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入门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9:18

审计入门知识

审计入门知识第1篇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全、社会整体机制的转型改革,以及全球行业结构、资本流转方向和发展模式的顺应变更,使得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全球的经济活动、资源分配,以及人们的行为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导向,都产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政府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体系之一,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理念,去适应并指导新形势下的政府审计工作。这样的外在因素促动,激发了政府审计内在创新的诉求,其需要与时俱进,并致力于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政府审计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功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把握时代背景、积极利用各方理论方法,进行审计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完善其效能的发挥。

关键词:

知识经济;政府审计;创新对策

一、引言

知识经济以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的职能分配和健全的发展模式,伴随着社会发展结构的调整,相应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以其对社会生产力重要动力的角色,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并以知识为最终的核心要素,从而推动于经济的发展进步。而政府审计作为并列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的三大审计体系之一,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社会的稳健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与政府审计的深系,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审计体系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审计模式缠身落后化。正是因此,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协作,对审计体制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在认准已有现实和背景变更后,再进行相应的审计创新。但是,在追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是,针对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审计创新,并不是独立和彼此分割的,必须结合对总体目标和分时段目标的相应考核,将创新性和渐进性予以并重考量,以实现政府审计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总而言之,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审计创新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讲究工作质量。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审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的技术手段较为旧化,内控体制不够健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市场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审计原有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旧化,而一直以来在内控制度层面具备的缺陷,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予以放大化了。具体而言,政府审计手段较为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的凭借载体较为落后,更多的依赖于纸质化的审计底稿模板进行相应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并且复杂层面的审计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披露展示;另一方面,政府审计开展的模式较为固化,多依赖于现场审计,使得审计资源的投入较大,但所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层面的缺陷,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政府审计所面临的对象多是国家单位、国有企业等,其体系庞大、业务众多,如若内控制度不健全,会使得审计部门进行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此外,某些工作必须依赖于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施展开来,一旦缺乏,会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二)审计观念较为落后,民生审计未能的到充分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依存于信息知识的特性,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相关人员,由于未能及时改变审计观念,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政府审计的宏观意识较为匮乏,中国的制度背景使得各个政府部门存在着长期的分割,资源不能得到优化的配合调控,利用效率低下,政府审计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次,目前状态下的政府审计较为缺乏成本意识,在实际工作的展开中,政府审计往往对审计成本较为不关心,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审计的效益较为低下;最后,政府审计部门较为忽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较为普遍,加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工作能力较为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许多审计工作都不能及时开展,从而使得审计工作监督管理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此外,近年来,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对民生审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政府审计各种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为降低。

(三)有关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不健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政府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时效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府审计也应该注重该特点。一旦缺乏完备的发露体系,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就难以有理有据的实施开来,而现实情况则是,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缺乏。例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健全步伐的加快,许多民营、非公企业呈现出了活跃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体系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审计工作产生很大的迟滞性。此外,一些经济案件的发生,在本可以促触动法规体系构建突破的情况下,却由于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阻碍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而许多新生的审计事物也未能及时的纳入到审计之中,使得导致政府审计转型的困难化。

(四)政府审计储备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人才乃事业之本,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专业化可靠人才的工作开展,政府审计也不例外。但是,对当下政府审计人才队伍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作用,使得能够胜任相应工作岗位的审计人才较为匮乏,尤其是基层审计人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而通过此前学者问卷访问的结果统计,可以发现,审计人员的知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知识的弱化、法律知识的缺乏、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不过硬。计算机知识的缺乏,使得其难以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工作开展,基本技能的运用,更无法组建和利用大规模的数据库,导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利用工作难以进行。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缺乏,则使得其不具备相应的深入分析能力,难以对政府审计工作行程高质量的完成结果。政府审计储备人才的缺乏,对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向影响。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审计创新对策

(一)将审计技术手段予以革新,健全内控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的优化,为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提供了背景基础,政府审计部门应该以充分网络信息为凭借,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软硬层面的努力,实现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具体而言,审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审计手工操作到电算化的顺利过渡,审计部门应该利用相关的审计操作系统,同时结合具体的部门特色和客户主营,进行相应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理念层面重视电子商务的出现,加强审计线索电子化的工作实施,并同时强调其安全性的保障;针对于网上公司的虚拟实体,审计部门应该储备足够的会计知识,并适应时代变化和制度调整,以利于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此外,为了获得既定的政府审计效能,必须重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国际上的静待审计都是以系统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发生了许多形式和内容层面的变化,为了使得政府审计能够获得实施的期望效果,必须督促审计客户建立起严密内控制度,健全自身的经营管理,并同时辅助于政府审计工作的实施。

