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08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指标;宏观经济;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福建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沟通两岸经济的重要区域。福建、厦门、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发挥着集聚和辐射作用,通过带动闽东、闽北、闽西区域发展,加强与浙南、赣南、粤北的协作,形成区内互动、融合的区域经济合作总格局。因此,该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因子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可简单表示为:Z=AF+CU,其中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Z为m×1 m×p p×1 m×m m×1。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F代表独立的公共因子,CU为特殊因子。上式需要满足几个基本假设条件:(1)Pm;(2)COV(F,U)=0,即F与U不相关;(3)E(F)=0,F1,F2,…Fp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均值皆为0;(4)E(U)=0,U1,U2…Um不相关,且都是标准化变量,假定Z1,Z2…Zm也是标准化的,但并不相互独立。

二、城市经济发展评价因子模型构建

1、样本选取。本文选取2007年福建9市6方面10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1)X1:地区生产总值(GDP);(2)X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X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4:工业总产值;X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X6:出口商品总额;X7: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X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X10:金融系统年末存贷款余额。

2、将数据降维,确定主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所得到的10个公因子总方差中,选取两个主要因子来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累积贡献率达到93.056%。(表1)

3、建立因子得分表达式:

F1=0.150X1+0.085X2-0.162X3+0.179X4+0.100X5+0.163X6+0.107X7+0.0174X8-0.013X9+0.055X10

F2=-0.053X1+0.157X2+0.480X3-0.165X4+0.122X5-0.102X6+0.058X7-0.148X8+0.361X9+0.230X10

综合后可得:

F=F1×7.502/9.306+F2×1.804/9.306

最终计算出各城市的最终得分,如表2所示。(表2)

三、方案结果分析

从最终结果来看,厦门位列第一,且与其他城市差距明显。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后,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厦门特区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迅猛增长。在对外开放中,厦门已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开放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贸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互促进的格局。市场体系建设上,开辟了九大类生产资料市场。

位列第二至第五位的是沿海开放城市福州、泉州、漳州和莆田。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上,至2008年,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7,775万美元,外资企业出货总值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0%以上。福州市已形成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部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福兴、青口、金山等省级开发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础设施逐渐由滞后型向适应型过渡。集中财力、物力,新建、改建了长乐国际机场、马尾新港区、市境内的国道和省道、20多条市区主次干道、明达电厂、榕昌电厂、西厂水厂一期工程、BP石油液化气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进一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2008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9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泉州先后被国家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泉州发展出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地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形成了纺织服装鞋帽、石油化工、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建筑房地产、旅游服务等6大支柱产业和机械、电子两个重点产业,涌现出许多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并创出“安尔乐”卫生巾、“七匹狼”服装、“匹克”运动鞋、“富贵鸟”皮鞋、“金鹿”蚊香等一批名牌产品。

位列于综合得分后几名的城市是南平、龙岩和宁德。经济相对最为落后的是宁德市。以下是宁德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济总体规模较小;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3、经济发展质量较低;4、产业结构升级缓慢;5、区域发展不够均衡。

制约宁德市经济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政策制约。长期以来,宁德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国家不仅没有在宁德布局重大项目,而且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很少,使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县域在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2、体制制约。县级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缺乏调控手段。3、结构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影响了城乡居民就业与收入的提高。4、资金制约。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无力扶持;二是银行贷款困难;三是民间融资不畅;四是吸引外资不多。5、环境制约。

与周边城市相比,宁德在环境建设上显得滞后,尤其山区县交通相对不便,信息闭塞。同时,县域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相对较差,有待进一步优化。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2篇

最近一年,伴随着国际能源和粮食问题出现的价格高涨,受经济、社会、自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了向全面通货膨胀转换的压力。宏观经济波动阶段,尤其通货膨胀或紧缩状态下会产生广义上的收入分配效应,宏观调控必然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产业之间等方面的利益调整。我国宏观调控定位的变化使利益协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首先是宏观调控的发生状态产生了变化。中央将运行良好的宏观调控体系列为健全与完善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方面,认为其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作用的发挥。宏观调控逐渐走向常态,由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非常规经济管理方式转变为常规的经济管理方式。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宏观调控的发生已经从经济运行的非正常状态逐渐转向经济运行的一般状态,宏观调控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国民经济运行的常规、持久方式。其次是宏观调控主体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权逐渐由中央、地方共有转移到中央独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要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在提及宏观调控具体运行时,中央也一直在强调宏观调控权力集中到自身的既有事实: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从中央政府的实际举措看,宏观调控权集中到中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宏观调控的利益协调关系

