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09:28:3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1篇

[关键词]道路基础设施;减贫;经济增长;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85-03

一、引言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新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新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更加明确,即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罗斯托曾说过:“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对于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显著。”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处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因此对新疆基础设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和大力开展民生工程、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本文着重对新疆道路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和减贫效应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新疆经济、道路基础设施以及人民生活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道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人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全疆公路里程从1980年的21148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50683公里,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3%,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10年里,公路增长里程是前20年的1.2倍。全疆铁路营运里程从改革开放前的1103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837公里,年平均增长率为4.33%。随着公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全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60.8%下降到2009年的41.6%,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当时的57.3%降为现在的36.3%,恩格尔系数的普遍下降说明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均GDP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13元增长到2009年的19942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34%。同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19元和319元上升到3883元和12258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90%和12.49%,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的目标基本持平。

图1显示出各主要指标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各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以2000年为分界点,2000年以后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其中公路增长速度最快,GDP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变化大体相当,铁路保持平稳增长。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高。为完成新疆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国家作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和减贫的实证分析

1.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经济增长变量指标由GDP表示,数据取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并用GDP指数进行折算后得到新疆各年GDP的1980年不变价和这算后的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980年不变价。由于贫困数据很难获得,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于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极低,因此本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减缓贫困的替代变量,以P表示。道路基础设施变量分别用ROAD和RROAD表示,以上数据均来自上述统计年鉴。

2.模型和结果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og(Y)=β0+β1log(ROAD)+β2log(RROAD)+μ(1)

在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代表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解释变量ROAD和RROAD分别代表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和β2是待估参数。β1和β2作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公路设施和铁路设施对四川经济增长和减缓贫困的影响程度。估计结果如下:

log(GDP)=-5.226732+0.26log(ROAD)

(-12.865)(1.985)

+1.9156log(RROAD)(2)

(7.971)

R2=0.928228,AdjR2=0.923279,D-W=1.614706,F=187.52

回归方程(2)体现了新疆公路和铁路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程度,回归方程显著性好,拟合优度较高,R2达到0.923且D-W为1.615,表明新疆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对新疆GDP有整体上的解释意义且方程在统计意义上可信。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路里程每增加1%,新疆GDP增长0.26%;铁路营业里程每增加1%,新疆GDP将增加1.9156%。铁路营业里程的弹性系数较大表示铁路在新疆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明显。且两变量之和大于1,说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Log(P)=0.9748log(P)(-1)+0.0871log(ROAD)

(23.51061)(2.575498)

+0.1695log(RROAD)+0.280068(3)

(-1.495144)(1.177261)

R2=0.995806,AdjR2=0.995340,D-W=1.892817,F=2137.122

由于本年度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上一年的收入有关,所以方程(3)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上一年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以使方程更加符合现实意义。回归方程(3)体现了新疆公路和铁路对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程度,回归方程显著性好,拟合优度较高,R2达到0.995806且D-W为1.892817,表明新疆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对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有整体上的解释意义且方程在统计意义上可信。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路里程每增加1%,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0.0871%;铁路营业里程每增加1%,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0.1695%。铁路营业里程的弹性系数较大表示铁路在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中的作用更明显。

上述回归方程的结果表明:对于新疆地区,铁路在区域经济增长和人民减贫中的作用要大于公路。这和新特的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新疆由于地域广阔但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很少,造成了新疆居民的居住地呈点状分布且距离较远,从而阻碍了人们在生活和经济上的交流。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运力较小的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运力较强的铁路运输却能很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新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新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和人民减贫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对新疆经济增长和人民减贫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进行公路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快铁路建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铁路对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公路的发展能极大改善新疆地区的通达性,增加不同地区居民与外界以及彼此间的接触机会,增强偏远地区尤其是疆内经济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居民的非农收入水平,因而对人民减贫也具有直接贡献。因此新疆要在不断进行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铁路建设。

2.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属于公共产品,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和财政支持。但由于新疆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地方财政相对匮乏,因此政府资本往往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这就需要借助私人资本的力量。政府可以将BOT、TOT、PPP等方式纳入到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当中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引进、谁收费”的原则来吸引私人资本,而且单纯的政府投资往往会表现出较低的投资效率,有私人资本的介入甚至是对整个项目的控制和运营,可以大大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率,政府投资只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即可。

3.保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并适度超前。经过以往学者的大量研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但要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大量的客货运输需求,如果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或增长速度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基础设施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瓶颈作用”,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周期较长,对经济的刺激和拉动作用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应至少考虑未来3~5年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中央作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必将快速发展。而道路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程度高、运作架构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新疆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Aschaur.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

[2]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2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市政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期准备

1.1 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应携带有关资料到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填写工程质量监督登记表并按规定交纳工程质量监督费用。

1.2 制定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计划

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和特点、投资形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信誉及质量保证能力、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成果报告、合同,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而制定。并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监督计划的编制,以事前控制为主,以监督各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为重点,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以样板引路的工作方法,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2.1 有关文件的核查

