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7:48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1篇

关键词: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重点

一、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1.干部经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未严格执行对于目前经济审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大多是离任后的审计工作。离任审计实施的时间一般在被审计人员到新的岗位之后,审计人员才开始介入进行审计,使得审计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长此以往,审计在乡镇干部中缺少威慑力,违纪违规以至于违法有更大胆量,致使干部经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未严格执行。

2.审计定位不准,审计人员认识不足

实现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政策执行,如果审计定位不准,审计人员认识不足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迟缓、政治的稳定不够和社会的进步的不足,因此把审计定位准确,审计人员认识充足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来保证审计的实效[1]。

3.党政领导权责不清

乡镇稳定是政权的稳定的前提,乡镇的改革是国家改革的前沿,乡镇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在现实的乡镇干部中,由于对乡镇政府职能界定有些模糊,乡镇政府职权有弱化现象,考核体系有待更加合理化,乡镇政府拥有有限的权力,却有无限的责任承担着。

二、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审计工作受到干预

多数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在已经调离前工作岗位,以为因为这样就不想管、管不了那些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前任干部留下的问题与己无关,更不配合审计工作,是审计工作难上加难。由于离任审计是对前任领导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审计,对单位违纪行为的处罚,使现任领导不愿意接受,很难接受,造成问题难以纠正,审计决定难以执行[2]。2.经济责权不能够明确划分镇党委书记在乡镇中,虽无法直接审批相关经费支出,签订有关项目建设合同文件,但在乡镇中是主要决策判断,其中多数由联合成立的主要包括“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的财务领导小组在会议上决定的,具体的操作则有镇长签批,项目建设由乡镇一把手或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副职干部来项目前沿执行监督。如果其中项目遇到问题就打太极、相互推诿,审计人员无法按相关规定区分经济责任。

3.被审计对象过于特殊

在乡镇的领导干部基本是:直面社会最前沿,深处社会最基层,工作在其中不停转换着宣传员、战斗员、调解员等多重尴尬角色,面对社会基层的各式各样的纠纷,各种各样的矛盾,想管不能管,不管就失职,管了就侵权。乡镇领导干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4.忽视或夸大审计的作用

乡镇要完善监督机制,要从源头上排除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出了问题不能只找审计,审计作用不能夸大,审计的规范监督也绝不能忽视[3]。因此要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困难面前的带头作用,配合好相关单位的审计工作。

5.缺乏专业的审计团队

审计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审计团队内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综合性大于专业性,同样审计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综合性的管理艺术一种展现,如何提升完善这项艺术,值得每一个内审工作者们作做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探索,并不断创新,产生在实践中的审计经验管理经验,才能真正提升审计团队的水平。

三、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在新时代的完善

1.完善审计工作制度

关注完善审计工作制度,把完善审计工作制度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因为乡镇领导干部来履行经济责任的途径,是靠建立规范的审计制度和执行规范的制度实现的。乡镇领导干部是规范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模范带头作用执行者,是否能将自己规范于制度之内,是否将制度执行带头落实,是完善审计工作制度的重中之重[4]。

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对于相关专业性需求强,必须具备较为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过硬的审计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规定了审计人员所具备相关专业需求,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有职业归属感,审计人员要认识到从事审汁工作任务艰巨性,对国家地区倡廉反腐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干部一定把做好审计工作规划为其终生的职业追求、人身目标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途径。

3.坚持审计评估原则

审计人员要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今天法制化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一切经济活动、投资行动都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国家对规范相关审计人员依据,是通过让审计人员熟知《会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具体负责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被审单位项目开展经济活动的政策依据。

4.强化审计程序

审计要强化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干部熟知被审单位管理项目流程,要针对审计流程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积极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强化其相关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此逐步降低审计工作的管理风险,为审计程序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强化审计程序,也可切实改善审计干部的工作效率、提供有保障的外部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理念上不断突破创新,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加以规范,以优质、高效、完善的工作,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任务,提高乡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长吉.深化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析[J].商,2015,(34):127.

[2]李春芳.浅论乡镇经济责任审计[J].乡镇经济,2005,(2):62~64.