(一)动态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加大了宏观调控利益协调的难度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变动的内生性决定了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特性,宏观调控依存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不同,宏观调控的对象、目标与手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宏观调控会显现出不同特点。前面已经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发生状态和权力配置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动,将宏观调控纳入常规手段、宏观调控权的集中无疑增加了各方面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加之经济起飞阶段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变动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增加了对其把握、决策、实施的难度。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定位与特征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利益协调问题。

宏观调控依存的动态性国民经济运行状态是利益调整的重要时期,同时为宏观调控利益协调提供了外部环境。依存动态性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出现的宏观调控作为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一旦成为常态出现就会对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反作用,同时也致使利益协调作为经常性的问题而出现。由于涉及到的资源、权力等要素调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宏观调控时期也是利益各方的活跃时期。在动态性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下,中央与地方、宏观部门之间、产业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在处于常态的宏观调整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深刻的利益碰撞,包括对人、财、物、位置和政策的争夺。

(二)对宏观调控利益协调起因的探究

有关不同级别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利益协调的起因。目前大多研究成果结论基本类似。如杨秋宝(2003)针对宏观调控利益起因提到:政府作为特殊社会机构和经济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在和社会利益相悖的前提下,政府自身特殊利益的追求就会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社会利益取向产生负面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冲突的根本。宏观调控权由中央和地方共享转移到中央独有,地方作为受调节与控制的对象,中央、地方主客体之间可能存在由目标差异引发的利益冲突。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实施宏观调控的部门作为调控主体的有机组成,有机构、部门的利益取向和单位利益要求,职能部门的政策手段首先需要协调,但不可否认也存在排斥的情况;另一方面,除去政策手段本身之间的矛盾,部门利益也是引起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关系平衡的关键。我国宏观调控具有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功能,注定其实施前后要关注各类综合性指数作为宏观调控依据的判断;同时,在做出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判断后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手段应用的切入点,其间必然涉及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所有权结构等。结构调整涉及到的关键词包括:限制、保护、促进、推动、加强等。结构调整依托的“有保有压”原则,必定是对某些产业、所有权的“保”,而对另一些产业、所有权的“压”,这些调整对象的利益纷争由此而生。目前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其中经济手段包括财政、货币等政策,这些政策出自不同部门,相同手段调控的是不同区域。众所周知,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性过大,即使同一区域内部其情况也各不相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往往针对国民经济整体情况,这样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导致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实施效果,不同地区在宏观调控中也存在竞争与利益博弈,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不同地区都希望宏观调控向本地区情况靠拢,使不同区域间的摩擦加重,中央同地方的关系紧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存在“横”、“纵”交织的局面,横向是地区之间的差距,纵向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同地区在宏观调控中的竞争类似,由于历史原因,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导致城乡之间差距一再拉大,经济社会状况难以理顺。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宏观调控中不但存在经济上的竞争、博弈关系,而且越来越扩散到社会领域。

依照宏观调控定位、手段、目标分析利益协调问题会发现,对不同层次对象的调控过程中不但发生了各类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且各类主体之间还具有很强的对抗关系,但鲜见竞争中的合作。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作为统一的政治体,我国中央与地方、区域、城乡等之间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小于以合约形式结合到一起的欧盟各成员国,这是国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对宏观调控利益关系的描述

通过上面的分析,按照宏观调控的主体、客体、对象、内容进行归纳,依据宏观调控利益协调发生的深层原因,大致可以梳理出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就此,为了能够更直观的给出宏观调控过程中利益协调的发生状态,将其以图的形式加以表达。宏观调控主、客体的利益关系应该包括交织的两层。

从框架体系可知,按照行为主体为标准的宏观调控利益协调对象可以分为五类:中央与地方、各宏观政策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区域(行政区域及经济区域)和城镇与乡村。从宏观调控利益协调的具体内容看,中央针对每一类利益协调对象都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益等方面,各利益协调对象之间的博弈实际是针对这些具体内容展开的。上面已经论述,宏观调控参与各方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不同集团存在目标差异,即使集团内部个人利益目标也不完全一致。宏观调控的主、客

