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26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儿、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占有相当比重,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里,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兴趣的例子并不少见。深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盲目报考;②志愿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④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学习压力大,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节奏。许多学生昔日可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个人感觉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优势,所以学习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始终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5、交际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6、就业压力大,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前途的憧憬转为现实。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情感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是大学生活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机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只有美丽的心灵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内心世界洒满爱和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

4、加强恋爱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或迟或早会对异性产生倾慕、爱恋之情,这是身心发展的必然所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育,2010.

[3] 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2篇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26-01

我国高校的校园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渠道。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临床护理、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训练等提供了广阔的机会[1]。“关注度”是网络多媒体交互学习的前提,是考查网络多媒体实际成效的重要窗口[2]。本研究就“关注度”问题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为今后有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福州和厦门地区4所高校合计抽取800名大学本科学生,收回有效调查表790份,男生340人,女生450人;大一274人,大二159人,大三209人,大四148人;平均年龄为18-23岁。

1.2 工具 自编调查表,包括上网频率、校园网登录频率、心理健康网页关注频率(次数和时间长度)、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倾向(版块和内容兴趣)、心理健康网页的关注原因、校园网心理健康内容的意义自评、改进建议等9个问题。

1.3 统计方法 进行频次和百分数统计。

2结 果

2.1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频率

以790人为样本总数,登录过校园网的人数为744人(94.18%),而很少浏览心理健康网页的有362人(45.82%),经常和有时浏览的人数仅有100人(12.66%),至少1次浏览过的有462人(58.48%);最长浏览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有210人(26.58%),1小时以下的有252人(31.90%);其余328人(41.52%)从未浏览。

2.2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倾向

以浏览过心理健康网页的462人为样本,有774人次做了版块栏目的多项选择,共有643人次(83.07%)主要关注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心理文摘等网络版块,其中327人次(42.25%)做过校园网的心理测评;有780人次做了内容分类的多项选择,共有750人次(93.59%)主要关注婚姻恋爱、人际关系、考试就业和个性情绪等,其中322人次(41.28%)喜欢关注个性情绪方面的内容。

2.3 学生关注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的原因

在705人次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增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有206人次(29.22%),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有165人次(23.40%),对心理咨询好奇的有95人次(13.48%),网页处于吸引人位置的有73人次(10.35%),从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的有57人次(8.09%),未知原因而无意中浏览到的有44人次(6.24%),其他的有65人次(9.22%)。

2.4学生对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作用的态度

在790名样本中,认为很有作用的有192人(24.30%),认为很有感触但观念并没有改变的有324人(41.01%),认为不太理解网页内容的有102人(12.91%),认为一点作用都没有的有59人(7.47%),认为其他可能的有113人(14.30%)。

3讨 论

关于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度的研究,国内尚无相关数据。从国外资料看,用户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信誉好的网站,而浏览健康网站的次数是最多的。用户也经常使用网络搜集心理健康信息,26%的成年用户已经使用关于心理疾病的信息,大约25%的青年人把互联网络作为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资源[3]。本研究样本人数790人,登录过校园网的人数为744人(94.18%),经常和有时浏览心理健康网页的人数合计仅为100人(12.66%),差距明显。

本研究显示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成为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网页的主要原因(占52.6%),而不自觉或无意中浏览到的占24.7%,从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的占13.5%。提示内在需要是提高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度的重要工作思路;有75.7%的学生没有感到校园网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意义或作用,说明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依然偏低。

建议加强校园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建设,切实提高校园网心理健康内容的关注度,提高学校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McGinty LK, Atezaz Saeed S. Telepsychiatry and e-Mental Health Services: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Published online: 2006.

