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50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1篇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点各不相同,造就了会计主体在行业发展中受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其具有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所处企业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其由企业从事不同经营业务和不同性质内容的特点所具体体现出来的。行业的不同,则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使行业会计的选择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核算企业筹集的各项预备资金上,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少的企业来说,其预备的各种用来防范坏账的预备资金、预防市场积货价格大幅下跌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用来周转资金等等,但其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一般不会用到备抵法提取坏账的预备资金,而是通常采用转销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其必须要用备抵法,因此它所要用的各种预备资金很多,而且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不得不做以谨慎的预防,避免风险发生时,资金周转不灵。因此,风险的大小,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出,其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要具有可选择性,也是多样性,并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由于二者会计制度不同,所以,作账方法也不相同。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三)核算的流程程序不同

在会计核算产品流转的过程中是比较麻烦的,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因为工业企业有独立的生产过程,因此,其核算流程最为复杂,除了生产阶段还有前期的原料采购阶段和最终的产品销售过程。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并投入生产,然后产品制造完后核算其各项成本再进入销售阶段,最终转换为销售成本,这期间包括工人的薪酬福利费用、原料费、制造费用、机械维护保养费用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都是形成成本的过程。当每个月末时,把所有费用加入生产中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未完成的产品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投入,然后再将此工序的费用转入下一道工序里,循序渐进,往下推算,最后的费用加上前面每道工序所用的费用就是当月生产所花的费用,然后再利用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其之间按照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产成品所分配到的成本就是库存里商品的成本。显然,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复杂很多,商业会计不需要像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计算采购商品、商品储存和销售这三大块,相比来说较为简单一些。

(四)会计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对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结转这四大模块中。在采购阶段,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工业企业主要用的是在途的物资去贷款,商业企业的用的是库存商品去贷款;在生产阶段,工业会计将直接把购进的原材料的费用、工人薪酬福利、机械维护保养等费用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管理等费用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而商业由于没有生产过程的发生,因此商业会计无需进行此核算过程;在产品或商品销售阶段,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体现在借贷方还贷时工业是依靠经营业务的收入,而商业是依靠商品的售出所赚的利润;在最终的成本结转阶段,工业是核算产成品,商业是核算库存商品,这是二者在此方面的区别。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次要的区别,如资金流转过程不同,工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较多,包括货币资金、生产储备资金、成品资金等等均是其表现形式,而商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只有采购和销售,表现形式较少;账户类别不同,工业会计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主要核算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损益、权益和成本类的账户,而商业会计无需计算成本类账户;存货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工业会计的所要计算的存货主要是指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等,而商业会计所要计算的存货以代销商品为主。

四、结束语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2篇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3篇

关键词:统计核算;会计核算;渗透与协作

一、引言

很多企业设有统计部门和会计部门,这两个部门的核算构成了企业单位的最为核心的核算体系,统计和会计的核算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别,因此能够在核算结果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解决各自核算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但是由于这两个核算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核算目标,可能对于某些相同的内容,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核算方式,却容易产生差异很大的内容,这样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显然会带来困惑,不知道哪一种核算方式更加准确,而造成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是因为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不协调导致的,而本文通过分析统计和会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讨论统计和会计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协作,这对于改善目前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二、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区别和联系

(一)统计和会计的区别

统计和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统计核算就是一种通过统计的方法来收集资料,进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会计核算则需要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按照专业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记录,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管理。而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则是统计总称,会计研究的对象则是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过程。

其二是服务对象的不同,统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虽然也存在着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一些统计性报表,但是这属于辅助工作,而会计服务对象足额主要是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也会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但是这一般都是和企业统计一道,具有辅助作用。

其三是核算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存在不同,会计核算遵循了凭证、帐薄和报表的程序,这个顺序是不能够随意颠倒和改变的,同时要严格尊师会计法律和准则以及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统计核算主要的程序则是以设计、调查和整理以及分析预测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样的程序执行,因此相对于会计核算的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会计核算的研究方法相对严密,而统计会计的研究方法则相对综合和灵活。

(二)统计和会计的联系

统计和会计之间的联系同样非常紧密,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国民经济的核算则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级,这里包括了会计核算以及业务核算等内容,不过从微观的视角来核算国民经济则需要采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很多数据都需要取自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其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核算是企业的基础,企业的资金活动,资产和负债情况及构成,成本和费用以及利润分配等信息都需要取自于会计核算数据,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观察进而推断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会计和统计的渗透和协作

(一)会计和统计的渗透分析

统计和会计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会采用很多统计方法,比如在成本预算、决策和审计等方面都会使用统计分组、相对指标以及绝对指标等分析方法,让会计核算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时候反应核算信息,仅仅起到提供记录的作用,而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实现即时会计核算,进而为动态决策以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和强化企业管理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其二,统计工作中也要充分使用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在针对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指标和连锁分析、绩效评价等统计活动中都需要使用到相关的会计指标和方法以及各种会计手段,通过和会计方法的融合,能够很好的完善统计学的内容,进而促进统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能够扩展统计的作用,让统计的信息可以体从预测和决策的支持,而不再仅限于报表的填制和上报。

