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19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1篇

为居民提供一般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辅导工作室(站)”,“阳光之家”,并坚持定期开放。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展预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使居民的一般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疏导。开展“精神康复进家庭”主题活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并进行效果评估。对严重的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及时送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居民的精神卫生知晓情况。评价标准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统一制订的《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卫生方面的一般知识、精神卫生机构的作用、精神疾病的常见病种和症状、求医方式、精神卫生宣传教育以及精神卫生服务等方面,共37项。肯定回答或正确回答大于≥27项者为知晓,18~26项者为部分知晓,≤17项为不知晓。知晓人数占调查人数之比为知晓率。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部分知晓率为33.0%;不知晓为28.0%;干预后知晓率为62.0%;部分知晓率为24.0%;不知晓率为14.0%。干预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知晓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同性别居民干预后精神卫生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P<0.05),而干预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率与年龄的关系干预前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干预后知晓率呈倒U形,知晓率最低的为40~4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知晓率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9,P<0.05)。除40~49岁年龄段外,干预后居民的精神卫生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x2=10.58,P<0.05)。知晓率与职业的关系干预后,无论工人、农民的知晓率均比干预前提高;干预前工人的知晓率高于农民。但干预后,农民的知晓率反而高于工人,干预后两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率与文化程度的关系小学组精神卫生知晓率,干预后和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中学组和大学组的精神卫生知晓率,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91和12.52,P<0.05。

40~49岁年龄段的对象知晓率低于2005年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青壮年忙于工作,无暇关心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关,这部分人群是我们今后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对象。知晓率与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的关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卫生知晓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农村的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且接触外界信息比女性广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强于女性有一定关系。从不同年龄组分析,知晓率随年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的知晓率相对最高,分析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干预后农民和无业人员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反而高于工人,说明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农民接受精神卫生健康宣教的机会比工人更多,提示做好在职工人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加强的重点。大学文化的对象的知晓率好于中学组,中学组又好于小学组,说明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农民兄弟,才能让精神卫生健康宣教深入人心。

对提升全体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对精神障碍的社区辨识能力还明显不足,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之一。精神卫生宣传应与常规宣传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创办社区板报、开设健康咨询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给社区居民,使普通人群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应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以提高精神卫生健康宣教的效果。青少年是精神卫生问题高发群体,也应列为精神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有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健康素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王丽琴 陈燕 钱春芳 单位: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2篇

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老年人为本,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老年人作为根本任务。真抓实干,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半年来老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创新老龄工作,树立“大老龄”理念

我办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开展深入基层为老年人服务”为载体,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开展了“走进农村,贴近老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找个别谈话等形式,倾听基层干部和老年人对老年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问民计、聚民智。确定调研提纲,写出了《关于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摸清了老年人口的发展态势,为市领导决策老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与成员单位共同协调,抓好老龄工作,形成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关注老龄问题,支持老龄工作,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大老龄格局。

二、抓住工作重点,加大老龄宣传力度

我们围绕老龄工作重点,通盘谋划,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环境,采取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老龄宣传形成。开展老龄工作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开展中老年人才艺大赛,通过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的文件精神,为自治区于月份开展统一发放老年人优待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另外我们还协助市两办组织市四家班子领导春节上门慰问百岁老人活动。市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敬老得到了市民的的好评。为社会营造了真心敬老,热心助老、一心为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抓好老年人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把老年人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来抓,建立老年人来信来访档案,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请求和相关问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一些老年人案件需要法律救助的我们通过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减半或免除诉讼费。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利益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迎接自治区评选“全国、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检查组到我市检查

、村典型、育亮点、显特色。在全市我们以重点建设新圩镇老协会,新圩镇梧村老协会、石窝镇老协会、新荣镇老协会、隆盛镇南禄村老协会和孝亲敬老(颖川山庄)教育基地为镇、村、市三级样板点,各个点都各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我们是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全面推动市镇村三级老协会建设。

、对标准,找不足,促完善。认真按照自治区评选“全国、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的评分标准,项项落实专人抓,责任到人,欠缺什么、该补什么,如何补充都落实到人。特别是老龄档案材料整理,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点点滴滴,逐条对比,反复核查,分类归档。形成了比较完整。衔接较好的老龄档案系列。

、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对自治区评先检查组在月份对我市的检查,我们能及时向市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制定评先检查方案,做到条理清晰,检查安排紧揍,时间合理,所到的被检点,能检出成绩,并富有特色。

、检查组满意、评价高

自治区评先检查组通过对我市的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老龄工作从点到面,从市到镇村,都做得较好,办公室档案齐整、完善、年度衔接等是全区县(市)级最完备的,老龄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编制、经费落实,为老服务设施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较好,镇村级老协会工作出色,所到的被检点 各项工作十分满意。据自治区老龄办领导综合检查组意见:我市老龄工作是全区较好的县市之一,确定我市为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并选定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材料已上报全国老龄委。

存在问题

市政府转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文件后,许多涉老部门迅速贯彻执行,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但有些部门至今还没有按规定要求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如市内公共汽车,还没有按规定为高龄老年人免费乘车,有些景点还没有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1根据自治区桂政发[]76号的文件精神,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优待证,具体按照自治区老龄办办证细则进行办理。我办将派员参加自治区老龄办的办证培训,后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随到随办。

2、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具体是交通运输局、旅游局、卫生局、文体局等窗口部门。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3篇

一、指导思想

2017年我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将坚持创新发展、项目推进、家庭关怀、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重点围绕老年教育、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社会参与等方面,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引入专业力量,扶持打造一批老年精神关爱品牌项目,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主要任务

1、探索养老与教育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各县(市)区要充分依托利用辖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在街道(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关爱之家、托老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有针对引进教学资源,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展演活动等形式,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要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开放大学、市县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为街道(镇)、社区(村)老年学校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建立学习辅导站点,满足基层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