(二)改革审计理念,对民生审计予以重视审计理念指导着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只有正确而适宜的审计理念指导,才能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序实施。必须予以关注的是,政府涉及的理念创新,离不开指导思想的适宜变化,只有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指导思想予以建立起来,才能使政府审计创新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政府审计必须具备宏观、整体的意识,将政府审计工作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杜绝原来各部门相互分割、条块隔离状况的出现;第二,政府审计必须建立起成本效益原则,对审计成本予以合理的评估,以增加政府审计的价值;第三,政府审计必须注重时效性,因为审计工作在于揭示经济活动的真实完整性,以满足决策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因而必须在适当的期限内给出必要的审计结果。而针对于民生审计,政府审计必须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与披露。

(三)将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予以健全要想获得政府审计创新工作的成效,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审计部门作为政府审计工作的绝对主体,应当以自身为先锋者,应当以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并同时向立法部门争取完善审计法律的机会。而且,应该对民生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予以更多的重视。具体而言,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审计部门应该切实与各级政府和人大都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一套完备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法律层面为审计工作提供相应指导的基础上,对城府深及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予以重新构建,并将审计工作的后续步骤予以完善。例如,温州市的审计局就积极开展与当地人大的沟通工作,提请合法授权,进行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专项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以政策支持为导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政府审计工作对审计人才的技能、知识需求十分高,其一,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其二,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的大局意识,具备一定创新精神,既能够抓住审计工作的技能精髓,又能够与时俱进而不墨守成规。要实现这样的人才梯队建设,应该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努力,以建立起完善的培养制度。具体实施手段而言,需要我国的政府审计部门,以其长远的审计效益为指导,促动并配合于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审计教育终身制。另一方面,审计协会也应该提升资格认证的实施力度,完善审计人才的选拔机制、培训和考核,以实现真正的人才输送和把关。此外,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扮演,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教育模式的运用方面,都进行审计人才培养的加强,并同时注重审计创新理论的研究,以完备理论层面知识的丰富。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为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政府审计必须基于环境和时代的变化,深入探讨政府审计创新的实现,以创新实施所存在的困境问题为分析前提,探讨出其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再以此进行对策的提出。总而言之,政府审计必须注重观念的改革、审计手段的优化和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并加之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以满足于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内在诉求,使得政府审计工作成为经济良好运行的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金彬彬.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审计创新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审计入门知识第2篇

数据挖掘(DataMining,DM)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技术,用于从海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效的、新颖的、有用的和最终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又称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ofDatabase,KDD)。数据挖掘即能针对特定7876数据库进行简单的检索和查询,又能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对记录交易活动、经营状况和市场信息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组织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审计人员可将具有相似性的会计数据进行聚类分组,从而发现异常账目。

二、大数据视角下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模型

根据人民银行业务实际和大数据处理要求,构建了由数据获取、数据整理、数据挖掘和审计应用四阶段构成的人民银行大数据审计模型。

(一)数据获取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结合辖区业务实际,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确定各业务风险排序,拟定审计主题,针对特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审前调查,掌握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所需的信息。根据审前调查情况,审计人员有目的性的收集和整理与审计相关的数据,服务于审计项目。该阶段审计人员在保证不影响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的平稳、持续运行前提下,采取诸如MicrosoftSQLServer2000等数据转换工具,获取、更新和维护审计相关数据。

(二)数据整理

该阶段审计人员在充分分析数据质量的情况下,运用数据库各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剔除垃圾数据,清理、转换、载入和验证提取的数据,建立审计数据库××,数据库中的审计数据是集成的、一致的、高质量的,便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数据库是面向特定审计主题的,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主题不同,因此审计人员要为不同审计对象设计不同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包括数据库××模型设计及数据处理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馈和不断地完善。该阶段审计人员主要任务是为采集到的审计数据建立一个独立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数据库××,提供适合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数据存储环境。

(三)数据挖掘

该阶段审计人员可以使用简单分析和多维分析工具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如:采用联机分析处理的切块、切片、旋转和钻取等技术,对审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但在海量数据情况下,审计人员必须采用诸如统计分析、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

1.选择数据挖掘算法

不同数据挖掘算法的思路、步骤、功能和应用领域不尽相同,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主题选择挖掘方法,以得到对审计有指导意义的知识。

2.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选择数据挖掘算法后,从分析数据入手,从数据库××中提取主要变量,剔除无关变量,建立适合该算法的数据挖掘模型。

3.验证数据挖掘模型

从数据库××中选取多个样本数据,对挖掘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数据挖掘模型实现既定审计目的。

4.运行数据挖掘模型

挖掘模型的运行由专业计算机工具完成,审计人员要认真评估挖掘结果,判定挖掘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挖掘结果得出正确审计结论。评估结果可能导致退回到之前的阶段,重新选择数据集合、数据挖掘算法或调整挖掘算法参数。

