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经济情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4

区域经济情况

区域经济情况第1篇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统揽,以“跻身丘陵经济强区,争创中国西部百强县”为目标,牢固树立“依市兴区、市区一体、互动共融”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区、项目带动、环境兴区”战略,全力推动工业建园区、农业建基地、城市建新区、农村建新村工作,积极探索了城乡统筹、产业联动、富民强区、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XX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亿元,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加XX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元,增加XX元;城镇化水平达到XX%。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XX年位居全省丘陵县(市、区)第X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关键在工业。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工业强区” 战略,“点”、“线”、“面”结合布局工业,着力在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投入、大服务上下功夫,增强了工业对全区经济的带动力。近年来,全区完成工业投入XX亿元,组织实施了千万以上的工业招商和技改项目XX项,竣工投产XX项,新增规模企业XX户,发展到现有的XX户。XX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XX亿元,是XX年的XX倍;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是XX年的XX倍;利税XX亿元,是XX年的XX倍,利税上XX万元企业XX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XX,比XX年提高XX个百分点;规模企业从业人员32181人,是XX年的XX倍;工业对XX贡献率连续XX年超过XX。一是抓“点”,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以企建园,孵化车产业企业集群。XX公司从濒临破产的企业,跃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全国第三,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并发挥核心带动作用,XX工业园聚集了XX、XX、XX等紧密型配套企业和XX等XX生产及配件生产企业,形成了以XXXX为纽带的汽车产业链,带动了50余户配套企业发展。建设XX工业集中发展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施“百日会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XXXX等12个企业率先抢滩。XX镇聚龙石材工业园借鉴“蛟龙”模式,引入60余户石材加工企业入驻并生产,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领办园区的先河。二是抓“线”,沿交通线布局工业发展走廊。利用城市扩张的有利时机,依路建园、以园引企,沿国道XX、省道XX、二环路、外环线、马鞍路布局工业发展走廊,已有XX、XX、XX、XX、XX、XX、XX、XX等52户企业建成投产。三是抓“面”,以六大产业支撑工业发展。围绕壮大区域经济支撑力量,全力扶持做大做强造车、农副产品加工、建工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制鞋六大产业。XX年,六大产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总产值XX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XX%。以XX、XX、XX、XX为龙头的造车产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XX%;实现利税XX亿元,占总量的XX%。以XX、XX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占总量的XX%;实现利税XX万元,占总量的XX%,初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XX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浅层次产业集群。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村建设,助农增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把“农村建新村、农业建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着力点,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抓典型示范,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准确把握中央“20字方针”、省委“XXXX”、市委“XXXX”总体要求,结合丘陵地区示范区建设的实际,对全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了“12345”工作思路和措施。坚持区级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对区级重点示范村,每村落实一名区级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坚持整村推进、项目配套、多元投入、民主管理、和谐发展,建成了“XX”、 XX、XX、XX等29个产业有特色、群众有激情、发展有活力的示范新村。二是抓农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围绕建设生猪、蔬菜、水果、优质粮油、劳务产业全省“五类大区”,采取“依托企业建基地、依托业主建基地、依托协会建基地、政策推动建基地、项目带动建基地”等方式,着力推进河西片区10万亩特早熟优质蜜柑基地、河东片区10万亩优质伏季水果走廊、XX江河沿线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速生杨基地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壮大了特色产业。全区建成农业基地158个,获省级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66514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整体认证开创了全省的先例。三是抓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实现提质增效。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完善“保底收购”、“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寄养取酬、联养分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畜牧产业“六方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全区建成“六方合作”工作站20个,参与企业13户,覆盖15个镇乡5300户,帮助参与农户增收1500万元。XXXX、XXXX、XX、XX等镇乡建成了1300户适度规模的出口生猪专用基地,带动全区20多万农户养猪,助农人均增收120余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XX。XX公司带动10万农户种椒、种豆,助农增收XX万元。XX米业在XX、XX等镇建立优质水稻基地,带动1.8万户农民种植“XX”、“ XX”等优质水稻,助农人均增收70元。四是抓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成效明显。以种植、养殖为循环支撑,以提供清洁能源、有机肥为切入点,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油”为循环模式,建成了XX、XX、XX、XX四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正在推进XX、XX,XX,XX,XX、XX6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示范区内农业副产物、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6.7%,帮助农户户平年均节本增收500元以上。五是抓劳务产业,劳务收入快速增长。狠抓劳务培训,加强对外合作,提高输出质量,着力打造“建工之乡”,培育壮大“川妹子”劳务品牌,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劳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XX年,全区转移劳动力XX万人,实现劳务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

(三)依托中等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城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抓住中等城市建设机遇,积极配合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搞活商贸流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加快建设商贸流通平台。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市场的办法,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立足产业支撑,突出专业特色,搞好片区功能规划布局,构建城区“八大黄金商圈”、“八条特色商品街”和“三大专业市场”,重点打造了XX、XX、XX、XX、XX、XX、XX、XX八个商贸重镇,更好地发挥了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区城镇化水平达XX%,比上年提高了XX个百分点。二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用市场机制培育发展社区文化、医疗、教育、物管及其他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搞活房地产市场,全区房地产业投资额达XX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把项目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特别是以迎接省委工业工作会、省丘区经济发展现场会、工业强省工作会三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和动力,强化“三个量化”工作责任,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XX年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补助资金XX亿元,引进到位国内资金XX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实施项目XX项。一是抓项目生成。加强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家扩张发展欲望,以此获取项目意向和招商信息,XX年共收集各类项目信息XX个,储备项目XX个,筛选了XX个项目分解给相关区级领导干部负责,组织小分队外出招商。XX年,新签约项目XX个,实际到位资金XX亿元,同比增长XX%。二是抓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挂牌、干部蹲点服务、督促检查、倒计时等制度,强力推进了XX、XX、XX等XX个项目加快建设。三是促项目投产。通过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促进了XX、XX等12个项目正常生产。XX年,全区新开工112个,实施项目200个,建成108个。