其三是统计和会计存在相互交叉和补充,在微观核算中,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的各种核算包括统计核算都要以会计核算为重要,但是由于会计核算的对象的限制不可能对其他非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此时统计就可以扮演会计核算的角色,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的全面核算,同样在宏观的核算中,则要以统计核算为主,而其他的核算包括会计核算就要起到补充作用。

(二)统计和会计的协作分析

统计和会计不同方面又很多,但是由于其基础的数据存在着相通性,因此可以实现相互引用和吸收,统计和会计的协作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其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作,原始记录和凭证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资料,是统计和会计核算的基础,所以在使用原始凭证进行分析前,统计和会计应该进行协商做到一证多用,从而提升核算效率。其二,各种会计和统计的指标要统一,这是确保统计和会计核算在最终的核算结果上不会出现偏差的重要方法,在概念以及指标范围和计算方法上都要尽量一致。其三就是人员分工要协作,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要加强合作,避免两个部门各自为政,采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进行核算,最终的结果就会出现人力物力的增加,成本的增高,数据准确性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并将统计工作纳入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中,实现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进而实现统计和会计的协作。

四、总结

统计和会计虽然分属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是都遵循着为企业服务为核心要素,再加上分析的基础数据相同,因此统计和会计的有效协作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成功率,因此运用本文提到的渗透和协作方法对于改善当前企业统计和会计的貌合神离问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赵红芬.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J].当代经济,2009(05):19.

[2] 宋云.论统计与会计相互协调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2931.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4篇

企业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企业的清算,按清算的性质和原因,可以分为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两种类型,清算会计也可以分为普通清算会计和破产清算会计。

清算会计是对被宣告解散企业各项清算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向有关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清算过程和结果等会计信息的一种专门会计。它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企业进入清算后,会计核算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方面都有别于正常经营下财务会计核算,成为会计理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清算会计与正常持续营业下的会计存在以下差异:

一、会计主体的区别。企业在正常经营下,会计核算以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体,记录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而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清算组进入并接管企业,此时,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清算组和管理人为会计主体,核算的内容主要以清算业务活动为主,对破产企业的清算过程进行会计处理。

二、停止正常经营的区别。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

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此时,原来正常经营时的会计假设要素将不存在,企业处于停止正常经营状态。

三、清算期间的区别。企业正常经营下,会计分期假设要求将企业循环不断的经营过程严格划分为年度,季度,月份,据以在一定期间内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会计信息资料,会计核算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征。而清算会计的期间划分没有时间界限,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清算活动开始日至清算程序终结日,它取决于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并且其会计核算不存在持续性和周期性,清算期间也因此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

四、会计要素内容有所不同。财务会计的要素内容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用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进入清算状态时,清算会计要素在内容上包括五大类,即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损失、清算利得。另外,由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得最大利润已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也不像持续经营会计那样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五、货币计量的区别。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币值不变的假设已不再适用。破产企业清算会计要假定破产财产以清算价值计量,在对破产财产估价时,不但要考虑币值变动因素,还要顾及财产清算的价值贬值问题,清算负债无论是否到期,均以现实价值偿债。

六、会计目标的区别。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较,清算会计的目标尽管仍然是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但信息的使用者除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外,还包括管理破产案件的法院,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不是注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主要是清算企业债务偿还和清算财产处理。

七、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清算企业由于终止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其会计对象不再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债权的回收、债务的清偿、财产的处理、各项损益和费用的发生以及剩余财产的分配等资金运动。

八、经营的假设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以企业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处理的方法均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而企业一旦进入清算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立即终止,持续经营成为不可能。所以,清算期间的会计核算不能采用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转贴于

九、收入费用的记账原则和对应关系不同。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除机关事业等少部分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外,其他单位都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账务处理,预提并摊销费用支出,同时收入和费用采取配比原则。清算会计中,由于会计主体变化,会计处理期间没有长短界限,其收支期与归属期成为一致,那么对于清算期内的财产变现,债务清偿,职工安置以及剩余财产的比例分配,清算费用发生和清算损益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毫无意义,而改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对收入、费用和支出不采取预提和摊销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清算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破产财产的变现,破产债务的偿还,无需考核其经营成果,自然不必遵循配比原则。

十、收入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清算企业会计核算以回收应收预付款项和资产变价出售为主,其收入大部分相当于营业外收入。

十一、成本及费用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费用支出分为: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等。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因此对上述支出不加以区分。

十二、支出核算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目的在于正确核算企业当期损益,而清算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不复存在,那么对清算期内的全部支出进行区别分类已无意义。