5.构造审计知识库

数据挖掘模型运行后,会呈现隐藏在数据库××中的一些规律或者展示异常审计数据,这些规律或者异常称之为审计知识,不同的审计知识存储在一起即构成了审计知识库,审计人员利用审计知识提取审计线索或违规及风险情况。

6.循环利用审计知识库

在以后开展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首先查看审计知识库,采用可以直接使用的审计知识,否则按照上述步骤构造适合本次审计的挖掘模型,并将新的审计知识存入审计知识库。审计知识库的循环使用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审计应用

审计人员利用掌握的审计证据,对提取的审计线索、审计违规及风险状况进行解释和验证,评估形成的审计结论,对审计结论进行一致性和效用性处理。主审人组织获得的审计结论,以事实确认书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积极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型

2012年,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在国库和货币发行业务审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总行内审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辅助审计工作。要进一步把握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引入适应大数据要求的数据分析工具,积极构建、优化大数据审计模型,大力开展海量数据持续和深层次分析,引导各分支机构逐步转变审计模式。

(二)着力搭建沟通协调机制

为确保大数据审计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各级内审部门要根据本辖区业务实际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权责。技术部门要按照权限提供相关业务系统的系统需求、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字典等信息,并在系统研究、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相关业务部门要积极提供内审部门开展各类审计所需数据资料,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拒绝或踢皮球;内审部门要不断探索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和路径。

(三)全力培养专业审计人才

各级内审部门要推广大数据审计模型,亟需具备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数据分析师”和负责业务知识研究及分析思路构建的“业务分析师”两种专业审计人才。要全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统筹专业分析人才与数据分析人才、普通应用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锻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数据挖掘技术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

(四)积极开展审计实践与应用

审计入门知识第3篇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内部控制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控制企业风险,有些单位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企业与财务部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全方位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围涉及时间和空间,内部控制延伸的空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而受时间、人力和控制成本所限,开展全面内部详查显然是不可能的,内部控制只能采取重点抽查,这样无疑影响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为了获得利润,一些部门掌权者操纵和调节单位收入、成本的时间和金额,出具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部门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重经营,轻管理,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其管理滞后,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为此,必须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建立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部门财务审计松懈的成因

    1.知识经济对财务审计假设的冲击。部门财务审计假设需要以会计假设作为重要参照依据,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中的四大假设正面临着严重冲击。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冲击。当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虚拟企业大量兴起,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企业经济交往的限制,而且也使得企业的外延界定更为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不清晰。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冲击,会计主体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处于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的境地,使得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随时可能出现中止、清算、破产的状况。第三,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冲击。会计分期假设难以满足现阶段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随时、及时使用的需求,无法充分发挥会计信息为决策及时提供依据的重要作用。第四,会计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冲击。因货币种类不同而发展的物价变动会计和外币业务会计,对会计货币计量假设带来了威胁,同时预测非货币性信息对于衡量企业发展潜力越来越显其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财务审计假设的建立。

    2.财务审计内容滞后于财务会计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无形资产比例不断提高,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均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致使知识经济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内容,而且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财务审计明显滞后于财务会计的发展,没有针对财务会计的变化及时作出审计内容的调整和拓展,从而导致财务审计工作不完善,出现审计松懈。

    3.计算机的运用模糊了财务审计线索。财务审计线索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遵循审计程序,审核相关经济业务,收集审计证据。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会计人员只需将财务原始数据及其相关信息输入财务软件,便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从记账凭证生成到财务报表输出的全过程,其中产生的全部数据均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种方式模糊了财务审计线索,不仅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部门财务审计的松懈。

    4.财务审计制度的局限。在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审计的方式方法和审计内容均发生了变化,致使整个审计工作流程也必须重新调整。然而,当前审计制度没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进行完善和修订,从而导致部分审计工作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没有给予审计工作充足的制度保障和约束,造成了财务审计松懈。审计制度作为整个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受其职能所限,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对权力的审计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形形色色,目前仍无完善的法律条文来评判,对行使权力应负的经济责任也无法作出规范的审计评价。

    二、治理部门财务审计松懈的对策

    1.转变部门财务审计观念。知识经济时代,部门财务审计应当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以应对财务会计的发展,满足财务审计信息使用者的新需求。第一,树立部门财务审计服务观念。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为此,部门财务审计工作不能仅局限在核查账目这一范围内,而是要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积极为企业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开展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财务审计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更新观念并拓宽审计领域,以此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再增值。第二,增强部门财务审计的导向作用。部门财务审计工作还应开展多项管理审计,如成本控制审计、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等等,借助对部门财务管理的分析和评价,为部门提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建议,这有助于部门财务审计向服务型、增值型和导向型审计的跨越。第三,发挥部门财务审计信息预测功能。随着财务审计信息使用者日趋多元化,如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工商税务部门、金融证券机构、银行等,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复杂多变,既要求审计报告信息具备公允性和真实性,又要求审计信息具备评价性,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

