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1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1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途径

1.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极强的教育效果。因此,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分析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2.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作为开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促进实践[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其自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对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正确的指导,因为重点研究最终能够起到促进实践的作用。

2.2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教育起到动力性保障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必须把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对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较高。第一,负荷性特点与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大学生的身体要承担一定量的负荷,因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等,大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苦难;第二,规范性特点与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以队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次数等规范练习,并且遵照所学项目的规范展开,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习惯;第三,多样性的特点与要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形式多样,大学生要想掌握各项目运动技巧,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调整自身状态。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训练,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否则体育教学质量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得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将会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发生偏移,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对高校而言,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如此[2]。广大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修养与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发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体育课程中不仅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2.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在高校体育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接收到理论指导,而且可以完成对理论的检验,促进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最终对理论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二者的融合,使高校体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3.高校体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3.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比较丰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球类项目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欣赏体育健儿在竞技中夺冠的视频,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3.2与课堂堂规相结合

作为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堂堂规需要每一位师生共同遵守。在一些思想含较深的项目教学,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例如,在单双杠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保持队形,遵守秩序,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3.3与教学现实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学生练习时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要对此多加注意,找出问题的根源,抓住重点及时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由于犯规引起的口角冲突,教师应该多角度展开教育,使犯规者与不犯规者同时做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逐渐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结语

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必须做到在体育教学内容、堂规、教学现实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香妞.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有效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2):226-22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1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考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绝对不能忽略网络文化对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只有将历史传统和时代特性的因素共同加以考虑,才能有助于全面的把握和认识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既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具有受网络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特殊功能,因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通过网络文化的集中显露。

2 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础,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育人功能、创新功能。

2.1 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本质性最直接的现实反映。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理想信念导向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要政治理论,自主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完成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导向是指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的同时,具备历史责任感,能够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行为规范导向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引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的重要哲学基础,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挥指导意义,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以社会道德模范的榜样姿态对朋辈产生良性影响。

在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是否能够在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矛盾冲突中找到自身的政治方向和奠定自身的思想基础,即确立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树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主要是针对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表现。

在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大学生网民群体达成政治信仰共识。政治信仰共识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信息传播实施控制,引导网络舆论方向,使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教育与时展的主旋律相契合,消除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网民的政治观念的误导,确保大学生网民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第二,促成大学生网民思想道德规范。思想道德规范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教育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网络文化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大学生文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遵守网络道德,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化。第三,在达成政治信仰共识和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行为准则相统一。行为准则统一即是在正确的政治信仰指导下,以思想道德规范为内生动力,使大学生网民主动、自觉地坚持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方式,防范因网络文化不良信息所带来的偏执和越轨行为。

2.3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帮助学生生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髓,在网络文化的引导和辅助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促进大学生网民网络人格的完善,形成完备的基本功能的综合体系。

然而,完善大学生网络人格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也是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目标。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严重影响网民的身心健康,它导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容易引发大学生网民个体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生网民身心是否健康,能否以健全的人格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保持真我本色。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教育措施是针对完善、健全大学生网络人格而提出的,是完善、健全大学生网民网络人格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基础功能,才能保证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文化活动中依然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4 创新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是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信息化时代赋予的网络平台,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与广大大学生网民加强联系和沟通,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动态信息,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普遍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深度挖掘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主要力求给予大学生网民喜闻乐见的电子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激发他们对网络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在网上参加思想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网民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开发和锻炼,以网络文化为依托,培养具有首创精神的大学生。

3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

网络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其在一定层面上也具有网络文化的部分特性,因此,网络文化就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极具时代性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3.1 沟通交互功能。毫无疑问,网络文化具有突破时空界限的交流互动特性,使得人际交往的模式发生了全新的改观。网络文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能够恰当的融合网络技术,因而自身的功能也发生了形态的飞跃。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超越传统意义的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便捷的获得教育信息和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施教方针和教育策略,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大学生网民作为教育对象也能突破传统的自身定位,获得与教育主体平等交流的机会,实现教育信息的双向流通。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沟通交互的形式主要包括信息交流的平台如主题网站和网络论坛,电子通信软件如电子邮件、腾讯、微软网络服务,电子文化产品如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网络和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以往的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点”、“面对面”的单向灌输式传播,网络媒介的技术革新使“电子交互”式的信息流通以网状立体式的自由流动,如果运用得当,无疑大幅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联系的紧密性。