[3]张春花.谈谈如何做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J].财经界,2014,(18):254~255.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2篇

摘 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与《烟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试行)》等法律规程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实务,对经济责任审计三个阶段职业审慎发挥要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职业审慎 烟草企业

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标准1220》中提出“应有的职业谨慎”,并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并保持合理的审慎水平和胜任能力所要求的谨慎和技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特定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领导为审计对象的特殊审计形态,审计难度较大,较其他类型审计更亟需审计职业审慎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如下简称《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如下简称《细则》))、《审计署关于印发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如下简称《通知》)及《烟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试行)》(如下简称《烟草企业规定》)等法律规程的相关要求,结合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经验,认为职业审慎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主要在于如下三个阶段十一个关键要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职业审慎的发挥要点

一是在组建领导协调督查机构过程中需的职业审慎。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规定》及《细则》都明确规定“建立健全领导小组或者联席会议制度,领导本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知》则基于实务层面的考量呼吁“各级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发挥好参谋智囊、综合协调、服务保障和督查指导作用”。

二是中长期计划或规划安排过程中的职业审慎。《细则》第四十八条强调到“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通知》在重述这点的基础上,强调“力求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三是组建审计项目组过程中的职业审慎。因为不同的领导涉及到不同的事项,需要在技能优长偏好不同的审计人员及团队参与。对此,《烟草企业规定》在明确“由烟草企业法人代表聘任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实施”这个原则之余,又对“审计力量不足”及“没有内部审计机构”两种情况进行了灵活处理。

四是拟定具体审计计划过程中的职业审慎。具体的审计计划是具体审计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历来都是各种审计项目职业审慎发挥作用的重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尤其如此,《规定》及《细则》都强调了这一点。

二、济责任审计项目推进阶段职业审慎的发挥要点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确定过程中的职业审慎。不同单位组织不同层次领导的工作范畴及责任不同,对于他们的审计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对此,《规定》、《细则》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等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厘定。《烟草企业规定》对烟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进行了专门说明。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应该根据如上规定,针对具体的被审计对象,慎重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范围及重点,以强化针对精确性,提升审计质量。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证据获取分析过程中的职业审慎。因为系列单位的领导人涉及的事项及维度较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基础信息种类多、量度大、内容复杂,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充分性等考验和挑战较大,需要谨慎对待。对此,《规定》明确强调“审计评价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选择过程中的职业审慎。因为涉及单位的属性、规模及行业等差异,不同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评判标准,所以应该谨慎选择或者厘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评价标准,避免一概而论地笼统化。对此,《细则》第二十三条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的职业审慎。一要确保客观,不单是审计证据的客观,更是评价本身态度的客观性,对此,《通知》明确道“要努力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二要“准确进行审计评价”,即确保准确或者尽量精确;三是确保彻底性及适当的两度把握,即“坚持审什么评价什么,审到什么程度评价到什么程度”;三是确保有针对性及区别性,即“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领导干部的评价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五是责任界定过程中的职业审慎。与其他审计项目不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出具不等于审计内容的完成,还应该根据具体评价情况界定相关责任,并且应该确保责任界定的准确性。对此,《规定》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细则》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三、审计报告阶段职业审慎的发挥要点

对于这个阶段职业审慎的发挥,《细则》第五章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审计报告的内容范围确保全面,第三十四条列举了五方面的主要内容;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避免失当内容的出现;三是审计报告或者结果报告形成流程的规范性,这实际上也是内容合理性的一个保障,也是《细则》之审计报告部分内容着墨最多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标准1220:应有的职业谨慎.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

[3]审计署关于印发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3篇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利益结合为一体,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特点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着手,阐述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www.133229.COm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

(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任何审计的灵魂所在,没有独立性,审计监督也就无从说起,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4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内在要求

“全面把握”就是要把所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部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之内,都得接受审计。“突出重点”就是根据各地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存在的突出和矛盾,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出发,集中精力,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全面把握、突出重点” 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全面把握”是基础,但更是一种、一个过程:“突出重点”是建立在“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监督管理。因此,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体现审计监督成果的有效途径。

(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提高质量、规范行为”的客观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广大干部群众也极大关注。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容易造成离任时间与审计时间难于衔接,产生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二是党委、组织部门调整干部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适逢换届年份,需要审计的对象多、工作量大,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势必审计质量。因此,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仅要有周密的年度计划,而且要有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要改变经济责任审计被动、滞后的现象,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制定规范性条款或机制,通过规定和机制的约束力,使好的制度真正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三)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最大效能”的现实需要