2、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市、县两级老龄办要在“敬老月”、老年节期间,组织开展老年文体展演、送优秀文艺节目到社区和养老机构、慰问百岁老人等系列庆祝活动;联合当地体育局、老年体协共同做好2017年**省老年体育节**分会场的各项赛事活动。各县(市)区要注重培育选树一批优秀老年文体团队,发挥其丰富基层社区老年精神文化体育生活的示范指导作用,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文体活动品牌。

3、重视老年心理关爱服务。市、县(市)区要扶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依托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积极构建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重点做好病残、空巢、丧偶、临终等老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市老龄办拟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师范大学、**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主城区老龄办的协调配合下,开展“我实习、你受益”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服务社区老人,通过“少敬老”行动,让老年人亲近青年人、得到专业服务,也为大学生回馈社会、奉献爱心提供平台。

4、鼓励老有所为。市、县(市)区要积极支持各级老年协会、老年体协、老年科协、老年法律等老年社团,组织引导低龄健康、有专长、有热情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公益、养老服务、纠纷调解、邻里互助、科技文化、关心教育下一代等事务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各地要探索建立老年人参与志愿行动的工作机制,开展“老有所为”模范人物评选和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建立老年志愿者登记制度,确保2017年底辖区老年志愿者占老年人口比率达12%以上。

三、工作措施

今年的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继续以项目为载体,从3个层次予以推进。

1.积极争取省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市、县(市)区老龄办要宣传动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踊跃参加省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的投标申报工作,严格审查投标单位条件,指导监督项目实施。

2.做好市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申报实施。市老龄办面向主城区围绕老年教育、文体休闲、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4个方面,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结合实际打造可实施、可持续,且受老年人欢迎的精神关爱服务项目。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养老社会保障 社区

一、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

现在全世界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大致有70个,和先期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较大。到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03%,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到2020年要比现在纯增1个亿,将达到2.48亿。

与巨大数量同样重要的是老龄人口的质量变化。与祖辈相比,今天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要大得多,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300万,而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3067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还有,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大批人才逐渐进入到老龄队伍、他们的人数占老年人的比例将日益扩大。未来的老年人将会更健康,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并有更多的收入。因此,在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地区分布等方面,老龄人口呈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的时候是5%,到1999年就达到了10%。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当前,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正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

我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这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000到10000多美元,而我们国家19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才800多美元。即使到现在,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我们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有供养、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而且还产生了心理、文化、教育、交往、道德、法律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镇,农村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是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等,也给当代农村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劳动力结构老化。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更大,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中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这使得我国老年人总体上缺乏依靠自身力量安度晚年的条件。

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解决老龄化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新世纪中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就是:政府、企业界和家庭如何应对人数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需要、偏好和生活方式。这个问题要靠社会化的途径来应对,其中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来确保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本物质保障,调动老人及其家庭和社会一切力量来应对我国老龄社会的挑战。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了依靠社会保障、经济资助、生活照料以外,还需要精神安慰,来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对此,不仅儿女及亲属要给于老人亲情,也需要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

二、老年人精神健康现状及分析

健康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状态,健康包括了所有组成健康生活的交往活动和享受的能力,例如学习、享受快乐、欣赏新的经历的能力以及诸如交通、就餐等必要的个人自理的能力。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老人有明显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另据有关报道,中国现在有60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确诊的病人还在增加。老年痴呆症的流行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的事,现在中国患这种病的人数在迅速增加。

老年人离退休以后,从具有活力的社会劳动者、建设者变为赋闲者。他们中有的对地位和权利的失落还不适应,有的对某些社会行为失范产生了困惑和焦虑,还有的因为生活环境迅速变化产生怀旧心理和回归情绪,更有因为日常生活的孤单甚至因为空巢家庭产生孤独感、空虚感。这种改变让老年人心里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心态,新的矛盾。由于他们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在心理和行为上更多地表现出忧郁、消沉,常常会有人生苦短的凄凉感觉。而且,他们经常对医疗、待遇有意见,抱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家庭中的代际矛盾等。因此,帮助他们学会利用闲暇时间摆脱孤独、忧郁并健康地生活,促使他们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并感到生活有意义,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并与各种年龄的人和睦相处,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孤独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有专家分析,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状态,首先会带来情绪上的改变,表现出情感脆弱、容易灰心、进取心差、自卑、自责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

老人孤独引发的心理症状还会引发身体疾病,产生躯体障碍。老年人心情不好,心里的压抑就会在潜意识中转移到身体某个部位,表现为有些老人感到心慌气短、关节痛、便秘等。

有的空巢老人常年思念子孙,独居陋室,很少与人交流沟通,身体健康江河日下;身边缺少人照料,有的老人甚至猝死家中数日后才被发现。

三、养老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老年人往往有颐养天年、修心养生、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临终关怀的强烈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的有效供给则严重短缺。

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是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说,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条件在我国处于领先的位置。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

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此外,很多人还希望能享受“日间照料中心”即托老所的服务。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来完成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社区养老”。但现在的社区养老服务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事业还远远满足不了养老的需要,现有的养老机构收费偏高,与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还有距离,服务项目和内容也不够齐全。许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现有的养老机构中专业护理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护理人员的正规培训机构严重不足。

同样,在具有领先水平的上海,有政府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等模式,但也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2004年,上海养老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1.6%,比2003年增加0.1个百分点,而同期老年人口增长率为0.3%,养老床位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二是养老机构结构不平衡。郊区养老机构由于交通和医疗不便,虽然收费低,但老年人入住率不高,市中心不少养老机构条件并不好,却受到周边老人的欢迎,但又因为收费高制约了老年人的选择。三是居家养老质量无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人员较少,素质不够高,队伍不稳定;许多服务项目不健全,在为老人提供用餐、护理、就医等服务方面与老年人要求差距较大。

