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09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1篇

一、找准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三大特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方向

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组织工作中心来开展,为推动组织工作任务的落实和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调研与组织工作中心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调研对组织工作的促进作用。

1、牢牢把握调研与完成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的一致性特征,定准工作走向。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包含于组织工作之中,又作用于组织工作。这就决定了组工调研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要克服就调研抓调研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调研工作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否为组织工作中心服务、为解决组织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服务的工作理念。要善于找准调研与完成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的切入点,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拟定对策措施,整体推进组织工作。要紧紧围绕组织工作中心开展调研,并把调查研究贯穿于组织工作始终,努力实现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2、牢牢把握调研在推进组织工作中的前瞻性特征,大胆开拓创新。调查研究担负着理清思路、提供决策依据的职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特点。正因为这一特点,决定了调查研究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要创新观念,转变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要创新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组工调研的时效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先进和鞭笞后进;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大调研”格局。要创新细节,创新课题确定方式,增强针对性;创新调查研究程序,增强有序性;创新工作手段,增强有效性;创新课题评比办法,调动积极性。

3、牢牢把握调研在推进组织工作中的能动性特征,主动有所作为。调查研究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组织工作的推进需要调查研究先行发展。因此,调研不能被动地听候上级安排和指示,而要主动出击,做到主动有为。要超前思考,主动研究组织工作的发展趋势,深化组织工作规律性认识。要敢为人先,主动研究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面对热点难点问题。要抓住重点,主动研究影响组织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二、改进方法手段,努力实现“三大转变”,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调研方法、手段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既要继承以往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1、实现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社会的复杂化使得局部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全局的真实性,削弱了典型个体的普遍性。因此,调查研究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逐步实现以单一化的典型调研为主向以多样化社会调研为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眼光,克服片面、肤浅看问题的弊病,强化系统观念。必须具有解剖社会的能力,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在占有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准确分析,务求整体把握。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力戒“三分根据、七分估计”漂浮作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定量分析,有效利用统计、情报、信息等社会化资料。

2、实现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组织工作现代化是建立在调研科学化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调查研究必须摆脱经验主义束缚,发挥群体智慧优势,按组织工作规律办事。要积极倡导科学思维模式,掌握和运用辩证方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多个角度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健全科学运作体系,注重发挥集体优势,充分发挥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调研方法手段的同时,既要运用演绎归纳、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也要采用统计分析、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增强科学性。

3、实现理论化向操作化转变。组织部门工作职能,决定了组织部门调研工作主要是一种应用研究和中试装置研究。因此,搞好调查研究必须以务虚为主转变为以务实为主。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围绕推进中心工作,把调研贯穿于落实中心任务的全过程,确定目标方向,通过调研出思路;安排实施步骤,通过调研出措施;总结工作成效,通过调研出经验。二是主攻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索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律,从抓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入手,狠抓不放,摸清情况,研究对策。三是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抓住贯彻政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结合点,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同时,注意把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具体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注重成果运用,坚持做好“三个结合”,进一步提高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质量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做的如何,是衡量调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转化率,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

1、要与形成思路相结合。为决策出思路是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形式。出好工作思路,一要超前研究,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力求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二要善观“气候”,根据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把准脉搏,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为决策夯实基础。三要敏于思考,学习运用辩证观点,认真总结科学分析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从中提炼综合出有分量的观点、建议。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3篇

暗纹东方鲀(Takifugufasciatus)隶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鲀科(Tetrodantidae),东方鲀属,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鱼类,也是东方鲀属中最能适应淡水生活的少数鱼类之一。因暗纹东方鲀具有体型较大、生长速度较快、肉质鲜嫩以及较高的市场价值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主养河鲀鱼种类之一。近年来,国内暗纹东方鲀养殖业的发展很快。科研方面,195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首先在国内开展了暗纹东方鲀的人工繁殖实验研究,随后浙江、山东、河北、上海、江苏等省市高校和研究所陆续开展了暗纹东方鲀的人工繁殖和育苗工艺探索,90年代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对暗纹东方鲀的全人工繁殖研究获得成功,以上成果为暗纹东方鲀规模化养殖和增殖保护奠定了基础。暗纹东方鲀作为一种典型的广盐性硬骨鱼类,具有适应水环境中广泛盐度的能力。广盐性鱼类的盐度适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鱼体内一系列渗透调节组织及器官应对盐度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广盐性鱼类耐盐性研究是鱼类基础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从基因调节和信号转导到离子运输、渗透调节和无机营养这一过程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相继开展了暗纹东方鲀渗透压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暗纹东方鲀的苗种培育、规模化养殖以及养殖区域的扩大。本文将从渗透压调节相关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水平总结近年来有关暗纹东方鲀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1渗透压调节的组织和器官

体外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鱼的体液渗透压进而影响鱼的存活、生长以及繁殖,因此鱼类必须通过调节体内水分和盐分平衡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暗纹东方鲀具有很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且形成了较高级的渗透压调节机制,渗透压调节由鳃、肾和肠对离子和水的共转运来完成。鳃是鱼类渗透压调节和离子运输的主要器官,鳃上皮的泌氯细胞中含有大量的Na+,K+-ATPase,该酶是氯细胞离子转运的关键酶,其含量和活力依环境盐度变化而发生变化;暗纹东方鲀、红鳍东方鲀(T.rubripes)和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等6种东方鲀属鱼类均具有肾小球肾单位,但仅暗纹东方鲀具有远端段的淡水鱼型肾单位,远端部分的存在是暗纹东方鲀适应广泛盐度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环境盐度过高时,鱼体内肠上皮细胞吸收大量的海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同时利用鳃的泌氯细胞分泌过多的离子。与之相反,当遇到低渗环境如淡水时,将会吸收过多的水分并产生离子扩散丢失现象,为了保持体内渗透压平衡,需要通过肾组织和膀胱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同时利用鳃组织主动吸收外界离子。

