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的起源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9

城市的起源发展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1篇

关键词:城市资源开发 城镇建设 矛盾分析 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

1. 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

2. 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

3. 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

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

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

1. 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

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

2. 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

3. 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 Rees) 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 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

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

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 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

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

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

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

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

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2篇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

1.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

2.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

3.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

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

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

1.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

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

2.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

3.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

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

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

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

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

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

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

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3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必要性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十分缓慢,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尤显步履蹒跚,城市特征不甚明显。直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资源开发的地区多为资源中心,形成城市的数量还不多,且多为城镇,规模不大。近代列强侵华,致使大量煤炭资源得到开采,出现了一批近代新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多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况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按资源分类的一种,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特点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蕴藏和开采规模紧密相关。已有成果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方面,在确定资源型城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面: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1]笔者倾向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是因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且煤炭采选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城市。[2]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类

目前,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划分以及其种类的划分,学术界说法不一。在这里,笔者选取了王青云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确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为118 座。并且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类别划分,我国资源型城市分为煤炭、森工、有色冶金、石油、黑色冶金等类型城市。这其中,煤炭城市有63座,森工城市有21座,有色金属城市有12座,石油城市有9座,黑色冶金城市有8座,其他城市5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53%[3]。可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城市中占大多数。

在63座煤炭资源型城市中,按行政级别分类:地级市占29座,县级市34座;按城市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100-200万之间)有3座,为唐山、抚顺和邯郸,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50-100万之间)有9座为大同、淮南、鸡西、枣庄、阜新、平顶山、淮北、鹤岗和焦作;其余为中小城市。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一)对煤炭及煤炭产业的高度依赖性

煤炭资源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性、不可再生性和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可逆转性共同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问题。煤炭产业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条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核心的。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因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兴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单一性,煤炭产区大都走上了追求煤炭开采数量的扩张、忽视煤炭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化开发的道路,导致主导产业单一,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长期得不到开发,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三)城市经济的衰落

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和煤炭产业,因此,一旦煤炭资源萎缩枯竭,很难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近年来,我国部分煤炭资源型城市便经受了这一痛苦历程。例如:煤炭城市阜新在煤炭产业萎缩后,城市GDP“七五”“八五”“九五”3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增长2.0%,大大低于全省午均8%-9%的增长水平;转型前的2000年,城市人均GDP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1/3,人均收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60%-70%。与阜新同处辽宁省的北票市更是在“九五”期间甚至出现了-4.8%的经济负增长。[4]

(四)城市环境的恶化

工矿业经济活动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严重。在我国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根据1998年的调查,每采万吨煤炭引起地面下沉0.2公顷[5],据此我国每年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土地有1.5万-2万公顷;我国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70亿吨,其中煤废渣就有30多亿吨;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6]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是按照“一矿一城”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煤矿开到这里,城就建在这儿。因此,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城条件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像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建在丘陵上的;安徽省的淮南市则出现了布局分散的城市建设,这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并且很多城市在当时不注重城市的规划,导致了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合理。

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面临很多发展局限,比如煤炭企业负担过重、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人才缺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何要走转型之路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链条式”、直线递进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由煤炭产业和与之相关的若干个产业构成,从而形成产业群体优势。[7]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种“链条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从而引发城市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实现城市价值所具有的各种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8]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就是煤炭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可耗竭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是不足的。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主导产业也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

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可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新经济时代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了历史必然。

四、结语

在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大量矿物原料、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资源型城市先后陷入发展的困境。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的逐步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诸如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下岗人员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煤炭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遇到的种种困境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何要进行转型?这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并且探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3][4]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14;39.

[2]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院课题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R].北京:2002.

[5]李延江.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煤炭经济出版社,2004:71.