十三、资产计价的基础不同。财务会计中,各种资产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企业资产的计量是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未来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期末可按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按会计准则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可采取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价。而清算会计中,资产的计价不以历史成本为计价依据,更注重的是资产的现时价值或称预计可变现价值进行计量,期末不按资产公允价值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采取市场法进行估价,对资产的计价采用清算价格法。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5篇

本办法所规范的财政性资金审批范围主要括:

(一)预算安排资金,指预算安排到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经费和区统一切块安排的项目经费;

(二)追加经费,指年初预算未安排,因工作需要必须增加的经费;

(三)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指中央和省、市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

(四)财政性资金借款,指街、镇、工业区、滨湖功能区及区直各单位、滨投集团向区政府临时借款,括街、镇按体制计算向区政府调度资金。

二、审批程序

本着“精简高效、合法规范”的原则,根据财政性资金使用范围和额度,科学设定审批程序,分别由区财政局直接核拨和区政府审批。

(一)区财政局直接核拨的财政性资金范围和程序

1、预算安排资金:年初预算已批复到部门的经费,有政策规定且已明确标准和单笔用款在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事项;相关部门在批准的年度预算内使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

2、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上级财政通过指标给予的专项补助资金,有政策规定且已明确标准和单笔用款在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事项。

3、财政性资金借款:街、镇按财政体制计算向区政府调度资金。

(二)区政府审批的财政性资金范围和程序

1、预算安排资金:年初预算已批复到部门的经费,无政策规定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2、追加经费:(1)退休人员医药费和死亡人员丧葬费、抚恤金,由常务副区长直接审批;(2)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3)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30万元以上(不含30万元)、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请区长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4)用款部门提出申请,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经分管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5)部门申请使用预算安排的切块资金,以及申请在当年预算未安排的情况下动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结余资金、超收收入和调剂收入,审批程序参照本条款(2)(3)(4)条规定执行。

3、上级财政补助资金:部门申请使用上级补助资金,无政策规定且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分管副区长审核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经分管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4、财政性资金借款:街、镇、工业区及区直各单位、滨投集团因工作需暂借财政性资金周转的,必须向区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要由区财政局会同审计局共同审核,并签订借款协议,经分管副区长和常务副区长审核并报请区长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区几大班子办公室和党群部门申请用款,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事项,由常务副区长直接审批;区财政局审核意见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事项,经区长办公会或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由常务副区长审批。

三、工作要求

(一)规范申报程序。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必须事先向区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相关依据、使用方案等资料。区财政局收到部门用款申请后,要尽快形成书面审核意见,除区财政局直接核拨的资金外,其他资金按程序及时上报区政府。

(二)严格控制追加。年初预算未安排的资金,原则上不予追加,因政策规定或确因工作需要且年初预算漏报事项的,按法定程序办理。

(三)加强沟通协调。各级各部门上报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研究的事项,凡涉及区财政性资金内容的,需会前与区财政局进行充分沟通,待区财政局就资金内容拿出意见后,按规定程序上报议题。

(四)强化绩效管理。各级各部门制发各类综合性、专业性文件(括代拟稿、会议纪要等),凡涉及区财政性资金有关内容的,需与区财政局会商后,按规定程序行文,以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五)提高办事时效。区财政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优化流程,认真做好服务。对于用款部门申请经费按程序审批后,原则上3-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完毕;对情况比较复杂的用款申请事项,可适当延长办结时间;遇到重大紧急事项,必须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6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finement cost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ivity-based costing principles and on existing job costing typical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its production costs constitut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the job cost accounting model was proposed and research and its cost accounting process and methods were studied. Taking the actual needs of a company as the background, using above model this paper mad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ob cost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 and carried out detailed exploration to system's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the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model, the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job-costing model.

关键词: 机械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模型

Key word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ctivity-based costing;operating cos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13-03

1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背景

1.1 传统成本管理的不适应性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各类企业蜂拥而起,并且竞争激烈,不能适应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1.2 传统成本核算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当前市场竞争不断的国际化趋势下,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2.1 进行企业环境基础调查 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收集作业信息目的是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组织过程,掌握企业的成本区间工序流程和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了解各个部门对成本区间的责任,便于设计工序以及责任控制体系。

2.2 确定作业区间:掌握作业流程并分解归类 作业区间分散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随着企业的规模、工艺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认定作业区间可采用使用如下方法:一是绘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图,将企业的各种经营过程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个流程都分解出几项作业,最后将相关或同类作业归并起来。二是从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个部门的作业,再加以汇总。三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由员工或工作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进行汇总,这种办法有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加速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而前两种办法可以较快取得资料,准确性高,不会对员工造成干扰。

