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园人文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22

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人文建设第1篇

关键词高职人文校园建设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新兴的高校类型的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和干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强化人文教育用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鉴于此,高职要不断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通过建设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才的“人文校园”入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 高职人文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特定场所,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实践证明,学校环境的优劣,无论对教师人格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类高职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学校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对生源的需求量也增大。再加上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对生源的要求相对偏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保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招生面,生源的质量普遍不高。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人文素质差等毛病。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种种不利思想和情绪,干扰着师生的视界,影响着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他们急需一种思想文化上的正确引导的人文校园文化。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丧失了人文,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会弱化情感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建设好“人文校园”有利于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在培养出和谐人才的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提高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使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2 高职人文校园构建思路

2.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人文精神有质可附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潜移默化,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智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外在的环境积淀成师生内在的修养。

(1)美化校园,净化身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宁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能拂去高职学生成长阶段中的浮躁与不安,美丽的校园让人不忍破坏,能让学生学会自制和欣赏。

(2)完善体育设施,身心共成长。美好的灵魂需要一个健康的躯体作为家园,身体的健康也有利于心灵的健康。因此,各个高职学院除了将教育经费投入到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并且每一学期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良言一句暖三春,先进楷模促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事迹的宣传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因此,高职学院要注重在校园内布置名言警句,推优推先,播放楷模电影等活动,让先进的思想成为校园文化主流,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4)师生作品竞风流,人文气氛悄然树。把教学楼通道的墙壁建成师生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作品。教学楼正面是耳目一新的校训和办学理念,教学楼侧边的围墙上镶嵌几块精致的黑板,分别有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德育之窗、教工园地等内容,是学校管理的集锦和文化的荟萃。师生在此充分感受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2.2 加强行为建设,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行为是人文教育的成果,也是师生素质的外在体现。人类是群体性的动物,有着从众的心理。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在校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倡导起来后,其他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举止文明就会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除了身教外,学校还加强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学校可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学习《大学生行为规范》,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评选“文明标兵”,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

2.3 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人文建设有章可依

人文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各方面积极参与,并且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之校园建设的保障体系。学校建立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各项管理制度,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制度的设置里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人文意识。在整个学校形成以制度制约人、规范人、影响人、发展人,既要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又要形成既有统一意识,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

2.4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人文校园的灵魂所在

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因此,校园作为塑造学生精神的重要环境,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可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①

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抓好良好校风的同时,狠抓教风建设,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创新。在抓好教风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学风建设,力争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以创建和谐班集体为载体,建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制作各种宣传牌以及其他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风精神的熏陶、激励。提升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5 构建人文校园实践平台,人文精神无处不在

高职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之处就在于更注重实践性,加之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学以致用。我们构建高职人文校园,意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劳动者。因此,我们除了在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外,还要搭建能够验证高职学生人文修养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人文教育“三进工程”,增强职教校园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高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人文校园建设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因此,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将知识加以运用,采用“送人文进社区”、“送人文进企业”和“送人文下农村”的形式,将人文精神和知识广为传播,既增强学生的学习有用感和社会认同感,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的人才保障。

注释

①lpxedu.省略/WEBS/web8de6aed3e2b8c72f/page/contentview.aspnodecode=node0x002x02&id=456.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导刊,2009(6).

校园人文建设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高校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文化、科技的重要集散地,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引导、示范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旗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学校校风、学术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学校根据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成人高校学生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力,对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极其重要作用。通过高品位、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成人院校内健康向上、风格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将助推成人高等院校完成建设国家高素质人才储备的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成人教育对象都是在职学习的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将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成人高等教育,转换成“会学习”、“优生存”、“完善人”的终身教育坐标上。成人高校的对象为成人,所谓“成人”,不但要达到生理学意义上的“成熟”,更具有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和法律内涵。成人教育不单纯以学科教育教学为中心,更体现其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成人教育这一特殊培养目标,制定并创造新型的,适用于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保证。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和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再深造的渠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负有高等教育的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展示学校的正面形象,展现学校的教育文化内涵,促进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为目标,以注重师生精神生活为培养主线,建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是成人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成人高校校园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在传播和支配地位。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1、充分发挥校园人潜力,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是先进办学特色、学校理念的引导者。学校领导者应通过学校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勾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宏图。学校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创建、执行、传承的重大使命。学校应培养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由被动执行,变作主动传承,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和谐的内聚力。树立一支有修养、重学业、肯付出的优秀学生骨干,激发他们爱校护校的使命感,从而感染带动全体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