体与对象之间在利益博弈中使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根本无法全面顺利落实,宏观调控既定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宏观调控是多主体参与的相互博弈过程,宏观调控参与主体(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分属于不同层次: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由于权力、财力配置差异属于高低不同的上下层次,而且中央对地方拥有可控制的行政权;我国宏观部门行政级别大致相同,宏观政策部门由于掌控权力差异在调控过程中其位置的重要性具有动态特征,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这些强力部门在宏观调控中总是处于强势,而国土、建设等部门其作用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城镇与乡村、区域之间、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发展水平、在资源与权利配置中的地位不同也存在层次差异,很明显,城镇相对乡村处于优势地位,东部相对中、西部处于优势地位,工业相对农业处于优势地位。宏观调控各类主体在利益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权力配置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区位资源优劣势差异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其在博弈过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实际上在宏观调控利益博弈中已经存在“起步”的先后之分。总体上,我国宏观调控由于涉及到五类对象、两个相互交叉的层次,因而其中的利益协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在于其间的利益协调是否顺畅,要想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首先要理顺中央与地方、各宏观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强化宏观调控的执行力,使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能够顺畅落实执行;另一方面,好的宏观调控必然能够如同剂一般调节各方面关系,消除导致经济波动的障碍,增进合作,必定也能使各方面的关系更为融洽。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2]王超.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短期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走势 调控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综合调控,其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站在世界化、全局化的角度进行了。因此,就需要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懈地探究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

一、 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的,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为辅的经济现状。因此,根据现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在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国一心关注于经济效益时,却忽视了环境效益。又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上升,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逐渐由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经济重任上。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生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其次是工业,最后才是农业。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资本型的产业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在国家竞争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够凭借密集型的劳动力占据廉价优势。因此,在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为资本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研究,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使得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发挥廉价优势,还能够以高质量、高技术站在世界经济舞台。

(四)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然而,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严重阻碍了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宗旨。所以,在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迫切需要变革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经济的全局、全面发展。

二、针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调控政策

促进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下面笔者就根据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对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探讨。

(一)有效进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种主要手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就需要发挥财政收支的功能。为了使得我国未来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就可以对具有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更高标准的税收,达到抑制该产业更大规模的污染。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可以利用财政补贴与减少第三产业的税收进行,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就需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把东部的税收用到西部的基础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从而转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象。

(二)合理进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执行一般是通过银行实现。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弊端,规范未来经济的走势,就需要合理的进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可以让银行对政府需要扶持发展的对象,放低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其资金不足的现状,促进其长远发展。就拿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例,为了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大力发展,就可以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降低贷款要求,放宽还款日期,使该产业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三)完善宏观调控中监督职能。

发挥调控监督职能是使得宏观调控政策保质保量的有效途径。质监部门发挥监督职能就应该严格审核各种制度实行标准,严厉打击财政支出不落实处的现象,并以身作则。完善质监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反馈调控政策的实施结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正确方向。

在推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长远性目光,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并采取相关的调控政策,才能够更好的使得我国经济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贺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吕靖,葛孟,段密密.试论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5篇

核算信息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贡献作用财富分配状况直接影响要素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政策,分配状况和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国民积极性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增长,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国民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首先分配增长分析,需要运用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收入指标为基本数据材料,并进一步做动态分析。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进行初次分配,实现收入结构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结构状况。

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等账户,这三个账户中,涉及到最终消费和总储蓄指标,是进行国民消费支出分析的基本原始数据,居民消费支出分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物价变动和各类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对各类价格指标的结合,可以分析当前消费变动状况,实现消费的动态考察。在政府消费支出中,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中部门综合账户,通过价格体系,可以分析政府消费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结构和比例,还可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结构特点,分析社会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消费支出比较。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储蓄和投资的贡献作用实现我国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管理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土地购置之和与储蓄总额相比,投资储蓄率等指标,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最需要的指标,通过这些相关指标的衡量,能充分了解当前货币供给和需求状况,当前投资形式,对指定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意义极大,同时通过时间变量的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变化趋势,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制定可行的预期政策提供借鉴。

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作用很大。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专门的投入产出表,1974年,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有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使用表又称投入表;其主表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表,投入产出表反应了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生产要素投入的总量状况,投入结构状况,以及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明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初次分配方向,分配结构;还可以通过该表了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情况,这对宏观经济管理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管理信息;另外投入产出表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他还能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通过直接投入系数组合,可以完善可以明确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投入产出表还能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通入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以及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等等,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平衡表、帐户、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结构层次分明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适度和均衡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数据,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以确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实现产品供给和需求实现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产品技术实现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瓶颈部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就是要求积累和投资规模要是均衡发展,积累和消费之间均衡发展,生产和流通之间实现均衡,经济的发展满足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反映了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行业不断竞争的动力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十分重要,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统计过程,最基本的是通过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的比值来计算的。宏观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国家GDP大小代表国家各个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大小。投入量一般用社会总投入来衡量,他是只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总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物质消耗系数等来评价。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越来越注意到,单独以经济财富来衡量GDP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物质经济财富的行为,再核算GDP时,不能反映经济行为对资源和环境和破坏,因此,这样衡量的GDP实际上是加大了虚假的社会财富总量,而没有折算成本,因此当着很多学者提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增加对环境核算的扩充,在国民收入减去对坏境的损害。当前已经有人提出绿色GDP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在联合国文献中称为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它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结果。它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6篇

