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28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1篇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即8号文件)。5月10日至11日,中央又高规格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既发文件又召开会议,部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随后,省市先后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今天,我区召开这次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以及全国和省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开展,迅速在全区上下营造出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以及全国和省市会议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向区委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区文明办组织了专题调研活动,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关工委、团委、妇联对学习贯彻工作作了部署。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围绕德育工作,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形式,努力探索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办法;区教育局直属的中小学德育基地已成为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区文化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整治网吧、“扫黄打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工作,积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我区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已经启动,逐渐加大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报道力度。目前,我区学习贯彻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然而,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省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下功夫去做。刚才,张宪邦同志对我区如何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和全国、省市会议精神,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充分理解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之举,是最大的亲民、爱民、为民之举,

是立足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务实之举,对于全面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我们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永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必然要求”: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务必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造福当代、泽及百世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

二要十分明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重点,围绕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个基础,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禅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抓住和全面落实四项主要任务: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伟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四项任务”涵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和根本。其中民族精神是灵魂,理想信念是支柱,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上述要求来进行,将它贯穿和落实到各项教育和活动中去。

三要理性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形势。我们要用全面、历史、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形势。首先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和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与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不良的腐蚀和浸染,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与思想观念,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等等。从我区调查结果来看,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形势也不容乐观:不少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张扬个性,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的意识淡薄,缺乏关爱意识和社会公德观念,行为失范;一些未成年人在宽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家长的呵护包围之中,独立自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较差;一些未成年人向往西方的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生活上贪图安逸,盲目攀比,追求享受和高消费;一些未成年人崇尚港台、国外文化,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评价偏低,缺乏认同感、自豪感,不愿意认知和接受,在未成年人中,舶来品圣诞节的地位上升很快,已超过中国传统的“中秋”、“冬至”等节日。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责任在各级党委、政府。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千家万户的共同期盼,成为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要事。

二、扩大覆盖,强化管理,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界各方面都要迅速行动起来,各尽其

责,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要从孩子父母抓起,切实优化家庭环境。“儿女是反映父母行为的镜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与此同时,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言行举止,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二要从教师的道德操守抓起,切实优化学校环境。一个人的成才在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在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但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并不完全单纯,我们的校园也不是一片净土,我们要把整肃和纯洁教师队伍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来抓。各级各类学校在抓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狠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要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在考核教师业绩时不仅要考评升学率,还要考评师风师德。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切实做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既传授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技能,又帮助和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立足社会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基本关系。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从教会未成年人做人做起,把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基本社会公德等制定成礼仪规范,把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优秀的内在品质。

三要从净化文化环境抓起,切实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思想尚未成熟,观念尚未成型,极易受社会风尚的影响。比如,由于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某些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明显增强,有的人把“低俗当幽默、肉麻当有趣、庸俗当时尚”,在未成年人中形成“追星”风气。还有,由于网络的普及,有的孩子为了去网吧,不惜撒谎旷课,不惜飞檐走壁,弄得许多家长痛心疾首,四处上书。但我们不能因电视播出某些有害节目就取消电视,不能因网上有某些负面内容就关闭网络。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加强管理,抓好“净化”,把负面影响缩小到最低程度。就是要净化文化市场,要净化网络传输,要净化舆论宣传。

四要从团队活动抓起,切实优化实践环境。共青团和少先队要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采取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道德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少先队、青联、学联、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进一步完善我区团队工作社会化机制。社区和农村团队组织都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规范、实践文明言行。要深化少先队员道德实践活动,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陶冶高尚情操。要充分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以及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引导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要积极组织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和夏令营、冬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

五要从社区文明建设抓起,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形形色

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尚每时每刻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正面来讲,社会是个“大熔炉”;从反面来讲,社会是个“大染缸”。未成年人所在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未成年人是被“大熔炉”炼成有用之材,还是被“大染缸”同化玷污,与社区关系极大。我认为,社区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社区的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工作,使社区张扬“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二是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其它各类活

动场所,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外活动,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大课堂。

六要从预防犯罪抓起,切实优化法治环境。一方面,要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据有关部门反映,近几年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参与吸毒和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20*年至20*年底,我区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30人,占同期判处罪犯的4.2%,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所以,政法部门要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规律,制定并实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科学措施,建立“问题青少年”帮教机制,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把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上。另一方面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对未成年人的侵害犯罪。要把保障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肩负起保护、关心、培育下一代的道义责任与法律责任。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忽视甚至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既要从舆论角度教育批评,又要运用法律武器强制规范。我们一定要高扬法律之剑,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把握规律,提高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单位、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抓住根本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在四项主要任务中,民族精神是灵魂,理想信念是支柱,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由此涵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们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和根本。要在抓住根本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以德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施社会环境净化工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队伍建设,落实扶持政策等各项工作,为四项主要任务的全面落实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制度支撑和机制保证。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坚持已有的宝贵经验,又要根据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对xx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好、运用好。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和回答xx区面临的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为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推动观念、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使我们的工作在借鉴继承中发展,在改进创新中提高。