3.2 辐射渗透功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渗透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依托网络迅速传播,以网络信息高时效性、高辐射性、高渗透性的特定效果,客观上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沿着网络的轨迹向网络空间的各个方向、各个角落进行辐射和渗透: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宣传的教育内容能够覆盖网络的方方面面,也使得教育主客体能够在网络上接触、搜集、使用到足够充实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覆盖的广度和密度的加大,促进这些教育信息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较好的渗透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术、模范践行的资料融入网络文化之中,拓展关于上述理论成果和实践楷模的信息的宣传、推广渠道,使大学生网民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处于红色文化的包围和感化中,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感同身受的结果自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预防监测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波动和身心健康等情况进行监测将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它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相较传统而言更高效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各项作用,对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对可能发生的或者突发的意外事件做出预测和应急准备,将损害减少到最低,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事实证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高时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有价值的信息。透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测可以获知他们聚焦的热点问题、思想情绪变化;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情况纷繁复杂的动态变化中迅速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上网思想行为变动的种种迹象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危险的信号,对意外事件进行必要的疏导和制止。

3.4 营造环境功能。营造环境功能主要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特征,改造网络媒介,以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为核心内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建健康积极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这种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营造的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网络文化氛围中,能够在网络上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的道德环境,同时将大众网民的舆论风向标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在这个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下,枯燥无味、套话连篇等“假大空”式的教育方法必然受到排斥,客观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的不断创新;在开放型环境所带来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下,只有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网民自觉唾弃低俗、渴望高尚的主动精神追求;此外,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创造的舆论、道德、文化氛围需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吸引大学生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才有可能在网络文化时代中持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良性影响。

4 结束语

网络文化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和现代的相交织的新型组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这个新形势下的新型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新型的教育组合的运用必须要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 宋杨,李鹤飞,张培.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其中意识形态功能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而任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都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它明确的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我国高校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仍旧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我们正是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地位和内容等方面。

从内涵来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高校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地位来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非意识形态功能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全国高校的普及,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

从内容上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学生对象的不同分为社会和个体的话,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包括社会中的大部分以及个体中的一部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中面临的挑战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看,它是为了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换句话说,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得以推行和强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他们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需要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与当前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也就是必须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使其在“多样化”的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先进文化“主旋律”的责任,这种文化主导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体现在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灌输上,又体现在通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影响上。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它们是围绕同一目的所采取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两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远不能胜任时代要求的重任,因此,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必须兼顾二者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并促使它们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显性路径。党的十又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都无统一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因此,现阶段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专业需求出发,统一课程设置,并依据教育对象层次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再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体现时展变化的要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为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最后也才能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隐性路径。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平台。其次,丰富高校社团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路径。当前,在我国高校中,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学习、自我锻炼、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还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路径。在社团活动中拓展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路径,促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了寓教于乐、自我教育的氛围,并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意识形态的内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监管,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网络途径。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转,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顺利发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素/结构/功能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当代社会的主要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着全方位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比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彻底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和运行轨迹;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编织着一幅更为复杂和广阔的现实图景。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语境和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实践回应。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着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功能转型,对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毕业论文

一、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是一种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事物内部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整体功能,主张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中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系统论对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由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层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既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又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超越与深化”。[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状为现实基础,也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承接,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创新;既内涵着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也带动着其整体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发展。只有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为坐标,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轴心,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发展,我们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展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等要素的发展。/毕业论文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代表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成分较为单一,他们主要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和个体。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一体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我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它们都有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政治意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许多社会成员开始从行政组织里游离出来,出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所有制、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的阶层分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政治诉求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影响的渠道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相应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多样化和社会化,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协会等)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将会成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新兴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尚未成为一定社会政治集团的自觉政治实践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认同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众多拥有现代科学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规模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思考、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下,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民利和自由,改革开放也进一步解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的说教,而是要在多种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思考和选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思想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容易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迷失方向,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空前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仅催生了许多反映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推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得以滋生和蔓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庸俗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争夺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广大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重塑广大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思想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的重要历史课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政治主导一切、政治冲击一切时代的结束,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对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观的灌输,这种“圣贤道德”又具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同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产生了严重脱离,因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严厉的批判和抨击。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由于受到错误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