对施工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有关文件审查的监督。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时,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交的以下有关资料:1)规划许可证;2)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3)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4)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5)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于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单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 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核查

(1)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核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有明确规定:1)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2)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参与该工程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签字权的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

(2)施工单位的资质核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管理,保障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工程质量,制订了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承包单位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且不得超范围经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承包单位的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资质升降及审查规定。

(3)监理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检查监理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检测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核查检测单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格认可证书》和《计量认可合格证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核查检测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检测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

3 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3.1 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工程发包给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具备相应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该根据工程特点,以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原则,合理划分标段,不得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系统肢解发包给几个施工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收取质量保证金,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不得要求承包单位以垫支或带资为条件进行发包,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2)根据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特点,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依据国家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水源、电源等原始资料,并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准确、齐全。

(4)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供应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等的采购应进行招标。采购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合同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或购买不合格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

(5)工程竣工验收。收到竣工报告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相应技术资料,合同等相关文件组织竣工验收。

(6)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2 对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设计单位是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其质量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3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市政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36-02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期准备

1.1 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应携带有关资料到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填写工程质量监督登记表并按规定交纳工程质量监督费用。

1.2 制定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计划

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和特点、投资形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信誉及质量保证能力、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成果报告、合同,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而制定。并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监督计划的编制,以事前控制为主,以监督各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为重点,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以样板引路的工作方法,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2.1 有关文件的核查

对施工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有关文件审查的监督。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时,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交的以下有关资料:1)规划许可证;2)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3)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4)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5)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于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单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 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核查

(1)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核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有明确规定:1)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2)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参与该工程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签字权的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

(2)施工单位的资质核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管理,保障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工程质量,制订了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承包单位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且不得超范围经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承包单位的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资质升降及审查规定。

(3)监理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检查监理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检测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核查检测单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格认可证书》和《计量认可合格证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核查检测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检测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

3 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3.1 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工程发包给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具备相应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该根据工程特点,以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原则,合理划分标段,不得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系统肢解发包给几个施工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收取质量保证金,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不得要求承包单位以垫支或带资为条件进行发包,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2)根据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特点,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依据国家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水源、电源等原始资料,并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准确、齐全。

(4)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供应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等的采购应进行招标。采购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合同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或购买不合格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

(5)工程竣工验收。收到竣工报告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相应技术资料,合同等相关文件组织竣工验收。

(6)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2 对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设计单位是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其质量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1)设计单位应贯彻执行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标准和其他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按照设计合同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中,遇到重大设计问题或国家标准尚无规定的问题,设计单位应进行方案比选,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在方案或者初步设计阶段提请建设单位向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组织技术专家论证;涉及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应当先送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安全技术性能检测报告,再将设计文件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技术专家论证。论证结论应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依据。

(2)设计单位必须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相应的设计业务。从事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越业务范围承接业务,不得将承接的业务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

(3)设计单位应对本单位编制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工程设计标准和合同的规定,建立设计技术负责人审查制度,并由设计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复核后签字,加盖单位印章。设计单位应当指派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

(4)认真接受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审核意见修改施工图设计文件。如因无证设计、出卖图签、越级设计,设计文件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设计不当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将视情节轻重,受到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分,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3.3 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设计图纸及文件,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实施工程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单位不得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不得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以及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的生产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2)监理单位应审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准备情况。

(3)监理单位不得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推荐或指定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擅自接受被监理单位的任何的津贴、礼金和可能导致判断不公的报酬。

3.4 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承担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业务范围承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得将承接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及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施工单位发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有差错时,应当及向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3)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抓好职工培训,确保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广泛积极的采用新技术,以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并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负责。

(4)依照合同由施工单位负责采购的市政工程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其性能应当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其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

(5)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对工程施工应当进行质量检查和记录;尤其对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等隐蔽工程的施工要进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工程监理等单位检查签字确认。

(6)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要求,并提出工程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应经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印章。

(7)施工单位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竣工报告、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功能性试验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施操作维护管理手册和施工质量保修书等竣工资料。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未经政府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验收备案或者经验收不许备案的,不得交工。

(8)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修期限为设计使用年限,保修期从验收备案之日起计算,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负责及时修复。

4 市政工程实体的质量监督检查

检查的内容有:完成这个项目制定的技术措施、操作工艺、配备的技术文件及其执行情况;工程实体质量符合规范的程度;有关工程质量记录文件的完整情况,包括数据有效、及时、真实、完整等。

参考文献

[1]徐波.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4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廊道;规划

Abstract: Infrastructure corridor l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is often ignored, in particular the need to cross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ipeline caused by line selection, due to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and unified deployment "no way out", whichproblem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should be co-ordinat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rridors special plann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area, clear the scope of the infrastructure corridor solve foundationfacility corridor reserved and control problems.