二、主要体会及经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总结XX近年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始终注重“五个突出”。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科学发展。XX作为丘陵农业大区,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快、发展不够好,最紧迫的任务是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近年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子,才能不断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工业支撑。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强,竞争力才强,丘区发展才有希望;工业强,带动力才强,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才有强大动力;工业强,财力才强,建设“和谐XX”才有物质基础。实践证明,XX工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工业强区是推进XX又好又快发展的必须选择。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项目带动。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没有项目的带动,特别是没有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后劲与动力。在推进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战略的眼光去谋划和推动项目工作,奋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区域经济情况第2篇

“7个文件”是加强区域品牌培育的文件,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是质监部门努力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政府重视、推动最关键。质监局积极争取,州政府非常重视,分管州长召集质监局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安排部署工作,要求把培育区域品牌作为推进以质取胜、质量兴州战略的核心和提升全州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来抓。8月份,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府办函〔2013〕167号),明确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要求各县、相关部门围绕州旅游、特色农牧业、特色文化等重点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显著,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技术水平、高质量的知名区域品牌,促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要求各县制定品牌创建的政策措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具体、措施到位、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各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州政府工作要求,若尔盖县政府等转发了州政府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小金县政府等要求相关部门拟定培育规划,报政府常务会研究;茂县政府等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调查、宣传、培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州、县政府重视区域品牌培育工作,形成了州、县政府上下联动、各部门左右互动的区域品牌培育氛围。

二、质监部门跟进推动

质监局把贯彻落实“7个文件”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7个文件”下发后,州局主要领导及时向州政府分管州长汇报工作,提出贯彻建议意见,争取由政府推动实施;召开党组会、局务会、职工大会等传达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召开局长工作会,研究讨论如何推动区域品牌培育工作;通过qq工作群平台向全系统转发“7个文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工作要求。州局各科室积极主动与省局相关处室对接,反映基本情况,沟通相关信息。各县局配合州局相关科室迅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严格认真筛选现有区域品牌备选项目,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培育成功一个的原则,确定了州区域品牌培育目标并报州政府同意。州、县质监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州局实施项目责任制将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州政府下发进一步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州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赴各县调研、指导工作,给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各县质监局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规划培育计划。州、县质监部门打好政府实施牌,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动。

区域经济情况第3篇

关键词:空间计量;分析;区域经济增长

一、前言

不同的空间方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对空间计量活动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将空间计量作为基础,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模型的选择方法

(一)依据数据干扰情况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干扰是影响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区域空间的实际状态,要在实施空间计量之前,对数据收集流程进行研究,分析影像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因素,并对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使现有的模型能够得到科学的完善。要在确定空间范围之后,将相同空间内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使相同的模型能够对各类数据实施分析研究,并提升数据运行的质量。可以将影响区域经济分析的因素进行参数设置,使相关因素能够完整的在模型的分析中发挥作用,提升模型的使用价值。

(二)依据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数据,对数据的计算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具体假说情况,对影响空间数据的一系列信息实施控制。要按照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数据当中反应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准确性判断,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更加完整。可以按照计量数据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状态进行研究,使模型能够更好的按照数据信息的增长情况实施矩阵模型的构建。要根据模型描述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机制的构建,以便后续的分析活动可以按照假说的情况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如果后续的分析活动需要进行模型的控制,则要加强对权重矩阵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模型因素的分析,提升模型组成元素研究的质量,使模型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数据描述的精确性。要在保证数据收集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工作,以便空间计量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依据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之前,需要对相关数据实施了解,要按照经济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对相关分析数据实施分类研究,并将研究结论作为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使数据的管理活动能够具备更强的处理质量。要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活动的特点,对信息数据运行的基本程序进行控制,使信息数据的管理流程可以足够精准。要根据已经获取的数据信息,对经济学模型设计因素的规范性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多种模型同时使用的方式进行考核活动,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具备足够的正规性。可以按照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当中包含的数据实施分析,并保证数据计算的规范性,以便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得到保证。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的要求,对具备足够优势的经济增长数据实施研究,以便数据可以同理论相结合,共同促进理论时间价值的提高。

三、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的空间计量

(一)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具体划分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历史原因和先天因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功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原地区,西部地区和相对较为独立的东北地区,都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优化,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逐渐演变为两大区域经济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状况,政策的支持和地方人文环境等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五大经济区计量模型的设计

1、五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数据可靠性较高

当前,五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调查机制相对完善,使得区域经济的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的展示经济区的实际经济增长情况。区域经济分析人员,可以按照模型的具体构建形态,对模型呈现出的经济表达数据实施分析,使数据的收集质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要保证空间内的数据信息能够提升模型的质量,如果模型可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实施调整,则要按照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不同经济区的模型实施统计,以便通过对比了解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优势。

2、西部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拟合程度较高

目前,系统经济区的数据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而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模型的拟合度相对较小。东北经济区在进行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较高,很多经济模型当中的数据对国有企业的数据具备较强的掌握能力,使得经济增长的模型拟合度较低,而西部区域由于不具备相似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经济增长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

3、资本比重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较为稳定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空间计量活动比较容易通过模型的状态进行判断,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构成因素较为固定,其中资本比重占据的空间较大。另外,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程度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比较容易实施规划,市场因素的影响一直占据比较固定的范围。在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根据社会劳动力的变化状况对资本比重的影响因素实施研究,能够使我国社会的空间经济形态具备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空间计量是保证提升我国经济体制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体系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工作的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郑 晔,钟昌标.信息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85-88.

