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08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1篇

1.1研究对象选择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自2011~2014年在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临床实习的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0名。并根据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年级和入科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人,对照组14人,两组年龄及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

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开展儿科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研究情况和我校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实际情况,制订“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经试用和专家论证后使用。

1.3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用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一帮一”带教实习;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带教实习。两组均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统一评估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量化评价结果

包含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病人满意度、笔试成绩等共12项,总分100分。实习及考核完毕后,量化指标对比发现,试验组除笔试成绩以外的11项指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吾尔医学生儿科实习合格率与满意度结果

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及考核完毕后,试验组实习合格率(93.7%)高于对照组(6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试验组实习生对临床实习带教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5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经实习带教改革,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3讨论

本研究基于新疆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实际,结合在维吾尔族医学生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医学生对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考核的教学改革持肯定接受的态度,且出科考核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经对照研究,总结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

3.1教学方法及教材不完善,教学精力不足

目前我国维吾尔族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研究及教材编写都才刚刚起步,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临床带教老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医疗任务,加之儿科临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每一位带教老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也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每周2次的大查房,明确要求查房过程中实习生汇报所负责病人的病史、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需完善哪些辅助检查、检查结果如何、哪些结果支持目前诊断、下一步的临床思路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主任听取汇报后给予指点,提出不足。第二,查房过程中主任选择性地对各种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内容,表达不同观点。第三,完成4周的儿科临床实习后,要求实习生提出对儿科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建议,以共同提高实习质量。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①学生认为医师工作过于忙碌,与病人家属交流相对不足,增加了因缺乏沟通而引起的误解;

②儿科的临床实习整体不错,但细节上存在不足,科室中英语教材缺乏,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过多,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等。对此,我科针对性进行了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合格率及对实习带教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现了教学相长;此外,试验组在病例汇报、问题解答与互动、建设性的建议方面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2汉语基础薄弱,主动能力欠佳

对于维吾尔医学生而言,由于汉语基础相对薄弱,医学临床知识还未深入学习、课堂以大班为主等原因,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还须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导入PBL教学,集2种方法之所长,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4个转变,即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地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能力层次从“单纯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3.3畏惧心理与重视不足

当前各大医院的儿科整体呈下滑的趋势,病床周转率较高,同时多数实习生认为儿科临床实习工作比其他科室更为忙碌。患儿易哭闹、无法诉说疼痛不适、体格检查不能配合、临床操作难度大,加上“1个宝贝,6个家长”的局面,极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儿科在临床实习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不是热门专业,今后不一定选择从事儿科,而且,儿科学的很多内容不同于成人,从而轻视了儿科学的临床实习,直接影响了实习质量。在排除畏惧心理上,不管是在教学查房中,还是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实习生学习的信心并告知儿科的重要性及医患沟通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视频、多媒体等形式更详细地讲解疾病。采用PBL教学模式,每周四上午安排1名学生以该科室的1名病人的病例为主题以PPT的形式向全科医生、护士讲述该疾病及最新进展,作为考核指标中重要的一项。其次,在主任查房前一天,安排学生以在院病人相关疾病,向所有参加查房的人员及病人家属讲述,进行床旁小讲座。儿科带教教师在医患沟通及与实习生交流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及亲切感更是吸引了维吾尔族学生在儿科的实习。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室病例讨论、床旁小讲座、自主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成绩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试验组各项成绩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经此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3.4出科考试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2篇

【关键词】临床 用药 方法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88-02

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不高,成为一个患病几率较大的群体。同时,由于不同的儿童个体在体重、体质等方面差异性,如何在临床上做到最佳用药,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儿科临床用药方法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的个体,由于身体差异和生理特征差别较大,其用药也有明显的标准。一旦在临床用药上发生用药不当的现象,往往会给儿童的一生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这也是儿科临床用药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的原因之一。目前,儿科比较成熟的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体重用药法

该种方法是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最常采用的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出应该用药的药量,往往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体重差别较大,用药量也不同。主要的参考指标有所用药物的半衰期、病理特征、儿童自身的肝、肾发育的情况等,比如,如果药物的半衰期比较短,就可以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反之依然;而对于一些半衰期更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则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用药。另外,对于一些肥胖儿童,如果体重超过成年人的平均水平,其用药量则必须限制在成年人用药量以下。

1.2 检测用药法

肝肾功能检测用药法在临床用药上,属于一种谨慎的用药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该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抗微生物药物,该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药物的吸收、转化和排出等情况,还可以检测这些药物对肝肾造成的危害程度,由此通过检测肝肾的医学病理状态,可以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此种用药方法主要通过检测ALK、AKP和胆红素来实现的,并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儿童用药量,避免出现儿童肾功能受损的现象发生(具体见表1)。目前,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图1 内生肌酐清除率用药控制表

注:表中用药量正常用药量的份数。

1.3 年龄用药法

年龄用药法也是大多数儿科医师较常采用的一种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一些非处方类的药物的用药上,这些药物的共同的特点是剂量的浮动范围相对比较大,对用药量不需要特别精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处方药、剂量较小的药物并不适用,这也是其在临床上遇到的主要瓶颈。

1.4 体积表面法

体积表面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用药的方法,主要利用体表面积与儿童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计算用药。但是,由于该种用药法计算相对比较麻烦,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计算公式见表2:

