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灾害的预防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13

灾害的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1篇

关键词:矿井 火灾 危害 预防措施

矿井火灾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烧毁井下大量的机电设备器材和煤炭资源,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损失,而且还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弥漫井下,使大批矿工中毒死亡。在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中,还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严重地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因此很有必要探讨煤矿火灾的危害和预防煤矿火灾的有效措施,这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矿井火灾的概念和分类

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巷道内、硐室内和采区内,也包括发生在地面井口附近和烟气能随风蔓延到矿井中,威胁煤矿生产及人身安全的火灾,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矿井火灾根据发生的原因分为煤炭自燃引起的内因火灾和明火引起的外因火灾两大类。

矿井外因火灾大多数是由明火引起的。如井下明火爆破、放炮违反规定,井下焊接或切割金属设备,携带易燃物品下井,以及井下吸烟、用电炉或灯泡取暖灯产生明火,引起火灾;电缆、电线、电动机、电煤钻灯电器设备损坏、漏电、短路或超负荷,保险丝选择不当,带油的开关、配电箱中油料着火灯引起火灾;矿井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引发矿井明火火灾;地面井口附近火灾,火焰顺风流进入井下而引起的火灾。

矿井内因火灾时指煤炭自身吸氧、氧化、发热,热量逐渐积聚达到着火温度而形成的火灾。矿井内因火灾常常发生在采空区,特别是遗留有许多破碎煤炭而尚未封闭或封闭不严的采空区。

2、矿井火灾的危害

矿井火灾对煤矿生产和人身安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井下一旦发生火灾,首先会造成矿井局部或全部停产,直接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2)烧毁设备设施,消耗灭火器材;烧毁和冻结大量煤炭资源。(3)产生大量有害有毒气体和高温烟雾,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4)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5)矿井火灾可引起井巷中风流紊乱,给矿井安全工作带来严重危害。(6)扑灭矿井火灾,又可能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

3、预防措施

3.1 预防矿井内因火灾的措施

预防矿井内因火灾的措施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是减少发火隐患,预防煤炭自燃。

(1)在开采技术方面,要正确选择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开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区,不得任意采掘规定的段间、区间煤柱,以提高开采有自然发火危险煤层的矿井先天防火能力。

(2)在通风技术方面,要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正确设置控制风流的设施,采取均压防火措施,加强通风防火管理等,以减少漏风,这对防止煤炭自然发火有重要作用。预防性灌浆,注阻化剂、惰性气体等。二是掌握自然发火预兆,及时进行发火预测预报,把自然发火消灭在“萌芽”阶段。三是对采掘生产过程中遗留下的各种发火隐患要及时处理,如加强“三道,维修,加强对废旧巷处理,及时充填煤巷碹,及时处理高温火点等。

3.2 矿井外因火灾的预防措施

矿井外因火灾在矿井火灾总数中所占的比率不大,只有20%左右,但由于外因火灾的突发性和意外性,一旦发生,往往容易造成人们的惊慌失措而酿成重大事故。另外,随着采掘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外因火灾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矿井必须十分重视外因火灾的预防工作。

3.2.1矿井外因火灾防治的一般措施

(1)建议防火制度。《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生产和建矿井必须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矿井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场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防火措施的规定。

(2)防止火烟入井。为了防止井口附近可能发生的火灾烟雾进入井下,《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木料场、矸石山、炉灰场距离进风不得小于80m。木料场距矸石山不得小于50m。不得将矸石山或炉灰场设在进风井的主导风向上风侧,也不得设在表土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设在有漏风的采空区上方的塌陷区范围内。

(3)设置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必须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井下消防管路系统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但在带式输送机巷道中应每隔50m设置支管和阀门。地面消防水池的容量必须经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

(4)采用不燃性建筑材料《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房为中心的联合建筑,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和建筑。对现有生产矿井用可燃性材料建筑的井架和井口房,必须制定防火制度。

(5)设置防火门。为了防止地面火灾波及井下,《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严密并容易关闭,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应定期维修;如果不设防火铁门,必须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6)设置消防材料库。《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上、下必须设置消防材料库,并应遵守以下规定:井口消防材料库应设在井口附近,并有轨道直达井口,但不得设在井口房内。井下消防材料库应设在每一个生产水平的井底场或主要运输大巷中,并应装备消防列车。消防材料库存贮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应定期检查和更换;消防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3.2.2预防外因火灾的技术措施

预防外因火灾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明火引火的措施、预防放炮引火的措施、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和防止摩擦火花等几个方面。这几项措施的具体做法与防止引燃瓦斯火源的方法基本相同。除此之外,还应认真保管和使用易燃物,井下和硐室内不准存放汽油、煤油或变压器油。井下使用的油和棉纱、布头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用过的棉纱、布头也要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定期送到地面处理。

4、结语

总之,矿井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要重点研究矿井火灾的预防措施,真正将科学的防治措施落实到实处,将火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阶段,这样才能保证矿井的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学秋.中国煤矿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2篇

[关键词] 林区灾害 预防和减缓 措施

引言: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超越国家和地区的一种危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严重障碍。

在林区,生态灾害始终是危及林区生命财产,吞噬人们辛勤劳动成果的主要危害,是林区经济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对生态灾害的研究也已被人们广泛重视和认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分析主要生态灾害的特征入手,分析生态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提出预防和减缓生态灾害的对策,对农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以黑龙江省的松花江、牡丹江、合江、伊春地区气象台站为主,收集旱、涝、低温冷害、病虫害、大风等生态灾害发生的资料。以大兴安岭为主,收集森林火灾的发生频次。

2.研究方法:选择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气候台站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生态灾害的种类、频度、强度及危害程度,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性。对预防和减缓生态灾害提出建议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林区主要生态灾害的形成

黑龙江林区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及老爷岭,地跨寒温、中温两个气候带,寒冷湿润、寒冷半湿润、温凉湿润、温和湿润和温暖半湿润五个气候区。黑龙江省林区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生态环境条件极不均衡,干旱、少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冬季常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而夏季则受太平洋高压和大陆低压的影响,春秋两季是这些冷暖气团交汇最频繁的时间,气流的幅合与交缓,形成锋面气候,天气变化剧烈。常出现春旱、秋涝、霜冻、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的天气,由于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夏季,再加上林区山地地形抬升作用,当遇到降水强度大时,便形成暴雨、大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江河泛滥,造成洪涝灾害。每当春秋两季处在冷暖气团交汇剧烈时,即出现干旱、高温及大风天气,引起森林火灾的发生,干旱、洪涝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导致森林病虫害随之发生。