面出现了严重的泛政治化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治生活日益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定位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突出政治向注重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必须体现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我们既不能走突出政治的老路,也不能走向淡化政治甚至不讲政治的极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既要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结合,走群众路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在两者之间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最为活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运而生。比如,各种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新载体。它们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快捷和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创新,但并不是单兵突进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创新中的综合。网络载体建设的确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缺乏主客体之间真实而直接的思想和情感互动,而这恰好可以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弥补。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出现多维、多向、多作用点的网状发展的情况下,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各种载体资源,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包括内部诸要素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诸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回路的缺乏和思想政治教育同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通常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体中心模式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一结构模式中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思想观念、情感意愿等接受心理几乎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完全忽略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也不能从客体身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到主体的反馈回路,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呈现出一种单向式的、封闭运行的状态。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单一而又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一旦置身于现代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蛇口风波”的出现就是这种适应不良现象的典型表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人的权利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客体的主体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获取和消化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的垄断地位。这些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从客体身上学习,主动地适应开放的环境,加强自身对信息环境的即时监测、吸纳和引导,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必然会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式结构,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开放互动的新的结构方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状模式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金字塔结构,即占社会极少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居于金字塔的基座。前者享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后者则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从金字塔的顶端向基座辐射。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形成是由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决定的,是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在思想关系结构上的表现。而随着专制制度的解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政治关系上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朝着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要首先接受客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可以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来回传递。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形成和扩展出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纽结。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结构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单一向多样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限制在政治功能的狭窄范围内。在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生产和再生产既有的政治关系,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培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上。在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在无限扩张的情况下被严重地扭曲,导致了适得其反的后果。有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在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性,从体制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政治运动服务,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领域被全面卷入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能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政治功能。”[2]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依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传统的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政治”逐渐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的“社会政治”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的、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政治功能外,主要是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来间接地实现其政治功能。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上。……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正应当根据这些来安排整个鼓动工作和宣传工作。”[3]列宁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的政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到经济建设的层面。当前我们党所制定的政治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是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各领域的立体式功能发展,必须从社会功能向个体功能深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要求。只有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上。不管是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引导,还是对社会成员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为了达到实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同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目标。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社会依据,因此规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如果失去了规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要强化社会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成员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对于规范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以实现规范为唯一价值目标,绝不是以规约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落脚点,而是通过规范的中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是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规范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导着规范。如果片面地强调前者,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一种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现。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只能生产循规蹈矩、毫无创造力的顺民,而不能为未来社会塑造具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充满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积极公民。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塑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必须放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核心和基础。只有以人的素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彰显。因此,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价值 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6篇

系统论是一种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事物内部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整体功能,主张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中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系统论对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由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层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既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又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超越与深化”。[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状为现实基础,也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承接,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创新;既内涵着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也带动着其整体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发展。只有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为坐标,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轴心,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发展,我们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展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等要素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代表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成分较为单一,他们主要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和个体。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一体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我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它们都有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政治意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许多社会成员开始从行政组织里游离出来,出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所有制、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的阶层分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政治诉求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影响的渠道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相应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多样化和社会化,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协会等)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将会成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新兴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尚未成为一定社会政治集团的自觉政治实践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认同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众多拥有现代科学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规模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思考、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下,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民利和自由,改革开放也进一步解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的说教,而是要在多种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思考和选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思想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容易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迷失方向,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空前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仅催生了许多反映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推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得以滋生和蔓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庸俗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争夺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广大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重塑广大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思想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的重要历史课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政治主导一切、政治冲击一切时代的结束,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对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观的灌输,这种“圣贤道德”又具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同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产生了严重脱离,因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严厉的批判和抨击。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由于受到错误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

面出现了严重的泛政治化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治生活日益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定位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突出政治向注重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必须体现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我们既不能走突出政治的老路,也不能走向淡化政治甚至不讲政治的极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既要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结合,走群众路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在两者之间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最为活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运而生。比如,各种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新载体。它们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快捷和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创新,但并不是单兵突进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创新中的综合。网络载体建设的确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缺乏主客体之间真实而直接的思想和情感互动,而这恰好可以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弥补。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出现多维、多向、多作用点的网状发展的情况下,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各种载体资源,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包括内部诸要素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诸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回路的缺乏和思想政治教育同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通常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体中心模式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一结构模式中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思想观念、情感意愿等接受心理几乎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完全忽略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也不能从客体身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到主体的反馈回路,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呈现出一种单向式的、封闭运行的状态。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单一而又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一旦置身于现代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蛇口风波”的出现就是这种适应不良现象的典型表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人的权利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客体的主体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获取和消化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的垄断地位。这些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从客体身上学习,主动地适应开放的环境,加强自身对信息环境的即时监测、吸纳和引导,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必然会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式结构,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开放互动的新的结构方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状模式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金字塔结构,即占社会极少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居于金字塔的基座。前者享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后者则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从金字塔的顶端向基座辐射。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形成是由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决定的,是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在思想关系结构上的表现。而随着专制制度的解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政治关系上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朝着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要首先接受客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可以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来回传递。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形成和扩展出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纽结。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结构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单一向多样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限制在政治功能的狭窄范围内。在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生产和再生产既有的政治关系,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培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上。在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在无限扩张的情况下被严重地扭曲,导致了适得其反的后果。有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在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性,从体制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政治运动服务,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领域被全面卷入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能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政治功能。”[2]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依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传统的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政治”逐渐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的“社会政治”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的、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政治功能外,主要是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来间接地实现其政治功能。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上。……