区域经济情况第4篇

关键词:区域环境 环境审计 审计内容 建议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区域环境审计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进行阐述,并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为推动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及其研究现状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

依据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审计部门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的区域特征,通过检查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分析环保资金的收缴与管理使用情况,评价区域环境绩效,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

1.湖泊流域环境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环境审计调查研究,并从审计机构体制、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会计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黄溶冰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索了适合我国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的治理模式。伍金条等(2010)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认为应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环境审计力度。宋莎莎等(2010)对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2.江河流域环境审计。严飞(2004)对江苏淮河流域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污染源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审前调查,发现区域体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政策未能有效执行,认为应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进行资金、项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环境审计。李芳(2011)在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工程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结合地方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以环境政策评价为目标、以环保项目与环保资金为基础、以环保法规执行为重点,有效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

3.理论体系方面的环境审计。杨肃昌等(2013)对区域环境审计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联系环境问题与治理的区域特征,拓宽研究领域并创新研究方法等建议。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13)提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区域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文献是基于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偏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区域环境审计大多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扩大研究视角、完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区域环境“免疫力”审计

1.总体承载能力。区域环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气、水、动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环境污染超过最大限度,这一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近年来,我国关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相关重要流域所能承载污染的最大限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是确立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建立区域环境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取得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区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探寻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所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监测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获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区域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判断该区域内环境污染是否超标,检查区域内各个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的限度范围内。

(二)区域环境管理审计

1.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与方法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关建议。

2.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区域内重污染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

3.环境保护的规划情况。对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制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查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与环境保护规划是否充分有效。

(三)区域环保资金审计

1.环保资金的收缴情况。主要审查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环保资金的征收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应征未征、违规减免的情况;分析收缴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环保资金增减变动的原因。

2.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监管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环保资金,有无弄虚作假,以及挪用、贪污等问题;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等问题。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关键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特征,对区域内环境保护状况与环境治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审计部门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评价,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学、环境治理学、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审计、形成区域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以及报告等方面,是创新区域环境审计制度、正确指导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审计细则、执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解决好怎么审、审什么、怎么衡量等实际问题,使区域环境审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已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这为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治理问题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因此,区域环境审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治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制定出区域环境审计的差异化审计策略。

(三)加强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区域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其区域性、专业性与协同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联合审计机制,借助当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条件,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当制定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由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构建联合环境审计主体,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促进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审计。

(四)组建区域环境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部门开展区域环境审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胜任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跨领域性导致区域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借区域环境审计的契机,吸引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审计部门自己的专家人才;同时,审计部门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环境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区域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此外,可以设置环境审计的外部专家机制,形成区域环境审计的专家队伍,提高区域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J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情况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城;校区迁移;区域经济;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83-05

[作者简介]余梦娜(1990-),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瑾(1990-),江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胡玉玺(1990-),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基金项目]上海社科院2012年校级课题基金项目。

一、引言

加强高等学校建设不仅能够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很多高校出现了校舍紧张、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不足以及师资匮乏等状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以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特色建立大学城。本文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不同地区大学城规模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有效制定建设方针提供理论依据,以达到更科学地发挥大学城的联动效应和开放性特点的目的,进而刺激教育投资的增长,扩展区域消费市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学校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定性分析为主,基点主要是大学城的选址问题。李丽娟(2009)针对大学城建在城镇郊区现象,探讨其对周边城镇的区域经济影响,得出影响主要集中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的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土地商业价值等[1]。罗涛(2009)通过对大学城功能的阐述,提出大学城建设应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和搭建平台三方面着手[2]。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Schultz)、丹尼森(Denison)和贝克尔(Becker)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理论核心内容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余数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测量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证了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继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国内对于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本基于该理论进行建模和扩展实用。刘俊(2010)通过搜集湖南省GDP和高校人数等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综合国内外对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其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方面数据:人均生产总值和在校生人数。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肯定了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就其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动态作用的研究尚不完善。

本文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对不同类别的大学城进行综合细致的划分,在原有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动态分析模型,从而使定量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模型的假设

(一)大学城区域的大学一旦建成,在没有新建或校区迁移情况下,每学年在校生人数为固定值,不发生变化。不考虑个别学校在招生方面做的小幅度人数调整。

(二)定义经济类、师范类学校为文科类学校,不考虑可能涉及到部分理工科类专业。对于医学类、理工类学校为理科类学校,不考虑其可能开设的文科类专业。

(三)学校周边银行因为营业具有周期性,所以将其主要营业时间定为学校开学时间即:2月到6月,9月到12月。忽略每年假期天数差别对月营业额的影响,且不考虑其他特殊情况。

四、模型的建立

(一)大学城影响力模型

准确把握大学城的影响力是研究其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关键。大学城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各地区为了确保自身在文化教育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都会对该地区大学城的发展明确定位。科学的定位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学城区域内学校的类型、层次、数量、占地规模、在校学生数量、学科专业、办学特色、服务面向、政策指导等。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可测性及重要性,选取最能够体现大学城影响力的5个指标:1学校数量;2学校总占地规模;3学生总数;4学校性质(分文科、理科和综合三种);5学校层次(分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专科学校三种)。对该地区的大学城影响力进行量化建模。

