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18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1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 初中历史 教学 应用

历史,可以说是由口口相传、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资料来记载的,历史图片是记录真实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认知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大部分,历史图片弥补了历史教课书中文字的不足。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外界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历史书中的历史图片能够唤起他们对于历史探究的好奇心,是历史教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历史图片的含义和分类

历史图片是从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一些图片的复印品或照片,或者是反应历史情况的一些后期的创作图片。历史图片不仅仅保护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图片,教师还需要借助图书馆、其他历史书籍、网络资源等来查找更多的相关历史图片,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历史图片众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把图片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按照历史图片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分类。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图片、社会经济图片、战争图片、历史地图、科技图片、动植物记载图片、技艺及工具展示图片等;按照图片的形式可分为:绘画图片、石刻图片、照片等。

二、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的意义

1、丰富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历史课本中文字内容要远远大于图片内容,图片只是某些历史知识的辅助,但是历史却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们呈现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内容,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历史图片的使用也变得更为简便,在没有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想要给学生展现一些历史图片,还需要去影印相关图片资料,但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准备更多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直观图片,丰富历史课堂的画面语言,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新的手段。

2、启发学生思路,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鉴于历史图片反映的多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对历史图片的学习,实际上也是能够起到这两方面的目的。历史图片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比如在看到《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时,学生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北宋京都汴梁城的繁华景象,体会当时的城市特点、人口特点和人们的居住、生活情况。另外,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中得到反思,学习历史中的优秀思想和精髓,并不再重蹈历史中落后思想的覆辙。像历史中的两次世界大战,从一些跟战争有关的图像中,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强化学生的和平意识。而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物的分析,也要本着客观的历史态度来分析评断,正确看待历史情境中的历史人物。

3、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传统的历史学习中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尤其是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十分枯燥。自从新课改后,初中历史的学习也开始偏向于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能力,而相关的历史题目也开始侧重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方面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图片的应用策略

1、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更多历史图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开始可以让学生看到更清晰的图片画面,并且可以轻松地容纳更多历史图片,还可以直接链接网络资源。历史书上的图片画幅较小,像素低,学生们经常看不清,另外,历史书上有些配文图片并没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而某些该配图的地方又没有配图。这样,只能教师在备课时把握配图的位置和多少。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查阅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选择质量好、清晰度高的历史图片给学生展示,并结合历史图片来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图片的意义,也更加认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

2、利用先进的CG动画模拟手段,展示更为丰富的图片效果。当前,图片已经不仅仅是静态图片一种,还有动态的图片,尤其是利用CG技术,可以还原一些历史图景,给人们带来更为震撼的感受。加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现在青少年所必须接触和学习的技术,学生们对于新的技术手段也有更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新的图片手段能够提起学生的课堂兴趣,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教学印象。还是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此图全长528.7厘米,如果仅仅是给学生展示部分图片,学生很难理解《清明上河图》在我国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也难以感受到历史图景中的全部景象。因此,可以播放带有动画效果的全景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图卷。另外,像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如《圆明园》中都会加入CG图景还原的动画模拟图景,教师也可以截取这部分图景来作为图片教学的另一种形式。

3、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图片展。历史教学也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去”,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结合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争取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图片展的机会。在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图片展中,都有比较珍贵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原件,也有复印件,但是这些图片能够更为直观地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教师应该在参观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步给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知识介绍,将课外的参观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自主搜集历史图片,作为功课的预习。在学习新课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个人或者是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手段,搜集历史图片,并在课堂学习新课程前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历史图片是历史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历史图片的作用。历史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引申出丰富的历史寓意,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体悟历史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时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覃善璞.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图片;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对于历史图片是不够重视的。他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往往只注重文字的说明,却忽略了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这点对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借助历史图片的手段,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来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历史图片化解教学重难点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依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是很难把握和理解的。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取得了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为了有效突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尝试运用图片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执教《开运河 创科举》一课的时候,我说到隋朝运河的规模和分布,很多同学都无法理解。这点让我非常头疼。下课之后,我回去思索了很久,决定把《隋朝大运河》的地图搬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第二课时教学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对这幅地图进行认真的观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起止点在什么地方?大运河共分为几段?沟通了哪些水系等。经过我的指导,再结合地图,同学们很快掌握了隋朝运河的规模和分布。比我苦口婆心的讲述效果好了很多。看完这个地图之后,很多同学都感慨隋朝大运河工程的浩大,对隋朝统治者的施政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历史图片化解教学重难点问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把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早早的预设出来。提前准备好历史图片。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出现上述的尴尬场面。

