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渔业信息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24

渔业信息化建设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1篇

一、当前渔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渔业生产呈现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从水产品原料供应、生产、收购、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产量和市场需求都比较容易预测。而我国渔业生产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难以估量,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难以掌握产销动态,养殖户就更无法对产销进行有效把控。并且水产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市场信息易失真,有时容易误导养殖户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从而导致同质化竞争、产品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等问题。而且,有时很多非市场信息,如地方政府的盲目引导和不法商贩的错误信息也会对渔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强迫或诱导养殖户误入歧途,这些都是信息化建设滞后惹的“祸”。当前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渔业信息的适用性急待提高

对于基层养殖户来说,当前渔业信息化建设更多地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地。比如,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县各地都建设有渔业专业网站,但这些网站大篇幅提供的都是一些领导调研、各级会议等纯政务性的信息,并且随时更新,而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少之又少,并且久不更新,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网站仅仅是服务于政务工作的,这显然是本末倒置,违背了“服务渔业、服务渔民”的初衷。

2. 渔业信息化基础相当薄弱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呈现上下不平衡的状态,在国家及省级基础比较好,在市、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有的根本没有配置电脑等设备。

3. 渔业信息化规划水平低

当前渔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规划滞后,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不够,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综合设计,降低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当前渔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电子政务的推进和涉农信息的传播,而疏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渔业和服务“三农”。在渔业系统中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渔业科技和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在基层渔民中能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更少,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

4. 渔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目前渔业信息从国家到省、市、县乃至乡镇存在各行其是、各显其能的分散状态,就像渔业网站一样,只建几个链接,根本没有考虑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共享,加上渔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重复、差异和滞后等现象,有的还引起信息混乱导致决策错误。如果能从上到下,既注重全国信息的集中,又突出地方各自的特色信息,建设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共同享受信息资源的联动机制,让广大养殖户一看即知全国的产销态势,又懂得各地的生产形势,从而指导生产和销售,就能真正让信息化建设惠及千万渔民和养殖单位。

二、渔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强化政府指导和管理,是促进渔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渔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且需跨地区和行业的系统工程,从国家到省、市到县、乡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渔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及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争取投入到解决电子政务和生产示范建设中来,同时注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等渔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与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政府要集中各方面的支农资金强化市、县、乡基层渔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诸如贴息或低息、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个人、集体、企业(包括通信网络运营商)等各类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渔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2. 坚持资源开发和共享,是提升渔业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整个产业体系也必将融入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之中,拥有信息资源的多寡决定着现代渔业发展的进程,坚持资源开发和共享是提升渔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对国内外渔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渔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坚持信息资源开发就是要建立宽泛的信息采集渠道,依市场发展及管理需要,合理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广泛涉猎国内外重要渔业信息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指导产销。其次要建立起各层次、行业间的交流共享机制。要通过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制度,逐步推进渔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所有涉及渔业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要加强对渔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提高渔业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渔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渔业和渔民需要的信息资源,使政府、渔民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渔业信息。比如部级信息系统或网站就要及时公布和更新全国的渔业各类信息,各省、市、县依托各自的特色,及时公布和更新本地的渔业各类信息,使广大养殖单位既能了解全国渔业动向及产销形势,又能掌握本地渔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调整产销,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 加强队伍培养和建设,是搞好渔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渔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渔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渔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人才。一是要加强对渔民的培训。现代渔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现代化的渔民,要通过各类培训,全面提高渔民的素质,普及渔业信息教育,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要发展壮大渔业信息服务队伍。要充分利用省、市、县、乡水产技术推广、公益体系的作用,加强建立涉及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渔业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的渔业信息服务队伍,培养一大批既懂生产经营又通晓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使渔业信息化服务深入到千家万户,为渔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4. 推进重点建设和示范,是加快渔业信息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2篇

我是今年11月份又来到单位工作的,虽然对单位已不陌生,但是,现在的单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一个新的起点。到单位之后,一切从零开始,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做好办公室服务工作。一边凭着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解决了一些网络故障。我经常请教单位的一些有经验的水产工程师,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吸取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和积累经验。现在对网站建设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现在我逐渐掌握了网络建设、网页设计的各种技术。所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也完成了网站域名注册,网站空间申请等成功任务。郯城渔业信息网的上线将成为我站对外宣传的一个新的窗口。

在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业务水平都比以前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针对我站目前的形式,现在可以拿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应付一些网络故障,对于一个网站建设项目可以全程的操作下来。

存在的缺点:

对于渔业技术的专业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对网站建设的技术问题掌握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十分清晰的向渔民解释鱼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对于一些大的网络故障不能快速拿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职的工作做得不好,感觉还停留在一个计算机初级水平。

XX年的目标是将郯城渔业信息网站的访问量有大的突破,这个目标很难达到,不过努力吧,努力总会有好的结果。

XX年需做的事情:

1、网站每日更新不能少于5篇文章;

2、致力于二个重点栏目:渔业技术推广和渔政监督管理

3、寻找到新的突破点。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应用日益普及,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站每一间办公室都专门配置了用来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并与互联网相连,单位职工能通过因特网这一新兴的媒体传播技术及时查阅信息,掌握动态,为职工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便利。

我站在互联网上的毕业范文完成了域名注册和空间申请工作,已建设完成,目前正在进行主页开发和信息收集,不久可投入使用。该网站建成之后,将成为我站对外宣传的窗口,联系渔民的桥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为构建电子渔业创造了条件。的信息范围包括我县渔业行业的科技示范户信息、渔业供求信息等,并与相关兄弟网站建立友情链接。同时,我们还将在互联网上建立基础性数据库供公众浏览查询。

几年来,我站渔业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信息化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站渔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工作的技术薄弱,设备也比较落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能力差,甚至存在行业内信息封锁的情况,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从事渔业信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培养跟随不上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渔业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

二、今后几年的工作计划

渔业信息化工作要以“统筹规划,渔业主导,统一标准,共享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进行建设。要吸取先进经验,发挥后起优势,以渔业为主导,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充分重视渔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1、加快渔业信息网建设,与各渔业兄弟网站实现友请链接。