1学校数量。通过对中国各省市大学城的基本分析进行如表1所示的得分等级划分,国内中等规模的大学城一般由4~6个学校构成,大规模的大学城一般学校数量都在10个左右。

2学校占地规模。学校占地规模的不同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也不相同,但并不能绝对化认为占地规模越大的学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就越大,这需要考虑到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因素,所以不同因素的得分在建模中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层次分析。根据国内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学校占地规模的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3学生总数。以5万为一个跨度对在校生人数进行等级划分(表3所示)。例如国内著名大学城之一的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在因素登记划分中,其得分区间都是较高的。这说明了对占地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区间划分的合理性。

4学校性质。一般而言,文科类的高等学校学业较为轻松,学生娱乐休闲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宽裕,所以将学校性质得分等级划分如表4所示。

5学校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人才的吸引与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是不同的,所以将学校层次进行了等级划分(见表5)。

不同地区该五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他们各自的权重占比为αi(i=1,2,3,4,5),且5i=1αi=1。则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为:

由于该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对数化处理等措施,从而得到更为优化的模型。

6举例实证分析。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2010年7月份,安徽财经大学进行了校区搬迁,原本的西校区正式成立为独立学校——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因此扩大了大学城内东校区的规模和人数。对此,收集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相关信息如表6所示。

根据表6中信息,计算该大学城各项因素得分情况:

由于安徽省蚌埠市属于中等城市,大学城建在郊区,所以占地规模因素相对其他因素而言显得略微次要。同理对于其他因素结合蚌埠市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建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安徽省蚌埠市的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五大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形成比较判别表(见表7)。

根据比较判别表,得到比较判别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最终,得到蚌埠大学城的学校数量、占地规模、在校生数量、学校性质和学校层次五大因素的权重αi(i=1,2,3,4,5)分别为02785、02324、03258、00668、00965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影响力模型为:

安徽财经大学(简称安财)西校区的搬迁使得蚌埠大学城的影响力从148121上升为180701,增幅达到了22%。蚌埠市大学城影响力对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学校总数。如果要想扩大蚌埠市大学城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可以首先考虑扩大大学城内学生总数。

(二)区域经济变化模型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制度、文化、人口、地理、气候、科技等[3]。本文研究的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主要是针对人口而言。人口的流动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因此大学城地区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

例如大学城校区的迁移问题,通过了解实际迁移情况,根据迁移程度及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变动地理位置不超过该市范围的属于局部影响,也就是说只影响该市部分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学校的新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会给该地区带来人流量,扩大该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变化属于全面的影响。通过历年各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全面影响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变化都是比较大的。至于局部的影响,主要带来该地区的短期经济变化。

将大学城所在城市的区域经济进行量化分析,分别建立长期和短期两大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分析模型。首先对长期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得到4大长期影响因素:该市人口数量环比增长率C1;该市GDP数值环比增长率C2;教育经费拨款环比增长率C3;总投资量环比增长率C4。

为了消除方差和时间序列的波动,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得到区域经济长期变化模型:

短期经济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城地区周边门面房数量及经营情况;银行网点数量及经营情况。

设门面房数量环比增长率为D1,店面平均年收入环比增长率为D2, 银行网点综合经营情况改善程度为D3,银行网点数量环比增长率为D4。

其中,银行网点综合经营情况主要是由各网点平均业务量、平均开户量、平均办理网银量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不同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大学城影响力模型相同,对短期经济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自的权重占比为βk(k=1,2,3,4)且4i=1βk=1。则区域经济短期变化模型为:

引入0-1变量p,可以得到区域经济变化模型为:

当需要考虑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的长期影响时,取p=0进行分析;反之,p=1。

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2010年6月安财西校区正式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成为独立院校,原安财西校区学生搬迁至位于大学城内的东校区,搬迁涉及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计算机应用科学学院三个学院从大一到大三全体学生。

由前文分析可知,安财的搬迁对于蚌埠市来说属于短期、局部影响。因此,得到区域经济变化模型为:L=D=4k=1βkDk=β1D1+β2D2+β3D3+β4D4。

结合蚌埠大学城周边具体情况,对门面房数量及经营情况、大学城地区银行网点数量及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蚌埠大学城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同时也属于蚌埠经济开发区,在滨湖新区与高铁新区之间,全境位于龙子湖东岸北依滨湖高铁大学科技园区龙子湖国家4A级风景区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大学城共占地10000亩,共投资2000亿,建筑面积670万m2。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已经有4所大学入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具体地理位置分布如图1所示。

蚌埠大学城门面房主要集中在龙湖春天西班牙风情街,龙湖春天基本位于四所学校的中心。而大学城内唯一一个银行网点——安徽省蚌埠市中国建设银行龙湖支行网点也是位于龙湖春天(即图1中B点处)。截至2011年5月,龙湖春天的门面房数量达到200间,且开发商蚌埠清越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门面房数量和面积,2011年年底还将推出大型门面房。所以门面房的数量与经营情况尚不可测。所以蚌埠市大学城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其实只需要研究建设银行龙湖支行网点营业量变化情况。

通过在龙湖支行的实际调查及晨会记录的查阅,可以得到其从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的每日业务量。对每日业务量进行按月加总后求平均,得出近一年来该行每月业务总量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中业务量变化呈现出波动性特征,正符合学校周边营业性特征,业务量高峰出现在10月份左右,正是安财校区迁移后的第二个开学月。假设1月、7月、8月为所有学校放假时间,所以排除1月、7月、8月的业务量,剩下10个月的业务量分为三个阶段:1 安财西校区搬迁前:2010年4月到6月;2安财西校区搬迁后:为2010年9月到12月;3安财西校区搬迁稳定后:2011年2月到4月。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了暑假,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经历了寒假。

