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17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1篇

关键词:具体生活;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化、生活化主要是借助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环节之中熟知知识点以及知识和生活之间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具体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去体味数学知识在生活之中的真正价值,以及领会到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又是服务到生活之中去的。

一、要学会运用有趣的游戏,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教师想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应该要设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玩,这是他们的天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可以把数学的知识点隐含在游戏之中。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游戏:在教师手里有一截铅笔头,让学生猜铅笔头在教师的右手还是左手里,并由此导出可能性的概念,之后教师敞开双手,让学生看,并及时导出其他两个概念:不可能和一定,学生在这里便会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三概念,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游戏之中学好数学,同时又可以让数学的知识渗透到游戏里,让学习变得轻松。

二、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增长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数学课堂转化成现实生活,这样的教学工作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只有充分地熟悉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而从学生具体的实际生活出发,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搭建起来,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数学非常的亲近,他们也就会不自觉地运用相关的数学意识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增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比如,当我们在教授《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的认识》这一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教科书、魔方、茶叶筒等具体的实物,这样之后从体到面,详细地去表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等,让学生发现所有的这些相关图形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无形之中也就产生了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学学习的课后复习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数学的学习更是这样,对于数学的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培养学生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断地提高。比如,在学完《土地丈量》之后,使孩子们测算操场的总面积;学完《时间的计算》之后,使学生计算出一天之中在学校里的时间;学完《统计图表》,要求学生把自己班级中八个小组的人数做成统计图等。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生活里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之中要联系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让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之中了解数学。进而让数学的学习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最终真正地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2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3篇

一、学生自评体系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中,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和可观察性、相互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和本质性、公平性被较多地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还需要遵循的有: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参与度、合作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其中,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成长记录中的选择材料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见。

(二)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段目标”和“推迟判断”广泛受到关注。所谓“学段目标”,是指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推迟判断”,主要是指一些对自己测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向老师申请重新作答,老师再次给出评价的情况。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允许他们第二次答题,并对第二次的试卷作出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们。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在于观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寻找其他途径,与他人进行合作。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比较,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五)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评体系具体设计

根据上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现主要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来设计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现对上述评价标准做一简单分析:

(一)从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听懂上课所讲内容,是否掌握课上所讲知识

听懂所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课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期望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客观而真实地测验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是否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前后连贯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有不可隔断的联系。比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有关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加法来实现相同的计算,以此达到新旧知识的连贯。

(二)从情感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更重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有趣。

2.是否能欣赏或感受到数学之美,是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享受。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数学知识目标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才会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热爱和重视数学,以应用的激情努力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课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才会对其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而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从动作技能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所有的动作技能中,成功发现并提出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过分关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也就不可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发现问题之后,成功地提出问题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动作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数学能力的最终表现。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能否做到举一反三是检测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只有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才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才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灵活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效性 教学体系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不断转变,如何构建完善的实效性教学体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焦点。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上述理念已经成为指导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标准,而且为广大教师指明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1]。我结合自己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构建实效性教学体系的策略,主要包括:注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化过程、超越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三方面,现将其与同行共同分享,以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进步,让孩子们学有所成。

1.注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体验与理解数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在良好的情境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及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创设具体、真实、生动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并体现了情境创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2]。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还要合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使情境创设更具合理性、高效性。

2.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化过程

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独立思维、合作交流等能力[3]。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若想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就必须亲历数学化的过程,进而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审核标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型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而且要掌握各种知识的学习规律与应用技巧。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更多地去表达、去思索、去研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也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将一个长100m,宽35m的排球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感到比较困惑,很多学生表示:“排球场太大了,在纸上画不下。”此时,我再次提问:“那我们看到的地图又是如何绘制的呢?”很多学生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并且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比例尺及相关数学知识,很快就画出了一张排球场的缩图。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为基础,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超越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教材的讲解与学习,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教学任务,而另外一半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也是构建实效性教学体系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材是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根本,但是学生学习到了新的数学知识,并不代表他们掌握了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厘米》(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让学生使用格尺进行铅笔、黑板、文具盒长度的测量,并且进行分米与厘米的转换;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室长与宽的测量,并且利用公式进行周长的计算;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苏教版三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近一段时间本地天气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进行晴天、雨天、阴天天数的统计,并且计算出最近一段时间降雨的可能性。