Key words: infrastructure; corridor; planning

TU984

1基础设施廊道的定义

基础设施廊道的概念是从城市总体规划中“五线”控制的概念延伸出来的。总规中提出应明确大型基础设施的用地界线,但对于管线的控制没有严格说明,本文中所提出的“廊道”即对总规要求的具体化,即基础设施廊道是指规划阶段中预留控制的、专门用来布置市政基础设施的管廊带,用于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统一管理及线位安排,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或河道两侧,可与绿化带合用,也可以独立存在。

2规划内容的界定

基础设施廊道大致划分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和普通型基础设施管廊两个层次内容,其中,大型基础设施廊道是指为城市或城市区域服务的大型基础设施管廊带,其宽度应在满足各种管线基本布置要求的基础上,控制保护范围,以确保城市安全。这一类基础设施廊道是专项规划要控制的主要内容;而普通型基础设施廊道是指为各种开发地块配套的基础设施管廊带。这类廊道往往无需占用专门的廊道用地,故在专项规划中对这类基础设施管廊只提出通则性的控制原则即可,具体空间布局在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再予以落实。

3嘉兴滨海新区概况

滨海新区位于嘉兴市东部、杭州湾北岸,与上海金山区接壤,与余慈地区隔湾相对,随着杭州湾嘉甬通道的通车,滨海新区交通更加便捷,促成其港口区域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速度的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逐年加大,但由于滨海新区包括乍浦镇全部行政区划地区、全塘镇、黄姑镇、林埭镇、当湖、曹桥街道、新仓镇、西塘桥镇部分行政区划地区以及嘉兴港所辖陆域地区等多个行政区域,在大规模建设时城乡统筹考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安排,协调好新区内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滨海新区各级开发行政主体面前的迫切问题。

4当前基础设施现状存在问题

4.1各行政区之间的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各自为政。

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廊道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到行政界限制约,各行政区交接部分往往成为规划“盲点”,各片区的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协调,缺乏统筹考虑和具体规划。

4.2现状基础设施管线线形随意性较大,对用地产生严重浪费。

现状的大量基础设施管线由于当时很多位于农村,用地条件限制较宽,走线存在诸多不合理性,造成很多完整的用地被割裂,给今后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输油、输气、化工等易燃易爆的管线的不合理布局造成周边城市用地开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3缺少法定专项规划的控制,未来基础设施选线日趋困难。

目前对高速公路及省道沿线基础设施廊道的控制有城市总体规划及工程技术管理规定等,但尚无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规划,不能具体指导建设,导致未来基础设施廊道用地更加局促,使得规划的大型基础设施线路出线以及布局选线难度较大。

5研究重点

作为《嘉兴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一系列专项规划的其中一部分,基础设施廊道规划着眼点是“廊道”而并非“基础设施”,在规划道路红线内能设置的各类基础设施管线不在其规划的设计范畴内。重点是通过分析滨海新区内大型基础设施用地的位置以及出线要求规划控制综合性公共廊道,在空间上统筹安排滨海新区内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在各行政区内的走向以及宽度,并对各类普通型基础设施廊道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从而构建干支相连、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方便管理的基础设施廊道网络。

6空间布局构思

6.1方法思考

“反规划”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基础设施廊道专项规划是在当前新形式下衍生出的新的专项规划内容,在初期思考过程中把“反规划”的理论结合到廊道总体控制构思中,通过优先排除不可设置为廊道用地的区域,控制出主次分明的一系列廊道专用地,一方面对现状存在的基础设施控制出合理的安全距离作为廊道,另一方面为近远期基础设施管线建设预留出廊道。

6.2介质选择

根据国内外其它城市基础设施廊道的控制经验,我们发现基础设施廊道的主要载体是道路、绿带和水系,特别是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型主干路和高等级航道以及城市绿楔等都是形成基础设施廊道的优良介质。

6.3用地适宜性评价

首先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基本分析依据,从安全性以及景观形象等方面因素考虑,把整个滨海新区的用地分为不宜设置廊道区、控制设置廊道区和推荐设置廊道区三大类,其中把涉及到商业中心区、主要居住区以及风景度假区等地块作为不宜设置基础设施廊道的区域划出,而总规中明确预留的一系列绿楔则是现阶段设置基础设施廊道的最佳用地,除此之外的用地则要根据周边用地的情况区别对待。

6.4廊道结构

通过把相关规划的基础设施、水系以及道路网叠加,并与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相协调,在充分考虑大型基础设施用地所在位置以及出线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归并、整合后分解提炼出滨海新区内基础设施廊道的空间结构--“三横六纵”网络化结构。这九条廊道构成了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廊道网络的骨架,它们将作为主要公共廊道承担起滨海新区境内各类大型基础设施管线的布线和出线任务。

7基础设施廊道分级控制

基于廊道的功能定位和控制原则的不同把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分为区域性公共廊道、地区性公共廊道、专项廊道三个等级,具体包括:

7.1区域性公共廊道

滨海新区承担着大量的过境基础设施以及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规划中我们本着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原则,从区域整体发展的方向考虑,确定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北岸连接线等沿线控制一定距离的公共廊道,主要集中安排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7.2地方性公共廊道

借助平湖独山深水港优势和杭浦高速公路,滨海新区集中了石化工业、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是独山海河联运互通枢纽港和嘉兴市内河港国际集装箱港区,城市的发展必须配备相应的疏港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中确定东西大道南侧、老01省道部分段、前烧泾航道东侧、海港路两侧等区域控制出一定用地作为滨海新区地区性基础设施的廊道用地。

7.3专项廊道

这里指的专项廊道特指对现状已经存在或者规划已经明确线形的,但又没有和其它管线产生共用廊道的各种重要基础设施所控制的专门的防护用地,它们的特点是穿越规划建设用地内部并且两侧拓展形成共用廊道余地不大,与规划主干道和主干河流两侧预留廊道不能整合。这类廊道往往控制宽度较窄,线形不规律,对周边用地的影响较大。规划中在现状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规划和相关规范,对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廊道进行了明确。

8基础设施廊道分期控制

规划在对国外其他相关城市廊道开发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过合理预测、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廊道分期实施是经济的,比一次性实施的近期经济效益要高,而远期经济效益又不受影响。规划将滨海新区内廊道的分期实施分为两种情形:

8.1廊道拆迁分期实施

主要指基础设施廊道在建设过程当中,涉及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或村庄用地,面临拆迁量大、用地置换困难等情况。规划提出明确廊道控制黄线,黄线范围内建筑以保留为主,禁止一切新建或改建活动,并配套相关政策规定,引导建设活动向外迁移,远期逐步置换为廊道用地。

8.2廊道预留分期实施

就一般情况而言,规划基础设施廊道多数位于大型交通设施、城市道路等城市骨架沿线,而在以上交通设施建成初期,随着交通流的增加,越来越吸引工厂、商业店面、市场、居住小区等在其两侧落户。虽然有相关规划控制,但仍会有一些建筑临近道路建设,侵占远期基础设施廊道用地。因此,本规划在对滨海新区发展规模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嘉兴市区、周边地区、以及长三角区域等大环境的发展需求,提出对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廊道科学预留,并划定黄线控制范围,如规划在杭浦高速公路南侧预留150米廊道、在杭州湾大桥北岸连接线两侧各控制140米和236米的预留廊道,该范围内严格禁止其他建设活动侵占,方便远期基础设施进入,避免二次拆迁。

9结语

基础设施是城乡建设的主体部分,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城乡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也同步快速增长,只有通过廊道专项规划进行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合理地布置基础设施廊道用地,才能保障城乡正常运行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布局与城乡建设相协调,减少建设的重复投入以及为将来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周易冰. 檀星.徐靖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廊道用地规划探讨——以沈阳市为例.规划师,2008,(01)

2、杨宝岐. 北京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思路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06,(1).

3、罗文斌. 市政管线综合规划设计[J].广东科技,2006,(4).

4、曹国华. 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 2003,(0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5篇

F阶段正处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和政府对地方农村工作有了新的指导和部署。为充分了解当前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进一步摸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情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向学校和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暑假期间,我们课题组深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取了农村村内道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一个方面,以期获得科学、准确的考察结果,并分析当前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在村内道路方面的投资现状。据此,本文分别针对农户与村落设计了《农户视角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问卷》的调查问卷表及相关访谈提纲。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选取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为调查地点,以不同类型农户和不同层次干部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访谈等调研工具共完40份样本农户问卷,同时通过访谈村干部方式获得本村详细情况简介,并分别获取大量县乡干部访谈、村民小组访谈和社区概况等资料。

二、调研说明

(一)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40名被调查农户中,有男性34名,女性6名,从年龄分布看,31岁至40岁、41岁至50岁、51岁至60岁三个区间分别占32.5%、45%、10%,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分别占12.5%和2.5%。

(二)样本村基本情况

样本村的总人口为1874人,总劳动力人口为1021人,总户数为533户。村内农用地总面积1884.3亩,平均每户耕种面积3.53亩。该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东北部,紧邻省道S339,交通便利。本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一熟,另外以花生、大豆、油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为辅,现如今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在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水果种植等经济作物,将技术资金“引进来”,将产品理念“走出去”。

三、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体而言,近年来河南省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斐然,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极大完善了农村道路情况,方便了农民出行,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然而,调查中也暴露出部分建设弊端,较为突出的是,侧重于行政村之间等村外道路建设,而相对忽视了村民小组之间、村民小组到村委会等村内道路。样本村调查显示,村镇间通水泥路(50%)和沥青路(30%)的比例已高达80%,但该比例在村民小组到村委会及村民小组之间仅为20%和10%(如表3-1),表明农村道路建设要重视结构均衡。