渔业信息网建成后,以局域网的形式,与省市渔业网站的办公业务互联,实现公文的无纸化传输和资源共享,并能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搜索、加工、处理和传输信息,报表和数据。这对于单位工作作风,提高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为站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我站渔业基础性数据库。

在今后几年,我站将着重建立起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查阅方便的综合性数据库,为广大渔农提供渔业信息服务。

郯城渔业信息网站规划书

一、建设渔业信息网的市场分析(公益性)

二、建设渔业信息网的目的及功能定位(服务郯城渔业,振兴郯城经济)

三、网站技术解决方案

1、租用虚拟主机

2、选择操作系统,用windowsxp

3、采用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如ibm、hp)等公司提供的单位上网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4、网站安全性措施,防黑、防病毒方案

5、相关程序开发,如网页程序asp、jsp、cgi数据库程序等。

四、网站内容规划

根据网站的目的和功能规划网站内容

五、网页设计

1、网页设计美术设计要求,网页美术设计与渔业整体形象一致,要符合ci规范,要注意网页色彩、图片的应用及版面规划,保持网页的整体一致性。

2、在新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主要目标访问群体的分布地域、年龄阶层、网络速度,阅读习惯等。

3、制定网页改版计划,如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较大规模改版等。

六、网站设计的原则

1、不同身份的用户看到不同的网站内容:

渔户、科技示范户、中层领导、站长按照不同身份,看到的网站内容不一样。

例如:渔民是普通的网页访问者,他们关心的是渔业生产销售消息、国际、国内渔业新闻、渔业的通知等;站长专门浏览自己的工作行事历、下层上传的工作汇报、总结等。实现不同身份的用户享受不同的访问内容。

2、实现单位内部和单位外部显示的网站内容不一样。

单位的一些重要资料或信息,只能在单位内部进行消化,如关于单位职工的处分,单位职工的奖惩制度,学校的通知等等;

相反,单位的渔业推广政策、推广事宜、技术介绍以及发展规划等,必须对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渔业,从而让郯城渔业真正走向世界。

3、内容应该由不同部门分块更新

郯城渔业信息网是由站长室、副站长室、渔政室、渔技室、办公室等部门组成,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不同的领域,网站的内容也会划分相应的区域让这些部门进行内容的更新,如渔政室要发一则“关于禁渔期严禁‘电鱼、毒鱼、炸鱼’”的通知等等,总之,不同内容,应该由不同的部门分块更新,而且单位部门明确,责任到人。

4、网站的栏目应该根据需要自己能够灵活调整。

渔业网站的格局不是一层不变的,有些是突发事件,需要添加新的栏目,且根据需要安排在任意位置,有可能是首页,有可能是其他页,如渔业疫情等重大事件,是临时产生的,那么要求网站的栏目灵活调整,要放在哪儿就放在哪儿,不受条件的限制,自己单位的人员就能够搞定它。同样,当某些栏目不需要时,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删减或隐藏,待需要时再重新显示出来。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3篇

摘要:

基于对国内外渔业电子海图系统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开发新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构成、总体方案和功能模型,采用IHOS-57海图国际标准即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的电子海图,介绍了应用VisualC++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组件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结果表明,软件已实现了海图物标图层显示、渔业信息查询、渔区数据库管理、渔区及作业安全等深线标绘、遥感影像加载,实时潮汐计算及海况信息叠加显示等主要功能,为渔业信息组网服务及构建一体化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传输和平台提供了基础支持。

关键词:

渔业;信息化;电子海图系统;IHO

S-57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融合了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信、导航和其他相关技术。它是现代海洋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载体和平台,描述了海洋地理空间、渔业生物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对象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是现代渔业生产、管理和研究的重要辅助决策工具。近年来,国外海洋渔业已经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1-2],实现了对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3]。例如,挪威的dKartFishingProfessional系统以电子海图为基础平台,它既能够连接卫星导航系统、回声测深仪、雷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外部硬件设备,又融合了安全水域、渔业安全等深线、渔业危险障碍物、禁航区等信息,可实时监测航线并实现渔场分布信息的动态记录和显示。日本研发的ExplorerMarine系统,也将电子海图作为基础平台,实现渔业信息、渔获分析、卫星影像和CDT信息处理与分析等主要功能。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商业化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例如,邵全琴等[4]设计了海洋渔业电子地图系统软件EA2000,可制作和应用专用的渔业电子地图;赵爱博等[5]提出并设计了渔业安全保障电子海图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在电子海图基础上,将渔船分布信息、预报警信息相叠加,能够实时显示相关海域的渔船情况;夏思雨等[6]提出了渔业电子海图手持终端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在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海洋渔业信息的可视化应用;周旭光等[7]开发了基于电子海图的海洋渔船导航系统,具有海图管理、显示、航线导航等主要功能。上述海图系统在保障渔船安全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渔业信息交换标准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美国等海洋渔业发达国家正在展开相关研究,美国渔业协会、朱莉•德菲利匹、桑姆•利兹等机构和个人均提出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8]。在我国,相关国家规范和标准也正在研究中。因此,尽管目前市场上海洋渔业信息服务系统产品众多,它们大多也应用电子海图系统作为信息的基本平台,但是受到信息共享“瓶颈”的制约,仅仅是一个初级的单机产品,与服务器和其他终端产品之间难以组成网络,从而影响渔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因此,构建集渔业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分布和表达为一体的平台成为了提高我国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9]。新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从近远海的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应用了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开发组件,实现了海图物标图层显示、渔业信息查询、渔区数据库管理、渔区及作业安全等深线标绘、遥感影像加载,实时潮汐计算及海况信息叠加显示等功能。该系统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了国际通用的IHOS-57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并增加了渔场信息标绘功能。同时,系统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兼容国际组织的潮汐、气象(风场、温度、气压)等信息,可同时满足近、远海作业的需要,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灵活,支持用户定制标绘各类海洋渔业专题信息;可作为单机应用,也可通过组网扩展成为一个网络终端节点,加入到海洋渔业信息服务链。