目前,多数地方已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人、用人的必经程序。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审计机关经常遇到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他们不但要保证完成署定、省定、市定以及法定的审计项目,而且要及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在此基础上,还需承担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只有在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现有的审计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分步骤地安排年度审计计划,才能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审计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一)不同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是不同的

对部门领导干部、地方领导干部以及领导人员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往往与其工作职责相关,但工作职责不等于经济责任。不同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党群系统的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很难用经济指标量化的行政责任和其他责任;而负有较大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自由裁量权的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对来说大得多,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分类管理是可行的。

(二)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提供了可能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程序,并明确提出了“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按照领导干部培养的规划和计划来编制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离任必审”与“逢任必审”相结合。因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都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如果说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为全面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创造了条件。那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为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现有的审计力量基本能满足“任期必审”的要求

在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实现“任期必审”是可能的。首先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保证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在充分考虑现有审计力量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前提下,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筛选归集,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和滚动计划,每年安排与审计力量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通过几年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及设想

(一)突出重点,“逢离必审”

权力并不能带来智慧与觉悟。从上来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生腐败的话,其腐败程度取决于他所拥有的垄断程度和自由裁量权及其责任感。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或经济犯罪案件,往往发生在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只有加强对重点单位的审计,才能有效减少重大经济犯罪行为。因此,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领导干部实行 “任期为主,逢离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

(二)突破数量,提高质量

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作基础,审计范围过窄,势必责任审计的效果。对一般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按照五年审一次的要求,实行“任期必审,离任抽审”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领导干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性的上,加强综合,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统筹规划,兼顾一般

审计既是一种监督,又是一种服务。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经营管理、政策执行等行为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统筹规划、兼顾一般,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威慑力。对党群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采取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将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不留审计监督盲点。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过失的“校正器”;堵塞漏洞、强化管理的“推进器”;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警示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与“逢离必审”的关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与“逢离必审”两者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实现“逢离必审”的手段和:“逢离必审”是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逢离必审”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又是一个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从广义上来说,“逢离必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负责人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前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从具体要求来说,“逢离必审”是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议上对审计机关提出的,从2005年起,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基本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领导干部逐步做到“逢离必审”。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正是贯彻落实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主要是为了集中现有审计资源,突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反映较大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监督,做到“逢离必审”。

(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实现“逢离必审”的有效途径

2005年初,李金华审计长在听取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对权力运行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意义。当前审计工作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地方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手段是以查账为主,其目的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虽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时可能发现个别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背后隐藏着的腐败问题,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手段之一。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对重点审计监督对象实行“逢离必审”。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5篇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类型的一种,开展工作时,都要在审计法的统领下,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因此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与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它们的共性;然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要求,它与财务收支审计及其它类型审计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就是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所固有的个性。

一、审计对象的个体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审计对象的变化,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为党政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而其它类型审计的审计对象则为某个部门或单位,即“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个体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人格化”,把其它类型审计仅对“事”不对“人”的审计,变为既对“事”也对“人”的审计,审计对象由法人变为法人代表。审计对象的这一变化,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及风险加大。

二、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程序有明确规定,较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五点不同。一是立项依据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审计项目,又有别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它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予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最明显的特点。二是审计通知书送达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除了送达被审计单位外,同时还要抄送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三是提交的资料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除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及有关资料外,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还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的书面材料。四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报送审计机关前,不但要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而且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五是形成的审计文书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在查证工作结束后,不但要编写审计报告,制发审计决定书,而且,还要向授权和提请审计的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程序的五点不同要求,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三、审计目标的责任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审计目标的责任性。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审计目标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等提供参考依据。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带有很强的责任性,它强调责任审计,重在评价责任。而其它类型审计,则不具备这个特点,由于其它类型审计的客体是法人,目标是评价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它不涉及评价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责任性,使得审计人员的担子加重、责任增大,更加显示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四、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经济责任审计较其它类型审计内容广泛得多,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性质所决定的。《暂行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所谓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为了正确反映、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进行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仅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还包括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个人廉洁自律行为,或是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可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审计功能的综合性