北京和上海的情况如此,其它城市就可想而知了,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老少边穷地区更是不容乐观。与城市相比,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同时,因为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打工,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难题,因此完善农村养老机构将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完善和健全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健康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口老龄化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紧迫的实际意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是老年人最现实、最强烈的需求。尊老、养老、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在家庭内,子女等晚辈以报恩之心尊重、爱护、善待老人,承担对老人的抚养与照料;而老人则以慈爱的心态关怀、爱护子孙后代。这样就能形成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和乐美满的家庭越多,整个社会的安宁祥和也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老年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涉及到千家万户。这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安康,有利于家庭和睦,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等。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能够吃饱穿暖,而且希望能够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完善提高,老年人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服务业为其创造条件。发展老年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增进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有的老人的丰富学识有待进一步挖掘。鼓励老年人与年青人接触和交流,既有利于培养“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的延承,又有利于吸取老一辈的精神财富,也有利于愉悦老人的精神。我们要尊重和学习老年人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据报道,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创造的价值,要比一个青年人多3倍。老员工有经验,有的还拥有专利,理解能力极强,工作刻苦认真,不大计较薪金待遇。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500多万人,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下的约占70%,具有中高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占70%。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发展、老年人知识技能的平均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老年服务业自身得到发展,那么也就增加了相关商品的种类,扩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扩大了就业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老年服务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建议

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具有新困难和新机遇的前沿问题。老龄化的规模以及它在未来几十年会出现的多样性将会挑战国家的现行政策和现存机构的工作。政策的视野要跳出“老而穷”或“老而残”的局限,来面对多样性的挑战。

1、倡导中国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让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风气逐渐成为社会的崇尚。鼓励家庭敬老爱老,发挥家庭资源直接、便利、可靠的养老功能;同时广泛发动全社会青年多与父母沟通、交谈聊天,孝敬长辈,关心老人的精神健康。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做尊老爱老的带头人,车上为老人让座,行走让老人先行,在传统节日里,教育青少年尊老、爱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2、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区别对待,给予政策扶持;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老人,根据本地区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

3、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依靠社会的力量向家庭提供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顾,充分享受社会及儿女亲情的温暖。建立健全社区的针对老年人的信息化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建立高龄、空巢老人的数据库,尽可能地为他们安装应急呼救等便民装置。建立定期对高龄、空巢老人进行走访和关心的制度。社区建立老年人心理医疗体系,依托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组织专业人员为老人做心理咨询等。社区要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继续教育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吃饭、锻炼、沟通、学习和聚会的场所,使老年人掌握消闲知识和技能,使其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开办老龄人学校和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生活的幸福程度。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能够吃饱穿暖,而且希望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完善提高,以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老年服务业为其创造条件。

5、鼓励在每个社区都建立老年人协会,以满足老年人的归属和精神需求。政府要从物力和政策上支持老年人协会,赋予这个组织合法性和一定的权威性。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5篇

【关键词】 老年人 生活状态 精神关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苦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出了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以科学发展方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努力提高老年人物质保障水平,还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健康,构建完善的老年精神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服务需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组织了由实践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构成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8―10月对本市老年人群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研究背景

1986年镇江市以超前全国14年的水平跨入老龄化社会。经过近30年的发展,镇江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全市老年人(即60岁及以上人群,下同)总计49.36万人,占总人口15.85%,年均增长率达3.53%。其中高龄老人(即80岁及以上老人,下同)增长率达6.39%,明显高于老年人总体增长率,仅2010年就新增高龄老人28,357人。

相关调查表明,老年人口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龄老人失能率偏高。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够自理的比例达29.4%,需要介助和介护的分别为19.8%和9.6%,总照料比达58.8%,即超过半数的高龄老人需要家庭及社会的照料或扶助,老年失能问题十分突出。据预测,未来40年,高龄老人数量始终呈增长态势。二是整体健康状况不理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分别占58.2%和33.1%;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很好和比较好的分别占22.2%和32.1%,一般的为35.5%;健康状况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10.2%。86.4%的人身患1―5种疾病,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四大类,仅心脑血管疾病一项患病率高达61.2%。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日趋严峻。近30年,镇江市家庭人口规模日趋小型化,户均人数从1982年3.81人,降至2010年的2.92人,降幅达76.6%。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老年“空巢”家庭超过11万户,涉及17.5万老年人,空巢率达35.4%。老年家庭空巢化所带来的问题,除老年生活照料之外,还有因寂寞孤独生发的心理困惑,如焦虑、抑郁、颓丧、自卑、无助、无意义感、无价值感,乃至自我抵毁、自我放弃等,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老年自杀、犯罪,迫切需要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高度重视老年精神关爱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实现样本均衡,此次调查采取“立意抽样”和“整楼群抽样”相结合方式。在“立意抽样”上,分别在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拆迁安置区、养老机构和失独家庭中进行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000人。在“整楼群抽样”上,在城市,以社区楼栋为单位,逐个实现整楼栋老年人的全覆盖,直至满足本社区问卷调查所需人数;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逐个实现整个村民小组老年人的全覆盖,直至满足本村问卷调查所需人数。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持问卷一对一(高龄老人、低文化老人)或一对多(中低龄老人)地进行调查。经统计,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87份,调查有效率94.35%。在有效调查对象中,男性966人,女性921人,分别占51.2%和48.8%。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70.78±8.63岁。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镇江市老年精神关爱现状调查》在参考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等相关研究工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分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心理情绪、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五个部分,侧重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照料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社会照料等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问卷共计22题,调查结束后全部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经济收入

老年人月收入1806―3000元占34%;领取低保金的占24.9%;1481―1805元占18%;521―1480元占13.3%;3001元及以上占9.73%。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中生活比较富裕的接近10%,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的占43.7%。

不同地区老年人收入差异明显。拆迁安置区低保老人占44.6%;低收入(521―1480元)中失独老人占44.2%;中等收入(1481―1805元)老人1/3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中高收入(1806―3000元)和高收入主要为城市社区老人(48.7%,50.0%)。经统计,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由此,低保和低收入老年人主要是拆迁安置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他们会遭遇到更多的生活困难。

2、健康状况

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健康的351人,占18.8%;比较健康的410人,占21.9%;健康状况一般的595人,占31.8%;健康状况远不如从前的240人,占12.8%;疾病缠身的274人,占14.7%。同类归并,健康和比较健康的占40.7%,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为27.5%,2/5的老年人自觉健康状况优良。从生活地区及状态考察,生活在养老机构和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人,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比例均不超过10%,甚至低至0.3%,这两类老年人有着更多的健康问题。