表2 体表面积计算法

另外,除了以上常用的几种用药方法之外,成人折算法、药物监测法以及药效学法等在儿科临床用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些用药的方法并未在临床上规模化使用,只是作为前面所讨论的几种方法的补充而在儿科临床用药上实践。不同的儿童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映往往差异较大,具体采用哪一种用药方法,需要儿科临床医师根据具体的病情、药物的类型进行恰当用药。

2 儿科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儿童尤其是小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健全,其身体器官与成人的差别较大,在用药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2.1 临床用药配药

儿科医师临床用药剂量的多少、时间以及配伍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剂量不足,一方面治疗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病毒的抗药性也往往会增强。一些药物对于时间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比如,治疗贫血时,药物应在儿童两餐之间服用,这样可以明显降低药物对儿童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临床药物的配伍也有明显的要求,西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配伍不合适,不仅仅会明显降低药效,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给儿童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害。

2.2 儿童用药心理疏导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对就医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从临床上来看,儿童怕打针、怕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临床医师不能够进行正确地心理疏导,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用药时机。笔者认为医师应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的引导儿童配合治疗,比如,称赞的言语等等。

2.3 药物作用效果观察

任何药物都不能说是100%安全的,哪怕是在临床上从来没有出现事故的药物,在不同的个体上使用时也难以确保不再发生意外事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师应该对用药儿童进行及时跟进观察,以便及时处置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儿科临床医师应该对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孰知,而且能够根据变化进行最准确地判断,在以往的案例中,就存在医师错把副作用当作是病情的发展,从而使儿童的病情愈来愈重。事实上,儿科临床医师用药的过程中,应该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作为自己则无旁贷的职责。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3篇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亚专科越分越细,专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用药物的相关信息,临床药师也不可能熟悉每一种药品。作为国内最大的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儿科医学基地,我院现有30个儿科专业,35个病房,1000张病床,承担着全国各类疾病的患儿,特别是疑难杂症患儿的诊疗任务,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300余万人次。因此,细化专业,培养更多的专科儿科临床药师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求。我国各大儿童医院诊疗范围为18岁以下特殊人群,不仅具备成人内外科几乎所有的亚专业,还包括成人所没有的新生儿专业。因此,我院儿科临床药师在完成儿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后,进一步“分科室、细化专业”轮转实践。每人选择3-4个专业科室,在指定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带教下,以参与临床实践为主,专业课程教育为辅,分别培训和实践3-6个月。期间要熟悉所在专科的主要病种的病生理指标及治疗原则;掌握该专科常用药品及与同类药比较的特点,特别是儿童用药相关信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然后根据临床需求及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专业,进入专科阶段实践。目前,我院已有专职及兼职临床药师的科室有: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科、感染科、肿瘤科、血液病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变态反应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等。

2通过寻找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培养儿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能力

2.1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静脉注射是儿童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增加,发生输液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我院1996~2010年门急诊输液比率接近30%,2006年-2009年临床药学组监测与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0.13%,其中80%以上与输液相关。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儿科治疗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抗菌药物在儿科的滥用已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给患儿带来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2010年以前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接近40%和70%,其中70%为输液用药,住院病人则更高。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输液及抗菌药物管控的措施,要求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全部环节。每周组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特别是输液处方进行初步点评。对于筛出的疑问处方及医嘱,联合感染、呼吸、ICU、感控、微生物等相关科室专家集中点评并反馈临床科室;临床药师还参与了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医嘱审核与点评工作。利用医院大查房、义诊、药物咨询等开展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输液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2012年以来我院门急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全部达标;输液比率逐年下降,控制在10%以下,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降至0.05%。

2.2促进医生规范用药行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1型糖尿病(T1DM)最常见的急性合并症,初次诊断就合并DKA的情况约占50%。若合并有严重感染,在纠正DKA时就会更加凶险。因此,临床习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在儿童T1DM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DKA合并感染时的抗感染用药是否规范尚无调查和评判。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及合并用药介入该专业疾病的用药治疗。首先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了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DKA合并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1DM患儿初诊时抗菌药物使用过于积极,缺乏病原学依据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而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普遍,且使用级别偏高,换药过于频繁,联合用药较多。据此,专业医师与临床药师讨论制定了新方案,即在DKA患儿急诊住院的当日,若缺乏用药指征,则采取观察和延迟使用的原则,24小时后复查原指标,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25%降为0;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例从73.6%降至3.4%;应用过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由49.1%降至2.1%。临床药师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医师经验用药的习惯,减少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临床医师认可的同时,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用药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因此提升。如今,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参与查房、审核医嘱、会诊、特殊病例用药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监测治疗药物毒性、承担出院带药教育,提供药学情报等,临床药师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2.3规范哮喘患儿用药

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慢性持续性的临床特点,若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规范的药物治疗是控制哮喘的重要手段,而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2009年临床药师对我院101例门诊未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哮喘患儿的调查显示:仅4.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完全遵医嘱用药、偶尔不遵医嘱用药和经常不遵医嘱用药各36.6%、27.7%和35.7%。75%的调查者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不能定时定量给药。担心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定期复诊;依从性差,导致哮喘得不到有效控制。据此,药剂科与呼吸科、哮喘中心合作探索医护药一体的哮喘综合治疗和教育模式。2010年以来临床药师加入治疗团队,承担管理和规范哮喘患儿的药学服务。在调配发药窗口和用药咨询室,药师向患者演示吸入装置的用法,告知哮喘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正确区分和使用缓解药和控制药、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参加义诊及世界哮喘日活动,制作专业药师指导吸入装置用法的视频,宣传哮喘和治疗药物相关知识,解答用药咨询问题,促进了哮喘患儿用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抽查显示,3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应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并能遵医嘱用药。

