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宏观经济因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3:31

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改革开放之前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1%。而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坚持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全面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国内体制效率不断提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在1978年至2007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近10%。而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消费热点出现、政府与私人投资进一步活跃、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情况下,在国家需求与供给协调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宏观经济获得了连续五年 “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就,成效显著。但是,从2007年开始,尤其是进入2008年,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加之国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这个“世界工厂”近年来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一年内,我国贸易总额下跌了13.83%。使得我国就业、消费、投资、GDP等宏观经济变量偏离原有路径。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放缓迹象。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完全靠政府调控。在这段期间产生的经济波动,大都源于不稳定的外部冲击机制,波动特征表现为剧烈、随机;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行市场经济,加之内部传导机制趋于良性,市场秩序渐趋良好以及国家宏观政策改进,经济波动特征趋于平缓,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起伏较大。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的波动特征,可以将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划分为五轮:1978至1981是第一轮周期,历时4年;1982至1986年是第二轮周期,历时5年;1987年至1990年是第三轮周期,历时4年;1991至1999年是第四轮周期,历时9年;1999年至今为第五轮周期。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三大因素,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多年。同时,在我国政府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下,使得外资涌入,外汇储备过多,一旦外币贬值,国家资产便会大幅缩水,美元贬值给我国带来的无形损失便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主要在我国政府手中,央行以发行货币来购买外汇的处理方式,如果外汇无法用于国际金融流通,必然会影响我国货币流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已有的通货膨胀,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外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即居民消费与投资,但在我国,一方面受储蓄习惯的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而较小,私人投资也较盲目;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私人投资理财意识在逐步增强,私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一旦跟风投资,便会极大的扰乱市场秩序,给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宏观经济失衡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失衡,纵向失衡主要是投资与消费需求不协调造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有限。而在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一般投资的增长较消费来说会较快,如果不加以调控,便容易引起经济失衡。这样便会造成投资过剩的同时消费不足,此时若是投资得到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便会引起严重的生产结构纵向失调。

而横向失调,主要是指经常发生在基础设施与工业以及加工工业之间的失调。在实际经济生产中,用于建设基础设施的资源有限,已有的无法满足,新建又需要时间,而工业投入与生产转换较快,以至于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与工业发展速度失调,引起生产结构的横向失衡。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投机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我国在国际收支结构上,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所占比例上升,而在外汇储备上,外商直接投资占比逐年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额大大超过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总和。而除此之外,投机资本的流入,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等。但一旦其流入数量过多,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因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往往与各国采取货币政策的目标相反。一国如果出现经济过热,国家施行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国际投机资本为谋取利益,乘机大量涌入,使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降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反之同理。其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国际投机资本流入还会对我国汇率的相对稳定形成一定的冲击。其来源与去处的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威胁也很大。

(二)世界实际利率与经济波动

世界实际利率会通过影响居民的跨期消费、财富和组合投资配置,来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经济周期。国外研究发现一国的净出口、国外净资产和产出受世界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大,因而世界实际利率是影响开放经济体的重要传导机制。世界利率还会改变资本流入结构和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周期。目前,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受世界实际利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三)汇率与经济波动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会受到汇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收入以及经济增长。具体来说,由于短期内名义工资和名义货币供给呈刚性,如果在汇率变动的影响下,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此时滞后的调整会使得实际工资和实际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也增加。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下,美元汇率升值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美元贬值,相对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这便会造成,即使国际价格不变,进口商品价格也会上升,我国进口成本上升,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居民消费与投资,从而影响国民收入以及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国际商品价格变化与经济波动

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化会通过影响一国的进出口成本,从而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结构以及消费结构,国际商品高质量引起的价格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费既定进口商品而减少出口,此外还会进一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如果国际商品价格过高,会使以生产投入品为主的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国内价格提高。同时,国内的一些垄断性公司和行业便会乘机在国外竞争对手提价时提高国内价格。国际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五)外债与经济波动

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到2004年末,我国的外债余额达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而其中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高达46%,且外债还本付息主要靠借旧还新来维持,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受外债影响较大。一旦外债借贷体系出现断裂,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极大影响。

(六)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

一方面,我国进出口贸易使得国际商品价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大,原料国际价格上升,进口成本就会提高,推动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另一方面,钢铁原料进口价格的上涨使得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走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国内居民消费与经济波动

消费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就消费本身来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但我国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实施促进消费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也增加了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此外,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从一般消费品向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转变。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会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二)投资需求与经济波动

国内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值一直呈上升势头,2008年GDP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达57.3%,而2009年则因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比例达到了67.05%。因此,要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必须首先维持投资的稳定。

(三)净出口与经济波动

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开放程度,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净出口连年攀升,而且我国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持续贸易顺差,净出口从2002年的354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3718亿美元,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因此,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促进净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持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波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各级政府的支付活动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既有制度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有其他变量带来的内生经济变化导致的波动,还包括所谓真实经济因素,比如生产率冲击等导致的波动。因此面对独特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点。