二、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加深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也经常结合一些历史图片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由于充分利用了历史图片,可以打破传统的枯燥的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生结合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执教《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出示了一幅《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的漫画。如果直接观察这幅漫画,学生是很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于是结合这幅漫画,我对图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的国家实力迅速的得到了提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空前提高。当时的德国政府不满足于国家所占领的殖民地数量,于是向扩张自己的殖民地。而当时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英国,则成了德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埋下了德英之间矛盾的种子。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再看看漫画,会意的点点头。

为了有效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图片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充分的结合历史图片进行教学。

三、运用历史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存在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所呈现的。文字的说明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如果再配以历史图片的应用,那么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历史的存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开元盛世》一课的时候,我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解说唐朝的时候农业是如何如何的发达,如此的卖力本来以为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学生的眼中我看到的却是质疑和不信。看到此种情况,我心中难免失落,幸亏我还准备了一手:出示了一个《筒车》的图片。图片展出之后,同学们的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被这幅图片给吸引了过来。我说道:“这是一个唐朝时期筒车的图片,请大家从外形与结构方面对这个筒车进行认真的观察,然后根据你们的观察向大家说明这部筒车的构造特点。”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显的非常兴奋,认真的对这个筒车图片观察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同学站起来说道:“这个筒车是竹木立轮结构的。”有同学说道:“筒车的中间有一个横轴,立轮可以在上面自由转动。”还有细心的同学观察到这个筒车的立轮周围还有很多斜装的小竹筒,并且这些竹筒的口是上斜的。听到同学们如此回答,我欣慰的说道:“你们说的都很对,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部筒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过集体的智慧,最终大家终于弄清了筒车的工作原理,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最终,我总结道:“筒车是唐朝农业发达的典型表现,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农业工具。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对课文进行学习。”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筒车》图片的展示,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唐朝农业的发达,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运用历史图片来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来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春静;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3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 图片教学 有效性

一、图片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我们不能把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进行重新复原和再现,加之历史知识面广量大,纷繁复杂,而受教育对象年龄比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少,抽象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要想学好历史很不容易。但是,历史图片、地图、图表具有直观性和可欣赏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入手,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图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历史表象和地域空间,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这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由于文字不能直观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即使历史教师的讲述口若悬河也难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地域空间的图像。但是,如果教师把对历史知识的讲述落实到图画上来,结合图画讲解,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就能收到文字资料和口头表述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初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分析、表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历史的过去性、文字的局限性和图片的直观性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初中历史学科必须重视图片教学。

二、图片教学的可能性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实施图片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有其可能性。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翻开任何一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不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都大量采用图片。图片涉及到历史人物、工程遗迹、历史地图、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商标、印章、邮票、绘画、雕塑、书影、音乐、电影海报等等,内容极为丰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图片资源,也为历史教师的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古人说“左图右史”。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藏书,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片史料。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历史教学所需的图片更容易搜集和使用。所以借助图片从事历史教学是一件很容易、很便捷的事情。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对人类的过去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学习和探究历史,更欣赏历史图片,并渴望通过图片来了解历史。历史教科书、其他各类藏书以及计算机网络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资料,这就为历史学科实行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三、图片教学的有效性

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源于历史图片的直观性和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概括起来,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图说历史和画中有“话”这两个层面上。

1.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即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图片来解说历史,让学生从图片中直接感受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四羊方尊(如下图)结构巧妙,制作精细;战国编钟(如下图)气势恢宏,制作精美,二者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在展示这些文物图片的同时,再加上以优美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其大小、形状、用途和历史地位,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精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教师不采用图片教学,只凭其口头述说,就很难能达图片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地图能给我们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实现文字材料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当教师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等内容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困惑:西域在今天的什么位置?汉人怎么才能到达西域?西汉政权如何通过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而右面这张地图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教师如能结合地图讲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西汉与西域的地域关系和上述相关的历史问题。