2、借助网络传播媒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开展校园文化传播,通过网上知识问答、网上征文、作品设计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通过网格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识,建立素质教育平台,一些主题鲜明的教育内容,在网上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关注网络道德建设,适时进行引导;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专栏,使进学校师生交流,营造自由轻松的学术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

3、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大学生受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元化影响,价值观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保障和谐校园健康发展。

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充满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动。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讲座、学术论坛的作用,凭借高雅艺术的感染魅力,借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精神品位,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自我的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又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构建适时务、具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校园人文建设第3篇

关键词:高职 人文校园 建设

我国历来都比较注重学校的人文建设。《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善良的方面,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从而达到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世界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校园的人文建设。因为,人文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大力提倡人文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项目。

一、人文校园的涵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一项决议――《21世纪议程》,在“议程”当中强调:“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职院校也同样倡导“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校园,即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

二、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蜿蜒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奋发图强的人,他们勤奋好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积雪囊萤的车胤、穿壁引光的匡衡、、燃糠自照的顾欢等,他们虽处艰苦环境,仍然思进取,这些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上进心。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状况需要加强人文建设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都历经了高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知识面窄且结构不合理。曾经有人对一些高职学生作出调查,其结果发现:其一,不关心国事大事,就如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二,综合能力弱。其三,个人修养有待提高。另外也有人在宁波市高职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提高人文素质。

(二)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学生需要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需要学院的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重视人文建设,必定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不会再毕业的时候存在一些素质缺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将学生培养成才之外,还必须构建与学生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这是学院的职责之一。

三、建设人文校园的途径

(一)人文校园理念的树立

当高职院校在面临21世纪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和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之时,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校的宗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理念。因此,学院要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将教、学相结合,关爱学生,关爱教职员工,让师生都将学院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从而激发师生的潜力,创建出和谐发展的人文校园环境。

(二)人文校园建设的师资力量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要建设人文校园,教师的作用相当重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校园建设相当重要的一环。

首先,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自己事业价值的归属感;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是与学生共同度过的美好的大学时代,让学生对学院有深深的感情。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逐渐成长为集教、学、研为一体的能师。

其次,加强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根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萤,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格。”这是对人文学科与科学应相互作用的一个精彩论断。签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范围,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校园的环境建设

温馨的校园环境是基础。绿色的校园,开满鲜花,不仅能让学生贴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而且学院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如:供家长和学生休憩和看书的长凳,圆桌;让学子轻松学习的草坪;具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励志故事和人物。甚至,有的学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达到矫正学生心理的目的。

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校园里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在这里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涯。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之时,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品格。

(四)人文校园的制度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所倡导的,即提倡管理要以人格魅力为基础,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现代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公正、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规章制度呈现出来,让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管理的“柔性”相统一,让无情的制度在有情的操作中发挥最佳约束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

有人说,校园文化环境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因此,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学生在学院里的生活充满快乐、轻松,同时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得到提升。其次,努力培养教师,让教师向着学者型教师和教学艺术家的方向发展。让教师能够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和相关的行业分析能力和经验。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够得到行业的锻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一种对艺术的享受。

参考资料:

[1]蒲东平. 培育人文精神 建设人文校园[J].教育论坛

[2]焦俊霞.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江苏高教,2009,4

[3]彭燕凌. 当前高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管理,2010

校园人文建设第4篇

校园的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文教育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人文教育的内涵及高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指明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人文教育