求得第一、二、三阶段月平均业务量分别为:

安财西校区搬迁对于搬迁后第一个学期的区域经济影响力变化达到了145%,但稳定后变化幅度有所下降,大概在68%左右。

(三)综合分析模型

在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和区域经济变化模型的基础上,得到同一时间轴上的两组数据。假设A城市时刻,根据大学城影响力模型得到值,根据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得到值。对于每一个St都有一个Lt与之对应。根据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到综合分析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可以观察当大学城影响力发生变化时,区域经济的实力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历史情况,预计未来学校数量变化、学校搬迁等政策措施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良的影响。

对于安徽财经大学西校区搬迁对当地大学城的影响,通过大学城影响力和区域经济变化模型得到搬迁使大学城的影响力变化了22%,使得区域经济变化了68%,蚌埠地区的综合分析模型系数为:

即蚌埠地区大学城的综合分析模型为:Lt=0309ΔSt。当大学城影响力每变化1%时,区域经济将发生0309%的变化。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1学校规模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城影响力与区域经济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应该认

识到发展地区教育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2根据实际情况,各省市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影响各不相同,在发展大学城时不能将发达地区的政策方针完全照搬照用,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在校学生数量的影响,当地政府在发展大学城经济时,不应一味地扩大校区范围,要考虑到招生规模等实际情况,做到高效率提升区域经济。3应当重视每一次大学城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积累经验,有利于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方针。

[参考文献]

[1] 李丽娟浅谈大学城对其周边城镇区域经济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9(10):97-98

区域经济情况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推进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应该强化自贸区、基础设施等合作力度,确保可以在良好经济合作模式的情况下,与“一带一路”的建设相互契合,保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和周边区域之间形成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为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一带一路”分析

对于“一带一路”而言,主要就是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当做是基础,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措施,此战略的提出属于我国深入开展经济合作、促使各个区域经济良好发展的主要措施,不仅强调在经济方面的合作,还形成了物质文化的融合作用,属于综合性的战略部分,能够加快区域之间的互通互联,提升区域的平衡性发展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加快我国东部区域、中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相互合作,形成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在“一带一路”的思想建设过程中,能够使得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创建良好的经济合作模式,打造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的区域发展经济带,这样可以形成国际化经济的融合发展载体,营造出自由性、高效性的良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与其他国家合作过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形成合作共赢的高效性、安全性市场经济机制,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还能为其他国家传递合作共赢的良好经济合作理念,将我国的态度表明出来,帮助落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国际化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彰显“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周围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与周围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深度性的改革开放目的,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全面落实相关的全球经济合作共赢理念。从实际情况来讲,“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促使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还能形成国际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还能促使国家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良好发展,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用,缩小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路径

(一)强化自贸区的经济合作力度近年来,在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环境背景下,自贸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属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每个国家的经济体都会在自贸区之内有着自由性较高的贸易合作,并且贸易合作也会受到一定的保护,不仅可以提升投资的便利性,还能形成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之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和周边区域进行经济合作,应该将自贸区当做是主题,开展相关的经济合作活动,例如:我国和东盟相互合作,强化自贸区的合作力度,可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双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在和东盟开展自贸区的合作活动,可以借助关税减让的相关制度,提升贸易的自由化程度,确保贸易发展的便利性。为了强化两方之间的经济发展效果,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应该在原本的自贸区基础上,强化经济合作力度,促使双方经济的良好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来讲,“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目标在于强化我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力度,在国际化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的目的,提升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在创建经济自贸区的情况下,保证各个区域相互的物质、文化良好交流,形成双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基础设施的合作力度通常情况下,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据统计,每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同步增长的特点,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也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对“一带一路”建设会造成不利影响,要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交通纽带基础设施,必须要保证完善性,只有确保交通的顺畅,才能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发展等夯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我国应该积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尽可能和周边区域相互进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合作,保证交通基础设施能够相互联系、连通,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期间的周边区域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基础设施的互通有着很多难题,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强化区域之间的合作力度,应该尽可能帮助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周边地区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保障作用,确保所设置的基础设施可以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相互连接,保证区域之间能够形成经济合作发展的优势,提升共赢的发展水平。

(三)强化金融方面的合作力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期间,不仅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还应该强化金融方面的合作力度,主要因为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周期很长,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只有保证资金的充足性,才能满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期间也需要构建良好的投资融资平台,整合金融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多边合作的良好发展模式,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为合理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促使区域之间的良好合作夯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周边区域进行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金融合作战略计划与合作方案,明确各方面的合作要求、内容和原则,这样在相互进行金融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式。