2.4儿科治疗药物监测(TDM)

儿童的生理状况及生化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改变显著而快速,从而导致其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与成人明显差异。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药物的药动学行为也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成人其TDM的临床指导价值更大。我院常规开展监测的药品有: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环孢素、FK506、地高辛、氨茶碱等。在观察患儿临床疗效的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参考TDM结果,临床药师与医师讨论进行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针对特殊药品和患者开展了2项相应研究,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前瞻性研究了解患者的代谢类型。

2.5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健康幸福,儿童用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临床药师在急诊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因中毒来急救的患儿,据统计每年约200例是因误服药物而中毒。由临床药师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误服药频发的原因在于监护人随意加大给药剂量或者使用成人药及剂量;孩子自己误服家中大人药品;更多的是因家中老人或保姆错误的给孩子服用了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多发生在远郊区县,或者民工家庭。为了减少因家庭误服药对孩子的伤害,我院临床药师正在与中国OTC协会联合开展“中国家庭药箱调查———儿童安全用药调查”。除了在本院,临床药师还走到基层医院、学校、幼儿园宣传安全用药知识,提升家长和儿童的用药安全意识,指导合理安全用药。3.6创建儿科特色用药咨询中心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我院药物咨询从窗口式、柜台式、咨询室到现在的用药咨询中心,配备了自助用药查询设备等硬件及合作研发的适合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软件系统。培训上岗的临床药师们,通过面谈、电话、微博、微信、邮件、多媒体、网站、电视、广播电台及报刊杂志、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提供儿科用药咨询服务,宣传儿童合理用药!根据儿童性格特点设计了涂鸦墙和患者联系卡,编写、制作、发放宣传册和《儿童合理用药早知道》系列期刊,设计和制作合理用药视频短片,提供更专业的用药指导。每天平均接待咨询40人次,微博粉丝一万多,儿科特色的用药咨询越来越专业,十多家医院药师前来参观学习。儿科用药咨询工作极具挑战性,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儿科医学、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应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的需求。为做好儿科用药咨询工作,科室定期组织咨询药师培训与考核,鼓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

3其他能力的培养

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儿科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临床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用患儿及其家长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交流,以便融入临床一线,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文献显示,目前儿科临床使用的50%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的科学依据或实验数据;儿童临床试验标识率仅为2.1%,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率仅为17.3%。儿科临床药师有责任有义务参加相关科学研究,补充儿童用药信息,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近年来,我院临床药师参加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课题,中国-WHO合作课题等10项,今年又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政府出台和落实儿童用药政策提供了详实数据和资料,同时培养了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成为儿科药学后备军。

4结语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4篇

关键词:小儿麻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83-02

从近现代医学发展来看,麻醉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目前公认,现代麻醉学的开端始于1846年Morton的乙醚演示[1]。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麻醉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特色鲜明的医学知识体系,学科交叉广泛,临床实践性强,强调临床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小儿麻醉作为麻醉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点[2]。在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其专业特点,采取针对性培养措施,才能培养出符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的高水平临床专业人才。

一、学术力量弱,教学资源相对集中

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各类专科儿童医疗机构92家,而其中还有将近三分之一仅提供门诊服务。这与我国超过两亿的儿童人口数量严重不成比例。而这其中,小儿麻醉教学资源又高度集中,主要位于几所大型儿童医学中心中,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发展程度较低,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

二、专业工作强度大,对象复杂

大部分小儿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时间短暂,这导致小儿手术节奏极快,单个手术间每日麻醉患儿数量可达十例甚至更多。另一方面,临床麻醉专业对小儿的定义一般为0~12周岁,但在实际工作中,儿童医院收治范围为0~16周岁或0~18周岁。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各年龄阶段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以及疾病种类等变化幅度很大,病情变化多样,因此,小儿临床麻醉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多。

三、小儿病理生理的特殊性

在临床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倾向是不断强调“小孩不是小大人”,这有时会导致部分年轻医师形成小儿与成人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式。其实,更加客观的思维应当是:小儿与成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差距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中的小儿与成人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小。一般来说,12周岁以后,除了内分泌等少数系统外,小儿与成年人在各方面的差异相对就比较小了。这种生长发育特点,导致在小儿临床麻醉中,面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小儿,临床麻醉处理的策略、技术难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变化。在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学中,重视和妥善处理这些变化,给年轻医师建立起正确的工作思维和工作习惯,是培养取得成功的基础。新生儿(包括早产儿)与成年人之间的区别,是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要首先掌握的基础性内容。

1.呼吸系统。新生儿呼吸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气道狭窄,根据泊肃叶定律,气体在气道内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与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新生儿气道阻力远较成人为高。如果发生轻度气道水肿和分泌物增多,就可导致气道半径迅速缩小,通气能力急速降低。因此,对于新生儿呼吸道维持能力的评估,始终是麻醉医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新生儿呼吸系统另一显著特点是呼吸储备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代谢率高、辅助呼吸肌发育不全、胸膜腔负压难以维持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因此,麻醉中呼吸管理应当相当仔细。另一方面,按照公斤体重计算,新生儿的潮气量、死腔量、肺活量等指标,与成人相比并无太大差异。当身体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对整个呼吸系统的作用均表现为兴奋作用。呼吸系统的这些特点,充分的体现了新生儿与成人对立统一的观点。