2.3 进行成本区间归集:汇集和分析相关成本和成本变化原因 各类的资源成本在发生时,已由传统会计进行了记录,反映在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存货等日记账中,在本步骤要找出与各项作业相关的资源成本,可以通过现有的计量指标直接进行分配,例如将材料成本归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业中,也可以通过分析某一职能或某一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不同作业上的分配来估计该职能部门的成本或该员工的工资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而后,根据作业的类型和资源成本的性质来确定成本变化原因。

2.4 建立各类成本数据信息库:按照同质的成本变化原因将相关的成本入库 一旦选定作业成本变化原因后,就可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归集起来。每个成本库可以归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机器设备折旧、管理性费用等。如设备调整人员的工资、福利,调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损耗等。有几个成本动因,就建立几个成本库。建立不同的成本库按多个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是作业成本计算优于传统成本计算之处。

2.5 建立作业成本核算模板 在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板,主要确定以下内容:企业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他们的分类,与各个组织层次的关系,各个计算对象的责任主体,资源作业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到作业的分配关系,作业到产品的分配关系建立。

2.6 选择或开发作业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的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因此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作业成本软件系统提供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造工具,可以帮助建立和管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并完成作业成本核算。

2.7 作业成本运行和结果分析 在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输入具体的数据,运行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构成的变化等。

2.8 通过验证分析,进行持续改进 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如考核组织和员工,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等等。

3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效果评价

3.1 拓宽了核算范围 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把作业、作业区间、客户和市场纳入成本核算当中,形成了以作业区间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不仅核算产品的成本,而且核算产品成本形成的原因和构成范围,这样有多个作业区间形成的成本单元,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发生的范围,有利于综合计算,可以有效的分析不同产品、劳务及协作所产生的费用。

3.2 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则以作业区间为对象,以每一区间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区间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3.3 开展作业成本管理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的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只有通过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取代人工成本管理,才能避免成本信息的失真,才能避免误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将成本管理的立足点与重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3.4 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开展企业绩效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则以作业区间为对象,以每一区间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区间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4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案例

以某机械制造企业为例:

4.1 总体概述

4.1.1 作业成本工作指导思想

围绕“持续培育独特产品、特色化服务、全员市场意识和全员创新四种能力,并使之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一中心任务和管理目标,面向管理、面向服务,按管理需要设立以作业为基本核算单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产品的多层面的成本核算对象,使从操作者到各级经营管理者都是成本管理责任承担者,清晰承担的成本管理责任及成本形成过程,为不断改善产品的成本结构、达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过程控制的成本管理目标。

4.1.2 作业成本核算目标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公司内部过程控制为核算服务主体,满足各级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各管理系统对各时期、各种不同口径成本管理的需要,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细致的成本信息,及时有效地激励和协助经营管理者实现生产目标。

4.1.3 作业成本设计流程

根据生产工序绘制了某机械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流程图;根据行政机构绘制了组织行政区划图;根据各工序设备构成图及工艺流程、行政机构、工序设备三者纵横关系绘制了合并图生产流程及设备分布图。

4.2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工作流程和管理职责

4.2.1 成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作业成本推进工作规范、有序、持续、良好地运行,有公司主管领导组成作业成本工作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运行管理、检查和考评工作。

4.2.2 明确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的开展,小组成员按期完成各单位的具体分工,并保证工作质量。

办公室负责协调日常工作,以保证所需数据及时录入程序,建立各单位人员工资数据录入,定期分析报表信息,整理管理所需资料,及时反馈给领导及责任单位或个人,督促工作改进。

生产科负责检查督促工序流转卡制度的执行,每日产品进度、工序周转情况。

技术科负责产品工艺和工艺标准台时录入;负责与设备使用单位共同确定设备费用系数、负责动力消耗和对设备停机台时的确定和录入。

生产单位负责确定产品标准台时、消耗和工序进度,及台时数据录入;产品工序进度、产品台时、重量和消耗数据录入。

设备维修负责所辖设备消耗、设备维修维护情况数据录入。

4.3 进行作业区间设计、区间成本归集

4.3.1 按生产工序设定的各作业区间

①作业区间划分:按产品生产工序将各工序设备划分为四个作业区间:即车床工序、磨床工序、镗铣工序、清整工序,以单台设备为作业点,归集分配成本费用。

②各作业区间、作业点材料物资消耗明细:车床作业区间:焊接刀、刀片、机夹刀杆、刀垫、钻头、机油、柴油、破布、条帚、备件、顶尖、扳手、丝锥、备件、顶尖等;

磨车作业区间:金刚石笔、砂轮、主轴油、防锈油、刀片、顶尖、柴油、破布、条帚;

镗铣作业区间:铣刀盘、刀片、镗刀、铰刀、铣刀、扩孔刀、柴油、破布、条帚、球头铣刀、丝锥、钻头、压板、镗杆、顶尖、V型铁、方箱、板手、备件;

