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预算会计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12

预算会计的特征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1篇

关键词:广西;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管理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2]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2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回顾

(一)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根据刘仲文(2006)的研究,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历史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1)]以Sprouse&Moonilz的1961年ARSNo,1与1962年ARSNo,3为代表的早期研究;(2)以APB1970年发表的statementNo,4为代表,对“财务会计琏本特征概念”进行的探索性研究;(3)以1973年10月特鲁伯罗德报告为代表,对“财务报表H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七项标准”进行的首创概念研究;(4)以1980年美国FASB的SFACNo.2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代表的专题研究;(5)以1980年加拿大CICA提出将“财务报表概念”加入其手册(FSC第1000节)为代表的响应性研究;(6)以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为代表的推广研究;(7)以1999年英国ASB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为代表的深入研究。南此可见,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和解释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其中,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描述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要性”,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描述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

(二)国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阐述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有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会计核算要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全面性、重要性和谨慎性等几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0年7月开始实施的《会计法》第三条提到“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列明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谨慎性、重要性等几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第三条也提到“企业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到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是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付磊(2005)认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依次是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分别构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公正性及其次级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连续性)、相关性及其次级特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相关性、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系统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内部性。葛家澍(2007)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考虑计量对象的特点,并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配合。

(三)国内外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回顾 以上所述均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对于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其同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但根据前述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未涉及到政府会计。而在有限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文献中,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1987)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澳大利亚在《会计概念报告第3号》(SAC3)中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等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2001)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并包括重要性、忠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等八项质量特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如越南在2003年开始以国际公立部门会计准则作为基础,制订其公立部门的会计标准。而我国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则由于我国并无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准则或制度,而散见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解释性文件中。如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第二章中,就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而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章中,也同样就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阐述,如可靠性、合法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资金专用性。陈劲松(2009)指出,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具有多维性,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稳健性和重要性,同时受成本收益的约束。从上述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各预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内容难以相互统一。二是把会计确认基础、会计计量方法混淆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混淆了三者的内涵与外延,使人们无法清晰明了地理解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及具体内容。收付实现制作为一种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会计确认基础,它对政府及其部门的会计业务核算起到统驭作用,贯穿于整个预算会计体系;而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一般核算原则中提及的实际成本计价,其仅仅是对会计要素计量方法作出规定,不能作为信息质量特征。三是基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远远不如企业会计成熟的现实,在提及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仅是专指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对政府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应达到的质量要求,仍处于尚待发展的阶段。各国或组织对政府会计质量特征描述见表1。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

(一)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虽然会计信息于有关利益各方是相当重要的,但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有所不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诸如审计税务部门等。企业作为社会中最普遍存在的微观经济主体,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完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度)制订机构追求的目标,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政府活动既涉及到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与社会公民紧密联系的方面,更与外交、军事等活动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比企业更为广泛。但并非所有的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要纳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还是服务于政府预算编制的需要,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本身,如立法机关和审计机关。随着公共预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算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公民意识的增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涉及的范围必然会更广。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于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对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参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模式,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对公立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解释,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以下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成本收益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并非是以信息量的多寡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信息量大意味着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就高,而信息量过少可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政府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如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样,必须要考虑成本收益原则,才能让信息的生成不断地持续下去,服务于民众,即只有会计信息生成所产生的收益大于其花费的成本时,信息的供给才是理性的。政府会计作为核算政府及其部门的专业会计,在会计核算方面尚存在许多难题。当某些项目的确认及计量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盲目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影响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

二是政府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可靠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可靠性的定义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立足于实际的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完整性。从可靠性的内涵和特征来看,这一信息质量特征同样适用于政府会计。而表1所列明的各国及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都将可靠性列入其中。本文将可靠性列为政府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如果政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如实完整地反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活动,这些信息则是无用的,不利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2)从政府活动的特性来看,政府活动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同,它主要是提供非营利性的服务,收入主要是通过税收等方式来实现。这些非营利性活动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福利和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缺乏真实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将会使政府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三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内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和可比性。