三是正确处理重在建设与依法管理的关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在精神领域里搞建设,一定要坚持正确引导、重在建设的方针。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和管理,运用法制手段消除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解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要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整顿,严厉打击各种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和暴力行为,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区未成年人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是正确处理教育与服务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诚心诚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工作的切入点。既教育人、又服务人,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要多尊重、多沟通、多理解、多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教育寓于服务之中,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五是正确处理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一定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但是,又要看到,当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显得十分突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是一项紧迫

的现实任务。要把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结合起来,把战略任务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既抓好经常性的工作,抓好工作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又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抓好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特别要集中力量解决群众非常关注、反映强列的突出问题,像整顿网吧、“扫黄打非”等工作,要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四、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领导务必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负起教育和引导责任,大力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健全领导体制,明确责任分工。要按照要求,在我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负起政治责任,经常听取汇报、调查研究,注意了解和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认真研究和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加强和充实区文明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的力量,区文明办要在区文明委的领导下,发挥好协调作用,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要狠抓总体部署,构筑工作体系。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对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出合理安排和周密部署,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二是要努力形成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教育网络。中小学校、镇街、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基层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实践育人中的独特优势,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三要完善政策规定,强化引导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半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建设、经营过程中税费收取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优惠与照顾,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而影响收益的公共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政策倾斜和必要的补贴。三是鼓励全社会增加对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要增加经济投入,改善阵地设施。一是要积极挖掘现有阵地的潜力。比如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教育和激励未成年人。二是要根据现实需要,创建未成年人教育基地。要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的原则,把对未成年人专用公益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要努力把区教育局直属的中小学德育基地办成全国示范性的现代化的学生综合校外实践基地。三是要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步增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四是要切实为未成年人办成几件实事。近年内要抓好以下几件实事,如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优惠开放,抓好以整治网吧和学校周边环境为主的净化工程;积极实施中小学德育基地建设工程等。通过这些实事,让人民群众看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未成年人强则国家强,未成年人兴则民族兴。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为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2篇

县团委少工委200*年上半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

二00*年,我县团委、少工委在地区团委、少工委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体验和锻炼中提高少先队员“五自”能力,增强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员光荣感、责任感。现作如下总结

一、抓好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我县团委、少工委于今年3月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各项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月5日组织县直单位、“青少年维权岗”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百余名团员、县直学校千余名团员、少先队员参加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全队统一行动日活动,引导全县各族青少年通过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学雷锋、植绿护绿、环保清洁、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系列活动,把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党的性质、任务、宗旨,进一步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民族精神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孩子的内心。

2、2006年上半年,县团委继续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反警示教育活动,全文编译了《农村反警示教育宣讲提纲》,下发至乡、村团队组织,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编译了图文并茂的“农村反警示教育宣传单”,利用县流动放映队进乡入村放电影之机,进行宣讲,取得良好收效。

3、积极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先进人物学习,在广大基层团队干部和各族青少年中掀起了学习卡德尔巴克的热潮。5月26日组织全县6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双拥工作汇报会”,地区演讲团的宣读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了卡德尔巴克的先进事迹,全地区“双拥先进单位”也分别作了报告,使学生们深受教育。5月,我县多浪乡中学初二(2)班买合木提吾买尔同学在县开发区内放羊时,捡到一串重达17克的黄金项链,价值3400余元,主动交给班主任,大家共同努力将项链还给了失主,团县委、少工委授予他“拾金不昧好少年”光荣称号,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他学习。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鼓舞广大青少年,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团县委、少工委抓住“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结合青少年特点,适时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深刻教育,收效良好。

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少先队工作充满活力

1、规范青年志愿者活动。今年以来,我县团委、少工委继续抓好青年志愿者活动,3月5日召开了以“学习雷锋好榜样美丽青春献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大会,动员会上,团县委副书记王馨作了激情洋溢的动员讲话,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随后县政府、公安局、国税局、水利局、检查院、妇幼保健站、消防中队、人民医院等县直单位的团员结合各单位业务类型,积极开展了义务宣传专业知识、免费咨询、散发宣传单、展示宣传画等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团员、少先队员积极开展了打扫县城街道、清洗公共设施、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4月28日,又隆重召开了青年志愿者招募大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县直单位团员100%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农村团员80%加入志愿者行列。