十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借此发展契机,我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献计献策,并首次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口号。随着2009年首届博士论坛的成功举办,“两型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两型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的科学跨越发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要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只有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的现代化才会实现,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人文教育不同于文科教育,它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来提高人自身精神深处的品质,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注重的是观念培养。因此,高校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求知、生活、做人及做事,旨在引导他们掌握人文知识,形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当然,在科学技术极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文明的生活追求使我们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科学领域,然而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人文教育能够在科学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许多著名教育家很早就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他们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自然科学不引进人文科学就不能突破科学发展的局限。历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是能够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利益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如果毫无节制地被人用作向自然索取的一种工具,它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造成灾难。因此,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利用它造福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成联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的人文教育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才能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进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象力[1]。同时,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人文科学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教养的学问。它包含世界的优秀成果,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热情、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因此,提倡高校人文教育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教育思想也逐步调整,从政治本位转变为经济、科技本位,从知识性教育转变为能力性教育。现如今,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任何教育就最终目的来说,都是促进个人某种能力的提高。换言之,任何教育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均有其特定的价值。正如单一的人文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一样,单一的科学教育也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赫胥黎所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和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2]因此,应该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指导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教育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它还应该让学生在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构筑一个开放的隔离带,从而在社会功利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张力[3]。

其次,完善教学体系。众多学者指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体教学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应不低于1/3,然而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人文课程比例不足1/5,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4]。人文学科的教学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因此,要确定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其实施。此外,要加大对人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另外,要进行学科建设中跨学科的探索。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是科学与人性、机械时空与历史时空、推理求证与艺术想象的统一,应整合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心理和物理、技术和社会的演变进步因素,体现大科技文化潮流[5]。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不融,“隐蔽课程”不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隐蔽渗透,自然融合的原则。大学生群体人格趋于成熟,文化观念逐步确立,已具备一定判断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先顺应,后同化的方式,合理疏通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和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加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1]教育,创造未来 [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6.孙敏

[2]科学与教育 [专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赫胥黎.

[3]大学人文教育刍议 [期刊论文]《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高翔

校园人文建设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谭丽(1984- ),女,山东烟台人,上海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科学。(上海 20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市高等青年教师培养自助计划课题“击剑项目驱动下教体结合育人功能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r11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35-02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现状

1.主流意识教育弱化。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格局也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演变为现在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变得尤为活跃,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我国思想领域已成为主要趋势和特点。实践决定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还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地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主流意识势必会受到冲击,面对困惑和迷茫的他们亟须教育的引导。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拜金主义严重吞噬着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动摇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奋斗目标除了赚钱之外,再无其他。笔者针对此种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对上海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39份,回收率93.5%,有效率为100%。其中关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回答情况统计如下,50%的学生认为人生理想就是拥有财富,29.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由自在,11.5%的学生将万人景仰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只有9.2%的学生认为学富五车是自己的人生理想。

理想信念在金钱、物质面前受到严重冲击,主流价值观也变得脆弱不堪,而此时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尤为重要,但是目前这种功能正在弱化。

2.道德教育虚化。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他们现在接受的思想一旦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抓住时机,先入为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在大学校园这一方面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首先,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重建适应当下生产状况的道德体系的任务,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该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但是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这一混乱的状态下,西方社会各种价值观迅速进入我国思想领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严重威胁着我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应试教育的模式限制了道德教育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劣,一个学生道德修养再高,如果学习成绩不过关还是不会被认为是好学生。而且目前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正确地回答出试卷上的思想政治试题。这样得到的修养评价显然只能让学生流于死记硬背的形式,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来说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再者,家庭教育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学生道德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导致学生个人主义膨胀,集体主义严重缺失,学生不合群、不为他人着想的习性制约着道德教育的提升。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道德教育需要加强。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内化功能。