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受到了此起彼伏的质疑与挑战,现代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所谓“宏观经济”,即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态,其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战略阶段、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财政预算、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劳动就业水平与失业率等。为此,对其相关面展开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 宏观经济政策下微观企业行为的现存问题

企业行为的另一说法,即是企业活动,是企业为实现创造价值和利润等企业目标的经济活动,通过企业行为可体现企业的内部结构及其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将以此作出相应反应。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 对企业的业绩及价值评估上缺乏相关研究。客观而论,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国家多数都会出台相应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危机稳定下来,不同行业经济回稳及业绩改善的先后顺序不同,掌握不同行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轮动顺序非常关键,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匮乏。将一个指标量化到企业未来业绩及价值预测上是很困难的,因此难以通过系统分析某个企业的业务特点、经济指标或者行业指标等进行对企业业绩与价值进行评估判断。以“广船国际”事件为例,相关人员对这一船舶制造企业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际贸易活动及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对造船企业未来业绩有直接的指示作用;而为了预测“广船国际”的未来业绩,则需要对其相关指数的近期波动进行预测;由此,投资商会寻求专业的宏观分析师协助,对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经济未来走向及对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上述并不能说明宏观分析师就拥有投资商需要的全部信息,因为投资商在进行决策时,通常只会部分性参考到宏观分析结果,且宏观分析结果也难以量化到企业具体业绩评价及每一价值评估当中。而实际上,投资商也更为关注伴随着经济周期而产生的行业轮动问题。

(二)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尚不明朗。以我国股市为例,央行利息变动对股市的冲击力通常都是“立竿见影”的。通常央行加息政策后的首个交易日,由数以千计上市公司组成的股市股指大多数将会发生下跌现象,因此,央行加息会引起股民的强烈反应,觉得加息是国家降低企业价值的措施,由此对政府做法非常不满。实际上,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明朗,也不明确,个中具体原因与影响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主要影响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随后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逐渐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是极为特别的。但是,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与税收收入增长不匹配,税收增长缓慢。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开发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藉此提供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渠道及管理手段。据2015年5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都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即意味将推动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一个新时代。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等用以干涉企业的微观行为,而国家作为宏观政策的主体,其政策制定是有目的的活动,以期通过强制性干预企业行为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关系密切,且两者相互影响甚深。例如,银行基准利率如进行调整,则势必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同理,基准利率上升也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由此企业发展战略则将出现缩减融资和投资等决策。简单地说,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作用的影响,并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研究及经营成果。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并非空穴来风、无风起浪,其会以企业微观行为,例如企业将面临的发展环境或是发展状况等作其决策的先决条件。

三、调和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构想

(一)切实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率。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当国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企业也会同期减少投资,以便在经济紧张时可以灵活应对,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货币政策效率不高密切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在多方面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另外,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也将对企业的资产定价与折现率、投资与筹资产生带来直接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适时做出反应,以迎合经济政策的变动。

(二)严格执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阻力越来越大,仅靠经济改革已举步维艰,已经难以收到具有相当说服力的效果,因此需要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改革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保障,现代企业应该将民主政治作为发展自由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南斯拉夫在20世纪后半世纪实施的“工人自治”模式最终失败,其原因之一是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不允许企业自治与竞争;再如施韦卡特提出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实施的前提必须是在公民自由的法制国家。

(三)确保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间的稳定。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点,即在于有否体现公平思想。对此,应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和谐。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利益流入的前提下,必须兼顾公平,将效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社会再次分配上,重视公平原则,以缓解社会层阶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难题。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分析与现状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不仅让美国本土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破产,也深深打击了中国市场。尽管中国经济在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下跨过了各种艰难,但是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考验。

美元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货币,中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自从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受到影响。因此中国经济的现状就是,尽管平稳发展,但是仍受到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一旦政府不能很好的调控宏观经济,中国经济也势必会出现崩盘现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直接来说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贸易进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金融危机仍在不断的蔓延,美金市场也不停的在波动,因此金融危机仍可谓是深不见底,这就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要一直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受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多国家出现了保护性的贸易形式,这就导致除中国以外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的恶劣。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欧美等国家的进口需求,这就减少中国的出口额度,加大了供应过剩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导致部分小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遗留问题。