1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构成

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由硬件、软件和数据三部分构成。

1.1软硬件环境

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及相关网络等设备;软件部分则采用Windows7操作系统,基于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海图开发组件进行设计。ECIVMSSDK是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具有如下优点:1)显示速度快;2)支持UNICODE、GB2312、日文等多种字符集编码体系;3)支持气象GRIB数据读取和显示,以及实时潮汐计算。

1.2数据

部分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海图数据、渔业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潮汐站点数据、气象数据和符号库数据。

1.2.1基础海图数据

基础海图数据采用IHOS-57国际标准的海图数据。该标准由IHO,推荐各国官方海道测量部门执行[10],以满足全球海上航行安全的需要。

1.2.2渔业信息数据

渔业信息数据包括:范围位置信息、水体环境信息、渔业资源信息、渔业生产信息和渔业管理信息五类。范围位置信息包含经纬度坐标、水深、地形、底质、专属经济区、领海、港口等信息。水体环境信息涵盖渔业作业环境相关水域的水文信息,包括鱼种栖息地、温度、盐度、水色、叶绿色、海流等信息;渔业资源信息包括鱼类分布及生物信息,鱼类洄游路线、丰度中心、产卵地等;渔业生产信息与渔业作业有着直接联系,主要包含了捕捞能力、渔获量、渔场分布等信息;而渔业管理信息则包含了网目尺寸、捕捞季节、捕捞权、捕捞配额、总可捕量、禁渔区、管理区域等[11-12]。

1.2.3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TB级的卫星、航空影像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存储,可支持二维及三维显示环境下的LOD访问和电子海图透明叠加显示。

1.2.4潮汐站点数据

采用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9000个)潮汐站点预报模型,覆盖全球主要港口,可实时计算潮汐。

1.2.5气象数据

应用了国际气象组织的国际标准气象数据GRIB文件,可动态显示多时间段的风场、温度、气压等要素信息。

1.2.6符号库数

据按照IHOS-52标准[13]ECDIS海图内容与显示规范,设计了基础符号库(159个物标类),并根据需要拓展了海洋渔业专题符号,如专属经济区、渔场等,见表1和表2。

2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总体设计

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设计采用了工程化理念,以IHOS-57电子海图系统为基础平台,包括:电子海图、渔业信息、遥感影像信息、潮汐信息、气象信息和符号库信息输入通道(图1),可满足用户应用工作空间管理的工作需要。在电子海图系统中,包含了信息输入与管理、显示与图层管理、信息标绘、信息查询和其他辅助功能等模块(图2)。其中,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文件管理的一些操作,如打开、保存、卸载等;而海图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漫游等,主要封装在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中,该模块还加入了符号风格设置、晨昏、朦影等功能;信息标绘模块主要包含图形标绘、文字标绘和符号标绘等功能,可以手动选取符号添加渔业信息类物标,描述目标海域内渔汛、鱼群动态变化;快速查询、定位和显示物标详细信息是电子海图系统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主要包含在信息查询模块,如:物标位置、水深范围、所在海区、比例尺、所在海区磁差等;其他辅助功能模块则是主要新增了潮汐计算和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等新功能,可根据渔船、渔汛等信息标示生产活动的范围。

3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

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数据源包括:IHOS-57国际标准海图数据、标绘数据、地图数据、卫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打开文件功能中设计了针对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输入接口,并将其导入渔区工作空间中;随后,将其按特征分类进行存放,每个类型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存放于不同的图层中,实现对图层的管理;最后在工作空间中保存和输出海图信息(图3)。

3.2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

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包含3个子模块(图4)。在图层管理子模块,可设置基本图层、标准图层和自定义图层显示和管理;在符号风格设置子模块,设计了矢量和栅格两套符号系统,按照IHOS-52国际标准设计了基础矢量符号库,并可选择显示传统符号或简化符号风格,同时拓展了海洋渔业专题符号,如:专属经济区、渔场等;在显示子模块,实现了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功能。

3.3信息标绘模块

信息标绘模块包含图形标绘子模块、文字标绘子模块和符号标绘子模块。通过新建图层,选取点、线、面图形或字体、符号样式,既可以手动添加渔业信息符号,描述相关海域内渔汛、鱼群动态变化,同时也可以读取数据库文件,实现渔汛、鱼群等信息的自动标绘。

3.4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可通过物标名称、位置等查询水深范围、所在海区、比例尺、所在海区磁差、基准面和投影类型等信息,也可以进行距离、角度、面积等量算操作。

3.5其他辅助功能模块

辅助功能模块包含潮汐计算子模块和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子模块。在潮汐计算子模块,采用NOAA提供的潮汐站点预报模型,可实时计算全球9000多个主要港口的潮汐。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子模块,可根据渔船、渔汛等信息标示海洋渔业生产活动范围。

4渔业作业安全等深线设置实例

渔业作业安全等深线是由船体吃水深度及作业方式(拖网、围网、刺网等)所决定的。如图6所示,根据不同的船体和作业方式,输入相应数值,利用电子海图DEPARE(深度带)物标中DRVAL1(深度范围值1)、DRVAL2(深度范围值2)等字段值,通过差值算法得到安全等深线范围。如羊角礁附近海域,DRVAL1为10m,DRVAL2为20m,通过内差计算得出图中浅绿色区域为渔业作业等深线设置为5m时的安全生产范围(图7a)。同时,分别设置5和15m渔业作业等深线的情形,可清晰地标示出生产活动的范围,见图7a和图7b。

5结语

结合IHOS-57海图国际标准,采用ECIVMS商用组件,设计和实现了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该系统作为海洋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载体和平台,具有如下优点:系统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显示海图和高效查询信息;可创建渔业专题层,标绘与显示渔业专题要素;支持风场、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显示并兼容遥感影像信息;提供全球主要港口的潮汐查询和预报。对于提高渔业作业的工作效率,保障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海洋三维地形、海洋生物资源等表达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对多波束测量数据和鱼探仪数据的兼容和应用,以及配套网络服务设施的建设,将形成集渔业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传输和的一体化平台,为现代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3]巩沐歌.国内外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2):20-24.

[4]邵全琴,周成虎,张明金,等.海洋渔业电子地图系统软件与实现[J].水产学报,2001,25(4):367-372.