(五)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贡献率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会转化为国家生产力,会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进而影响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

(六)劳动力与经济波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弹性增加,我国在世界上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我国南部以及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以及工资的逐年上涨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方针又进一步推动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以低劳动成本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被打破。

结论

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会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世界环境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能独善其身。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与全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定发展,必须把握好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在稳定国家消费、投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对汇率、外国需求等国际经济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只有处理好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耿强,章雳.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外部冲击.经济评论,2010(5)

2.王义中,金雪军.中国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1992-2008.统计研究,2009(8)

3.袁志刚.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科学发展,2008

宏观经济因素第2篇

[关键词]国债收益率;宏观经济;主成分分析;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84-04

一、引 言

2011年4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上涨11.5%。根据美联储编制的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变化,2009年美元汇率贬8.5%,同时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全球储备结构数据,非美元储备资产占到近四成,2009年美元资产相对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值的外汇储备余额增加。采用市场上常用的巴克莱全球债券综合指数收益率,2005年~2009年的年均收益率为4.8%。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政策,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未减,货币政策“偏紧”,新股融资也相对密集,股票市场难以寻找良好的系统性投资机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紧缩背景下,债券市场尤其受到关注。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对债券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在加息周期中,债券的收益率是否受到影响?

学者们已经对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如王一鸣和李剑峰[1]将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曲线的几个特征有如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变量更多的是对整个收益率曲线的位置有影响。谢海玉[2]发现受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溢价要求的影响,超长期债券的利率敏感性应弱于短期债券。蔡跃明和平新乔[3]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新型债券的相关性。王海灵和阚丽萍[4]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庄哗[5]分析了宏观经济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结构的影响。白丽健[6]研究了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成因。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宏观因素对政府债券收益的影响。债券收益来自三个方面,债券的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和再投资收益。而到期收益率既考虑了利息收益,也考虑了资本损益和再投资收益。

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选取了8个常用的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通货膨

胀率。

主成分分析在分析宏观经济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涉及众多有关的变量。但是,变量太多不但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也给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带来困难。一般来说,虽然每个变量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其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在很多情况下,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使得这些变量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因而人们希望对这些变量加以“改造”,用为数较少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来反映原来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成分分析便是在这种降维的思想下产生的处理高维数据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国债0213是财政部2002年发行的记账式(十三期)国债,期限是15年。由于该国债的剩余期限较长,其属于长期国债。而宏观经济增长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研究宏观经济对国债0213到期收益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研究的区间长度越长越好,宏观经济中的某些因素对债券的收益影响大小越准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可供研究的时间区间长度有限。因此国债季度期的到期收益率时间段为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应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季度数据。

(二)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分析用因子分析的可能性。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析,由表1可知KMO检验统计量值为0.656,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比较适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

0.000

1. 确定提取因子数量

在确定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后,确定因子的数量和方差解释,如下图所示。

下面利用方差解释表2提取主成分因子。提取的原则是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和特征根。

分析表2可知:第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为54.397%,第二个因子的贡献率为28.238%,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636%,说明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有变量82.636%的信息;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4.352,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是2.259,其余因子的特征根均小于1,因此,选择提取前两个主成分。

2. 主成分表达式

再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确定主成分变量。

由表3和表4得,主成分一为变量x3、x4、x5、x6、x7的线性组合,主成分二为变量x1、x2、x8的线性组合。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特征向量,据此可以写出由标准化变量所表达的主成分的关系式为:

由表5可知,成分1和成分2不相关,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成分的影响因素,而不考虑二者之间的相关因素。

3. 因子解释

Z1是反映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的综合指标。其中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都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工具。CCI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可以一定程度上衡量消费者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而GDP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结果,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表现。综上所述,将Z1定义为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

Z2是反映PPI、CPI和通货膨胀率的综合指标。PPI、CPI和通货膨胀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期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决定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有助于设立劳动合同和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综上所述,将Z2定义是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

(三)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主成分关系式将8个宏观经济变量降低为两个综合指标变量,即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用Stepwise方法分别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做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绘制国债与主成分Z1和Z2的散点图(见图2、图3)。

通过观察图2和图3中的散点布局可以判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宏观经济综合影响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都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下面我们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和Z1、Z2两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6所示:

由表6结果可以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负相关系数是0.62073,拟合优度为0.307。

通过表7结果可知,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上该模型显著。

由表8结果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模型为:y1=0.554Z2,其中Z2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因此,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正相关。

近年来,由于经济过热,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也越来越严重。而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对同期的国债收益率影响较大,国债0213虽是长期国债,由于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期限较长,其到期收益率也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在所得到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又受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的影响,且影响果显著。

宏观经济因素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影响要素

引言

经济发展最注重的就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也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要想从根本上做好紧急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实际需要促进其实现成功转型。本文从不同的层面以及不同的社会视角对发展经济学做了研究和探索,提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基础要素就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尤其是人口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人口经济的核心问题同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都是相同的,即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最近几年以来,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发展经济学由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转变而逐渐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978年马尔萨斯提出了“低水平均衡的人口陷阱”理论,表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此这也就成为了一个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人口增长阻碍经济发展;另一种是人口增长有助于经济增长。这些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但是从普遍上看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波动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所处的水平环境不同,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就不同。