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正应当根据这些来安排整个鼓动工作和宣传工作。”[3]列宁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的政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到经济建设的层面。当前我们党所制定的政治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是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各领域的立体式功能发展,必须从社会功能向个体功能深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要求。只有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上。不管是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引导,还是对社会成员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为了达到实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同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目标。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社会依据,因此规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如果失去了规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要强化社会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成员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对于规范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以实现规范为唯一价值目标,绝不是以规约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落脚点,而是通过规范的中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是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规范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导着规范。如果片面地强调前者,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一种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现。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只能生产循规蹈矩、毫无创造力的顺民,而不能为未来社会塑造具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充满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积极公民。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塑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必须放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核心和基础。只有以人的素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彰显。因此,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7篇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在整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与外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和有利影响。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维度考察,它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维度: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和道德教化功能

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概念的表述方式看,它涵盖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政治思想工作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它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这个角度讲,它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即思想教育功能、政治导向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

1.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有时被理解为意识、理念、观念、理论、以及精神成果等。它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之分。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常常重视做人的思想工作,用一定的政治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不同的思想观点加以整合和引导,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动力。思想工作所解决的核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总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伴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而自发地产生,也可以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而获得。思想教育的使命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民群众,以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们更加积极、更有成效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可以说,思想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根本的功能。

2.政治引导功能

政治引导,就是在充分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政治观点,反对和批评错误的政治观点,并注意把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的阶级、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围绕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会对社会成员开展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使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等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形成政治认同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进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政治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对崇高理想追求的坚定信仰,并以此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

3.道德教化功能

与专门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内在地要求人们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道德教育并非伦理学意义上的比较宽泛的道德教育,而是研究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思想品德的培育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

思想教育功能、政治引导功能以及道德教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项重要功能,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引导是核心,道德教化是基础。这三项功能具有不同的价值侧重,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维度: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

长期以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意识形态性”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当然,这并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部分非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因此,从本质的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功能。

1.意识形态功能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具有为统治阶级辩护、帮助人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培养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以及凝聚社会力量等功能。但它并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尤其是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当然,灌输并不是将社会主义理论硬塞进人们的头脑,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刻解读,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宣传,创造合适的环境进行教育,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2.非意识形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性,这是其非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它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注意的是,非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不仅没有消减其意识形态功能,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其政治功能。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维度:个体和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既作用于人,又作用于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可以分为个体和社会。

1.个体

所谓个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规范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它包括塑造人格、引导行为、激发精神动力以及开发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品格和素质。引导行为功能,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来。它不仅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且用社会需要的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等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们更主动地、更有成效地参与社会实践。开发功能,即深度挖掘人的个性优势,释放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并不是单个的、相互孤立的,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和教育目的,在表现方式上各有侧重。

2.社会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社会调控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以及保证功能等。当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它可以运用说服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消除矛盾,调控和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忠诚度,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并将个人的行为整合为集体的合力,凝聚社会的力量,从而发挥出“1+1>2”的社会整合效果。保证功能,即保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把握社会心理,及时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社会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发展和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单个的人,其功能的发挥首先表现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程度,没有个体性的功能,社会也无从谈起,社会只有通过个体的提升和外化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是检验和衡量个体的重要尺度。只有当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说明它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是成功的。当然,个体的发挥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本身是之前社会发挥的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个体和社会相互渗透,其区分也是相对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维度: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5]从环境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经济建设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们更积极地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它着重培养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器。

2.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沟通者”的角色,它及时向社会成员解读、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政党的认识和认同;它还利用各种途径及时反馈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党决策提供依据。在当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注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有效地抵制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维护并促进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

3.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价值和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播与渗透功能、文化选择与过滤功能、文化传承与创造功能等。它所传播的是主流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文化传播的过程是维护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也是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将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非主流文化中,引导其健康发展,增强主流文化对社会其他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什么样的文化需要弘扬,什么样的文化需要舍弃,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过滤功能。文化传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所传承的必然是我国民族文化当中最宝贵的部分,是最能显示中国特色的文化因子。当然,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问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是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生态功能,它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结构的细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国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其内容体系,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西化”、“分化”思潮此起彼伏,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加紧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重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加强意识形态功能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冷静的反思,对其本质、环境、价值、目标、方式方法以及功能等进行深刻的省察,并采取有效的途径加以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这也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