[5]赵爱博,刘明,彭模.渔业安全保障电子海图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13(15):232.

[6]夏思雨,李佩原,郭立新,等渔业电子海图手持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海洋测绘,2016(5):66-69.

[7]周旭光,陈崇成,蔡志明.基于电子海图的海洋渔船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J].交通标准化,2013(22):20-22.

[9]曾首英,闫雪,静莹.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渔业信息,2013,28(1):20-26.

[11]郑巧玲,张胜茂,樊伟.海洋渔业专题图的研究应用现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30(3):340-344.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现代渔业;基本特征;发展途径;保障措施;湖北省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

生态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等相互关系的变化状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是生态渔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评价生态化渔业的指标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种数;水质类型;无公害养殖面积、产量;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

3现代渔业的发展途径

“十一五”中后期,国家相继批准和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个规划;湖北省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行动。这些重大规划和行动从时间和进程的安排上重叠于“十二五”规划,从内容和战略上包含了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3.1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按照稳步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突出发展流通业的战略思路,深入开展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稳步发展养殖业。完成从数量型渔业到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期间,达到养殖产量保持4%~5%的年均增长速度,养殖产值达到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既要特别重视名特新品种在渔业价值提升中的作用,又要重新审视大宗淡水鱼类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加快发展加工业。大力加强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业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t,实现转化加工水产品40%的目标。要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扩张,适当引导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达到5家加工企业进入全省“四个一批”的行列[4]。三是突出发展流通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依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北省水产品向省外输出和出口。达到输出水产品占生产量30%左右的目标。

3.2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按照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小农经济型向集约化经营型转变的整体思路,加快湖北省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开展池塘生态改造行动、江河湖库增殖放流行动、水产亲本升级换代与良种推广行动、标准饲料规范化使用行动、疾病灾害预防控制行动等生态健康安全养殖行动。同时,探索和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品便捷服务运转、鲜活水产品快速流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形成持续有效的内生增长动力。基本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格局,达到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加快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时期,按照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思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涵盖产业链环节、产学研结合、政府参与的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统一组织建设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含展示中心)—试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等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5]。主要开展以大宗淡水鱼类与名特新品种为对象的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和完善水产推广体系与推广机制,加速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和改善渔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和改进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创业行动;加强科技110、信息网络、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4加强渔业区域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渔业将在“优势水产品板块”、“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等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长江渔业经济带中武汉城市圈渔业、鄂西生态渔业等区域化渔业建设;同时开展重点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建设,兼顾山岗、丘陵地带特色渔业建设。努力形成湖北省“一带两圈,辐射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大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渔业、有机渔业为主体,特色渔业与优势渔业互为补充的现代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大板块。

3.5开展生态渔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湖北省渔业的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放流增殖,适当控制大湖大库的养殖强度。在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推行按照水体承载力安排生产的制度,适当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坚定开展大江大河的禁渔区、禁渔期行动,适当扩大江河支流与大湖大库的“两禁”试验和江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引进、移植、放流等活动。

3.6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

渔业组织具有提高渔民地位、保护渔民利益、获取市场信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整和渔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渔业产业化、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民素质等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渔民开展养殖水面使用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按照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创建加工和投入品流通企业;培植购销大户牵头组建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企业;加强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使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等组织的渔民占到渔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

3.7推进渔业机电化、信息化建设

渔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电化和信息化。机电化、信息化是渔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渔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电动机械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的装配和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清淤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多种层次的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互联网上渔业用户的普及率。跟随国家推进“物联网”的信息化进程,开展渔业领域遥感、遥测、遥控等为基础内容的远程智能化经营管理试点与示范。

3.8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现代渔业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操作管理水平;大力加强“三品一标”的认定和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复查和保持工作,提高覆盖水平;加强渔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监测检测工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三品一标”的创建行动、优质名牌产品的创新行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中心的建设行动、县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建设行动和水产品市场监管行动。

4保障措施

4.1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资本投入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财政支持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池塘生态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水产良种选育和良种推广的投入;加强对水产科研项目及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标准化示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江河湖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行动的投入;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监测检测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打造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外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现代渔业。

4.2建立健全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二是加强现代渔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充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科技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及其网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病害防控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循环渔业的发展;加强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升安全、和谐渔业水平[6]。

4.3制定和落实强农、惠渔政策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针对湖北省渔业转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重点是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政策、促进水面经营权流转政策、促进渔业经营主体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政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装备政策及促进渔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4.4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渔业的本质是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但更加强调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调控和管理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现代渔业的新特点、新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升政策制定水平,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从大社会、大市场、全方位的角度做好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流通、产业与市场、投资与积累等的安排和部署;加强重大项目设计、规划、审定、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5参考文献

[1]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崔利锋.新时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6(1):36-38.

[3]赵珍.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4]杨云彦,秦尊文.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J].中国城市经济,2004(9):28-31.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5篇

关键词:北斗;渔船;应用

一、北斗系统在渔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2013年,中国渔船装备技术发展论坛上,农业部有关专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渔船安全装备上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中国渔船装备现代化。结合当前海洋渔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渔业局经过协商,已将“北斗海洋渔业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列入重大专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计划。农业部计划以此为契机,加强北斗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安全管理和救助指挥领域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者提供自主定位、遇险报警、船岸短报文互通服务;为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提供作业渔船的航迹路线、遇险救助联络、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服务[1-2],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海南、山东、福建、大连和青岛,部署北斗中远海渔船船载终端6,700余台。在海南省安装北斗近海渔船船载终端6,500台,个人海上救援终端2,000台[2]。同时,在试点省市建设接口统一、规范性的省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和市县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中远海终端”使用的是北斗RDSS+RNSS,向用户提供基于北斗的RDSS通信服务和RNSS定位服务。“近海终端”使用北斗RNSS+GPS兼容定位功能,集成CDMA/GSM通信模块,向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2016年,农业部启动《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拟将油补资金调整用于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为全国沿海各省(市、区)符合配备要求的渔船,更新换代北斗船载终端设备[4]。截止目前,共计近6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遍及全国11个沿海省(市、区)。预计到2018年,全国共有7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渔船装备北斗终端后,不仅实现对大中型渔船在中国海域作业位置的实时监控及遇险救助,降低渔民生命财产损失,而且使得岸与船的信息传输交互问题得到解决,大大推动了渔业的海上信息化建设,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巨大作用。