2.循环系统。新生儿循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刚刚经历由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的转变[3]。本质上将,新生儿循环与成人循环模式上是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的。但是,新生儿临床麻醉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胎儿循环部分残留(右向左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和胎儿循环恢复。后者往往成为新生儿临床麻醉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死亡率很高。同时,新生儿循环系统发育的不成熟,形成了其对容量负荷高度敏感,而对心脏频率负荷耐受性却很强的特点。

3.药物代谢。新生儿血容量较大,单次剂量药物形成的血药浓度较低。同时,新生儿蛋白合成能力有限,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新生儿还存在肝药酶系统活性不足,排泄功能不完善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物代谢产生综合影响,导致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呈现出不确定性特点[4,5],临床上对药物效应的监测和对麻醉深度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4.神经系统。新生儿出生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数量已接近成年人,区别主要在于神经鞘膜、支持结构以及血脑屏障尚待进一步发育。因此,局部物的浓度和全身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特点,是临床麻醉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小儿麻醉的专业局限性

小儿与成人之间在病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儿以先天性出生缺陷为主,疾病种类较为单一,患儿身体机能情况一般比较好,多种器官系统功能同时受到累及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人多以后天性疾病为主,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原发疾病常常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受到损伤。二者在麻醉管理中所遇到的挑战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一些在小儿来看少见的疾病,在成人却属于常见病,如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因此,在小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在完成阶段性训练后,安排适当时间参加成人综合性医院轮转,开展联合培养模式。这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生的临床经历,拓展临床思维,开放临床视野,提升研究生应付各种临床情况的能力。

五、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的不均一性

受制于客观条件和现实就业环境,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并不特别充足,尤其是接受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训练的优秀考生不足。录取的研究生中,部分生源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同时也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不良工作习惯和粗犷的工作作风,这既是优点,也有可能成为缺点。小儿临床麻醉非常注重细节,要求坚持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另外一部分应届录取生源则可能基础知识较好,但因为忙于考研等原因,临床训练完成质量差;同时,还有部分录取生源来自其他非麻醉学专业,这部分学生麻醉相关基础知识非常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对不同的学生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讲授和临床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三年的训练周期中,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都达到成熟。

总的来说,小儿临床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指导、培养方案,从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形成正确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出合格的、胜任小儿临床麻醉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英.中西医麻醉学发展史比较[J].甘肃中医,2005,18(10):45-47.

[2]连庆泉,上官王宁.小儿麻醉现状与展望[J].浙江医学,2008,(12):1281-1284.

[3]凌云志.20例新生儿持续胎儿循环患儿的临床分析[J].常州实用医学,2012,28(4):217-218.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5篇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医院儿科,四川攀枝花 617200

[摘要] 目的 研究和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在该院儿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平均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治疗和匹多莫德治疗,并就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 临床对比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退烧时间(2.56±1.60)d、治愈时间(4.37±1.80)d、复发次数(1.30±1.25)以及临床疗效(97.62%)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91±1.48 d,8.25±1.51 d,6.94±1.42,78.57%),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采用匹多莫德进行临床治疗,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因而,它是一种科学、安全、有效、临床的临床治疗措施。

[

关键词 ]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匹多莫德;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82-02

[作者简介] 肖曼华(1980.10-),女,四川广安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感染,是临床上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病症,儿童群体是其主要的高发人群[1]。它的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呼吸道因受到病毒的侵染引发一系列的感染症状,如咳嗽、发热、呼吸不畅等,严重的还容易导致患者缺氧、休克、呼吸衰竭等[2]。呼吸系统感染具有高发病率、高反复率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因其反复发作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进而加大治疗的困难[3]。为研究和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效果,该研究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儿科门诊收治的84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在该院儿科门诊接受临床治疗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84例。患儿的年龄大约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8)岁;女性患儿40例,男性患儿44例;病程时间大约在3~20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时间为(14.7±3.2)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儿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患儿42例,年龄大约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1.1)岁;女性患儿18例,男性患儿24例;病程时间大约在3~1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时间为(13.4±2.7)个月。观察组患儿42例,年龄大约在3~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2)岁;女性患儿22例,男性患儿20例;病程时间大约在5~20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时间为(15.1±2.4)个月。经过临床诊断,两组患儿的X线胸片均存在支气管炎症和肺气肿,且肺部伴有显著的哮鸣音,但不存在其他心、肾、肝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哮喘、过敏等全身性疾病,两种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对比结果差异性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儿常规性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即在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别溶入100 mg/(kg·d)的头孢噻肟钠以及20万U/(kg·d)的青霉素,取患儿头部或手背静脉血管进行输液滴注,剂量为1次/d。并加强相应的止咳、化痰、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1.2.2观察组对患儿采用匹多莫德进行临床治疗。即在对患儿进行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口服匹多莫德(通用名:谱乐益匹多莫德颗粒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325;规格:400 mg/袋)进行临床治疗,剂量为1袋/次,前两周2次/d,之后根据患儿病情酌情减量,一般为1次/d。连续用药1个月。

1.3评价标准

1.3.1痊愈患者的X线胸片检查正常,咳嗽、发热、肺部哮鸣音等症状完全消失,且治疗后1年无复发情况;