(1)相关性。相关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报告主体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基于目前政府会计主要是服务于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选择与经济、政治决策等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相关性可以使政府决策更有效率与效果。而且,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对外投资以及政府面向国内外发行债券等活动的日益增多,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而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特征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必将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也有利于培育一大批信息使用者,从而促使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2)可理解性。从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模式,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形成各不相干的三种核算体系,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务成果及运营绩效作出完整的判断,难以理解各报告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业已实施,但预算民主的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以使得政府收支行为置于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之下。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信息并未向公民公开,公民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调整等环节并不熟知。从资金的价值运动来看,人们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活动知之甚少,无法对预算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预算支出是否合理作出有效的判断,对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只能一知半解,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供给过剩,不利于公民的参政议政。因此,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尤其是预算信息的公开程度;另一方面,针对人们普遍对政府活动了解程度不及企业的现实,要使政府所公开的会计信息简单明了,以利于人们的理解。

(3)谨慎性。由于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对少数涉及到成本核算的业务允许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谨慎性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从资产或收入的角度来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资产金额被高估,无法实时地反映资产的损耗程度。而从负债或费用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隐性债务金额巨大,涉及到社会保障资金、政府担保、国有企业亏损补助等方面,而这些都没有在预算会计报告中体现。因此,在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强调谨慎性原则,对于正确核算我国政府会计业务、防范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国际公立部门的会计实践来看,多数国家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贯彻谨慎性原则。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财务报告的差别是由大量的交易事项和政府结构的差别导致的,而不是在会计程序和实务中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导致的,因此,可比性要求政府结构内相似的主体对所有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原则或报告方法。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在现阶段,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机构层面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都有待提高。

四是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特征:及时性、重要性。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相关,能否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关

键在于其披露是否及时,是否能达到信息使用者对所披露信息的数量要求。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来说,及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地提供财务状况和营运业绩,不但是其一项法定义务,同时也可以早日解除其受托责任,并且更能体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而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失去时效性的会计信息,即使是真实可靠的,也无助于其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同时,从会计信息的数量结构来说,并非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越多越好。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信息超载必然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使信息披露变得不经济。但对重要会计信息的忽略则会引起使用者的误解,影响到其经济决策。因此,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必须要重视重要性特征。而对何为重要的会计信息的判断,除了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外,还与政府及其部门的活动特点有关。政府活动的非营利性特点必然使得其与企业在重要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三、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通过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知,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均是出现在其所制定的准则体系中,尤其是在概念框架中。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提及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各不相同,难以对政府及其部门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起到统一指导作用,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显而易见。因此,要构建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须首先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体系中专设章节来描述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不是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模式,《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基本准则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至于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称谓,也可以参照企业基本准则,称之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一致性。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3篇

关键词:国库;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25-03

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兼具预算会计和银行会计的双重属性。从国家预算角度看,国库会计是国家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等共同参与预算执行;从银行角度来看,国库是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业务纳入人民银行会计体系统一管理。加深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厘清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推进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预算会计改革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探讨国库会计职能。李勇(2007)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提出要从体制上加强国库会计建设,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国库会计职能履行,从技术手段上增强国库会计履职能力,营造环境以提高社会对国库职能的认识。第二类是探讨国库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关系。唐树君(2005)分析了税收会计、国库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联系,指出三者都是为执行政府预算服务的,同属于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有相同的目标,同反映政府资金活动。但三者的会计主体存在差异。

根据笔者的阅读范围,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国库会计环境、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著述。尽管如此,由于国库会计隶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还是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文献)做一个梳理。相关文献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李建发(1996)通过回顾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对比中外预算会计,提出预算会计的环境性前提与规范性前提概念。在会计目标上,他针对政府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财务报告应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基础,并提出扩大中国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把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国家债权债务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赵建勇(2001)结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第11号,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发的第34号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计量基础、报告模式、预算报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郭彤(2003)认为政府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是为了履行政府对其委托人的报告责任,而政府报告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变化和人民对政府要求的变化。预算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必须以履行政府报告责任的认识为出发点,以满足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王晨明(2006)对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供给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会计信息供求状况对会计目标的影响,认为明确报告的受托责任和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作为预算会计的主要目标。