二、北斗在渔船应用中的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作为一种集定位、报警、收发短报文等功能于一身的无线电通导设备,其在渔民出海作业时,可以发挥一定的助渔助航作用。但是,因为终端的设计场景与渔船实际作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故在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北斗设备自身的问题

(1)设备兼容问题北斗船载终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产品有很多。各个产品都能实现定位等功能,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接口不同,各省的监管平台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不能共享有关信息。比如山东的渔船到江苏海域内作业,在江苏的北斗监控平台只能看到有显示北斗渔船在移动,但是不能读取其他船舶基础信息。

(2)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北斗船载终端可为渔民提供收发短报文服务。每一条短报文字数权限主要由北斗卫星定位总站设定,由北斗地面站控制,由北斗IC卡控制权限。针对军方方面,一条最多可发120个汉字;针对海洋渔业目前一条最多可发30个汉字。这30个汉字,远远不能满足渔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一旦渔民准备发送长短信,此时只能被迫分成几条来编写,既不利于实际使用,又额外给渔民增加了负担。

(3)设备更新问题渔政管理部门为渔民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之初,曾明确表示设备的使用寿命为3年。但价值10,000元的设备,仅仅有三年的使用年限,对渔民是一种经济负担。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在规定的设备更新换代年限时,大多数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其次,部分渔民存在逆反心理,认为装备北斗设备只是为了执法部门便于监控管理。所以,渔民对于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渔民伴有抵制情绪。

2.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系统的配备既是政府部门实施监管、执法与应急救援的重要参考依据,又是有效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民利益的根本。但就目前来看,海洋渔业执法和保障渔民安全存在矛盾。一方面,渔民为了自身出海安全作业,自愿开启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主动接受定位、导航等信息;另一方面,渔民为为了一些利益,会逃避执法部门监管,比如在伏季休渔期出海作业或者在敏感水域违规作业时,就会擅自关闭北斗船载终端设备。

3.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渔政管理部门为渔船装配北斗船载终端仅是一种建议性做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有关沿海省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渔船强制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国家对渔船配备安全通导设备检验的主要依据是《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而该法规是由农业部2000年修订的,至今已使用10余年之久。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研发的安全通导设备并没有在《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必配的设备名单内,比如北斗终端设备。其次,渔民追求生产效率,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大了渔船安全通导终端设备的推广安装和管理上的难度。相关部门目前只能依靠宣传、引导,以及利用柴油补助政策等方法进行推广。

(2)使用上的问题北斗船载终端作为渔船通导高科技产品,对无线电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多数乡镇无线电管理站值班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对北斗终端在渔船上的使用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实际使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一些基层无线电渔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使命和责任感,面对日异发展的海洋渔船安全通信新技术、新技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水平停滞不前,无法紧跟当前渔船通信发展步伐,导致基层渔政日常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

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着重宣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在海洋渔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的了解,使其在理念上接受这种助渔助航的新型无线电通导装备。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具体可以通过讲座授课、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的重现,对渔民产生直观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其认识到事故的可怕性,强化安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救援,使渔民认识到北斗船载终端设备的对渔业生产安全的作用,最终使渔民充分认识到北斗设备安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完善法规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在加强宣传同时,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与长效管理机制,使北斗船载终端在渔船上安装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建议渔业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船检规范,将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列入法定检验强制要求,明确规定检验标准,强制推进北斗船载设备在渔船上的安装使用。在强制推进安装北斗设备的同时,加大管理和检查力度,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渔船在港休息时间,对相关船员进行现场监督或实操性检查,迫使船员学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操作技能,加强对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发挥北斗船载终端的功能。加强北斗船载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规定渔业船舶必须安装具有规定功能、符合特定技术标准和规格的安全设施和通信设备,并作为渔船适航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对拒不安装北斗终端设备或安装后无故不开机运行、私自变更标识码等违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3.加强船载设备建设,完善设备功能

针对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的问题,建议在原设备的基础之上进行功能扩展,使北斗设备不管开机与否,渔政监管部门都能监测到该船的实时位置,加强渔船的安全监测。其次,由于渔民在海上主要的通信手段是卫星电话,因此建议附加卫星电话功能,即“北斗+海事电话”一体机,融合定位和通话功能,促使渔民主动打开设备,进一步提高开机率。针对不同船载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从顶层设计出发,统一平台,统一制式,要求不同设备厂商提供统一数据接口[5]。同时,建议各省市监管平台共享监测数据,加强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海洋渔业发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建议增加后台智能分条功能,渔民编辑的长短信就会自动分条继而逐一发送,弱化字数限制的问题。针对北斗更新换代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将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列为渔船安全机械设备,并享受农机补贴政策。一方面调动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安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渔民的经济负担。

4.加强船员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目前,基层乡镇和渔村的渔业无线电管理工作存在专业技能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海洋渔业安全管理的要求,是渔业生产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深入到渔村和渔民中去,了解渔民的切身需求和对北斗船载终端的认识,加强船员对北斗船载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使得船员可以切实了解北斗船载设备的所用功能,充分掌握报文发送、应急报警等一系列措施,进而熟练操作北斗设备,最终达到助渔助航和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提高各级渔业行政部门无线电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北斗船载终端的最新技术,改变以前的不良管理观念和落后的管理模式,以“两学一做”作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能,树立新型无线电管理模式,保证无线电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达到较高要求。

四、结语

北斗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海洋安全通导与助渔助航设备,受外界干扰较少,其在监管、执法、导航与应急救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根据渔民使用过后的反馈信息,进行设备功能上的优化,加强海洋海洋渔业管理,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使管理人员和渔民都能认识到北斗船载设备的重要性,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那么北斗船载系统的功能定能在海洋渔业得到充分发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大力促进渔业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涛,郭庆祝.北斗示范项目在渔船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渔业,2014,(8):64-67.

[2]胡刚,马昕,范秋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0,37(1).