2、举办““共话××辉煌巨变”青少年爱国主义图文展。全县1500余名青少年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展出了上千张照片和一些文字资料,其中有些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朱镕基、王恩茂、王乐泉、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县的留影及题词,有大量历年来我县涌现出的革命烈士、民族团结烈士及劳模等先进人物的照片及事迹,有大量反映五、六十年代我县县容县貌及各行各业工作情况的老照片,甚至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我县的档案图片,还有大量反映××现貌的照片等等,从这些展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的辉煌巨变。

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今年来,我县各级少先队组织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个性和群体特点,开展了以荣辱观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的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了少先队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针对近年来组织及宗教迷信活动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团委、少工委在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校园拒绝、禁止宗教”活动,让少先队员了解组织的本质,自觉远离不法行为。

4、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青少年楼艺画廊,动员和引导我县广大青少年参与“文化小区”的建设与美化,团县委、少工委一直关注楼艺画廊作品的更新工作,作品种类涉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经过精心装裱后悬挂于县园丁小区各楼道,真正把“小手画出大文章”展现在小区居民面前,作品或歌颂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或倡导绿色环保,或反映和谐社会,创意生动活泼,着眼于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小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团县委、少工委将进一步在全县各学校居民小区推行此项活动,打造“棉城”新形象,建设文明和谐××!

5、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县团委、少工委积极组织全县各级少先队于5月30日开展了庆“六·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门制定下发了《庆“六·一”活动方案》。此次庆祝活动主要突出“平安”和“欢乐”两个主题,我县团委、少工委与县委宣传部、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县“国寿杯”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比赛,并争取到县国寿保险公司的倾情赞助,提供大赛所需的所有奖品,旨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艺术修养,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为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学生、少先队辅导员与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共促“学校德育工程”和“家庭育苗工程”的育人机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广大少年儿童围绕“平安·快乐”这一主题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

6、继续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雏鹰争章”是少先队的常项工作,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把一枚枚“雏鹰奖章”作为目标,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品格和技能,积极让少先队员在跑、跳、玩中展现自己的天性,在发明、制作、实验、表演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在争章中享受成功、获得进步。

三、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维护好青少年权益

今年来,我县团委、少工委坚持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工作的载体,巩固和发展各类阵地,健全教育服务青少年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优势,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全县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4月6日,团县委召开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会议,我县各乡镇(农业企业)及县直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县公、检、法、司、工商等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负责人及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安排部署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重点。与会下发了《2006年××县青少年维权工作要点》、《青少年维权工作参考》,同时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进行了命名表彰。我县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工商、城管、文体广电等青少年维权工作相关部门,在全县大力开展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从组织宣传到专项整治,各维权部门通力合作,收效显著。县公安交警大队青少年维权岗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入青少年中宣传交通法规,制作专题版面,在各学校及乡镇进行巡回展览,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直观的警示教育;县城镇派出所青少年维权岗,认真处理涉及青少年违法案件,召集全体民警就“如何当好校外辅导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县公安局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民警深入学校开展法制知识专题讲座;县法院刑事审判庭专门设定了少年审判庭;县工商局城镇工商所对县城校园周边的商店及饮料销售摊点进行了“三无”小食品及“三无”饮料大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食品及饮料均予以没收。

目前,××县“人人关心下一代,人人关注下一代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四、关注贫困学生,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县团委、少工委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贫困生就学问题,以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为已任,千方百计的为此做坚持不懈地各种努力。从今年4月开始,帮助身患重病的艾山江加拉力和阿里木江尕依提同学在全县范围内捐款,截止目前,捐款数额已达3万4千余元,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同学送去了温暖和关爱。5月,我县团委认真按照瓦党宣[2006]03号文件的要求,重点开展“七个一”实践活动,5月20日团委全体成员来到英艾日克乡也克里村,开展一次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与英艾日克乡也克里村民一起对该村道路、渠、林带、居民点进行了清理;购买4袋化肥,送到贫困户手中;与村“两委”班子及“三老人员”进行讨论,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果业,以发展红枣为主;扶持一户文化示范户,为阿不都尼牙孜沙木沙克家送去了50多册科技图书,包含园艺、庭院经济、畜牧等方面科技知识,同时将他家定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帮助他修整院落,设计合理的布局,下午组织了一台文艺节目,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缺少劳力的贫困户清除田间杂草,解决了贫困户实际困难。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3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127-02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概述与分类