审计目标的责任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审计功能的综合性。要实现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完成广泛性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应具有多种审计功能。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它类型审计,它是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暂行规定》中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实现上述目标,完成上述审计内容,既需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又涉及财经法纪审计,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是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它具有多种审计功能。

六、审计评价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6篇

关键词: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08-0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基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而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运用相关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对加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的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以及加强学校的财经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然而“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审计风险因素更多”(王道成,2003)。由于没有统一的实务操作标准,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济责任不明确等多种因素,各高校在审计实务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当前高校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对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相应的见解和对策,以利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高校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立足高校内审的角度,主观上讲很多高校内审机构不重视或不愿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1.内审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学校内部审计作为对经济事项的监督、评价和服务的主体,往往注重经济性。审计的本身也会存在短期行为,过分注重审计结果的效益,将审计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传统的查错防弊和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之上,因为那是“看得见的工作成果,领导会重视、褒奖”,忽视和弱化了能产生长效预防机制作用的管理审计,更不重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内审不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而且关注的重点是人财物管理使用等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大都是学校有权部门,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审计中发现问题,直接指向相关领导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是对其功绩的“抹黑”。内审与这些部门同在一个“屋檐下”,在统一的校领导班子领导下开展工作,因为经济责任审计造成工作关系的对立,不利于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部分高校的审计机构负责人从心理上是抵触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

(二)当前很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等,客观上存在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不清晰、审计内容不明确,审计评价难,审计结果利用难等多种问题

1.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不清晰、审计内容不明确。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高校是教学科研单位,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职能部处、教辅单位的领导以行政管理、服务教学为主要任务,院所领导多数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而且高校组织部门委任干部确定任期目标时,除后勤产业的领导外,针对其他单位(部门)领导多是教学、科研目标,经济责任很少涉及,导致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不清晰。故很多高校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审计内容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和法规审计等多个方面。

2.审计评价难。一份质量高的、或者可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关键在于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评价,而审计的关键在于依法、客观和科学评价。当前大多数高校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明晰,基本上都未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目标体系,由于没有可遵循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经济责任人上任时不明确自己的经济责任和怎样履行经济职责。审计时没有可依照的指标体系对被审计人进行评价,导致有的审计评价超越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或过于宏观,或过于宽泛;有的审计评价等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未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有的在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有的审计评价干脆采用写实的方法进行描述,基本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利用价值。

3.审计结果利用难。按照有关文件规定,领导干部任职期满或因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是在领导干部换届后或任期届满时,学校组织部门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任免“两张皮”的现象,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报告只是一纸空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二、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利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需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这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在政治方面的深化。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动中央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学校各级,包括内审机构和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检查、制度规范和权利制衡方面的综合作用。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组织好、谋划好、实施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明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有行政部门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和校产实体负责人等特点,分别建立高校经济责任体系,并实行签订各级经济责任人的岗位经济责任书制度,明确受托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经济管理制度、责任关系、日常考核、责任追究等问题,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依据。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特点和经济活动实际,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资产管理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内控制度建设情况;领导干部遵守廉洁规定情况等。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等情况确定。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在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领导干部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对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评价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前者要重点评价单位经营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债权债务等情况,而后者则应将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

(三)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

1.努力改变“先离后审”的被动审计局面,逐步实行“先审后离,任期审计”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干部每届届满或届中实施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补漏”为事前、事中预防,变审计结果可有可无,为评价、提拔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

2.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高校审计机构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公开审计结果。一是以会议宣读形式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公开;二是在校园网上予以公示;三是将审计结果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上报告;四是将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任前公示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

3.完善审计意见建议落实和整改反馈制度。针对单个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出后,审计机构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部门)发送审计建议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整改,并把审计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指标。每一年度终了,审计机构将全年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归纳、总结,重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和根源挖掘,并提出审计建议,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经过联席会议研究,报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批准后,责成相关单位(部门)整改和完善。

4.建立后续审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时,结合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有重点的安排部分项目的后续审计,重点关注对前期审计意见及建议的落实和整改情况

做好上述工作之外,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样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并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才能更加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 王翠芬.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4).

[2] 孟会琴,赵军政.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J].科技信息.2010,(15).