总之,在新的教学环境与背景下,适时构建完善的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必须注重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研究,并且结合教学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最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效性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亚扬.“给力”情感,提高课堂实效――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13.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问题 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相应变革,其中一个重点是数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慢慢回归生活,因为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严重脱轨,学生的生活情感缺失,实践活动缺乏,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思维的火花无法被点燃,由此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不到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价值所在,使得原本对学生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数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如何让生活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我从以下方面做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也可以反过来为日常生产生活服务,纵观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的很多素材和资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实际。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以前在超市里购物的生活经历;教学植树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植树节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教学认识时间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在生活实际当中所见到的图形举例说明;教学统计和概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消费的电费单和话费清单,等等。我校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及大小的比较》这节课时就充分挖掘了学生身边熟悉的数学资源,他利用学生每天吃蛋奶这一鲜活的实例进行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天天食用蛋奶面包,你们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积极地讨论着,小组汇报出来的数据都是整数,这时教师出示了鸡蛋、奶、面包的价格――鸡蛋0.65元/个、牛奶3元/盒、面包0.95元/个。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请比较一下这三个单价有什么不同?有一位学生回答:“这三个单价里有一个是整数,我们以前学过,但另外两个我还不会读,也不知道它和整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方法,我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并揭示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认识以及大小的比较》。如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稍简单的题目让中等学生回答,最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伙伴。

3.选取生活中生动的数学素材。在教学中,面对课本上枯燥的例题,学生可能厌学。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周围事物中选取具有典型数学意义的实例进行教学。一是使学生逐渐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如果把单纯的计算题24×12作为例题,则既难以解释算理又缺少趣味。一位执教的教师就让学生拿出24色彩笔,让学生猜一猜12盒这样的彩笔一共有多少支。学生当然会猜出不同结果。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判断谁的猜测比较准确呢?由此引出24×12,就容易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必要性,提高计算兴趣。

三、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搭建生活化和数学之间水融的平台,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使之作用于学生的主观心理,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例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在激趣导入环节中,根据学生喜欢参加活动这一心理特点着手进行激趣谈话:“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同学们知道这个节日是属于谁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属于我们广大少年儿童的节日,我们都很喜欢。”老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每一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今年的儿童节也不例外,除了学校要举行庆祝活动之外,我们每一班级都要以班为单位举行班级联欢会,可是我们得事先把教室布置打扮一下,让它更具节日的喜庆,老师和几位班干部商量过了,我们打算买一些彩纸做出各种颜色的花来装扮教室,可我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颜色?现在分组来统计一下。”同学们顿时兴趣高昂。最后统计结果显示,全班同学普遍喜欢红和紫两种颜色,然后老师让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绘完之后老师又问:“同学们,统计的结果已经出来了,老师明天就去买纸回来做花,你们能根据自己绘制的统计图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吗?”学生A:老师,我建议红色和紫色的纸多买一些,因为喜欢的人多。学生B:老师,我觉得统计的用处很大,它能帮助我们做出很多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我今后在生活当中要具有这种统计的意识……整节课教师紧紧围绕同学们即将过“六一”这一生活主题,设计出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因而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收集生活素材的有心人。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具有价值的、有利于感知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素材,作为引入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不仅有利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增进对数学价值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真正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更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教学 关系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营造网络化学习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极大的影响数学教育现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丰富表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情境、激兴趣

兴趣是学生激发思维的推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图画、文字、声音和动画于一体,具有综合处理能力,为学生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如我在进行《找规律》内容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电脑的绘图功能整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绘图,设计出学生喜欢的小花、彩旗、灯笼和跳舞的小朋友。又如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后,我又让学生利用绘图功能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拼搭出美丽的房子、汽车、小树、机器人等图案,再用多媒体投影机把他们制作出来的作品放大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想象力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突重点,破难点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她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她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她们的抽象思维,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就能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画直角是教学的难点。以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费时间,又难懂。今天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抓住画图步骤清晰展示,使新知不新,难点不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牢固掌握新知,我先让学生试画,发现学生握三角板的位置及画直角边的方法不对,就在多媒体电脑里设置一个类似情节,然后让学生判断方法是否准确,再请多媒体电脑评判对错。然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再画几个直角,并提出速度要求“看谁在1分钟内画的直角又准又多”。只要借助计算机,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就能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这种传递又是那么的有吸引力,有启发性,既减缓了学生思维、推理的难度,又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有效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现。比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时,把平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如升降机、推拉窗、螺旋桨、陀螺等物体的运动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的新运动方式,通过交流并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现象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同学的策略,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法。这堂课,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引上了“探索、发现”想学数学的轨道。

