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39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1篇

物业管理,通常是指物业公司受物业产权人或使用者的委托,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其在不动产及居住环境方面提供看管、修缮、代收费用、提供便民设施等服务管理活动。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物业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收取业主物业管理费的方式取得营运资金。会计核算是物业管理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指公司财务人员以货币形式全面反映和监督公司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定期制定财务报表并提供给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工作是物业管理公司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对资金运作也能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公司在管理中追求资金成本的最小化,以资本的筹集为管理重点。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业管理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对资金筹集的管理工作,强化自身对会计核算的管理。

二、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

物业管理公司是随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在会计核算方面拥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核算内容较为简单。因为物业管理不涉及产品的生产或者销售,因此,对物业公司而言,主要经营活动便是向业主提供相关物业劳务(或者服务),以此方式获取营运资金。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运作方式和会计核算内容都相对较为简单。

(二)监督群体较为庞大。物业管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与众多业主打交道,并且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业主所缴纳的物业管理费。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这一特殊性质,使其资金运转都受到业主的广泛监督。此外,物业管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因此可以说,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督群体较为庞大。

(三)公司管理层和业主皆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信息不仅要提供给公司管理层,以供其决策。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要向业主提供,以帮助其了解物业管理费的使用情况。因此可以说,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有公司的管理层,还包括广大业主。

三、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无论何种企业类型,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俗说法便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也日趋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开始重视自身的发展和管理理念,不断着手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强调提升公司的财务核算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一)会计基础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基础管理方面尚不规范,存在诸多漏洞。比如:原始会计凭证审核不严,原始资料保存不规范,凭证摘要记录不清晰或与明细账内容不一致;白条抵库现象严重,公司领导随意挪用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经济业务缺少必要的合同或者协议,资金支付情况缺少必要的跟踪记录;会计科目规范不严,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混淆使用;缺少必要的资产盘点清查制度,或者空有制度却很少执行。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出物业公司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不准确,使信息使用者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会计核算硬件环境不理想。

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若要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首先其会计核算硬件环境必须过关。但是,论文格式由于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存在时间尚短,财务管理环境都异常简朴。在如今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大环境下,甚至有些物业管理公司还停留在“算盘加计算器”的阶段。此外,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发展不规范,常常只具有一至两名会计人员。而且在会计核算方面,依旧局限于手工登账和人工对账,不仅耗费掉了会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导致会计科目在设计上难以细化,很多会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的手工登帐工作之余,已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对二级科目进行细分。同时,很多诸如制定财务预算计划、计算项目盈利空间等精细作业也根本无闲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发展。

(三)财务管理存在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存在认识误区。没有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上升为公司战略的高度,并未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配合的系统过程。也并未意识到只有先行实现财务目标,公司目标才能最终获得实现。其实,财务作为公司经营运作的一个核心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每一个业务单元的完成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推手。因此,财务管理是一个涉及公司上下的系统过程。

四、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处理方法

(一)会计核算内容之一:业主的公共水电费。

公共水电费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核算内容之一。物业管理公司对此有两种核算方法。一种是将公共水电费直接计入物业管理成本;另一种是将其暂时作为代收代付款,并抵扣小区业主向物业管理公司交纳的物业管理费。这两种会计核算方式中,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水电并非由物业公司提供而是由供水供电部门提供,并于提供时已向消费者收取了相关税费。单纯从该意义出发,公共水电费由物业公司作为代收代付款更为合适。[LunWenData.Com]

(二)会计核算内容之二: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费用。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成本费用,并将其具体分为按营业成本与期间费用分开核算。其中,期间费用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具体核算与一般企业无异。营业成本是指物业管理公司在为业主提供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即物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成本开支。物管活动是物业公司主营业务。营业成本通常分设“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三个会计科目。物业管理公司在日常成本核算时,应尽量划小核算单元,以将人员责任与成本支出相挂钩,实行成本费用责任制。除物管活动之外的其他“附属类”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支出作为“其他业务支出”参照现行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三)会计核算内容之三:物业管理费。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在核算物业管理费时,所采用的会计原则类似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收付实现制。只是在实际收到业主所缴纳的物业管理费时方才确认收入;倘若是在当期收到了以后时期的物业管理费,则暂时不确认为收入,而是将其作为预收款进行挂账。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劳务收入通常有三条确认原则。首先,收入能够被可靠计量;其次,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三,劳务的完工百分比能够被合理确定。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物业管理公司方能将物业管理费确认为收入,并无需考虑是否已实际收到款项。