清整作业区间备件、刻字机、折旧费、吊装带、钢丝绳、抛光机等。

4.3.2 建立各作业区间的设备及班组及人员信息库。

4.3.3 各作业区间成本核算对象、计量标准及其控制手段、作业数据的采集方式、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率计算公式。

将车间的资源消耗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①将能够直接归集到单机的资源消耗(直接费用)归集到单机上,然后按该单机的实际开动台时分配到该单机加工的产品上。

直接费用:包括工人工资及附加、设备折旧、机物料、刀刃具费、劳保费、工具费、修理用备品备件等费用。

归集方法:机物料、刀刃具费、劳保费、工具费、修理用备件等费用根据领料单上注明的车间、设备型号、设备编号等信息直接归集到单机上;工资及附加、设备折旧分别通过公司的工资数据库和设备数据库导入到作业成本库,归集到单机上。

②将不能够直接归集到单机的资源消耗(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费用项目归集总消耗,然后按照单机实际开动台时分配到单机上,再通过单机分配到产品上。

间接费用:包括动力费、管理人员工资、天车工工资、天车折旧、天车费用、水电费、取暖费、厂房折旧、其它等费用。归集方法:动力费按每台设备的功率及设备实际开动台时为成本动因作为标准计入单机;天车消耗物料费用按领料单上注明的天车编号归集到单台天车,然后按单机的实际开动台时分配计入单机;管理人员工资、天车工工资、天车折旧、水电费、取暖费、厂房折旧、其它费用等按单机的实际开动台时分配计入单机。

4.3.4 成本核算

①建立加工作业数据信息库,录入班组、设备、加工产品信息、工艺台时、实开台时、实作台时等信息。

②将工人工资及附加、设备折旧、机物料、低值易耗品、切削费、磨削费、劳保费、计量费、修理费等费用归集到单机;将管理人员工资、厂房折旧、取暖费、水电费等通过分配计入到单机。通过将费用直接计入和分配计入到单机,得出各单机作业消耗。除以各单机的实开台时,得出各单机的单台时费。

③天车费用先按费用类别分别归集,物料消耗按领料单上注明的信息归集,天车人员工资及天车折旧分别从工资库及设备库取得,归集天车总费用后按当月入库的产品支数分配到单支产品。

④产品重量乘以产品在各单机的实开台时,得出各作业区间即各加工工序的作业成本,将各工序的作业成本相加,再加上每支产品的天车费用得出产品的加工成本。

4.3.5 成本对象的认定

①直接费用:包括工人工资及附加、设备折旧、机物料、刀刃具费、劳保费、工具费、修理用备品备件等。

车床作业区间:焊接刀、刀片、机夹刀杆、刀垫、钻头、机油、柴油、破布、条帚、备件、顶尖、扳手、丝锥、备件、顶尖等;

磨车作业区间:金刚石笔、砂轮、主轴油、防锈油、刀片、顶尖、柴油、破布、条帚;

镗铣作业区间:铣刀盘、刀片、镗刀、铰刀、铣刀、扩孔刀、柴油、破布、条帚、球头铣刀、丝锥、钻头、压板、镗杆、顶尖、V型铁、方箱、板手、备件;

清整作业区间:备件、天车折旧费、万用表、卡尺、百分表、扳手、管钳、罗丝刀、钳子、扳手、套筒扳手、尖嘴钳、克丝钳、扁口钳、组合六方扳手、电烙铁、卡表、转速表等。

②间接费用:包括动力费、管理人员工资、天车工工资、天车折旧、天车费用、水电费、取暖费、厂房折旧、其它等费用。

4.4 实现费用归集的计算公式

单机直接费用=工人工资+设备折旧+机物料+低值易耗品+切削费+磨削费+劳保费+其它+修理费(含备件、大中修、日常小修);

单机分配计入费用=动力费+厂房折旧+水电费+取暖费+管理人员工资+其它;

单机单台时费=(工序直接费用+分配计入费用)/加工实开台时;

其中:动力费=总耗电量/总设备复杂系数*单台设备复杂系数;

分配计入其它间接费用=其它间接费用总额/总实开台时*单台设备实开台时;

单机产品成本=单机单台时费*单机的实开台时;

单支产品作业加工成本=各工序作业成本相加*单支产品重量+单支产品天车费用。

参考文献:

[1]史奇.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J].冶金财会,2007.9.