2.预防和减缓生态灾害的措施

(1)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由于森林资源日益锐减,森林质量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森林所具有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降低,因而造成旱涝、风霜、冰雹,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生态灾害的交替发生,逐年加重,给林区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迅速恢复森林资源,调节各林种、各树种比例,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林木质量,对降低和减缓生态灾害的发生有明显作用。

(2)建立林区生态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目前黑龙江各林业局相继建立起森林气候观测站,全林区已基本上形成合理布设的网络化森林气候观测系统,但各气候站普遍缺少对林区生态灾害的观测、记录和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因而,利用现有林区气候站,在不增加人员或适当增加少量资金的条件下,把林区生态灾害观测、调查统计、发生发展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为更好地掌握和不断的提高监测、预防预报技术,要建立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联合的林区生态灾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起不同气候特点的多因子综合指标的林区生态灾害预测预报系统,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抗灾、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立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体系。在主要河流的集水区,应加强保护和营建水资源涵养林,严禁工业性采伐,加强更新抚育,迅速建立起以深根性树种为主,乔、灌、草多层次,针阔叶混交的异龄复层水源涵养林。林区主要河流两旁1――2公里,严禁毁林开荒,乱砍盗伐,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严禁工业性采伐,以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林及河岸防护林保护是抗旱、涝灾害的重要工程建设体系,营造速生、丰产、优质的针阔叶混交林是抗、防、减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严格控制林区人口增长,加快发展林区牧业,大力发展林区中草药等林副特产和渔业,提高林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建立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

(4)加强防灾、抗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森林防火、灭火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大幅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扑火效率,彻底改变目前扑火的被动状态,加强林火和火行为预测预报。加强营林措施、生物、化学、物理相结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主要树种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1.林区生态灾害是制约林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从现有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林区各种生态灾害发生的频度越来越高,灾害发生的强度和危害越来越大。种种生态灾害频次呈增长态势,林区生态灾害之中,发生频次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首推森林火灾。其次为洪涝、虫灾、低温冷害、旱灾、大风及冰雹。

2.根据目前森林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造成的恶性循环――生态灾害频度、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大,必须控制林区人口,加大农牧渔业的开发力度,缩减森林采伐量,增加培育森林后备资源资金投入,迅速恢复森林,是减轻生态灾害的基本途径。

四、保障措施

(1)要科学编制林业规划,把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防洪保水能力作为规划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合理搭配树种结构。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乔、灌、草”结合,“片、带、网”齐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进一步强化全民绿化意识,把发展林业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来抓,真正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工作落到实处,大力推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从而做到提前规划、地块落实、种苗健壮、技术到位、造林成片的保障措施。

(3)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依法治林目标。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坚持森林资源消耗全额管理、限额采伐,实行森林消长目标管理和领导任期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使资源林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参 考 文 献

[1]姜伟;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08-05-01

[2]吕英;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01

[3]张国红;论加快川西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林业资源管理; 1998年 第05期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3篇

关键词:地震; 灾害; 预防措施;

前言

人类对地震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虽然我国的地震预报实践能力处于国际前列,但也只能对特定地区的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据统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95%是由于建筑物倒塌破坏造成的。因此,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不仅要继续组织实施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攻关,更要切实强化震灾预防工作。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抵御地震灾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的含义分析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钱学森同志认为“:人为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很大,不容忽视,不考虑人为灾害的灾害学是不全面的”。本文所说的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人们的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三、关于人为灾害成因分析研究

震时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导致人为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对地震灾害心理上的误解和扭曲。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匮乏,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好多灾害基本上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造成了不必要的死伤。

四、关于减轻人为灾害的对策分析研究

1、加强城乡抗震设防。

一是,科学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县发展改革、城住、国土、水务等部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项目和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批管理。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地震安全性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乡建筑的影响(严禁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沙土液化层上建筑),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开展城区震害预测研究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提出抗震性能意见,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进行督促其加固、改造,并建立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档案数据库;以城乡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布局,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城乡综合抗震性能;二是,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和安全性评价。为了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对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有关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审定。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宏观监测、地震速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建设,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三员”作用,巩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的示范效应,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五进活动,将地震科普知识纳入各种培训,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惧。

3、强化地震应急工作。

一是,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学校、乡村、社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预案管理体系及数据库,加强预案监管,狠抓预案落实。重点发挥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开展学校和重要单位、场所、部位的演练工作。二是,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开展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应急志愿队伍是必要的补充,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应急志愿队伍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指导群众紧急疏散和开展自救互救。三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地震等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标志牌、线路图等设施和必要的生活用具库,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4、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

5、个人自救对策。

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4篇

【关键词】棉花 干旱 涝灾 冷害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533.33万hm2,是我国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其生长周期长,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旱灾、涝灾和低温冷害对棉花的高产、优质、高效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棉农们的经济收入。

一、棉花品种特性

1.棉花生长的温度条件 根据研究棉花生物学温度情况:棉花开始生长的下限温度:长绒棉在9 ~10℃,陆地棉在11~12℃开始发芽。棉花生长的最适合温度:20~25℃,呈“热量饱和”状态,这时棉花净光合生产率最高,棉花生长最快;在28℃以上时,称“热量过剩”状态,光合生产率下降,棉花生长速度又明显减慢;在20℃以下时,棉花生长处于“热量饥饿”状态。当温度高达36~37℃时,棉花生长受到抑制,处于停止状态,为棉花生物学上限温度。当温度高于46℃时,棉花花粉甚至失去生活力,即为植物受害的高温。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棉花致死上限温度约为50℃,棉株生命下限温度0 ~ -6℃。各地因栽培条件不同,温度指标略有差异。一般田间水肥条件越好,棉苗叶片愈幼嫩的愈容易受冻害;相反,生长愈老的,受冻指标愈低。

2.棉花生长的热量条件 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对热量条件反应最敏感。播种至出苗,大多需要7~20 d,需要活动积温160~320℃;当棉花播种后气温维持在20℃以上时,7~8 d即可出苗。如果播种后气温不稳定,虽平均在15~17℃,大约需要20 d才能出苗。日平均气温越低,播种至出苗需要的积温就越多。开花至吐絮阶段,热量条件不但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同地区、同品种,当开花至吐絮阶段间隔日数明显延长的年份,这个阶段积温偏多,该年棉花产量和品质就明显下降。棉花从开花到吐絮,棉铃干重(包括铃壳和籽棉)的增长与≥10℃活动积温和≥15℃有效积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铃重的增长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积温不足,无霜期短、温度不稳定是限制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