3.主体社会化面临问题。这里的主体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社会化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教育者在校园内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就是教育者的言行。因而,如果教育者社会化程度较高,对社会了解较深,深知社会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在育人过程中便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或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然而,我们的校园文化中现存的状况则是教育者的社会化存在一些问题。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大学教育者,他们“学贯中西”,受外国思想影响较大,不幸的是这种影响非但没有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比较中西不同,取长补短,而是自暴自弃,对政治制度妄加指责。这些思想对成长阶段的学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育者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社会的形势,对主流意识把握不深,他们“社会化”的滞后,造成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也受到影响,最终形成主体社会化滞后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足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激荡。首先,随着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浪潮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思想不断融入我国社会,这使得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面临着多种价值选择。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人们交流思想、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完全没有限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肆无忌惮地传播、发酵。再次,在大学校园里,由于近几年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外学者访问交流的增加,致使一些教师以介绍西方社会意识为荣,学生也以了解西方社会为时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情绪,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2.校园文化感染力不足。文化育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就是感染,通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强大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投入其中。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种吸引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将某种理念或思想注入学生的思想当中。究其原因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不足,既存在方式方法的不足,也存在教育部门重视的不足。对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创新大学制度等深层次领域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感染力不足。

3.教育理念存在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都是以政府主导、专门拨款为主要形式。这导致学校长期缺乏合理的竞争秩序,没有生存压力,这也就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没有达到完美的契合。对于教育,校方也没有经营思维,只有管理思维,这导致了育人目标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弊端。

三、强化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对策

1.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便是内化功能。内化就是将外在的东西变为个体的内在。校园文化可以将社会中的思想道德意识、理想、信念等内化为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些固有的东西,这些思想价值观念在学生内心一旦形成就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外在的规范和思想通过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动力需求。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行为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起着调节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但是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仅是外在环境要求成员付之行动、严格遵守,而且还要表现为个体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些规范之后而自觉地履行这些规范和义务。因此,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如果说外在环境对人的要求是“他律”的话,那么个体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就是“自律”,这种由他律变为自律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和修养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高校通过高尚、完善、正确的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核心就是将某种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这些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动力,以便利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但是从近年来的学生思想状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正确思想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正在递减,这种功能的式微势必造成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消退。品牌本是一个商业概念,它是企业尽心尽力经营的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后,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信任关系。企业一旦拥有自己的品牌效应也就证明自己在某方面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长处。校园文化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以这种品牌效应吸引人、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一旦具备品牌效应就具有了鲜明的特色,特色越明显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就越强大、育人功能就越强大,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参照企业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宣传和一系列品牌战略培植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2.运用大学精神育人。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向上,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而大学精神对于学生有着极为有效的教育功能,能够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够为学生设计做人的标准和规范。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本质上来讲,它包含学校的发展理念、学术倾向和管理风格,而这些因素又都是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因此加强和优化这些功能能够提升大学的育人功能。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也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被广泛认同了的行为准则,通过强化大学精神的这些行为准则默契能够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完善制度育人。大学精神通过制度得以深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以制度育人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总体要求,制度应当是对理念和精神的贯彻,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育人目标,并将这种目标具体细化在各种制度中。二是制度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制度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育人制度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大学生既是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又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这种身份特点,既要培养他们作为社会人必备的道德素质,又要树立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这就决定了育人环境的复杂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保证人才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道德素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具有社会性,失去社会性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然而作为一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具有理论知识的一般特征,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应当以课堂学习为载体。

总之,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人才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现阶段,校园文化通过内化功能将思想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思想和行为目标,但目前是这种内化功能出现弱化趋势。为此本文对这些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原因,并提出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桂署钦.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优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刘金梁.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以德育人”的基础和保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3).

[3]肖建平.浅谈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13).

[4]路瑞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校园人文建设第6篇

关键字:校园文化;人文精神;高职

2014年度沧州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68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硬件建设和专业课培养,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有限,致使所培养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低、职业素养严重缺乏,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则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旨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求学和做人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当前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把现代人文精神看成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更应如此。冯天瑜这样定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1、专注“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二字,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更加的强调专业化,技术化,更多是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从课程编排上讲,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操作课程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环节来看,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剩下的就是“两课”和必修科目。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自由、独立、理想正在一步步丧失,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在淡化,人文教育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逐渐的丧失他们仅有的一席之地。