[6]吴奇修.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7][8]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4;65.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4篇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经济发展

资源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资源的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资源分布区域的产业构成以及区域内城市在一定阶段内的产业发展方向。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资源型城市就是依托于当地的资源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老工业城市,它们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长久以来对资源型产业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

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资源型城市是高度依赖资源性产业兴起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经历漫长的经济积累阶段而发展起来,长期依赖资源造成了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单一,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下岗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经济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避免“矿竭城废”结果的出现,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1. 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阻力因素分析

经济成份单一。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的国有制经济占有很大份额,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所有制经济结构中通常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很容易造成国税占税收比例过高,但地税占税收比例偏低,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多是省属或部属企业,利润基本上缴,而留给地方的却是环境恶化、植被破坏与地质灾害等负面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强烈依赖于当地的资源而发展,导致城市的职能单一,综合发展指标也相对较低,对外联系主要限于资源的交易,发展速度快、周期短。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采矿业及相关矿产品的加工业,经济结构大多呈现畸形发展。其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迟缓,产业次序较低,结构转换的难度大。

无效的金融支持模式及政府财政政策的时滞。当资源型城市意识到自身的资源逐渐枯竭时,就会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城市转型。强大的金融支持系统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对自身所处的现状分析不清楚,对新的产业选择没有做深入的调查,定会使得金融支持的效果减半,甚至无效。此外,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政策在实施起来具有一定时滞作用,也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阻力因素之一。

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2.1 延缓资源衰退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是资源型城市所属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实施经济转型,就会具备资金安排、就业结构、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因此,资源型城市要达到最佳期转型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资源型产业,延缓资源的衰退期,赢得最佳转型时机。

2.2 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导产业被替代的过程。应立足于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资源禀赋,适度连续的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替代产业,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路径。

2.3 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动力支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延缓资源的衰退期,还能促进替代性产业的生成,替代性接续产业生成和发展过程追根问底其实就是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

2.4加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力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资源型城市更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要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为转型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要努力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围绕国内外市场环境,充分利用两个信息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引智,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扩大新兴产业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5加强金融创新支持接续产业发展

制定专项贷款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接续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与相对成熟的传统产业相比,呈现资金需求大、风险识别难、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从而决定了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国家应出台专项贷款政策间接干预信贷市场,推动银行机构扩大对接续产业的贷款营销。商业银行也应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加强同业合作,增加业务品种。

2.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由于历史因素限制,资源型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普遍较差。金融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征信体系建设。因此,资源型城市应努力解决金融生态建设,不但要建立有利于银行机构债权保护的司法体系和执法体系,更要建立有利于银行机构识别和规避信用风险的社会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 资源型城市完成经济转型的意义

资源型城市转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在转型进程中,资本形成不足、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转型也就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难题。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都是先从经济转型入手的,所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对整个城市的转型起到了支撑作用,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经济转型道路对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进行分析,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民强.2002:《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奕分析》[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期.

[2] 汪云甲.2003:《矿产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赵波、张秀利.2006:《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产业观察》.73.

[4] 赵慧英.2003:《试析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13-14.

[5] 李新春.2006:《城市主导产业分析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12-13.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 城市经济

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的经济学阐释。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被符号化的,用以集中展现城市精神风貌和城市文化的特殊载体,同时也是被选择出的最能体现城市当下特征和最能表现城市文化特点的集合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自此,文化生产力得到了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文化生产力被专家和学者关注的今天,城市文化品牌具有了经济学领域的内涵。文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通过人们的劳动实现生产价值,这就是文化在生产领域的意义所在。当文化生产力被人们重视并且运用到城市发展的领域之中时,城市文化就可以参与城市经济发展,可以实现文化的生产价值。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中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业已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的哲学阐释。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它一方面具有经济学领域中的生产内涵,另一个方面又具有价值观特点。文化的价值观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殊属性。城市文化也存在着自身的价值观属性,这种特殊属性正是城市文化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的根源所在,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特殊意义主要表现于此。

