委员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很好地弥补当前高校心理专业队伍人员不足的短板。因此,做好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包括非专业性与心理健康专业性的内容矛盾,心理委员选拔与保障机制建立,心理委员与班级委员、朋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本文在当前班级心理委员建设总结的基础上,用“普及-选拔一体化”的建立方式和“校中心(直属)―辅导站―班级―宿舍相融合”的双线建设体系和模式,解决心理委员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矛盾。

一、普及-选拔一体化

心理委员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普及-选拔一体化的班级心理委员建立模式不仅有利于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可以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能积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表现出更少的焦虑和忧虑。

因此,通过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广泛认可心理学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普及,也有利于学生们对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视和认可。

2.班级心理委员选拔

班级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做好班级心理委员选拔是建设好心理工作队伍的前提和基础。高度重视选拔工作,成立班级心理委员选拔队伍,成员包括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专业心理工作教师、主要负责院级心理工作教师、心理辅导站站长及站内骨干。选拔人员既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直接管理者,对选拔过程严格把关。在选拔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乐观进取、积极主动、关心同学、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素养,也严格考查学生的团队能力、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班级心理委员选拔彼此促进,只有让学生们重视了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提高学生们参与心理委员选拔的积极性、主动性。标准化、严格化和专业化的班级心理委员选拔程序,又会促进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普及-选拔一体化是对两者共同点的完美结合。

二、校中心(直属)―辅导站―班级―宿舍双线体系

班级心理委员的成长需要专业教师长期培训,其管理也需要一整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将培训与管理相融合,不仅有利于班级心理委员提升理论知识,也有利于他们进行实战。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高效运行,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以前的危机干预提前到危机预警,危机发生提前到危机处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校中心直属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统筹安排。因此,在班级心理委员中选择一批学生,建设一支校直属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整个心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建设好这批队伍,以他们为基础和标准,再结合各学院特色,带动学院其他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日常工作。这不仅可以使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保证,而且其积极主动性也可得到大大改善和提升。

校中心直属模式下,直属的心理委员带动学院其他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工作,增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再以校直属的心理委员为中心,在培训后期开展讨论和实践工作,充分挖掘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率和效果。

2.校中心―辅导站―心理委员―宿舍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科学与实践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它的对象是人,因此又会涉及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科学与管理的完美结合。要建设好班级心理委员队伍,需要合理建设一套心理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体制,本文所提的校中心―辅导站―班级―宿舍就是一套这样的体制。

第一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业化的心理学教师队伍组成,包括心理医生、心理老师。主要负责危机干预,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判断,以及向下一级辅导站提供指导。

心理辅导站一般由具备一定心理知识的管理老师和经过培训合格的学生组成。老师主要负责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沟通、站内成员的管理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发掘,并对辅导站所辖学生进行长期监测,对突发事件直接负责和向上一级报送。辅导站学生主要管理班级心理委员,并负责辅导站一级的活动开展。

班级心理委员一方面要服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安排和指导,另一方面要配合辅导站的工作,负责对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同时与宿舍长密切配合,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每周向辅导站进行汇报。做到将心理危机转变为事前预警,提升班级同学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宿舍室长是队伍最基层,与寝室同学沟通更便利,交流也更深入,对同学的心理动态具有最快速发现潜力。因此,要通过心理委员充分调动宿舍室长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达到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快速发现问题的目的。做到初级问题现场解决,不能解决也可高效向更高一级寻求帮助。

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心理调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班级心理委员普遍的存在的甄选重视不够、培训力度不足、忽视管理与考核等难题,本文从底层设计到顶层制度建设给出有效的方案和体系。

在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和模式下,充分科学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质及内涵,把握管理科学与实践规律,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功能。

参考文献:

刁 静,成 琳,陈正芹.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9,(17):73―76.

韩 煦.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思想理论教育,2012,(11):64―67.