(四)会计核算内容之四:维修基金。

根据我国物业管理的相关规定,为了有效保障物业公共设施等的维修养护,业主需按时向物业管理公司缴纳一定的维修基金。单纯从所有权的角度出发,维修基金属业主所有。当前,根据相关政策,物业管理公司应将维修基金作为“代管基金”.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对维修基金的会计核算主要选择在实际收取时,作为“长期应付款”进行挂账;当实际发生维修费用时,再予以冲减。关于维修基金是否需要缴纳税款目前尚无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在这方面的核算处理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物业管理公司所收取的维修基金不需要纳营业税。因为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公共设施等的修缮与管理,在所有权方面归业主所有,物业管理公司仅是对其进行“代管”.因此,笔者认为维修基金不需缴纳营业税。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2篇

BOT项目,即build-operate-transfer,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是对BOT项目的高度概括。BOT项目的实质是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其以政府和相关项目公司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部门向项目公司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保证项目公司获取适当利益的前提下,对项目公司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管控,项目经营中的风险由政府和项目公司共同承担。

二、BOT项目的资产属性分析

对BOT项目的资产属性定性,当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作为长期投资处理;2.作为长期应收款处理;3.作为固定资产处理;4.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四种观点之间的争议长久来都没有得出一个结果,这也造成了事务处理的混乱,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中,对BOT项目的资产属性做了说明,规定BOT项目建造的基础设施作为项目公司的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其中,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贷款、债券投资等资产,它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实时的现金流入。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前,会与政府签订合同,在项目完成达到合同规定的条件后,政府要支付给项目公司一定的现金或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应该确认为项目公司的金融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以经营基础公共设施或通过政府补给的经营性差价获利,由于BOT项目建造的基础公共设施属于垄断性经营,政府为了平衡国民利益和项目公司的合理利益,??在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时期干涉其定价和经营方式。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公司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实际提供的服务量,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部分资产就属于无形资产属性。

三、BOT项目会计核算方式研究

基于BOT项目的资产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其会计核算方式也相应地分为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分为建造期间和运营期间两个阶段:

建造期间:

1.发生工程建造支出:借:工程物资;贷:银行存款

借:工程施工――成本;贷:工程物资

2.期末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合同收入:借: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3.工程建设完成:借: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长期应收款;贷:工程结算 递延收益 未确认融资收益

借:工程结算;贷:工程施工――成本毛利

运营期间:

1.收到合同授予方或服务对象支付的款项:借:银行存款;贷:长期应收款

2.期末确认收入转结成本:借:递延收益;贷:其他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成本;贷:劳务成本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贷:财务费用

(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建造期间:无形资产在建造期间的发生工程建造支出与期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和合同毛利的会计核算与金融资产此时期的会计核算相同。

工程建设完成:借: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无形资产;贷:工程结算

借:工程结算;贷:工程施工――成本毛利

运营期间: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3篇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转换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1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缘由

(1)增加投资。例如:原投资持股比例15%,采用成本法核算,又购入20%的股权,持股比例达到35%,改为权益法核算。

(2)减少投资。例如:原持股比例60%,属于母子关系,卖掉30%股权,剩余30%改为权益法核算。

(3)其他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转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情况出现。

2 核算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追加投资):长江公司于2005年1月取得黄河公司10%的股权,成本为900万元,取得时黄河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4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长江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本例中长江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6年2月10日,长江公司又以1800万元的价格取得黄河公司12%的股权,当日黄河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按照黄河公司章程规定,长江公司能够派人参与黄河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长江公司在取得对黄河公司10%的股权后,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2005年黄河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9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1)2005年1月长江公司取得黄河公司的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0

贷:银行存款

900

2006年2月10日,长江公司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1800

贷:银行存款

1800

(2)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运用追溯调整法处理时,就当作该投资业务一开始就是采用权益法,与本来成本法计算的结果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容易得出:05年1月初始投资与06年2月10日追加投资时成本法与权益法会计处理相同;不同的是当投资后被投资单位2005年实现净利润900万元,权益法下投资单位按照持股比例应享有90(900X10%)万元,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留存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