(四)强化战略与产业布局的合作力度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分布均衡性的问题,此类资源、发展不匹配的现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但是,对海运的依赖性较高,西部地区虽然经济不发达,却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由于西部地区过于偏僻,很难引进投资,这是导致其经济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和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打开海外的市场,尤其是中南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对我国工业产品方面的需求数量高,是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大机遇,此情况下我国就要积极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强化西部产品和海外的连通,在完善经济链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构建较为良好的产业结构布局,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实现共赢的良好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发展期间还需借助海外市场的技术优势,发展科研产业、金融产业等,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技术的升级,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能源开发的合作力度,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和其他国家进行了新能源的合作,新能源开发也开始进入到良好的发展阶段。在此情况下,为了可以促使我国新能源开发领域的良好发展,在新能源的支持下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促使经济的进步,应该与周边区域开展新能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借助新能源的开发促使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五)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区域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应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确保可以构建较为稳定的区域经济链条,使得各个合作方都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效益。由于后发国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会追求高回报率,并且在传统资源的影响下,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依赖程度较高,在此情况下,传统资源产业会使得国民收入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具有抗风险的能力,可以减小后发国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压力,此情况下,我国在与周边区域相互合作期间,要在产业链中占有技术和营销的优势,就应该保持着合作国家资源端的收益与风险抵抗能力,减小其在产业升级方面的压力,促使区域之间经济合作的稳定发展。在此期间完善相关的经济合作体系,应该提供长期合作的保障作用,制定长效的合作方案,不仅需要增加我国在资源方面的获取渠道,降低资源的压力,提升抗风险能力,还应该利用对外投资的方式,将污染性较高的生产工作转移,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我国的环境压力,还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与机制,促使经济合作工作的高效化实施与良好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经济合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归纳总结丰富的经验,按照当前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律与特点,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确保在完善经济合作体系的帮助下促使我国和周边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打造良好的合作机制和体系,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真实需求。

区域经济情况第7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空间效应;区域合作;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6-0104-05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引导经济的作用,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但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内,经济、金融要素发展水平也多呈现不同的分布态势,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金融通过优化地方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在的影响机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达到区域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1][2]。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发展差异大的特点由来已久,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是否统一?区域金融不平衡是如何分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彼此带动关系是什么?只有弄清上述问题,才能更好地认知我国区域金融现状,了解我国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研定区域政策。本文在传统的区域金融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中,纳入长期被忽视的空间因素,使研究结论更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并从空间因素的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相关建议。

一、区域金融的探索性空间分析

区域问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它涉及空间交互作用、空间结构,是许多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存在多种资源和信息错综复杂的联系。研究发现,特定区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这个区域自身的基础和持续的投入,还依赖于相邻区域的发展状况[3] [4],因此,利用传统分析工具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并不具备全面性和可靠性。理论上认为,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属性值是高度相关的,即空间数据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性[5]。为此本文将研究框架扩展到空间范畴,选择人均存贷量来代表我国各省份金融的发展状况,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本文采用Moran′s I指数作为度量各省份金融发展空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并计算出2001年、2008年和2013年人均存贷量的Moran′s I指数值,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系数值为正且大于0,即表明我国各省份的人均存贷量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说明我国各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其中,金融发展较好的省份倾向于集聚在一起,并会受到周边地区正向的影响。通过对比三年Moran′s I指数值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相关性呈扩大趋势,即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向空间依赖性在逐年加强。图1表现了我国区域金融的这种空间集聚性和区域金融空间相关性的变化趋势。

为了具体体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关系,本文进一步对金融空间集聚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图2表示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现象。

由图2可以直观发现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情况的空间集聚程度,以2013年为例,发现金融热点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比如山东、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并在空间上形成连片分布的格局,而金融发展滞后区域主要出现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例如新疆、甘肃等省份。由图1和图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积聚情况,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2)由图2可近一步得到各省份人均存贷象限分布情况,详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一、三象限的省份占比较大,二、四象限较少,在此印证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第一象限的省份说明存在“高―高”集聚,这与第一象限内省市的情况相一致,我国东部沿海及周边金融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形成了一个高水平集聚区域,而处在第三象限的省份多为我国西部、西北部和东北地区,这些省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形成了“低―低”集聚的状态。处于二、四象限的省市存在“低―高”集聚或者“高―低”集聚的情况,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这些省份自身的金融水平发展并不低,但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导致其容易被周边金融发展水平高的省份所带动(例如河北),或者是被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所包围(例如四川)。随着我国金融的快速发展,江苏和福建从第二象限变为第一象限,这说明其自身金融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实现了从被金融发达省份带动变成与金融发达省份共同并进的结果。

通过对于区域金融的探索性空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区域自身和周边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均较高的省份(高―高)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这些省份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和北部中心在内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金融及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集聚的产生。江浙两省与沪邻接的区位以及三地形成的显著空间集聚,表明上海对江浙金融发展带动作用正在加强。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于周边省份具有极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诸如河北省的快速发展。而河北省的发展又会带动其周边的其他省份的发展,产生辐射带动功能。北京、上海作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佼佼者,促使周边地区产生集聚,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

2. 区域自身和周边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均较低的省区(低―低)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这些省份主要是新疆、甘肃、贵州等西部和西北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我国西部、西北部地区主要由于自身不具备区位优势,同时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并且与发达省市距离较远,无法形成持续良性互动。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并未形成金融发展集聚中心,内部缺乏带动和示范作用。因此,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低―低”集聚地区的发展受到阻碍,无法能通过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促使金融得到快速发展。

3. 在图2和表2中均可以发现四川、广东和辽宁三地存在“高―低”聚集现象,成为周边地区金融发展的中心。这种聚集表明,四川、广东和辽宁分别作为西南、东南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与周围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省份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虽然上述三省有一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其金融发展处于本区域内高位,但由于无法得到周边省份的正向带动,导致其金融发展受到局限,与江苏省的发展情况形成了极大反差。

通过前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周围邻近省份的金融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在地域上反应为金融的聚集,诸如北京、上海等。但金融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金融集聚是否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是否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给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此本文在第二部分将对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间的空间联动进行详细分析。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关系的探索性空间分析