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联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所遇到的瓶颈,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必须先明确社会环境这一概念的内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种类,才能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一)社会环境概念的阐述《辞海》对“环境”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是广义的环境概念,指环绕所辖的区域,其环绕中心体可以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二是狭义的环境概念,指与人类主体相适应的外部世界,即人的生活空间,其环绕中心体是人类主体。因为教育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关注点,所以关于教育的环境,人们通常取用《辞海》中“环境”一词的第二种解释,以人作为环境中心体。也符合哲学意义上对环境的界定:“以人类为中心,围绕着人类而发展起来的一切外部事物,都可称之为环境,也就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外部条件。”因此,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内涵归类为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包括一切能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而在狭义上,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是指已经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被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以期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分类以未成年人为主体,依据不同标准,环境可以有不同的分类:1.按照空间概念划分,可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针对组成要素的不同和掌管领域的区分,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微观环境是指与每个人生活直接、紧密关联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2.按照其构成本质划分,可分为硬(物质)环境和软(精神)环境两大类。硬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官的环境,即物质环境。如自然风景、教室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软环境是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的环境,即精神环境。如时间、空气、社会氛围、文化气息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按照状态划分,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开放环境,即人与外部思想信息是敞开的交流;封闭环境,即人与外部思想信息隔离、排斥的。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现状

1.德育没有引起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后,学校及其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中学阶段智育甚至被视为测评学生的唯一标尺,德育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在很多中学,各类主课占用挤兑德育课的课时进行考前复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应试教育的成效与道德教育的重视呈现了反比增长。很多教育机构对德育教育应付差事的态度,致使其德育教育方式老套,内容陈旧,使学生对自身应当具备的道德水准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产生认同感。2.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中的德育工作比起学校教育更显生活化,具有广泛性和参透性。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无形中成为未成年人德育的指向标。但迫于社会竞争和入学门槛逐年提升,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铺天盖地的以期开发智力提升成绩的培训班,替代了对未成年人身心精神层面的关注,未成年人从家庭成员身上感受更多的是焦虑与不安,这对未成年人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直接负面的影响。比如家长教导孩子公车上对不认识的人不必要让座,不能让自己累着,这种耳濡目染的不健康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使某些未成年人从小养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3.不良文化现象和社会舆论的频频误导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青春期阶段是未成年人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去尝试接受一切新鲜事物的成长阶段,在此重要的德育教育时期,文化媒介的直接导向作用体现在未成年人的一言一行中,正向的积极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现象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信息环境。反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法商贩被金钱利诱,无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将大量非法的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引入市场并大肆传播,市场的自控能力弱加之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抵抗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弱但接收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的未成年人成为不良文化现象的最主体受害人群;随着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网络红人占据屏幕,他们所提倡和宣扬的不伦不类的价值观被众多未成年人追捧并效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为了成为“网红”不惜代价去整容成为“锥子脸”,更有甚者玩起“杀人游戏”。这些都是不良的文化传媒和社会舆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掀起另一波的挑战。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策略

目前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塑造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政府带头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出资出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也在逐年改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各领域内出现的破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良好运转的隐患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给出相对应的策略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以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出最大贡献。1.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升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的根本是教育机构在思想上给予道德教育充分的认可,肯定其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思想认可、态度上肯定,才能在实际策略上有实质性的改变;其次学校教育应增加相应的德育课时,使其在教学环节占有一席之地,使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剔除主副课的概念,只有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建立德育课不比英语课次要的观念,才能使德育与智育并肩齐驱;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具体的德育教学环节引入与时俱进、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提倡适应当前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的德育教学理念,跟进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变革传统的未成年人德育评价理念,更好地平衡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优点之间的评比,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多样性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首先,强化家庭教育中的自主意识。家庭教育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孩子教育的最近和最佳示范模本,切实提高自我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其次,家庭教育应该积极将社区、学校组织起来。组建指导中心,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学校和社区的帮助下,家长应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设备例如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能充分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使学校、家庭以“责任”为桥梁,以“道德教育”为纽带,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再次,家庭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家庭内部和邻里间温馨和谐的轻松氛围,开展各式各样充满意义的活动。比如组织环保小达人评比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人意识,发起慈善捐助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助人为乐意识。3.净化市场文化环境,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现代媒体人应坚守职业道德规范,为净化市场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一种积极正能量的舆论氛围作出承诺,防止和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袭,为网络传媒坚守一片净土;针对整治传播、扩散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垃圾信息的不法分子的相关法律亟待完善,需要扩大法律覆盖面,填补一些执法漏洞,使不法分子绳之以法。4.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主观能动性,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提供内在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未成年人作为受教育者,虽然是知识的灌输人群,但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未成年人要通过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中对知识的吸收、理念的渗透,最终完成自我教育和个性发展的过程。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中要给未成年人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条件和机会,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切身的体验中收获思想道德教育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陆士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误区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4,(18).