[3] 汤军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6,(9).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7篇

    1.从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上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结合起来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有两类,一类是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比如同级财政审计,行业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重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另一类是本级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项目。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具有确定性,一般考虑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在年初安排,着重于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一般有充足的时间,为打造精品提供了时间保证。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是本级党委、政府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审计机关安排,时间比较难确定。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及时与组织人事部门联系,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这些项目只要能同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则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这样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任务,又对重点领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阶段性结论,有利于减少审计机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查得深,查得透,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到较低的水平。至于自行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因此审计机关自行安排项目可根据需要减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留出审计力量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都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的工作,要本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单纯追求数量,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2.通过审计资源共享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1)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其主要领导属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考虑界定经济责任的需要。对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2)任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主要领导人员有关,就要注意做好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的取证工作,注意点面结合、重点查证,并将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档案。(3)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围绕真实性审计开展,它所查证的被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结余,即“家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加以利用,避免重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职时段一般不宜重复审计,应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的责任归属,并与后面的任职时段审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某些情况下其审计结果反映并不全面,比如因考虑本地区利益不反映某些问题等,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注意是否有未全面反映而又与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有关的情况存在。

    3.人员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必须考虑项目组成人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应尽量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原班人马,若难以做到,组成人员至少应该有原审计组长或主审。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但并不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评人”的简单叠加,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深化。

    1.审计重点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针对整个被审计单位,注重整个“面”的工作,其着力点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来确定,审计评价一般只涉及事,不涉及人,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从属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自有其规律性。它的审计重点必须在“摸清家底”这个财政财务收支的“面”和深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职能,始终抓住资金走向这条线,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点”上做足文章:一是单位内部职工、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的问题,这是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廉洁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在审计手段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财政财务收支查深查透;二是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领导人员必须尽到其职责,因此它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息息相关。比如,掌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的投向就是该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效益如何,与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三是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直接体现其经济责任,也是必须查到的;四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重大事项,包括对外大额借款、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的采购、基建投资等大额资金的输出,资产的整合等,反映其决策能力,有否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体现直接经济责任和个人廉洁,重点检查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会议讨论,是否按市场规则操作,是否存在个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特别要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要求,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2.审计方法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在形式上要扩展,在专门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要提升深度。(1)具体审计方法多样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应在重点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从会计资料发现的线索,重视结合其他方法,如: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查,审查合同,查阅会议记录,召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相关实施人员座谈会和谈话笔录,到外单位调查,到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责任人经济职责(任期内上级的方针政策,责任考核指标,经济责任的范围,上级指定落实事项),抽样,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进而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审计会计资料应该以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测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重点。二是审计抽样应尽量有代表性,审计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能说明问题。(2)全面实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新的视角把握专门技术方法的着力点和着力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从“单纯的手段”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转化。要注意发现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此,审计人员应树立评审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的新思路。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考核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用人参考信息。内控制度包含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决策控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及决策、驾驭能力,是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制度保证,决定着一个部门、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和影响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了,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不开对内控制度的深入评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延伸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有效性,其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重“点”轻“面”,评审欠缺科学性、全面性。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果”;另一种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审,进而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并实施测试,验证收入、支出(成本)以及结余(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这种方法基于科学的抽样,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易于发现薄弱环节。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从前述两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应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并且应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定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要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扩展符合性测试的范围,把重点放在涉及重大经济决策以及堵塞经济犯罪漏洞的内控制度上,以达到内控制度评审的充分、完整和重点突出,从而发现管理上、决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3.审计内容始终围绕着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收支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本质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只要围绕本质开展工作,就抓住了矛盾的核心,既实现审计目标,又节约了审计成本。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显着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摸清家底和对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进行审计。按“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限定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有关的经济活动范围内,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辐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方面,通过审计收入、支出(成本)、结余(损益),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效益性,明确领导干部的决策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高效运作,还是导致损失浪费、资金运作效率低下)。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揭示领导干部个人廉洁方面的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8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科学化 原则 意义 研究

一、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评价时要坚持客观公正性,杜绝在工作中融入个人感情,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摒弃个人的喜好,使审计结果不附加任何的主观成分,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及影响,对经济责任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这就是经济责任设计科学化的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在开始审计工作之前要明确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责任,根据每项经济责任的重要性次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经过量化考核,给出科学的审计评价结论,这即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科学性原则。

