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47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1篇

论文关键词:边境城市,区位价值,广西东兴市,提升

 

边境城市肩负着“兴边富民”,推进边境地区城市化,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使命,是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1]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背景下,广西边境城市作为中国——东盟边界地区的“中心地”和“前沿地区”,要保持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挥增长极作用,并带动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充分开发、利用其边境城市区位优势,促进城市区位价值的提升。

一、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内涵界定及影响因子

(一)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内涵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目前大多被译为英文“location”,我国译作“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含义。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位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城市则是指人类生活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场所。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两层含义经济论文,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城市的分布是指城市总体的分布,因此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

边境地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经济地域类型,[3]至少由两个毗邻国家相邻的地区所构成的区域。[4] 关于边境区位和城市区位问题的研究可散见于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933年)的阐述之中。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认为,在边境中心地系统的空间组织中,社会政治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存在“社会政治分隔原则”,就使得边境地区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3],由此,限制了边境地区核心区即边境城市的发展。他还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边境城市是按地域划分的,在我国是指在沿边9省区内靠近国境线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cssci期刊目录。本文所指的边境城市特指实行沿边开放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周边国家交界处的口岸城市。目前关于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边境城市区位价值是指边境城市所拥有的边境区位优势、比较优势资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在经济上的价值实现,反映了边境城市对相关资源及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按照城市区位的定义,可知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工农业基础、科技、旅游等。由于区位因素的可变性、不稳定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某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亦会改变。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边境区位因素亦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一个主要因素。

由于受自然因素以及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亦不相同。笔者对一些比较典型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每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都不尽相同,主导区位因素的不相同也就决定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同(如表1所示)。只有清楚每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才能更好发挥其区位优势,提升其区位价值,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城市区位价值也将得到提升。因此经济论文,只有了解影响每个城市自身的区位因素,才能选择合适的对策建议提升其城市区位价值。

表1 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城市

主导区位因素

中国的成都

平原地带地形平坦

中国的兰州、延安

河流

法国的阿尔萨斯、瑞士的巴塞尔、德国的卡尔斯鲁厄

边境

中国的大同、平顶山、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

煤炭资源

中国的大庆、玉门、英国的阿伯丁、休斯顿、克拉玛依

石油资源

约翰内斯堡

金矿

中国的鞍山、包头、马鞍山、攀枝花

铁矿

中国的石家庄、蚌埠、郑州、宝鸡、武汉、株洲

交通

中国的扬州、济宁、巴拿马

运河

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巴西利亚、华盛顿、伊斯兰堡、新德里

政治

中国的嘉峪关、潼关、娘子关、友谊关

军事

麦加、梵蒂冈、耶路撒冷、拉萨

宗教

中国的桂林市、黄山市、张家界

旅游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2篇

二、知能构建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如图1)

2.城市等级体系及空间分布(如图2)

三、图表剖析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如表2)

2.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如图3)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形成前提是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最终会形成六边形服务网格。在这个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中央,有六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角上;这低一级的中心地又有自己较小的服务范围,其角上又有六个更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如图4。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分界。在实际中并不存在理想平原,因此同等级的相邻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可能会重叠。生活在两个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人,有可能到两个中心地寻求不同的服务。

四、技巧点拨

1.如何分析城市区位因素

(1)确定主导因素。确定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首先应从城市刚形成时考虑,是什么因素致使城市在目前所在地;其次,随着历史的发展,是什么因素促进和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各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确定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2)考虑发展变化。某些区位因素在城市发展早期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其影响慢慢减弱,如军事、宗教等因素。而一些过去影响比较小的旅游、科技等因素,现在却成为某些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另外,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3)构建区位分析。①地理位置:分析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位置特点及其与河流、重要交通干线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②自然因素: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③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从交通、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潜力和不足。

2.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

城市按规模和等级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其服务范围比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而规模和等级相当的城市的服务范围需进行综合考虑分析。解答相关题目时应注意三点: ①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 ②同一个区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辗段В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③同一个区域内,等级是变化的,但变化是有条件的。

五、典题精练

(2015年福建卷)图5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3篇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上海城隍庙