    2.转移部门财务审计重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适应会计信息化和网络实体化,有必要转移部门财务审计重点,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部门财务审计应当从原本的仅重视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方向转变。大部分审计团体本身都拥有审计、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客户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系统也都比较了解。为此,审计工作除了应当做好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之外,还应渗透到相关的管理活动中去,这将会成为未来时期部门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第二,应将审计工作的重点从有形资产审计向无形资产审计转变。目前,人力资源、信息和知识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总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对这部分资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其已经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财务审计工作也必须将此作为重点,确保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审计入门知识第4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理论 审计实务

《审计》是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难度较高,不仅综合性、实务性较强,而且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所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均感到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于审计是什么还是不明白,习题也不会做,甚至无法下手,这与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性都比较强的特点有关。

要学好《审计》,必须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学习,应深入理解它的内涵、本质特征。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建立起审计的思路

审计不能用会计的思路去思考,一定要建立起审计的思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的角色来看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刚接触审计的学生来讲,审计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感觉,学会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分析、判断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如何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分析问题。比如说,被审计单位在利润表当中列示了营业收入5亿,首先被审计单位认为这5亿是没有错报的,也就是说他对收入相关的认定是5亿。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就是对他的认定进行再认定,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列示5亿的收入是确实发生了吗?金额是5亿吗?真实吗?是否是假的?有没有漏的?有没有错的?进而结合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收入在各月的记录金额,以及毛利率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收入当中具体在哪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将理论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到实务中。

要学好《审计》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熟悉会计知识。审计说白了就是审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注册会计师要用会计准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被审计单位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正确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做出审计调整。

二、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是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对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描述的。《审计》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审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5-7)章,介绍审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难点,第三部分,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较具体的介绍审计实务与审计报告,对于这部分实务内容首先要明确它的前提,教材表达的审计思路是从审计一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循环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制造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上,即: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筹资与投资等循环。所以,我们要知道,教材中说明的循环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例如金融企业就不存在上述的若干循环,但前二部分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理论和方法却是适用于每个企业的。这里说明的就是我们学习教材内容,先要清楚教材表述的前提条件,或是假设,然后再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审计》的学习很多是基本理论部分。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客观实际,合乎审计工作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本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以我们对基本理论部分,应当花大力气认真学好。所以强调一个字“懂”字或“通”字。教材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审计的重点理论,主要是用风险导向理念来做的介绍,既有审计的思路,又含有大量的审计准则的内容。很多用语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抽象的,所以有不明白的,也是很正常。所以,同学们应认真上课,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仔细看书,再进行思考、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真正地串起来,就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同学们在听课时,也应尽可能地注意听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做总结和串联。

三、循序渐进,兼顾全面,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审计时,获得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程序、方法均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来掌握的,所以,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刚开始不要考虑的过于复杂,也先不要考虑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照知识点内容来学习,将单独的知识点弄通以后再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融合才有可能。

举个例子,作为审计工作本身应该怎么开始,这个就涉及到所讲的审计流程问题了。书上强调在计划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开始阶段了,第一个环节,强调就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通过初部了解,如果你认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很差,不打算接这笔业务,那后面的其他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认定了被审计单位基本业务情况还是不错的,你可能才去考虑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进行审计活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前提下,才能签约执行审计工作。接着往下走,如果你签约了,你此次的审计项目将如何执行,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要不要实施控制测试,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显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包括内控制度等若干个方面做出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决定以后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总体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并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所以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连贯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审计内容来讲,同学们在进行审计这门课程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就是要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思路要比较清晰。第二,《审计》又十分强调实务性,要求将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审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要花大力气学好基本理论,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要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并结合相关的会计知识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0页)四、善于连贯思索,掌握主要关键知识

一门学科有它的体系结构,前后各章是相互联系的,它和其他相关学科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时,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一章节,而应把这一章节看成整本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从整体上掌握它,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有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思考,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本质。具体说:

1.加强前后各章的连贯思索。多看书、多联想、多理解。把前后各章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思考,有助于领会其实质,加深理解,有时还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审计实务各章时,就应联系前面审计基本理论各章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加深了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审计实务知识。教材中的实务部分从循环入手,相当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循环思路进行的审计,在每个循环的审计中,都会涉及到我们的各个账户和报表项目。这个思路一经确定,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工作,应该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在第二个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中,比如应收账款的审计,自然想到与高估有关,而要高估则会计通用的手段或会计处理有那些,再想到如何发现与审计---自然就想到函证---替代程序:是从账查到原始凭证(如:发票、发运单、合同以及相关的存货盘点)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前学完后获得的一个个知识点与我们教材中的循环内容结合起来,相当于将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的过程。

2.注意对重难点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审计》学习的重点在于考察同学们对审计基本理论及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在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抓重点。《审计》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基本理论和特有的专门论述就是重点,如责任方、预期使用者、风险导向审计、独立性、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等这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内涵,这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审计入门知识第5篇