幻灯和影视是若干个图片、影像的汇集。一段幻灯或影视资料的播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人物、事件有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展示爱国青年学生高呼口号、示威游行(从天安门前往曹宅和火烧赵家楼的)情形。教师借助于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就很容易感染学生,使爱国民主思想得以传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画中有“话”

画中有“话”即历史图片、图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由于画中有“话”,教师可通过图片教学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漫画寓意深刻,对历史或含蓄表达,或夸张再现。二战后,曾出现过下面这幅漫画(如右图)。漫画中“夹板”和“小花”各代表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夹板”代表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小花”则代表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美国试图通过欧洲复兴计划扶持西欧各国迅速恢复起来对付苏联。从效果来看,“夹板”滋润了“小花”。“小花”的绽放,说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但是,学生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明白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真正目的何在?“夹板”在滋润“小花”的同时更要制约着“小花”,美国要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就是漫画留给我们的画中“话”。

还有一组漫画(如下图):用花生壳造船,爬上天梯摘棉花,一列火车只能拉一个玉米棒和两个麦穗,多么夸张和可笑,你信吗?“左倾”错误和“浮夸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让人们痛心疾首,漫画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这就画中“话”。恐怕只有漫画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才能够收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辅助手段;学习兴趣;道具模型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通常的教学形式都是教师抱着课本讲学生听,基本上一节课下来不会采用任何的辅助手段。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死板,不利于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运用多种辅助手段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如何运用多种辅助手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教学

为了加深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也经常结合一些历史图片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由于充分利用了历史图片,可以打破传统的枯燥的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生结合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执教《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出示了一幅《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的漫画。如果直接观察这幅漫画,学生是很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于是结合这幅漫画,我对图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的国家实力迅速的得到了提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空前提高。当时的德国政府不满足于国家所占领的殖民地数量,于是向扩张自己的殖民地。而当时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英国,则成了德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埋下了德英之间矛盾的种子。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再看看漫画,会意的点点头。

为了有效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图片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充分的结合历史图片进行教学。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之所以从产生之初就可以取得如此之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其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具备动画结合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它吸引同学们课堂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前,我都会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激发了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执教“偷袭珍珠港”相关内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依靠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而这种语言描述在对于这一事件教学的时候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在上课之前,精选了美国大片《珍珠港》这部电影中的部分片段,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珍珠港偷袭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让大家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非常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这比我们教师单纯的进行语言描述或者是简单的呈现几张相关图片给同学们看效果要好很多。同学们只有直观的看到当时的战争场面,才能在其内心深处形成真正的冲击,才可能真正激发出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有效运用道具模型辅助教学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所呈现的。文字的说明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如果再配以道具模型辅助教学,那么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历史的存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开元盛世》一课的时候,我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解说唐朝的时候农业是如何如何的发达,如此的卖力本来以为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学生的眼中我看到的却是质疑和不信。看到此种情况,我心中难免失落,幸亏我还准备了一手:出示了一个我自己动手制作的《筒车》模型。模型展出之后,同学们的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被这个模型给吸引了过来。我说道:“这是一个唐朝时期筒车的模型,请大家从外形与结构方面对这个筒车进行认真的观察,然后根据你们的观察向大家说明这部筒车的构造特点。”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显的非常兴奋,认真的对这个筒车模型观察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同学站起来说道:“这个筒车是竹木立轮结构的。”有同学说道:“筒车的中间有一个横轴,立轮可以在上面自由转动。”还有细心的同学观察到这个筒车的立轮周围还有很多斜装的小竹筒,并且这些竹筒的口是上斜的。听到同学们如此回答,我欣慰的说道:“你们说的都很对,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部筒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过集体的智慧,最终大家终于弄清了筒车的工作原理,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最终,我总结道:“筒车是唐朝农业发达的典型表现,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农业工具。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对课文进行学习。”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筒车》模型的展示,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唐朝农业的发达,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实践证明,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教师单纯的对着课本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对一线教师以启发,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庆强,刘月英.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思考[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视频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39-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到,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教学方式,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内容具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材呈现的历史内容具有静态性与单一性的特点,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而视频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视频资源能够有效地调动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一、借助视频资源,点燃研究性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场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从老师的角度看,是学生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从学生角度看,是课堂没有趣味,自然提不起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导入点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时,我在导入阶段给学生播放《大刀王五》的视频片段,以生动、感性、直观的历史剧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题,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在视频中,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交织,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把有限的教材知识进行了拓展,僵化、枯燥的历史教材生动化、丰富化。