3、婚姻状况

在调查样本中,有配偶1278人,占67.6%;丧偶548人,占29%;未婚20人,占1.06%;离异43人,占2.28%。从年龄上看,丧偶老年人平均76.6岁,这个年龄段老年人多半有因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生理衰退,如听力视力下降、体力下降、反应迟缓、行动困难,同时又是各种老年疾病高发期,容易在吃饭、穿衣、购物、行走、洗澡、入厕、理财、打电话等日常生活方面遇到困难,老伴的缺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老年人由丧偶引发的孤独、焦虑、自卑、空虚、无意义感等而成为老年心理障碍发生乃至自杀的易感人群。

丧偶老年人中,失独者占10.9%;离异老年人中,失独者占21.4%,失独再失偶,无疑是雪上加霜,日后可能加重社会照料的压力。离异、未婚和丧偶三类老年人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5.7%、20.0%和27.9%。有配偶的老年人中,仅有5.5%的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可见,无偶且需照料是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原因之一。

4、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于两老相伴或独处的老年人来说亲子关系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表明,来自儿女的情感关爱和悉心照料是老年人生命中重要支撑力量,是他们生活信心的重要来源。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生育数量

调查发现,除失独老年人之外,21位老年人终身没有生育。在有生育的老年人中,生育5个、4个、3个和2个孩子的比例分别占4.3%、10%、26.5%和38%;“独生子女”占20%。从年龄分析,60―69岁,独生子女家庭占33%。因此,从家庭照料人力资源角度考察,低龄老年人拥有的家庭人力资源最为匮乏。

(2)居住方式

从居住方式看,老年人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仅占46.8%,即半数以上老年人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从年龄上看,居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居家老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可见老年人在生活能够自理以及家中有人照料的情况下,倾向于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中,一般不会入住养老机构。

(3)子女探望问候父母情况

这些老人的子女中,16.9%的人每天回家,59.2%的人隔几天回家一次;通过电话问候老年父母,13.2%的子女每天问候,69.2%的子女隔几天问候一次,也有1.1%的子女从不打电话问候。

(4)两代人之间的经济互动

经济互动即经济关系,指老年人在经济上资助儿女或儿女在经济上补贴老年人。经济独立是心理独立的重要前提,心理独立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亲子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儿女在经济上是否依赖老年父母资助、资助数额的多少,与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体验高度相关。而老年父母是否能够得到儿女的经济补贴,又是老人幸福感和满意感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之一。调查发现,老年人资助子女比例为15.3%,且40.2%为城市社区老人,农村没有一例。子女补贴老年父母的比例占23.1%,其中,32.5%为拆迁安置地老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最强。按老人收入统计,在接受孩子补贴的老人中,72.6%为低保老人。两者对比可以看到:其一,子女补贴老人多于老人资助子女,前者占23.1%,后者为15.3%。其二,老人资助子女的平均数额高于子女补贴老人,前者为660.87元,后者为495.57元。第三,低保老人和拆迁安置老年人的子女经济负担最重。第四,超过16%的低保老人仍在经济上资助子女,表明他们还需承受来自子女们生活压力。

5、心理健康

(1)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老年人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具体表现以下特点:女性好于男性,中龄老人(70―79岁)好于低龄和高龄老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好于其他职业老年人群,配偶健在的好于丧偶和离异的,生活在家中的好于养老机构的,子女健在的好于失独老人。经统计检验,除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之外,其他各类型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01)。值得注意的是,城乡结合部、失独老年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老年群体(P≤0.001),总体得分在中等至较差之间。

(2)消极心理体验

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消极心理体验按占比排序分别有七个方面:一是沮丧感占51.1%,“很想做点事情,但精力和体力远不如从前了,常常感到沮丧”;二是空虚感占35.9%,“成天都没事情做,不知怎么打发时间”;三是无意义感占35.3%,自认为是“坐吃等死”,生活没有意思,人生没有价值;四是苦闷感约占30%,主要是缺少沟通对象,29.4%的人“心中有了烦恼,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30.6%的人“说话时,儿女总是嫌我唠叨,很不耐烦”;五是单调感占22.2%,感到“生活单调乏味,成天就是吃饭睡觉,一点乐趣也没有”;六是孤独感、寂寞感占14.2%,“儿女不常回家,家里面总是冷冷清清的,感到孤独”;七是无助感占13.8%,“遇到困难不知向谁求助,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求助”。

(3)主观幸福感

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总体表现在生活中以正性体验为主,情感中多为正性情感;生活情绪较为乐观,生活态度较积极。

四、构建老年精神健康保障体系

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实现。构建一个多元互补互助共进和谐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其基本架构可概括为“2351”(如图1所示)。所谓“2”,指外服务和内服务两个子系统。外服务,指由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内服务,指由老年人所在家庭成员和老年人自身提供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3”指三种服务模式,即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和家庭及个人服务。其中社会服务由社区和社会组织两个要素组成。“5”指五个服务来源,即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之间的个人服务。“1”指一个中心,即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全方位地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五个服务来源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辅相成。

1、政府服务

一是制度设计。建立健全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制度。二是政策支持。通过制订相关政策,特别是护理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服务人员的职业定位和劳动保障政策等。三是财政投入。将老年精神健康服务纳入财政预算,提供财政支持。四是社会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事权结合,强化管理,为保障体系提供规范化支持。五是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的大爱精神,营造慈爱友善、相互扶助的社会风气,为保障体系提供社会支持。六是托底服务。为丧失养老能力的失能失智失独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无忧无虑,安享晚年。

2、社会服务

担当老年精神健康服务社会职责的主要是两大类组织:一是社区,二是社会组织。社区是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体系的现实落点,要着力在社区打造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健康呵护、社会参与、安全守护和权利维护“六个中心”,全面介入老年精神生活,把精神健康服务做深做实。社会组织包括各种从事老年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专家学者,他们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心理温暖传递、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知识讲授、心理困惑疏导和心理障碍排解。