[2]马安林.重视舆论环境、优化舆论环境———谈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环境的关系[J].贵州教育,2004,(06).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4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赏识艺术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充满爱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1]。赏识是爱的真诚流露和具体展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有效把握和恰当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可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点燃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火花,促使未成年人进行积极的道德自我建构,从而取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成效。

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赏识艺术的含义

人性渴求和希冀赏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是人性的内在期望和殷切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和赏识。对于“赏识”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赏识就是“赞赏”“颂扬”“称许”。《辞海》注解: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赞扬。《宋史•欧阳修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因此,找寻他人身上的亮点以及事物的价值加以赞美和称扬,便构成了赏识的应有之义。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门教育艺术。赏识教育是充盈人性光芒、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给受教者以必要的鼓励和称赞,可唤醒他们锐意进取的内在动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吝啬对受教者的赞叹或表扬,则无法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教育活动的乐趣与活力,受教育者反而备感枯燥与乏味,甚或产生厌恶及抵触情绪,教育影响也就难以恒定而持久,严重影响受教者身心的健全发展。尤其是对“乐嬉戏、惮拘检”的未成年人来说,赏识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赏识教育是发掘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是打破传统功利色彩、注重生命发光放彩的教育,它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与尊严,它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3]由于赏识教育既能迎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可摆脱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和青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赏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真理。他反复强调,师长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看到未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进而敏锐地捕捉未成年人的上进心理并予以积极引导。唯当如此,教育工作者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未成年人。“从孩子很小时起就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发现孩子们的不同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为之创设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条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找到‘表现自己’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天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渐产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锻炼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4]410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艺术。所谓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赏识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不断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道德主体性,唤醒他们仰慕和向往高尚道德的精神追求,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过程。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进行启蒙教育,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未成年人感受来自师长们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和勤勉进取的精神状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教育工作者的鼓励和赞赏中实现道德的不断成长与自我超越。

二、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优势

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效能。洞悉和开掘赏识教育的艺术价值,是开展道德启蒙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潜能

按照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任何个体至少都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交流-互动和自知-自省等七种潜能,但这七种潜在的能力或能量深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内,在自然的情境下并不能有效显现,且在个体身上表现有异。要将沉睡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尚有赖于适宜的赏识手段进行唤醒、调动和激发。由于当前教育深受科技理性的主宰,因此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未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等潜能的开发层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其道德潜能的开垦和发掘,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中,“许多家长的道德启蒙教育意识依然淡漠,特别是还没能真正从传统重智轻德的片面认识中摆脱出来。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教育主要是智力启蒙教育,至于道德教育,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用不着他们费心;还有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树大自然直’,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贡献仅仅是‘杯水车薪’,进行与否,对孩子今后的道德教育效果并无大碍,因而对道德启蒙教育不屑一顾”[5]。即使在学校的道德启蒙教育中,不少教师功利化的心态也导致他们将启蒙教育的任务拘泥于道德知识的传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赏识艺术的激励作用和唤醒功能,因而无助于未成年人道德潜能的开发,这本身就构成了对道德启蒙教育的伤害,不能不说是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大缺憾。家长和教师运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进行道德启蒙,可唤醒未成年人深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未成年人内在的道德潜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和迸发出来,让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点燃受教者奋进的激情,将自觉遵守道德、履行道德以及维护道德作为自己的应有品质。由此,培养受教者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自然成为道德教育不容规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德启蒙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关系着未成年人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民众素质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一如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的洞见:责任感是未成年人获得道德的、精神的、社会性发展的人格品质与精神特质。未成年人对家长、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思维,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朗起来,他们将恪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良好品德,逐渐迁移到对国家、社会、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上来,扩展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轨道上来。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赏识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道德启蒙,可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勇敢地承担道德责任,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师长的赞赏中深化道德认识,践履道德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有益于鼓励和引导未成年人改过迁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每个未成年人抬起头来走路,特别是要使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能够抬头来走路。这就要求师长们赏识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正视过错,积极面对失败。未成年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得到师长的赏识而努力表现自我。但其稚嫩的心灵也害怕失败,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变得畏缩不前,失去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孤僻、内向、怯懦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师长的激励和赞扬,给未成年人带来力量,成为未成年人前进的动力。师长对他们优点、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对其改正缺点、错误行为的期待和勉励,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上进的愿望,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失败的阴影,加强道德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正像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嫁接在野生树上的良种果树枝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的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前当众宣布。应当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的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艺术。”[4]34所以,用赏识的手段推进儿童道德的自勉,可助长未成年人改过迁善的品性,使之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获得精神寄宿的家园。

三、运用赏识艺术的教育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师长们不仅要树立赏识的意识,而且要掌握赏识艺术的技能技巧,学会和善于运用赏识艺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发展。