四、利用多媒体延伸课堂教学

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即学生在班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我在教学《简单统计》、《数的产生》时,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辅助教师很好的完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扩展学习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一定能更好发挥新课程的设置理念,实现教材改革的真正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7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书本及黑板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改变以往小学生数学水平普遍不高的状况,从而使其能够奠定更加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主体地位,变为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去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基础性认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这一教学模式将主体地位转交给了学生,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两个方面。首先,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探究式活动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以及探究的方式去了解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其次,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广泛地对其进行应用,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通过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多地去构建解题思路,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二、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完成:

1.构建教学模型

构建教学模式是将探究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前提。教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在课前完成。课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要根据此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进行确定,从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学生学习认识数字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火柴棍等物品到学校,这样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物品的利用去主动地认识数字。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必须学生亲自去完成,教师只能作为引导的角色而存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培养。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鼓励学生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利用数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购买物品,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行对所要找零的钱数进行计算,这对于其加减法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进行学习,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中的数学。由于小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在心理方面其发展均不够完善,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其单独地解决问题,对于综合性以及复杂性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去帮助学生进行解决,并同时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才能使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达到更高的标准。

3.坚持问题式情景教学

所谓的问题式情景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对种种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欲望的培养十分重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对知识的不同接受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整体上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时提出一个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学生去判断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地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主要趋势。应用过程首先需要通过对教学模型的构建来实现,在此基础上,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式情景教学,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索桂芳,薛彦华,赵明录,等.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第9篇

———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作者曹增平

[内容摘要]俗话说:生活是树,健康是根。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应该是:数学是树,生活是根。因为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几方面实践,来探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课堂氛围要生活化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师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商人,模拟的经营。

教学第一步,告诉学生经商要有资本,首先要积累资金,现有一批积压货物处理:

1、帽子原价二十元,现价是原价的50,现价是多少元?

2、围巾原价十五元,比现价高50,现价是多少?

3、手套原价二十元,打六折出售,可卖多少元?

4、篮球原价三十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可卖多少元?

算出四种物品变卖后共有多少钱?(五十元),将这五十元作为个人积累的资金。教学第二步:用这五十元作资本,到批发市场去:

鲜花每支1.2元(购买50支以上,才可以批发)

苹果每千克1.6元(购买5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西瓜每千克1元(购买6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50元可以买什么?(学生积极主动地计算,发现什么也不能买)怎么办?大多数学生想到合伙经营,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总资金就有200元。

教学第三步:选择投资

师出示:

鲜花时间:五月的一天

天气:阴

进价:每支1.2元

选择:1、买50支2、买100支

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后有的选1,有的选2。接着出示结果:进货后,第三天是母亲节,鲜花以高出进价的50全部售出。选2的同学激励、兴奋,选1的同学后悔莫及。后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批发苹果、西瓜。每一次选择,学生都十分慎重。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通过这次模拟经营,还体验了一个商人的苦与乐,知道了做生意有风险,要自负盈亏,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 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3.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4.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 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1.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和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

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和利率》时,就亲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象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用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这时一下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说:“我买5包方便面,一包1元,共花5元。”有的说:“我想买1瓶饮料和一个面包,共花9元。”“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同学们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到底花多少钱?你们会解决吗?请同学们自己想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讨论后,汇报结果和想法。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价值。这种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强化情境创设功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黄超和凌坚龙两位同学去深澳镇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教师认真耕耘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 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予以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

在学习统计图表之后,可设计“做聪明的购物者”的作业。让学生到附近几家大型商场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同类商品的价格,并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以此来帮助自己在挑选商品时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选择。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再如: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可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

食品价目表

食品面包红肠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

单价1元5角8角2元3元3元1元5角5角

数量1721124

总价1元5角5元6角4元3元3元3元2元

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这道题看似与学习内容的联系不很紧密,但就在学生为购物单的设计苦思冥想之时,他们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道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题了。当然,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__年第8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