3.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 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 ~1 000 lx,光饱和点为7~8万lx。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 000 lx,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4.棉花生长的水分条件 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播种至出苗,0 ~2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 ~ 80%为宜;苗期,0 ~4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 ~ 70%为宜;初蕾期,0 ~6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5 ~ 75%为宜;盛蕾期后,0 ~8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55 ~ 70%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5.棉花生长的土壤条件 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二、旱灾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如果连续7~10 d晴朗无雨,田间土壤持水量明显低于60%,说明棉花已经受旱了。棉株生长趋于缓慢,顶芽、顶枝、新叶生长慢,主茎顶端明显变细,日生长量不到1cm左右;棉株叶片变小变厚,棉株上部1~3片叶片颜色出现深绿带暗,失去光泽,或者在晴天中午,叶片萎蔫下垂,表明棉花严重受旱。棉花受旱,阻碍着棉株的正常生长,导致大量蕾、花、铃脱落,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1]。

1.合理浇水 根据棉田受旱程度,本着“节水保苗”的原则,合理安排浇水。浇水时要采取细水沟灌,对水源条件较好的棉区,要采取沟浇,浇透,严禁大水漫灌。如果灌溉条件较差,每次浇水以棉花根层土壤湿润为度,以满足棉株生育需要为标准,适宜的灌水量大约为蕾期浇水300~450 m3/hm2,花铃期浇水450~750 m3/hm2,吐絮期浇水450 m3/hm2。一般浇水时间要在下午4时以后至次日上午10时以前为宜。另外,棉田浇水后应当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中耕松土,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2.增施肥料 7、8两个月正是棉花生长发育高峰时期,如果遇到严重干旱,缺水少肥,棉株生长发育缓慢,蕾铃大量脱落。棉花有效养分供应减少,根系活力降低,棉叶提早干枯脱落,棉株提前停止生长发育,出现早衰现象,这时要早施、抢施蕾肥,增施钾肥。棉花蕾肥的施用要坚持速效和迟效相结合,在施足2 400~3 000 kg/hm2有机肥的基础上,再增施复合肥450 kg、氯化钾150 kg,做到速效促苗快长,迟效增添后劲防止棉花早衰。

3.灵活调控 在看天、看地、看棉花的原则下,灵活应变对棉花进行调控。在棉花开花前选用缩节胺主动调控,不能因为干旱就怕用调节剂,使棉花成为“虚胖子”,经不起干旱。棉花开花后如果天还是干,棉苗弱小,土地贫瘠,这时应当减轻剂量和减少次数,防止天控、化控两碰头,影响搭架。

4.病虫害防治 “干生虫,湿生病。”干旱年份,气候有利于相关棉虫发生蔓延,特别是红蜘蛛、棉铃虫等容易暴发成灾,造成大面积红叶垮杆,棉铃被蛀空脱落。可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辛硫磷500倍、25%快杀灵1 000倍或氯氰菊酯1 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棉铃虫;红蜘蛛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或20%白红螨净3 000~4 000倍喷雾防治。

三、涝灾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棉花积水受涝,会导致老叶沾泥,嫩叶枯黄,大量的蕾铃脱落。总体来看,棉花涝灾南方重于北方,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棉花涝灾不仅导致棉花减产,同时还会降低棉花的品质。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

1.清理沟渠,抢排积水 为了减轻危害,要抓紧时间及时排除积水,尽快清理垄沟、腰沟、围沟及排水沟等,保持排水通畅,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田间持水量和植株间湿度,促进棉株根系发育。

2.清洗枝叶,扶理棉株 受到雨水侵袭后的棉株,枝叶上都沾满了泥浆,需要逐株逐叶清洗,利于促进光合作用;被水淹过的棉花,根系会受到损伤,容易造成倒伏。要及时扶正并进行培土,让其恢复直立生长,以免造成大量烂铃、落铃。在扶理棉株时,要注意轻扶、巧扶、顺行扶,千万不要使劲拉过头或用力猛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伤。

3.及时松土,适时追肥 等棉田稍干后,要及时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过一段时间后再中耕1次,并结合中耕适当培土,可加固棉株,防止倒伏。棉花受淹以后根系的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对棉株要进行叶面喷施与根部施肥相结合的方法适时追肥,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和2%的尿素溶液,一次喷施900 kg/hm2,连喷2~3次。根部追肥可施尿素75~112.5kg/hm2,饼肥600kg。

4.合理化调,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受涝后,生长发育受阻,应根据苗情适当减少化控调节剂用量或推迟化控时间。但也有受涝后的棉苗,因田间肥沃、湿度大而生长快,在出现徒长趋势时,适时喷助壮素进行化控,以塑造理想株型。一般受涝后的棉株发育迟缓,秋桃多,极易贪青晚熟,在生长后期要适时喷洒乙烯利,促其早熟。排水后,应立即抢喷杀菌剂1~2次,以防病害。受灾后棉株会长出嫩枝、新叶,新芽娇嫩脆弱,叶片又少又小,这时最容易遭受虫害,因此,防治虫害要彻底,不然会加重灾情。注意应选用高效而又不损伤嫩枝、新叶的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适当推迟打顶,及时收摘老铃 受淹棉花大部分蕾铃脱落严重,生长高峰相对推迟。为了增加棉花顶部成铃,增结秋桃,打顶时间应比正常的推迟5~7 d,对下部没有蕾铃及叶片发黑的果枝要剪除,及时抹掉赘芽,对没有顶心的棉株,每株可留两个叶枝,形成“双秆棉” [2]。棉花生育中后期的雨涝,常使棉株中下部烂铃猛增,这时,应该尽早将下部初病的黄熟老铃摘下,回去后将它们摊开进行晾晒,开裂后即可收取子棉,损失会明显减少。

6.移株并行 对死苗严重、缺棵较多的棉田可采取移栽并行的办法,确保一行中的棉苗缺株率不超过10%,对棉苗过大无法移株并行或受淹时间较长,棉苗无法挽救的棉田,要及时改种其他作物。

