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安全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2 14:45:48

经济安全重要性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浅析安全文化 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530.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何将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第一线,将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主体责任,是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监督,下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违章人员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的手段。但是要使所有从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使遵章守规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规范企业行为,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讲遵章,处处有提醒,层层有关怀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一句话,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

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据对企业历年发生的事故分析显示:98%的事故是人为失误造成的,而人员安全素质和能力主要源于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氛围影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将全体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员工的安全生产精神动力,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而努力。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有其特有的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对企业安全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其产生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期效能。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导向、约束、规范企业从业人员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员工融合于其中,使其安全生产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需要的推动下,就产生了行为动机(念头和想法),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原因,需要的形成和动机的产生受内部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思维、价值观等)和外部因素(包括舆论、风俗.道德等)制约,同样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约束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就能有所保证,这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时空过程中营造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氛围中,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美的心理程序和安全伦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从而降低人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一般来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精神层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认真落实、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方法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利用文字、影象、声音等各种传播途径,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在我们商业集团安全经营管理中,最大化地利用了安全文化建设:假如您一进入我们的商业营业大厅,就会处处感受到安全文化的存在。营业厅内随处可见的“安全通道”、“消防栓”、“灭火器”等指示标牌,在各个货区高高挂着“顾客的安全和您的生命在于您的遵章守纪”、“注意防火”、“要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等醒目标语。来到警卫室报警装置前,安全警示版上写着“密切注视报警器,我为大楼保安全”,同时提醒警卫人员“要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在营业员更衣室,“您的安全是家人的牵挂”亲情合影照片栏,时刻提醒在岗职工安全的重要,家人的期盼。各楼层柜组、货区相继开展“讲我身边发生的消防小故事”、“提高我们货区安全管理小建议”、“查我柜组小隐患”等活动,总公司还定期举办安全、消防培训班,举行消防事故紧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职工消防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为配合这些活动,集团总公司向每名职工发出安全倡议书,印制了事故隐患发现卡,建立完善了事故隐患发现台帐,汇编了安全文化手册。这样,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引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增强职工践行安全理念、用安全理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通过以上措施,滨城区商业集团总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是制度层面。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和员工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如: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检查制度、教育制度、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一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践证明,安全管理仅靠文化的影响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制规范和约束。

三是物质层面。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核心层)的载体,他所折射出的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如:安全生产设备、装置(自动保护开关、限位开关、联锁装置等)及防护器件、消防器材、仪表、报警系统等等。注重安全经营设备建设,也是我们商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百货大楼、银茂大酒店、隆达食品等企业都完成了安全生产(经营)设备装置的更新换代,进行了安全设备的高科技化改造,在实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层是制度层和物质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他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般遵循下列方式:安全意识转变(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安全意识,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制度,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加强检查落实)建立安全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激励措施,包括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 安全科技活动(危险识别、评价、整改)等。

结语:综上,本文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当前加强企业安全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瑞红;抓好关键环节构建企业本质安全文化[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6期

2、杨辉;浅析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建设[J];广西电业;2011年06期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 经济效益 安全经济 安全发展

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摆在各行各业面前的是“抓经济是第一要务”和“安全第一”的两大难题。经济是第一要务,当然就要求经济效益(利润)第一,安全第一,到底什么才是第一。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安全经济“三角形理论”已经非常直观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将其安全与经济构造(两条边是表示经济,底边表示安全)为三角形模型,这里称为安全经济三角形模型。从数学力学的角度,三角形比其他任何几何模型都稳定。但失去底边(安全)的支撑,即便经济发展速度(GDP)再高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在安全经济工作中存在着密切相关,相互依赖,并存于安全经济工作中。而且安全生产与每一个员工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更是息息相关的。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效益可提供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生产安全。要说第一,两者都是第一,是不可分割的并列第一,同等重要,互相促进和保障。要举国上下创造安全发展经济(简称安全经济)的良好环境和局面,既确保生产安全,又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了,经济效益提高了,生产又是安全的,才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安全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视安全生产重视经济效益的问题

当前,在传统思维“拼GDP”的影响下,有些单位仍然追求利润至上,疏忽安全生产管理,不愿投入安全生产的经费。以为安全生产费用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利润增长。这种目光短浅,把安全生产投入当成显性成本,却看不到其隐性正效益,结果付出的代价更大。生产过程事故频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扰乱了安全经济的环境,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一旦,特大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严重者经济效益很可能是负效益。

(二)安全管理与生产活动相脱节的问题

有的单位对安全经济“三角形理论”不知道或不理解。没有捋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没有当成一个整体来抓,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一项孤立的工作来抓,甚至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纯粹就安全论安全、抓安全。总觉得强调安全生产管理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率,造成安全管理与生产活动完全脱节的局面。

三、安全经济工作的正反面典型案例

(一)正面典型案例

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隶属于海南省地质局,主要承担国家及地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长期以来,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理念方针,依法依规,狠抓隐患治理。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对安全经济高度重视,认为安全经济中安全是第一位。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院职工筑造安全责任链,利用局域网、宣传栏、邀请专家授课、外派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宣贯安全教育,以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辨别隐患能力。狠抓安全生产,促进经济效益。每个评审周期,均顺利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勘察院注重保障安全经费投入,2012-2015年安全经费分别为70.3万元、109.7万元、99.87万、103.3万元,总产值分别为1.77亿元、2亿元、2.72亿元、2.198亿元。实现安全经济的正效益及良性发展。