2渗透压调节机制

暗纹东方鲀在其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分别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能适应较大的盐度变化,并维持体内相对稳态。它们依靠自身逐渐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来平衡因体外水环境中盐度改变而产生的渗透压变化。其中主要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具体涉及到以下4个层面:激素、细胞、离子通道蛋白和基因。

2.1激素水平调节肾上腺髓质素(AM)是KITAMURA等首先在人手术切除的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扩血管和利尿活性的多肽。它与降血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构相似,并且属于相同的肽家族。CGRP和AM共享一个G蛋白偶联核心受体,即降血钙素受体样受体(CLRs),该受体与受体活性激素蛋白(RAMPs)相互作用决定其特异性。暗纹东方鲀含有5个肾上腺髓质素基因(AM1-5),在其盐度适应实验过程中,NAG等研究发现,利用RAMPs和CLRs的可能性组合转染COS7细胞,阳性反应的组合可引发环腺苷酸(cAMP)对于不同生理浓度的AMs的反应,结果如下:CLR1-RAMP2a/2b/3/5(AM1),CLR2-RAMP2a/2b(AM1),CLR1-RAMP3(AM2),CLR1-RAMP3(AM5)。暗纹东方鲀体内的CLR1-RAMP5型AM1在鳃组织中表达,表明AM1在渗透调节过程中起作用;CLR1-RAMP2a型AM1集中定位在暗纹东方鲀肾组织的特定区域,且在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性角色。另外HINO等研究发现,AM1包含在肾小球滤过液中,除了具有分泌功能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激素起作用。

2.2细胞水平调节氯细胞高度富集于鱼的鳃丝上皮,并在鱼类渗透调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BONGA等根据氯细胞生长周期各阶段的超微结构特点,将氯细胞分为附细胞、不成熟细胞、成熟细胞以及退化细胞,其中只有成熟细胞才具有完全的离子转运能力。氯细胞个体较大,且具有大量的线粒体,因此又称为线粒体丰富细胞,可为离子的逆浓度梯度的跨膜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氯细胞除顶端区域较窄外,整个胞质充满着发达的呈分枝状的微小管系统,且分布有大量的与转运功能相关的Na+,K+-ATPase。氯细胞不仅能够在淡水中吸收少量的离子,还能在海水中分泌大量的盐。氯细胞随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呈现出体积、数量、结构复杂程度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引起鳃对离子转运方式及能力上的改变。淡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的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ase活性皆处于较低水平;转移到盐度10海水后,氯细胞的数目较淡水中有所增加,血浆渗透压呈现出上升趋势;转移到盐度20海水后,氯细胞发生皱缩,血浆渗透压上升程度更为剧烈;转移到盐度30海水后,氯细胞内部线粒体数目增多,血浆渗透压值迅速升高,与其它盐度组存在显著差异,鳃丝Na+,K+-ATPase活性也达到最高。

2.3离子通道蛋白水平调节目前有关暗纹东方鲀渗透压调节的离子通道蛋白包括Na+,K+-ATPase、NBCe1、Slc26a6A等,其表达水平调节见表1,每种离子通道蛋白在应对盐度变化时都显现出不同的表达特性。

2.3.1Na+,K+-ATPase(NKA)NKA是一种能够产生离子和电势梯度并用于离子运输的关键酶,不仅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可为鱼类上皮细胞中的离子转运提供动力支持。该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由2个亚基(α和β)组成,主要分布于鳃上皮的氯细胞中。暗纹东方鲀幼鱼鳃丝的NKA活力在淡水条件下处于较低水平,盐度升高后,各试验组NKA活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2.3.2HCO3-转运体(NBCe1/Slc26a6A和Slc26a6B)HCO3-转运体主要分布在SLC4和SLC26两个基因家族中,其中,SLC4家族有10个基因成员,NBCe1则是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之一。生电型的Na+-HCO3-共转运体NBCe1,位于肠上皮细胞的基底外侧膜上,不仅在肠上皮细胞HCO3-分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对于暗纹东方鲀适应海水环境亦至关重要。再者,从淡水转移到海水后,暗纹东方鲀肠组织中的NBCe1基因高度表达,且有显著差异。

2.3.3SO42-转运体(Slc26a6A)SO42-是海洋中含量仅次于Cl-的阴离子,海洋鱼类通过肾组织分泌体内过量的SO42-,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浓度,这对于鱼类的存活是必须的。Slc26a6A是一个生电型的Cl-/SO42-交换体,间接通过Na+泵(Na+,K+-ATPase)驱动,在海洋性硬骨鱼类肾近端小管细胞顶端区域,在分泌过量SO42-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暗纹东方鲀适应海水的实验过程中,WATANABE等和KATO等的研究结果表明,Slc26a6A是鱼类适应海水的关键分子之一。此外,在东方鲀属基因组Slc13和Slc26的家族中,海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肾组织中的mfSlc26a6A因其表达水平变化较显著,是最有可能的SO42-转运体。