历史教学素材应该具有丰富性,在教学导入过程中,趣味性、生动化的导入材料需要教师进行挖掘,而视频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调动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热情的一剂良方。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视频资源的穿插运用要为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热情服务,选择的视频资源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短而小”,不能过多占用他们接下来研究性学习的时间。

二、借助视频资源,优化研究性学习过程

问题是研究的基础,缺乏问题就缺乏研究的动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初中生对历史问题的研讨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他们思辨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视频资源引出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优化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视频,结合这段视频,我引导学生针对秦始皇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学界和民间对这一人物褒贬不一的争论展开辩论赛。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在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恶滔天。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分工合作,课前做好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在辩论赛上,双方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秦始皇的形象凸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总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也是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视频资源,拓展研究性学习空间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引导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提高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主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初中生走出历史课堂,让他们在课后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历史学习。确实如此,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也不利于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例如,在给学生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当初中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及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把《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两部电影中的部分片段给学生播放。因为在教材中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介绍与呈现是以线性形式进行的,缺乏了深入性,而这两部电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象化反映,具有放大历史背景的效果。当把这两部电影片段给学生播放以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实施了哪一些禁烟运动?对林则徐大人你是如何评价的?”这样,初中生就能在这两部电影片段的引导下,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结课环节为初中生适当地穿插视频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就能为他们拓展历史学习的时空,从而让他们的课后研究性学习更有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逾越的藩篱,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一些视频资源的穿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视频资源能够活化历史教材,能够点燃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优化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拓展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

一、引言

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来看,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有着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对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教学情境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来讲,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历史图片的运用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图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折射出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可以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再配上文字的叙述,可以更好地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有哪些名人吗?”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说诸葛亮的、有说刘备的、有说张飞的、有说曹操的……我接着问:“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的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围绕学生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就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历史,没有结合教材上的历史照片来重现历史场景,教学效率不高。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语言、动画等于一体,能够缓解学生视觉疲劳,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我将这一课的课件制成PPT,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鸦片战争的视频片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故事化的情境

初中历史知识大都比较具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加深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创设故事化的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8):20.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逐步得到老师的认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合理创设出类似历史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生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久远的历史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得以重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采用情境教学法呢?

一、灵活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多媒体教学如今得到充分利用。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再现历史情境,在学生感受历史发生的瞬间,震撼学生的心灵,提供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课前准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展示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鸦片战争时的画面,充分展示了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这些鲜活的情境再现,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课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情境

形象生动的角色情境不仅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学习内容,同时对历史发生的人物要充分理解其想法与个性品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课前充分的准备,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事件的过程,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角色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学习时间交给学生,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框题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等主要人物,课前布置学生充分查询历史资料,将谈判的历史镜头再现,尤其是对劝和“兵谏”的经过进行演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了解“西安事变”的特别意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历史事件学生会记忆终身。

三、展示历史图文资料,想象历史情境

苏教版教材设计大量的历史图文资料和小片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文资料和小片段介绍,组织实施情境教学,对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桥梁”的作用;同时,对历史教材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想象历史情境中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学习“抗美援朝”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结合影视资料等对这部分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国如果不进行“抗美援朝”,后果会怎样呢?这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加深对抗美援朝的意义理解,还能让这段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设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带着问题情境进入探究活动中。比如,课堂的导入环节,避免枯燥、单调,很多教师都创设情境(图文情景、语言情景等),这些丰富的情景都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交流,情感共鸣的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比如,在学习《甲午战争》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饱受灾难的民族,在我们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我国多少炎黄子孙的鲜血,记载着多少残酷的现实,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翻开历史,回到1894年,共同感受一下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笼罩上了浓重的气氛,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表达的主体相一致,产生共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自己真挚饱满的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学生的情感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气氛中来。

总之,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哗众取宠,与课堂教学的本质相悖理,教师要时刻牢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显得活跃、热闹。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让历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俞晖.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J].考试周刊,2012(15).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8篇