(一)运用明确具体、针对性强的语言赞赏未成年人的行为

赞赏艺术的运用要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的赞赏才能有效调动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更有益于发展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所限,尤其是儿童对美丑、是非、善恶的认识较为模糊,倘若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家长或教师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用笼统、模糊、抽象的语言如“太棒了”“好极了”“太精彩了”等加以赞赏,孩子既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而无以内化或强化,又可能自以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因而弱化赞赏艺术的教育效果。因此,师长们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启蒙教育的内容,运用明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和赞许。如对于3~6岁的学前未成年人,可用“宝宝第一次能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了,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有礼貌的”“今天你洗手后及时关掉了水龙头,干得不错”“你能主动向爸爸承认自己的错误,进步很大”“你为自己的谎言而难过,爸爸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学会自己整理房间了,我的宝宝长大了”“宝贝真懂事,都会关心照顾爷爷了”等语言加以表扬,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基础文明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艺术手段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赏识教育中交替使用的艺术方式。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过程中,奖励具有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适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亲切的目光、温馨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以及热烈的鼓掌等精神激励,以及玩具、书画、食品、服饰甚或金钱等物质奖励,都会调动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规范、表现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道德的终极关怀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因而教育未成年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毋庸置疑,在道德启蒙教育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唤醒、激发孩子的道德意识是必要的,但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而服从父母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随着父母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6]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师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形成了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遵守道德的习惯,学会了追求物质享受,养成没有物质奖励就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不良习性,形成讨价还价、凡事先讲报酬的坏毛病,教育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只有用精神激励来引导物质激励,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证道德启蒙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三)应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适宜的奖励与批评,可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凡是受到奖励、褒奖、赞许的行为,会因得到褒奖而强化,使行为方式继续保持下去;凡是受到批评、反对、惩罚、阻止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惩处而强化,使行为方式得以放弃,矫正。”[7]因此,师长们在运用赏识艺术的同时,不能忽视挫折教育的积极意义。倘若为了运用赏识艺术而一味地纵容、迁就未成年人,极易削弱他们的进取意识和自主精神,扼杀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依赖与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赏识艺术就成为滋生孩子自以为是、骄横霸道、盛气凌人等歪风邪气的“帮凶”。此外,滥用赏识手段,孩子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贬低赞赏艺术的价值。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赏识教育和适度的批评教育有机地融入启蒙教育活动过程中,该奖当奖,该罚宜罚,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成长。

(四)培养未成年人自我悦纳和自我鉴赏的能力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培养未成年人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赏识教育的知识与艺术,还需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未成年人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赏识功效的发挥。实际上,赏识教育艺术的内在魅力就在于开启未成年人的内心感悟与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愿望,倘若未成年人本身抵制道德启蒙教育活动,不知或不能自勉,那么,任何形式的赞许与鼓励手段也无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师长们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未成年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道德任务的信心和勇气,在自我激励与自我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精神动力与道德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完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任务,稳步达到道德启蒙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64.

[3]张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赏识教育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4-06-24(2).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冯永刚.道德启蒙教育:成人———你准备好了吗?[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4-7.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5篇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网民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其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其网络行为已成为时代要求。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以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且通过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捉使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网络生活也正在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状况尤其令人担优,并且己经演变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道德难题。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新任务。

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时代必需

当前,网民中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37亿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2%,是仅次于18-24岁和25-30岁年龄段的第三大上网群体。WwW.133229.cOm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了513万人。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生活正逐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难题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网络当中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就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从而导致了大量不道德网络行为的产生,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出口成“脏”等。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令家长担优,而且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道德难题。

(三)未成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与成年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网民很难自觉并有效地抵制网络生活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之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学习和传播网络伦理规范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或理论依据就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定的六种不应该的网络行为就是有代表性的网络守则:不应该有意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与网络相连的其他系统;不应该将大学信息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或带有欺骗性;不应该在网上偷窃资料、设备或其他智力成果;不应该未经许可查询他人文件;不应该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另外,国内外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伦理规则和协议。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内容包括: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该用计算机行窃和作伪证;不应该使用和拷贝未付费的软件;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当慎重考虑自己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慎重使用计算机等等。这十条戒律和前述六条守则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网络伦理规范。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团中央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网络行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体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必将对今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更为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走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尚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阶段,人们对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不能跟上网络自身的发展。不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研究的深化,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将会逐渐趋于完善,并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术界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中,阶段性特点无疑是较为突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取得共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皮亚杰、柯尔伯格提出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最为著名。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岁以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林崇德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并且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他认为,5.5岁——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这些关键的年龄阶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也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一般地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进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此时未成年人的个人道德品德依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其可塑性较小,已经较难训练和重新培养。因此,一般认为品德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明显差异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关键期明显,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继续巩固关键期的教育成果上。

总之,阶段性特点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2.榜样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观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被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榜样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样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获得的,那么在具体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注意遵循这一规律,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来到人世间到完全独立地进人社会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无疑起奠基的作用。