贷: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90

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9

贷:盈余公积

9

上述两笔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

贷:盈余公积

9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81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次投资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否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相同,如果不同,则说明被投资单位有其他权益的变动或者是再次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进行了资产评估,导致权益发生变动,因此还要追溯调整资本公积。

本例中,长江公司追加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由8400万元增加到12000万元,增加了3600万元,投资单位按照持股比例应该享有360(3600X10%)万元。其中90万元属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时投资单位应享有的部分,剩余的270万元是由于资本公积变动引起的。因此应增加相应的权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270

贷: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270

案例(减少投资):长江公司原持有黄河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9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06年1月10日,长江公司将其持有的对黄河公司2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5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000万元。长江公司原取得对黄河公司60%股权时,黄河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3500万元(假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自取得对黄河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前,黄河公司实现净利润7500万元。假设黄河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所实现净损益外,黄河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本例中长江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1)长江公司在出售20%的股权时:

借:银行存款

5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00(9000/60%>

投资收益

2400

(2)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投资单位在减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只追溯调整应享有的净利润部分。上例中第一次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3500万元,出售股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000万元,增加10500万元,其中净利润为7500万元,剩余部分3000万元。也就是说投资方取得投资以后,在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为4200[(24000--135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0

贷:盈余公积

300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2700

剩余的1200(4200-3000)万元不需再调整资本公积。

总结:增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既要调整留存收益又耍调整资本公积;减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只调整留存收益,不调整资本公积。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1 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的缘由

(1)减少投资。例如:原持股比例40%,卖掉25%股权,剩余15%改为成本法核算;

(2)增加投资。例如:原投资持股比例30%,又购入25%的股权,持股比例达到55%,改为成本法核算。

(3)其他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的情况出现。

2 核算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追加投资):2007年1月1日,长江公司以1500万元取得黄河公司30%的股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黄河公司2007年1月1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5000万元(假定其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因对黄河公司具有重大影响,长江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江公司每年均按10%提取盈余公积。2007年黄河公司实现净利润i000万元,未分派现金股利。

2008年1月1日,长江公司又以1800万元取得黄河公司30%的股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当日黄河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长江公司能够对黄河公司实施控制,因此长江公司将对黄河公司的股权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

要求:编制长江公司股权投资的有关会计分录。

解析:

(1)2007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成本) 1500

贷:银行存款

1500

(2)2007年末: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损益调整)300

贷:投资收益

300

(3)2008年1月1日

①购入30%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

1800

贷:银行存款

1800

②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因为在成本法下,在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时投资单位不需要账务处理,因此要对权益法下确认的利润部分追溯调整。

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3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

300

借:盈余公积

30(300X 10%)

贷: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30

上述两笔处理可以合并为:

借:盈余公积

30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270(3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

300

案例二(减少投资):长江公司持有黄河公司30%的表决权股份,因能够对黄河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长江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2006年11月,长江公司将该项投资中的50%对外出售,出售以后,无法再对黄河公司施加重大影响,且该项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出售以后长江公司对该项投资转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出售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8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3900万元,损益调整为900万元,出售取褂价款2700万元。

长江公司确认处置损益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7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400(4800X 50%)

投资收益

300

我们知道: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有明细科目,成本法下不需要写明细科目,所以要做如下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

2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黄河公司(成本)1950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4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的弊端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购建时一次性列为当期支出,这项规定对于必须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而同时又要考核经济效益的单位来说,其最大缺陷是,由于费用和收入不配比,因此无法科学,准确地考核经营结余。固定资产账面所反映的价值是其购建时的原价值来反映资产的成本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其次,由于不折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很容易被各方“遗忘”,特别是一些不常用的固定资产,等到国家组织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时,由于平常疏于管理,最终会计部门很难寻找到其“踪迹”。因此,这非常不利于国家资产实物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一次性列为支出,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原值,在处置和报废时,处置收入和报废时间没有相应会计资料作为严格的依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反映,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工作实践中,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于一般企业,其资产的核算与管理须与相应的预算管理体制相配套,因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要不要计提折旧的问题,目前尚不能急于定论。但为了正确反映其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状态,同时使有关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可在报表附注中对固定资产的现时状况加以披露。即每年年末对各项固定资产做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会计上不作损失的确认,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减值的原因及扣除减值后固定资产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减值判断与企业会计略有不同,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较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这里的“账面价值”就是固定资产原值。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为求方便或其他原因随意低价处置;同时,按照财政部对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新规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不应再作“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而是作“应缴财政专户款”。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处理方法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使其既能体现国家资产的经济特性又符合事业单位的资产特点。