2.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证券A股市场受到重创,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行自由的货币兑换政策,证券市场也没有完全的开放,因此这就让A股市场没有直接面对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如此,这也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毕竟金融危机一直在不断的恶化,中国市场也会继续恶化,这就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怀疑的想法。投资的减少,就会直接阻碍宏观经济的发展。

3.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美国突发金融危机,最主要就是受其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如今美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处于低迷状态,但是由于美国联邦储蓄不断大规模的救市,放松银根,这就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向中国,加之外汇储备能力的加强,使得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资金处于过剩状态。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不断的对房地产进行干预,作为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结果,我国的楼市目前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直接的打击。

4.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目前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这势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处理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帮助,也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中的中美贸易冲突,但是如果美元一直下跌,人民不断升值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尤其实体经济造成冲击。除此之外,一旦美元持续贬值,也绝对会影响中国产品价格的涨跌,更会不断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此外,受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就会直接加大我国企业融资的难度,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

三、宏观经济的应对措施

正确把控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采取果断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预见性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政策,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人民币直接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美元如果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浮动不大,我国的进口价格就会大幅度的涨幅,这就会直接加剧通货膨胀,此外也会使我国现有的货币政策和调控的宏观手段无法抑制通货膨胀。如果人民币只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的很多企业势必面临倒闭,这也就直接加剧了我国人口的失业率大幅增长,自然实体经济也会无法正常发展。这也就要求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所控制。此外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是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之路,积极发展多种体制的金融企业,使民间资本得到合法、健康的融资发展。宏观经济作用于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的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平衡汇率,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放宽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政府支出,采取减税政策和税费改革措施会不断的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金融调控结构。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给资金的流通提供保证,也会对各行业的投资和就业形成链接,加强宏观调控的调控力度。放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民生建设之中去,不断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大力拉动内需,让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从外销转内销,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之路。

3.选择性的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是宏观调控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例如三次提高出口退税政策,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降低住房交易费等。但是,正确的宏观调控应该是在经济处于良好发展的状态下操控,而不是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以房地产为例,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使房价下跌,反而上涨,因此在实际的宏观调控中,政府必须有选择性的进行。

四、结束语

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调控工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必须不断的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合作,共同抵制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断的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国际经济的复苏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也要不断的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8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宏观经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18―0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中国股票市场自从建立以来,经历多次大起大落。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曾经在2007年10月16日迎来历史最高点,随后逐渐震荡下滑且震荡频繁。一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这意味着风险较高,而高风险需要高收益来补偿。可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波动大、风险高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则以平稳的速度逐渐增长,那么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能否很好地解释股票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是如何相互影响?如果以系统性的角度看待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这个系统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本文以上述几个问题为线索,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

以往,许多国外学者从理论研究到经验论证,或是从实证计量到规范分析,针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展开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通常将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进而研究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问题。Fama(1990)用美国股票市场股票 1953 年~1987 年间月收益率、季度收益率以及年收益率研究了收益率和未来的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高度相关,并且从长期来看股票收益率的波动受未来的经济运行状况影响。Hamilton(1996)则提出了双变量的状态转移模型,从模型角度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单变量(描述经济运行状态的变量),这个单变量可以决定经济增长率与股票波动性,研究结果发现总体的经济变量有助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预测。Harris(1997)根据更多数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上述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非常弱。

国内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稍晚,其中赵振全、张宇(2003)基于多元回归和 VAR 模型系统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他们的研究指出,相同时期两者具有较弱的关联,宏观经济波动解释股票市场波动的能力也较弱。与此同时,股票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测能力弱于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预测能力。而丁志卿等(2008)从非政策视角从理论上研究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进而分析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性,并总结宏观经济向股票市场传导失败的原因。学者李政(2009)经研究认为,中国股票收益率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联性较弱,不能通过中国股票市场有效预测宏观经济发展势态。

本文将根据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选取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构建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方式,描绘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关联性和变迁轨迹,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MSIH(M)-VAR(p)的模型构建

在此,我们对MSIH(M)-VAR(p)模型进行简要介绍。首先考虑一个最基本的线性k维p阶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yt=v+A1yt-1+…+Apyt-p+ut(1)

其中,yt=(y1t,…ykt)′代表k维的内生变量向量,t=1,…,T,v代表截距项,ut~ND(0,)误差项,假设误差项ut服从正态分布,则ut~NID(0,)。然而,当向量yt中具有“结构性突变”的非线性特征时,方程(1)所示的线性VAR(p)模型将无法准确刻画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非线性特征。鉴于此,我们在上述线性VAR(p)模型中考虑非线性的“区制转移”特征。具体而言,假设向量yt潜在数据生成过程的各类参数依赖于不可观测的离散变量st,其中,st∈{1,…,M},即st代表M种不同的区制。并且,st服从不可约的、遍历M种区制的马尔科夫过程,其转移概率pij=Pr(st+1=j|st=i),Mj=1Pij=1,i,j∈{1,…,M}。