1.3.2显效患者的X线胸片检查基本正常,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消失或有明显改善,治疗后1年中的复发次数下降到3次以内;

1.3.3有效患者的X线胸片检查结果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有所好转,治疗后1年中的复发次数下降到6次以内;

1.3.4无效患者的临床检查、症状、体征等情况均无改善,其治疗后1年中的复发次数无减少;

1.3.5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0%[4-5]。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14.0软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退烧时间、总病程时间以及复发次数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8.57%(33/4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2%(41/42),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不易根治,目前多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发育不全,对药物影响较为敏感,不宜长期应用抗生素等治疗药物[6],因此,在治疗期间必须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症的反复发作。匹多莫德,也叫做谱乐益、林可妙,是一种口服性的人工合成满意刺激调节药剂,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体细胞的自然免疫功能,提高对病毒的自身防御性,多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并且它的毒性极低,适合于儿童用药[7]。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选取的84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中,采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的患儿其在退烧时间(2.56±1.60)d、治愈时间(4.37±1.80)d以及复发次数(1.30±1.25)上均明显少于采用常规治疗的患儿(4.91±1.48 d,8.25±1.51 d,6.94±1.42),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62%)方面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患儿(78.57%),组间对比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就表明,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肺哮鸣音、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加速患儿的病愈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并有效的控制和减少复发的次数,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确保患儿的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

[1]杨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3, 26(10下旬刊):179.

[2]刘汉宏.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121例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6.

[3]刘碧娥.80例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7):111.

[4]郑隽姝.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73-174.

[5]杨伟泽.匹多莫德用于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2):180-186.

[6]林安坤.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解析[J].医药前沿,2013,11(4):180-186.

[7]贺兼碧.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中旬刊):180-186.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6篇

儿科学论文4000字(一):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人才,本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展开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结合图片,了解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达到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期间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为主。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病人就诊情景”,可增强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增强临床思维。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过程中,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病例汇报,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临床思维显著增强。本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5.1%,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项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好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得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儿科学》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所谓的三维体系是指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构建为考核模式第一个维度;将学习者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二个维度;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三个维度。该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主要分为:维度一,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维度二,学生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维度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以自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绍,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要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大纲内容的同时基本了解医学基础课;能够发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善于系统的看待问题。

2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介绍的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的三个维度,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如下。

第一个维度的构建方法:通过采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与其相对应的第一个维度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包括网上提问)的积极程度;网上讨论的踊跃参与程度;卷面测试中微信形式试题的撰写质量等作为评定指标。

第二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读物和网络参考资料的阅读兴趣、数量、质量(以读书报告或书评测定);对卷面测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质量测定学习者的阅读及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展开合作开放式学习,进行学生与教师讨论会。与其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者上讲台,自主授课,以其PPT制作质量及课堂效果作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入合作学习自主评价标准(学生自己参与到评定中)。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7篇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药治疗;综述

1 分型论治

近20年来众多医者对于ADHD的中医辨证施治及临床分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达成共识:本病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可分为肾虚肝亢、心脾两虚和痰火扰心三型[2],其中肾虚肝旺型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证型[3]。各家多依此分证,治以滋肾平肝、养心健脾、清热豁痰,疗效肯定[4-8]。其中也有部分医家在此基础上新发展了一些证型,如周群等[9]认为有产伤或跌仆史的属瘀血内阻型,以补阳还五汤化裁施治;将合并有抽动症的ADHD辨证为肝风内动,治以龙胆泻肝汤[10];将多动易惊,伴心悸、健忘、睡眠不安、乏力的ADHD辨为心肾不交,治以黄连阿胶汤;将精神萎弱、腿足无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短数者辨为心肾两虚,治以肾气丸或右归丸[11]。另外,韦衮政等[12]分型论治:(1)躁动为病火为患,即心火旺用黄连导赤散;肝火旺用丹栀逍遥散;痰火旺用黄连温胆汤;虚火旺用六味地黄汤合调神定志汤加减。(2)气阴不足心肾虚,方用生脉散和安神定志丸加减。(3)气血不足心脾弱,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4)瘀血阻络脑失养,方用通窍活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以上辨证分型论治本病,表面看来证候复杂,分型各异,其间规律可见一斑:临床医家辨证思路多以神智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再结合伴随症状来进行论治。根据患儿个体差异辨证论治显示出中医药治疗ADHD的独特优势。

2 单方治疗

早在1986年,全国中医儿童多动症专题学术会议论证产生了“静灵口服液”协定处方[3]。1988年,全国16个医疗单位联合进行了557例临床扩大验证,结果显示该药治疗“肾阴虚、肝阳亢”证的有效率约达92 %?眼13?演,同时急慢性毒理实验也显示该药无毒性,对小鼠也有显著的抗兴奋和抑多动、加强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3]。近年来临床应用静灵口服液报道有效率都达到80 % ~ 90 %[14-15]。另外,张建娜等[16]还发现,服用静灵口服液1~2月后疗效最明显。可见,随着静灵口服液在全国的应用,该药的量效关系、远期疗效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此外,各地医家对单方治疗ADHD的研究也异常活跃。虽然多数医家对本病总的病机看法基本相同,但单方治疗时亦各有侧重。有人认为应把握抑阳扶阴的总原则来治疗本病[17-18];有人则从“怪病多痰”的理论立法[19];更多医家则主张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协调阴阳平衡,如徐明智等[20]认为应着重清肝宁神,张新平等[21]则认为应调和胆气。目前多数医家[22-25]仍兼顾多个脏腑之间阴阳平衡来治疗,而焦点不离滋补肝肾[26-28]。