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37―139.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6篇

培训时间:2019年7月21日~9月19日,总共204课时

培训地点:

培训人数:73人,包括补考26人,本期培训73-26=47人

培训目的:更好掌握健康管理知识,改变观念意识,从自己做起,给家人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好的掌握健康知识,通过努力取得证书,更好的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给社会带去更加积极的健康观念。

培训内容:健康管理师三级理论,健康管理师三级技能。

清楚健康管理概论,健康管理的目标,基本步骤、服务流程,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及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预防医学,学习基础的营养运动知识,解决现在社会最常见问题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营养运动处方。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健康管理师的技能,收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干预方案,并不断总结干预效果及改进,给更多人带去更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培训总结:报考85人,合格:28人。合格率28/85=32.94%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64-01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重要的危险因素,直接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1]。同时高血压也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是目前全球公共卫生面对的重要问题。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当中,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我社区在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对选取的高血压患者在常规社区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本次研究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辖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共有5~16年的病程时间,文化程度小学以上,7.9年的平均病程时间,所有患者均无语言、意识和理解等障碍,同时也未患有其他严重性疾病,全部都实施规范的的社区护理管理。所有患者均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疾病。将两组在例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实施规范社区护理和一般健康知识宣教。研究组:在规范社区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实施强化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2.1.管理方式:由护士长统一管理,确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流程;对负责管理的护士进行统一培训分工:一名主管护师负责健康知识讲座,一名主管护师负责电话随访,其他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谁分管谁负责,责任到人。要求每两月进行一次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及座谈会,每月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每两周至少测一次血压。

1.2.2健康知识指导

社区护士利用座谈会、随访、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患者健康需求和社区护理要求。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基本知识,用药情况,个人生活方式等进行摸底调查。然后针对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我们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评估,确定共性的健康问题和个性的健康问题。对共性的健康问题,通过定期开展的健康知识讲座、影像播放等形式开展;对于个性的健康问题,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关危险因素,用药情况,和患者,包括家人的参与,共同拟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具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处方,进行强化性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指导,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高血压用药指导以及注意事项,疾病发展预后以及治疗原则,血压自测指导等等,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基本的认识,客观正确认识疾病,家庭成员也参与健康知识学习。

1.2.3.生活方式指导

1.2.3.1. 低盐饮食 社区给每个家庭发放盐勺一个,社区护士指导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家庭详细记录:每袋食用盐开袋时间,用完的时间,每天的就餐的人次,倒掉的饭菜(倒掉食用盐的量),调味品等含盐食品的食用情况。算出每个家庭每天食用盐的量,及时进行指导。每人每日食盐量小于6克。

1.2.3.2.低脂饮食 社区给每户发放油壶一个;控制食用油的量,每人每天小于25毫升;尽量不吃动物皮和内脏;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多食含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等食物,如新鲜蔬菜多吃豆类制品、绿叶菜及鲜奶等含有较高的钾多钙食物。

1.2.3.3.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每周最少锻炼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预防便秘;保持心理平衡。

1.2.4.社区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入户随访,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情况,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制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相关行为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根据每次随访内容进行健康结果评估,及时进行干预。

干预内容包括:健康需求及问题指导,制定相应的目标,开具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等;社区医生根据病情随时指导用药,从而将药物与剂量进行良好的调整,服药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1.2.5.血压测量指导 (1)为了避免血药浓度、血压计等因素的影响,测血压我们要求做到定人,定时,定血压计,测出的血压值及时记录。(2)血压自测指导及注意事项?。

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通过x±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并经t检验,通过x2检验进行表示计数资料,若P

3 结果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血压情况得知,两组患者经相关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后,其血压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的现象(表1),但是观察组相对于观察组,具有优势,比较其差异,P

4 讨论

目前,高血压疾病是社区居民中常见的一种高发病疾病,通常情况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同时该疾病极易让人们忽视[2]。因此,相关的社区医护人员对于高血压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并结合健康教育,给予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基本知识讲解等,让患者能够对高血压病有了系统的认识,能够正确客观认识自己的疾病,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服药依从性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防止和减低患者发生更多的并发症。