四、低温冷害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棉花是喜温作物,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寒潮来临时往往伴随着阴雨天气,低温会导致棉花细胞代谢功能失调,光照严重不足;寒潮过后,棉苗子叶干枯,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低温冷害会使棉花生育进程推迟,植株矮小,群体生长量不足,成铃少,从而降低棉花的产量。

1.选用耐低温或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不同,对温度的敏感性也不一样,选用耐低温的棉花品种,可以很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由于早熟品种各生育阶段的积温需求都低于中晚熟品种,在低温年份选用早熟品种可以起到弥补积温不足的效果,因此选用早熟品种,对于棉花防御低温冷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增加积温,促进棉花早发快长,应该大力推广并且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起到增加积温,补充积温不足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快棉株生育进程,延长棉花的有效花期,增加棉株成铃数。

3.合理密植,合理化控 由于低温冷害常常造成棉株个体生长量低,从而导致群体生长量不足。因此,在低温冷害年份,一定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利用群体的优势来提高棉花的产量。

在低温年景时,棉田施肥量一定要比平常年景增加10%左右,而且施肥次数也要增加1~2 次,在增加施肥量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化控,前期可以不进行化学调控或者视苗情适当轻控,在棉花进入盛蕾期和初花期时必须进行一次化控,但化控的用量也应该比平常年景适当减轻[3]。

4.彻底细整枝 在棉花铃絮期,进行仔细、彻底地整枝,棉花的中下部透光度会提高10%以上,棉株间的温度也会相应提高0.6~0.7℃。同一品种的同一铃位上,由于光照条件的不同,开絮竟然能相差100 d。因此要及时细整枝,对于通风透光、散湿增温、促进棉铃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5.喷施催熟剂 对棉花进行根外喷施磷肥1~2次,在棉花铃絮期对于催熟纤维有着很好的效果。在9月中旬前后,深松深趟1~2次,能断根、散湿增温,促使棉花早开絮,而且开絮集中。另外,在9月中旬以后,喷施400倍浓度的乙烯剂,喷后10 d,棉株的上下铃会一起开裂,开絮快而且很集中,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相蕊,胡爱兵,文彬.防御和减轻棉花灾害的关键栽培技术.江西棉花,2010,4.68-69.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5篇

[关键词] 矿井; 煤层顶板; 煤层底板; 灾害分类; 防治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是推动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煤炭开采条件的约束下,对于煤矿现场围岩-支护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借助于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加强对巷道支护技术的论证,从支护方式、支护手段上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针对煤矿顶底板事故发生率的增长,从矿井生产工艺技术实际来重新分析矿井灾害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采场、巷道围护技术与监测方法,探讨矿井顶底板灾害的主要形式与发生规律,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安全的有序与有效。

一 文家坝二矿矿井条件

本文所选矿井为水城矿业(集团)文家坝二矿,矿井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标高大部份在+1400m以上,井田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北部以F28(AF4)断层与文家坝一矿相接,南部以SF4断层与碾子边井田相邻。可采、和大部可采煤层有6#、7#、16#、23#、27#、30#,局部可采煤层为2#煤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煤类均为无烟煤,其中23#煤为光亮型,7#、30#煤为半亮型,16#、27#煤为光亮型,2#煤为半暗~半亮型,6#煤多为半亮型,以粉状、鳞片状为主。

1.1 地质构造

井田地处阿弓向斜中段,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含煤地层主要是二迭系龙潭组(P2l),含煤24~44层,一般30~33层。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阿弓向斜两翼煤层倾角差别较大,南东翼煤层赋存绝大部分平缓,一般在3~12°左右,北西翼煤层较陡,倾角在20~40°,大断层不发育,落差(或地层断距)大于20m的仅9条,其中除F2030-2逆断层位于井田中部外,其余8条都位于井田边部,或其本身就是井田边界断层(如AF4、AF7、SF4、F61等),对井田内的煤层破坏不大;小断层则较发育。

1.2 顶底板地质条件

本矿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直接顶板多为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灰岩,底板多为泥岩、“根土岩”,因此抗压强度低,遇水易软化。此外,顶、底板岩层中发育有多组裂隙,岩体结合力差,岩层稳固性差,底板遇水易膨胀。矿井开采煤层瓦斯含量高,均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各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1]。

1.3 巷道布置层位特征

可采煤层分为上下二组,上煤组包括6#、7#煤层,下煤组为16#、23#、27#和30#煤层。采用分组联合布置,主平硐按91°方位、7‰坡度布置至浅部家顺和核桃坝小矿井边界,1310水平大巷沿浅部小井边界布置,待越过小井边界后1310水平大巷穿层布置至一分区井田中部,然后布置一分区轨道石门及一分区1310车场,主平硐布置在茅口灰岩中,+1310水平大巷及1310轨道石门及车场均穿层布置,受场地条件限制,一分区进风排矸斜井和回风斜井布置在一分区北西翼的大土,井筒按314°方位角、25°倾角掘至一水平通过轨道石门与1310大巷连接。在距7#煤层底板约30m的细砂岩中布置采区轨道,运输和回风上山,该层为胶结细粒硬砂岩,平均厚度14.5m,层位稳定,三条上山通过一分区轨道斜巷与轨道石门连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减短建井工期,在工业场地西面直线距离约2.6km处的田坝寨布置措施井。

1.4 支护方式选择

主平硐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顶底板岩性稳定(如灰岩段)采用喷浆支护,穿过煤系地层或断层带时,如岩性较差,可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2],井颈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一分区排矸进风斜井、一分区回风斜井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岩性较差段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井颈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3]。+1310水平大巷、井底车场、11采区运输上山、11采区回风上山、11采区轨道上山及底板瓦斯抽放巷等岩层巷道,一般采用锚喷支护,如岩性较差,可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井下消防材料库、爆破材料发放硐室、等候硐室、采区变电所及躲避硐采用锚喷支护。煤仓、矸石仓、溜煤眼、溜矸眼、引风道及安全出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碹支护;工作面开切眼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4]。

二 文家坝二矿顶底板灾害因素分析

2.1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分析

根据文家坝二矿地质报告来看,主要可采煤层6#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加之各处受断层影响程度、节理发育程度、层理胶结强度各异,其稳定性具有复杂多变性[5]。6#煤层直接顶综合厚度与采高的比值K为0.8~2.67,其值介于周期来压强烈和无周期来压之间,在一分区统计的122个钻孔中有12个点为石灰岩,占9.8%,一般厚度为0.45~4.14m,平均厚度为1.92m;对7#煤层直接顶、底板岩性分析,煤层K值为0.21~5.78,在一分区统计的76个钻孔中有18个点为石灰岩,占23.68%,一般厚度为0.5~2.21m,平均厚度为1.33m,说明6#、7#煤层为周期来压强烈顶板,需要采取强制放顶措施来增强工作面支护安全。