(一)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办法是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会计分录如下: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等科目,货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人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货记“固定基金”科目。这两组分录之间不存在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往往只作了付款分录,忘记作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导致账外资产形成,甚至给不法分予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制度如此硬性规定的依据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国家拨款形成的。

对于完全实现财政预算管理或不实行结余考核办法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按以下办法处理: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种核算办法的优点是,事业单位支出与财政支出保持一致,同时还能反映国宝资产的真实价值。

实行结余考核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按以下办处理: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代记“长期等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平时,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分期摊销长期选择费用,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贷记“长期选择费用”。这种核算办法的优点是,固定资产费用与收入能够配比,且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的,就没必要保持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不再按资金来源列支,而是比照企业会计,只通过一组分录反映,即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有关资产科目。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按现行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 O%。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I)价值背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净值的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比例来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故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处理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人中得以补偿。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现行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时,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种会计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但上述分录的对应关系显得有些牵强,未能直观反映各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有什么必然联系,令人费解。同时,造成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使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同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趋于一致。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5篇

论文摘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仍然是以形成“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

1 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帐簿”的处理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对这两类凭证的处理方法,在各个会计核算软件中有所不同。

记帐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的,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手工填制好记帐凭证,再由操作人员输入电子计算机;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填制记帐凭证;有的会计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直接将原始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原始凭证数据自动编制记帐凭证。前两种方法比较接近,区别只在一个是输入已经手工写好的记帐凭证,一个是边输入边做记帐凭证,但都是把所有的记帐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而最后一种方法与前两种有很大的差别,是由计算机来做记帐凭证。

登记会计帐簿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由计算机根据会计凭证自动登记机内帐簿,其次是把机内会计帐簿打印输出。

2 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帐簿”的特点

2.1 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

2.2 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

2.3 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

2.4 “登记帐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帐与明细帐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帐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

2.5 “登记帐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电算化会计 “填制凭证”内容的输入方法

3.1 业务摘要输入

凭证输入中有许多常用会计词汇,而不少会计软件提供了用户级的词汇库,可将常用词汇预先存储起来,并配以自定义的代码,输入凭证时调用自定义词汇,可提高输入速度。如金蝶软件提供两种快速复制摘要的功能,在下一行中按“……”可复制上一条摘要,按“//”可复制第一条摘要。同时,系统还设计了摘要库,在录入凭证过程中,当光标定位于摘要栏时,按f7或单击「获取按钮,即可调出凭证摘要库。选择所需的摘要即可,在这个窗口中,您还可以新增、删除或引入摘要。

3.2 科目代码输入

许多会计软件的科目代码表都能模糊快速定位,会计人员记不准确的科目多为明细科目,其所属总账科目或上级科目一般较明确,输入此类科目时,只输入到其上级科目的代码,由于系统只能接受最明细的科目,此时将打开科目代码表,并指向刚输入的上级科目,所要查找的明细科目应就在附近,省去多余的翻页查找操作。会计科目获取按f7或用鼠标单击窗口中的「获取按钮,可调出会计科目代码。

3.3业务金额输入

在输入完多贷或多借的分录后,输入一贷或一借分录的金额时可参照合计栏中的金额输入,省去人工计算合计的麻烦,像用友(安易)等大多数商品软件还提供了自动获取金额的功能键。如金蝶软件对已录入的金额转换方向,按“空格”键即可;若要输入负金额,在录入数字后再输入“-”号即可;金额借贷自动平衡---“ctr+f7”;凭证保存---f8。

3.4会计分录编制

会计分录尽可能细。在编制记账凭证时,应尽可能地详细,甚至可以每张原始凭证编制一条分录,摘要也应详细说明。冲减收入或费用以红字或负数反映。在输入收入和费用类科目的记账凭证时,如果发生额的方向与该类科目余额方向相反,如冲减收入或费用,应将金额以红字或负数方式输入到与该类科目的余额相同的方向,收入类为贷方,费用类为借方。