(2)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确定人口质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决定,一是人口身体健康素质,其中包括婴儿出生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营养状况和发育状况;二是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指,其中包括文盲率、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等。相关数据显示,人口质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很明显,人口质量越高经济发展越快。

(3)人口构成与经济发展

人口结构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经济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地域结构,每一种结构所涉及到的指征均不相同。随着近几年来相关研究的日益增多,可以发现其中人口的城乡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区域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也在不断的被消耗,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使得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主要表现为:

(1)自然资源的无限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必须要合理利用,不能过度开采、盲目限制、或停止利用。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环境与经济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都经历了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好坏离不开资本积累的影响,也是促进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良性的资本积累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眼下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就越来越重要,不同模式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国际贸易也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思想。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到了多方面问题,其中包括贸易条件问题、贸易保护问题、剩余的出路问题等,通常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外贸易研究。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来说,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就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发展经济学实际上一直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综合现有的经济状况来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对外贸易模式、自然资源利用等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起飞,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也要适当加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创新,根据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创建有利于各类要素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机制,最终转化成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更为合理和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经济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张兵,李可爱.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

【2】袁吉伟.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DD基于B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27-34.

宏观经济因素第4篇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

    宏观经济走势影响股价变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2002年10月,两个数据在中国证券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个数据是200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一个数据是2002年1~10月上证指数跌幅达到7.9%,一正一负,宏观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走势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离,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各自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即牛市与熊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对中国的股市周期进行分析。中国股市运行的第一个周期,是从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至 1996年1月的512点,其中,大牛市阶段为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至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大熊市阶段为 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至1996年1月的512点。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的512点至今,其中,大牛市阶段是 1996年1月的512点至2001年6月的2245点,从此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同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为:1978~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1991~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先是快速增长,越过高峰后,以小幅缓收为基调,而且收缩期明显增长(从1993年步入经济收缩期开始到1999年底,7年内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波动较为平缓,但下滑时间较长)。进入200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结束了连续7年的下滑过程(1999年为 7.1%,2000年为8%,2001年为7.3%,2002年为8%)。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但从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股市的增长率变化比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股市的变化。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分别是 34.53%、29.47%、14.87%;1996、1997、1999、2000这四年,上证指数的增幅分别是65.14%、30.22%、 19.18%、 51.73%,同期我国的M2增幅分别是25.26%、19.58%、14.74%、12.2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增幅的变化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说明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没有完全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故障。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思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中介指标特别重视。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影响投资或者说导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的调整又反映在实际产出和价格的变动上。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介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根据中介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下的适应性,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作为中介指标,利率有可控性强、可测性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的优点,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因为利率既是一个内生经济变量,又是一个政策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在经济繁荣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在经济停滞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作为政策变量,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可见。利率作为内生变量与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判明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确定哪种口径的货币作为中介指标,是MO(现金),还是M1(M1=MO+活期存款),还是M2(MO +M1+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三个指标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进行测算和控制,问题在于究竟哪一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通过对它的调控就可直接影响总供求。至于抗干扰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作为政策变量是逆循环的,一般说来两者是不会混淆的。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同期,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成本的上涨情况,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不稳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伤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反映出来的。就消费者而言,持续的通货紧缩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币待购,推迟购买;就投资者而言,通货紧缩将使目前的投资在将来投产后,产品价格比现在的价格还低,并且投资者预期未来工资下降,成本降低,这些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者推迟原有的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三、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成反相关关系。1996年以来,我国已八次下调人民币利率。1996年5月1日中央银行决定实施首次降息,当时的股市正从底步启动,市场从4月份起,就对这一利好作出了积极的提前反应,消息出台后虽然出现了暂时的获利回吐,但很快就步入了持续的升势,一个历时超过两年的大牛市从此拉开了序幕。1996年8月 23日央行实施了第二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2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当时人们的预期。这一消息对于已经经历4 个月调整的沪深股市带来了新的刺激,市场很快探底成功,股指由此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了历史的高峰(1996年上证指数增幅 65.14%)。1997年10月23日,央行第三次降息,存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分别为1.1和1.5个百分点,由于经历了三次降息,流向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资金不断增加。1998年3月25日和1998年7月1日的第四、第五次降息虽然在幅度上明显低于前三次,但同时对准备金率作出了大幅度的调整(由 1980年的13%降到1998年的8%),使得社会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由此,沪市综指也从第一次降息的660点升至 1998年7月的1330点,升幅超过1倍。1998年12月?日,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历史上也实属罕见,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却使股市在1000点企稳,也为之后的“5.19”行情做了铺垫。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虽然仍激发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这是因为市场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的热点板快等,但这并不能否定降息对股市的长期利好作用,就是说,政策的利好虽没有改变市场趋势,但却在不断改变经济和市场环境,此次降息为“5.19”行情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2月21日,央行实施第八次降息政策,存贷款利率平均下调分别是0.2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此次降息最重要的是政府表明了一种态度,给消费者者、投资者、生产者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通货紧缩的趋势继续延续,经济低迷,政府就不会坐视不管,政府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力度,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因素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银行危机;不良贷款率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监管,也由此加剧了银行危机。尤其是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更是频频爆发,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4年的美国利率风暴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银行的信用风险直接导致的。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秘书处成员Svoronos(2002)指出,银行面临的风险中以信用风险的比例最高,约占60%。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主要方面。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等是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下面本文就宏观经济因素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已有国内学者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蒋鑫(2008年)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亲周期性的特征。谭燕芝、张运东(2009)基于中国、美国、日本部分银行的基础数据对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李红梅、李剑(2010)研究了宏观经济变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2005-2009年的季度基础数据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因素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物价(用CPI来表示)、M2增长率(M2R)、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R)、失业率(UN)。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用不良贷款率(NPLR)来衡量。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不良贷款率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经整理而成。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NPLR=β0+β1CPI+β2M2R+β3GDPR+β4UR+u