2.3.4Mg2+转运体(Slc41a1/cyclinM3)Mg2+是海水中除了Na+之外含量最高的阳离子,海洋性硬骨鱼类通过饮用海水并分泌离子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暗纹东方鲀含有5个Slc41(Slc41a1、Slc41a2a、Slc41a2b、Slc41a3a和Slc41a3b)基因家族成员,但将暗纹东方鲀从淡水转移到海水后,仅有Slc41a1基因在肾组织中高度表达。ISLAM等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析发现,离子转运体Slc41a1位于近端小管顶端胞浆的液泡中,通过调节细胞质基质到液泡内腔的Mg2+转运以控制Mg2+的分泌。细胞周期蛋白M(CyclinM,Cnnm)是一种古老的保守域蛋白。暗纹东方鲀中包含6个细胞周期蛋白M的家族成员:2个Cnnm1的直系同源物,1个Cnnm2、1个Cnnm3和2个Cnnm4的直系同源物。海洋硬骨鱼类的肾是Mg2+分泌的主要场所,并产生带有高浓度Mg2+的尿液。qRT-PCR分析表明Cnnm2、Cnnm3和Cnnm4a基因在海水暗纹东方鲀肾脏中表达,然而只有Cnnm3基因表达上调,且具有显著差异。ISLAM等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析海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的肾组织,发现Cnnm3基因在近端小管表达,其产物位于侧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nnm3在海洋硬骨鱼类体液的Mg2+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5Ca2+转运体(NCX2a)NCX是一个膜蛋白家族,按其分类亦可作为溶质转运体8(TheSodium/CalciumExchangerFamily,SLC8)家族。暗纹东方鲀中包含7个NCX基因(NCX1a、NCX1b、NCX2a、NCX2b、NCX3、NCX4a和NCX4b)家族成员。海洋鱼类必须饮用海水以摄取水分,然而吸收海水的同时大量离子亦随之进入,因此海水硬骨鱼类需要通过肠和肾组织分泌过量的Ca2+以维持体内Ca2+的平衡。在暗纹东方鲀盐度适应实验中,ISLAM等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析表明,NCX2a在肾组织近端小管的顶膜上表达;并且,NCX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qRT-PCR分析亦表明仅有NCX2a在海水暗纹东方鲀肾组织中高度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证明NCX2a调节肾脏Ca2+的分泌,并且在海洋性硬骨鱼体内Ca2+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2.3.6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是整合膜蛋白,属于主体内在蛋白(MIP)家族,水通道蛋白选择性的指导水分子进出细胞,同时阻碍离子和其它溶质的通道,对于各种器官中的液体运输机制有重要影响。水通道蛋白家族包括传统的水选择性通道蛋白(如AQP1)以及水-甘油跨膜输送的蛋白(如AQP3)。在暗纹东方鲀盐度适应实验中,AQP3在鳃组织中为水的进出提供了通道,故相对于其它组织AQP3基因在鳃上表达水平较高;与之相反,AQP1在暗纹东方鲀鳃组织的渗透调节功能上具有限制性,但其基因在海水条件下的肾组织中高度表达。当暗纹东方鲀由高盐度转移到低盐度环境时,除了利用身体排水来调节渗透入水外,还通过鳃组织维持渗透压平衡,AQP3和AQP1亦通过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来应对盐度变化。

2.3.7Na+/K+/2Cl-转运体(NKCC)和Na+/Cl-转运体(NCC)NKCC是一种跨膜蛋白,该蛋白穿过膜运输Na+、K+和Cl-。因这些离子以相同的方向移动,故NKCC也被称为协同转运子。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是电中性的阳离子结合氯离子的转运蛋白,也称为钠氯离子同向转运体,具有肾脏中再吸收钠及氯离子的功能。在暗纹东方鲀盐度适应实验中,KATO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远端肾单位中NaCl的重吸收在淡水中由NKCC2(NKCC其中一种亚型)和NCC共同控制,海水中则单独由NKCC2调控。

2.4基因水平调节盐度胁迫的许多生理性适应是通过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调控的,许多研究已验证了广盐性鱼类应对渗透胁迫的渗透压调节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如与暗纹东方鲀近缘的红鳍东方鲀,将其由海水转移到咸淡水中,通过渗透调节器官(鳃、肾、肠)中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目前,暗纹东方鲀在盐度胁迫中高度表达或被抑制表达的离子转运和激素基因研究已有报道。

2.4.1离子转运基因NK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对于细胞内包含相对较高浓度的K+和较低浓度的Na+有重要意义。JEONG等研究发现,淡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不同器官中的NKA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海水条件下鳃和肠之间无差异,而两组织和肾间均差异显著。NKA主要分布在鳃组织,幼鱼从淡水转移到海水,初始时表达量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然后快速降低,最后逐渐恢复至起始值直至实验结束。与之相反,从海水转移到淡水,NK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仅仅在转移起始时表达量有较小幅度的升高。NKCC是一种编码跨膜蛋白的基因,该蛋白穿过膜运输Na+、K+和Cl-。暗纹东方鲀幼鱼肾组织中的NKCC2基因在远端小管表达,且在淡水和海水条件下表达量皆较高。钠氯协同转运基因(NCC)在肾脏中参与编码一种协同转运蛋白,用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淡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肾脏组织中的NCC表达量较高,在鳃组织中表达量则较低。然而,在海水条件下,肾脏和其集合管细胞的顶端膜中NCC的表达量皆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肾脏中NCC基因的表达与河鲀鱼适应淡水之间相关联。水通道蛋白基因(AQP)编码一种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即内在蛋白,又名水孔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可控制水的进出。AQP1在不同器官不同盐度下的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差异,淡水和海水条件下肠中的表达量均高于鳃和肾。鳃组织中的AQP3在淡水条件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肾脏和肠,而在海水中,各个组织器官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

2.4.2激素基因催乳素受体(PLR)基因编码垂体前叶激素(催乳素)受体。淡水条件下暗纹东方鲀幼鱼不同器官中的PLR基因表达量明显不同,肾中最高;而在海水中仅有鳃的PLR表达量与其它器官有显著性差异。PLR通过阻碍离子的丢失和水的吸收在鱼类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LR能够调节含有NKA的氯细胞的密度和数目,但是目前关于PLR对于鳃组织NKA基因所起到的调节作用仍未有明确的认识。即使暗纹东方鲀转移到高盐度环境下,鳃组织中NKA基因表达量急剧增加,但鳃组织中PLR基因的表达量并没有与NKA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利用盐度细胞的组织学标记等相关技术,来证明该物种中NKA和PLR的相互关系。

3小结与展望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4篇

[关键词] AFS;偏转规律;客车

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偏转规律主要由左右水平转角偏转规律和俯仰偏转规律2部分组成[1]。左右水平转角偏转规律为车辆在弯道行驶中前照灯左右偏转角度与前内侧轮转角和车速的关系,前照灯的左右水平偏转有利于增强弯道照明效果,消除视觉“盲区”;俯仰偏转规律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前照灯倾斜角度与车速、车身俯仰角度和车身跳动的关系,前照灯的俯仰偏转有利于增加照射距离,提高照射强度或扩大视野,提高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偏转规律的研究将为后续前照灯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2]。客车与轿车的偏转规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间的前悬和轴距等尺寸的差别,在轿车上前悬相对较小可以忽略,而客车的前悬相对较大,因此客车的前悬在进行AFS系统偏转规律分析时不可忽视。