2.2 对来自矿井地质因素的灾害分析

2.2.1 地质断层条件下对工作面的影响

由于受到地质挤压、拉伸,以及剪切力的影响,对于地质断层的出现所引起的局部采煤工作面的危害是十分复杂的,当断层与工作面的夹角越小时,其造成的顶板冒顶的危险更大,尤其是倾斜断层[6]。本矿井区域断层发育较高,结合勘探中的三围地震法、地质雷达、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仪等仪器的使用,以最大化的了解地质特征,避免诱发冒顶事故。

2.2.2 地质褶曲与挤压对工作面的影响

从煤矿生产实践来看,对于大褶曲构造,往往影响煤层的倾角,而对于工作面压力的影响不是太大,相反,对于小褶曲,当褶曲倾向与工作面一致时,对于采空区出现的垮落岩石的影响,则很容易使得矿井顶板发生局部冒顶[7]。同时,挤压作用导致的对顶板岩层形成离层或破断,极易引起顶板短时急剧下沉现象,从而增加了冒顶的危险性。

2.2.3 节理、裂隙对工作面的影响

从对矿井中出现的节理与裂隙分析可知,人字形与草帽型节理裂隙较为常见,由于顶板受到来自裂隙长轴推进方向的作用力,如直立裂隙对直接顶的切割,从而造成顶板的下沉或水平移动,很容易诱发岩层水,使工作面出现掉碴或淋水;同时,直立裂隙还能够改变直接顶的垮落步距,造成老顶的大面积垮落。而对于斜裂隙,对于采空区造成片帮,对于煤层则造成伞檐或探头煤,给顶板管理增加困难[8]。

2.2.4 层理与破碎带对工作面的影响

层理是由于地质岩层的沉积而形成的岩层分界面,极易对于煤矿采动过程产生离层裂隙,其对工作面支架产生横向推力,容易引起支架的歪斜和倾倒,导致冒顶。而破碎带主要因地质原因而形成的工作面岩石或煤层破碎的现象,也给顶板管理带来困难。

2.2.5 采动裂隙对工作面的影响

采动裂隙主要与煤壁的支承压力有关,对于与工作面平行的煤壁裂隙,很容易在压力裂隙与节理裂隙相互作用下造成楔形岩块,从而诱发局部冒顶,而当工作面与节理方向一致时,容易加大裂隙的宽度,从而诱发大面积冒顶。

2.2.6 顶、底板岩石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来看,岩石的厚度、硬度、层理、裂隙等因素是造成顶底板危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老顶岩层坚硬,大面积开采所形成的悬露,一旦达到强度极限,极易造成岩层断裂而形成周期来压。

2.3 对来自矿井生产作业的灾害分析

2.3.1 开采深度的影响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原岩压力大小,造成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对矿山压力影响明显。本矿井开采标高范围为+1900~+1100m。开采深度800m。首采工作面回风水平标高+1479.1m,但随着采深增加,采面或巷道支承压力必然增加,随着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的“挤、压、膨”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的机率增加,由此也可能导致支架载荷增加[9]。

2.3.2 采高与控顶距的影响

对于于顶底板移近量的计算与采高与控顶距密切相关,采高越大,采出的空间越大,必然导致上覆岩层破坏严重,就单一煤层开采时的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的总厚度与采高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如公式所示:SL=η×M×L(其中,SL表示岩层与顶板下沉量;L表示控顶距;M表示采高;η表示下沉系数,一般取0.025~0.05)。通常来说,对于最大控顶距与放顶宽度来说,放顶距小,顶板放不下来,会增加压力,放顶宽度太大,采空区垮落面积太大,容易撞倒支架,引起冒顶[10]。

2.3.3 生产工序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

推进速度快意味着回采工作面停滞时间短,顶板岩层下沉量小,一般来说,顶板压力也较小,反之,推进速度慢,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大,顶板压力也会增大。结合矿压实测资料来看,落煤与放顶是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速度影响最大的工序,因此,缩短循环时间,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是有效改善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重点。

2.3.4 上部煤层残留煤柱及支护方式的影响

对于来自上部煤层的残留煤柱所形成的压力集中,很容易对巷道掘进与维护带来影响,同时,不同初撑力支架对于防范直接顶离层冒落具有不同的效果,如初撑力小的支架容易造成动压强烈而形成顶板破碎;不同特征、不同特性的支架应避免混合使用。

三 文家坝二矿顶底板灾害管理与防治措施

3.1 对顶板冒落灾害的防治措施

局部冒顶事故虽然范围较小,但由于随机因素较为复杂,往往比大型冒顶事故危害更大,因此需要从采、支等环节加大防范措施,以减少局部冒顶的发生率。对于镶嵌型顶板局部冒顶事故来说,因其与地质结构有关,多发生在放炮后,因此需要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制定完善的支护方式与支护作业规程,严格避免无支护区冒险作业。对于局部出现的空顶、空洞现象,从支护方法上采取超前支护,先掏梁窝,先挂顶梁,对漏顶问题必须封堵,如打撞楔、泡漠塑料、木材封堵等。对于隐地质断裂而形成的带层带冒顶事故,要结合断层面与煤层的夹角来判定易冒顶区,如对于正斜逆断层形成的“煤沟”与“煤尖”,一种方法是开采“板尖”,丢弃底部煤,另一种是开采“底尖”,拖住“煤沟”;对于正斜正断层形成的易冒顶区,以打下盘的煤,挑上盘的顶,加固下盘易冒顶区为好。在加强断层带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上,重点加大关键部位的锚固,防止沿断层面离层滑移的现象产生,增强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如采用局部用木锚杆锚固并全段使用混凝土锚固剂或树脂锚固剂,锚杆间距300~400mm。

对端头冒顶事故的分析,从防治措施上,需要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方式来提高端头支架的稳定性,同时,增加支护密度,引入特殊支架如木垛等,针对顶板离层滑移问题,可以对上出口以下3~8m范围内也用锚杆锚固,减少端头冒顶的可能性。对于巷道冒顶事故的发生,从矿山压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出发,就开采深度、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巷道断面与支护上,来分析围岩变形的承载力与内粘结力[11]。在防治措施上,加强对地质条件的动态监测,确定巷道围岩的不稳定地段与运动时间,分析与总结不同类型的事故原因,充分利用巷道断面,设计采取椭圆+圆形设计,煤仓断面采用喷浆、砼锚网喷支护,底板瓦斯抽放巷、材料斜巷、轨道斜巷、采区变电所联络巷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采用全断面锚网喷支护。