如果在方程(1)所涵括的截距项v以及误差项ut里的异方差中均引入区制变量st,则能够构建MSIH(M)-VAR(p)模型:

yt=v(st)+A1yt-1+…+Apyt-p+ut,ut~NID(0,(st))(2)

其中,V(st)=Vt,t∈(1,…,M),(st)=στ,τ∈{1,…,M}。在本文中,向量yt的维数2,即yt=(sci,gdpt)′,scit和gdpt分别代表股票指数和GDP增长率的时间序列。经过数据处理后,确定了模型的VAR 阶数为 1阶,根据检验选择的模型是MSIH(2)-VAR(1),即“两区制”滞后1阶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最终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成了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并依据系统总体增长速度划分为“低速增长”状态(regime=1)和“高速增长”状态(regime=2)。

三、实证分析

GDP增长速度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也是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而经济增长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上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非常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上并没有编制统一的能反映股市整体运行状况和总体趋势的股票价格指数。但是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很高。因此,本文基于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上证综合收盘指数季度数据刻画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并基于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数据刻画了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并且得到了“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区制划分及平滑概率均值、“两区制”马尔科夫区转移概率矩阵以及区制属性和模型各参数的估计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我们运用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了中国股票指数序列与GDP增长率序列的时间变化路径。具体表现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期间,GDP增长率无较大波动,保持在0.15上下至0.05左右的区间内,而2007年~2009年,GDP增长率先快速上涨,在2007年第四季度达到最大值,随后急剧下降,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最低点0.0533。少量上涨后GDP增长率在2010年和2011年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2012年~2014年则在较低的增长率水平下保持稳定。中国股票市场则在2001年~2007年间处于上下小幅度震荡。其后,在2007年~2009年,先是大幅度上涨,接着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大受打击,中国股票指数也剧烈下降。2009年后,虽然有小幅爬坡,但整体依旧呈持续走低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期间内的“股票与经济”系统基本上在“低速增长”状态与“高速增长”状态之间游弋徘徊。具体而言,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8 年第四季度以及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期间,系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其他时段则均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此外,我们发现无论是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还是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描绘“股票与经济”系统增长率高低的平滑概率始终较为稳定并大致保持在1.0 左右,这说明中国金融与经济总体受外部力量冲击时的预警功能相对完善。统计数据显示两个区制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股票与经济”系统维持“低速增长”状态(regime=1)的概率为0.9218, 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维持“高速增长”状态(regime=2)的概率为0.9183,略小于低速增长状态的维持概率(0.9218~0.9183)。对比两种状态下的维持概率,显然中国“股票与经济”高速增长状态较为不易维持。系统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转移的概率为0.0817、低速增长区制向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的概率为0.0782,这说明中国的整个经济金融系统更倾向于由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过渡。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参数回归结果较好。股票指数在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时的方差(1.895899),显著低于“高速增长”状态的方差(5.016926)。而GDP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时GDP的方差(0.026688)显著高于“高速增长状态”的方差(0.009910)。我们可以看出,当股票指数增长率较高时,通常存在较大波动性与较大不确定性,而在股票指数增长率较低时,稳定性更好;GDP增长率较高水平下,波动性与不确定性较小,在GDP增长率较低水平下,则存在波动性较大、不确定性较大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股票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稳定性有所欠缺,相对而言中国GDP的高增长状态更加稳健。

综合来看,基于“双阶段”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而得到的平滑概率值计算结果进一步印证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股票指数序列和GDP 增长率序实发生着显著的状态变迁,中国金融与宏观经济整体在“低速增长”状态和“高速增长”状态之间不断转换。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这十余年间,回顾中国金融市场开拓历程、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每次“股票与经济”系统结构突变所处的背景以及其中的缘由。2001年~2003年,中国金融市场政策在由规范发展向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股票市场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同时经济增长也产生投资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系列问题。2004年伊始,伴随着银行信贷制度的逐渐完善,房地产市场以更加充沛的力量崛起,股票与经济系统增长情况好转,爬升至“高速增长状态”。而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泥泞之中,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一直到2010年第四季度,“股票与经济”系统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可见,“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区制转变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晴雨变换,证实了两者在同一系统内呈同步变化趋势,我们需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角度窥见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关键时点,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有力帮助。