    一、审计市场需求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特殊生产单位,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长期缓慢发展而逐渐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细分化,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审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动了独立审计服务向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行业专门化的高层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规模、不同的生产特征使得审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对症下药”。chan et al(2001)认为,审计师的所有客户都是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客户的特征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客户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同时,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认为,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宏观因素。因此审计师执业时要依据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关注行业基本特征、一般经济指标、行业标准或准则、行业环境和风险等宏观因素,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摸索行业审计模式或方法,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专长,使独立审计呈现出行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传递理论的要求

    信息传递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致使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评价,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往往因为监督成本、实际操作等问题不能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乏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委托人往往会认为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审计服务质量无法量化,难以直观表达,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则成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最直观可靠的传递信号。其中,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只是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方面,不足以给事务所带来良好的声誉,事务所还必须进行品牌专用性投资,形成特定审计服务声誉。而事务所实行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行业专长则是品牌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选择。 

    (三)保护投资者的要求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乏力使得公司内部管理层具有为一己之私粉饰报表,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我国证券市场中众多中小股东过于分散,且其财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问题,此时审计师的审计鉴证服务就成为揭露会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而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案件却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严重质疑。审计师的审计失败除了与审计技能和独立性有关外,还与审计师对客户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通过发展审计行业专长,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可以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行业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可以将投资者决策所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二、审计市场供给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产品质量差异化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会造成审计技术的差异化。专门化经营使得事务所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专门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对该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有深刻的认识,也更易发现该行业的具体会计、审计问题。这种优势在银行保险业等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建议而产生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差异化服务。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可能在改造经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向管理当局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建议,从而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最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实现对审计产品更高的保险功能。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审计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产业领域,资源的聚合和管理的协同意味着事务所在该特定细分市场上技术优势的集中。这种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行业审计专家自身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行业知识资源共享优势、审计实务中积累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术方法交流优势等,随着行业审计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审计收费溢价的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获得行业审计的规模收益。同时,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审计师的执业能力除了来源于专业的理论外,更多是源于经验的积累。当审计师专攻某一行业的审计鉴证业务时,通过行业知识水平和从业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可有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形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事务所为了形成行业专长,会投人大量精力用于行业审计人员的相关审计会计知识培训,而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行业专长的形成使得事务所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声誉,同时也增强了所内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对事务所的依赖,减少了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损失。行业专长型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依赖于其执业前期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时的日积月累,流动成本极高,一旦流动到非行业专长型事务所将难以保持其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加会有效提高事务所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事务所专门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多边际利润的获取

    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得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程、经营惯例等技术特点,以及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相关会计政策等,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同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通过对特定行业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其行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更富有针对性,这些均促使更多行业技能成为进入行业审计市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了进入的技术性壁垒。虽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会在前期投入较多成本用于行业专用性投资,但审计溢价的获取、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由学习经验曲线形成的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会迅速弥补前期的成本投入。行业专门化使事务所能有效利用学习经验曲线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行业专门化经营的良好品牌获取的审计收费溢价、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与规模无关的技术成本优势会使事务所获得更多的经济边际利润。 

    三、审计市场监管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市场制度建设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是法律制度建设。从审计师的角度看,为避免受到法律处罚同时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设法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审计技术、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审计师执业会随之进行分工细化,从而体现出行业专门化的经营特征。二是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审计质量的保证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同时,我国还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指导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这些公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关注行业背景知识,考虑行业审计的特殊情况。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征求意见稿,也较多涉及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三是会计制度建设。2006年2月财政部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准则涉及到特殊行业;另外有三项准则涉及到特殊业务,这些特殊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业务准则都突出强调了客户所属行业的特殊行业环境和业务背景。由此可见,这些特殊行业的存在也都要求审计师关注特殊行业情况或行业中的特殊事项,培育相关的行业审计专长。 

审计入门知识第6篇

一、审计市场需求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特殊生产单位,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长期缓慢发展而逐渐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细分化,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审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动了独立审计服务向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行业专门化的高层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规模、不同的生产特征使得审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对症下药”。chan et al(2001)认为,审计师的所有客户都是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客户的特征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客户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同时,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认为,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宏观因素。因此审计师执业时要依据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关注行业基本特征、一般经济指标、行业标准或准则、行业环境和风险等宏观因素,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摸索行业审计模式或方法,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专长,使独立审计呈现出行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传递理论的要求

信息传递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致使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评价,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往往因为监督成本、实际操作等问题不能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乏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委托人往往会认为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审计服务质量无法量化,难以直观表达,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则成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最直观可靠的传递信号。其中,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只是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方面,不足以给事务所带来良好的声誉,事务所还必须进行品牌专用性投资,形成特定审计服务声誉。而事务所实行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行业专长则是品牌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选择。