会计分录是记帐的直接依据,根据会计分录登记帐簿时,会计实务要求做到帐证相符。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下某些会计分录是经过人们大脑的分析,采用相反的颜色登记到帐户相反的方向中去的。会计上,期间费用类帐户一般是借方分析多栏式明细帐,平时发生的各项业务登记到借方,只有到结转费用帐户时,才从贷方转出,出现贷方发生额。例如:“坏帐准备”是按照“应收帐款”期末借方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若“坏帐准备”期末贷方余额大于按照“应收帐款”期末借方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时,就要将其差额冲减“管理费用”,传统手工会计分录如下:

借:坏帐准备×××

贷:管理费用×××

会计人员根据这个会计分录登记“管理费用”明细帐时,由于“管理费用”是借方分析式多栏帐且平时不出现贷方发生额,会计人员必须经过大脑分析,用红字(分录本身是蓝字)登记到“管理费用”相应明细帐户的借方,从而造成帐证方向不一致。而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记帐不可能象人脑那样分析,它会毫不犹豫地登记到“管理费用”相应明细帐户的贷方,从而造成手工与机器登记的管理费用借贷方发生额不等(借方手工大,贷方手工为零),影响会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计算机自动编表一般是用“管理费用”帐户的借方发生额编表,而不用借贷方发生额差额,即净发生额编表)。究其原因,是传统会计不规范处理所致。会计人员应适应这种变化,将会计分录变换成如下分录,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借:管理费用×××(红字)

贷:坏帐准备×××(红字)

实务中,还有一种编制会计分录的做法也需要加以规范。例如:某采购员出差借款4000元,采购回来报销,差旅费及补助等共支出3200元。假设借款时已作其他应收款处理,该采购员所花的费用记入“管理费用”。传统会计实务通常编制一张收款凭证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现金800

贷:其他应收款-××4000

这管理费用-3200

这样在计算机帐务系统中,若定义的凭证类型是收、付、转形式,以收款凭证录入该凭证,又会产生上述同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编制两张记帐凭证:一张收款凭证(800)和一张转帐凭证(3200),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800

贷:其他应收款800

借:管理费用3200

贷:其他应收款3200

3.5 改错更正

发生错账,如果是当月的未登记账凭证,可直接修改,如果是已登账甚至以前月份的记账凭证,可冲销错误凭证,然后重新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还提供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反结账功能可将会计期间推前,然后将未结账的记账凭证用反记账功能返回到未记账状态,再加以修改。

4 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在通用会计软件中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一般都有一个可由用户自定义报表的报表生成功能模块,它可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等内容,这样无论报表如何变化也都可以适应。《规范》规定:“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该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多数会计报表软件都具备按照这一规定自动进行核对的功能。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弊端 核算 策略

通过对高校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造成弊端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预算体制不健全,这对于事业单位日常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笔者20多年的高校财务管理经验,随着目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等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对事业单位现行固定资产核算中出现的弊端的治理也必将更加急切。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弊端

1.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两个科目来反映原始价值,从固定资产购置到报废的整个期间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保持不变。但事实上,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增长,会发生合理的损耗,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购建时一次性列为当期支出”,这种方法虽然对于固定资产的计价比较方便,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固定资产账面所反映的价值是其购置时的账面价值,而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也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2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不健全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更新和维护的账户是修购基金,而修购基金是在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数额上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提取的多少取决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这也就造成了修购基金的计提数额不确定,无法保证固定资产及时更新和维护的状况。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也因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和不做减值测试而存在着过早“退休”的问题。

1.3导致成本核算不完整

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和对外投资时,必然会发生固定资产的合理损耗,其原始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情况。这种损耗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损失,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部分成本就没有算入应在收入中去除的部分,人为地虚增了结余。以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例,其将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由于高校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结余实际上是一个收与支的结余,而没有实际反映当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当期的收支结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净资产。由于没有计提折旧,也就导致了固定基金的虚高,这种情况无疑夸大了学校净资产,导致成本核算不完整。

2.应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弊端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应结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及固定资产管理要求,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原则,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期间和对外投资三个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

2.1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核算

2.1.1核算原则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同时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能够对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状况进行核算和掌握。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更新(改建、扩建)和维护等后续支出,首先要按照支出的目的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支出能够增加以后几个会计期间效益的列入资本支出,并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加以分摊;对那些支出只对本会计期间有益的支出划入收益性支出,费用直接列支在当期。