四、结论

本文采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数据,根据非线性的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构成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该系统存在两个区制,区制一为GDP增长率与股票指数低速增长阶段,区制二为GDP增长率和股票指数高速增长阶段,基于以上内容展开了分析金融市场同宏观经济的关联性。总体上讲,“股票与经济”系统的两个增长区制在概率分布、持续期、波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具体结果如下:

1.“股票与经济”系统能够较为贴切地描绘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动态。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期间,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基本上在“低速增长”状态与“高速增长”状态之间游弋徘徊。

2.无论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或是 “高速增长”状态,平滑概率始终较为稳定并大致保持在1.0 左右,这说明中国金融与经济总体受外部力量冲击时预警功能相对完善。

3.风险与波动方面,GDP增长率与股票指数所显示的情况不同,股票指数增长率较高时存在较大波动性,而GDP增长率则相反,在GDP增长率较高水平下存在较小波动性。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稳定性有所欠缺,相对而言中国GDP的高增长状态更加稳健。

4.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低速增区制的维持概率稍高于高速增长区制的维持概率,高速增长区制到低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高于低速增长区制到高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这说明中国“股票与经济”高速增长状态较为不易维持,并且中国的整个经济金融系统更倾向于由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过渡。

综上,保持股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同时,中国经济环境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一方面相关监管机构应审时度势,准确判断中国股市所处的区制状态及其波动性特征,利用经济政策手段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当金融市场显露出较强的下滑趋势时,应该及时积极地采取宏观调控,缓解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

[参考文献]

[1]赵振全,张宇.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6).

[2]张强,赵继鸿.基于MS-VAR模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03).

[3]曲春青,王乾乾.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非对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VAR模型[J].金融发展研究,2013(03).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第9篇

关键词:中国股市收益;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F8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01-03

引言

股票市场的波动与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股票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同时宏观经济的走向也决定了股票市场的长期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发达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股市表现出的巨大波动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受到了各个国家及经济体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方面,Flad(2006)将动态宏观经济因子引入新的基于APT的波动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反映商业周期、消费周期、信贷利差以及通货膨胀的风险因子可以预测美国股票额外收益的波动。国内方面,张培源(2013)运用MGARCH-BEKK模型考察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变量间波动溢出效应,其研究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不能内嵌到国民经济总体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股票市场的运行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董合平(2006)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技术,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长期影响,并基于改进的AR(1)-GARCH(1,1)模型,同时从收益和收益率波动性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价格行为的影响情况。总体来说,宏观经济信息对股票市场短期收益回报影响较为微弱,我国股市收益率与实体经济相互脱节。

本文首先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股市收益的相互影响,接着选取1999―2015年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上证综指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完成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股市的成熟度较低、市场有效性较弱,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关联性并不高,股票市场脱离国民经济总体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以及较强的投机性,导致我国股票市场不能内嵌到国民经济总体中实现其应有的功能。

一、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中国股市收益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建立了规范的交易制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推动器,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中国股市涨跌剧烈,股票价格波动异常,流通性过强,价格长期偏离基础价值,因此,中国股市并不完全满足有效市场假设,参照此前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股市处于弱有效形式。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监测经济周期波动、度量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重要工具。通常景气指数在0―200之间,100为中间值,越接近200反映行业经济运行越景气,越接近0越低迷。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股票市场收益的相互影响。具体来说,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对股市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渠道:一方面,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影响行业基本面,使得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最终反映在股票收益上;另一方面,当期宏观景气指数的高低影响居民信心,进而改变投资者对于股市的预期,最终影响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投资决策。由此推测,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如下: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上升时,预示着未来经济形势趋好,市场上参与主体预期乐观、信心增强。经济繁荣带来GDP的增长、失业率的下降、公司盈利的增长,最终这些信息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票收益的增加。另外,由于社会对于未来经济有积极的预期,会使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和投资期,从而进一步促进股市的繁荣增长。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下降时,则经济表现相反。

二、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中国股市收益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描述

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主要发挥经济发展态势的预测作用,在预测宏观经济短期波动方面比较有效。本文选取1999―2015年的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以及对应的上证综指收益率月度数据。为了尽可能消除异方差现象,并便于解释经济现象,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进一步对两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均存在单位根,因此进行一次差分,得到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在分析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与上证综指收益率之间相关关系之前,我们先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判断一个变量是否能引起另一变量的问题。

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证综指收益率对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的F统计量的P值为 0.602(>0.05),不能拒绝原假设,上证综指收益率不是先行指数Granger原因;但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F统计量的P值为0.020(