借鉴预算会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明确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已往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对国库会计而言是重要的,因为国库会计与其他会计一样都处于特定的客观经济环境中,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事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样需要依赖事先确立的若干会计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应由会计主体、持续性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组成。因为这四项假设是比较公认的,也符合国库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便于对国库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主体观念是建立会计科学和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几个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通常把会计主体列为首要的假设。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它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整体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需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财政部门报告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和结果,同时还需将同级财政收支情况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主体采用了双重视角,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即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报告主体为财政部门。

(二)关于持续性假设

持续性假设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重要基础手段,国库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各项活动不仅不能带来赢利,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性假设,我们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中,强调国家公共活动的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基本含义是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可以被划分为相等的时间单位,以便对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连续的反映。这种为了会计核算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相等时间单位称为会计期间。国库部门除了按月份、季度、年度进行分期核算和报告外,还要求按旬核算并提供预算收支的旬报。与企业的会计分期相比,国库会计分期显得更详细、更重要。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资源的委托方能够定期了解到国库部门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国库会计对象是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因而货币计量自然成为国库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此外由于国库不计算盈亏,因而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取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国库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得到的结果,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关于财务会计目标,二十世纪80年代左右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国库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规定,资源的受托者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央行国库部门承担了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者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央行经理国库的法定性决定国库会计的受托责任

从我国国库会计实践看,《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因此央行经理国库具有法定性、唯一性。根据政府委托理论,央行国库部门是公众的受托人,央行国库与公众之间是委托关系,对公众承担着巨大而广泛的受托责任。央行国库为了履行受托责任,必须有可供使用的资源(如机器设备、人员经费),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公众对于资源的提供不管自身是否自愿都无法回避,更不可能通过市场来改变这种受托关系,因而公众关注点只能定位于对受托方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决定国库会计目标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主。

(二)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关注于央行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我国有关预算会计的规范中,无一例外地的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在政府内部。作为预算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限定在政府内部及立法监督机构。上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国库信息的关注点均侧重于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征收机关)看,作为政府的管理者,制定经济决策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都需要获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国库会计信息。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作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机构,也需要反映国库资金运动情况的所有国库会计信息。从中央银行看,国库是人民银行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经理国库的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国库会计核算统一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其会计信息理应提供给中央银行。从立法机关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关,负责审批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并监督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需要借助国库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评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的合规性等。

综上,各信息使用者关心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方面的信息,包括是否及时收纳国家预算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同级财政库款的支拨等,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

四、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的质量的要求。在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结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和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在质量上达到保证,会计目标就无法实现。各国预算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十分重视,了多项政府会计概念公告,提出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的特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可理解性、重大性、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为了解除国库会计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在国库业务处理规范中,也要求国库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一系列的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政府各部门、立法及监督机构、人民银行及上级国库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国库会计信息,关注国库会计是否及时记录、反映国家预算收支变动,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必然要求国库会计信息明晰、便于理解。

(二)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国库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地反映国库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目前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要求国库收入必须以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开具的缴款书、税票作为记账依据,国库支出必须以财政部门开具的拨款凭证为依据;这些制度规定,体现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从而保证形成的会计处理结果真实客观。

(三)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国库会计主体应当及时地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地对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地将会计信息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现行国库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及时性有明确要求。例如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国库的基本职责规定为:“准确及时地收纳各种国家预算收入……”。此外,从国库会计报告的提供频率上也能体现及时性要求,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库收支动态,对国库预算收入报表的及时性要求也较企业更高,除了提供正常的月报、年报外,国库部门还提供旬报,每日产生预算收入日报表。

(四)可比性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科目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并且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保持前后期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因为国库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收缴、划拨、留用、上解过程,不仅直接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而且还反映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如果核算口径不一致,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可比,前后期不一致,将很难评估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是否成功,因此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相比,国库会计信息对可比性的要求更高。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特征要求在会计处理中应注意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从而防止企业利用法律和规则的现有漏洞,进行虚增利润、隐瞒债务等舞弊和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尽管我国国库是非赢利性质,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仍然是国库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由于存在大量的债务而导致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地方政府通过所属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债务融资,表面上看是企业债务,而实质上是政府的债务。因此,国库会计要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状况,有必要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作为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对或有负债进行全面揭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国库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4篇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会计核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大改革举措的精神,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相关文件相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进入攻坚期。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于2016年8月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30号,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本文就《征求意见稿》漫谈一二。