1 AFS左右水平偏转规律分析及模拟

本文在考虑客车前悬参数的基础上,在实现前照灯左右转动时,选择前轮转角作为输入信号,并考虑速度信号的影响[3]。这是因为在弯道转弯半径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车不足转向的影响,导致在转弯半径一定的条件下,客车行驶速度越大,如果要顺利转弯的话,就必然要增加前轮转角,从而速度信号也间接地影响了前照灯的左右偏角,它们的关系如式(1)所示

(1)

左右偏转控制策略为使内侧前照灯光轴中心线与前内侧车轮转弯半径相切,如图1所示,建立前照灯左右转角与前轮转角的数学模型,实现前照灯左右偏转控制。外侧前照灯的偏转角度为内侧前照灯偏转角度的一半。根据阿卡曼原理建立前照灯转向数学模型,分析内外侧前照灯左右水平偏转规律。

式中,L为轴距;d为前悬;a为前内侧灯到旋转中心长度;R为前内侧轮转弯半径;θi为前内侧轮转角;δ1,δ2,δ为角度增量;为前内侧车灯偏转角度; 为前外侧车灯偏转角度。

本文选择厦门金龙的XMQ6117Y3型客车作为分析对象,通过MATLAB模拟前轮转角与前照灯转角的关系,发现前轮转角与前照灯的偏转角度几乎成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假设前轮转角与前照灯左右偏转角度成线性关系,简化上述的数学模型,如式(4)所示,再通过MATLAB/simulink分析2种模型的差值,验证该线性模型的可行性。

这2种控制策略的差值很小,在前轮转角为5°左右,其差值最大接近0.1°,而0.1°的误差在前照灯的控制规律上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可以将式(4)简化成关于前内侧车轮转角的一次函数。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对应本车型XMQ6117Y3的k值,其大小为2.4。在忽略助力转向功能的影响,即前轮与方向盘转角成线性关系条件下,

其中, 为方向盘转角;Kt为方向盘减速比。

2 AFS俯仰偏转规律分析及模拟

当车辆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例如:加减速、高低速行驶、后座有乘客乘坐、转弯时都会对前照灯的照明效果产生影响[5]。在保证路前方照明的同时,避免对前方来往车辆造成炫目,这就要求车辆在动态运动过程中,自适应前照灯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自动调整前照灯的俯仰角度,使其在垂向方向上维持在一定的照射范围,例如:车辆高速行驶时,为了及时发现前方路况信息,要求前照灯角度上扬一定角度;后座有乘客或加速时,造成车身上扬,为了避免对来往车辆产生炫目效果要求前照灯角度下倾一定角度。

在保证照明的同时避免造成炫目,本文根据汽车七自由度模型,如图3所示,分析车身跳动、俯仰运动、侧倾运动及速度变化对前照灯垂直运动的影响。采用的策略是:使得客车在运动前与运动后前照灯光束照射距离一致,如图4所示,建立俯仰运动,侧倾运动,车身跳动及速度变化下的前照灯垂直运动数学模型。

将上述四种工况下的俯仰调整角度数学模型进行线性相加,得出四种运动变化同时作用时对应的前照灯俯仰调整角度数学模型:

(11)

根据式(7),式(8),式(9)和式(10)建立MATLAB仿真模型,比较各个控制信号单独作用时对前照灯俯仰调整影响的关系,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为简化控制模型提供参考。

图5 4个控制信号独立作用下的偏转角度关系

从图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车辆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俯仰运动对前照灯的调整角度影响最大,速度变化对前照灯的调整角度影响也比较大,而车身跳动和侧倾运动对前照灯的俯仰角的影响则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假设车辆在空载情况下,车灯的安装高度为750 mm,初始下倾角为15%(0.86°),分析车身跳动到最大值且侧倾运动到最大值时,即侧倾角为+3°且车身跳动值为200 mm的状况下,其调整角度约为0.3°。此时的下倾角极限为:

根据国标GB4599-2007关于下倾度值的规定[6]:极限:-0.5%~-2.5%,可知:在忽略车身跳动和侧倾运动2个控制信号的影响下,前照灯的下倾角度仍可满足国标要求,因此本文将只探讨俯仰运动和速度变化这2个情况下前照灯的俯仰调整情况,故将前照灯俯仰偏转规律简化为

其中,若调整角度γ结果为正时,表明前照灯向下调整即前照灯的照射方向与水平轴方向的夹角比初始角度增大;若调整角度γ结果为负时,表明前照灯向上调整即前照灯的照射方向与水平轴方向的夹角比初始角度减少。

3 结语

本文针对厦门金龙XMQ6117Y3型号客车研究适合客车AFS系统的偏转运动规律,提出简化模型,利用MATLAB/ simulink进行实车数据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前轮转角与前照灯转角的关系几乎成线性关系,推导模型与简化模型的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简化了控制策略;通过建立7自由度整车模型,分析车辆的俯仰运动,侧倾运动,车身跳动以及速度变化对前照灯照明的影响,分别建立单控制信号下前照灯对应调整角度关系,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实车数据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侧倾运动,车身跳动值这两个控制信号对前照灯下倾角度调整影响较小,在忽略的情况下可满足法规GB4599-2007的规定,从而简化控制信号建立在小角度俯仰状态下的前照灯俯仰调整规律,为自适应前照灯系统的俯仰调整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AFS专论1•AFS自适应前照灯系统简介[EB/OL] [2009.4.10]

[2] 盛敬,林谋有.智能前照灯系统(AFS)研究现状综述[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12):18-19.

[3] 房旭,姚勇. 智能汽车前照灯系统(AFS)研究[J].汽车技术学报,2006(4):17-20.