3、家庭及个人服务

家庭是老年人最直接最重要的精神健康源泉,在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中主要承担四大内容,即心理支持、心理照料、心理慰藉和呵护。特别是要发挥老年人助医、助购、助聊、助浴、助乐、助康等方面的自助和互助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力资源。老年人个体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同龄人提供心理互助,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健康水平。

构建老年精神健康保障体系,除了确立现代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外,还需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第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路径应该是多元化切入,既有软件建设,也有硬件建设;既有物质服务,也有精神服务;既有健康满足,也有自我实现满足,覆盖老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老年人全面受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要从室外空间与建筑、居住条件、社会参与、社会包容、社区支持、健康服务六个方面深化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全面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连结在一起”,降低或减少“晚年时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风险”,“促进享有各种权利并增加获取服务的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享有安全而尊严的生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社区全面普及老年大学(学校),不断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人际互动和社会尊重的自我需要。

第三,大力发展老年休闲文化。一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要使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等艺术殿堂,在科学知识的引领下,建立起科学的信念、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弘扬传统艺术,营造艺术氛围。通过设定“老年艺术周”,组织老年人文艺专场演出,举办老年文艺汇演、老年书画摄影展览等形式,让老年人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三是挖掘游憩内含,培育游憩文化。让老年人在游憩中开阔心胸、宽广眼界,摆脱生活中各种烦恼,提高心理健康水准。

第四,创新“时间银行”。为了把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落实到位,一是设立“志愿者节”,唤起居民和单位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时间储蓄社会化”。二是建立“助老基金会”,向社会征募资金、接受捐赠,用以支付为老服务项目,让“社会向老年人赠予时间”。三是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动员高等院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养老社会服务领域,实现“向年轻人借时间”。四是改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由街道与社区养老护理员签订正式合同,实施“政府合同管理”。对于特别优秀的养老护理员,由政府为其购买社保,实现“政府购买时间”。五是组织老年文体活动。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基层老年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延长老年健康时间,属于“创造时间”。通过以上方式,创新时间储蓄,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的时间储蓄的模式,确保老年精神健康服务到位、到人、到心。

【参考文献】

[1] 安艳:失独老年人养老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 战伟平:失独者需要状况的探索性研究研究[D].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

[3] 管向梅: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探讨――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J].社会福利,2014(8).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6篇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认识贯彻落实《意见》的重大意义。《意见》的出台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全面加强老龄工作、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省老龄事业发展跨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好《意见》,对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龄工作全局,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实现我市“两个率先”目标、建设和谐宜人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率先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推动老龄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

(二)认清我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1983年我市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至200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4.9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4%。我市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出进入早、基数大、增长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据预测,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24.6%。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利益关系等发生重大变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把握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老龄事业发展,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严峻形势,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尚未形成广泛共识;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老龄工作的要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保障对象之间的差距较大;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明确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老龄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围绕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

(五)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所有老年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纯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四项制度为架构的养老保障体系。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工作,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落实政府保养人员保养金正常调整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逐步提高无社会养老保障收入来源的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发放标准,确保覆盖率100%;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5%;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所有老年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到2010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巩固在8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60%,新农合参保老年人住院费用制度范围内补偿率达到50%,门诊补偿率达到35%。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方便老年人看病。

(七)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全面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按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建立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根据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建立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落实企业持独生子女光荣证的职工退休一次性奖励政策,并建立长效发放机制。落实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政府主办的公园、旅游景点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城市公共汽车和地铁、政府主办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坐和开放,对60-69岁老年人实行优惠。为7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免费乘坐公交车意外伤害保险。外地来锡的老年人,同等享受上述优待待遇。政府主办的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对70岁以上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长途客运、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待服务。完善“尊老金”制度,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9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85-8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50元。市级财政承担崇安区、南长区、*区所需“尊老金”资金的70%,各市(县)区的“尊老金”支出渠道,由当地政府(管委会)确定。利用社会信息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特定老年人提供信息支援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生活服务和应急救助。

(八)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实行分类施保,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孤老和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发20%低保金。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做好低保边缘困难老年人的帮困救助工作,加大因突发事件造成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救助力度。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纯老年人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济困助老作用。

(九)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加强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市老年病医院为我市老年病防治中心。针对老年病共性致病因素,完善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综合医院都要设立老年病科,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特殊医疗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每个街道(镇)应有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制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为老年人开展电话约诊、家庭病床、上门服务、方便就医等项目,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免费为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两年为老年人做一次健康检查,实行不间断的健康管理。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建立契约医疗服务制度。

三、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投资多元、管理规范、队伍专业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养老服务规划落实。出台和落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确保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2012年达到3张,2015年达到3.4张,2020年达到4张以上。着力推进特殊机构建设。各市(县)区都要建立一所政府主办的福利型、保障型(五保、三无等特殊老人)养老服务机构;市区、江阴市和宜兴市均要建有一所特殊功能养老机构,以满足失能和残障等特殊老人的需求;推广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市区、江阴市和宜兴市分别至少确定1所“爱心护理院”。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托老所)建设应纳入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到2012年,城市社区基本建立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40%的农村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到2015年,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十一)完善养老服务资助政策。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资金提高至每张最高5000元,市、区两级财政按8:2比例分担。对达到《*市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实住床位,每月分别给予全护理100元、半护理80元、自理60元的日常运营补贴,资金由市区两级分担。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补贴标准。市级对独立建设或依托其它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的不同类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分别给予6万元和3万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区级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各区还应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和服务老人数量等情况,每年给予适当的日常运营补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招用符合领取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政府按规定给予补贴。提升对特定对象购买养老服务资助水平。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落实高龄贫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的政策,逐步扩大覆盖面。

(十二)加大对老年服务机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老年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对老年服务机构的用电、用气、用水费用按照民用价格标准收取,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用酌情给予减免;电话、网络和数字电视的初装费、设备购置费实行优惠价格,电话、网络使用费按民用价格收取,数字电视收视费按单位终端总数的10%收取。确保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土地供应,按《*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充分预留好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用地。按省有关规定,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投资兴建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规费减免;社会投资兴建的其它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供地。着力解决养老机构老人就医难的突出问题,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养老机构,可申办医疗执业许可证;对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应与所在辖区医疗部门合作,可按国家医改政策探索设立医务室或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其医疗服务,满足住养老人医疗服务需求。