一、《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创新

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征求意见稿》没有分别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是从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报表三方面将两类机构统一,为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统一了口径,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要求将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及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全额列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基金科目,这两者存在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未真正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因为政府总预算和财政拨款的显著特征,政府会计主体确实与企业存在实质差异,不可能完全仅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由此开启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并行模式,既符合了财政预算的需要,又踏出了“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最坚实的一步。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整合。基于上述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行预算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变化创新,《征求意见稿》重新整合了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也是《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1.会计科目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合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核算、更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从配合“营改增”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财务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中财务会计一级科目共74个,涵盖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加40个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26个科目,具体变化对比见表1。

(2)预算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新增预算会计一级科目28个,涵盖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会计要素。其中预算支出类科目“上缴上级支出(7501)”对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上缴上级支出(5101)”,“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7502)”科目对应行政单位支出会计科目“拨出经费(5101)”和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5201)”。

2.会计报表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报表分为财务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两部分,共七张,其中三张报表与之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另外四张为新增报表,见下页表2。

二、《征求意见稿》待商榷之处

(一)固定资产分类。《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1601)”科目的介绍中,沿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但又说明文物和陈列品,通过“文化文物资产(1805)”科目核算,不通过“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科目核算。既然如此,固定资产又为何包括“文物和陈列品”这一明细?此外,将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划为同一类,稍显牵强。而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家具、用具、装具需要计提折旧,而动植物不需要计提折旧。

(二)专用基金的计提及使用。《征求意见稿》在“限定性净资产(3001)”科目的账务处理说明中指出,根据规定从收入中提取基金并列入费用的,一般按照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计算提取金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等有关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很明显,此处的“业务活动费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虚列支,这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三条的“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相悖。还有,使用专用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此处第二笔分录的金额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总额还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个月应计提折旧(摊销)的金额?但不论是哪种金额,均存在矛盾之处。若为总额,一次性就折旧(摊销)完毕,不符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特征;若为一个月应计提额,既与第一条分录不匹配,又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02)”科目所描述的“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背道而驰。

(三)本年盈余可能会比较大。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发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已在实际支付时全额列支,其后年度的折旧和摊销都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在改为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借记相应资产类科目,仅在折旧和摊销时才列费用,该费用相对于购置或构建资产时支付的款项小很多倍,由此“本年盈余(3201)”科目核算单位各项收入费用相抵后的余额会比较大,尤其是开始按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的前几年,在长期资产购建较多的单位这一情况更为明显。

(四)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何处。按照一般理解,财务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则是根据预算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将“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于“财务会计报表”中。“预算结余”本就属于预算会计的一个要素,通过加减调整计算出的“本期盈余”又属于财务会计的科目,所以此表应是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换算调整的过渡表,将其划入财务会计报表的做法值得商榷。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5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6篇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7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8篇

关键字: 评分预测;推荐系统;协同过滤;特征属性;时间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8.020

本文著录格式:[1]颜龙杰.基于近邻评分预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J].软件,2013,34(8): 63-66

0 引言

推荐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互联网的很多行业,比如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视频网站、音乐网站等等。在电子商务网站经常可以看见网站给用户推荐的一些商品,社交网站也会不时的推荐一些朋友给用户,音乐视频网站会给我们推荐一些用户可能感兴趣的音乐和视频。这些网站利用用户的一些注册信息,历史行为记录等构建各自的推荐系统。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消费者。信息的过载使得我们只可能关注于某一部分我们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系统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正好迎合了我们的这种需求。推荐系统主要分为:基于内容的推荐和基于用户的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找出那些和用户喜欢的物品比较相似的物品推荐给用户;而基于用户的推荐则先找出那些和用户的兴趣爱好有比较大相似性的用户,然后推荐相似用户喜欢的物品给用户。评分预测协同过滤推荐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基于用户的推荐的算法。