这些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随机对照和病例分析的方法,疗程在4周至半年不等,总有效率均达到80 %以上,且疗效不亚于西药首选药利他林[17-28]。一些研究者对单方治疗该病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很多研究者[22,28-29]都证实中药不良反应较西药少或无不良反应;张晓华[17]报道服用中药单方随访期病情较稳定,复发率低于西药组;有人报道[30-31]某些中药验方可以在治疗ADHD的同时使患儿血清铁、锌含量升高,铅含量降低;另外陈永辉[28]报道中药单方可以改善患儿异常脑电图。由此可以看出单方治疗本病有很强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少数医家多年来不断有扩大样本的临床疗效验证报道[5-6]和毒理、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32-33],大多数临床医家只是单纯开发承一家之言的经验制剂,而具有较大样本和规范科研设计的临床多中心疗效评价的报道还很少。

3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疗效确切,但如上所述,西药疗效不能持久,且不良反应明显,而一些报道[17,24]也表明中药治疗起效较慢。近年来,一些医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ADHD。

陈健等[30]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脾、肾,诸脏中肝肾最为重要。以降铅冲剂合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80例,降铅冲剂合利他林组有效率为

92.5 %,疗效优于单纯利他林对照组。丁国安等[34]将210例多动症患儿随机分成益智合剂联合利他林组(综合组)、益智合剂组(中药组)、利他林组(西药组),各70例,并进行12周对照观察。3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综合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显效率经统计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综合组显效率最高。3组多动指数总分、行为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综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在治疗后的多动指数总分、行为总分、语文及数学成绩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综合组及中药组还能显著改善患儿软神经体征及脑电图,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P < 0.01)。田新美[35]将4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利他林0.3 mg/kg,治疗组在口服利他林基础上加服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3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和60 %,差异显著。邹文庆[36]自制静安益智胶囊配合西药利他林治疗ADHD63例,3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6.8 %,显著高于西药利他林对照组(78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杨 鸿[37]使用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配合西药利他林5 mg/次,治疗多动症患儿共36例,连续服用3月,疗效优于单纯利他林对照组。随访半年,症状复现率及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综合治疗

由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而环境、家庭、心理和行为教育的某些缺陷对于促发或加剧ADHD儿童症状起重要作用[1]?熏 因此一些医家也开始用中药结合其他心理疗法来治疗本病。

胡代平[31]将60例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同时见有痰火扰心的患儿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利他林对照组,中药组予益智糖浆,对照组每日服用利他林0.3 mg/kg,晨起顿服。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可以增加用药,两组均配合心理治疗。治疗2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和57 %,有统计学差异。杨丽新等[38]自制益智宁神口服液与利他林对照观察86例,两组都辅以行为矫正法,治疗3月后,两组在总有效率和多动指数降低程度上无差别;而中药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能改善伴随症状,未发现不良反应。于清等[39]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分别对67例患儿和家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辅导,每2周随访1次,同时煎服女贞牡 蛎汤加减,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达85.1 %。

5 结语

综上所述,各家治疗ADHD有一定分歧,究其原因是没有规范统一的辨证标准。当前较多研究集中在证型分类方面,但缺乏症状和证候分布的总结。临床医家对症状和证候进行的初步探索对探讨ADHD的证候规律有一定意义,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且调研和观察的病例数量较少,临床信息收集尚不充分,辨证方法繁多,证候模糊,缺乏证候量化指标,数据也未能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所以目前急需在归纳整理文献和辨证的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科学严格的设计,开展ADHD临床调查研究,纳入量化指标,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揭示ADHD的症状和证候分布规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为日后筛选出具有良好发展前 景的有效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大量临床治疗报道说明中药治疗ADHD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但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只停留在短期疗效评价,且疗效评价的指标单一,缺乏特异性。今后中药治疗ADHD的研究应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手段,多层次地探究中药治疗ADHD的现代科学机制,从而找出治疗ADHD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眼M?演.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6-1953.

[2]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2-204.

[3]冷方南,王远任,凌耀星,等. 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眼M?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51-155.

[4]李亚平,马融,魏小维. 益智宁神颗粒治疗儿童多动症“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证的临床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04,21(5):374-376.

[5]钱进. 复方钩藤饮治疗儿童多动症8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9):911-912.

[6]张巨明,钱进. 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58例临床观察?眼J?演.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0(15):1221-1223.

[7]张凤春,班艳红. 人参归脾糖浆治疗儿童多动症66例[J]. 中医药信息,2003,20(3):46.

[8]韩新民,朱先康. 安神定智灵治疗儿童多动症58例临床观察?眼J?演. 河北中医,2004,26(12):898-899.

[9]周群,唐宇轩.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96例临床观察?眼J?演. 江苏中医药,2005,25(11):32-33.

[10]史长燕. 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体会[J]. 河北 中医,2001,23(12):919-920.

[11]赵承爱. 辨证治疗小儿多动症20例[J].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3):190-191.

[12]韦衮政,敖素华. 胡天成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举隅[J].新疆中医药,2002,20(6):53.

[13]张永华. 静灵口服液治疗儿童多动症557例疗效分析[J].中医药研究,1989,(3):24.

[14]王雨萍,石萍. 静灵口服液治疗儿童多动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草药,2003,34(2):162-163.