2.1.2对于不同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对完全实现财政预算管理或不实行结余考核办法的事业单位,其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种核算办法能够使事业单位支出与财政支出保持一致,并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实行结余考核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长期等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分期进行摊销。

2.2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的会计处理

建议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质灵活选择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为十一类,建议除土地、文物和陈列品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的方法可以灵活选择,但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3使用完善的会计计量办法

充分发挥会计计量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的作用。原有的会计计量方法一般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需要运用更加完善的计量方法。

2.4采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整体上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的固定资产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的发挥固定资产的优势与作用。现代网络技术较为发达,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完善的网络系统,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

3.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固定资产数量的日趋增加,科学有效地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要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点,强化固定资产控制意识,健全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为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7篇

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会自动引发会计方法体系的相应变革。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在会计电算化初期,人们更多地是把计算机当作是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然而,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能给会计带来什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会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60年代,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预期主要包括将促进会计职能的集中、内部管理报表的多样性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等方面;在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把计算机应用于人工操作无法完成的会计体系中,是计算机带来的真正好处所在;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传统会计体系中,而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为构建新的会计体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用变革传统而非模拟人工的思想来看待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的影响,将会给会计电算化事业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初步论述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填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各种帐薄,以及根据帐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以提供会计信息这一整个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如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形式、日记帐帐务处理形式等。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反映着基于手工操作这一技术特征。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传统会计受手工操作能力的限制,需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为了便于人员职责分工和管理,需要分割会计核算过程,分解会计核算内容。每人完成整个过程中的某一段某一部分内容。如凭证按收、付、转甚至更细形式分类编制,帐薄按不同科目分工登记等。

二是处理流程重复,内部数据核对体系复杂。由于人工操作在任何环节、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计算、记录方面的差错,因此,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正确可靠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采取了专门的方法:首先分总帐和明细帐(日记帐)平行重复记帐,通过帐帐核对来检查记录的正确性;其次,在帐务处理的主要环节建立平衡校验控制点,以检查每一步数据处理内容的正确性。如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等自身都体现着平衡校验机制,可以有效地检查本步骤或上步骤数据处理方面的差错。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是处理周期长。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定期产生会计信息,平时只作分散核算,不经过特殊处理是很难得到各项综合会计资料的。事后定期核算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显然,上述三方面的特征,是与基于手工操作这一客观限制条件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这为我们跨越传统会计模式,按会计数据处理的本质内容,建立新的高效会计核算形式创造了条件。

在采用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核算形式可以采用如下程序:

在上述程序中,原始会计凭证经过确认、计量,按复式记帐原理分类转化为分录数据进入分录数据库。通过分录数据库即可产生传统的记帐凭证、明细分类帐和日记帐等资料;对分录数据库进一步处理形成综合会计信息。综合会计信息库全方位地积累和存贮会计信息的基本信息资料。传统会计报表仅是其中某一期间(或时点)部分信息资料的组合形式之一。显然,在这样的会计核算程序中,总帐核算与明细核算、序时核算与分类核算、日常分散核算与期末汇总核算,以及与此相关的记帐和结帐规则、核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均不复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计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计量方法指用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记录、计算各项经济业务结果的方法。在传统会计中,受人工计算能力的限制,在考虑具体的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时有许多求简、求粗的做法。如传统会计计量以金额表示历史资料为主,实物数量、差异分析的运用非常有限。在有些会计体系中,如零售商场的商品成本核算,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是很难实现连续系统的实物数量核算方法的。又如在商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上,一般多采用最后进价法、毛利率法等非精确计算方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也多选择综合折旧率或分类折旧率等计算方法。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选择更科学合理精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如在存货的进、销(发出)、存核算中可选择单品移动加权平均法,实时计算存货和销货(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又如固定资产折旧可选择个例折旧法,视具体情况确定各项设备的折旧方法。在制造企业,还可根据需要同时运用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方法,并进行成本差异控制与分析。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8篇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领导会计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经常事先主动向核算中心咨询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权范围。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转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电算化会计下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

转贴于

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展

1.电算化会计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第9篇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领导会计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经常事先主动向核算中心咨询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权范围。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电算化会计下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展

1.电算化会计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如何完善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兴 的制度,与会计电算化更好的结合,使其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面转变。建立科学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资金管理范围;会计核算形式;备用金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