通过EVIEWS5.0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NPLR=52.31-0.76CPI+0.28M2R-

(9.62)(-8.24) (3.62)

0.59GDPR+0.07UN+u

(-2.81)(1.34)

由上式可以发现模型中CPI、M2R和GDPR均通过置信度为5%的t检验,说明它们对被解释变量NPLR有显著影响;而UN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它对NPLR没有显著影响。CPI、GDPR均与NPLR呈负相关关系,它们越大,NPLR越小;M2R与NPLR呈正相关性,它越大,NPLR也越大。消费者价格指数较高时,信用风险较小,此时,政府会进行有效调控,来降低消费者价格指数,经济增速放缓,违约概率开始上升。GDP增长率较高时,信用风险小,但随着信贷的不断增加,至经济增长放缓时,原来累积的风险将释放出来,信用风险增大;当经济增长较慢,政府将采取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M2供给迅速增加,同时违约风险也增大。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总体上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时,信贷质量良好,违约概率低;而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信贷质量较差,违约概率较高,即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表示出一种亲周期性。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我国商业银行参考:一是加大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的指标,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变化趋势的指标。二是改进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现行的五级分类法已不能够有效区分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应制定更加精细、有效的分类方法。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正在尝试在现在五级分类法的基础上,将贷款细化为十二级分类,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三是进一步量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构建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该把宏观经济因素考虑进去,提高模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蒋鑫.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8.

2、谭燕芝,张运东.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日本部分银行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宏观经济因素第6篇

(一)人民币贸易结算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人民币贸易结算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2009年7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业务范围、运作方式、试点企业的选择、结算渠道选择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首批确定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市为结算试点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币贸易结算发展的开端。2010年6月,央行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猛,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5036.4亿元,同比增长140倍。2011年达到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到2012年累计达到2.94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1.3%。根据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全年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万亿。与境内发生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和地区达到220个,业务范围涵盖98%的国家和地区。

(二)人民币贸易结算比例小,规模不大

由于我国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时间较晚,相关的政策法规未落实,结算体系不完善,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比例较小,结算规模不大。此外,进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总额远远大于出口,存在人民币贸易结算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进口13948.3亿美元。2010年,全年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为5036亿元,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价计算约为780.7亿美元。可见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总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不足3%,凸显出人民币在我国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的弱势地位。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宏观因素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额

基于上文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由进口结算和出口结算组成,对外贸易规模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总体贸易规模的变动反应国内外宏观经济态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做为进出口贸易结算的一部分,受到外贸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贸条件改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会带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增长。反之,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总额下降,将会阻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

(二)货币供给量

调控货币供给量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提到的货币供给指国内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与准货币即M2的总量。货币供给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和汇率这一传导机制进行。其运行原理在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人民币利率下调,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供给增加,在外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外币汇率下降。利率走低与人民币贬值将有利于外贸出口、对外贸易总额上升,带动出口环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增长。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货币供给减少,汇率和利率双上升,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减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相应减少。

(三)汇率

国际贸易理论中,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进出口情况。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传导机制: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产品变得相对便宜———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进口产品变得相对昂贵———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是一般的理论,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因此人民币汇率上升,将有利于提高进口环节人民币结算的吸引力,推动人民币由境内向境外输送,因而汇率上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期,海外人民币存量不足,影响出口环节人民币结算发展的条件下,这种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四)外汇储备

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影响到该国币值的稳定,外汇储备增多,表明一国所占有的海外财富总量的上升,随着外汇储备的积累,该国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高,国外市场对该国经济发展产生乐观预期,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需求将上升,汇率随着上升。归根结底,外汇储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仍是通过汇率杠杆实现。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外汇储备增加,本币汇率上升将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初期的环境下,外汇储备上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也是能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的。