4.1首先,是健教护理人员对高血压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高血压患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对高血压疾病有了认知,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了解了高血压病一旦确诊之后,必须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终身治疗。认识到非药物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相关护理人员耐心进行血压测量指导并进行血压监测,从而将药物与剂量进行良好的调整,服药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4.2、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经过调查,观察组的约20%家庭每天的摄盐量在10.0g左右;饮食搭配不合理;烟瘾难戒除等不良生活方式仍存在,说明虽然对高血压病有了认知,但养成健康行为习惯还需要高血压患者及家庭重视起来并积极配合,不断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3 通过强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我认识到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深入,让患者对疾病有了认知,在认知基础上发生态度的改变,从而去培养其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才真正具有意义。

总而言之,对于高血压患者,积极采用健康教育,在患者社区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3]。

参考文献:

[1] 李文利.健康教育对门诊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3(20):45-50.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第9篇

【关键词】 亚健康;基础数据;数据管理;共性技术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项目的一项课题,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和“数据管理共性技术”概念的理解

1.1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

数据,或称资料,是构成信息和知识的原始材料,数据涉及事物的存在形式,也是关于事件的一组离散的、客观的事实描述[1]。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之总称[2]。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宽,数据的含义也随之扩大。例如,当今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图像、声音等都被认为是数据的范畴。我们认为,亚健康基础数据泛指经过抽象和加工整理的各类带有基础性质的信息,它们来源并服务于亚健康科研、临床和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术语标准、临床数据和科研文献资料等。

1.2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

狭义的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并引向特定目标,为各行业和部门收集、整理、存储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3]。这又分为数据内容研究和数据管理技术研究两个方面。首先,要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数据内容进行研究,以确定基础数据的收集范畴、信息收录的标准化流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规划纳入数据库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分类标准和规范;其次,研究为实现亚健康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服务须采用的技术,属于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涉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选择、数据存储方式的研究、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加工检索软件的实现技术等。从广义的信息管理角度讲,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不仅仅是对数据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控制,以实现数据及其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4]。

2 亚健康基础数据的规范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保证数据管理与服务质量的前提,是在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亚健康基础数据选择的规范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有关亚健康的术语、定义、范畴、分类、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判定标准、综合评定流程等规范,确定亚健康信息涵盖的范围[5]。

2.2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的规范

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方法[6]作为确定基础数据来源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具体方法,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亚健康基础数据体系,以满足国家进行亚健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科学研究需求[7]。根据不同的来源,把数据分为文献资料和临床数据两大类。

2.2.1 文献资料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根据相应的步骤加工收录到亚健康基础数据库中,内容包括:亚健康成因、症状表现、机理、中医证候学、预防与干预(专方专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械的研究;量化指标、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及其他标准的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古文献研究资料;人群监测、科普教育、预防知识;相关的政策发布、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以及研究动态等新闻与消息报道等。参照《MeSH》词表、《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及《中医名词术语词典》等进行主题词、副主题词、关键词标引;制定了检索工作规范和检索策略以及针对不同数据库的具体检索方法和步骤,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准确、规范。

2.2.2 临床数据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体检中心(医院)和社区的亚健康人群,通过一体化注册机制,从亚健康一体化基础数据平台访问。内容包括: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躯体症状表现、精神心理症状表现、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并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及其轻、中、重程度);体检数据(现代医学检查数据、中医“四诊”数据);辨识数据(症状程度评定数据、体质类型判定数据、中医证候诊断数据);干预数据(非药物预防与干预法、药物预防与干预法);随访或复诊数据。主要参照和使用了以下信息标准对亚健康临床数据进行规范并形成自己的数据字典: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卫生信息学技术委员会(TC215)的卫生信息构成框架;《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CNHIF)相关阶段成果;全国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的《国家卫生信息字典》、《医院信息最小数据集》、《公共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社区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等阶段成果;信息技术数据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GB/T18391);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GB/T18142)。

3 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

3.1 数据收集的规范化研究

数据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的必然要求,是建立高质量医学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前提[8-9]。据此,研究制定了亚健康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培训数据录入人员,根据数据采集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检索、资料查询后,筛选、获得相关数据,经人工直接录入、从其他异构数据库自动导入或从非结构化文件导入(如文本文件、HTML网页文件、WORD文件、EXCEL文件等);为严格质量控制,采取数据录入和数据审核分离,并随机抽样检查,及时反馈纠正。