1.引言

随着国内RBD 功能和效应逐渐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兴建RBD 的热潮。重视和加强城市RBD 的建设,开发更多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功能,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闲暇时间享受游憩、休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城市RBD 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并使城市最终发展成为大型游憩生活空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RBD 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直译为“旅游商业区”,也有称“游憩商业区”。最初的概念由斯坦斯菲尔德(C.Stansfield)和瑞克特(J.E.Rickert ,1970)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提出[1]。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学者们把RBD 的含义扩展到城市旅游研究中,目前国外对RBD 的研究文献相对很少,主要集中在概念与特征上。

在国内,最先运用城市RBD 概念的是保继刚(1995)[2]。在探讨RBD形成因素上,吴必虎认为RBD 的形成必须以游憩中心地为基础,形成一定规模门槛人口和吸引范围,这里不仅要有旅游资源、游憩设施、游憩活动较集中的区位,更要求有较大的游客量[3]。王娟则认为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机制归纳为外部推动因子(包括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经营拓展、城市规划人本走向推动)、内部驱动因子(休闲需求)和发展支持因子(政策支撑、理论支持)三大部分[4]。保继刚认为RBD 形成机制由主观驱动机制(消费者需求驱动)和客观驱动机制组成[5]。黄震方、侯国林(2001)指出区位理论、游憩地引力大小、政府政策和旅游城市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RBD 的形成[6]。秦学也对城市商业游憩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动力机制是由游憩消费子系统牵动和游憩产品吸引子系统所构成,并由中介系统进行游憩消费引导、城市支持系统作为发展条件,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7]。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吴必虎、保继刚等更强调内力的作用,即消费者(游客)的主观需求,而黄震方等则更关注外部环境(如区位、政策等)对RBD 形成的拉力因素。

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形成因素构建

在以上理论中,作者比较赞成王娟的内部驱动因子(休闲需求)与外部驱动因子(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经营拓展、城市规划人本走向推动)的分类,但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又具有其区别与其他RBD的特性,就是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区位有重要关系,考虑至此,作者将历史文化、区位单独列为一类影响因素为基础资源。从而形成如表1所示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理论模型。

为了弥补作者学识有限的不足,同时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10位旅游管理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关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的访谈。

10位专家基本肯定了作者对第一层级因素的分类,而对于第二层级因素的选择和分类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专家认为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是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现在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为RBD带来了较大的游客量,仅仅考虑历史区位则有失偏颇,所以基础资源的二级因素扩展为:区位和交通,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历史文化。

再次,多位专家表示内部驱动因素来自消费者,仅仅体现在休闲需求上,还有物质需求,如购物等,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青睐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追寻。根据以上建议,作者将内部驱动因素改为消费者需求。

而对于外部驱动因素,几位专家认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和经营拓展可以归为一类,即旅游业和商业发展驱动。另外,对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其历史文化急需保护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为此制定的政策和城市规划也是其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因此,作者将外部驱动因素分为旅游业和商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两类。

根据访谈的内容和专家的意见,作者将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理论模型做如下调整,如表2所示。

4.上海城隍庙RBD的案例分析

上海城隍庙RBD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黄浦区原老城厢境内,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东面以人民路为界、西南以河南南路为界的地带。其核心区域是以豫园为中心的,北至福佑路、南至方浜中路、西至旧校场路、东至安仁街的一片长方形地带(图1)。

上海城隍庙RBD 的发展以上海开埠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3年之前,这时的城隍庙是老上海的庙园节场。第二阶段为1843-1992年,这期间的城隍庙是上海市民的市井生活的场所。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上海城隍庙发展成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商业游憩区。

(1)基础资源

①区位和交通

从区位上看,上海城隍庙区历史上曾是上海县城的中心地带,现在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区域,处于上海的中心位置,紧临黄浦江,交通发达,轨道1、2、8、9、10号线贯通,紧邻延安高架,同时通过延安东路隧道和复兴东路隧道与浦东相,与机场和铁路的距离也在40公里以内,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发展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游憩商业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②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

上海城隍庙区域是上海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以历史人文景观、购物休闲、美食为主,辅以节事活动。历史人文景观以寺庙古迹和江南园林为最。购物休闲则形成了古玩淘宝、黄精珠宝、商品市场和特色商商街为特色的格局。美食中西结合,根据相关统计,上海城隍庙RBD现有酒楼、餐厅、点心店、茶楼等250多家。节事活动以传统节日活动为主,同时辅以各种文化活动。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隍庙RBD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特性,为其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