1 相关工作

在评分预测的协同过滤推荐中认为,不同的用户评分相似性可能隐含着用户间的某种相似性,那么可以利用用户间的相似性来预测某些用户的未评分项目。评分预测利用用户已评分数据来找出与其最相似的若干用户,用这若干相似用户的项目评分数据来预测该用户的某些未评分项目。从而达到补全填充用户—项目评分数据,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项目的目的。

用户集合为,项目集合为。用户和项目组成一个如表1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

表1中问号表示用户还未评分,例如用户j未对项目k评分,我们就要找出与用户j最相似的若干用户,用找到的这若干用户对项目k的评分数据来预测用户j对项目k的评分。我们记用户i和用户j的相似性用sim(i,j)度量。

传统的关于sim(i,j)的度量有很多的方法,列举以下常用两种:

a)余弦相似性:将用户对n个项目的评分组成一个n维向量,n维向量每一个分量值为用户对项目的评分。未评分的项目对应的分量值为0。用向量间的余弦夹角度量用户间的相似性。设用户i和用户j在n维项目空间上的评分分别为向量I和向量J,则用户i和j之间的相似性sim(i,j)为:

通过上式求得用户评分向量余弦夹角值。可知要想相似性越高,夹角需越小。

b)相关相似性:用户i和j共同评分过的项目集合为,则用户i和j之间的相似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度量:

表示用户i对项目k的评分,和分别表示用户i和j对项目的平均分。

计算项目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使用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的方法。首先得到共同评分过项目的i和j的用户集合,则项目之间的相似性sim(i,j)为

式中表示用户u对项目i的评分,和分别表示用户对项目i和项目j的平均评分。

2 基于近邻评分预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传统方法在计算相似性的时候只用到两个用户共同评分的项目,当二者共同评分项目很少的时候,这样计算的用户相似性很粗糙。为此我们要增加两个用户共同评分项目的个数。

文献[15]通过先计算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拓展用户i和j共同评过分的项目集合,然后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提高计算用户之间相似性的精度。但是其在计算项目之间的相似性的时候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这样计算出来的项目相似性还是不够精确。为了应对评分数据的稀疏,本文在计算项目之间相似性的时候引入了项目的时间信息,同时融合了项目的特征属性。

2.1 项目特征属性相似性

一个项目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的特征属性,比如对于一部电影可能同时具有华语、动作、战争等多个特征属性。对此我们也可以抽象为如表2的项目—特征属性数据矩阵

表中每一个项目可能有n个特征属性,1代表项目具有该特征属性,0代表不具有该特征属性。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如果一个特征属性被所有的项目所拥有,那么可以认为这个特征属性对项目的相似性区分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比如有一百部电影都被打上了恐怖的特征属性,则据此很难判断究竟哪些电影更相似一些,相反的如果这一百部电影中只有两部电影被打上了恐怖的特征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会更高一些。因此在特征属性相似性的计算中可以适当设置不同特征属性的权重。

首先可以根据项目—特征属性数据计算每一个属性不出现的比例=,其中表示特征属性在项目—特征属性数据中被标注为0的次数。令,则项目和的相似性为:

式中n为特征属性种类数,其中由下面的式子定义:

其中表示项目在特征属性处的值,项目和在特征属性处的值都为1则的结果为1,否则结果为0。

2.2 项目评分相似性

将前面提到的项目评分相似性作一些修改,在其中加入每一个用户对两个项目评分的时间因素。令为用户u评论两个项目的时间差,则项目i和项目j之间的相似性为:

式中为衰减函数, 为衰减参数,其取值根据推荐系统用户兴趣变化快慢取值不同,兴趣变化越快取值越大。上式对项目间评分相似性做了时间上的衰减,使得很久以前的评分行为对当前预测用户评分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当前的评分行为则对预测用户评分的影响加强。

得到项目评分的相似性和项目特征属性的相似性后,将二者做一个线性的加权求和,计算出最终的项目相似性为:

其中,调节项目评分相似性和项目特征属性相似性的比重。

2.3 算法描述

算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

输入:用户—项目评分矩阵RT(带有评分时间信息),项目特征属性矩阵A,最近邻居的个数k,推荐集元素的个数q,平衡因子。

输出:推荐项目集合R。

(1)遍历项目—评分矩阵RT,根据公式(2)计算出项目评分相似性

(2)遍历项目特征属性矩阵A,根据公式(1)计算出项目特征属性相似性。

(3)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项目相似性矩阵S。

(4)遍历S,根据未评分的项目,找出的k个最近邻居,然后利用公式

填充用户u在未评分的项目上的评分。其中表示项目的k个最近邻居。

(5)由步骤(4)建立拓展了项目间共同评分项目个数的项目评分矩阵RE。根据RE由相关相似性公式,计算出需要进行推荐的用户u的k个最近邻居,然后由下面的式子计算出用户u的未评分的项目p预测评分,

(6)从用户u的项目中选取评分最高的q个项目,这q个项目就组成了用户u的推荐集。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实验选用的数据集

本文的实验数据集选用MovieLens站点(http://movielens.umn.edu),该站点包含了大量的电影评分数据。选用的数据集包含943个用户对1682部电影的100000条评分信息。将该数据集平均分成互不相交的五部分,选取其中的4部分作为训练集,1部分作为测试集。

3.2 实验评价标准

对于推荐系统的质量评价,采用了最常见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在测试集上先用推荐系统预测出用户的评分,然后根据测试集中用户的实际评分,计算出二者的偏差即为MAE的值。由此定义可以知道,MAE越小,推荐的质量就越高。设预测的用户评分值为,对应的实际评分值为,则平均绝对误差MAE计算公式为:

3.3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对经典的协同过滤算法(Classic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CF)、基于评分相似性的评分填充的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Based on Rating Filling,CFBRF)算法以及本文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图1。

将最近邻居个数分别设置为4、8、12、16、20,三种协同过滤算法的MAE。由图1可以看出,本文的算法较其他两种算法都有最小的MAE。由此本文的算法能够更进一步的降低MAE的值,使得预测结果更精确。

4 结束语

本文在项目评分中考虑了时间信息,在项目特征属性中利用了特征属性出现的比例调整了各个属性的权重,综合利用项目评分和特征属性来进行评分预测。该算法能有效的降低评分数据矩阵稀疏的问题。在预填充评分数据矩阵的过程中,扩展了可以用来进行评分预测数据的信息,能够较精确的处理评分预测问题,提高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

参考文献

[1] Liu Hualing,Liu Huarui,Yu Han.A Way to Improv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ystem Efficiency[C]//Computation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CCI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1:349-353.

[2] Yueping Wu,JianGuo Zheng.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similarity measure meth-od[J]. Progress in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PIC),2010,5687455:246-249.

[3] Liu Jianping,Wang Yong,Yan Fenghua.An Improv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J]. Network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ICNDC), 2010,48:194-198.

[4] Ye Zhang,Wei Song.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tem Genre and Rating Similarity[J].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219:72-75.

[5] Using External Data Umyarov, A,Tuzhilin, A. Improving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s Using External Data[C]//Data Mining, 2008. ICDM '08,2008:618-627.

[6] Yue Liu,Zhe Xu,Binkai Shi,Bofeng Zh-ang. Time-Based K-nearest Neighb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J].2012,217:1061-1065.

[7] Devi MKK,Venkatesh P. An ImprovedCollaborative Recommender System[C]//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 2009:386-391.

[8] Wen Wu,Liang He,Jing Yang. Evaluati-ng recommender systems[C]// Dig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DIM), 2012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2:59-61.

[9] Hui Yu,Fei Zhang.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er system in adversarial envir-onment[C]//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2:400-405.

[10] So-Young Yun,Sung-Dae Youn. Reco-mmender system based on user information//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CSSSM), 2010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0:1-3.