与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处于学龄阶段,而且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虽然并未正式地独立进人社会,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社会信息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从不同角度同时采用多种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网络伦理研究,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是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某些问题已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常常是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总结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继续深化网络伦理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二)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根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并且要采取与其身心特点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对于处在品德发展变化关键期的未成年人,要及时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相关德育工作,促进其良好网络道德素养的及时养成。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6篇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15-02

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战略

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从理论层面上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现在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显然,《宣言》中的观念是在倡导人性的回归,这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我们要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尤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摆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地位去思考,把普及道德教育当作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唱好、抓实、做强,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正效应。

二、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剖析

今天,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社会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膨胀,物欲横流,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被弱化、淡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实下虚现象,有决策部署无法制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手段为其护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尚不健全。2.在刚刚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市场主要突出商业价值趋向。3.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4.教育科学研究滞后,尤其是对民族发展史、成长史和建设史研究认识不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指导。由此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新的教育实践,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努力把道德建设推进到德育普及的更高层面上去,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

1.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社会环境。道德建设及普及是全民义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常态化、普及化。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中,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硬指标来抓,在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乡风民俗方面出真招、下猛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大国办大教育,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全民教育的重任。政府要进一步转换职能,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编制一张道德建设的大网,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社会氛围。

3.加快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一支德育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加强隐形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完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高、中考“指挥棒”指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

4.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机制和德育网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研究探讨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指导。

5.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接受一些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从国学中吸收人文精神的营养,让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用多元德育文化滋润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的。

参考文献: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7篇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网民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其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其网络行为已成为时代要求。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以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且通过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捉使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网络生活也正在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状况尤其令人担优,并且己经演变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道德难题。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新任务。

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时代必需

    当前,网民中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 37亿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2%,是仅次于18-24岁和25-30岁年龄段的第三大上网群体。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了513万人。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生活正逐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难题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网络当中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就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从而导致了大量不道德网络行为的产生,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出口成“脏”等。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令家长担优,而且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道德难题。

    (三)未成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与成年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网民很难自觉并有效地抵制网络生活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之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学习和传播网络伦理规范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或理论依据就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定的六种不应该的网络行为就是有代表性的网络守则:不应该有意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与网络相连的其他系统;不应该将大学信息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或带有欺骗性;不应该在网上偷窃资料、设备或其他智力成果;不应该未经许可查询他人文件;不应该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另外,国内外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伦理规则和协议。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内容包括: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该用计算机行窃和作伪证;不应该使用和拷贝未付费的软件;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当慎重考虑自己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慎重使用计算机等等。这十条戒律和前述六条守则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网络伦理规范。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团中央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网络行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体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必将对今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更为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走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尚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阶段,人们对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不能跟上网络自身的发展。不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研究的深化,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将会逐渐趋于完善,并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术界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中,阶段性特点无疑是较为突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取得共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皮亚杰、柯尔伯格提出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最为著名。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岁以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林崇德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并且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他认为,5. 5岁——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这些关键的年龄阶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也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一般地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进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此时未成年人的个人道德品德依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其可塑性较小,已经较难训练和重新培养。因此,一般认为品德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明显差异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关键期明显,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继续巩固关键期的教育成果上。

    总之,阶段性特点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2.榜样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观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被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榜样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样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获得的,那么在具体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注意遵循这一规律,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来到人世间到完全独立地进人社会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无疑起奠基的作用。

    与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处于学龄阶段,而且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虽然并未正式地独立进人社会,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社会信息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从不同角度同时采用多种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网络伦理研究,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是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某些问题已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常常是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总结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继续深化网络伦理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二)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根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并且要采取与其身心特点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对于处在品德发展变化关键期的未成年人,要及时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相关德育工作,促进其良好网络道德素养的及时养成。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8篇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目前,我省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近10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20%,他们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未成年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达到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成年人不正确的价值观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也产生了不良作用。总之,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比较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和薄弱环节,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任务是:

1.着眼于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文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爱家乡、爱祖国,增强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着眼于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国情、省情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弘扬“浙江精神”,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成为建设浙江、建设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着眼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学会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4.着眼于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1.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的全部工作是教书育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加快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快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目前仍然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完善日常行为规范。对幼儿园到小学低龄段的学生,重点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讲卫生、讲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高段到初中学生,重点是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高中学生,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充分整合德育资源,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学方案。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等各种课外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力求做到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严格执行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改进课堂德育教学方法,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倡导“情景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4.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校要利用革命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要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卡”,记录学生在校德育实践情况,并作为评优条件之一,使德育实践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

5.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引导教师自尊、自爱、自重,做到为人师表。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对班主任的培训机制,力争在两年内对所有班主任培训一遍。总结德育导师制的经验,拓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每两年召开一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交流、部署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在教师职称评定,名教师、特级教师评选中,增加德育教师的比例。