(一)不同职务农民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研过程共完成40份调查问卷,其中,普通农民30份,村干部10份[包括村委会正(副)主任,村支部正(副)书记,村会计等村级公务人员。]。村干部一般在综合素质与认知能力上高于普通农民,思想较为开放,多数具有外出务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经历,长期领会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长期接触上级政府机构,在自身经济实力上也普遍处于本村中上等水平,对此群体问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客观地理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普通农户视角看(如表1),普遍对当前农村道路设施满意度偏低。例如,对农村道路设施设施持“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意见的农户仅占总样本量的33.3%,仅占总体的三分之一;从另一面看,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持负面意见的农民比例则明显较高,在农村道路设施满意度上,持“非常不满意”意见的农户比例超过10%,高达16.67%,反映出部分设施明显不能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多数农民事实上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意愿还是较为强烈的,对国家近年来大力加强农业支持力度的决策还是非常肯定的。然而,根据对农民的调研访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也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

从村干部视角看(如表2),其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的看法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持“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意见的村干部比例不超过20%。然而,与此同时,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呈“不怎么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意见的村干部比例均高于40%,通过访谈获知,多数村干部对本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心存忧患,并表示自身承担行政职务并非“官本位”意识,而是确实希望为本村发展尽力。然而,较之城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存在设施层次低、质量差、品种少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发展。此外,村干部还提出另一项被忽视的问题,即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有着新的需求,政策制定者应正视农村基层需求,多提供农民需要的设施,变以往“由上至下”的供给机制为“由下至上”。

(二)不同年龄农民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研过程共完成40份调查问卷,其中,45岁以下农民18份,45岁以上农民22份。不同年龄阶段农民的生活阅历不同,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生产促进作用认知水平不同。对不同年龄群体农民分别进行调查,将有助于更加真实的了解其设施需求意愿。

从45岁以下农民角度看(如表3),由于多属于新生代农民,个性化特征明显,较易表达出自己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偏好与感想。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中持“非常不满意”意见的农民比例均超过20%,持“不怎么满意”意见的农民比例均超过15%,反映出中青年农民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不满。此类农民群体明显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化诉求,如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诉求很强烈,希望政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发展村内的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体现出新生代农民追求生活多元化,强调生活品质;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诉求不仅仅是停留于以往的规模层面,而是更加强调结构层面,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今后政策制定与设施投资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新的变化。

从45岁以上农民角度看(如表4),多属于传统农业时期的旧式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必要性的理解更加侧重于从生产环节进行考虑。可以归结于其习惯思维,追求一种生活生产适用性。部分年老农民指出,由于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本人对一些新生事物,如互联网等并无明显偏好,认为其可有可无。同时,此类群体还明显表现出对生产生活的关注,认为政府不如集中力量整治农村医疗设施设施、农村道路、农村养老设施等与生活关联更大的项目。

四、调查结果分析

如上所述,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民的观察与分析,可知当前农村道路设施建设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事实,其投资面临多层次问题。事实上,以往农村道路设施投资更多体现为“一刀切”,忽略了区域差异性与个体异质性问题,往往导致设施投资绩效难如人意。据此,有必要结合数据分析来归纳出一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规律与共同特征,并将其界定为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的重点领域。

(一)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尊重农民需求

中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河南也是中部传统农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农民分化现象不断凸显。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方面,一是在对农村公路规划时,广泛征求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意见,尊重地方对项目的选择权,做到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便于项目的实施。二是要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等政策允许的办法,通过村委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自行调整公路用地、拆迁等工作。三是要加强宣传工作。其中,对于农村公路设施应一如既往的加大投资,改善农村村内道路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逐步消除“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让村内道路真正方便村民,为民所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各类设施需求的异化,从发展角度看问题,重视新型设施供给,如互联网、棋牌室、卫生处理设施等,积极遵循“短板效应”。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积极实践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各类设施供给水平。此外,对于部分弱势群体及弱势地区,更正视其需求意愿,务必实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

(二)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尊重农村经济发展是重要前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需求表达机制,让农村社区内部需求得到话语权,使农民中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到体现,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票表决。通过我们的研究和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农民非常关注道路、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这是政府今后投入的重点。

(三)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兼顾地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动工之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做出规划和布局,就样本村而言,村内仍有明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村内道路的修建,要尽可能的去保护原有的村内样貌,在原有路基的基础上进行翻修和重建。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后期保养问题成为又一难点。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天灾及不可抗因素等存在损坏,蚕食等现状。村里对这些问题处理不积极,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一户村民在村里道路改造时家中房屋仍为平房,但后来盖楼房时将地基垫高之后,一碰上雨天,门前的水泥路便成为一低洼处,积水情况严重。另外由于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汽车,原有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需要行驶汽车的需要,刚刚修建好的道路又要重新规划和修建,这又将成为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点。

五、调查总结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兼顾“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

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广泛征求民意,尤其是对村内道路的新修建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成功的基础建设规划要先行,不能只求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对村里长远发展毫无考虑,任着领导的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治理的随意性。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力度