[3]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及渔港动态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渔情函[2016]5号.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GIS;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decision aids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fishery production safety; issue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and disasters weather warning to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engaged in sea farming, navigation and marine fish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during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GIS, marine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and fishermen dynamic positioning based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safeguard service system for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safety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GIS;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safety; Environment safeguards service system

0 引言

江苏省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北靠山东,南依浙江、上海,西枕安徽,长江穿省而过,东临黄海,大陆岸线长达954km,拥有多达3.75×104km2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37%,面积达7.0×105hm2的广阔辐射沙脊群分布于沿海中部,同时还拥有着面积达1.54×105km2长江口、吕泗、大沙、海州湾四大著名海洋渔场。江苏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物产丰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海洋渔业产业充分依托资源、经济和科技文化优势,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振兴全省海洋经济、致富沿海渔民的重要产业之一。

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分布广泛、发育密集,浅海面积大,掩护条件差,极易受到灾害性海浪、潮灾等海洋灾害的侵袭。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涉海渔民伤亡事故屡屡发生,2003年9月26日9名紫菜养殖工人因潮水突涨撤离不及时而遇难,2007年“4・15如东海难”更是因风大浪急造成19位渔民遇难的惨剧,2010年全省海洋渔业因海难事故造成13艘船只沉损、53人遇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实现渔船动态监管信息和海洋预警报信息平台叠加,为海洋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撑,对于促进全省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设计

1.1 总体设计

1.1.1 总体框架

以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为导向,以海洋预报服务于渔业生产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在应用支撑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渔船实时定位、海洋专题预警报、通信网络等技术[1],建立覆盖全省海域重点渔区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实现在现有海洋预报基础上拓展和深化服务,面向渔区、渔港和渔民,制作直接服务于渔业生产安全的各类海洋环境专题服务产品,实时发送至广大海上作业渔船和渔民手中,全面提升渔业生产安全的环境保障能力[2]。

1.1.2 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架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分布式体系结构。本系统采用基于消息中间件和Web Service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来进行设计,所有的业务逻辑都封装在Web Service服务里面,主要的数据通信通过消息中间件来实现。

2)可持续可扩展体系结构。建立可持续可扩展体系结构,采用业界标准的Web Service的方式提供对外接口,其开放性、标准性和跨平台特性充分保证了本系统具有灵活而强大的可扩展性。

3)SOA架构,统一管理。本系统采用先进的SOA体系,既便于项目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独立开发和关联整合,又为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基础。

4).NET技术体系结构。本系统建设主要是基于.NET技术思想,选择业界领先的、性能稳定的应用服务器和门户中间件产品,建立以应用服务器为中心的四层或多层的体系结构,实现系统数据逻辑、业务逻辑、应用逻辑和表现逻辑的分离,这既保证了系统扩展性,也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 建设内容

1.2.1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规定的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案、数据转存等设计规范进行建设[3]。

本系统采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建设系统所需要的综合数据库,包括预警报产品信息、渔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等内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区预报中心互为备份。数据库具体内容如下:

预警报产品信息:包括国家、海区、省级预报机构制作的各类预警报产品。

渔船信息:包括渔船的编号、船籍等基本信息和渔船的定位时间、经纬度、船向、航速等动态船位信息,资料与国家中心、海区中心进行互动共享。

基础地理信息:包括沿海岸线、岛屿、水深、渔区、渔场、禁渔线、重点渔港、避风锚地等基础数据。

1.2.2 海洋预警报产品制作与推送

基于GIS可视化技术,实现全省近海海域基于渔区网格的精细化风、浪、潮汐、风暴潮等海洋预警报产品的制作,并提供不同使用类型的模板,通过网络传输软件标准接口,推送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东海预报中心的产品数据库中,实现预警报产品数据的资源共享。

1.2.3 海洋预警报产品

根据全省各渔区的海面风、浪、风暴潮预警报产品和江苏省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管理需要,对在危险区域附近作业的渔船加以筛选,制作相关的对策建议服务信息,依托已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渠道,将相关的预警报和对策建议服务信息发送给渔船,并统计预警报产品发送情况。

1.2.4 海洋预警报显示子系统

基于GIS、遥感、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相同的集成显示界面,将渔船动态船位、海洋预警报产品和台风信息叠加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实现渔船船位监控、预警报影响分析等功能。

1.2.5 数据传输软件开发

根据现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预警报数据库特点,开发系统所需的数据传输软件,根据统一的格式标准和协议,将船舶资料、动态船位、船舶报警信息、预警报产品等信息按照系统所需的数据标准传输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东海预报中心,实现船舶基础信息同步、动态数据传输、动态历史数据获取、预警报产品、调取船位、短信息下发等。

1.2.6 系统运行监控

对整个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软硬件运行状态进行管理,实现用户管理、网络状态监控、数据传输监控、服务器运行监控等功能。

1.2.7 系统标准规范和接口标准

以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部级别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和建设标准规范为基础,基于系统叠加和数据双向传输交换需求,结合江苏省现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数据传输方式和安全管理等的实际情况,完善形成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1.3 关键技术应用

1.3.1 分布式的数据保障中心建设

本系统综合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涉及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数据、东海区预报数据的共享问题。因此,在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上,将“标准化”与“实用性”相结合[4],既符合标准,又满足应用。针对重点数据信息来源,在全国重点城市部署公共海洋气象保障服务数据中心。当系统在灾害性天气链路连接出现问题时,系统会自动识别问题,切换线路到最近的数据保障中心,保证了数据的来源。

1.3.2 在相同库表基础上建立对照表

为了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东海预报中心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根据《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规定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案等设计规范对本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进行建设,在相同库表基础上建立对照表,以便于数据之间的共享。

1.3.3 统一标准、数据处理

针对电子海图、海洋预报产品地图数据投影、坐标系不同的问题,对全部地理信息数据制定统一的地图标准,使用WGS-84空间坐标系,地图投影选择mecator(代码900913),此标准是与当前主流的地理信息源――谷歌数据相一致,是符合绝大多数GIS平台的标准。