3.2 对坚硬顶板垮落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顶板活动规律进行全面观测是有效控制顶板垮落灾害的有效途径,如搞清初次来压步距、初次冒落层次和厚度、周期来压步距等,从而选用科学的支护设计,确保初撑力要求,对于由坚硬岩石组成的直接顶,当达到人工强制放顶要求时,为减少威胁,必须加强人工强制放顶。

3.3 对开采中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从冲击地压的产生原因来看,不仅与地质因素有关,如采深越大,岩体的应力越高,所形成的变形和弹性潜能也越大,同时,对于地质褶曲、断裂,以及煤层倾角与厚度的变化,也容易促发冲击地压的产生[12]。因此在防治上,尽量选择无冲击地压或弱冲击地压的煤层进行开采,对于未受保护的煤层,必须采取放顶卸压、煤层注水、打卸压钻孔、超前松动煤体等措施;在对巷道进行支护时严禁使用混凝土等刚性材料;对于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所有巷道应布置在应力集中圈,对于双巷掘进时,平行巷道间距不得小于8m,联络巷道应与平行巷道垂直;加强巷道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 结语

煤矿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是一套系统的工程,通过对贵州文家坝二矿影响顶底板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灾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锚网喷注一体化”巷道支护技术的应用,从支护方式与手段上来强化采场、巷道的围护有效性,并依据不同顶底板条件,及早发现失稳征兆与隐患,切实减少因岩体及支护因素而造成的变形、破坏、塌落等顶底板事故。

[参考文献]

[1] 徐风.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设计优化与应用[J]. 煤炭科技. 2011(02)

[2] 潘永刚. 锚网喷结构中新型复合材料网性能试验[J]. 煤炭科技. 2012(04)

[3] 李苏龙,侯玮,李新明,潘越,平建明. 整合矿井采空区内掘进巷道围岩加固支护技术[J]. 煤炭科学技术. 2012(11)

[4] 孙冰. 不同围岩中锚杆锚固系统的低应变动力响应分析[D]. 中南大学 2010

[5] 李林.综放工作面坚硬顶板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中州煤炭.2012(07)

[6] 黄存捍.采动断层突水机理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7] 朱术云,曹丁涛,岳尊彩,姜振泉,赵连涛,于旭磊. 特厚煤层综放采动底板变形破坏规律的综合实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0)

[8] 王超.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9] 徐学锋.煤层巷道底板冲击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10] 文志杰. 无煤柱沿空留巷控制力学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11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6篇

关键词:煤矿;瓦斯;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瓦斯灾害预防和治理,需要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多方面来综合预防和治理,重点放在采掘工作面。当井下采掘工作面进行采掘活动时,其瓦斯会涌出到生产巷道的空间内,对井下生产活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无论瓦斯涌出量多少,它一直都是矿井生产中的主要危险源。因此,煤矿瓦斯灾害的防治就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切实搞好矿井瓦斯防治工作,首先要提高人们对瓦斯灾害的认识,其次是要落实好瓦斯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四道防线建设。

一、提高瓦斯灾害防治思想认识

对于瓦斯灾害的预防,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努力提高每一名井下员工对瓦斯的认识,特别是对瓦斯危险性的认识。要充分掌握瓦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瓦斯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和机理;掌握瓦斯事故前的预兆、特点和规律,掌握灾害预防、事故抢险、矿山救护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通过学习、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并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同时,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到“先抽厚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努力构建“十六字”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全面优化矿井生产布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组织生产,切实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秩序的持续进行。

二、筑好瓦斯灾害防治的四道防线

1、强化瓦斯抽放与通风管理

1)搞好瓦斯抽放管理。对于矿井瓦斯的抽放,它是消除煤矿重大瓦斯灾害事故的治本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和消除矿井瓦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而且还能帮助解决矿井仅靠通风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减少矿井通风的负担,这也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措施。处理这些问题上,一是要根据采掘工作面煤层的瓦斯参数,选择科学合理的瓦斯抽放方法;二是依据煤层瓦斯参数和抽放方法,科学、合理的编制瓦斯抽放措施,以指导安全生产;三是做好井下瓦斯管路、抽放钻场等检查维护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抽放瓦斯计量的测定,以提高瓦斯抽放率,确保安全生产。

2)加强通风管理。有效通风是排除瓦斯的最主要手段。对于井下所有采掘工作面、峒室等巷道都必须保障足够的风量和风速,以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稀释瓦斯界限,杜绝瓦斯超限及其事故的发生。对此,一是采煤工作面应预防上隅角的瓦斯超限,保证工作面的风量。采煤工作面多为负压通风,合理的通风系统是保证工作面风量的基础。整个矿井的生产和通风系统是相匹配的,为了避免采掘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不足,应该保证采掘平衡,不要将矿井的采掘活动的安排过于集中;另一点是各采区在开拓工作面时,应该先掘中部车场,避免造成掘进与工作面的串联通风及掘进工作面之间的串联通风。再一点就是加强掘进工作面通风管理。因为掘进工作面通风是煤矿井下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点,特别是在更换、检修局部通风机或风机停止运转时,更应加强管理。通风部门与机电部门要协调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恢复生产时的安全。对高瓦斯矿井,为防止局部通风机停风造成的瓦斯积聚,局部通风机必须实行“三专”(专用变压器、专用供电线路和专用开关)“、两闭锁(”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管理,并要挂牌指定专人管理,严禁非专门人员操作局部通风机或随意开停局部通风机;在停风前,必须先撤出掘进工作面的人员才切断电源。在通风设施管理上,一定要实行动态化,避免通风设施跑风、漏风等影响;再者是搞好盲巷、密闭等的动、静态化管理,尤其是要抓好通风设施的工程质量,实现标准化,确保通风系统完善、合理可靠,并便于调整风量,保障把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值以下。