2、校园文化堪忧,活动流于形式。

校园生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的校园里缺少了求学和做人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充斥着整个校园。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都成了“低头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玩手机,校园文化受到了挑战,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同时虽然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修养,提升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些活动形式体系不够完备,往往流于形式,投入大,收效小,参加活动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学生。当前大学生严苛考评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思想严重,更多的是关心考试成绩和奖学金的评比,不愿意将精力用来参加人文社科活动。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渠道

1.努力营造优良校园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获得,那么也就变成了专门培养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了。大学校园应该注重优良文化的沉淀,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应该覆盖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积极的平台。例如,校园的基础环境方面,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各种文化景点的设置,都应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文化活动来渲染人文精神。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要调动大多数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一所好的大学吸引人的不应该仅仅是它的教学,而更多的在于它的人文环境,在于它所蕴涵的一种精神。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革新教育理念。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灌输为主,唯学科和专业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关怀发展入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当中以悟导悟,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引导和帮助,以小爱来引发和触动学生的大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试行教学改革,渗透人文知识,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现代高职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更多地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致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甚至就业出现了一连串的连锁式负面结果,例如,目标模糊,频繁跳槽等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改革必不可少,学科建设应该向“全要素”转变,学生也应该由“知识性”向“素质型”转变。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对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人文素养课。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值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本身就不高,比如,有些同学连最基本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不懂,文字书写上更是错字连篇,格式凌乱。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可以选择开设不同的课程科目与课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责任感、爱国情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诫学生追求真、善、美,恢复人所应有的对一切生存意蕴的追求。以我院为例,从2014级新生开始,我院全面开设人文素养课,新生开设“礼仪”课,先从礼义廉耻教起,将我国做为礼仪之邦最引以为傲的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的关注、关怀加以弘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尊重和理解。

其次提高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植根于高职校园之中,它的目标始终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必须突出“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融进更多的职业的特征,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于企业的专业型人才。这样,可以试图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逐步与校园文化相融通,探讨两者相结合的途径,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必须能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得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平稳和快速过度。■

参考文献

⑴乔谦,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

⑵刘鹏,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塑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人才,2010.12

⑶许劲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校园人文建设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生为本;文化育人

有的中职学生因为文化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差、缺乏上进的内动力、心理脆弱等特征,而被社会歧视、老师歧视、甚至被父母和自己歧视。面对学生实际,“以生为本”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经多次调查摸底,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我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背景,积极实施科研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是一个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内外大量的成功教育实例业已证明: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原创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提升到较高品位的首要条件之一。十一五期间我校的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性策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二、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注重环境文化

依托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催人上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围绕上述思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凸现育人氛围。走入学校后,“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品德合格,技能过硬”的培养目标在学校显著位置予以明示。关于“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则随处可见,大型壁画“感恩壁”,诗、画结合,其景感人,其情动人;反映二十四孝的故事的大型壁画,平凡真实,温润感人。由学生们自己评选的孝敬父母、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等明星组成的“学生明星长廊”,则时刻提醒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校园里散布着很多文化石,有勤俭、勤学、勤劳、善言、善行、善德的“观我”石,还有“德馨”石、“修身”石等,真正达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特色,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的目的。

三、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公认的价值观,是教师群体推崇的价值追求。围绕“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了文化育人的观念。教师文化已经直接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首先,在解读课程知识时,教师能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资源条件,再造新的知识,重新赋予课程教材新的文化内涵。其次,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并摸索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模式。

四、以学生为本,培育感恩文化

学生文化最核心的层面是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学校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树立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情感中的主导作用。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来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第一,思想教育入手。以重大节日为感恩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同时研发“感恩教育读本”,开设感恩课,开展“感恩教育周周做”活动,将感恩教育长效化,达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目的。

第二,融入学生管理。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相统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采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和社会实践。强调实践育人,注重体验教育。通过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专题情感教育课、开通心理情感热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等活动,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第四,家庭补上感恩教育课。学校紧密结合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账,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学校还可以把家长请到学校,让父母参与感恩教育情景体验,为父母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五、互融互惠,拓展校企合作文化