1.4 技术创新点

1)利用GIS技术,实现在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系统中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预报。海洋数值预报产品修正预报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海洋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修正的技术。人工修正技术在其他方面也有初步的应用,但是将它结合到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系统应用中来还属首次。

2)多节点数据同步分发。在数据传输方面基于FTP文件传输协议,中间件以FTP服务器为基础,以源文件目录为基点,通过中间件对分析进行分布,当文件被分发到所有的节点后,才会清楚源文件,并对数据文件进行二次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异常处理及日志机制。在整个中间件的异常处理上,都采用了try…catch…方式进行处理。在程序出现异常时,对异常进行有效的处理,日志系统会将抛出的异常信息记录到文件中以供查询,并保证程序继续执行。中间件的日志系统由日志类提供,该类提供了多个日志记录方法,同时为了使中间件在多线程情况下对日志文件的稳定访问,提供了文件锁机制,以保证一个日志文件在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对其访问。

4)插件式通用框架(Plugin)。中间件基于.Net开发,以WinForm的方式进行展现。ServiceBase是整个中间件插件系统的基础,其中包括了插件注册、插件管理、插件的启动、停止等,插件式框架的应用提高了中间件的开发效率,增加了中间件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渔船突发灾害事件往往猝不及防,甚至威胁生命;充分利用海洋预警报技术、渔船动态定位技术等技术,为渔船突发灾害事件提供海上搜救环境保障和指挥辅助决策信息。

2)保障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沿海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本系统的执行,将进一步保障海洋渔业的安全生产,减少沿海经济损失,促进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本系统依据《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服务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和建设标准规范》,兼顾本省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特征及运行情况,完善形成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及建设标准规范。建设预警报产品制作与和海洋预警报产品集成显示两个功能子系统,叠加形成“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软件平台;开发中间件(数据传输软件),实现全省渔船基本信息、动态船位信息、海洋预警报产品等数据的双向传输;在省预报部门开展系统运行所需软硬件和网络通信平台建设工作,满足两方部署、互联互通、同步运转需求,顺利完成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专题服务系统建设,为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海洋预警报信息,充分保证渔船和渔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短期而言,为保障渔民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对于长期发展而言,能够带动海洋渔业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为渔业生产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是国家海洋局当前一段时间内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省自身做好工作职责,优化“海+渔”模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夏文海.北斗卫星在浙江省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海洋信息,2009,28(4):5-8.

[2]陈云清.关于渔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思考[J].安全与健康,2013,13(2):32-33.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7篇

作为利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起来的集旅游观光、游钓体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对于推动传统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休闲渔业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多样化等特点,但也存在功能单一、经营管理不规范、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交叉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旅游业基本组成部分的娱乐体验活动。刘雅丹、许传才等人在研究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发展时发现,游钓活动已成为澳大利亚休闲渔业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也在厦门、青岛、大连等地先后建起了以观光和捕鱼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渔文化是一种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了休闲渔业的内涵升华。美国休闲渔业在充分利用渔业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休闲渔业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建设渔业博览园、海洋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载体,科普海洋文化知识。我国多地相继建成水族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深度挖掘海洋的文化教育价值,满足游客高层次需求。目前,休闲渔业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休闲渔业发展思路,在带动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海洋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休闲渔业内涵更加丰富。 

1发展现状 

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当前休闲渔业的发展既存在着资源,政策,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经营管理不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1.1休闲渔业发展中的优势 

1.1.1游客市场空间广阔 

祝丽云在研究河北滨海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时提到,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入自然、健康绿色的休闲生活成为多数人的追求。休闲渔业作为一种贴近自然且体验性强的娱乐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休闲渔业通过网络拉动消费者需求量。从技术支撑来看,“渔夫垂钓”网站建立,游客可以直接从网上预约,方便快捷。从宣传方式来看,网络宣传成本更低,传播迅速。 

1.1.2政府政策逐步落实 

“十三五”規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具有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功能的休闲渔业,显然已成为渔业转型的中流砥柱。我国多数沿海省份已出台有关政策推动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山东省制订“海上粮仓”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和养殖基地等渔业生产活动,打造多元化的滨海休闲渔业项目,广东省则允许持证捕捞渔船从事休闲渔业的同时继续享受油补政策。

1.1.3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为渔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海神信仰是渔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沿海地区渔民普遍信仰龙王,祈祷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满舱而归。山东蓬莱“八仙过海”的传说,带火了蓬莱阁景区;青岛红岛渔祖郎君节开幕,吸引了对渔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为当地保留小众海神信仰找到一条经济出路。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渔文化的展示窗口,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渔业节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云南丽江纳西族居住区的“龙王庙会”、澳门渔民的“妈祖祭”等。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渔业转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开发出各种海鲜节、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等一些初具规模的现代渔业节庆活动,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 

1.2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渔业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法律层面上的空白造成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和管理上的难题。现有的《渔业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以及配套的法规、规章都没有明确的条文对新兴的休闲渔业进行界定,法律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细化。休闲渔业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处在渔业与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边缘,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综合的特性,归属问题尚未解决,部分领域属于三不管“灰色地带”,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问题处理效率低。 

1.2.2科技运用尚未推广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趋向于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但由于休闲渔业的经营者大多为当地渔民,受陈旧观念影响,对网络支付尚不了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大数据在多行业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尚未针对休闲渔业成立游客信息中心,造成各地信息交流受阻。 

1.2.3品牌建设环节薄弱 

周俊在探究宁洱县休闲渔业现状时提出国内休闲渔业发展地区普遍存在品牌建设薄弱,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政府和商户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意识,发展点不明确,导致当前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方向模糊。部分经营者虽提出凸显特色的宣传口号,但不能落实到管理规划、产品开发、游客服务中,未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休闲渔业新品牌。 

2管理研究 

2.1法律法规与政府管理 

诸如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已经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并且越来越重视法律对休闲渔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林乐玲等学者提到澳大利亚为引导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管理体系;挪威自1939年至今,不断更新完善各种渔业法规,明确部门分工,推进管理落实。目前部分地区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小,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休闲渔业发展势头不强劲。此外,由于休闲渔业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对其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造成管理的缺失和部分职能的重叠,办事效率不高。综合相关研究和现实情况,本文认为要建立起符合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政税收优惠、法律保障,明晰渔业部门内部权力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管理落到实处。同时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推动我国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2.2技术开发与信息应用 