3.2 数据分类标准与规范研究

对数据分类是认识数据本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同时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按类别开发利用以及实现共享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亚健康基础数据的分类,需要遵循一般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11]。根据亚健康基础数据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按数据自然属性分类的分类体系、线分类和面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信息来源、文献类型、数据应用子领域(干预、监测)等属性进行一级分类,每个一级类目之下再视情况制定2~5级分类。

3.3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共性技术研究

建立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本质上是一项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必须以信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系统测试使用维护”的法则与步骤。

3.3.1 需求确定 本项目的信息系统涉及“基础数据的服务”和“基础数据的管理”两大部分,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维护使用需求。

3.3.1.1 数据管理的功能需求 ①数据的录入、扩充及维护:通过标准规则及软件工具,实现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内容的可持续补充或调整;②数据的导出:实现将数据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格式化导出为标准的EXCEL文件或者文本文件的服务功能;③数据的导入:对于外部的规则数据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导入工具,实现数据的大量采集与大规模外部基础数据的处理;④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可执行定期的增量备份、全备份等数据备份方式及恢复方法;⑤系统跟踪与记录功能:以确保一些重要工作有完整的日志记录;⑥安全权限与加密管理:在需要时,可对部分数据实现权限与加密管理。

3.3.1.2 数据服务的功能需求 ①信息发布:通过亚健康一体化服务平台,将数据库内容如亚健康基本常识、预防知识以及研究动态等,进行展示和发布;②多维度检索:对亚健康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检索查询,便捷地提取亚健康相关的数据或文献全文;③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关联分析:在对数据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亚健康涵盖范围、症状、证候、治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关联分析服务。

3.3.1.3 系统的维护使用需求 ①客户端免维护:所有的应用程序均运行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来执行应用程序,主要工作集中在应用逻辑层,业务逻辑的修改对客户层没有影响;②软件平台无关性:要求技术实现具有软件平台无关性,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件平台跨计算机类型、跨操作系统地的迁移,减少系统的运行成本;③高安全性:系统具有优良的访问控制、防篡改、防丢失机制,在网络、数据库和主机系统等方面具备高可靠性;④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前提下,在应用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与项目;⑤易维护性:实现代码分离,前台设计与后台代码相对独立,界面设计与代码编写协同作业,提高维护效率。

3.3.2 系统设计 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3.2.1 系统功能和架构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就是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和功能模块之间的组合关系。系统架构设计研究确定系统的技术架构,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实现的分层次、集中式或分布式系统、B/S或C/S模式的选择等。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系统的设计采用三层 B/S分布式系统的技术架构,系统由服务器端(web/应用/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浏览器共同构成一个分布式的处理系统。在服务器端,采用表现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的三层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在具体技术选择上,分别使用了Apache web服务器、Tomcat/weblogic应用服务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3.3.2.2 数据库设计 包括数据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逻辑模型设计、数据物理模型设计。在概念模型设计阶段,需按已确定的亚健康数据范围和数据分类标准进行数据分类,并识别出所有的概念和语义。在数据逻辑模型设计阶段,定义本研究确认的实体和关系,建立数据的实体-关系模型。在数据的物理模型设计阶段,根据E-R图设计数据库表,确定数据存储方式;同时根据信息标准和编码规范制定数据的编码规则,确保系统数据表达的一致性,建立数据库的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由于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和应用模式都比较复杂,在数据库设计上进行了分层次管理技术的研究。①根据本项目需求的特点,亚健康基础数据库采用多中心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管理模式。数据(总)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级别的数据,利用多个区域(分中心),分担用户的服务请求负载,并管理当地的镜像数据。每个分中心内部,数据都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统一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中。在不同分中心之间,采用数据复制和交换技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②在数据内容的分层次管理方面,将数据内容分为原始数据(例如原始文献的PDF文件、中医干预记录、调查问卷等)、整合加工后的数据、系统生成的分析数据(报表、统计结果、“亚健康量表测评结果”)等。不同内容层次的数据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进行数据跟踪和质量控制。③在数据访问技术的分层次实现方面,将对数据的访问和服务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业务层3个层次。采用这些分层技术后,可以让系统有较高的运行性能与可扩展性能[12]。这其中需要采用一些JAVA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门面模式、单例模式、多例模式、模板模式等,并将这些模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应用于各个分层中。