[2]李玉英.浅析成本作业法的应用[N].长春金融学报,2010.4.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各个行业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它以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作为监督的重点。它是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计算机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正确性以及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监督、协调,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逆查法。它是按记帐程序相反的次序,从审计输出报表入手进行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发现一疑点之后,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帐、查凭证。这是计算机临柜网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4)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www.133229.Com

(5)抽查法。是对某一段时期内业务处理过程或某一部分业务进行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抽样法,以重点抽查某一段情况为样本来判断全面情况。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6)审阅法。是通过审查和阅读有关资料,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正确、真实、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用审阅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原始记帐凭证的审阅。

——原始开户凭证的审阅。

——机内流水帐的查阅。

——机内各种查询功能升级和功能审阅。

——总帐、分户帐审阅。

——结帐时的笔数、发生额、余额、积数的查阅。

——各种输出报表和输出传票审阅。

——已归入档案的各种凭证的审阅。

——冻结、挂失申请书审阅。

——解冻、解挂、提前销户申请书审阅。

(7)核对法。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料想对照,以核实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机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资金、融资、管理、会计临柜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对方式:

——记帐凭证与其经济用途,会计要素之间的核对;

——记帐传票与流水帐之间的核对;

——总帐与分户帐的核对;

——利息与积数或期限及利率的核对;

——今天帐务与昨天帐务的核对;

——余额轧帐单与分户帐的核对;满页帐与对帐单或与未满页帐的核对,与手工传票的核对;

——帐实核对,银企核对。

(8)综合打分法。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作法是将审计要求制成打分表,对每一项工作给出满分标准,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算总分。常规性审计或计算机应用的初级审计可以广泛采用此法。

2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1)在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必须考虑这些规章制度,核算法规,内部控制措施,使其控制实施步骤计算机程序化。计算机审计人员熟悉各个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规条法,以及各个行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2)审计人员参与研制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业务及政策情况,及时发现指出问题,使之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因研制成功之后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大工作量的改动。

(3)一个应用系统软件在研制成功之后,必须经过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测试、实验之后才能付诸推广应用。审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提出意见,在技术人员的修改之后再测试,实验,直到基本上符合施加情况之后,作出正确评价,再使用推广。

(4)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开发应用软件也可以表达用户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意见,使得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方便用户,严密可靠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领导部门对该应用系统的要求、意见贯穿到研制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帐务处理上与手工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手工帐务系统是一种已经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帐务处理系统,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行业帐务之间的核算关系。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将这种手工帐务系统通过模拟使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的机器帐务系统。因此,这两种帐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在明确了帐务处理关系之后,为设计方便,以及便于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实现,因而在进行机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中间的过渡系统,来承担应用系统软件在实现业务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核算关系上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不与手工核算关系相一致。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些区别,以便于判断这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各个行业管理制度,并理解这种设计与手工系统相比所作的融通和改变。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对于系统运行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3)在通常的手工系统核算关系上,由于记载帐簿以及处理过程的直观性,往往使得我们忽视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计算机系统在软件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反映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文件、变量之间的核算、过渡关系,这种流程图也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关系比较清楚,便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识别流程图和绘制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来理解软件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时与手工核算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第三,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和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文件体系和变量体系。

(1)在手工帐务系统中,作为记入帐务以及核算关系的载体的帐簿、报表、帐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通常被设计成为各种充当相同、相似、相近功能的文件,这些文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帐务及核算关系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履行计算机审计任务时,必须明确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哪些文件,各个文件中项目的设置及其之间的关系,每个文件承担了哪些(个)手工帐簿的哪些(个)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手工帐簿、报表、帐卡中每个数据项都有明确的称谓及经济意义,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中,这些数据项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变量来承担实际数据项参与核算任务。审计人员为了作好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变量体系,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意义及变换功能。通过理解变量来理解系统是怎样来实现核算关系的。

(3)机器帐务核算处理是通过各种运算符和运算函数对变量的处理来实现的,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运算关系,从而充分评价系统功能,并理解系统核算关系。

第四,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在投运时的数据移植工作。

(1)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要在各个行业业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数据移植工作,即将手工帐卡、帐簿、帐表上的数据移植到机器系统的文件中去,这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的第一步。在移植之前,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机器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并对各项设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审计,从而熟悉布线规律,并便于在今后长期审计中坚持原则。

(2)虽然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设计出来的,但是在推广应用时,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数据移植时,为了使实际数据正确地移入机器,往往要对那些不适合机器程序设计情况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合情况的修改,对帐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整理准备工作,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数据移植工作,一方面熟悉这种准备帐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3)数据移植是手工帐务向机器帐务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手工帐簿数据被直接移入机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楚手工帐簿与机器帐簿即文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强化对机器帐务核算原理的理解,

第五,计算机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会阅读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输出的各种凭证,识别原始手工传票数据,增强鉴别理解帐务核算的能力。

(1)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审计事实上是对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进行审计,如同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手工帐务一样,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各个行业业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审计工作。

(2)各个行业业务使用计算机之后,各种帐、卡一般以计算机输出为主,有些输出结果在形式上与手工帐簿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屏幕信息和打印机打印的信息),并透过各种输出信息来识别和判断手工传票输入过程及机器内部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对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正确审计的目的。