三、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变量的选取

本文研究方向在于探讨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进出口额、汇率、外汇储备、以及货币和准货币(M2)做为主要控制变量,考察区间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建立以下实证模型:CTRS=a0+a1TRADE+a2ER+a3CR+a4M其中,CTRS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单位为亿人民币。TRADE表示进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利用相应每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为亿元人民币。ER表示一美元折合人民币(月期末数)。CR表示外汇储备,单位为亿美元,利用相应每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为亿元人民币。M表示货币与准货币(M2),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二)数据来源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CTRS)数据选取自央行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间区间为2010-2013年,为月度数据。进出口额(TRADE)数据选自《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0-2013年每月数据。汇率(E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数据选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概览》。外汇储备(C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数据选自外汇管理局外汇储备统计数据。货币与准货币(M)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概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统计模型,采用协整检验、格林兰因果检验、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对外贸易总额、汇率、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的波动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产生正向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格林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变动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额与外汇储备。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会带动我国对外贸易额和外汇储备的双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汇率的上升与货币供给的增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这表明货币政策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增强国内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提高外贸结算议价能力。

2.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币外汇形成机制,尽快实现国内外汇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接。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短期内在防止资本大进大出的前提下,允许人民币相对于世界主要货币小幅升值。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制度。控制国内货币供给增长,抑制通胀,适度提高利率,增强人民币海外吸引力。

宏观经济因素第7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重要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3

现就国际经济界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探究这些重要经济因素对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一、欧洲债务危机形势问题和经济走势

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是过去多年欧洲经济问题累积的结果,它的确是结构性的问题。2012年以来,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都下了很大的气力来缓和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态势。应该说在2012年8月份欧洲中央银行做出不限量的对欧洲国家债权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欧元的统一性以后,欧洲债务危机的态势有所缓和,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众所周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问题是欧洲的银行和政府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去杠杆化的资金量有多少呢?2万亿欧元。

我们总结国际社会历次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无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债务国必须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必然要付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惨痛代价。二是要有国际间的援助,欧洲几个重债国,首先要由欧元区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援助,所以援助有,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三是发行货币,稀释债务,但是欧元区17个国家受到统一欧元债务的影响,怎么做?确实是对欧元的挑战。四是债务的重组,实际上就是把债务减免了。

应该说欧元区过去三年间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迄今为止把这四种方法都使用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体现在欧洲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但是欧洲经济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预期2013年中期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要恢复经济正增长,但是目前看2013年欧元仍旧处于负增长态势。这说明欧元区在2013年要继续与衰退作斗争,直接的后果是欧洲的人民为结构调整付出重大的代价,生活水平下降。

紧缩只能是经济政策组合中的一种选择,绝不能作为整体的经济政策,最近意大利的选举就是一个证明。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意大利的选举结果让意大利人民也看到了新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应对危机的。

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在政策选择方面要极其审慎。

我们如何看欧洲,目前看欧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欧洲央、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坚持目前的政策,能够承受短期的痛苦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这将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这将有经济下滑的风险,过长时间的持续是任何经济体的人民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发展有质量的增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

在美国启动了跨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背景下,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跨大西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计划达成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影响几何?

美国启动跨太平洋贸易谈判的意图从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美国需要建立高标准的以规则为指导的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而启动此次谈判的背景就是在WTO多哈谈判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要走区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且是要有一套全新的高标准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谈判原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又启动了跨大西洋的谈判,跨大西洋谈判和跨太平洋谈判的共同点就是要推进高标准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壁垒或者关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低的。他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贸易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无疑跨大西洋的谈判更侧重在规则上。

在这两个分别以2013年和2014年作为谈判结束期的谈判启动的前提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疑用此主导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要密切关注。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布鲁金斯学院的尼古拉斯·拉迪教授明确指出,美国在启动TBP谈判的时候没有要求中国参加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中美经济对话,在副总理的直接关注之下,美方承诺要及时向中方通报关于TBP谈判有关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关于中美对话联合声明都有承诺,我们确实在交换意见,而且保持经常交换意见。关键是美国、中国、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一个密切的政策协调。我们希望这种协调与政策的沟通能够在尊重相互利益、寻求互利共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机构WTO和多哈谈判,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付出努力,加以推进。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因子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各自在形成新的国内共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又同环境治理问题直接相关,这个走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化问题对美国来说,特别是对美国奥巴马总统来说,他在第一任期中确实有过重大的挫折。我个人认为从奥巴马本人从一开始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特别是美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使得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如果谈气候变化就意味着政治自杀。但是现在两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是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得到美国人民的授权;二是美国液化天然能源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得奥巴马能够有信心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对美国是重大的变化,这也是对世界的信息。