2、加强防火管理

井下严禁火种进入,严格控制火源的产生。有效预防机械着火,主要是加强机械保护投入和日常管理,重点防范摩擦起火,并提高机械检修质量,加强,杜绝设备不完好形式的运转;对托辊、堆煤保护和机电设施无油化运转等方面的摩擦起火要重点防范和控制。预防各类电气着火,对各种电气设备保护设施(如接地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必须齐全、灵敏、可靠;对用电设施和线路的过流保护,继电器要整定的恰当、合理,确保非正常状态下能有效动作保护;加强各种电气设备的防爆管理,杜绝失爆现象;井下设置和布局消防系统、消防材料与消防设施,都应规范齐全、完好,满足消防标准要求。

3、强化瓦斯监测监控管理

对于井下的瓦斯监测,均应定点、不定点的连续监测,使瓦斯的状态形成一个可视网。一旦出现异常时能及时被发现,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瓦斯超限和灾害事故的发生。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大体可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监测监控的重点是管好、用好现有安全监测监控,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风量、风速、瓦斯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和监控;利用瓦斯断电报警仪、三专两闭锁等设施,解决瓦斯超限时的断电停机、瓦斯超限报警、停风就断电的问题。与此同时,监测人员通过监视屏幕,不间断监视瓦斯动态情况。动态监测监控的重点是光学瓦检仪、便警仪的管理和使用。对于瓦检人员来说,要按规定要求检查、测试瓦斯等气体。专职瓦检员、班组长、跟班干部、下井领导都应参与瓦斯检查,坚持现场管理,在这方面,关键是抓好包括静态设施设备在内的各类仪表、传感器的定期检查、校验工作,保证灵敏度、可靠性。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设施还要不断改进,把井下各类风门的开闭状态都纳入监测监控管理范围。在瓦斯监测监控管理上,应积极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依靠先进的监测监视设施实现全方位的动态化管理。

4、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瓦斯管理队伍

煤矿日常瓦斯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支业务技术熟练、过硬的职工管理队伍。此管理队伍建设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机构。从人员上要不断充实,目的是健全和加强管理;二是有敬业精神。培养爱岗敬业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此是搞好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三是加强业务技术培训,职工培训是队伍建设的基础,尤其是特殊岗位人员(如监测工、瓦检员、测风员等)应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坚持结合装备、现场管理等实地培训,常抓不懈,建立有一支高素质的瓦斯管理队伍。

三、结语

煤矿瓦斯灾害预防,一是要按照“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持续进行;二是不断优化矿井生产布局,合理组织生产,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强对瓦斯的综合治理,只要按照上述两条方法持续开展,就能科学、有效地防治各类瓦斯事故的发生,持续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秩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蔚远江,杨起.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1):56-60.

[2]熊湘华.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3.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7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528.65km2,总人口26.5万人。境内海拔在1248─2418m之间,年平均气温7.4―8.5℃,年降水量350─550mm,但在区域、时间上分布不均,在区域上主要是南多北少,时间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1%-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全县有地质灾害险点78处,涉及12个乡镇50个行政村2678人,其重险点19处。有记载造成较大损失的就达70多次,1996年7月27日,彭阳两日降雨量达到135毫米,黑牛沟山体滑坡,造成25人死亡。近年来,范围不等、程度不同的山洪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一. 系统的建设原则

彭阳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监测及预警系统,按照水利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要求,结合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实施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将任务进行分解,其中群测群防体系和预警系统设备安装项目由彭阳县水务局负责实施;采集站点、信息汇集平台、软件部分及预警系统由水利厅信息办结合信息化建设统一实施。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四制”管理。项目建成了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监测站网、监测预警平台、软件以及县、乡(镇)、村三级防御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无缝覆盖”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区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二.系统的主要构成

彭阳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监测及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在彭阳县水务局及彭阳县境内相关乡、镇、村建设安装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汇集平台、软件部分、预警系统、群测群防、气象部分及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七项内容构成。

1.信息采集系统。建自动遥测雨量站35处,自动遥测水位站10处,简易雨量站27处,人工水位站2处,视频监测站4处;

2.信息汇集平台。设立机房和视频会商室,配套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摄像机等设备。配套视频会议系统1套,IP语音电话系统30套,1台47寸液晶电视、1台80寸液晶显示屏;

3.软件部分。开发并集成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软件系统1套,数据中心数据库1套,三维GIS平台软件1套, Orcale 11g 数据库软件1套, 1:5万DEM数据及矢量图层拟采用数字宁夏平台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4.预警系统:配套1条20MSDH专线,短信预警设备1套、1套电话传真预警设备、13台传真机、乡级、村级无线广播90套、电动防空警报器12套、12台5kw汽油发电机,手摇警报器82套,铜锣232套,

5.群测群防:编制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套,12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82套村、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预案,发放宣传册、明白卡3.2万份,制作光盘61套,警示牌、宣传牌290块,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844人次。

6.气象部分:配套6要素气象站设备3套,建设及3台台式计算机、1台传真机、1台激光打印机的购置安装及前期站资料共享升级改造;

7.山洪灾害普查及危险区划定:对彭阳县进行普查,划定危险区82个,涉及全县12个乡镇82个行政村232个自然村。危险区内有住户10466户,房屋17332间,人口总数46978人,确定预警指标。

三.系统运行情况

根据项目监测站点建设性质和专业技术力量等因素,自治区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宁夏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视频监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由自治区水文局负责;简易雨量站、人工水位站、会商设备、网络硬件设备及软件、预警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由彭阳县水务局负责;气象部分建设内容由固原市气象局负责。

为检验各系统的运行情况,2013年3月29日,彭阳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彭阳县组织武装、公安、农牧、水利、交通、卫生等22个单位及320名群众,在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应急演练,演练指挥部设在彭阳县水务局视频会商室,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和应急抢险6个小组。同时在红河乡红河村设立临时指挥部。演练活动以红河乡红河村灾害险点为情景,虚拟该险点发生连续强降雨造成山洪险情,监测人员将测报的降雨、水情以电话等方式传递给村预警人员,由村预警人员立即将信息报临时指挥部,临时指挥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将信息上报到彭阳县指挥部和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县指挥部通过监测预警平台获得的水雨情信息,同时根据监测报告和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资料,综合分析、会商后,确定预警级别及预警范围,然后预警。预警产生后,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人员预警信息,并宣布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村预警人员通过手摇报警器、喇叭和锣鼓预警信息,组织群众撤离、抢修道路、搬运物资、救治伤员、安置灾民、开展疫病预防,整个演练过程持续1个多小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各系统得到全面检验。