城市文化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城市的客观存在于城市居民意识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价值观是城市居民用来控制行为、评价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准则,体现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基本看法。其特征是城市居民对于自己所处的客观存在的城市拥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是城市文化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被城市宣传和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城市文化品牌体现了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城市文化品牌与城市发展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济成为了企业在21世纪竞争中的主要焦点,同时也是企业用以实现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品牌成为各个企业关注和着力发展的内容,品牌也将走进每一个城市,走进城市每居民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将迎来自己的品牌时代,城市品牌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城市品牌势必成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前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城市文化品牌更会在城市品牌时代之中起到代表城市形象的作用。

文化市场的逐步成熟在客观上刺激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城市文化品牌代表了城市的精神风貌,是城市的标志。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研究城市发展时必须调查和研究的问题。

开发城市文化品牌,并使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最终使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出经济效益,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城市文化品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用文化资源来带动经济增长,甚至是使用文化资源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城市文化品牌与文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在经济领域中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步伐已逐步迈入到了文化领域。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中论述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乃至文化本身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的速度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国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以适应当今文化全球化的现状。加强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领域中的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新带动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城市建设者的使命。

城市文化品牌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

第一,城市文化品牌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成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在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全部都不能幸免,一些“城市病”开始突显。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自然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城市未来将何去何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的新历程已经开启。

面对我国经济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将随之调整,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所要追寻的目标之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在城市后工业化时代中为城市树立新的风尚,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成为城市倡导核心价值观念,为城市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层面起到导向作用,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和资源代价降到最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所营建的文化产业就具备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文化产业一步步地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利于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协调、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硬件环境,即城市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要素所组成的地理的自然环境,和由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景观为主要构成的人造的自然环境;二是软环境,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口、民族、行为等基本要素,也就是城市发展的社会环境。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塑造不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建设还是软环境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城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区位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经济走向了集约式经济模式,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来自于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区位等城市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上升,尤其是人才资源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传统发展模式,先进技术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由此可见,人才资源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城市发展得以摆脱城市自身资源的不足,得以冲出现有的区域格局,谋求城市跨越式的发展。

城市文化品牌本身既有文化认同的属性,其价值观意义使得城市易于形成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便于留住本地人才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城市文化品牌在推动城市经济环境提升的基础上,有助于城市吸引外来人才,从而形成智力支持。

第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并为城市吸引更多资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吸纳资金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城市投资环境,逐渐成为除了城市自然资源、劳动力、区位等要素外,决定城市可投资性的又一因素。城市投资环境以城市形象的这一符号形式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同时政府也要将打造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投资环境在吸引资金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纠其原因,是由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这一重大趋势所引起的。绿色、环保、低碳、人文关怀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新的主题。城市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核心技术人才支持,开放而包容的环境也决定了现代城市不只是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区位等要素吸引资金流向。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树立城市品牌,展现城市精神风貌,为城市树立良好形象,突显城市特色。这就使得城市文化品牌将在城市吸引资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达到其他经济因素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第五,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文化产业。②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朝阳产业,据2005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4%;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18%,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由此可见,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世界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的优势,其绿色环保、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显而易见。挖掘文化资源、参与城市市场经济运行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在城市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六,城市文化品牌明确了城市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的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建立于知识和科学技术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不再单纯是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越来越关注知识活动的过程。同时竞争的战场也从传统的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批量制造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在这种形势之下,技术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城市、企业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环节、产品的制造环节,还是售后服务环节,都凝聚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可以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改进技术人才创新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个方面城市文化品牌通过营造出来的城市文化氛围,培养或改变技术人才的创新行为习惯,以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使得城市形象和特色更加鲜明,这为城市技术创新明确了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使城市技术创新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市技术创新的效率提高了。

第七,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城市特色经济建设的定位和培育。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我国国内市场基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时代。但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十分严峻,相对过剩经济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基本上从加速周期进入了调整周期。在进入WTO之后,我国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新形势下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城市特色经济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着力点。城市特色经济利于形成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品牌文化能够展现城市的个性和特色,能够强化城市形象,这就很好地为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培育城市特色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城市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就是对城市整体规划和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城市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劳动力结构等影响城市发展客观状况综合分析的过程。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城市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文化支持。③特色产业集群是根植于包括人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文化氛围等地方环境的区域性企业网络结构。城市文化品牌有利于城市居民形成文化认同氛围,这种认同氛围通过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植于城市各个企业之中,这就为产业聚集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氛围,这更有利于培养企业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依附感。