[11] Aghili G,Shajari M,Khadivi S,Morid MA. Using Genre Interest of Users to De-tect Profile Injection Attacks in Movie Re-commender Systems[C]//Machine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s and Workshops (ICML-A), 2011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1:49-52.

[12] Chen-Chung Chi,Nai-Lung Tsao,Chin-Hwa Kuo.A Time Influence Analysis for Web Page Recommender System[C]//Comp-uter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CS-A 0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9:1-6.

[13] Embarak O H. A method for solving the cold start problem in recommendation systems[C]//Innova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IT),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1:238-243.

预算会计的特征第9篇

关键词关键词:道格拉斯-普克算法;数据压缩;第一特征点;压缩比;计算效率

DOIDOI:10.11907/rjdk.162052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06803

0 引言

数据对于图形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现代数据采集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的量级也逐步由原先的K、M攀升到G,甚至是T了。对于网络传输和绝大部分界面显示而言,必须预先对数据进行有效压缩,保留必要的特征信息,去除不必要的冗余。而为了保证应用的实时性,数据压缩计算效率也应予以考虑。

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阈值对曲线图形进行有效压缩[12],但因其算法中存在迭代,所以面对复杂曲线时可能会出现效率较低的情况。杜婧等[3]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能够避免传统算法中的迭代,但是引入了累积误差,所以不适用于平缓曲线的压缩。王净等[45]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对传统算法进行了改进,拓展了适用场景。赵永清等[67]在阈值自动化设置方面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本文通过定义曲线特征点,对传统算法进行改进,既保留了曲线的基本形状,又避免了在算法中出现迭代,以较小的压缩比性能损失为代价显著提升了算法的计算效率。

1 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道格拉斯-普克算法是矢量曲线压缩的经典算法,它从整体角度考虑一条完整曲线。首先选取曲线的两个端点,计算端点之间各点到两个端点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如果这些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中最大值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认为所有这些点都可以丢弃;若最大距离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认为该最大距离点为线段上的关键点,需要保留。以此点将原曲线分为两段,对这两段再重复之前的步骤计算垂直距离,分别检查最大距离值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决定是否存在需要保留的关键点。重复此过程直到曲线上所有点都被检测,以确定是否丢弃或保留。

如图1所示,压缩A、B两点之间的曲线。先分别计算点C、D、E、F、G到直线AB的垂直距离,通过相互比较得到最大值,找出与之对应的极值点为点E。如果该最大值仍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AB之间的点都可以丢弃,即在最大误差不超过所设阈值的情况下,A、B两点之间的曲线可以用直线AB近似取代;否则,保留E点,将原曲线分割为AE、EB两段。对这两段曲线重复之前的步骤,即分别计算点C、D到直线AE和点F、G到直线EB的垂直距离,检查最大距离值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决定是否需要保留相应的极值点。

2 改进算法

2.1 改进算法描述

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是从整体角度对曲线图形压缩,通过查找曲线中每一段的关键点,确定最终要保留的点序列。该算法虽然能够得到最优的压缩结果,但是面对复杂曲线时可能会因为关键点较多,需要对原曲线进行多次分段求解,从而影响计算效率。

杜婧等[3]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对待检测的曲线数据点按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和比较,能够有效避免迭代产生。具体算法如下:先以曲线第1点为起点,第3点为终点,计算第2点到该直线的垂直距离,若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认为第2点可以丢弃。再以第1点为起点,第4点为终点,按上述方法判断第3点是否可以丢弃;如果第2点到第1、3两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认为第2点是关键点,需要保留。再以第2点作为新的起点,第4点作为终点,按上述方法判断第3点是否可以丢弃或保留。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点都被检测,确定是否丢弃或保留。该算法虽然能提高计算效率,但由于其总是在相邻点之间计算和比较距离,所以对于缓慢变化的曲线可能会失效,造成压缩结果严重失真。