[15]陈平. 静灵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动症40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7):538.

[16]张建娜,李梅,五贺茹.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69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22-23.

[17]张晓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儿童多动症28例[J].四川中医,2003,21(10):75-76.

[18]朱锐明. 滋阴益智方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对照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6):550-551.

[19]徐海霞,祝敬燕,黄严.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多动症46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7):413-414.

[20]徐明智,秦兴国,朱文元. 清肝宁神汤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J]. 广西中医药,2003,26(1):28.

[21]张新平,廖伯年,邓正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J]. 四川中医,2005,23(7):86-87.

[22]李雪荣,陈志坚. 中药多动宁与西药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综合征临床对照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 19(7):410-411.

[23]叶进. 安宁益智方治疗儿童多动症42例[J]. 河北中 医,2005,25(2):50.

[24]刘大为,张骠. 多动安口服液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0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70-271.

[25]于作洋,王基鑫. 静宁汤加减治疗儿童多动症68例临床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2005,1(1):38-39.

[26]吕红粉. 益智仁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J]. 四川中医,2005,23(8):90-91.

[27]武历风,侯芳. 静脑饮治疗儿童多动症80例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01,21(3):27.

[28]陈永辉. 益智丹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19-21.

[29]付万苍.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儿童多动症52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7.

[30]陈健,陈玉燕,王晓鸣,等. 降铅冲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58-260.

[31]胡代平. 益智糖浆对儿童多动症患儿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171-2172.

[32]张骠,谈 忠,陆兔林 . 多动安口服液的药效及毒性研究[J]. 中成药,2001,23(2):113-115.

[33]张骠,谈 忠,陆兔林. 多动安口服液对小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成药,2004,26(2):159-160.

[34]丁国安,余国汉,陈顺芬,等. 益智合剂与利他林联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55-257.

[35]田新美. 中药辅助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0):33.

[36]邹文庆.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症63例[J]. 四川中 医,2003,21(12):66-67.

[37]杨鸿.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J]. 福建中医药,2005,36(4):34.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8篇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前清蛋白; 小儿感染性疾病;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procalcitonin (PCT) and prealbumin (PA) detection i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Method:The 50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5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6 case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and 24 cases of virus infection group.25 healthy children were selected as healthy control group with matching age and sex at the same period.The serum PCT and PA level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The PCT level of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was highest,then was the viral infection group,and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was the lowes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F=5.123 91,P

【Key words】 Serum procalcitonin; Prealbumi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0.017

小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中,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1-2]。由于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临床上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加速耐药菌株的形成和发展,加大了临床治疗该病的难度。故寻找便捷、高效的确诊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实验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4]。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前清蛋白(PA)可用于诊断和鉴别小儿感染性疾病,亦可用于监测小儿感染的病情,反映炎症活动的情况,较传统的小儿感染性疾病检测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6]。故本研究通过监测本院儿科经病理学确诊50例患儿和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25例的PCT和PA水平,旨在从临床观察PCT和PA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儿科经病理学确诊的50例患儿,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原体种类、血常规、血清学检测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分类依据,将50例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26例和病毒感染组24例。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8±1.65)岁;病毒感染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7±1.45)岁;健康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1±1.25)岁。三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均于入院第2天进行空腹采血,离心分离得血清,用免疫发光法检测PCT水平,用比色法检测PA水平。同期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法和比色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儿童的PCT和PA水平。(注:以PCT≥0.5 ?g/L为阳性标准,PA≤170 mg/L为阳性标准[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PCT水平、PA水平比较 细菌感染组PCT水平最高,病毒感染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23 91,P

2.2 三组PCT和PA阳性率比较 以PCT≥0.5 ?g/L、PA≤170 mg/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69.23%,明显低于PA阳性率(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PCT和P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45.83%。见表2。

3 讨论

目前,小儿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临床工作的重点[8]。细菌和病毒是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能有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小儿病情的进一步加重[9-11]。故寻找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常规检测指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12]。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前清蛋白(PA)水平的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与否以及使用时长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15]。故本院通过监测经病理学确诊50例患儿和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25例的血清PCT和PA水平,旨在从临床观察PCT和PA水平的变化,为临床鉴别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最高,病毒感染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P

综上所述,血清PCT和PA检测仅能作为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可靠指标,且PCT和PA的联合能提高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董永绥.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2009,35(7):339-340.

[2]田庚善.我国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与展望[J].武警医学,2010,14(9):519-520.

[3]邢正皓.PCT、CRP、WBC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6):509-511

[4]钟义宝.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对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7):10-12.

[5]王莉敏,李艳丽,乔晓亮.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53-254.

[6]徐强.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14-15.

[7]蒿会玲,张晨光.血清降钙素原、前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889.

[8] Rodríguez A H,Avilés-Jurado F X.Procalcitonin (PCT) levels for ruling-out bacterial coinfection in ICU patients with influenza:A CHAID decision-tree analysis[J].J Infect,2016,72(2):143-151.

[9]倪孝红.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2(9):141.

[10]郭君.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15.

[11]钱汉斌.血清降钙素原、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203-205.

[12]小儿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培训会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6):470.

[13]段凌霄.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47-48.

[14]王淑慧,李梅爱,林爱君.hs-CRP、PA联合心肌酶谱用于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6):742-743.

[15]刘建立.PCT,CRP和WBC测定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11):834-835.