(三)保护投资者的要求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乏力使得公司内部管理层具有为一己之私粉饰报表,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我国证券市场中众多中小股东过于分散,且其财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问题,此时审计师的审计鉴证服务就成为揭露会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而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案件却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严重质疑。审计师的审计失败除了与审计技能和独立性有关外,还与审计师对客户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通过发展审计行业专长,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可以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行业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可以将投资者决策所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二、审计市场供给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产品质量差异化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会造成审计技术的差异化。专门化经营使得事务所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专门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对该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有深刻的认识,也更易发现该行业的具体会计、审计问题。这种优势在银行保险业等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建议而产生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差异化服务。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可能在改造经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向管理当局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建议,从而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最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实现对审计产品更高的保险功能。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审计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产业领域,资源的聚合和管理的协同意味着事务所在该特定细分市场上技术优势的集中。这种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行业审计专家自身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行业知识资源共享优势、审计实务中积累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术方法交流优势等,随着行业审计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审计收费溢价的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获得行业审计的规模收益。同时,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审计师的执业能力除了来源于专业的理论外,更多是源于经验的积累。当审计师专攻某一行业的审计鉴证业务时,通过行业知识水平和从业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可有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形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事务所为了形成行业专长,会投人大量精力用于行业审计人员的相关审计会计知识培训,而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

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行业专长的形成使得事务所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声誉,同时也增强了所内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对事务所的依赖,减少了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损失。行业专长型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依赖于其执业前期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时的日积月累,流动成本极高,一旦流动到非行业专长型事务所将难以保持其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加会有效提高事务所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事务所专门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多边际利润的获取

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得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程、经营惯例等技术特点,以及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相关会计政策等,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同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通过对特定行业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其行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更富有针对性,这些均促使更多行业技能成为进入行业审计市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了进入的技术性壁垒。虽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会在前期投入较多成本用于行业专用性投资,但审计溢价的获取、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由学习经验曲线形成的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会迅速弥补前期的成本投入。行业专门化使事务所能有效利用学习经验曲线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行业专门化经营的良好品牌获取的审计收费溢价、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与规模无关的技术成本优势会使事务所获得更多的经济边际利润。

三、审计市场监管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市场制度建设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是法律制度建设。从审计师的角度看,为避免受到法律处罚同时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设法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审计技术、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审计师执业会随之进行分工细化,从而体现出行业专门化的经营特征。二是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审计质量的保证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同时,我国还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指导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这些公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关注行业背景知识,考虑行业审计的特殊情况。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征求意见稿,也较多涉及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三是会计制度建设。2006年2月财政部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准则涉及到特殊行业;另外有三项准则涉及到特殊业务,这些特殊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业务准则都突出强调了客户所属行业的特殊行业环境和业务背景。由此可见,这些特殊行业的存在也都要求审计师关注特殊行业情况或行业中的特殊事项,培育相关的行业审计专长。

审计入门知识第7篇

一、审计市场需求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特殊生产单位,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长期缓慢发展而逐渐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细分化,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审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动了独立审计服务向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行业专门化的高层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规模、不同的生产特征使得审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对症下药”。chan et al(2001)认为,审计师的所有客户都是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客户的特征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客户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同时,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认为,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宏观因素。因此审计师执业时要依据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关注行业基本特征、一般经济指标、行业标准或准则、行业环境和风险等宏观因素,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摸索行业审计模式或方法,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专长,使独立审计呈现出行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传递理论的要求

信息传递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致使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评价,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往往因为监督成本、实际操作等问题不能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乏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委托人往往会认为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审计服务质量无法量化,难以直观表达,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则成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最直观可靠的传递信号。其中,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只是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方面,不足以给事务所带来良好的声誉,事务所还必须进行品牌专用性投资,形成特定审计服务声誉。而事务所实行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行业专长则是品牌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选择。 

(三)保护投资者的要求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乏力使得公司内部管理层具有为一己之私粉饰报表,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我国证券市场中众多中小股东过于分散,且其财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问题,此时审计师的审计鉴证服务就成为揭露会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而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案件却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严重质疑。审计师的审计失败除了与审计技能和独立性有关外,还与审计师对客户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通过发展审计行业专长,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可以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行业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可以将投资者决策所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二、审计市场供给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产品质量差异化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会造成审计技术的差异化。专门化经营使得事务所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专门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对该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有深刻的认识,也更易发现该行业的具体会计、审计问题。这种优势在银行保险业等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建议而产生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差异化服务。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可能在改造经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向管理当局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建议,从而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最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实现对审计产品更高的保险功能。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审计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产业领域,资源的聚合和管理的协同意味着事务所在该特定细分市场上技术优势的集中。这种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行业审计专家自身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行业知识资源共享优势、审计实务中积累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术方法交流优势等,随着行业审计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审计收费溢价的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获得行业审计的规模收益。同时,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审计师的执业能力除了来源于专业的理论外,更多是源于经验的积累。当审计师专攻某一行业的审计鉴证业务时,通过行业知识水平和从业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可有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形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事务所为了形成行业专长,会投人大量精力用于行业审计人员的相关审计会计知识培训,而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行业专长的形成使得事务所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声誉,同时也增强了所内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对事务所的依赖,减少了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损失。行业专长型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依赖于其执业前期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时的日积月累,流动成本极高,一旦流动到非行业专长型事务所将难以保持其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加会有效提高事务所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事务所专门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多边际利润的获取