我们要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会议,关注美国天然气革命带来的资本流动的变化,以及直接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以重化工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业流向的变化,很可能这些重化工业和与之相连的基建加工业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回流美国,因为它追逐的是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突破,使得液化天然气价格在美国出现了急剧下跌。这种情况对加工业、重化工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又同奥巴马总统号召的基建加工产业回归美国相关联。所以在政策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从中国亲身的经验看,我们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准确的政策上的把握,不能把单纯气候变化作为温室气体的变化,它同污染物是相联系的。北京和全国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污染物累积,污染物累积又反映在气候变化上,它们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全球考虑,必须坚持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

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自2008年9月以后,发达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现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起什么样的影响?在它极度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流动性泛滥冲击的外溢性影响情况下,我们同时要警惕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达到了基本预期目标以后,突然中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性影响。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数量是1.272万亿美元,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在特殊形势下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的市场崩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争论点就是它的第二轮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000亿美元的推出,这恰恰是在2010年11月份G20首尔峰会之前推出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是缓和,而且经济出现复苏,在这种状态下美方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造成了国际社会非常大的争论,核心点就是外溢效应,这种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了美国后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大家都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个非常熟悉,就是卖长买短对债权周期进行调节,扭转操作。市场参与者对扭转参与方面基本上是肯定的。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扭转操作到期以后,美方又推出了新的政策,有人说是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的说是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四轮或者加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个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种情况下,其外溢效应如何?坦率来讲,有不同意见,有正面评价的,也有负面激烈批评的,这有待经济学家今后做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但是我们要警惕美联储的动向。

美联储在推出第四轮或者加强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美国的失业率以6.5%为一个基准线,同时把美国的利率水平2%~2.5%作为警戒线,这就是很明确的信号,以这个目标来调节本国的货币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很明确,即货币政策当然是针对其国内经济,同时考虑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就是国际影响。这种情况下,G20的成员实际上是警惕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甚至日本也加入进来,其对世界经济、对新兴市场外溢性到底这种冲击度有多大?更为警觉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一旦出于国内经济目标调整这种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怎么样?

坦率来言,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管理者来说,控制货币的升值要比控制货币的贬值相对要容易。为什么?手里有资源,控制贬值手里必须有外汇。所以,反复要求我们做事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要有最坏的准备,这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底线思维,这确实是保证我们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思路。我们要有全面的考虑,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我们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指导方针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有国内的改革,也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的认识把握,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底线思维,争取我们最好目标,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按照“十”的要求和规划蓝图在2020年要比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总规模都翻一番。

综上,在研判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光耀.复苏停滞是最主要风险[J].英才,2012,(1).

[2] 朱光耀. 世界经济形势挑战中国[J].中外管理,2012,(12).

宏观经济因素第8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率;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5

1 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的研究,各国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影响上市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出现的比较晚。直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才重视到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发现以下几点:(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使企业的负债增多。一方面,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实际的真实负债成本减少;而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降低,公司的债券收益高于股票收益,对债券需求上升。(2)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变动对上市公司融资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时利率期限这种结构也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体现在GDP增长率的波动,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上市公司预期会有较好的盈利,从而融资时偏向于债券,使得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江苏省的上市公司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比较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分析发现,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显著的问题是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普遍偏低。当利润率大于利率时,说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正面效应在融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但从下表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在利润率高于利率时,实际的负债水平并没有提高。说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效应的利用还不充分,负债水平需要提高。

2 相关研究成果

经过探讨发现利率和GDP的增长都会导致杠杆效应的降低。通货膨胀与杠杆效应呈同向变化正相关。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杠杆效应的使用还存在明显差异,新起的市场国家对杠杆比率的利用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Cook和Tang(2010)以1977年至2006年以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类二阶段局部动态调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GDP增长率、期限利差和信贷利差等宏观经济状况都影响着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符合Hackbarth,MM(2006)建立的理论模型,处于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公司向目标结构调整的速度比处于恶劣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公司要快。Chen(2010)认为不同商业周期中的预期增长率、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是如何影响公司融资决定的,回归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条件是影响公司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研究方法

3.1 问题的提出和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和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负债水平的明显偏低,在宏观经济条件下为了研究影响负债水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假设影响负债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股票交易总额增长率、利率这些因素。但是在实证研究中,根据研究过的资本组成结构中,大多数研究者的数据是采用的横截面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情况下,这些数据也会受到经济的影响而上下波动。为了解决减少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动而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SPSS的T检验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剔除变量的影响,使得变量影响最小化,使数据更真实可靠。根据数据的显著性的影响来分析相关性,而且数据采用了连续五年,也剔除了年份的偶然性。采用T统计检验和线性相关性,假设资产负债率与的T检验是相关的。用负债/总资产比率表示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变动指标包括: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变动。T检验的相关性分析的置信度为95%,若显著性值P小于α=0.05,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3.2 被选择变量的来源

本文中选取的42家作为样本湖南民营上市公司,选取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现在大部分公司的财务杠杆系数都是由研究者从公司的账面价值入手进行验算得到,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动,企业的账面和实际价值经常存在差异,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状。本文联系了宏观经济条件下来确定资产负债率影响主要有哪几个方面,以使得实证结果更加合理。在选择被解释变量的方面,本文从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大小选取了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交易总额增长率这几个数据:

实际贷款利率=商业银行3到5年期贷款利率-当年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前年人均GDP)/前年人均GDP

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增长率=(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前年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前年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

3.3 数据模型的建立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TDRnt=C0+LRt+CPIt+GDPt+TORt

其中t=1,2,…72;t=2011,2012,…2015。TDRt表示了第n个企业在第t年的资产-负债比。C0为截距项,CPI表示了第t年的通货膨胀率(按物价实际通胀计算),Rt表示第t年的实际贷款利率(由名义贷款利率减去当年通货膨胀率计算而得),LRt表示t-1年较t-2年的实际增长率(计算方法同R3t-1),GDPt表示第t年实际的GDP增长率(直接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LR、CPI、GDP、TOR均为宏观经济变量,因此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本文选定了42家湖南已经上市的民营公司作为样本单位,数据如表2。

3.4 检验结果

本文在接下来的分析中采用T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增长、利率、分析通货膨胀和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T检验方法中,将各观测点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用置信度的大小做出显著性表格来确定谁的影响最大。从表中得出在不同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下,假设通货膨胀率、股票交易总额和银行贷款利率对资产负债率有影响。在下表中,显著性都是小于α=0.05有利率和通货膨胀。所以,暂拒绝原假设,即通货膨胀和利率对湖南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而银行贷款利率在对经济增长率的T检验结果中,假设经济增长率对资产负债率有影响,表中表示经济增长率的显著性均大于α=0.05,即暂不拒绝原假设,经济对资本结构有影响。

3.5 结果分析

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大致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呈同向变化,同时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且财务杠杆效应也要求,流动资金中流动负债占大多数,而长期资金中则是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看,在已有资料的湖南民营上市公司中,公司的流动以负债为主,达到了总资产的38.7%,而长期负债的比例很低,仅占总资产的9.7%,所以要想增加企业的流动负债就必然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使得企业提高负债水平。

根据比率分析可以得到所研究的42家企业的近五年(2011年―2015年)的企业发展状况,首先看股票市场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股票市场得总额无论是增多或是减少,所有GDP增长率的系数都显著为正的公司都利用了杠杆效应,说明了股票市场会与公司债务水平呈现顺周期,公司负债率的下降(上升)也会受到经济的下行(上行)的影响。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总体来说是下降的,说明企业的融资能力下降,而且经济的增长率也下降的,进一步说明了经济的上行或下行会造成资产负债率的上升或下降。实际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由于贷款利率会影响企业贷款,所以资产负债率基本与实际贷款利率呈同向变化。利率与股票交易总额也是反向关系利率越高则股票交易总额增长得越慢,说明投资受到收入影响.

4 总结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已有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影响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最大因素是经济的增长,而银行贷款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次要的。虽然股票市场交易总额的大小不影响资本结构,但活跃程度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使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活跃的股票市场获得更多的股票融资。民营上市公司从融资往往是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其次是内部融资,最后才是债务融资。并且在债务融资的次序中主要是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而且公司的资本结构更是受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说明我国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在确定负债一权益融资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因此在宏观经济条件下,湖南民营上市公司想要优化资本结构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长期借款,减少股权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二是提高留存收益比率,增加资本内部积累,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三是加大公司的债务融资中债券融资,但是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债券筹资的避税功能。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选择恰当的资本结构的必然性,并且适当的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而且从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环境讲,应该把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渠道拓宽,特别是对于长期负债的融资信息更完善和及时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的信用。

参考文献

[1]张娅.信贷政策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机理及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2]姚琼.宏观经济环境下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02-106.

[3]苏锡宝.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1,(22):69-71.

[4]宫兴国,于金凤.股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效率相关性研究―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5,(24):18-20.

宏观经济因素第9篇

关键词:货币存量;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冲击效应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CJY061)。

作者简介:张萌(1983-),男,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蒋冠(1971-),男,云南保山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155-06收稿日期:2013-05-04

一、文献综述

相关研究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类。理论文献包括:Bertrand(1995)认为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金融机构过度信贷加速了房地产泡沫形成与破灭;Christopher等(1997)指出房地产业繁荣期伴随信贷快速增长和杠杆急剧上升,当泡沫破灭时,债务积压和去杠杆化危及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在国内,张红军等(2008)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基础是房价上升和美联储宽松政策,当此基础不存在时,房地产泡沫危机就开始显露;苗文龙(2010)认为商业银行对货币当局的“倒逼机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导致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超发,助长房地产泡沫产生与膨胀;马永坤等(2011)认为中国房地产的资本品属性超过其耐用消费品属性,引导社会储蓄流向房地产市场,其他行业面临资金匮乏困境。

实证文献包括:Goodhart(1995)研究发现英国房地产价格显著影响信贷增长率;Davis 等(2004)研究表明,商业房地产价格引起信贷、产出扩张,而不是相反。在国内,谢经荣等(2002)的研究显示198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房地产泡沫;张涛等(2006)研究发现房价引起银行信贷增长;李健飞等(2008)发现货币增加并不是房价上涨的根源,但是房价上涨对货币扩张作用明显;李建等(2011)认为货币存量对房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效应,但存在时滞。