[4] B. Rudolf, J. Schmidt, M. Grimm.INTEGRATION OF AFS-FUNCTIONALITY

INTO DRIVING SIMULATORS.HELLA and RENAULT.DSC 2004 Europe [R].Paris , September 2004.

[5] 陈建林,吴青,初秀民,等.汽车AFS系统车灯转角动态模型研究[J].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2008.

[6] 戎辉,龚进峰,曹键.AF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汽车电器[J].2008(5),15-17.

[7] M. Canry, S. Cherfan, P. Lecocq.Application of real-time lighting simulation for intelligent front-lighting studies.[J].RENAULT and VALEO Lighting Systems,2004

[8] Yutaka Nakata, Projector-Type Head Lamp for Vehicles [P]. United Stated patent: 4943894 -1990.

Research Of the Deflection Law Of AFS In Coach

Zheng Yaogang ,Zhang Weibo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5篇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研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的,仍沿袭着部门立项、科研攻关、项目试验、专家鉴定、政府评奖的模式,重理论轻应用,以获奖为目的,“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忽视对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考虑。第一,农业科研单位仅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与成果鉴定,仍以科研为中心,注重研制科技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而缺乏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立项、实施与评价的动力,加上经费不足、手段落后,导致尽管获奖的成果不少,但农户可选择的高质量的先进、适用的成果不多,研发者和需求者“两张皮”现象严重,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第二,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研成果一般研究周期较长,而利用周期较短,从而导致了使用农业技术供给的相对短缺。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需求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知程度,对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等,都对农业技术转移产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方的因素主要由以下方面:第一,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第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导致对科技的吸纳能力弱。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制约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强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土地承包营的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农业科技投入和采用科研成果从事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此外,小规模的土地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如大型农业机械的采用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等。

(三)农业推广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基本上是沿用行政化的推广手段,推广活动具有政府行为,往往受到行政干预,没有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和农民需求脱节。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我国现行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自成系统,三者缺乏统一管理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协作,致使各主体的驱动机制不健全,转化渠道不畅通,优势无法发挥,效益难以实现。

2、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素质较低。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我国在农业推广人员任用制度上还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试、培训和职务评定制度,农业推广队伍总体文化水平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较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国家对农业推广投入不足,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较低,待遇较差,使得农业推广队伍很不稳定。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数量不足,并且分配不合理,从而增加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困难。由于我国现在仍实行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的单一的农机推广方式,在地方财力限制下,这种推广体系已基本上是“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使得推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并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一般是围绕单项的技术服务,而难以开展大型综合性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信息传递、成果论证与评估、市场预测以及供求沟通等任务。我国农业中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缺乏宏观指导。同时,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如没有形成广泛丰富的信息集散平台;技术评价系统还不健全;专家咨询系统还不完善;协调组织技术培训等售后服务跟不上。另外技术市场交易不规范,难以切实保护技术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到位;相关法规可操作性差,这些都影响到了农业技术市场的正常运作,从而阻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1、彻底改革农业科技管理制度,转变“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首先,应该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优先选取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且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课题立项。并建立“专家评审”与“市场评审”、“用户评审”以及“管理评审”相结合的机制,使农业科研成果评价、管理、生产应用和市场经营实现内在的结合。其次,要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选题要深入实际,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实际需要,并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不断完善修改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容易转化。最后,在成果鉴定时,要以项目的增产和增收效果和农民的满意度为验收标准,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成果的鉴定、核查和审批,保证鉴定质量。

(二)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有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由于农业的社会公益性和自然风险性,就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和整合各地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使之统一协调管理;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推广组织,大力培育各种民办的农业推广组织;三是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实体的作用,运用其把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引进、示范及推广的经费投入,鼓励银行、保险等部门对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开办农业科技保险业务等,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因和关键。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体农民文化水平;二是要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心,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依据不同地区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从科技的学习和运用中得到实惠。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致富能手,加强科技示范作用,激发农民运用科技成果的热情,增强其采用科技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愿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四)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枢,因此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的扶持力度,完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到熟化应用的转变,提高转化过程的效率,加强成果转化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要积极支持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监督机构与仲裁机构,协调和解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矛盾。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并引导它们向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融资、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农业支持产品制度,活跃农业技术市场制定一系列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维护农业技术市场的秩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为核心,按照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使各个主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6篇

一、正确把握“为”与“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工作有作为与政研部门有地位相统一

政研部门没有财权、事权,不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只是调研部门、参谋部门。政研部门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地位,首先要在研究工作方面有所作为。事实表明,研究工作没作为,政研部门没有地位;研究工作小作为,政研部门小有地位;研究工作大作为,政研部门大有地位。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勇于有为、力争有位”的理念,以研究工作有作为来实现政研部门有地位,以政研部门地位的提高力求政研工作有更大的作为。

政研部门是党委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具有历史形成的“党委的谋士”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单位,政研部门对党委工作思路和领导意图比较了解,又没有部门利益牵扯,相对比较超脱,可以站在全局高度,拿出客观、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政研部门的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研究网络比较健全,研究基础比较扎实。这些都是政研部门的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在研究工作方面大有作为。

二、正确把握“远”与“近”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战略性问题与研究紧迫性问题共推进

所谓“远”,就是要研究涉及全局的事关长远的战略性问题;所谓“近”,就是要研究近一个时期当务之要的紧迫性问题。加强研究工作,每年既要研究一些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为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战略提供服务;又要高度关注不同阶段亟待研究的紧迫性问题,为党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出谋划策,从而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要着眼长远,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从宏观战略层面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选择那些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对策建议。要着力当前,认真研究不同阶段的紧迫性问题。高度关注不同阶段党委的中心工作,选择那些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紧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多反映情况,多研究问题,多提供建议,为党委掌握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三、正确把握“前”与“后”的关系,努力实现决策前服务与决策后服务相协调