(一)现状分析

延续前文的分析范式,本文给出2013年和2001年我国各省份人均GDP象限分布情况,详见表3。

对比表3和表2的局部空间自相关象限分布的结果,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度高达70%以上,说明代表金融发展水平的人均存贷和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由图3看省份的空间集聚情况也可形象的判断上述结论。由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聚集性图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金融发达地区,而西部和西北部则是我国经济、金融相对落后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具有趋同性,但二者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经济机理的内在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

(二)模型建立

本文使用2013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人均GPD(RJ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只考虑与金融直接相关的变量,即人均的金融机构存贷总量(RJCD)和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与各地人口数比值(RJCYRY)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模型如下:

RJGDP=?茁1+?茁2RJCD+?茁3RJCYRY+?着t

进行空间分析前,先对空间模型及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由检验结果可以发现LM(log),R LM(log)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而LM(error),R LM(error)并不显著,为此本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对于模型中权重矩阵的选择,本文基于queen,k-nearest和其他的权重矩阵的构造形式,结果见表5。

从结果我们看到,k-nearest 5个邻近的拟合优度较好,本文采用K-nearest 5个邻近来构造空间模型的权重矩阵,并采用普通OLS回归及空间回归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此验证空间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见表6。

通过上述对比结果可以发现,空间滞后模型在模型得到解释能力上有所提高,说明空间因素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之间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空间滞后变量(W_GDP)在回归中显著,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同时滞后变量的系数为0.316 767 6,其值为0.001 067 4,很好的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以上实证结果均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本地区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作用,且作用明显,这也表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预示着与高经济增长区域相邻的地区将会使本地的经济增长受益,回答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

2. 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就模型OLS的拟合结果来看,R2为0.83,拟合优度好,t值F和值也较为显著,加入空间效应的模型之后,虽然解释变量的系数均有所下降,但就其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空间计量模型的解释能力更强,即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为1 719.076,说明人均存贷量每提高一个单位,人均GDP会增加1 719.076个单位;金融机构人员与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其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GDP减少15 354.13个单位。由此本文可以回答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间的确实存在内在变化关系,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经济发展好的地区,金融的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金融发展较快区域,经济也会高速发展,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同[6]。

三、政策建议

(一)倡导区域合作,加速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省域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在空间上都具有正向相关性,从空间的发展进程及空间集聚情况发现两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达的地区会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金融发达省份会带动周边区域金融发展,并且区域金融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区域带,明显地表现出区域集聚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发展集聚经济,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做到最优化,使经济增长不只在一个小的地方集聚发展,而是扩展到一个大的区域,逐渐使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其次,需要加强产业整合,集合优势来实现规模效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多产出。这种集合优势和扩散辐射的趋势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政府在政策规划中应该考虑的重点。最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平衡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政策的差异性造成的。政府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差别、有针对性的经济增长政策。应根据各地产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客观要求,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优化,特别的要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逐渐改变东部绝对优势的局面,实现全国统筹下的均衡发展。

(二)大力培育本地的区位优势,致力于缩小区域差异

深入分析经济与金融发展地区差异,承认其客观存在的同时,各地区要利用差异,体现优势区位的带动及示范作用,促进不发达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在认识区域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应认识并重视各省份区域内部存在的差异,尝试从区域内部的情况着手,明确自身发展比较优势,加强各地之间的合作,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和措施。传统区位理论倾向于经济因素的研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7],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政策、政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落后地区其除了依靠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的特殊政策外,还应该积极挖掘适合自身发展的支柱和特色产业,寻找区位优势点,积极对接经济金融热点地区,缩小区域差距。

(三)发挥政府在金融发展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可以看到,中国西北的大片领域整体处于金融发展缓慢、经济增速过缓的状态。中西部地区是缩小差异的重点,因此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要通过国家政策等手段,强力推动落后地区的进步。

1. 政府应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发挥其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推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地方政府对中西部软环境特别是金融政策、金融法规等金融制度性因素建设的作用,发挥其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该地区的金融发展,并刺激、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2.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有效交易的形成至关重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加快完善欠发达地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通过地区诚信建设来形成金融洼地,推动中西部金融发展,进而给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本环境。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assessment of interest-rate polic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73,(5):29-54.

[2]Shaw E.,Finand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 Univ. Press,1973.

[3]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2.

[4]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7):15-20.

[5]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0,(5):7-12.

区域经济情况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软件智能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1 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

受我国长期封闭状态的影响,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无法走进或带回来,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改革开放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经济管理理念,迅速的融入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土面积的制约,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源分布情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不均衡发展。一些地理环境复杂的区域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地理环境简单的区域。针对我国广袤的区域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上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办法,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复制人家的做法,我们需要组建自己的经济管理专家队伍,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总结出一套创新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并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提升。

在进行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及趋势,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我们只有在不断的积累学习的情况下,在分析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管理不断进步,经济水平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有了飞速的提升,加入世贸组织使得我国的经济与全球的经济迅速而安全的融合在一起。历史的发展都具有相似性,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知,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强国,关键不在土地面积大小,不在人口多少,而在于他的国家经济实力。比如说,荷兰从占地面积及人口来说都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由于其创建了证券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制度,使得其成为经济上的强国。所以我们对我国的经济管理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总结、改进、创新,并最终应用于我国的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 智能经济管理软件的应用