2 Stoney S, Solive 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 alearners can learning be fun? J Interact Learn Res, 1998, (9): 55-81.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大学生;健康投资;健康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9002

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人力资本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发挥。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自杀及犯罪事件使大学生健康投资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代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健康投资是指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开支。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

1大学生健康投资问题研究现状

近年来,经济学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健康问题作了许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健康人力资本研究、健康资本理论研究等方面。关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的迫切性。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心理问题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光包括心理健康,还包括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往针对大学生生理健康,尤其是健康人际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大学生的健康投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则更少,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行此研究非常必要。

2大学生健康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2.1健康投资问题缺乏关注

大学生远离家人在外求学,学费带给大部分家庭较大的经济压力,距离和经济原因导致家庭对大学生的健康投资问题缺少关注。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父母本身的健康观念意识薄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健康缺乏教育,对学校的依赖性高。而大部分高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效果很差。除了体育课以外,其他的身体健康投资很少,尤其是公办院校的学生,平时基本属于放羊式管理,学生熬夜游戏,生物钟混乱现象普遍,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当代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认为自己还年轻,拥有大量的健康资本可以任意支配,自控能力差,对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程度很低,这也是导致近几年大学生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2.2健康投资主体不明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结束少年生活离开父母迈向成人生活跨进社会的过渡时期,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对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生育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健康投资的主体,这些时期的投资属于健康存量投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学校是其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成年以后的健康投资属于健康流量投资,成年人在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健康状况已经定型,对他们的投资只是改变某一时段的健康水平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健康投资收益期较短,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只有当收益≥成本时,才认为这项投资是可行的,加上许多高校主要承担了教学的职责,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社会对大学生健康投资的作用有限,刚高中毕业的大学生本人,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健康投资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健康投资的主体不明确。

2.3健康投资形式单一,系统性不强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单一,常把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开设讲座等,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的教育形式。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相比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需求,这些课程的设置远远不够。并且,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定位和授课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与思政教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咨询机构置于思政教育机构中,将心理健康问题笼统归为德育问题看待,效果非常不理想。

2.4弱势群体健康投资不足,关注少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不贫困大学生相比存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障碍。城乡的差别、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学校因素,家庭教育的不利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家庭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囿于社会给他们打上的标签和社会舆论对他们的不公,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处于弱势地位,比一般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这些弱势群体大多不被重视、人际关系敏感、情感脆弱等,人们对他们的健康问题关注很少,反而对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211和985等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关注热情很高。

3解决大学生健康投资问题的对策

3.1重视大学生健康资本的提升,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

健康资本对于人们生产健康时间,从而获得各类市场和非市场活动的回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巨大的潜在劳动力资源,其健康资本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至关重要。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个人价值意识、个性意识等比较强烈,他们完全掌握对自身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开发、配置、流动、利用或闲置的控制权,其他任何个人或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形成、支配和使用并从中获取收益,都必须获得大学生个体的认同。因此,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其次,教育是获得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方式,学校在教学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再次,家庭要继续承担大学生健康投资的责任,学会用成人的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促使其健康成长;最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要引起重视,加大对大学生群体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投资力度。

3.2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投资体系

教育对健康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正向作用。大学生求学阶段主要依赖学校提供的资源生活和学习,而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提升教学效果。另外,重视健康投资也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情感,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学习,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给学校带来持续竞争力。因此,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投资体系更能起到实际作用。从社会、政治责任上看,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干预大学生健康状态是职责所在,应通过加大教育投资来促进大学生健康资本的提升。父母是大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个人是健康投资的直接收益获得者,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投资体系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投资收益率的必然选择。

3.3运用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形式

健康投资由学校、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首先,学校作为投资主体,必须根据大学生健康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投资活动。建立一支正规化的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重视除文化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其次,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体育课的考核力度,促其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的教育和制定适当的考核方式,提升他们心理、精神健康水平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次,家庭和学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学会正确地自我认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地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3.4关注弱势群体,落实投资措施

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和民办高校学生,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针对来自不同层次家庭、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并且要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提升健康投资的实际作用。应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和宿舍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消除弱势群体心理上的压力。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积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社团。摈弃社会对211、958等公办高校的特殊偏爱,消除学历歧视,降低金钱、政治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公平公正的对待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层次家庭的学生,减少给他们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大对贫困生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康投资力度,合理分配投资资源。

大学生健康投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健康的人力资本又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因此,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就要把握好有效的方法,抓住时机,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把握侧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健康投资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健康资本。

参考文献

[1]符晓航,符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20).