政策研究是为党委制定决策和决策实施服务的。所谓“前”,就是围绕制定决策超前研究、出谋划策;所谓“后”,就是围绕决策实施跟踪研究、建言献策。研究工作不仅要为党委制定决策提供服务,而且要为党委实施决策当好参谋,真正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做好决策前的研究服务,是长期以来政研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超前思考、深入研究、主动献策,做到研究在作出决策之前。做好决策后的研究服务,是今后政研工作新的重点领域。要围绕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行跟踪研究,了解贯彻落实的情况,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分析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推动决策落实的意见和建议。

四、正确把握“热”与“冷”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显性问题与研究潜性问题同加强

所谓“热”,就是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所谓“冷”,就是处于萌芽状态、正在发展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我们既要研究领导正在关注的显性问题,又要研究需要领导关注的潜性问题,切实做到“热”“冷”兼顾,“冷”“热”适度。

研究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就要高度关注领导的新思路,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研究工作与领导所思所虑所谋同频共振、实现有效对接,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为领导排忧解难。

研究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就要勤于观察形势,善于见微知著,敏于以小见大,侧重研究党委想抓还没有抓的问题,研究现在没有抓但下一步必须抓的问题,研究那些可能出现尤其是将要出现的问题,切实增强研究工作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也许就是明天的“热”。加强对“冷”问题的研究,是研究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比如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包括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端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我们要重视围绕像产业融合发展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超前性的研究。

五、正确把握“研”与“用”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成果与转化成果相融合

所谓“研”,就是深入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所谓“用”,就是充分运用和有效转化研究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政策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争取多出研究成果,出好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把研究与转化融合起来,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围绕决策、精心选题,是转化研究成果的根本前提。在选题时,必须围绕需要决策的问题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做到确定课题想决策,调查研究为决策,研究成果变决策。党委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决策什么问题,我们就围绕什么问题开展研究。

深入研究、提升质量,是转化研究成果的关键环节。研究报告再长,如果缺乏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那是一叠废纸;研究成果再多,如果没有精品力作,转化也会成为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重要的是要自我加压。党委政研部门是直接为党委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和决策参谋机构,应该代表当地的最高研究水平。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要力求过得硬,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要力求高水平,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关键是要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课题个人负责制度、集体研究讨论制度、领导把关制度、研究成果定期考评制度,努力为研究工作多创精品提供保证。

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是转化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研究成果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渠道,研究成果的被认识被接受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畅通研究成果的上传渠道,使之更多地进入领导视野,进入更多领导的视野,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起草党委文稿、拟订政策文件,是转化研究成果的便捷路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通过起草领导讲话、拟订政策文件、提供政研信息等途径,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比如,在调研中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通过政研信息报送党委政府,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发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思想,可以通过起草领导讲话和会议报告,获得领导的认同和肯定;在研究中形成的新思路、新举措,可以通过拟订政策文件,转化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只有高效地运用和转化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才更有价值、更有地位。

六、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同运用

这里的“旧”,主要是指座谈会、走访调查、实地考察和蹲点调查等传统调研方法;这里的“新”,主要是指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研手段。做好研究工作,必须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研究工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要坚持优良传统,做到“老方法不能丢”。基础理论性研究也许可以在书斋里进行,但政策研究工作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我们要运用座谈会、走访调查、实地考察和蹲点调查等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及时了解上层机关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当然,“身入”的同时必须做到“心入”,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成果回来。

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新手段不能少”。要积极使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翔实的信息资料;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预测与评价、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对己掌握的调查材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只有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七、正确把握“专”与“博”的关系,努力实现一专与多能相结合

“博”,指的是博学多才、博采众长;“专”,指的是有专业、有专长。“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目的。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工作者。

做到“专”,就要强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切实增强履行本职岗位的本领,努力成为研究某个领域的行家、专家和名家。

做到“博”,就要牢记“非博学无以广才,非广才无以大用”的道理,坚持兼收并蓄、触类旁通,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努力成为具有广博的学识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全面的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做到“专”“博”相结合,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我们要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要求、工作需求和精神追求,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学习做好本职工作需要的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自觉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八、正确把握“内”与“外”的关系,努力实现自身研究力量与社会研究力量齐调动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7篇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运输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面临着政企分开、资产经营、扭亏为盈、下岗分流的艰巨任务,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的发展对机车牵引技术、通信技术、车辆检测技术、线路维修技术、行车安全组织技术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除内部问题外,铁路运输企业还面临着外部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海运输等多种运输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给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要在内忧外患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方面不断提升,打造安全、快速、便利、舒适的运输服务体系。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应用创新的知识及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服务产品及服务质量。

2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业发展的作用

2.1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2.1.1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配置基础设备铁路运输行业基础设备包括机车、车辆、信号、钢轨、通信、供电、站场等多种设备,是铁路运输企业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基本的设备系统。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完成及储备的配置工作,这一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的、综合的、难度极大的工程,需要多个单位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铁路运输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在《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指引和规范下,由铁道部统一规划,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主导,对既定发展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铁路运输部分的基础设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1.2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基础设备的技术应用研究铁路干线当前所用的基础设备主体部分为引进国外设备,大多数是铁路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代表了当前铁路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效益不仅与工业产品的质量及性能有关,还与后期的管理及应用具有重要关系,这就需要解决基础设备结构合理化及搭配等各项问题,如信号与行车密度、调度要求的匹配、钢轨重量与通过总重、轴重匹配等问题。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后解决技术性问题,如弓网或轮轴关系引起的运用问题等。

2.1.3设备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保障铁路运输部门的正常运行,应建立健全基础设备维修及管理体系,保障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维修与管理及运用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先进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体现其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设备维修及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机构编制、人员配置、物资投入,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高度重视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

2.1.4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其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科研工作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铁路部门统一规划的研究项目,如具有重大、综合特点的R&D项目,这一类项目主要是研究不同温度下重轨铺设试验、不同条件下牵引重量的提升、运行速度的提升试验等专业性强的技术类科研;另一类是针对现有的运能、安全、效率、服务等技术进行提升的科研公关,这一类科研工作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企业完成。铁路运输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基础设备及零部件,以及将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新的生产工艺,从而形成新的产品或新的产业。从铁路运输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转化工作是急需加强的,这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1.5做好与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营销是铁路运输体系的总要组成部分,做好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可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客运方面利用计算机售票、客票预定预售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异地售票取票服务、专业化的引导提示及广播、危险物品的检测、票据检测、包裹托运服务办理等服务;货运方面可采取微机制票、货场内的装卸搬运、门到门的运输服务等。以上各项服务均可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铁路运输业额营销水平及服务水平。