③历史文化

上海城隍庙区域的空间演变和社会变迁过程是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是以城隆庙为中心的县城的空间的日益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是豫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文化的“私人”空间逐渐发展为用于百姓娱乐和商业事务活动的公共空间心[9],两者交互从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老城厢文化,其精髓主要表现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文化、儒、释、道、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诸教会聚一处的宗教文化、明、清、民国各时期相交辉印的建筑文化、日益繁盛的商业文化以及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内部驱动因素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方案,缓解了游憩和购物的时间制约因素。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解决了金钱对消费者游憩和购物的限制。根据张立生[10]对上海城隍庙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消费者对上海城隍庙的需求依次是游览、美食、购物和娱乐。对于上海本地游憩者来说,美食和休闲的需求更为重要,而对于外来旅游者来说,游览和美食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需求促使上海城隍庙RBD需要极大的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商业建设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促进其发展。

(3)外部驱动因素

①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上海旅游发展的定位是都市型旅游,即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在这一定位下,上海城隍庙区以历史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入商业元素和休闲元素,建成适合居民和旅游者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上海城市商业正朝充实商业内涵,拓展服务功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发展。因此,上海城隍庙区域的商业业态也由原来单一的沿街小商铺小摊位逐渐形成百货商店、大型综合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和特色老店相交错的格局,变为具有经济、休闲、娱乐、餐饮和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商业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满足人们对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双重要求,实现了商业业态的多样化。

②政策和规划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内环线及周边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使都市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商业、服务业、文体、休闲产业等总量得以增加、比例也得以上升。上海城隍庙区域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随着中心城区的RBD兴起浪潮,逐渐形成规模并发挥扩散作用的。新编制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做大旅游产业群”,“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引导调控政策,不仅为上海城隍庙区域发展旅游业、商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通过各级各层各行业贯彻实施,间接创造了硬件环境[6]。

1991年7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黄浦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联合编制了《上海旧城厢地段保护规划》。保护旧城厢的原则是:要维护和继承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意义的城市风貌和建筑。在旧城厢内设两个大小各一的保护区。大区以豫园为主,包括城隍庙、沉香阁、老天主教堂,保存方浜路东段旧街,福佑路一段。小区以大境阁和城墙为主,保留大境路九亩地一段旧街;城墙周围拆除一部分房屋,使城墙一隅显出于主干线人民路上。在建筑保护和街景保护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考虑到两者之间审美情趣的协调一致。对文物古迹分别情况采用保存、保护、修复、重建(复原)及挂牌标志等不同的保护方法。这一规划使得城隍庙区域真正发展起来,逐渐向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转变。

5.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开发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旧城区域要转变成为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 需要以下因素:

①区位和交通:区位处于城市商业圈内部,有商业氛围;并且处于城市旅游节点上,可与其他旅游节点互补互动;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内部空间大,可散开活动。

②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首先要具有独特、不可复制并代表城市某一时期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其次要创造具有特色的游憩设施,最后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有创造性,具有吸引力。

③历史文化:具有鲜明而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标志性,使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另外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多元化、生动形象。

④消费者需求:消费需求休闲化、高效化,多元化,进入体验消费阶段,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⑤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不仅使旅游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更成为城市的名片;商业发展渐趋成熟,丰富商业内涵,完善服务功能,以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⑥政策和规划:政策上对第三产业、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在城市规划上对旧城区域在“破”与“立”上找到平衡点,与整体城市规划相协调。

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本文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1)梳理文脉、创造主题

历史文脉是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的灵魂,是其区别与其他RBD 和旅游景区的重要标志。对旧城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其文脉进行梳理,把握其精髓,然后在其历史发展上找到对目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代表该城市历史发展中某一时期的文化,对该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和和再创造,形成该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独具特色的主题。以此主题为纲领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得旅游产品、游憩休闲场所和文化活动等都与主题相一致,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息,独具吸引力。

(2)找准市场、正确定位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其自身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有消费群体和市场。进行投资开发前,需要确定该城市是否具有利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发展的土壤,如其经济发展如何,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如何,政策导向如何等,只有当各项指标达到可以发展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时,开发建设才有意义。

当确定适宜开发后,也要明确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自身的定位。首先要确定该RBD 在城市中的位置,如区域位置如何,交通是否方便,是否能与其他旅游景点互补互动、经济发展如何等;其次要明确该RBD 的功能,避免在功能上与其他城市建设重复,减少其吸引力;最后确定该RBD 的消费群体,目前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很难有个体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这就要求RBD根据自身特点,在众多消费者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3)提升旅游资源品质、改善游憩设施