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及时更新和应用信息数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效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在信息的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等方面,国外有着丰富的可借鉴经验,美国将科研所和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充实科研人员,配备科研设施,助力滨海休闲渔业发展;陈毅德等对挪威渔业信息管理考察后发现,挪威通过对渔业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建立渔业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挖掘利用。国内学者杨宁生认为,渔业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渔业信息系统,共享渔业信息数据,可以使渔业发展更加效率化、正规化、市场化。目前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休闲渔业中的應用范围不广,经营者不能及时了解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消费者也无法及时有效掌握相关旅游产品的详细信息,供需信息无法准确对应。因此,应当实行‘互联网+”模式,将传统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变传统平面媒体的宣传营销方式,开发相关APP,对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概况、著名景点、交通线路、特色美食以及酒店宾馆等消费者关心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区域应成立相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融资集资、信息咨询等功能,统筹管理,为企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3品牌建设与市场开发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休闲渔业应当及时整合游客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产品形式,从民俗民风,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市场开发,提供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产品。美国休闲渔业发展注重提高体验质量和提升公众参与度,针对儿童、妇女、年轻人、老年人,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培育特色针对性活动项目。我国学者祝丽云认为,在休闲渔业活动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和渔民生活元素,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对于促进当地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休闲渔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营销方式传统落后、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经营人员科学文化素养低下、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发展休闲渔业时,应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精心打造沿海地区特色龙头品牌,同时注重品牌的推广工作,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游客,推进滨海休闲渔业产业优化与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8篇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兴起较晚,但法规及管理措施完善。政府每年进行一系列关于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澳大利亚对休闲渔业管理进行定义,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渔业机会”,政府有责任保护、保存和增值休闲渔业的资源,维持和提高公众参与休闲渔业的兴趣,并指定详细的法规,为休闲渔业发展护航。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管理措施细致到垂钓数量的限制、品种限制、规格限制、渔具限制和设立禁渔期。普通鱼类数量限制是20尾,规格限制是雌鱼成熟为基础,渔具限制是使用少于4根鱼竿,每条线安装小于3个勾。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管理法规完善,执法严格。

美国的休闲渔业

美国水资源丰富,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美国是多移民国家,是最善于汲取他国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民族,因此,休闲渔业管理措施最为完善。目前,休闲渔业在美国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1年美国休闲渔业的总消费额为415亿美元,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法规体系。随着休闲渔业经济发展,休闲渔业的开发与管理纳入到国家的渔业法律体系当中,制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渔业法律法规,目的是保护渔业资源和发展环境,保持生态协调,实现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行政管理机构是国家海洋渔业局和内政部鱼类与野生生物局,分别管理海洋休闲渔业和淡水游钓业,为全美休闲渔业进行管理、研究和规划。各州的休闲渔业管理机构管理本州水域内的休闲渔业。决策机制。国家重视科研对休闲渔业管理和发展的指导作用。无论物种保护,还是制定法规,都要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依据,增强可行性。

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渔业信息化建设第9篇

一、渔业安全“双基”工作建设行动

建立完善全市渔业四级安全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渔民自律管理、委托管理管理模式。对中小型渔船集中的地区,推广建立渔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对捕捞生产单位密集地区,引导联户个体(承包)渔船挂靠大渔业公司,实行委托管理;对渔船停泊分散、渔港安全条件较差的地区,全面建立县级渔业行政执法联系点和联络员制度,增强渔民渔船安全管理的可控性,努力实现安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相协调,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渔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平安渔业示范县、示范单位”创建行动

按照农业部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评选标准,全省渔业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单位”评选标准,会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积极推动全市“平安渔业”创建行动,以评选标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营造我安全、他安全、大家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和环境,推动渔业生产的安全发展和渔业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落实渔船船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

通过与船长签订责任书并在每一艘渔船驾驶室悬挂“省渔船船长安全生产责任书”形式,明确渔船船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参加安全培训,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杜绝违章作业,保证渔民生命安全和渔船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安全。造成渔船较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四、文明渔港与执法文明窗口单位创建行动

积极推进农业部开展的文明渔港与执法文明窗口单位创建行动,学典型、树形象、强素质、严法纪,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严格管理,规范程序,积极做好服务渔民群众的工作,依法保障渔民渔船生产安全。

五、评选安全贤内助保障安全行动

积极开展安全贤内助评选活动,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到渔民家属的群体中,充分调动渔民家属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积极性,利用千叮咛、万嘱咐、常唠叨的做法,提醒并督促渔民特别是船长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搞好安全生产。

初步确定:每年评选20名全市渔业安全生产贤内助,以此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带动渔民家属进一步做好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工作。

六、渔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行动

一是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制度,建立渔业船员培训基地,完善以人为本的规范化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强化渔业船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职务船员、远洋及涉外渔业船员实行特殊安全强制培训。

二是严格渔业船员考试发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渔业用工和准入管理,确保渔业船员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适应渔业生产发展需要。

三是积极推进渔民安全生产“三种意识”和“三个能力”的建设,即:“人人珍惜生命、人人重视安全意识,学法守法、安全行为意识,从我做起、相互关爱意识”和“遵章作业、规范操作能力,自主保安、相互保安能力,紧急避险、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的整体素质。

七、渔业安全装备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行动

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渔船船型和网具设计标准化建设,对木质渔船进行玻璃钢化改造,大型渔船冷冻化改造,提高渔船安全质量。大力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上的应用,60马力以下渔船CDMA(手机)通信终端,60马力以上渔船AIS(自动识别避碰仪)和北斗卫星定位通信终端配备,渔船RFID(射频识别)系统建设,规范渔船标识,构建以CDMA网络、AIS网络和卫星网络“三网”为主体,以渔船基础信息管理(IC卡)、近海渔业通讯、渔船射频识别与渔港视频监控“四大系统”为辅助,省、市、县、镇四级共享的海洋渔船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对海洋渔船和渔港全海域、无缝隙的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