(十三)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制定出台《*市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和《*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依托社会组织,实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评估,强化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管理。开展养老服务机构人员资格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倡导社会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支持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

(十四)制定老年服务产业规划。将老年服务产业纳入全市现代服务业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培育大型老年服务龙头企业,打造老年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将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与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推进全市老年服务业产值明显增长。各级政府在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扶持老年服务业发展的经费。

(十五)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鼓励和扶持开发老年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优先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社区服务和老年特殊用品等产业。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推出适宜老年人的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积极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产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专卖店和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等,促进流通、扩大销售。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五、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十六)重视心理关爱。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志愿者服务和精神产品提供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落实“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扶持建立老年心理服务组织和服务网络,积极创建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培训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街道(镇)及有条件的社区(村)要设立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开展心理健康和科学生命观等方面的教育。

(十七)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列入终身教育体系,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水平。市老年大学要成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老年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市(县)区和街道(镇)都要建有老年大学(学校),社区(村)要建立老年学校(分校)。办好空中老年大学,利用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或居家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教育,在老年人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2012年,全市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5%以上。

(十八)丰富文化生活。各级都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群众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文化、出版等部门要组织力量,多出面向老年人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继续办好*老年生活周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要开设老年专栏。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部门要着力健全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使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到60%以上。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办好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切实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中发挥示范作用。市(县)区都要建有能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体育健身服务的多功能老年活动中心,街道(镇)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室),社区(村)建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活动场地。各级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中要每年安排一定经费,支持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

(十九)参与社会发展。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等活动,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开发老年人才市场,建立老年人才资源信息库,将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列入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加强老年社团和老年群众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二十)保障合法权益。各级司法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比较突出的涉老案件要及时回访。各级公安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惩处。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六、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老龄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部署,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发展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定期督查评估,健全考核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二)强化机构职能。各级老龄委是各级党委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检查指导职能。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切实加强各级老龄委办公室建设,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落实人员编制。切实保障老龄工作经费,市财政仍按老年人口每人每年2元、1元的标准安排老年活动和教育经费,各市(县)区、街道(镇)分别根据辖区老年人口数量,按不低于市级财政安排标准相应安排经费。重视老龄事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派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从事老龄工作。建立健全老年人协会网络,充分发挥老年社会组织在老龄工作中的作用。推进老龄工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老龄工作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创新老龄工作体制,适时整合老龄、老干部及退管工作的机构和职能,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适应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三)加大财力投入。各级政府要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公共财政向老有所养等涉及民生的社会建设项目倾斜,切实保障老龄事业发展经费,按照相关规定安排足额资金,并在财力增长情况下逐步增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事业发展。

(二十四)营造发展环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新闻、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办好老年宣传栏目,努力建设好老龄宣传文化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把敬老宣传教育作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部门要组织实施《*市中小学生(幼儿园)敬老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编写敬老教材,进行敬老道德教育施教实践。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要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和谐家庭和孝亲敬老评比等活动。结合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敬老先进集体和个人等创建活动,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努力形成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和生态人文环境。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7篇

论文关键词 低龄老人 高龄老人 社区志愿服务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其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动员和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积累一生的精神财富奉献给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繁多,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开展的活动可谓寥寥数几,本文通过“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行性的论证,意在探索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积极老龄化”形式。

一、低龄和高龄的涵义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囿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是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Www.133229.coM故低龄可指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高龄可指年龄在80岁左右,缺乏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人。因此笔者将“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描述为在社区中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服务的低龄老人,自愿地有偿或无偿为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志愿活动。

二、“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形式,其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现实的强烈需求,基于高龄照顾的需求和“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指出“低龄助高龄”不仅符合现实需求而且是“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第二,“低龄助高龄”的可行性,基于对低龄老人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服务内容的介绍,说明低龄老人有能力胜任职责,能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低龄助高龄”——“需在可行”

第一,满足高龄老人的照顾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特别是高龄老人数目的不断增加,导致“未富先老”下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机构养老又因缺少人情味,官僚作风严重而日显弊端。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而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在资源供应、设施建设还是制度保障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顾此失彼的难题。因此,必须寻找和挖掘新的方式和资源,弥补及完善在日常照顾、医护照看以及应急服务等方面的缺口和不足。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而言,缓解养老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即可通过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和优势。其中,低龄老人是其重要的资源优势。

第二,符合“积极老龄化”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积极老龄化”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涵义,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满足了其照顾的需求即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低龄助高龄”作为一项制度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加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的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的、可心的和低成本的服务是高龄老人和老人家庭的共同渴求的。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即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再次,“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总之,“低龄助高龄”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利平台,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低龄老人——“势在可行”

通过“需在必行”的阐述,得知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市场的照顾需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可谓为“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宝鸡市渭滨区为例,老年人的(60岁以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6%,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83%。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六十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潘穆,1986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这部分老人闲暇时间利用较单一和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高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在照顾需求存在和迫切的前提之下,有可能、有能力、有优势向需方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三)“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适在可行”

有了“需”的存在和“势”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性特别照顾的比例等于65岁至79岁老人的5被左右,照料需求相当旺盛。“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理代办等。比如苏州市金阊区“金阿姨”志愿团队提供的一日一敲门服务以及苏州吴门桥街道的“爱心厨房”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又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第三,休闲助乐方面,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高龄老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熟悉掌握较少。在休闲娱乐方面想做而不能做的太少,低龄老人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实心计划”比如,书法绘画、养花鱼鸟、插花茶艺、垂钓棋艺、踏青散步等等。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8篇

一、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市普惠制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做好高龄津贴发放工作。启动市、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四级网络建设。重点做好市城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联合规划、土地等部门做好市中心城区及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布局规划及相应土地、社区用房储备计划。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

二、认真做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今年是贯彻实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注重数据性指标的实施进度,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及时解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继续督促尚未以政府文件出台规划的县区及早出台规划。