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因素是吸引人们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休闲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提升旅游资源品质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①深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②提高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契合度;③坚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改善游憩设施主要是增加游憩设施数量同时增加游憩设施种类的多元化。

(4)加强政策引导和适量引进商业运作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旧城保护开发主要还是采取政府主导的形式,并且RBD 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政府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政府运作又具有内耗性大,缺乏创造性,细节粗糙等缺点,所以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的开发引进商业运作是十分必要的。在引进商业运作时,也要注意规划者和开发商的选择。选择有实力有口碑正规的规划机构和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开发商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Standfield CA, Richert J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0,2(4):212-225.

[2]保继刚.主题公园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以深圳为例[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5.

[3]吴必虎.大城市换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4]王娟.济南市RBD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65-68.

[5]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5(5).

[6]黄震方,侯国林.大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44-47.

[7]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2):267-271.

[8]张力生.城市RBD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以上海城隍庙和苏州观前街为例[J].地域研究和开发,2007(5):65-70.

[9]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奢境:以上海城隆庙、豫园地段为例[J].时代建筑,2007:136-141.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4篇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space has a reason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loc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are different. Distinguishing and determining attributes and differences of location factor will help to make an accurate location decision, promote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ccess to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Key words: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location choice; spatial scales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部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 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 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 胡平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 区位商 区位因素 相关系数 技术创新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城市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物质能源消耗少取得效益大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和强大的动力,而且在创造自身价值同时也必然会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如何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快速、有序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们尝试对特定区域的文化生产特殊形式的空间组织进行理论化研究,空间集中和结块是两种引起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模式。斯科特(1997)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此外,他测算了影视业、多媒体等在洛杉矶的集聚度,分析了多个大城市的文化经济;Nachum和Keeblee(1999,2000)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他们发现了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作为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HaraldBathelt(2002)分析了德国莱比锡文化产业集群的再次兴起,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德雷克(Drake,2003)指出,文化产业的结块是提高创新速率的催化剂,在分工与专业化越细致的地方,文化产业的集聚现象越容易出现,因此文化集群在大城市出现的几率要高于乡村和小城市;努森和佛罗里达(Knudsen and Florida,2007)从人口密度入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创新和经济增长集聚以及空间集聚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厉无畏等(2005)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进行了思考;刘丽等(2006)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张斯龙等(2006)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关松立(2007)将中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詹大成(2009)对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周国梁(2010)对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文化产业集聚或集群形成的因素。康小明、向勇(2005)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王伟年(2006)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蔚(2007)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文化产业的集聚格局、文化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网络、社会网络,以及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国大部分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处于文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要体现文化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需要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延长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整个生命周期,本文基于区位论、文化产业链原理、相关分析确定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指出创新与耦合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识别

区位商又称专业化率,所谓商就是比率。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计算公式为:

LQ=(eij/ei)/(Ej/E)

式中LQ:i地区文化产业的区位商;eij;i地区文化产业的增加值;ei;i地区的总产值;Ej:全国文化产业的产值;E:全国总产值。

当LQ>1时,说明文化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具有集群效应;当LQ=1时,说明文化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当LQ

本文中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我国14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商,如图1所示。

G·Tichy借鉴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且,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文化产业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00年至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小于40%,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从图1中14城市文化产业LQ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成长阶段,集群优势还不十分明显,需要分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以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向成熟期发展,充分展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意义。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分析

(一)基于区位论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或称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对区位主体的区位影响大的因子是主要因子,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区位因素包含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比如工业区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包含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条件。产业区位因素和城市区位因素均包含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产业区位因素的已有研究,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指环绕社会、比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和地形。气候包含雨热、光热水组合,日照、昼夜温差等因素,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便于原材料、产品运输及销售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经济因素是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创意环境等。