现有文献存在三点不足:一是理论研究集中于货币存量、房价与宏观经济稳定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较少进行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二是对于货币外生性假设也与中国货币内生性的事实不符;三是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非动态关联的宏观层面,缺乏微观经济理论支撑。本文的创新在于首先基于内生性假设的四部门一般均衡动态研究,为研究货币、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稳定的联动机制提供了微观基础。

二、理论模型分析

(一)家庭部门

(二)非房地产企业

(四)商业银行

三、模型稳态与转移动态分析

四、经济系统数值模拟

(一)稳态数值模拟

首先采用经验估计法校准系统中各参数值:{α,δ,β,η,,θ,ψ,v}。系统参数可分为生产函数参数:{α,δ};效用函数参数:{β,η,};货币函数参数:{θ,ψ,v}。各参数校准值汇总在表4。

将表4中各参数值带入表1,可计算实际利率、人均资本存量、消费、产出、房地产存量、货币存量、名义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房地产价格变化率、房地产相对价格的稳态值,见表5。

从实际存款利率来看,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3%,扣除3%~4%的通货膨胀率,实际存款利率小于0,无法反应资金供求水平与资本收益情况,分析实际利率应该考虑贷款实际利率。2000年以来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6%~7%之间,综合考虑贷款上浮、民间借贷利率,以及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本文选取9.5%作为实际利率的现实值,偏离稳态值102%。偏高的实际利率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少数高回报行业,其他行业则投资不足,不利于整个社会资本协调积累。

从房地产相对价格来看,假设1998年房改前房地产相对价格处于稳态水平3.571,根据1998年~2012年均通货膨胀率3.612%与房地产价格变化率

(二)转移动态数值模拟

对实际利率、消费、货币增长率、房地产价格变化率、通货膨胀率、房地产相对价格的偏离赋予初值:{r^0,c^0,θ^0,πh^0,π^0};经济系统将模拟出各变量rt,kt,ytkt,ctyt,htkt,mtyt,θt,πht,πt,PHtPt转移动态路径。

根据前文测算:r^0=1.02;θ^0=4.53;基于消费/产出比例偏离稳态值-32.69%,并考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c^0=-0.383;根据2009年~2012年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计算:πh^0=0.55;π^0=-0.25;首先剔除货币与价格因素,即初始赋值为:{r^0=1.02;c^0=-0.383;θ^0=πh^0=π^0=0};其次纳入货币、房地产价格与物价因素,初始赋值为:{r^0=1.02;c^0=-0.383;θ^0=4.53;πh^0=0.55;π^0=-0.25};经济系统模拟出各变量两组转移动态路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四部门一般均衡分析发现房地产相对价格与实际利率是影响消费、储蓄、投资、产出的核心传导变量,传导机制为:实际利率通过储蓄分别对当前消费与房地产投资产生替代效应,对未来消费产生收入效应;当前房地产相对价格对向前消费产生收入效应,预期房地产相对价格对当前消费与储蓄产生替代效应。

综上分析,只有稳步降低货币增长率,引导货币存量在行业间合理配置,调节房地产价格与实际利率至合理水平,才能消除公众对房地产相对价格上涨预期,进而从根本上化解经济资源结构性错配所积聚的经济、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1.根据规则性原则改革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制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信贷规模控制、窗口指导等多种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加强对“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监管,使内生性货币创造机制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从源头上减轻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2.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与资金供求状况、资本收益率之间的联系,将存贷利差控制在合理区间,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3.通过对土地、财政、税收、产业、社会保障等制度进行系统性改革,稳定房地产价格,打破公众对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预期的,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价格扭曲所导致的资源结构性错配。

参考文献:

李建,邓瑛. 2011. 推动房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研究――基于美国、日本、中国泡沫积聚时期的实证比较分析[J]. 金融研究(6):18-32.

李健飞,史晨昱. 2008. 中国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71-78.

苗文龙. 2010. 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资产价格[J]. 当代财经(7):51-62.

马永坤,杨继瑞. 2010. 资产价格波动与中国金融稳定发展[J]. 学术月刊(3):81-88.

谢经荣,朱勇. 2002.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红军,王爱民,杨朝军. 2008. 基于微观视角的流动性危机模型及应用[J]. 管理评论(8):3-7.

张涛,王学斌,陈磊. 2007. 公共设施评价中的异质性信念与房产价格――中国房产泡沫生成的可能解释[J]. 经济学(季刊)(1):112-124.

BERTRAND R. 1995. The 1985-1994 global real estate cycle: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Z].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of The World Bank.

CHRISTOPHER K, PHILIPS L. 1997.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Z].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DAVIS E P, ZHU H B. 2004. Bank lending and commercial property cycles: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s[Z]. BIS Working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