三、继续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年初,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基层老年协会的基本任务和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六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督促县(区)按编制配齐老龄办工作人员、专编专用,100%的乡镇(街道)老龄委要明确有专职常务副主任和专兼职办公人员,80%村(社区)要建立健全老年人协会。乡镇(街道)和村(居)老龄组织机构通过抓好“六有六簿五上墙”基础工作,实施“四个一”工程,开展“五有二查一公布”等养老互助活动,发挥村老协作用,组织农村老人互助养老,重点是对留守、空巢老人进行扶助。以城乡高龄津贴的申请、审核、上报为抓手,做实村(居)老协。以点带面,推动老龄工作示范点培育和推广工作。

四、组织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结合第三届敬老月活动和第五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全国敬老文明号”评选表彰列为国家评选表彰常设项目,表彰周期为3年,分全国、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四级创建。要在市、县、乡、村,尤其是在各行业各系统服务单位和窗口单位开展广泛动员、进行深入宣传,形成争创氛围。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省和市级敬老文明号。

五、学习贯彻十精神,结合老年两节开展系列宣传庆祝活动。为庆祝党的十胜利召开,市老龄委将组织广大老年群众学习十精神,发挥老年群团作用,结合系列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筹备和主办在寿县举行的第九届全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继续推动县区成立老年体协。组织参加省第三届老年文艺调演。参加省第三届十大福星和第五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部署和举办市第三届老龄新闻奖评选表彰活动,召开全市老龄宣传工作会议。

做好老年“两节”、元旦春节期间的宣传庆祝活动。办好内刊《老龄工作动态》和“老龄网”。做好《中国老年•下半月版》发行征订工作。

六、加强老龄科研。结合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强老龄科研工作。加强新成立的市老年学学会工作,召开一次年会。加强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基地建设,完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下达的科研任务,积极筹备拟在我市召开的全国老龄科研基地建设研讨会。

七、继续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贯彻落实《省实施〈老年法〉办法》,加强优待督查。落实市人大调研意见精神,努力从机制上解决老年人乘车投诉问题。

八、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第9篇

2*年3月28日,全省市州地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紫林宾馆召开。九个市州地民政局长、老龄办专职副主任,省老龄委23个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的主要讲话精神及贵州省副省长、省老龄常务副主任肖永安在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对2*年全省老龄工作提出的要求。省民政厅厅长、省老龄办主任郭猛总结了20*年全省老龄工作,安排部署了2*年的工作任务。会议还对20*年荣获“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及20*年全省老龄工作业务目标考核情况进行通报。我市有四个单位荣获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称号,他们是:市法律援助中心、水城县法律援助中心、钟山区法院民事一庭、盘县老龄办;有十位同志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他们是:*;有两个村两个社区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称号,他们是:盘县老厂镇色绿村、水城县猴场乡红星村、钟山区凤凰街道广场社区、六枝平寨那固坝社区。市老龄办在20*年度全省老龄工作业务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二、会议的主要精神

(一)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委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的主要讲话精神

回良玉在回顾总结20*年老龄工作时说,20*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各部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老龄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一是老龄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去年,召开了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同时,修订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确保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编制印发了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老年体育等发展规划,以及与老年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等。二是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超过1.86亿人,比上年底增加1162万人;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全面提高,其中3966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69.2元,是历年来最高的一次。三是为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各地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扶持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福利服务。四是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各地围绕纪念《老年法》实施十周年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宣传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执法检查,老年维权工作力度加大,全社会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地出台了许多针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措施,从多方面对老年人实行优先、优待和减免服务。五是基层老龄工作有所加强。各地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基层老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得到较快发展。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年全国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达到2.6万所,在校学员超过230万人。

回良玉指出:2*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做好今年的老龄工作,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和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肖永安在省老龄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对2*年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要筹备召开第二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第二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拟在今年下半年召开。老龄办和有关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第一次全省老龄工作会议以来我省老龄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老龄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我省老龄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要认真贯彻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于去年底经省政府批准下发。这个规划是我省“十一五”时期开展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各部门要把落实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摆到重要位置,围绕老年人生活保障、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业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要切实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基层老龄工作是我们的工作基点,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三级老龄工作组织网络,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工作经费,确保各级老龄办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要做好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情况的研究工作。我省20*年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成为“老年型”省份。20*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481.56万人,占总人口的12.25%。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且高龄老人进一步增加。为进一步摸清我省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我省老龄问题的基本情况,老龄办要认真组织协调省有关部门,做好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的课题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老龄工作和老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要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解决“空巢”家庭、高龄老人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老龄办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和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老龄办、发改委、民政、财政等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扶持民办为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郭猛在全省市州地老龄办主任会议上对20*年全省老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年全省老龄工作作了安排

郭猛在总结时说,20*年全省老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老龄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老龄委第六次全体会议和要求和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老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为我省老龄工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省老龄委立即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省政协主席、省老龄委主任孙淦,副省长、省老龄委常务副主任肖永安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对省老龄委成员单位实施目标考核工作、按老年人口数提取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由省财政拨专款对全省百岁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等问题。

老年节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走访慰问了*市部分老领导、老村干、老教授、老劳模和百岁老人,看望了省老年大学学员。*、安顺、*等地及许多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也分别到医院、敬老院、社区和农村看望慰问贫困老人和百岁老人。