县、乡镇、村领导要为村民尽量争取外部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农村对外宣传工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要以现在绿色旅游业为依托,要敢于带动村民探索我村新的发展方式,不应将村庄的发展方向定格化,模式化,这将很抓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动向。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只有同镇,县、乃至市一级很好的联动,积极引入外资,才能让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明天。乡镇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农村道路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农村道路建设的重任,做到亲自挂帅、亲自上阵、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亲自督查,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研究对策、搞好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抓好资金筹集、工程质量等重点工作。

(三)加强道路设施后期保养工作

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养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然后,再将路面的养护维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四)充分调动群众直接参与建设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搞“一言堂”,只有调动村民直接参与建设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所以就要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让农民来决策自己农村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知道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有多少,花多少。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调查了解现阶段农村道路对农村的影响,进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F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现在正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让我们共同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更加积极的面貌去实现更加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月玲.发展农村道路交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J].科技展望,2016,(31).

[2]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6篇

关键词: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技术要点

在现代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城市道路的发展是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现代城市改造、扩建现状,我国各城市必须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以满足城市各功能区域交通通行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为重点,科学运用道路规划理论及道路设计方法,提高城市道路承载力及使用寿命。降低城市建设中,大载重车辆行驶对城市道路的影响。在公路改建为城市道路的过程中,道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是关系到城市道路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关键性因素,是道路投资建设管理及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以道路地质环境为基础的道路设计、以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的道路设计、以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的道路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道路改造以及道路维修等工作对城市交通能力的影响,提高城市形象及城市车辆通行能力。

1 强化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调研,引导城市道路改建设计

在现代城市改造与建设中,单纯的依靠拓宽路面是不能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发展的,其难以实现科学的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因此,在公路改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城市交通基础调研。根据老城区的居民经济情况、出行需求、汽车保有量及车辆行驶走向、单条道路交通高峰数据等,对城市交通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数字模型,分析城市改造与建设中交通供需平衡及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城市建设中大载重车辆行驶对道路的影响,科学规划不同路段的设计标准,实现公路建设的经济性与科学性。

2 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2.1 编制科学的道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案指导道路建设与施工

在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前,相关工程师小组必须根据基础调研情况及城市发展战略,设计3~4个方案。其内容应包括线路选择、断面设计、结构层设计以及排水设计等内容。由专业评价小组对各个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设计内容参考相应的书籍与规范。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设计规范》以及相应的手册等书籍规范,以手册及规范内容为基础,保障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与经济性。以科学的道路设计方案指导道路的施工与管理,实现公路改建社会效益。

2.2 以科学的道路设计管理为基础,提高公路改建道路设计质量

在我国城市道路的施工与使用中,许多质量问题与道路设计有关。为了保障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的科学性及数据、技术准确性,设计单位必须强化道路设计管理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理论、结合道路设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道路设计管理体系。该体系不仅要包括道路设计工作中各岗位工作职责及内容,同时还应对道路设计管理方法、奖惩制度等进行确定。根据道路设计的需求,管理体系中还应明确设计复核、评测等系统的确定及执行。通过工程师设计过程中流程的优化、完善管理体系对设计工作的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提高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及设计质量。以此为基础,指导并规范道路的施工技术管理及养护管理工作。

2.3 以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联机协作,提高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效率

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行业的渗透下,道路设计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相关计算与复核软件、联机协作系统等,使各工程师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下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避免信息流通过程中误差等因素对道路设计质量的影响。因此,道路设计单位应加快相关平台的引入与应用,结合工作组的岗位设计开通相应权限,实现信息化道路设计目标。

2.4 道路三阶段设计流程的探讨

根据公路改建及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目前常用的道路设计流程为三阶段设计流程。通过外业勘测、内业设计以及影响道路设计的诸多因素分析等工作,满足道路设计与施工的基础需求。三阶段设计流程分为一阶设计流程、二阶设计流程及三阶设计流程三种类型。一阶设计流程方式主要应用于路程短、道路宽度窄的小型道路改造工程。采取一次定测方式,确定改造原则及走向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等进行设计,以此降低设计工作时间、加快道路改造效率。二阶设计方式适用于多数城市道路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初测、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定测、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的两步设计方式,保障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保障道路设计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阶段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改造中存在立交桥、隧道等工程的设计中。以初步设计、确定设计及补充完善设计三个阶段完成整个设计工作,以此满足立体交叉及隧道等工程对设计工作的要求,保障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质量。

3 公路改建城市道路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

3.1 公路改建城市道路施工基础工程技术要点的分析

受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影响,城市道路施工技术要点中,地下综合管网、路基基础施工是施工技术要点的重点,是影响道路交通通行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城市道路施工中必须强化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的控制与管理。针对城市道路排水需求、周边排水管网走向及坡度等问题,确定施工技术要点,并以施工技术要点为中心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保障城市道路排水能力及基础承载力,为降低道路维修等工作对交通通行的影响奠定基础。在排水系统及路基系统的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施工技术的重点,以设计方案为基础指导并规范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实现道路设计目标。