校园文化要实现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美誉度。学校依据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核心和构成层面上的相似之处,着眼于合作文化基础的夯筑,建立了共同培养目标。在企业文化方面,学校注重吸纳大多数优秀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团队协作精神、顾客至上意识、员工平等思想、鼓励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理念,达到校企核心价值观的互融;在合作模式方面,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合作育人模式;在师资培训方面,将企业师傅请进来授课,将学校老师送到企业实践等等,不断增加教师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与企业文化不断合作、不断调试中,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校园人文建设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4)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又通过教育的物化形态,对校园的布局和各种设施的布置,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来精心设计,对受教育者同样起着引导、激励的功效。另外,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等,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体乃至整个学校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到其形成的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集体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逐渐会在一定的群体中找到归宿,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

(3)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校园文化也是矛盾的调节器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特有形式,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节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弃恶扬善,把周围的现象判断为“善”与“恶”,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

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学校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在于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可以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营造、构建人性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曾说:“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44 教师要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校园人文建设第9篇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理想和愿望、情感和梦想、伦理和道德、智慧和教养、生活和劳动、气质和个性等各种人文特征,是人类文化传承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日益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视觉形象和视觉事件,在全球性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同时,它把美术本体的课程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由此,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这些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发掘美术课程的思想元素,注重德育渗透教育,促进思想文化的升华

德育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课程中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带有强烈的思想性。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关思想教育的元素,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如讲授七年级美术下册《千姿百态的圆雕》一课,当我们欣赏作品《广州解放纪念碑》时,我们从它的材质、造型、空间、审美特征、时代背景等方面欣赏评述作品。对内在象征内容的认识让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增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又如上八年级美术上册《传统纹饰·民族风格》一课,学生通过欣赏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领略各个时代的审美时尚、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懂得了这些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巧的结晶,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品格,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树立了民族自信,弘扬了民族精神。美术教育以其直观、感性、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为特点,它不以说和训为手段,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是非曲直,当分辨出对错真相后,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道德,也真正理解了人性。美术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升华道德,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美术课程的视觉优势,巧妙布置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它的优势在于以图像、图形去感染人,同时具备可观、可触的物质性、持续性等特点。因此,就营造一种艺术文化的育人环境而言,美术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以艺术的校园布置,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固定、持续地影响师生。比如,我们把学生的优秀课堂作业,师生参与的各类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艺等活动的优秀作品,美术兴趣小组的优秀作品等,一一展示于校内的艺术橱窗、书画长廊中;教室、走廊、楼梯、图书馆、办公室等都布置各类美术作品。学校同时可展示师生创作的壁画、文明礼貌宣传画、特色性标志牌、人文性警示语。学校的宣传墙,也要定期展示学生的文学艺术作品、校园生活图片、户外采风图片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会吸引学生驻足观赏,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不妨由学生动手布置教室的环境,如图书角的装饰、黑板报的设计、教师讲台的装饰和美化等。这样,在校园每个角落都能欣赏到一幅幅、一件件别具匠心、充满创意的作品,使参与者品尝成功的喜悦,使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师生时刻都感受到艺术氛围,有助于提高其艺术审美修养,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美的追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弘扬美术课程的实践精神,设计丰富的美术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

美术教育离不开美育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把在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和提升,学校和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好的实践舞台,他们的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各类活动中,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组织各类美术展览、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艺术节等,组织学生参与舞台、道具、服装、主题标志等设计,而这些活动都与美术知识息息相关,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挖掘学生的创作灵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例如:艺术节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参与实践。全程策划都让学生共同参与: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海报设计、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到文艺表演等,这涉及到八年级美术上册《多姿多彩的服装设计》《我们的青春风采》;八年级美术下册《七彩科技节》《校园艺术展演》等几课的内容,也正好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使艺术节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为营造校园文明、礼貌、和谐氛围提供了平台,也将校园文化浓缩于艺术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实践机会,又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学习中,以利于知识迁移。活动扩大了学生参加审美活动的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让学生锻炼了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与课外活动实践相结合,把美的“琼浆玉液”注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了一种积极奋进、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审美文化,有效抵制了低级庸俗的非主流文化冲击校园。

四、发展美术课程的人文特点,开发本土民间艺术,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