2、省老龄委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共同做好老龄工作

省劳动保障厅在20*年至20*年期间2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57元。发放基本养老金50.6亿元,确保了全省参保企业53.12万名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省财政厅拨付资金4862万元解决了1959名困难企业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和949名省属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统筹外项目费用。省民政厅继续实施包括五保户在内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20*年省财政安排1.89亿元的专项资金定期救助农村特困群众,110万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的救助金,10万名农村五保对象得到了供养。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资金4.15亿元,确保了包括贫困老人在内的全省51.*万名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已在*市部分区(市、县)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62万名农村居民被纳入保障范围。省发改委也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全省“十一五”基本设施建设规划,并拟对全省68个非经济强县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给予支持。省卫生厅组织培训了136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为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省司法厅积极倡导律师协会、公证部门和法律援助部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省委组织部与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做好老党员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对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发放了生活补贴。省建设厅严格执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设设计标准》等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指导城市规划配置老年人服务设施,确保了老年人居住建设的设计质量。省委老干部局认真贯彻落实离退休老干部和遗孀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团省委继续开展“金晖行动”,拓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范围。省妇联深入基层开展老年妇女问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妇女的维权、家庭、养老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职能优势,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对老龄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省新闻出版局积极扶持《晚晴》、《贵州老年报》的健康发展。省民宗委深入铜仁地区石阡县,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老年法。省老年大学20*年编制了《贵州省老年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全省新建老年大学(学校)60余所。省教育厅积极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省人事厅充实调整了离退休专家数据库,组织部分省直单位退休专家赴*市乌当区进行科技帮扶。省直工委、省总工会、省体育局都组织了各类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3、各级老龄办认真履行职责,推动了各项老龄工作的开展

①制定《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老龄办会同23个成员单位和9个市(州、地)老龄办编制了《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于20*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以黔府发[20*]44号文正式颁布实行。*市、*市年底正式出台了本地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②全面推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老年维权机构。经省编办批准,省老龄办增设了维权处,增加了3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黔西南州老龄办、从江县老龄办等地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老年法》。省老龄办与《贵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敬老爱老助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征文活动”,全省各地纷纷采取设点咨询、文艺演出、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老年法》。三是为老年人办实事。从20*年起由省财政每年拨专款发放全省百岁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00元。黔南州对百岁以上老年人由各县(市)财政每人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补助;对95岁至99岁非财政供养老年人每人每月发给30元生活补助费。*市老龄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60岁以上老年人解决免费乘坐公交车的问题。安顺市筹建了“安顺市助老志愿者协会”。四是继续开展老年旅游活动。省老龄办和省民政厅联合开展“红色之旅”老年旅游公益活动。组织150名基层老劳模、老村干和老优抚对象免费旅游了北京、河北等地。

③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扩大老龄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20*年全省各级老龄办配合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全国老龄维权示范岗”、“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全省35个单位获“全国老龄维权示范岗”称号,76个村居(社区)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称号,69名人获“孝亲敬老之星”,受到全国老龄委的表彰。*市、*市、黔西南州还召开了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④加强老龄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讨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省老龄办制定了《20*年调研课题分解表》,组织几个调研工作组先后到毕节地区、遵义市、*市、*市和黔南州,对当地居家养老情况和开展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进行调研,撰写了典型材料和调研报告。二是加强了老年学术机构建设和理论研讨。20*年初省老年学学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对学会成员进行换届选举,组成新一届贵州省老年学学会,副省长肖永安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7月和12月又分别召开省老年学学会理事会和20*年省老年学学术年会,探讨搞好学会建设和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等问题。通过加强老年学术机构建设和开展老年学术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我省老龄工作的理论基础。

⑤抓好基层老龄工作,加固老龄工作的基础

20*年召开了全省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各地基层老年协会代表交流了当地基层老年协会的建设情况,省老龄办经筛选编印了《全省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下发各地。*市老龄办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村)老龄工作的通知》。盘县老龄办对辖区内12个村级老年协会分别拨给建设扶助金2000元(共计24000元),加强了全县老年协会的建设。

⑥加强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自身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老龄工作经费。根据省老龄委第六次全体会议决定,从20*年起省财政在原有基础上追加省老龄办100万元老龄事业发展经费,今后随经济发展将逐年提高老龄事业发展经费。二是开展老龄工作干部培训。20*年我省组织5名老龄工作干部参加了全国老龄办第三期老龄工作干部培训班。8月又组织老龄办干部24人赴陕甘宁新四省(区)学习考察。三是开展对市(州、地)老龄办和省直成员单位业务目标考核工作。年初省老龄办印发了市(州、地)老龄办20*年度业务目标内容,并于年底对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评比。2*年3月,省老龄办组织三个考核组,分别到各成员单位进行现场考核。各成员单位领导十分重视,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郭猛对2*年全省老龄工作的安排是: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省老龄委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

各级老龄办和各成员单位要积极贯彻省老龄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和全省市(州、地)老龄办主任会议精神,按照会议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积极筹备在下半年召开贵州省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抓好《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落实。

第二,切实加强基层老龄工作

各级老龄办要高度重视基层老龄工作,建立健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按照“巩固、加强、发展”的原则,继续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全省80%的村(居)委会建设老年协会。已经成立的老年协会要开展工作。

第三,探索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爱心护理工作”试点工作

根据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经验交流会精神,各级老龄办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加快推动我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市云岩区、南明区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探索服务模式,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在*市要抓好“爱心护理院”建设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第四,做好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

根据全国老龄办《关于做好各地分布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情况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省老龄办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完成我省20*年至2020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的课题研究。同时,各市(州、地)老龄办要高度重视学会建设,还未成立老年学学会的在年底前一定要把机构建设起来。已经建立的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老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认真组织开展“银龄行动”

“银龄行动”是新时期实现“老有所为”的积极探索。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条件的地区和老龄委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老年知识分子人才数据库,制定开展“银龄行动”的计划(方案),各级老龄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牵头的作用,争取有关部门对“银龄行动”的支持,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扩大“银铃行动”的影响。省老龄办拟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2个县进行试点,以推动全省“银龄行动”的开展。

第六,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维权工作

各级老龄办将建立维权工作机构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增设维权机构;要加强与涉老部门的综合协调,推动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重点关注农村空巢、隔代老年人及病残、贫困等弱势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途径;要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推进老年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

第七,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根据全国老龄办《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研,为出台《贵州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供依据。要积极配合全国老龄办完成关于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等调研课题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调研工作。

第八,切实加强宣传工作

各级老龄办要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继续抓好老龄工作方针和《老年法》的宣传,围绕“六个老有”大力宣传老龄工作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和老龄问题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扩大老龄工作的社会影响。要重点抓好老年节的各项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第九,加强老龄工作队伍自身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