建立城市文化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能片面追求品牌效应,忽视了现实的经济效益。城市文化建设虽然是以城市形象为直接表现,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第二,以市民的根本利益为城市文化品牌确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市民是城市一切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市民的利益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代价。在城市经济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以城市客观的文化资源为依托,避免照抄照搬。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不断挖掘城市自身具有的特色资源,要以城市自身的情况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据。盲目地照抄照搬,脱离城市实际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第四,在选择城市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城市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同时也需要注重比较优势,使城市文化品牌在参与城市竞争的过程之中立于不败。(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崔人元,霍明远:“‘创造阶级’的创新空间”,《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6篇

关键词: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 ,协调建设

Abstract: China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Resources should be how to formulate industry town planning, in case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decline,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problem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industr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 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 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 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 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 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 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4.2.3 不可急速城镇化

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大浪费。有资源的地方可以设企业,但不一定要建城市。资源新城规划建设,一定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形势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可对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和蔓延式发展;更不能不考虑人与其生存条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作城市发展规划和确定用地规模时,一定要考虑后代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总之,资源型城市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对旧城改造、新城布局、城市搬迁、环保搬迁等,目的就是形成规模结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框架和人、城、自然协调共处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2】王大悟;科学发展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旅游科学;2005.01.

【3】刘云刚;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05.

【4】孙淼,丁四保;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5.02.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7篇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表1 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问题/三危 >总体表现 具体表现 油城 煤城 森林城 资源危机 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 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 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 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 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 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 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 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 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 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 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周恩来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 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 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 十六字方针 工农结合 男工女耕 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 城乡结合 乡村式居民点 现代化田园生态城 有利生产 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 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 方便生活 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 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 城市布局 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 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 重点建设 小城镇及村庄 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体制/内容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建设目的 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 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 建设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型 把握因素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建设资金渠道 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 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 行政手段为主 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 重 建设功能与意义 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 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表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时段/领域 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目的与作用 经 济 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 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会文化 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 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环境生态 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 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 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参考文献:1.阳建强 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2.杨宏烈、罗春钦 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3.林秋华 关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2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8篇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后期的主要特点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肥沃的土地资源,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五分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的118个资源型城市中,13个属于黑龙江。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主要煤炭产地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庆油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也很丰富,伊春的森林覆盖率达72.6%。与一般城市相比,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后期的城市特征,借鉴众多研究成果并经过实践调查与研究分析,可以推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后期,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畸形

由于资源型城市都以资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基本形成固定的产业布局,黑龙江省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如表1。

表1 2011年黑龙江省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是畸形的:首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从业占GDP比重远远高于全国甚至是全省城市的平均水平,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又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其次,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2011年统计数字表明,大庆市第二产业GDP的比重达到了82.1%,其中石油和石油化工业的产值就占了工业总产值的九成,其他工业产值比重甚微;另外,从企业的隶属关系上看,大部分资源型企业属中央、省直属,地方工业产值比重甚微。再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的层次普遍较低,而且只是由为资源型企业服务的商业及餐饮业发展起来的,其他像旅游、房地产、金融、广告、保险等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城市建设松散

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在矿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建成区域一般沿矿而建,随着矿区的发展而发展。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存条件及地质开采条件的制约,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农村,并且矿产资源在一个地区的分布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使得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一般比较分散,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这不但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降低了城市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企业要兴办自己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企业办社会”现象,加重了矿业企业的负担。