3.2 城市道路路面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

路面施工技术要求是保障路面防渗性能、保障路面平整性及行车舒适性的关键。目前,我国多数城市道路采用沥青路面进行施工,以此提高道路投资经济性,而且沥青路面所具有的良好修补性能也能够提高道路使用年限,降低道路改建或重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城市道路路面施工中,应注重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应强化沥青混合料的配比及施工温度控制,以合格的材料为基础保障路面施工质量。其次,在摊铺与碾压过程中,应根据试验段的试验数据确定摊铺与碾压的具体参数。摊铺前应对熨平板进行预热、对水平仪进行校验,并确定初压、复压中的吨位及是否震动碾压等参数。严格规定压路机行驶速度及接缝处理等技术要求,保障路面平整度。

4 结束语

针对现代城市交通改造的需求,我国城市道路改建及扩建中必须强化对道路设计的管理及施工技术要点的确定。以科学的道路规划为基础,针对城市交通流量及车辆荷载确定设计标准。强化设计工作的复核与校验,保障设计方案的经济性、科学性与适用性。并在设计方案中明确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管理工作等具体内容,以设计方案为基础规范、指导施工企业的具体工作,为保障城市道路改建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提高对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的控制能力,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对市政道路通行需求,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7篇

关键词: 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市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性,必然伴随工程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质量活动,是相互之间互为依据的严密的系统过程。依据多年从事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改进和创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法。

一、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工程发包给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具备相应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该根据工程特点,以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原则,合理划分标段,不得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系统肢解发包给几个施工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收取质量保证金,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不得要求承包单位以垫支或带资为条件进行发包,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2)根据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特点,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依据国家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水源、电源等原始资料,并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准确、齐全。

(4)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供应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等的采购应进行招标。采购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合同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或购买不合格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

(5)工程竣工验收。收到竣工报告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相应技术资料,合同等相关文件组织竣工验收。

(6)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对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设计单位是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其质量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1)设计单位应贯彻执行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标准和其他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按照设计合同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中,遇到重大设计问题或国家标准尚无规定的问题,设计单位应进行方案比选,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在方案或者初步设计阶段提请建设单位向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组织技术专家论证;涉及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应当先送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安全技术性能检测报告,再将设计文件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技术专家论证。论证结论应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依据。

(2)设计单位必须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相应的设计业务。从事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越业务范围承接业务,不得将承接的业务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

(3)设计单位应对本单位编制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工程设计标准和合同的规定,建立设计技术负责人审查制度,并由设计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复核后签字,加盖单位印章。设计单位应当指派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

(4)认真接受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审核意见修改施工图设计文件。如因无证设计、出卖图签、越级设计,设计文件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设计不当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将视情节轻重,受到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分,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三、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设计图纸及文件,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实施工程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单位不得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不得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以及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的生产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2)监理单位应审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准备情况。

(3)监理单位不得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推荐或指定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擅自接受被监理单位的任何的津贴、礼金和可能导致判断不公的报酬。

四、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承担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业务范围承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得将承接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及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施工单位发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有差错时,应当及向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3)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抓好职工培训,确保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广泛积极的采用新技术,以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并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负责。

(4)依照合同由施工单位负责采购的市政工程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其性能应当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其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8篇

充分认识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重大意义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作用。应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深刻认识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导性,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从当前发展来看,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可以有效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服务扩大有效投资和稳定经济增长目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从“十三五”时期来看,立足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对标国际一流率先实现现代化,有利于助推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是支撑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也必须依靠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让先进理念成为科学行动的先导,找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的着力点,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产业布局中,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之一。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直接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促进城乡交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大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有利于更好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找准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准确把握内涵。《建议》明确,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内容包括信息、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构成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网和防洪防涝设施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要与培育发展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形成发展新体制等主要任务一并考虑,与拓展国土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等统筹起来,与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统一起来,探索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路径、方式和举措。

明确发展重心。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保障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优化区域和城乡发展结构。

坚持理念引领。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厚植发展优势,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准确把握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要用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构成的快速交通网,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快速运输需求。构建由干线铁路、普通国省道、沿海主要港口、内河高等级航道及主要港口等构成的高效率干线交通网,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提升运输服务能力。集约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与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同步建设,推进机场、铁路站场、公路站场、港口码头、邮政和快递功能区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水利、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网和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要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重点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面向国内外资本,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发挥竞争性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形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结构。要推动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重点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国家支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突出重点,带头先行,在互联互通建设中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基础设施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制定统筹建设专项规划,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增强基础设施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长久性自然岸线、沿边、城郊等基础设施利用格局;全面实行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储能和智能电网,加快建设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设施。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强度双控行动,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利用基础设施通道、线位、枢纽等资源,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推进废旧材料循环利用,鼓励工程建设企业加入区域资源再生综合交易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加强林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基础设施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9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持续发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还没有完全达到权威性的地位,违反规划、违反城市基础建设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面对许多新的课题,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新任务,而不是简单的道路连接那么简单。学习世界先进城市建设的理论以及创造性的理念适当地解决我国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当代城市化建设中的必经之路