[16]刘小燕.降钙素原测定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2):191-192.

[17]陈兰刚.PCT、PA和WBC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35-36.

[18] Westwood M,Ramaekers B. Procalcitonin testing to guide antibiot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in intensive care settings and for suspected bacterial infec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tting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Health Technol Assess,2015,19(96):122-236.

[19]陆一鸣.降钙素原PCT感染诊治新技术――早期诊断、快速鉴别、及时评估感染程度、指导抗生素使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7(3):1001-1003.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第9篇

[关键词]病例汇报;儿科学教学;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 R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16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ase report in pediatric clinical thinking development.Methods 100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ho took part in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department from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50)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50)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case report for these participants was given,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case report requirement.Case test scores and departmental examina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and qualified rate of test sco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0% and 18%,and 68% and 58% respectively,the unqualified rate was 2% and 24% accordingly,the excellent rate and the qualified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failure rate in the former was grea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atter,test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ase report;Pediatrics teaching;Clinical thinking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医学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更新,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更强调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等整体能力的培养[1-2]。传统的观念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因此,在医学生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和单一性[3-5]。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迎接新的医学挑战,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建立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病例汇报、出科考试和病例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对现代创新医学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描述和论证,和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比较得出结论,构建出“临床实习与医学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临床实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内容的新型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并进行初步实践,以期能改革旧的临床教学体系中的部分考核体系,更大程度地引导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6-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0、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共计100人,按不同的实习带教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病例汇报,对照组不进行病例汇报。

1.2方法

带教老师要在本科生实习入科时进行儿科学基础知识问答,初步了解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患儿及家长进行医患沟通注意事的教育。

对照组按传统的方式进行代教。

实验组选取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某些典型病例及特殊病例,以这些病例为基础,引出相关基础及临床的问题(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们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自己制作幻灯片,进行小组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病例分析讨论(包括检查化验的分析),提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由本组的带教老师进行修改。学生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做出病例汇报,由点评教师(2~3名,包括1~2名高级职称教师)进行点评,嘱咐学生继续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巩固对分析讨论知识的理解。

在实习的最后1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进行病例分析测试,测试中加大对病例分析、诊疗原则和方案、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及相关知识的考核力度。最后,进行出科考试,出科成绩包括思想品德、病历书写、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考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进行病例测试和出科考试,测试成绩总分100分,>80分为优秀,60~80分为合格,85分为优秀,60~85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优秀率分别为30%和18%,合格率分别为68%和58%,测试成绩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出科成绩中优秀率分别为62%和28%,两组出科成绩比较,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2.2两组测试平均成绩和出科平均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的测试平均成绩和出科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深层表象,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的知识对临床病例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临床思维模式是将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有机地结合,以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态度与行为[9-11]。本文的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对象就是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亲自管过的具体的病例,以“诊断什么疾病”为问题的基础,在自己所在的实习小组讨论,并由自己的带教老师为“导师”,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最后由多名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汇报作出全面的评判,以达到让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的最终目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过病例汇报的学生的病例分析测试平均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科考试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病例汇报这种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机会增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便于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态度与行为。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病例汇报,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术语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病例分析,笔者强调对事实记忆过程中的批判思考。

国内当前的临床实践教学与国外相比仍然偏重于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病例的书写和查房、查体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缺少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12-15]。本研究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病例分析、讨论、课后回顾等多种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功的训练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本研究围绕儿科学临床生产实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以学生病例汇报形式,调动了医学生、临床教师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探索的临床思维习惯,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病例汇报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挥“灯塔”样的指导作用,同时更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

本研究中病例测试成绩有部分对照组学生为不合格,可能与学生未参加病例报告的训练过程有较大的关系,另外,也可能与部分学生对测试不重视有关。

临床医学的发展呼唤创新型医学人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综合的临床能力来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科学运用临床思维对疾病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6]。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的融合,阻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7]。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两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很大区别。但是医生职业需要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对病症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更应当注重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病例汇报形式确实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相信会对医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迟宝荣.医院管理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生教学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3,8(23):57.

[2]刘立善.我国大学生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进展分析[J].理论^察,2015,112(10):154-156.

[3]安力彬,王彦鹏,李楠.关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58-59.

[4]何展文,孟哲,罗向阳.等.T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4):63-64.

[5]高晓琳,杨凡,母得志,等.八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体会[J].中华妇幼临床杂志(电子版),2011,7(6):498-500.

[6]毕凌云,郭跃伟,赵得安.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6):503-504.

[7]吕碧涛,沈宏亮,王新伟,等.脊柱外科急诊临床实习带教中PBL和LBL教学法的对比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102-103.

[8]宋晓荣,姬明丽,司艳莉,等.研讨式教学法在机能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99-400.

[9]Patel KM,Moxham BJ.Attitudes of professional anatomists to curricular change[J].Clin Anat,2006,19(2):132-134.

[10]赵玉祥,武荣,韩良荣,等.新型综合培养模式在新生儿科进修医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8):149-151.

[11]张秀敏.医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8-29.

[12]Beatty SJ,Kelley KA,Metzger AH,et al.Team-based learning in therapeutics workshop sessions[J].Am J Pharm Educ,2009,73(6):100.

[14]孙晓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2,6(5):454-455.

[15]蒋小云,李易娟,苏矗等.恰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3-36.

[16]赵会民,蒋宗滨,张小龙,等.医学本科实习阶段循证医学教学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