(二)基于文化产业链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文化产业链包括策划创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与延伸开发等环节。基于文化产业链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1.文化创意及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源动力。文化创意指文化创新的成果,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经营的主要商品形式,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以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开端。文化产品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各国的产品设计呈现一致的国际化风格,缺乏地区性的文化特色。让中国元素体现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又能让国际认同的优良的文化产品,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集群内企业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技术资本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与人才密不可分,极其依赖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在具体形式当中进行的,这一过程包含了劳动力的变化和同化。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两大渠道。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创造宽容环境,拉动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技术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可以成为资本,与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聚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值,可以称之为技术资本。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产业与技术的高效聚集体。根据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而研发的技术可以促进技术资本价值增值效应释放,促进地方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相关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动力。产业联系是产业联动的基础和前提。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是紧密,产业联动的效果和效益可能越高。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表示每生产单位j产品需要消耗i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反映了产业间的直接联系,又可以反映产业间的间接联系。

表1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列出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均居前六位的相关部门。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展示了和文化产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六大部门。基于产业间联系,坚持技术创新,重点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规划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才可以有效保护与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发挥聚集效应。

(三)基于相关系数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筛选

根据相关系数的界定,相关系数高于0.5时,说明两因素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选取指标依照2004~2012年西安市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中所给指标,遵照可观测性原则,计算各指标和西安市历年文化产业LQ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中。选取相关系数高于0.5的因素,分类后构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如表2所示。

(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作用关系——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其理论基础是文化经济学,核心在于文化和经济的耦合发展。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目前的动力实质上表现为内、外动力的双螺旋动力结构。外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与引导,内动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两者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首先,在文化产业链中,政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相应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而企业主要负责引进高级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生产、销售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产业链主体。其次。在经营过程中,政府负责措建文化产业招商平台,企业则着重进行文化产业经营项目的硬件设施改造,提升服务水平和文化产品质量,提升招商引资的实力。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创新与耦合

(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挖掘内部动力

1.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基础,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级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缺乏已成为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清晰定位,培养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强调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如洞察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等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同时需要构建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加强对创新型策划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新技术开发应用人才的培养,关注非公有制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文化产业高科技技术研究,提高文化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会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得到改善,需要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行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产业与技术的高效聚集体。技术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可以成为资本,与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聚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值。根据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而研发的技术可以促进技术资本价值增值效应释放,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产业间的耦合集群发展——增添外部动力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6篇

郊区住宅大盘远离城市中心区域,项目选址通常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房产价值增长速度快,开发商以其独特的开发模式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收益,如重庆市的龙湖地产等。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也面临着许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1.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界定及特征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房地产商单独或者联合在城市郊区或者泛城郊地区进行开发的商品住宅。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1开发区域的限制房地产商进行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区域必须限制在城市郊区.

1.2开发规模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在郊区进行的商品住宅开发活动都可以称为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必须有一定的规模限制,通常情况下,构成大盘开发的基本条件开发规模至少应为数千亩.

1.3房地产商扮演双重角色

房地产商除进行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活动之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城市基础设

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经营责任.

1.4房地产商实力雄厚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规模决定了房地产商必须拥有雄厚的实力,开发主体既可为一个独立的房地产公司,又可为多个房地产公司的联合体.

2.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重要意义

2.1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大发展。随着城市中心区域的快速发展,原有城市发展模式已不能承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城市开始采取离心扩散式的发展模式,主动向城市郊区扩展。一方面可以摆脱城市中心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经济等压力;另一方面,城市郊区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城市规模得到了不断发展。城市郊区住宅大盘的开发使房地产商积极的介入到城市开发的过程中来,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在建设郊区住宅大盘的同时,也承担了城市郊区部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带动城市郊区经济、商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的发展.

2.2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城市中心区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心区的土地价格变得十分昂贵,房地产商进行住宅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很多城市的中心区域已经变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再加上拥挤的交通环境,已经很难建成宜人的居住环境。此外,现代人们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房地产商将目光投向了地价低廉、环境优美的城市近郊区.

2.3有利于城市规划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开发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开发往往是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筹划之下进行的,在规划过程中。规划部门必然会考虑其与发展规划中的各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布局相吻合,且与城市工业、商业及其它产业的调整和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也必然呈相辅相成的关系.

2.4对于房地产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房地产开发商面对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机遇,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抓住机遇,适时转型。房地产开发商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增强其竞争力.

3.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3.1市场定位及影响因素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市场价格定位;(2)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目标客户定位;(3)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经营属性定位;(4)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规划设计定位;(5)住宅大盘的建筑结构设计定位;(6)住宅大盘的建设方案设计定位.

3.2开发模式影响因素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项目是一种大规模、多功能、规划性的综合性房地产项目开发,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根据已有的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经验分析,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运作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开发商单独进行开发模式和多个开发商联合开发模式.