6.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主抓德育的责任制,以及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今后校长的任用、教师的晋级、先进人物的评定,都要把重视和做好德育工作并抓出成效作为重要依据。要充分考虑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和演出、外出参观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等活动的费用列入有关收费项目。

(二)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要把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把对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指导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范畴。要以“全团带队”为总抓手,从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把少先队建设纳入团建的总体规划,把少先队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团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考核指标。

2.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丰富团队活动。继续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全面开通未成年人维权服务热线,健全“青少年维权岗”机制。

3.强化青少年德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荐、选派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市、县两级应在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设少先队教育团工委书记和总辅导员。加强中学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选聘优秀社会人士担任志愿辅导员。

(三)进一步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第一课堂作用。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教育,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树立一批科学培养子女的典型,努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2.规范和发展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覆盖率。以先进示范和评估督查为手段,进一步规范、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办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丰富培训内容,提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家长学校,把科学育儿思想、内容、方式渗透到社区市民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的学习培训中,覆盖到社区、学校、单位和流动人口。

3.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以妇联、教育部门为主,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各级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努力探索家庭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模式,重点对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规律、家庭法制建设、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并纳入基层文明创建工作。

四、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当前,要抓好一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未成年人欢迎的实事好事,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积极实施以建设使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阵地工程”。加强各级各类文化场馆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落实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其他文化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开设少儿阅览室,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浙江秀丽山水、现代化建设成就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成果教育。加强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以及风景名胜地等解说人员和导游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讲解业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督查和评估机制,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到“十五”期末全省每个县(市)至少建有一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已有的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要以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为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融思想道德建设于生动活泼的宣教活动之中。

2.积极实施以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内容的文化产品“精品工程”。要高度重视面向未成年人的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有效供给。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资源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少年儿童影视片、儿童剧、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积极探索优秀少儿影片优惠、免费观看的新路子,形成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抓好少儿文艺创作,推出一批表现新世纪少儿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的戏剧、小品、曲艺、故事、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定期举办浙江省少儿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活动。

各类大众传媒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符合未成年人欣赏需求,有助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节目、文章。各级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和办好少儿和家庭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抓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落地、覆盖工作。积极筹建浙江省少儿频道,力争在年底前播出。各类报刊要热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宣传报道。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他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推出富于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各类读本。要提高公益性广告制作水平,增加刊播的数量和频率。

3.积极实施以开展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为内容的“绿网工程”。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启动全省青少年宫信息网络工程,在全省实施内容健康、形式生动、环境优良的“绿色生态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红色健康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建设。浙江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启动“天天”社区青少年电子阅览室建设,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加强对校园网站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营业性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定,对两次违规容留未成年人的网吧,除处以重罚外,取消其经营资格。对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一律搬迁,坚决取缔“黑网吧”。严厉打击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和网吧日常经营远程监管软件。

4.积极实施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和清理银幕荧屏为内容的“净化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查处各种非法出版物,大力打击面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音像制品、卡通读物、口袋书、电子游戏软件等出版物。净化银幕荧屏。严格把好节目的制作关、审查关、播出关,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的凶杀、暴力、恐怖等内容,严格控制涉案剧的播出量。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严肃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凶杀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认真落实营业场所审核公示制,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严格执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整治的有关规定,在2006年前关闭所有录像放映场所。各类媒体要坚持守土有责,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消除广播影视和报刊中的不健康内容。

5.积极实施以加强法制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内容的“帮护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增强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重视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矫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建设。对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采取帮护措施。社会福利机构和流浪少儿救助保护机构,要针对流浪少儿和孤残少儿的身心特点,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要开展对这些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研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必需的教材、师资和场所。

要进一步加强、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的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明确责任,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挽救工作。加强司法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归正未成年人,要落实各项安置帮教措施,组织动员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安置转化工作中来。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重视做好未成年人罪犯和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五、积极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1.强化组织保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政治责任,认真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担负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文明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民政、公安、海关、财政、税务等党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能。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来。

要采取切实措施,从领导力量、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方面充实和加强文明委办事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统一归口到文明委,其办事机构设在文明办。

2.强化队伍保障。按照专兼结合、注重素质的要求,着力建设好四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一是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各类文化市场管理队伍,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依法监管、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青少年宫、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教育设施辅导员队伍,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四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五老”队伍,要充分发挥他们特有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可以依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书育人的名教师、名班主任,未成年人栏目节目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名演员、名作家、名导演和研究未成年人问题的知名专家学者,使他们成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带头人。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9篇

2要改进学校德育。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未成年人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依照未成年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和计划;要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贴近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未成年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新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3要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9/10以上的时间又在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其中。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统一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及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关心同学,关心他人,树立集体荣誉感。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