2.1.6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属于运输企业的软科学研究范畴。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重点应为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能根据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基本需求、国家的经济政策、其他运输方式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调整内部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及人事岗位;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根据市场机制,采取工资绩效挂钩的模式提高铁路运输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部门的生产效益。运输组织及调度指挥是具有技术与软科学双重性质的工作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应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2.2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作用

铁路运输作为国家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运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度不符,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之路充满了困难及艰辛。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出路在于技术创新,这是因为:

2.2.1技术创新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蓄能器技术创新是包含了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统一整体,是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提供能量支持,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迎接新时代市场经济的调整。

2.2.2技术创新是铁路营运改革的减震器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新思想为基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创新性的活动,是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减震器,可减少改革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冲击力度,实现铁路运输体制的软着陆。铁路运输系统各部门可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实现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为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寻找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2.2.3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力,其动力是来自于市场的要求及用户的需求,市场是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及最终落脚点。通过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激活科技及人才资源,加快应用型科技成果的研发进程及应用周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及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

3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3.1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3.1.1铁路运输企业奖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国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实施办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及落后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报酬奖励,极大的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科研人员从事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的周期较长,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需要漫长的试验阶段,其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无法从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得到有效补偿,这就极大的制约了科研人员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3.1.2铁路运输企业科研人员稀缺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的力量为科研院所,当前多数科研院所存在科研人员稀缺断层的问题,究人员结构的不合理、研究条件及研究经费的短缺都成为制约科研周期长短及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人才补充、科研经费的保障是铁路技术创新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3科技与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的结合力度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及管理阶层主要关注内容为企业的运行生产状况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状况下,科技与企业的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结合力度不够、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较少、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多数领导及管理人员认为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是铁路发展的软指标,没有引起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3.2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铁路运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改革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提高生产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已经引起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为更好的为技术创新创设条件,企业应:

3.2.1制订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及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成果做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举措,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保障科研人员应有的经济权益。科研成果可以在技术股份划分中占据一定份额,以此奖励科技成果完成者及科技成果转化者;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后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国家为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科研工作,已建立了政府科技人才特殊津贴,企业也应制定一系列奖励科技人才的制度,采取技术津贴或特殊政策的优惠活动,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

3.2.2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高面向研究室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经有关机构及部门评估、论证、认定的有应用前景的科新技术成果,铁路运输企业应从经费上予以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在高新技术研究过程中,可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工资制和特殊岗位工资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为科技研究机成果转化创造最有力的条件,加快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步伐和应用。

3.2.3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是铁路运输企业基础创新的核心部门,对于核心部门应按照人员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组织结构合理、研发开发实验环境良好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加强该部门的核心作用。传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还要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后期维修工作,极大的分散了研发人员的精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铁路运输企业可鼓励科研人员组建和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应用进程。

3.2.4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成功经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应与专业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体,围绕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技术难点、热点及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择一批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从而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技术的应用步伐。

3.2.5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铁路运输企业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的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具有先进市场经济服务意识的营销队伍以及及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队伍。铁路运输系统需要的人才是多个领域的,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懂运输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逐步实现利用技术发展生产力,利用管理提高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

3.2.6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国家大力提倡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逐渐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模式及进程。铁路运输企业应借助互联网技术,从设备的维修管理、生产活动的运行和销售、技术管理及跟踪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专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铁路运输设备故障检修的效率;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处理包括车辆调配、车辆运营状况、票务的营销状况、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内容,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

4总结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8篇

[关键词]DIM法高校企业成果转化

一、导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和构建创新型经济模式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提出了DIM法,即决策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决策结构:决策权是能够做出为自己目的服务的决策性决定的可能性;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决策的协调三部分构成;动力结构:实质是当事人能够借以贯彻自己决策的机制,即能使其他当事人服从自己愿望的方法。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运行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地位和其良好的运行需要各方面有机协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与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借用DIM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分析。

二、DIM分析

1.决策结构分析。在成果转化决策结构中高校和企业是两个最主要的决策者,共同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否顺利实现和转化效果。首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不到十分之一。科研成果的审查、立项局限于理论性的探讨与现实应用脱节严重。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独立的机构协调运作。第二,企业方面,许多中小型企业科学技术需求强烈,又苦于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对技术开发风险估计过高,研究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竞争力贫弱。从产权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途径:科技成果转移和校办企业。第一,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是最为普遍的形式。但科研成果产生于小单位的实验室理想状态,与产业化仍有很大距离。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小规模试产等才能实现产业化。虽然开发决策过程中可根据未来期望收益和成本进行风险决策,但这种理性风险决策更多受企业家的知识结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影响。第二,高校自办企业。优势在于学校可以利用高校优势为市场推广打下基础,在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也有先天优势,还能节约交易成本。但企业经营需要企业家,这类人却极少存在于学校当中。学校在管理、运营和营销等方面会变得捉襟见肘。学校官僚作风容易转播到企业让新生企业未老先衰。

2.信息结构分析。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协调三部分构成。包括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决策者不可能完全了解面临的行动选择。因些,信息结构就要最大限度给各方决策者提供信息。校企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信息上存在着不对称。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选择科技研究项目时并不能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接轨。一些学校寻找合作企业时也多是通过关系与企业接洽,很难完全匹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东西不能反映到高校课题研究中去。当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的可能性时,转化的复杂过程中校企业双方的共同知识很少,这样的博弈过程中极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校企双方信息缺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着协调的作用。这类中介机构主要从事收集、处理、传导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便利。与国外相比,我国中介机构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首先,中介机构数量有限、功能单调,在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而且没有足够的动力机制促进中介机构有效运作。纠纷发生时,中介服务机构的权益也无法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