企业发展影响重大

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销售等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城市经济的运行。这些主导企业绝大部分由国家投资,资金、人力、物力有保证,发展起较快,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形成庞大的规模。由于这些主导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交通、电力落后的状况,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主导企业吸纳的大批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结构;主导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原材料和物资供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邻近资源型主导企业的农村已从过去单纯的农业型转向了工业型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主导企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如大庆在没有设大庆市以前,几乎所有的城市设施均是大庆油田的资产,从设立大庆市至今,以石油开采与加工为其主导产业。主导企业交纳了大量的资源税成为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对城市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成本上升

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有所区别,制造业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其单位生产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下降。与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开发不同,资源型产业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开采成本总体上来说是不断上升的。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先易后难、先优后劣的方式进行,随着运输距离的延长,资源开采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性成本会增加,资源型产业的成本曲线如图1所示。

图1:资源开采成本曲线

后资源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加强补偿措施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大多数城市已进入后资源经济时期,从而带来城市转型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资源型城市力不能及的,此时更需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偿,能够让资源型城市在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之后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补偿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对资源型城市的衰退大部分采取放任态度,与这些国家比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人口密度、通畅的人口自由流动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基本国情有关,更与这些国家资源型城市的特点直接相关。如城市普遍人口规模小、居住偏远地区,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影响小等。但是我国的情况与这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别,在我国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人口密度高,人口迁移受到许多限制,等等。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则表现为:城市发展不受私人资本的控制,国有资本和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强;城市规模较大;许多都具有地级或县级的行政建制,是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大规模转移困难,有重大社会稳定问题等;许多城市处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中西部地区,是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其衰退会导致当地经济的停滞。可见,我国资源型城市能否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下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并达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加强补偿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地区多为我国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和污染严重的地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表现突出。因此,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是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型城市的后资源经济时期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更加凸显,由于多年对生态环境的开采和挖掘,已使此类地区的生态危机形势严峻,而且资源型城市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可能波及周边其他地区,即这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也直接决定了相邻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及早治理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补偿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它使得资源开发地的农业人口迅速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该地域内的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区域不断形成和扩大,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增长极”的作用,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资源型城市多是在偏僻落后地区兴起的,其中很多又是老、少、边、穷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对于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型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和地域特点成为国家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如果资源型城市不能顺利通过后资源经济时期并实现产业转型或任由其衰落下去,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会给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后资源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构造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到后资源经济时期时,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传统资源价值理论的影响,对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不足,城市未来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甚至会导致城市的衰落。加强和完善补偿机制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支柱之一,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性财政体制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实施制衡的重要财政手段,又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鉴于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欠账较多,历史遗留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一定时期内向该地区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和递增比例,以确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份额,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重点支持这类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以法律形式对有关政府间转移支付事宜作出明确规定,使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将政府间转移支付纳入规范化的法律轨道上来。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以保护和恢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是由政府、非政府机构(民众及海内外人士)或个人拿出资金支持生态保护行为或项目,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捐款。基金分为两个部分,前期投入资金与后续资金。前期投入是启动资金,有了开始的启动资金才能开始生态补偿,后续资金维持和养护前期的成效,如果没有养护资金的投入,前期的投入无法得到继续,所以后续资金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应该逐步构建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社会捐助、市场运作为辅助的生态补偿基金来源。

建立资源开采保护制度以延长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性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建立资源开采保护制度,以国家指令为主导进行生产活动,但众多资源城市在后资源经济时期却因资源接近枯竭,没有积累足够的资金,面临着资源危机并承受着巨大的寻找接替资源和产业战略转型的压力,根据资源耗竭与增长极限论可知资源消耗尽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资源型城市不能及时找到战略转型的出路便会迅速走向衰落。在矿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今,这一制度上的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突出显现。为此,可建立资源开采保护制度,在资源型城市开采的稳定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减少资源型城市的年产出量,以保护有限的资源储量并延长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经济周期,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略转型以达到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起源发展第9篇

摘要: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和迫切的。资源型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 ,协调建设

Abstract: China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Resources should be how to formulate industry town planning, in case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decline,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problem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industr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 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 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 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 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 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 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4.2.3 不可急速城镇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