3.2.1开发商单独开发运作模式。

开发商单独开发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广州市的祈福新村项目。在这种模式中,开发商可以在项目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由于开发商独立承担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项目开发建设也加剧了自身的负担,开发商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一个项目中,也减少了其它项目上获利的可能性。就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状况而言,几乎很少有开发商愿意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3.2.2多个开发商联合开发。

在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开发规模巨大,使很多的中型房地产开发商无法参与,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也面临实力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实行联合开发变为可能,也为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联合介入郊区住宅大盘项目开发提供了机遇。采用联合开合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广州市番禺区的“华南板块”。但这种开发运作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开发商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不利于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整体开发建设.

3.3相关政策影响因素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城市规划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产业政策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土地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城市土地决定、规定、意见、通知等。土地政策成为影响房地产开发最直接的风险因素。具体来讲,土地政策对城市郊区住宅大盘开发风险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取得方式和年度土地利用指标等三个方面。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各项建设而预先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的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施的过程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和调整城市规划的时候就要全面考虑,使城市规划体现出其宏观性、整体性、长期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也要及早预测当地城市的规划目标,选择到增值潜力较大的区位。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利率和汇率水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三大政策.

3.4区位选定影响因素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区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子、设施因子和位置因子三个因素.

3.4.1经济因子。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区位影响因素中的经济因子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居民的收入水平、区域经济居民的消费水平等。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房地产区位价值的不同,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内居民可以享受到更高的个人收入、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更高的生活质量.

3.4.2设施因子。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区位选择的独特之处是十分注重社会性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其完整性。具体是指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项目周围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娱乐设施、医疗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

3.4.3位置因子。

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项目如何选址将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利润和居住着的经济效益或生活满意程度。其中,位置因子是影响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区位选取的关键因素,主要反映在项目选址地的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状况,项目选址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3.5经营管理影响因素

经营管理是郊区住宅大盘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地产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开发商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的将所建房屋出售出去,并回收资金获得投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风险、财务风险、时间管理风险、沟通管理风险、经济风险和内部决策与管理风险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营销策划影响因素、物业管理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4.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开发的具体措施

4.1准确的确定项目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对泛城郊地区住宅大盘的营销具有关键作用,开发商要做好住宅大盘开发的市场定位工作。对于市场价格定位,要制定出合理的租售价格,一方面要维持开发商既有的利润水平;同时,也要为购房者所接受。开发商必须明确住宅大盘建成后的市场目标客户,只有判断好目标客户,才能获得预期目标。为此,开发商要认真分析该区域人口构成比例,合理预测市场需求分析,开发相应的建筑市场。对于住宅大盘的方案设计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要求,保证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质量;同时优化建设方案,做好住宅大盘项目开发的具体实施建设;此外,还要根据预测的目标客户类型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4.2选择适当的开发运作模式

选择适当的开发运作模式也是房地产开发商进行风险规避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力和郊区住宅大盘项目的建设规模。在郊区住宅大盘开发过程中,如果住宅大盘的项目并不是超级巨盘,而且房地产开发商具备足够的实力对项目进行单独的开发建设,那么开样的降低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郊区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和建设。此外,开发商对住宅大盘项目的选址离城市不宜过远,或者选择发展不成熟的区域,避免开发的住宅大盘项目避免成为一座“孤岛”,而需要与城市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绵带.

4.5制定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案

房地产营销一直就在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担负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以独特的主题策划为中心,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在消费者和开发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使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直达消费者.

现阶段,只要房地产企业认清形势,房地产策划能有效地整合房地产项目资源,充分发挥它的特长,增强项目的竞争能力,以赢得自己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余凯,《我国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温伟,《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联合投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3]刘瑞光,《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7篇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8篇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部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新晨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第9篇

关键词:廊坊;城市化模式;影响因素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城市化模式包括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主导方向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而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城市化模式主要有:一是城市化的目标定位,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影响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和制度因素。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包含区位、地形、环境、资源、交通等方面,直接影响城市化的目标定位。

廊坊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环境优越,地形平坦,交通发达,已具备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条件。在廊坊自然地理因素中,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是区位因素。廊坊自然地理因素的独特性要求我们把发展消费型城市和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定位。