[2]彭银春,张卫宇.论思想状态、健康资本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之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47

当下的大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学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当下,我国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心理不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就如何在心理学角度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地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学生消极心理过于关注

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没有切实贯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注重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和实际问题。教师的教育工作重点只是针对学生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所以只有一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对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忽略了对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在消极心理学角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发掘,也没有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1.2 没有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属于副科,学生和老师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不容易得到良好的调整,学生将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在各大高校中不太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影响大学生成为我国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这不仅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

1.3 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以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的影响下,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立的关系。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误认为自己或者其他同学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的心理,害怕过多的接触会使其他人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2.1 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手段,确定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心理品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最佳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让大学生从心理困境中获得解脱,健康地生活。

2.2 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没有疾病,具有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有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在人格上能够独立自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心理学观点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能够独立、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所以,从心理学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意义上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3 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形成的心理体验,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让大学生在这一心理体验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这一心理体验过程应包括对大学生注意力、自信心、意志力和积极心态的培养,以及调节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等方面。

2.4 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关系进行有效的融合

受消极心理学影响的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一种对立的关系。而积极心理学角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地改善。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为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自身积极心理的培养,还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成长,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对学生多加关注和尊重,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充满自信,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地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在未来,我国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任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8).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总结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专业实践基本被中断和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专业以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发现学生中相当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在大学里掀起的西方心理学热,为他们积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状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心理卫生学科的逐渐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造就了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第三,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潜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使高校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

第五,德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德育应该包括四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从而使一些从事大学德育的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为后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成为政府行为和普遍的社会行为,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献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

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等,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少高校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来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和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决定,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落实《意见》的实践中,各地高校都充分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正在逐步落实,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1.政府政策导向有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指针

政府的政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针,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探索到政府的逐步重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程。

2.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多方力量的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的基本保证

由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和大范围的全面推进,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3.工作方法多样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途径和方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教育过程带来活力,以保证教育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没有切实可行的、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面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心理,一定要开辟多种工作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4.提升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体现在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冷到热;从开始介绍引进到发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的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宏观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与学生、社会、时展要求还相去甚远;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沿海如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院校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比较重视这一工作,能及时接收和响应政府政策,发展相对要快些;对于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是不利的。

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要注意提高整体的水平,让大多数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防治心理障碍为重点,关注心理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辅导人员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预防治疗为主,以发展成长为辅。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大学生为工作重点,出现问题才给予关注,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循“发展―提高”的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是重点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远不能满足现实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兼顾全体大学生的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操作模式以课程模式主,实施途径单一

课程模式主要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重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科学的传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性、系统性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技术的传授,往往会变成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基础课;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不利于开展这些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相结合,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如咨询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工作。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切实落实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学术团体的理论研究,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回顾这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不足之处,能为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责任,继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6篇

【关键词】生态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1

引言

就现在而言,越来越多的国际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从生态学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认为仅仅靠医学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来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应该立足于生态学的视角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脱离实际的不足和机械化的教育的缺点,更加适应当今的发展模式。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

不管中小学生处于何种阶段,其所在的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如果我国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对我国展开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至关重要。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四结合”心理教育模式为主,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辅。所谓的“四结合”是学校结合学生现有的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校结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来描述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矫正来开展教育训练内容;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日常工作中。然而,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是以学生本身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创造才能的环境,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在灌输相关知识时本能的教育学生心理建设,使得学生不仅仅实在知识方面得到充实,还为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可是,我国的中小学普遍都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学校只注重形式,上级提供一个大纲,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要求,模式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需求并不关心;二是将“四结合”抛在脑后,直接以教育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让学生对其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建设;三是城乡差异显著,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表现为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较好,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心理建设重视不够。

3.构建以生态模式为基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学视野下进行分析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中小学所在的环境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序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态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入一个大的环境中,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环境内部的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即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冲击和改变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并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一个适合中小学生的方案[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型”的教育模式,即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圆平衡稳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展开是指不仅仅限于学校的教育,需要将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学校不能仅仅只注重心理健康的形式发展,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毕竟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是心理健康建设最关键的人物;其次,不能将心理健康局限到书本上,心理健康建设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靠书本上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让学生积极的关注自身的心理,使得学生清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最后,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推广在贫困地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对贫困地区给予相应的补助[3]。