1、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又尽最大努力照顾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下一代人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创造必须的条件,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准确概念界定。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半以上的全国人口数量。因此,面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部分。如果我们把城市建设比喻为人体,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组成人体必不可少的人体脉络。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一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

3. 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3.1对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

在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并未占据城市建设的基础位置,从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处于从属地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有可无的,其实施过程也就不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多部门均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等要素,而这些因素的存在恰好组成了城市建设的核心,关系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业链的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实施数据过于笼统化

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均是以人均指标作为参考数据的。这种情况下数据的产生不仅忽略了地区差异的影响与资源需求量分析的不同,同时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可操作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设施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单一指标的引用不仅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局思想确立的偏差,而且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中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将会彻底忽略对工程具体施工条件及环境要求的具体分析。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指导实践进行的,而单一指标的生成是以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标准的,而人均占有量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因此,人均指标方法的施行将施工单位局限在了一个小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创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因此,只有突破原有人均指标的束缚,在施工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忽略长远利益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方面,而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等有关生态平衡要素的发展。以人们的需求为核心的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且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才能以环境促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3.4缺乏对项目后期维护工作的正确认识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城市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城市内需的有效拉动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为人们带来眼前经济效益,后期连锁效应的产生才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虽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其在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们的主要认识还仅限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并未对项目后期的维护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时间的维护才能突显其综合效益,而在项目之初往往达不到人们预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放弃了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而转向新项目工作的开发。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部门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弥补城市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面对现阶段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严峻形势,短时期的修复工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长时间生态环境的保持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

4.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长远的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发展近期的需要,又要留有长期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经常见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当然一方面说明我们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以道路为例,所有城市都存在堵车的现象,一条马路刚改造完成,就又开始开挖,然后又补上补丁的现象并非少见,道路堵车、停车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道路设施建设与汽车消费增长的矛盾、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充分说明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做到长远的规划考虑,当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全。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到远近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以城市的经济能力和人口发展现状为依据,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实施建设的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应当致力于建成“宜居城市”。随着当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对部分规划需要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合理,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总的框架不宜随意变动,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长远规划的意义。

4.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持之以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立足于在原有规划框架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完善,不能被个别领域或专家的个人意见所左右,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一经确定,不宜擅动,长期的朝令夕改将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伦不类。

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的决策系统,许多政府由于基金计划和时间计划考虑的不周全,而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资金了,这个项目只好停止下来,要么等待新的资金拨入,要么等待下届政府来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不能够按期完成,或者施工时间太长,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便,使居民对建设项目的热情大大减退。

城市基础建设及规划应由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完成,应完善决策系统的权威性,才能保持城市基础建设的长久性。

4.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兼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广泛,仍以道路建设为例,分为道路本身建设项目及配套建设项目,这种基础设施缺乏联系,缺乏协调性,要做到统筹兼顾,建设部门一定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协调好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协调情况的发生。

4.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质量

城市基础建设的质量,也是对城市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一种检测。例如,路边沟槽中埋设排水管道,窨井与管道铺设的不同步造成窨井晚于管道砌筑,窨井砌筑与井盖不同步,如受下雨影响,这两种不同步造成大量泥沙淤积于井中或管道中,使排水管有效口径变小,造成流量变小,影响排水能效。我们也曾看到,路面施工结束后,曾因燃气管道结头漏气,造成管道压力不足,路面再度开挖一道沟槽,处理完漏气后,由于沟槽填土质量无法与路基碾压强度一致,导致沟槽段补丁下沉,影响道路美观。大量农业富余人员融入城市,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大解决了城市基础建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人员良莠,技术参差不齐,施工培训的缺失和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大为降低,马路边手工随意搅拌施工材料,施工用水随意取用路边污水的现象随处可见,砂浆、混凝土配比随经验而定,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可想而知,引起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复,居民的反感,所以必须引起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做到重视质量。

4.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有科学发展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有目标、有原则的科学发展,使建设人员任务明确、目标明确,采用多种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快、更好地实现和完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把城市的家园建设好,造福于子孙后代。

当前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各种工作方法也将随之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还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也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总结教训,少走弯路,应该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走中国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做好城市基础建设工作,同时研究发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完善,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花园城市、文明城市、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

4.6实行项目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制度

要简化土地、建委、规划部门的程序,由专人负责道路工程的报批程序;协调社保、人社和财政等部门的工作,解决在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化过程中的社保问题,制定新的社保政策和相关规定;协调好市政公用部门之间的工作,做好已交付使用项目的交接工作,防止出现“空档”的现象;还有将审计、财政、监察等纳入日常的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

5.结束语

因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结合,从而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并概括了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传统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非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可行性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申金山,宋建民,关柯. 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