1 抓住区位优势定位城市发展,构建服务京津的消费型城市。改革初期,廊坊提出“一个扁担挑两头”,以服务京津为重点发展商品经济。1985年,廊坊形成了“双轨式”城郊型发展战略。1995年,廊坊市制定了“大廊坊”战略,提出一条既注重自身挖掘,又重视开放引进的良性发展路子。进入新世纪,京津冀加强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200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使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2008年,我市提出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就是把廊坊建设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保健、休闲娱乐等高品质健康生活置业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2009年初,廊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同城战略”,在依托京津、借势京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融入京津、同城发展的新思路。可见,瞄准京津消费需求,建设消费型城市,是廊坊抓住自身区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的合理选择。

2 廊坊的资源状况以及区位特点要求廊坊的城市化目标定位专注环保标准,构建环保型城市。廊坊地区土地、地热和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水资源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廊坊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制约和限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作为京津的近邻,廊坊需要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在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更多地兼顾环保因素。长期以来,廊坊一直重视环保型城市的建设。早在1998年,廊坊就提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本世纪初,廊坊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主要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持平衡、环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2008年廊坊提出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永葆廊坊生态环境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廊坊建成了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还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充分体现了环保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然,廊坊的自然地理因素对于城市化动力机制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廊坊地区资源相对贫乏,又面临京津的强大经济优势,这些将深刻影响廊坊产业规划,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经济因素

1 经济发展战略对廊坊城市化目标定位的影响。经济发展战略是影响城市化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廊坊城市化目标定位是随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而不断变化的。改革初期,廊坊人以服务京津为重点发展商品经济,注重廊坊服务京津功能的开掘。90年代,廊坊调整发展定位,提出了面向京津唐经济区设想,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突出,直接制约了其他产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的前提,提出了“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口号。自此,生产型城市成为了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廊坊市通过工业的崛起,为农业、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 经济发展状况对廊坊城市化水平的制约。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的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只有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才会不断扩张。当然,城市化水平有时与产业发展状况并不一致,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从廊坊城市发展看,从1978年到1999年,廊坊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三次产业比重顺序由1978年的“一、二、三”结构变为“二、三、一”结构,1998年前后,廊坊的城市化率达到30%,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但低于35%的国际标准。目前,廊坊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6,31%,但仍然远远低于65%的国际标准。总的来看,廊坊的第二产业发展超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质量较低。

3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构成廊坊城市化的内在动力。从城市化动力系统看,产业结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三大产业中,农业主要为城市提供食物和原料,输送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市场;而工业发展将导致相关企业在有利的区位聚集,导致聚集生产的专业化,进而促使聚集地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快速崛起;第三产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廊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提升,“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工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1.8:41.2:17.0,到2008年已经变为12.3:56.6:31.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到2008年,廊坊的城市化率达到46.31%,居河北第四。

三、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中的制度及政策因素

1 国家发展理念调整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数次转换,城市化模式也经历了相应转变。改革开放之处,我们确立了一种经济主导型发展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在城市化方面往往忽视城市化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开始纠正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是从的片面性,廊坊在城市化模式选择

上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提出生态型城市建设定位。进入新世纪,我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廊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城市化中如更加注重生态和谐和城乡协调发展,强调城市化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与两型社会构建、城市化与就业、城市化与农民利益保障等关系。此外,廊坊市自身的一些发展战略和规划也对城市化模式有重要影响,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及现在实施的“三年大变样”,对廊坊城市化模式也有很大影响。

2 国家城市化战略调整的影响。我国在改革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战略;90年代倡导形成大、中、小城市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2002年党的16大报告强调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实践中,各地纷纷强化了大城市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开始进一步凸显大城市的作用并积极倡导城市群的建设。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城市化战略总体上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近几年才强调大城市群的发展,这是廊坊城市化模式选择的重要政策环境。

3 相关行政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第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使得土地使用权转让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第二,现行户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屏障严格地将城乡居民隔离开来,其实质是一种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就业、就学等方面无法得到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机会和待遇。第三,现有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全面保障,而广大农村人口享受的保障范围极其狭小,无法得到城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处,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以上是包括廊坊在内的众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4 市场机制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市场机制是城市化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廊坊而言,城市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政府主导城市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使城市的发展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发展,但同时单一的政府主导又容易造成城市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出现城市效益同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不相符的现象。在今后城市化实践中,应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升军,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制度成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周英,城市化模式选择:理论逻辑与内容[J],生产力研究,2006,(3)。

[3]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