综上所述,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展开对中小学心理教育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有任何懈怠。

4.结语

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通过PPCT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个体的存在周围包括着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当以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准,通过对生态学的理解制定一份适合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2(4):88-89.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8篇

高中阶段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很容形成巨大心理落差,轻则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重则产生心理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9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09-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人际关系也日渐紧密与复杂,机遇与压力同时存在,导致人们的内心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心理问题日益加剧。因此,人们在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在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也预示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些年,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是青年人较为常见的患病类型,而青年学生则是患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此外,受到心理障碍困扰的大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状态下,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频频发生伤己伤人事件,不仅给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也影响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群体特殊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加剧。因此,根据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心理素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正确应对和合理处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职业学校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是系统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毕业后取得相应学历。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有初中、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三年学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贯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提高上,还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进行培养。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比尔斯提出的,而近年来对于心理健康这一名词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不同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具备的最优状态。

194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标准和理念,认为:“健康,不仅是涉及身体上没有缺陷或疾病,也同时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全。”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涉及内在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具有同一性、个体心理过程的协调完整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性。还有研究者指出,个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通^意志努力来调整自己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协调状态。

综合已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能够协调统一,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调整内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心理健康为中心,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采用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并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预防、诊断和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档案建立,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主要的教育途径涉及传统教学形式,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自评估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而多数的研究也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相关著作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也逐渐加强,成为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纵观已有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心理或问题行为,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深入探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我国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偏差

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自我认知是否正确。自我认知即是自己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和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包含适当的自我认识、真实准确的自我体验和良好的自我监控。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评价存在不准确性和非真实性。

1.自我中心感强烈。自我中心感强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想法,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的观点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独立性很强,自我观念也较强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照自己的意愿能够顺利完成某些事情,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善于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在关心和尊重他人方面有所欠缺。当他们在学校里失去了自我中心的位置,则会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从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获得满足感。

2.自卑。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甚至未来都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也将一事无成,总是低人一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他们较多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家长的指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不行”的观念更是深入他们的内心。对于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他们始终回避和畏惧,不愿意去学习新技能,更不愿意去适应社会。

(二)适应不良问题

个体从熟悉的环境过渡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接触到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熟悉和适应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独、自卑,甚至敌对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学习心理问题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要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学习。然而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学习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适应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习兴趣低下问题。

(四)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往关系、异往关系以及网络交往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心理趋于成熟却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叛逆心理时期。在与长辈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长辈的批评、指责,甚至是忽视和冷落,在遭遇这些时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在与同辈人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如同性之间的相互盲目攀比,拉帮结派,异往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等。

(五)情绪情感问题

良好的、积极的情绪能够促使人开拓思维,提高记忆力,同时能增强人际关系,使人保持身心健康。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等。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情绪情感问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和抑郁等。

(六)不良人格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问题主要包括:(1)冲动暴躁。有些学生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个小动作而情绪异常激动,易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拳打脚踢,引发恶性的打架斗殴事件。在职业院校中学生打架斗殴现象频现,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机。(2)嫉妒。青少年情绪体验强烈,年轻气盛,总希望在团体中能够超越他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进而可能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诽谤、贬低他人,甚至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报复他人。(3)孤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受过中考、高考失败的打击,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更加孤僻和无助,丧失自信心,不愿意与人交往,厌烦周围的人、事和物,产生空虚、孤独的心理。

五、提高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人是社会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同样处于大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

1.社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社会应当明确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环境,积极参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个体成员大部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类似,那么社会成员在社会环境中则容易获得社会支持,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社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学校的学生,正视他们的优点,也要接纳他们的不足,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社会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社会媒介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势和资源,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鼓励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和群体特点,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也要通过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消除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

1.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应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拟定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学校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接受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保持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如可以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群体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新职业的校园生活的辅导;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性关系、异性关系等,并且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更多关注他们的就业择业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普及相关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和抗压的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