3.3.2.3 元数据管理设计 我们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各种类信息抽象为数字对象。从高度抽象角度来看一个数字对象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标识部分、内容部分和用于描述数字对象的元数据部分。其中元数据部分根据其功能分为描述性元数据和控制性元数据。鉴于所管理对象的海量特性,系统模块采用按功能划分,即按标识管理、元数据管理和数据对象管理来区分。元数据管理服务在系统中承担了元数据管理的所有任务。

3.3.3 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维护使用需求,确定采用J2EE技术完成系统实现;数据库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以适应海量数据的收集、归类、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需要。在系统各个功能层次的具体实现技术上,采用目前流行的轻型架构的多层体系,表现层运用Struts框架,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13]。界面处理采用比较成熟的Ajax技术,用户通过图形化的交互模式进行数据的检索和利用。数据库设计采用POWERDESIGNER工具进行开发,按标准的概念模型建模,生成物理模型,然后生成数据库表结构。各应用建模采用TOGETHER2006进行UML语言设计系统流程,建立各类库关系。JAVA开发工具采用ECLIPSE3.1进行,TOGETHER2006与ECLIPSE两者是配合的开发关系。

3.3.4 软件开发标准与规范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参考ISO9001及CMM3级管理要求执行,但指标的考核内容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整,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需求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文档采用如下国家标准:①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②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③概要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④详细设计说明书(GB8567-88)等。

4 讨论

4.1 关于将数据处理过度到知识处理

数据(狭义)是信息和知识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通过人们的参与对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这部分信息就转变成了知识。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加工和抽象层次上存在着差异[14]。因此,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广义)及其管理的共性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数据特点、寻找数据规律、分析数据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地把数据提升为增值的信息和知识,让使用者可以从数据库系统中查找、发掘到所需信息与知识。我们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例如,我们研发了亚健康量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塞密尔顿抑郁量表、疲劳问卷、疲劳评定量、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评测,可以选择任意量表进行评测,并自动生成测评结果。又如,我们设计了通过数字或图像自动显示,实现以时间为轴线分析个体体检指标的变化趋势,可根据亚健康个体的历史记录,客观评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效果。

4.2 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知识处理和数据处理的最大不同,就是数据处理一般只涉及到信息的结构和语法层面,而知识处理必须考虑信息的语义问题。解析亚健康基础数据,涉及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心理学、营养学、社会学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同样也需要中医古代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与工具。中医药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强身养生、防微杜渐“治未病”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养生理论和手段,是亚健康综合干预的重要内容。本数据库已收录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保健汤茶二百余首,但由于缺乏中医古代语言系统的支持,难以实现检索语言在字、词、术语、概念、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一体化,因此遭遇到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4.3 系统的应用与后期维护

我们研制出的应用软件系统,具备远程从各医院、社区、体检中心、家庭收集亚健康人群相关数据的能力,亚健康个体也可通过浏览器,在线录入相关信息,初步构建了交互式信息传递平台。目前已作为上海市长宁区“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和设备,为73.5万人提供了亚健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汇交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质量和传输速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同样属于数据管理共性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致谢: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赵东升研究员对本课题关键技术给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数据.[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5%B0%E6%8D%AE, 2009-11-03.

[2] 数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752.htm,2009-10-03.

[3] 王万宗,宋安利.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10.

[4] 罗爱静.卫生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6]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7] 张早华,李国宝,刘 明,等.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数据结构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94-96.

[8] 谢雁鸣,文天才,于 嘉,等.北京地区亚健康流行病学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管理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103-104.

[9] 芦殿荣,李东云,陈信义,等.临床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及质控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53-755.

[10] 黄鼎成,郭增艳.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8.

[11] 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12] 汪志华,吴向阳,陈 海.基于J2EE轻型架构的订单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2008,24(3):28-3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