(三)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审计工作中要保持谨慎、稳健的审计态度,工作的重点要紧紧围绕相关的经济责任,对于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予以评价。审计工作要在允许的审计范围内进行,不属于审计范围的工作不予以评价。对于责任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要不予以评价,在制定评价用语时,要注意规范性及准确性,对于容易产生歧义及难以理解的词语不能使用。

(四)重要性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抓住事情的重点,这样才能将事情完成的更出色,在进行责任经济审计工作时,要抓住工作的侧重点,对于涉及范围较广、数额较大、影响较为恶劣、决策失误较为严重的经济责任事件要进行重点的评价。

(五)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过程中药注意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开展审计评价,同时,审计评价的职责、范围、内容等必须能够达到统一。审计的考核指标及标准要能够统一,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审计评价。

(六)历史性原则。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往往会涉及到前任领导干部所涉及的经济责任问题,这即为经济责任的历史性问题,这种问题的审计评价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环境下去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认定,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审计评价连公正性都没有,更不会具有科学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一)对经济责任评价的分值及指标进行科学的设置。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被审计的对象存在审计内容及审计对象的不同,要实现审计的科学化就不能对所有的评价指标一概而论,同时实现科学化审计的核心是制定出经济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就要求在审计工作当中按部门的不同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划分,并对审计评价的分值及指标进行合理的设置。

(二)严格按照国家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及评价。

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及行为的衡量标准是审计准则,要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科学的进行,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审计准则来开展审计工作,确保所提供的资料及数据是可靠全面的,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评价所依据的资料及数据时真实可靠的,才能保证审计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为确保审计的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进行集体打分。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需要召集审计机构中层及以上的干部的全体成员,参加审计业务会议,在审计组长汇报完审计情况之后,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需要全体与会成员按照分值标准对其进行打分,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能够为当地其他政府部门的决策工作提供直观的参考。

实践表明,如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之后没有为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工作提供有效决策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不能实现科学化,就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政府正确的任用领导干部提供客观、明了的参考依据。

(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化。

人们常说:“一门科学,如果不能量化就称不上成熟;一项工作,如果不能量化就谈不上科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工作质量如何对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能够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科学化,科学合理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那么必然会对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对审计评价的评价流程及评价结论下达的规范都做了严格的要求,这能够极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同时,通过科学化的量化政绩,能够直观的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对于促进干部自觉遵守财经法纪、廉洁自律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有利于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的形成,能够极大的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高质量的完成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能够客观、公正、科学的完成,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能够很好的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化要求,这就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中,能够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各项原则,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第9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审计风险 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计形式,即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审计形式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制约了其积极效果的发挥,因此,为了提高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内容

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之前,应当先搞清楚什么是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即在对财产权利进行分割以后,形成的财产权利主体关系,财产是经济责任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经济责任。经济责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经济责任主体、经济责任客体和经济责任内容。简单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当地各个部门报经当地人民政府审批后下达的通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所负有的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签证和评价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从审计主体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的审计具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企业外的监督,一方面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分析其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另一方面还对领导责任进行严格的监管与评价。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定性为法定监督,即该种监督并非没有价值,也不是事后监督,它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的审计监督,具有法律性和强制性。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一种长期的监督,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综合性非常的强,只有在全面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才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的功过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审计内容上来看,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任务以及审计领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第一,审计目标特定性。实践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防止各种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二,审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并不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经济效益等,与领导人无关。第三,审计职能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领导人进行评价,因此,需要全方位的对企业财务报表、收支等进行审计,从而具有综合性的职能。四是审计风险具有特殊性。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领导人做出不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整个单位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委托机关,既要对上届领导负责,又要对国家以及后继者和企业职工负责,若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失真的情况,就会对相关经济责任人的责任难以充分披露,进而需承担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而言,主要是因审计结论、行为以及客观事实等,与相关法律法规出现了偏离,对审计对象进行了错误的评价造成的风险,最终给审计各方关系人带来伤害,进而导致审计主体需要承担不科学审计评价后果的可能性。从类型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阐述。