(二)模型建立

建立VAR模型前需确定最大滞后期阶数。本文根据多种信息准则选择滞后阶数,最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8。使用Eviews对V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估计结果(不显著变量已剔除):

r=2.903dhg(-1)-4.226dhg(-8)+0.163r(-2)+0.217r(-4)+-0.177r(-6)+0.134r(-7)

dhg=0.665dhg(-1)-0.569dhg(-3)+0.508dhg(-4)-0.272dhg(-6)+0.278dhg(-7)-0.211dhg(-8)+0.007r(-4)+0.004r(-5)+0.008r(-8)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上证综指收益率与其滞后项成正向关系,即前期收益率高后期收益率也会增加;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变动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整体产生正向影响。从模型参数估计上看只有1阶系数显著,这说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变动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影响时长较短,影响也较小。

(三)实证结果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是刻画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的反应。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所建立的VAR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上证综指收益率误差变化对自身和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的冲击反应,以及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误差变化产生的冲击反应。

由图1可知,来自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的随机冲击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冲击是正向的,引起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将持续一到二期,在第三期趋于长期均衡状态;对自身的冲击是正向的,从第三期开始趋于长期均衡状态。从经济意义分析,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变动时上证综指收益率正向变化,这种影响持续一个月左右,随后这种影响性几乎为零。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变动对自身的滞后影响一般持续3个月,即一个季度。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当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正向变动时,会使人们对未来有个良好的预期,导致短期内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使股市收益率上升,一段时间后冲击的作用会逐渐消失,趋于平稳;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变动的正向冲击对其自身的影响比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冲击更大,持续时间也更久。初始时期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变动对自身的正向冲击较大,在第二期降为零并且趋于平稳;对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从经济意义分析,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变动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会受到上一期收益率的影响。正如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历经20多年发展的中国股票市场仍然不能内嵌到国民经济总体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股票市场的运行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尽管中国股票市场市值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但对宏观经济波动几乎没有影响,看似规模庞大的中国股票市场实际只是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国民经济总体的独立市场。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一致,即上证综指收益率不引起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波动,但是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会影响上证综指收益率。

本文接下来利用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分析每个冲击对各变量波动的贡献程度。由分析结果可知,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的波动方差几乎全部由自身的扰动引起,上证综指收益率的贡献度基本为0;而分析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方差,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有一定的贡献度,但以自身贡献度为主,约为95%。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于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对上证综指收益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上证综指收益率对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影响角度分析,无论脉冲响应分析还是方差分解均表明,宏观景气指数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反应不敏感,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变动很难影响到我国宏观景气指数变动。从宏观景气指数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影响角度分析,在短期内有较小的影响,并很快趋于平稳。这与之前的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中国股市收益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结论一致:尽管宏观景气状况对于股市收益的影响并不直接,但经过理论分析,其对于股票市场走势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更换宏观经济景气状况,指前文采用了先行指数,我们进一步采用一致指数,该指数显示了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特征,伴随经济的涨落而变化,表示了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二是本文之前选取的上证综合指数并不能反映股票市场总体的收益性,为了避免变量选取所导致的偏误,选取股票综合市场收益率重新建立VAR模型。上述稳健性检验均未改变本文的基本结论,因此认为本文研究结果是比较稳健的。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上证综指收益率构建VAR模型,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股市收益率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会对股市收益产生影响。

首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变动时上证综指收益率会发生正向变化,这种影响持续期较短。从经济角度分析,当宏观经济景气先行合成指数正向变动时,人们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导致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使股市收益率在短期内上升,一段时间后这个冲击的作用会趋于平稳。其次,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变动的正向冲击对其自身的影响比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冲击更大,持续时间更久,因此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具有滞后性。再次,股市收益率的变动对自身有较大的正向冲击,具体分析这是由于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通常会受到上期收益率的影响。在我国弱势有效的股票市场上这种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我国股市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完善,同时个人投资者作为我国股市的主要参与者,其缺少金融理论,自身分析能力有限,盲目跟庄,对专家一味跟随,导致中国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普遍存在,表现出盲目的“追涨杀跌”。此外,股市收益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在短期内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实证研究结果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仍不能内嵌到国民经济总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股票市场的运行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针对上面的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变动导致上证综指收益率正向变化,并在短期内持续。因此,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投资时关注当前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可以完善对于股市收益的预期。其次,中国股票市场脱离国民经济成为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市场,表现出较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总体风险很大。管理当局应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建设,放宽相关的管制,让市场发挥自动调节的功能,使股票市场逐步成熟,最终实现其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Flad and M.Do Macrofactors Help Forecasting Stock Market Volatility?Version: December3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