以前企业使用传统的管理软件,软件引进后是固定的模式,不能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变化需求进行改变,这就导致企业要么对已购买的高价软件弃之不用,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但是二次开发的费用也相对比较高,给运行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现代化的高科技软件考虑了企业长远需求以及使用需求。可以做到软件不断的来主动适应企业,真正的成为为企业服务的工具,增强软件的实效性。CISS跨网通正是这样的软件。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以及同一类型企业大小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的事实,有针对性的开发了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软件工具。CISS跨网通的模块化设计,既可拆分又可整合,实现了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性购买相关功能软件。这就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软件无论企业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有多少都要整体购买的尴尬情况,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OA办公、NC办公等,但却没有一个开发商具有能将这些系统进行整合的方案,造成企业需要向不同的开发商购买系统,而多套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流程整合问题就成了企业的困扰,CISS跨网通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传统软件给企业带来的困扰时,CISS跨网通就对其市场进行了精准的高定位,实现企业简单快捷的操作需求。企业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不用自己购买服务器,只需打开浏览器,输入账号和密码就可使用。先进软件的应用,可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及经济划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划区管理的意义

我国实行划区域经济管理。在一个经济管理区域内,各种经济的协作关系比较强、结构上也比较紧密、区域内的各企业之间保存着长期的竞争平衡状态。在这样的经济管理区域内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相对比较容易,调控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不同经济管理区域相互关联发展,又需根据各自区域的实际生产及经济发展状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区域的经济管理策略,各经济划分区域在各自的区域内自行进行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由于地域的差异,管理的区别,会存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各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又能给我国的经济管理带来多样性因素,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来调节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4 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解决就业、稳定、分配、增长、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至今全球经济的管理中,仅欧美一些人口少的国家的经济管理可以提供借鉴,其他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不能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实践证明对于欧美经济理论的照搬照抄,拿回来直接用,成功的机率几乎为零。以GDP计算的规模相近于西方国家的时候,需充分地考虑到这种人1:51规模与人类一般经验的适应性。国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就需要我们形成改进的思路,采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做法。现如今,欧盟的经济发展趋势比较劲猛,主要是因为整个欧洲分裂成多个国家,多个国家之间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断的进行相互竞争,多个经济体共同存在产生的。我国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也可以使国内经济存在类似的关系。同时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后,国家在大局上整体掌握着评价和管理权限,保障各区域之间能够长期的存在良性竞争。近年来,国家针对各经济管理区表现出的经济特点,制订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每个经济划分区的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经济发展区的划分,期望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这种经济管理理念的实施,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推拉作用比较明显,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效保障措施。

5 结束语

影响我国经济管理的因素众多,但在众多因素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焦点因素。分析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需要分别让各经济划分区域分别经济发展起来,再带动其他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最终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晨斐.论小范围效应与大国经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0.

[2]蔡册华,姚焕金.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区域经济情况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生产总值 因子分析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完成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是现在发展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经济发展是我们实现这一历史重任的重要环节。发展经济应是一个分步、有序的过程,只有不断发现和改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经济健康稳步的增长。

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成就令世界瞩目。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我们发现了问题。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区域众多,各区域内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1]。怎样提高整体效益,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区域与产业关系密切,发展区域势必带动该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把区域整合起来,以一种健康的姿态持续加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难以通过评定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来找出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怎样找出各个因素、怎样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经济,是指在我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区域发展综合实体。因此在选取研究区域经济指标的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学术性、全面性、典型性原则,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2]:

①分析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基于国家总体情况研究地区经济的地位。

②各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否与当地总体情况相适应。

③除了重视发展生产,还应发展交通,金融等非生产部门。

本文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等方面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 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使原始变量分解并简化,在众多变量中筛选出少数几个潜在的信息因子,以反映变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可以对搜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抽取公共因子、输出数据结果等工作。得到公共因子之后,整个计算过程便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操作性得到增强。

4 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4.1 样本来源及指标选取

在我国区域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上,选择了能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指标,指标应该能够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地区的发展状况。指标数据必须为已有统计数据或经过实际监测获得真实数据,同时应当选取政府关注,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本文原始数据来自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截取我国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有关数据,全方位选取农业、工业等九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2 因子分析的步骤及结果

4.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求得相关系数矩阵,巴特利球度检验值为513.699,显著性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检验值为0.856,大于0.5,所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

4.2.2 提取因子

本文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依据选取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且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贡献率百分比应大于85%的原则来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据此原则,由表2得到的结果,本文选取了前2个主成分因子,其特征值分别为4.727和3.739,且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4.067%,很好地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我们将这2个公共因子作为评价这31个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变量。

4.2.3 因子旋转

为了更好地解释公因子的实际意义,本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即使得每个因子上的载荷尽可能向

±1或0的方向靠近,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因子载荷反映了公共因子与原有指标变量的关联程度,因子载荷值越高,表明该因子包含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多。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F1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这些指标上都有远大于0.5的载荷,反映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把它称为综合经济实力因子;第二个因子F2主要解释了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工业,称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情况。

4.2.4 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由SPSS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SPSS自动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给出公共因子的得分,然后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得到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并按综合得分情况对各区域进行排序,见表5。

表5的综合评分显示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排名,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上海和北京的F1因子成分比重较高,说明其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等衡量第三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河南的F2因子比重很高,而F1因子比重较低,即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等第一、第二产业方面发展较好,即其传统产业经济相对更为发达。

5 结论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可大致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分析可见,因子F1可以反映金融业、零售业等行业发展情况,即可代表某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因子F2反映农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情况,即可代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情况。某些地区,如河南,F2因子比重很高,而F1因子比重较低,说明其传统产业经济相对更为发达,则这些地区应该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以平衡经济发展,使该地区经济保持稳定平衡的健康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宋焕斌,孙鸿鹏.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

实力比较[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7.12:

72-80.

[2]李秀洁,张志,郭均.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18地市综合实力问题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11,5:26-32.

[3]王琳,张清清.因子分析模型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2,3:83-85.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