一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全或不真实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需要参考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但是有很多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向审计部门提供不真实的资料或者是提供的资料不够健全,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审计评价出现极大的误差,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二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任职时间较长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单位领导任职时间相当较长,必然会形成很多的会计资料,而且具体情况复杂化,从而对审计工作增加的困难,也是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三是因被审计单位领导责任无法有效区分审计风险,例如,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领导人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就比较难以区分,从而对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功过是非增加了难度,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四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可能会出现审计风险问题。从整体来看,审计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审计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大大增加的审计的风险。五是审计工作不全面、不透彻造成的审计风险。对应审经济事项为能审全、审透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六是因审计结果无法依法进行定性处理,容易导致审计风险问题出现,这就需要审计机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审计结果做出正确的处理。七是由于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审前的准备工作

对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被审计单位特点,以审计目的为基础,组织业务骨干成立审计小组,严格按照审计内容的性质明确分工。同时,还要加强审前的专项培训和学习,比如组织审计小组学习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南等办法,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要求和基本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多渠道收集资料,比如采用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从多个视角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全面收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相关政策要求,以确保审计检查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能够严格执行到位。分析材料,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搜集到的相关审计资料集中梳理,仔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在现代审计活动当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防止经济责任审计出现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是否科学电、合理。首先,对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测评,然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有效,这样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企业领导人管理企业的水平。其次,可以考虑将内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有效地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注意与账目基础审计方法和制度基础审计方式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而且还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

(三)科学地应用审计方法

首先,注意以财务收支为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的同时,还要跳出财务审计的圈子。一般情况下,经常使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账户余额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通过审计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审计工作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其次,对符合性测试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以及工作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避免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注重符合性、实质性测试方法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前,应当对责任人所属的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健全与否严格的测试,对该单位的实际管理能力进行测评,将内控薄弱之处明确出来,并以此作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实践中,还需进行书面资料严格审核,并将其与实际情况调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除利用复算、审阅以及核对与分析等常规性的审计方法审核书面资料外,还建议采用座谈、盘点、询问以及观察和函调等方式,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其他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审计、减少被审单位负担,降低因任期跨度大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可能性。

(四)明确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前,首先必须要确定审计的重点,这样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所谓的审计重点就是指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对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是评价领导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重大经营决策,实际上就是指领导层就企业现状和市场环境条件,做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经营决策,这些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重大收购、大额采购合同等。另外,对于审计的内容要以经济责任人的责任为中心展开,并且要根据各个行业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确定现任责任人的时候要注意区分现任与前任领导人的责任。

(五)改良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而企业专业性也比较强,并且要求的时间短,从而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改良审计手段至关重要。首先,不断的拓展审计线索的来源,坚持走群众路线,鼓励群众发表自己对领导人的看法,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考虑设计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个别走访等方式。其次,积极利用常规审计的成果,认真调查企业前年度的财务收支报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最后,一定要做好几个结合,有效防止问题的发生。一是坚持查一级会计单位和查二级、三级会计单位相结合;二是坚持查本机单位和查关联会计单位相结合;三是查账和查实相结合;四是坚持重点和一般相结合。

(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者,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节能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对审计人员培训的力度,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包括管理知识、法制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等,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不断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七)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环境

首先,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有关内容的宣传力度,并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以及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审计的认识,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其次,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取证,并加强和被审计企业有关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最后,各个有关方面应该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责任人离任之前执行,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也要进行妥善的处理。

(八)作出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与否,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及其领导的声誉,因此,作出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不断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从审计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其次,对问题的评价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不仅要与企业前期的经营情况进行对比,而且还要和行业平均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同时,对于一些国家政策变化造成的问题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能单纯的通过表象来判断经济责任人的功过。再次,注意坚持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分明的原则,从而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性。最后,可以考虑采用对比的方法,将审计的结果和历史水平相比较、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等,从而将审计风向降到最低。评价过程中,采用两个指标。第一,用主要的经济指标来合理评价完成情况。所谓经济责任指标,主要构成由经济性、管理指标以及技术性;审计责任指标,主要是经济以及管理方面的指标。比如,领导人所在单位的重点审计内容有产品、利润与销售、成本费用以及质量和资本资金指标。实践中,基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财经法纪的严格执行与否、财务状况真实良好性以及管理制度健全与否、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重大决策是否合规、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内控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财经法纪是否严格执行、个人行为是否符合廉政规定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严重制约了审计积极效果的发挥。因此,有关单位或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危害性,找出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然后才去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化解掉,使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娟.试论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2015,(17):295,297

[2]邓田生,柳婕.如何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229-230

[3]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J].审计与理财,2014,(3):20-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