2013年7月7日20时至15日14时,彭阳县境内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均超过140mm,白阳镇24小时降雨量达到134.5mm。灾情严重,县防汛指挥部启动了防汛三级应急预案,通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加强防范。同时加强水库运行调度,将防汛物资装车,抢险队伍和抢险机具随时待命出发。由于预警信息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存在问题

一是后期维护资金缺乏,难以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乡村管理使用人员年不固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操作不规范,设备的维护与应用跟不上,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8篇

关键词 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类型;预防措施;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53-01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宜蔬菜、瓜果生长的初春、秋末或整个冬季,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钢棚等保温材料,使蔬菜等避开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特殊的环境中发育生长,可延长或提早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与露地栽培以及储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对于保证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出现,既优化了棚体结构组合,增加棚体的使用寿命,调节了蔬菜种植茬口,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提高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日光温室与其他棚体一样,蔬菜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仅就日光温室栽培时易遇到的几种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日光温室的良好效应,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日光温室的生产和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1 日光温室栽培灾害性天气的类型

1.1 冻害

气温骤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下,性能较差的温室气温达-3~-2 ℃,保温条件较好的温室也只有4~5 ℃,会使黄瓜、番茄等喜温性蔬菜受冻,受冻面积可达30%~40%。受冻作物上部叶片及生长点结冰,天晴后,叶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 冷害

当-6~-5 ℃的天气连续超过10 d,且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差、保温透光性较差时,易出现冷害。早晨温室内气温2~3 ℃,可使黄瓜生长受阻,即生长速度慢,花打顶,中上部叶片颜色加深,边缘变黄,茎须卷曲,不伸展。

1.3 低温弱光

温室内长时间处于低温、弱光(光强仅为正常的30%左右)、湿度大(90%~95%,少数达100%)的环境条件,且地温下降,植株因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缓慢,叶片变薄黄化,出现落花落果现象。黄瓜还会出现化瓜现象,且病害多而重,严重影响了温室越冬黄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长。刚定植的黄瓜死苗率达10%~15%,严重的达30%~40%。

1.4 高温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气温回升快,易造成长时间超过32 ℃的高温危害,使黄瓜生长加快,叶片变薄黄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严重影响黄瓜产量[1]。

1.5 大风、大雪

风雪天气易使温室局部受损,出现棚杆断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损或刮起的现象,使冷空气进入棚内而引起温度降低。如不及时补救,可产生棚毁、菜受冻现象[1]。

2 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

2.1 建造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温室

2.1.1 科学合理规划日光温室的结构。①合理的墙体。墙体厚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墙体的温度变化才会较为恒定。50 cm厚的夹皮砖墙隔热能力较强,但仍有3 ℃左右的温度传导。而徐淮地区推广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温室,墙体厚度高达1.0~1.5 m,能使墙体保持稳定的温度变化,同时又能在室温较低时放热,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热,达到一体多用的目的。②适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温室的采光面,太阳光又是温室的热源,因而要尽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温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温室高度3.0~3.1 m,跨度7.5 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时一定要使太阳光线能照到整个后墙。前屋面要采用厚5 cm的草帘加一层防雨膜进行覆盖,以提高防寒保温性能。天气寒冷时外加一层天幕或内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温1~2 ℃。

2.1.2 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温室采光面的基本覆盖材料,可影响温室的采光、增温、保温及降湿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长寿无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无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 及时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沟。耳房可防止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避免进出口处的蔬菜生长不良,又可作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资的储藏室[1-2]。挖防寒沟可有效减少边缘地温的散失。据观测,离温室南侧50 cm处平均地温提高1.0~2.5 ℃。挖防寒沟的方法:在温室内南侧挖一条东西走向、并贯穿至温室两侧的小沟,一般沟宽30 cm、深20 cm,内填充碎麦草或碎稻草。有条件的在温室四周挖深50 cm、宽100 cm的沟,并填充足量的碎麦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生产季节,不同于其他棚体,多用于在低温弱光的季节生产需要较高温度和较强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选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强的品种,通过自身的抗逆能力来抵御不良的灾害性天气。目前,当地种植大棚蔬菜多为茄果类(如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叶茎类(如芹菜)。

同一种植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质的幼苗栽至温室后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气温低于8 ℃时即停止生长,而经过低温锻炼的秧苗,却能忍受短时间0~3 ℃的低温。经过嫁接的番茄苗,在-6 ℃的环境下,无一株死亡,只是边缘稍受冻,天气转好后,4~5 d即转入正常生长,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达21.5%。因此,在温室栽培中,在调节好温、光、肥、水关系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秧苗基础素质,保持植株健壮生长,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抗逆能力[3-4]。

2.3 及时采取应变管理措施

日光温室在进行蔬菜生产的过程中,无时不受到天气的影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种植户要时刻树立无灾防灾、有灾抗灾的忧患意识,从品种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规抗灾物资准备等,都必须围绕不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这个中心。一旦发生,应变管理措施及时跟上,以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3.1 合理安排温室的种植茬口和蔬菜品种。如果自建的温室建造不合理,设施不配套,且种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产。如温室综合条件好,种植经验丰富,应尽力安排越冬的瓜果类生产,方能达到趋利避害,安全、高产、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 分清不同类型灾害性的天气,区别对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①突发性天气。为了预防突发天气(如大风、大雪天气)带来的损失,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温室内安排专人值班,多户联合,互为照应。另外,大风、大雪过后,一般降温较快,要及时加盖草帘、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盖物;条件较好的可短时烧火提温,但应注意煤气中毒。②连续阴雨天气。大部分菜农对越冬蔬菜管理一个传统的认识就是保温,而不重视光照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温室管理的一大误区。连续阴雨雪天气正确的应对措施如下:一是增温补光。晴天尽量早揭草帘,延长绿叶见光时间。揭帘后,清扫棚面,揭去室内多层覆盖物,以增加室内光照强度,也可在温室内挂反光膜,一般挂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强度6.0%~40.3%。有条件的可用灯光弥补光照不足。二是降湿排湿。非雨雪或多雾天气,尽快打开顶部天窗通风,以利于排湿,消除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三是防病促长。连续阴雨雪天气,且天气又突然转晴时,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盖物,或大通风,应隔一揭一,逐渐通风,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喷肥补充营养,促使植株尽快保持正常生长状态[1-2]。

3 参考文献

[1] 谢明忠,姜广云,李靖.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J].长江蔬菜,1997(5):30-32.

[2] 李金才.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9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