3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控制和检查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责任控制。计算机审计管理,应该根据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范围,确定审计领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个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和责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项目分工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项目中每个细节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列表明确,以便检查。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按照审计任务书对各个审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8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立区乡(镇)公共财政体系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原则和要求,在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下,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协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区乡联网”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区乡镇财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服务中心)集中和监督乡镇财政资金运行业务。通过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收支管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积极性,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安定稳定,促进区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乡镇职能定位,合理划分区、乡(镇)政府财权和事权,保持财权和事权相对应,进一步完善区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2、坚持“五个不变”的原则。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独立核算主体以及债权和债务关系不变。乡镇政府仍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区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不挪用乡镇预算内外各项资金,乡镇预算内外资金自求平衡,乡镇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乡镇财务审批继续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

3、坚持调动乡镇理财和发展经济积极性的原则。实行乡镇新上工业项目和发展飞地工业享有税收分成激励机制;建立偿债激励机制,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乡镇配套消减公益性历史债务,进一步扶持乡镇政府增收节支减债解困,调动乡镇当家理财,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坚持保障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原则。继续实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由区国库统一发放,按照“合理、节约、能办事”的原则,量入为出,保障乡镇基本支出需要。

5、坚持方便与高效相一致的原则。通过使用先进的设备,利用网络化运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范围和业务模式

实施范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部署,结合我区区乡财政经济实际情况,将我区7个乡镇全部纳入“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范围。

实施业务模式:采用总预算模式。服务中心只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乡镇单位会计账务仍由乡镇会计进行核算管理。

四、主要内容

按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由服务中心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收支的资金运行业务。具体做法:

1、预算协编。即保持乡镇“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地位不变,由乡镇政府自主编制年度预算,区财政部门履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职能,对乡镇预算编制实施指导,协助乡镇编制年度预算。乡镇政府根据区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区财政部门审核,并按法定程序履行批准手续。

2、账户统设。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业务,由区服务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业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服务中心在区农业银行统一开设“基本结算户”,管理乡镇财政资金收付业务。服务中心不乡镇单位会计业务,其会计业务仍由乡镇自行核算办理;同时,各乡镇政府在其所在地金融机构开设“应缴财政预算内收入专户”、“工资专户”、“专项资金专户”和“经费支出专户”。除此外,各乡镇政府及所属机构不得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置任何账户,否则以私设“小金库”处理。

“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区乡往来等其他资金;“应缴财政预算内收入专户”用于核算乡镇受区级各职能部门委托,代收代缴的应缴入区级金库的各类款项,本账户只与区级金库发生缴纳关系,各乡镇必须按规定及时、足额办理解库,每月月份终了,该账户应无余额,除此之外,不发生任何往来;“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各类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经费支出户”用于核算除国库统发工资和“专项资金专户”以外的各项支出。

3、集中收付。在不集中、不平调、不挪用的前提下,区对乡镇财政资金实行统一收付。收入管理程序: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和区乡往来(包括暂存、暂付)等其他资金全部进入服务中心开设的“基本结算户”,由服务中心管理员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同时通知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做好台帐备查。支出拨付程序:除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由国库统一发放外,各乡镇应以本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结合本乡镇收入、财力状况、资金类别和性质等,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送服务中心审核。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类别、用途和项目进展进度,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乡镇“专项资金专户”或“经费支出专户”或“区采购专户”,乡镇要按用款计划和有关规定要求使用。为方便乡镇工作,服务中心根据年初预算可安排定额铺底资金以便于乡镇日常运转。

4、采购统办。符合采购条件的,由乡镇按程序报批后,送服务中心审核,交区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采购验收付款后,由区采购办通知服务中心对实施采购的乡镇据实入帐。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及达到政府采购限额的,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支出,不予拨付。

5、票据统管。乡镇统一使用电子化票据,实行“限量领用、定期缴销”,“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的管理办法,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票据由服务中心票据员向财政局统一领取,再由乡镇财政所向服务中心票据员办理领、缴、销。

6、区乡联网。乡镇财政与服务中心联网,财政支出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支付和查询,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实施步骤

按照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区从年9月起开展“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准备和前期工作,第四季度进入试运行,年月正式实施。具体做法有:

1、宣传发动,统一认识。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推行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组织召开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财政所长专题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主要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布置相关工作。

2、成立机构和人员设置

成立“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府办、编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人事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改革前期工作和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成立“区乡镇财政服务中心”,为区财政局直属全额事业单位,编制4名,设中心主任1名,业务管理员3名,票据管理员1名(兼),业务系统维护员1名(兼)。具体分工:①中心主任负责服务中心全面工作;②管理员主要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执行,指导乡镇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乡镇财政风险;③票据管理员负责各乡镇票据的领、缴、销工作;④系统维护员负责区中心和乡镇业务系统维护。