3.动力结构分析。高校成果转化动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激励部分。成果转化过程中个人在贡献的同时也要有自身需求的满足;学校希望成果转化能够换回利益;而企业追求的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后获得的利润。当激励机制对三方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保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实现。研发阶段,企业急需的项目在高校没有生存空间。企业也很少资助高校的项目研究,这与西方国家企业大力资助高校科研对比鲜明。其中项目审查立项与市场结合的激励机制缺位是主要原因。转化阶段,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转化的风险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其不敢轻易提供担保或资金。同时高校和企业不履约、专利被侵权和利益分配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双方获得的收益。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体系、科技转化模式、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仍不完善。最近我国修改了《专利法》,显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但积习已久要与西方国家接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果转化后,利益分配问题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专利和成果转移的所得归校方或国家所有。如果不考虑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利益,很难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三、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

对高校而言,第一,要加快科研项目选择体系的改革,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使项目选择与产业化应用紧密结合。第二,“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应给企业提供帮助解决技术难道,向企业推销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大学自建的科技园模式是一条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第四,高校要考虑到有关人员对成果转化的贡献,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切实地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第五,科技成果转化有许多路子可走如:高校用技术入股,高校也可自建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成果转化速度。

企业方面,第一,大型科技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中小科技企业没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应积极拓宽科学技术来源渠道。第二,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大对高校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研究到产业化各阶段与高校展开合作,提升企业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埃岗·纽伯格威廉·达菲:比较经济体制[M].商务印书馆,1984

[2]雷云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9篇

关键词:混凝土泵车 臂架 运动仿真 Matlab/Simulink

中图分类号:TU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038-02

混凝土泵车臂架系统是混凝土泵车输送混凝土的关键部件,也是混凝土泵车研究的热点。现在,混凝土泵车臂架系统正朝着更长、更轻、更灵活、更智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臂架系统研发,尤其是超长臂架系统的研发,周期长,费用高,效果差。对臂架系统三维数字设计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可以大大减少在实际工况下进行试验的代价,实现高效的系统设计,缩短研发周期。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结构

仿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系统通过泵车遥控器发送臂架动作指令,遥控接收器收到指令,发送到CAN总线。

(2)运动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收到各臂架动作手柄信号,将其转化为臂架动作指令(转台旋转和各臂架油缸长度变化速度值),发送到CAN总线。

(3)工控机CAN接收卡通过CAN总线,收到臂架选择和各臂架油缸长度变化速度值,经过CAN数据接口,传递给Matlab仿真系统。

(4)Matlab系统采用Simulink仿真工具包,对臂架系统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模拟真实环境中臂架系统的工作状况,显示臂架运动三维仿真动画,和转台旋转角度、各臂架夹角、臂架末端点位置变化曲线,并将这些数值输出到CAN数据接口程序。

(5)运动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接收仿真值,并利用其进行其它程序的运算处理。

1.2 臂架系统建模

泵车臂架系统是由臂架、连杆、臂架油缸和连杆件等铰接而成的可折叠和展开的平面连杆机构,其结构见图2。

该系统采用Pro/Engineer建立臂架系统的三维模型,然后转化到Matlab系统中进行仿真,其过程见图3。

为了提高仿真速度和方便添加约束条件,仿真系统忽略了臂架和油缸的质量、形变和惯性,将其简化成刚体模型。

1.3 CAN数据接口

CAN数据接口功能就是通过Can数据接收卡和CAN总线,实现运动控制器和Matlab仿真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其结构图见图4。

该CAN数据接口程序采用VC++编写,与Matlab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DDE方式。接口程序将转台转速和各臂架油缸长度变化速度值发送给Matlab仿真系统,又将仿真结果:转台转角、各臂架夹角、臂架末端点坐标,返回给运动控制器。

2 Matlab仿真

该系统采用Matlab软件仿真,因为Matlab仿真软件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功能、可靠的容错能力和广泛的符号运算能力。Simulink是Matlab软件的扩展,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它支持连续、离散及两者混合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其中,“SimMechanics Model”模块是从Pro/E中建立的臂架系统机械模型,可以通过Simulink直接调用。“jiaodu1”模块为S函数,实现Matlab与CAN数据接口之间数据交换:即获取转台旋转速度和各臂架油缸长度变化速度,并通过DDE客户端返回仿真结果。另外,该S函数也可以添加臂架动作约束条件,比如转台旋转角度-359°~359°,1臂最大角度90°,一臂和二臂最大夹角180°。

Matlab作为DDE客户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1)调用ddeinit函数与服务器建立对话,建立成功后返回一个通道号。以后的操作就是基于这个通道进行。

(2)调用ddadv函数请求建立热链。

(3)调用ddereq函数向服务器请求发送数据,返回值存为数矩阵;或者调用ddepoke函数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4)传输结束后,调用ddeterm函数请求撤销与服务器建立的热链接。

3 仿真效果

在计算机上运行CAN数据接口程序和Matlab仿真程序后,就可以看到臂架的三维模型,臂架旋转角度、曲线窗口。当拨动泵车遥控器手柄时,臂架的三维模型开始按照指令开始动作,各曲线窗口开始显示数值变化曲线。

臂架三维动画窗口如图5所示,通过窗口工具栏按钮,可以选择不同视角。

4 结语

(1)利用Matlab/Simulink动态仿真技术,根据混凝土泵车臂架系统的物理参数、形状特征、运动特点等真实地模拟了其三维运动过程,避免了大量的编程和计算工作,无须制造物理样机,用实体实验的方法来观察。它为混凝土泵车臂架系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发途径,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该仿真技术较传统设计方法更快捷、更高效,为臂架系统结构优化、应力分析、油缸受力分析、智能臂架、臂架防干涉、防倾翻等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思路,对混凝土泵车虚拟化样机研发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3)该仿真系统把臂架系统作为一个刚体,没有考虑到臂架和油缸的质量、形变、惯性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和实际臂架运动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易秀明,王尤毅.混凝土泵车[Z].三一学校培训教材,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