本文首先定义曲线第一特征点概念,即对于任意曲线,从起点开始依次遍历,若发现曲线中的某点到曲线两端点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预先设定阈值,则认为该点是曲线的第一特征点。基于此概念,提出如下改进算法:选取曲线的两个端点,分别记为起点和终点,由起点开始查找该曲线是否存在第一特征点。若存在,则保留该特征点,并以其为新起点,与原曲线的终点组成新曲线,再在新曲线中查找是否存在第一特征点;若不存在,则认为该曲线内除起点和终点外的其余各点皆可丢弃。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点都被检测,确定是否可以丢弃或需要保留。

2.2 性能比较

以图2所示曲线AB为例,设置允许的最大误差为3,对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杜婧等提出的改进算法以及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三者运行结果进行比较。

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运行如下:①依次计算点C、D、E、F、G至A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3、5.3、6、5.3、3.3,根据保留最大垂直距离点的原则判断点E是需要保留的关键点;②将曲线AB分割为曲线AE和曲线EB;③分别计算点C、D至AE所在直线和点F、G至E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都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C、D、F、G都可以丢弃。

杜婧等改进算法运行如下:①计算点C至AD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C可以丢弃;②计算点D至AE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D可以丢弃;③计算点E至AF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E可以丢弃;④计算点F至AG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F可以丢弃;⑤计算点G至A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G可以丢弃。

本文改进算法运行如下:①计算点C至A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C可以丢弃;②计算点D至A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大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D是曲线AB的特征点,需要保留;③将待压缩曲线的起点更新为点D;④计算点E至D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E可以丢弃;⑤计算点F至D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F可以丢弃;⑥计算点G至DB所在直线的垂直距离,发现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值3,判断点G可以丢弃。

由上述分析可知,3种不同的算法会得出3种截然不同的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都能将压缩后的数据误差控制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通过分割与遍历查找,能够发现和保留每段曲线内的最值特征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曲线的基本形状不发生明显改变。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虽然也能按照允许误差保留曲线的特征点,但由于每次都用第一特征点对曲线进行重新划分,未对所有特征点进行比较,所以不能保证所保留的特征点是最优组合,有可能导致图形发生一定的形变,损失一定的压缩率。杜婧等提出的改进算法存在误差累积问题,由于只观察相邻数据点之间的波动情况,所以当曲线单向平缓延伸时,使用该算法就会丢失特征点,进而造成压缩结果严重失真。

在计算效率方面,两种改进算法优势较为明显。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共需要进行9次距离计算和9次数值比较,而改进算法都只需进行5次距离计算和5次数值比较。随着保留关键点的增多,传统算法需要进一步分割曲线,并在分割后的曲线内进行遍历查找,因而其计算量会显著增加。而改进算法均只需对原始曲线内各点进行一次遍历计算,计算量与保留的关键点数量无关,因而不存在类似问题。

3 仿真实例

为进一步检验改进算法的可行性,使用Matlab工具生成两种常见的曲线,如图4所示。

传统算法和改进算法都能根据预设的允许误差实现大幅压缩数据点数的目的。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通过分割与遍历查找,能够保留每段曲线的最值特征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图形基本形状不发生明显变化。改进算法由于无法获取特征点的最优组合,所以有可能导致图形发生细微的形变,并且在压缩率上也会略逊一筹。在

计算量方面,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由于存在迭代计算,其实际计算量会随着原始数据点数和保留数据关键点数的增多而显著增加,改进算法的计算量则始终与原始数据点数在同一数量级上。因此,在面对复杂曲线时,改进算法能够在压缩比性能和计算效率两方面折衷取优。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原理及其在曲线图形压缩方面的应用。提出曲线第一特征点概念,并基于第一特征点对传统算法进行改进,以较小的压缩比性能损失为代价,显著提升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实例仿真证明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DOUGLAS D,PEUCKER T.Algorithms for the d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points required to represent a digitized line or its caricature[J].Cartographer,1973,10(2):112122.

[2] 王进宝,刘正纲.曲线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实现及评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2):122124.

[3] 杜婧,张献州.道格拉斯普克算法的改进及其在管线制图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8(4):2628.

[4] 王净,江刚武,管华.增强型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测绘,2002(3):1316.

[5] 赵永清,谢传节,乔玉良,等.基于最值点的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J].软件导刊,2008,7(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