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得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程、经营惯例等技术特点,以及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相关会计政策等,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同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通过对特定行业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其行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更富有针对性,这些均促使更多行业技能成为进入行业审计市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了进入的技术性壁垒。虽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会在前期投入较多成本用于行业专用性投资,但审计溢价的获取、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由学习经验曲线形成的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会迅速弥补前期的成本投入。行业专门化使事务所能有效利用学习经验曲线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行业专门化经营的良好品牌获取的审计收费溢价、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与规模无关的技术成本优势会使事务所获得更多的经济边际利润。 

三、审计市场监管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市场制度建设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是法律制度建设。从审计师的角度看,为避免受到法律处罚同时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设法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审计技术、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审计师执业会随之进行分工细化,从而体现出行业专门化的经营特征。二是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审计质量的保证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同时,我国还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指导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这些公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关注行业背景知识,考虑行业审计的特殊情况。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征求意见稿,也较多涉及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三是会计制度建设。2006年2月财政部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准则涉及到特殊行业;另外有三项准则涉及到特殊业务,这些特殊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业务准则都突出强调了客户所属行业的特殊行业环境和业务背景。由此可见,这些特殊行业的存在也都要求审计师关注特殊行业情况或行业中的特殊事项,培育相关的行业审计专长。 

审计入门知识第8篇

(一)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信息技术审计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复合型内审人员。目前,基层行开展信息技术审计项目最大的瓶颈就是缺少信息技术审计人员。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尚未具备实施信息技术审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沿用传统审计方式,检查登记簿或口令等较为粗浅的内容,无法准确、深入评价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状况。

(二)审计辅助手段有待开发。目前人民银行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大多沿用手工方法,通过实地观察,查阅登记簿、运行日志等文档资料,并结合上机检查系统设置、程序配置情况等来评价科技管理情况。这样的工作方法不仅效率不高,甚至还由于电子线索的易篡改性,伴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而目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内审人员偏少,计算机辅助审计仅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层面,更深层次的数据收集、筛选、分析应用不多或甚至没用。且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各自为政,缺少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加之内审部门也未配备专用的审计软件,使得要开展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更是难上加难。

(三)审计标准建设有待加快。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原有的针对传统审计的规章制度已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审计的需要。现在审计人员开展信息技术审计时,通常是通过查阅操作手册和管理制度来了解信息系统,以这种方式来了解系统,作用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无法做到统一和公平,从而影响内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而且信息系统更新换代迅速,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就存在部分系统已广泛应用却没有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审计人员更是“雾里看花”,无从下手。

(四)审计开展程度有待加深。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的信息技术审计仍多集中在孤立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一是未真正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审计项目、审计重点不是通过对各套业务系统、各控制环节的风险排序来确定,而更多地根据经验判断、领导关注重点来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且审计多局限于技术细节,未能对系统的整体风险做全面、深入的评判。表现在最终的审计报告中就是,对信息系统的技术细节提了很多问题,通篇充斥晦涩的专业术语,却少有对系统整体风险和数据安全性全局、清晰的描述。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细节的了解一般不深,单从这些专业的术语无法充分明了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这样的审计结论下达到被审计单位无疑是隔靴搔痒,审计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集成审计开展较少。集成审计即业务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的结合。目前人民银行的业务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是相互独立的。在开展业务审计时,一般只关注业务自身,而对支撑业务开展的系统很少涉及;开展信息技术审计时,仅对某系统做检查,对系统上运行的业务很少关注。信息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对人民银行业务的影响才是审计的最终关注点,如果不能结合业务进行总体评价,那么大家对审计结果的兴趣度和认可度将受到影响。

(五)审计介入时机有待提前。目前的信息技术审计大多是对已运行系统的审计,也就是事后审计,对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即事前审计还未能真正开展。就信息系统而言,对已完成系统进行修改所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比在设计阶段修改的花费要大得多,因此,对开发过程的审计意义犹为重大。但目前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安装调试、推广建设等工作基本都是由科技和业务部门实施,缺乏内审部门的介入。