(一)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穿插图片,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通常会把图片当成为教学材料,从而将其历史真相展现给学生,丰富教学方式。然而现在的历史课本中,尽管也有图片,但是图片的作用往往不大。很多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对于文字的讲解和学习,对图片的解读不够充分和深刻,但是图片终归还是历史的证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充分展现其真实性。一般来说,图片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一个简单辅助的作用,也是整个历史课堂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字和图片进行结合,历史才能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丰富,有趣。同时,历史图片还能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就可以使历史学习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

(二)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以往的教学方法只是通过解读文字进行教育,教师通过强调知识进行学习。可以说,历史教学更多地是从文字的交流中去学习的,这可能和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在历史课堂上能够使用图片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同时图片的使用还能带来一种震撼。图片的使用,会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对历史知识产生直观的、形象的观察和思考,并能够将图片和问题进行结合,使学生不断解读历史知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对于历史的描写可能会比较局限,很多文字的描述也相对较简单。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乏力,使得有些学生可能会跳过一部分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可能会对历史教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加入历史图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讲解历史,使学生通过图片来体验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和现象等,这样会使学生觉得陌生和无关紧要的历史变得熟知,听起来不会吃力,简单易懂,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增长学生历史知识为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育是整个历史教学的基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和历程,从而建立初步的历史观。可以说,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不断的发展。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传达历史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只为了展现历史图片而展现图片,缺乏历史知识的结合,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能烘托课堂气氛。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对于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想象。因此,教师在选用图片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教材和内容为出发点,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段的、比较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3.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在图片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也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以图片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应该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图片的使用下,增长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引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要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等。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片段教学精彩 积极性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技能比赛中,片段教学常常放在说课之后,作为说课的教学实践,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容易混淆,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近年来,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本人也接触了一些,因此对片段教学有所体会。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认为一个好的片段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合理整合资源,注意片段教学的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但教学步骤必须完整,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因此,片段教学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应设计片段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探究、片段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确定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片段的难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片段教学过程层层推进,展现种种精彩。

1.视频导入,设置悬念。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视频材料声像具备,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境,仿佛历史重现,使人身临其境,联想翩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并且,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

师:这段简短的视频反映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板书)。

2.图说历史――展示图片,思考历史问题。

一张历史图片,反映一段历史。并且,在高中历史试卷中,有不少图文并茂的题目。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图片展示:战后世界形势图

师: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请同学们看这张战后世界形势图,说说我国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分别是什么?(停顿了一会儿,给同学们一点思考时间后)要注意图片的特点,有三种颜色,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黄色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而绿色呢?对,代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三类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如何呢?

经过教师提示,学生不难分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这时,如预设学生上讲台发言,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讲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时,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明。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又很有成就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3.对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片段教学组成的,只有片段精彩了,才会有完整的精彩教学。片段教学的关键就是对重、难点的成功突破,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1)巧妙引入材料,突破重点。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教材中已明确指出,学生容易答出。但教师还应根据材料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国际事务的立场。材料就是对独立自主内涵的概括,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2)采用表格和课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难点。

表格展示: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三项基本方针,初中已经学过,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确指出,可让学生自学教材,当堂反馈,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引出课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你会“一边倒”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请一个代表陈述本组观点,教师总结。

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题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乐中学,学中乐”。正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4.创设情境,体现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识图能力、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课程到此,笔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将本课堂所学的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对比,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师再次出示材料(《传》):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随即,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思考为什么这么说?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好课所不可缺少的,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片段教学时间短,因而小结必须做到简短、精炼,最好用一两句话说明。

师:请同学看板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学生:我们学习了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采取的政策,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视的板书设计。

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少,且时间短暂,因而板书设计往往被忽视,然而板书可以使教学更具条理性,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但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确,使人一目了然。本片段教学的板书如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2)外交政策的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具体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外交成就

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把握片段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做、学”合一,以“做”带动“教”和“学”,也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因而,课堂练习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片段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次教研活动规定片段教学的时间为15分钟。但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境,时间就很难把握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选择了灵活运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把握时间。准备了一道选择题,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时间允许,题目就用得上,如果时间不允许,就跳过,直接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选择题):新中国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课后思考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与“一边倒”和苏联结盟相矛盾?

这次教研组开展片段教学活动对笔者启发很大,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寻求最佳角度切入,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而且更集中、精炼、精彩和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更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