3、认真做好改革前的“五项清理”工作

“五项清理”是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摸清乡镇家底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成败。

①清理乡镇原有各类银行账号,统一开设专户。各乡镇须10月30日前取消目前的所有账户,按规定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并将账户余额分别转入区服务中心在农业银行开设的区级“基本结算户”内。

②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各乡镇必须以这次全省统一布置清理核实上报政府性债务为契机,再一次摸清家底,清理、清算债权债务,应收的想方设法收回,对无效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对所有有效债务建立债务台账(备查账),确保债务的真实性。

③清理上缴各种旧式票据,限定时间缴销乡镇原有票据,并与服务中心联系领取统一的省财政监制的新票据。

④清理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外使用人员。

⑤全面清理各类资产。各乡镇要结合本次财政部部署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清查要求,对单位资产再次进行核实,建立健全资产明细帐,健全资产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

4、做好信息化流程培训管理工作:服务中心将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要求,实行网络化运作。服务中心与乡镇财政联网,财政支出运用全省统一的乡财县管乡用软件(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支付和查询。为此对乡镇业务员要统一进行业务操作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另行确定),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有效运行。

六、配套措施

1、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区政府将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重新制定新一轮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2、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根据乡镇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分类制定公用经费定额,重新明确乡镇支出范围、支出顺序、开支标准和财务审批程序。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优先保证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严格控制会议、招待、小车、电话等费用开支,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3、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各乡镇要继续保持和充实财政财务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学习,尽快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职责为:①根据本乡镇财政经济情况,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和年度决算;②做好上下级财力和资金结算;适时提出用款计划,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与服务中心的联系,做好会计信息沟通;③负责领取、保管、核销各类票据等工作;④办理乡镇单位会计业务,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区财政局要加强对财政所的管理,定期对各财政所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超支公用经费,新增债务等。违反财政收支管理规定的乡镇进行制约。财政所要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财政部门要自觉接受区审计、监察部门、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七、有关要求

会计核算程序的区别第9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联系 区别 融合

二十世纪中叶,管珲科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发展,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并且逐渐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人会计分支。本文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及区别,然后提出了我国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的融合。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是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形成的。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的现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为了使内部管理更加健全完善,从而制定出了一套管理会计的方法,以此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增加其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根据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为根本,对资金进行分析预算,制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其各项业务活动、财务以及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即全面预算,同时还需制定责任预算;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全面预算机制,而且还应制定企业各个部门的责任预算机制。企业全面预算与各部门的责任预算在企业之中都是作为经济活动的预算,主要是确定企业各各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责任中心体系,还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分析、考查、核实以及评价,最终实现预期效果。从理论上讲,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都是在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内,它主要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进行贯彻实行的。

(二)二者都具有控制与考核的职能

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其最终达到最佳的效益,从而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预算的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对企业人员的职务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一点上,其与财务会计的监督分析职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财务会计的监督与分析,其实就是指对企业实践经营活动过程中成本进行考核、检查,主要是看看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之前所制定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否是相符的,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实施管理会计控制考核机制以及财务会计的监督分析职能的有关部门做出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以建立各级责任中心,以责任会计制度在企业实际中贯彻落实为最终目的,而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划小核算单位,以此贯彻落实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二者的会计报表是相互渗透的

财务会计在制定报表时,也会把原本属于管理会计内部的报表纳入到对企业外部公开的报表范围之中。比如说,我国已经把原本只属于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用于解释及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整体财务状况的变动表列入到对外公开财务报表中。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报表。因此,企业财务部门通常根据实际中的管理需要,采用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对财务会计报表的文字说明进行分析,考查、核实与评价,以便及时的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如企业在对外公开的报表中会将内部管理所生产的主要产品的实际投入与实际支出的费用和企业高效率的实际运转情况下制造的产品成本、企业的实际利润与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财务、经营状况好坏、经济效益高低的预期利润之间的现象进行比较,以此作为企业对外开放报表所要补充的资料。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下面就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详细的陈述。

(一)工作依据的规范不同

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会经常受到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现代企业会计准则的制约,而管理会计与之相反,其只遵照企业管理人员的需要,受企业价值规律、经济理论以及数学公式的约束。如,其能够将企业成本费用根据其具有的特性按照不同类别重新进行结合,分别制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所谓固定成本指的就是企业整体成本费用在一定的时期与业务范围内,不会受到业务的增减情况影响,成本费用仍然保持着不变;而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相反,它主要是指企业的整体费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

(二)工作重点和时限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的重点与时限是现在与将来;其特别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并对企业今后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其主要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地预测决策以及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其也称作内部会计。

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与时限则是将企业过去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将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信息提供给企业,进行反映与监督。根据平时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以及在一定的时期制定有关财务方面的报表,向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部门反映其财务情况以及经营成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外界进行服务,因此,它也被称作外部会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