原因分析

(一)信息技术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还需要一定过程。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启动较早,如美国著名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1969年就已成立。而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到现在只有十年多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审计标准的科学性、审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审计手段的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审计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时间慢慢消释,要达到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审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对信息技术审计的重视不够,支持和投入不足。目前部分基层对于信息技术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计算机系统盲目信任,认为由上级行组织开发的系统肯定是安全可靠的,无需再审计。事实上,系统是由人来操作和维护的,再好的系统也无法完全避免恶意分子的破坏。有些内审人员对信息技术审计的认识也有限,即便应用计算机对审计数据进行处理,也多是手工审计方式的简单延伸,而未能有意识的利用计算机对审计数据开展深层次的分析。

(三)受人力资源机制的限制,建设一支良好的信息技术审计队伍有一定难度。从现在的情况看,在短时间内改变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人员缺乏的局面有不少困难。一是人员配备存在先天不足。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脱胎于稽核部门,因此配备的人员多以会计专业为主。加之人民银行的业务多与会计和金融相关,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也是会计和金融专业居多。而人民银行近年来信息化建设蓬勃开展,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受限于人员编制,每年招收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本来就不多,能够分配或调入内审部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对于信息技术审计的培训力度不够。总行内审司每年均举办一次专门的信息技术审计培训,为培养信息技术审计人才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能参加总行培训的人员比例还是太少,而基层行又由于培训计划、经费和师资条件等限制,难以开展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

(四)信息技术审计的权威性尚未树立,业务部门的配合程度不高。人民银行的信息技术审计开展时间不长,还未像传统业务审计那样深入人心,受到普遍认可。由于计算机专业门槛高,科技部门对内审开展信息技术审计的专业程度持怀疑态度,认为只有“外行看热闹”,不可能像内行那样看出什么门道,只会是吹毛求疵、白费力气。确实,目前基层行开展的信息技术审计查出的问题还较为浅显,未能切中要害,也不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科技部门对信息技术审计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未形成在系统开发时主动邀请内审部门介入、运维过程中主动向审计部门通报监控情况、审计过程中主动与内审人员讨论完善风险措施等良性互动的局面。

改进央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审计的重视,提高支持和投入力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盛行,信息安全风险已逐渐为人所知,对信息系统开展审计的必要性已逐渐获得认可。内审部门要借助这有利局面,在各种场合加大信息技术审计重要性的宣传,扩大影响力;精心实施审计,以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审计成果获得各方的肯定和重视,优化内审工作环境。要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审计的工作目标和范围,不断加大资金、人员和设备等的投入,加快建设辅助审计软件和网站,创造有利条件,为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做好后盾。

(二)加强信息技术审计队伍建设,更新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内审队伍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审计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需要贴近实际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信息技术审计人员队伍,支持、鼓励内审部门招收计算机专业人员,从科技部门引进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审计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范围,增强培训实用度,利用真实上机环境开展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实战操作能力;积极争取内审人员参加业务系统培训的机会,第一时间了解业务应用软件控制流程、操作要求。三是加强与先进IT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汲取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探索开展信息技术外包审计,吸取外部审计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审计水平。四是鼓励审计人员通过自身努力更新计算机知识。鼓舞审计人员信心,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使其踊跃投入到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中。鼓励内审人员参加计算机培训或认证,给予一定的奖励,使更多的内审人员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审计知识。

(三)加强辅助审计软件开发,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加大审计的力度和深度。一是建立完备的人民银行内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审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包含丰富的人员管理、风险评估和成果利用等功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完善管理的作用。二是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数据采集接口,动态监测业务系统运行情况,加强系统运行报警和预测的能力,及时发现异常事件。三是依托网络建立专门的审计网站,最新的信息技术审计信息、经验交流和疑难解答等,并为下一步实现全面的非现场网络审计做好铺垫,最终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审计平台。

(四)加强审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和指导信息技术审计操作。应积极与国内外著名信息技术审计协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经验,建立起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信息技术审计标准体系。科学立项,完善审计方案设计,设计并运用审计检查表规范检查操作方法,客观分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潜在风险,提出科学的改进建议。以标准化的审计,指导基层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实践,使审计规范运作,并最终形成系统全面、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五)加强审计转型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与深度。要拓展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审计、集成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新领域。建立信息技术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安排审计项目和频率,有所侧重地实施检查,分配审计资源,提高信息技术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加深信息技术审计与业务审计的相互渗透,由信息技术审计人员与业务审计人员相互配合,跟踪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综合评价业务和应用系统的处理和控制情况,使审计结果更贴近央行业务实际,提升审计成效。

审计入门知识第9篇

【关键词】审计学原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会发现大学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其实并不是用不上,而是因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出现了断层现象。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审计实验室并引进审计软件,安排至少1/3的实课程,将实践课程放在学期中间,让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惑再次回归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还应当与当地企业和事务所对接,了解目前事务所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在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供方向,安排学生暑期参与到相应的审计项目中。真正做到“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