(二)反面典型案例

文[2]报道:2014年8月2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97人死亡,16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1亿元。该公司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

算经济帐,应该说负效益不少于2亿元。这宗严重安全事故是对轻安全生产重经济效益者的一种审罚,我们切勿忘记这个(典型案例)血的教训。

四、对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探讨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始终是与安全生产相伴相生的,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问题随时地会发生的。生产事故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这里就处于生产事故上升期;当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时,生产事故处于高发期;当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时,生产事故处于稳定期;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生产事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安全生产监控、检查力度以及智能化管理程度将更加密切相关,这有待进一步讨探。

201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是生产事故处于所谓高发期。事实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期间生产事故就是高发。对此,我们针对安全经济中的正反典型案例,运用安全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意识

“安全发展”首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出现,2011年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安全发展,标志着安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阐明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同为一盘棋统一布局。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安全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近年来,许许多多的正反案例告诉我们,抓发展必须同时抓安全,抓安全生产就是从另一例面推动经济发展。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由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引发的财产损失、赔偿、工作日损失、生产中断、培训和再培训、医疗费用等损失,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反面典型案例的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医疗费用,赔偿金,财产损失,停产,劳动力补充,被,设备维修费,信誉形象影响,产品和质量受损等等。这些原来都是隐性的,突然间变成显性的经济成本。要真正树立安全发展意识,不能单纯讲经济效益,一定要以人为本,“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意识,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安全经济三角形稳定,实现经济安全持续发展。

(二)改变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我们吸取以上反面典型案例的惨痛教训,不能只抓效益,不抓(或放松)安全,也不能只安全,不顾(或放松)效益。既要重视显性的经济成本和效益,也要注意隐性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既要重视显性的安全生产成本,更要注意隐性的安全生产效益。建设安全文化需要成本,其效益是隐性的。在一定意义下,隐藏着高效益。一旦突发事故发生,原是隐性的,突然间变成显性的。

要以这样理念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文化,是以人本,尊重人的文化,健康向上的高雅文化,也是一种潜在力量的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我们的企业文化,尤其安全文化比较落后,需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学习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该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开会时(或搞其他)活动,第一件事就是搞好安全问题。公司对安全规定很详细很具体,涵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下楼梯要手扶扶手,上车后首先是系好安全带,开车时不接打电话等,听起来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但正是这点点滴滴小事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让每位员工清醒认识到安全一刻都不能松懈。反观我国安全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如安全教育考核不严格,宣传工作转发张贴了之,隐患整改下达通知书了之,预案演练嘻嘻哈哈等现象。因此,我们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抓,彻底改变安全文化落后的状况,让安全文化引领企业安全发展,创造更财富。

(三)适度投入安全生产,改进经济管理方法

以上正面典型案例中的安全生产投入,是比较合适的。一般来说,安全生产投入多,设施齐全,手段先进,安全度就高,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但并非投入安全经费越多越好。中国地质大学罗云教授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课题报告中指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事后整改的产出比,两者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1元的安全投入等于5元钱的经济效益,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根据“安全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安全经费投入达到一定峰值后,经济效益不再增加。因此,要依法依规,结合工作实际,科学评估安全投入,防止安全投入不足而导致事故发生,或安全投入过多,造成资源浪费。安全经济“金字塔法则”对预防性设计,如具有1分的安全性,就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进而达到运行后1000分的安全性效果。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在财务账目上是列为成本开支。表面上看好像会影响利润(效益),然而其产出的潜在正收益由于无法直接计量出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危害事件带来的经济消耗损失减,即减损收益:另一方面是工作效率、产品知名度、企业信誉形象等提高了,即增值收益。安全投入是第一投入,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和安全收益。要采用以上科学方法,合理投入预防性的资金,是保障生产安全的最佳选择。

四、强化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

以上正面典型案例的经验是以安全生产为第一位,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院职工筑造安全责任链;利用局域网、宣传栏、邀请专家授课、外派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以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辨别隐患能力。可见安全生产不仅仅是某个人或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是整个单位所有人员共同的目标,人人有责。所制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和经济目标责任书具有同等重要,把安全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只有层层、人人签订责任书,层层负责,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戴上“紧箍咒”,才能使员工各尽其责,新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一岗双责”就是要求我们坚持抓生产必须同时抓安全原则各尽其职。事实上,已有安全生产制度,主要是缺乏执行力度的问题,如制度挂在墙壁上摆摆样、开会喊喊口号、文件下发转发,制度落实停留在纸或口头上,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还必须完善和强化奖惩制度,以推动各项的贯彻落实。

五、结束语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铺相成。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要两手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既要抓安全生产,又要抓经济效益,两手都要硬,使安全经济沿着良性循环的状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孟蕊,侯江霞.浅谈安全经济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9.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尽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雷家,2000;张幼文等,2002),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使国家免于或减少来自国内外诸种威胁,保持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财政安全,就是一国财政基本处于稳固平衡和稳健增长的状态,能以强大的财政实力确保政府应付各种危机;国家金融安全,是货币金融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此外,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借用外债也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国家产业与市场安全,主要是指一国产业各部门能够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整体上能够保持国际竞争力,能够保障国内产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不致于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一国产业在较大程度上受他国企业控制的现象;国家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国家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遭破坏,保持其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同志指出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基于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政府审计理应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建新等,2008)。然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应发挥何种作用?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现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具体,更缺乏审计实践的操作指导性。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就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一)监测作用 政府审计机关既是国家的经济监督者,同时也是一支庞大的信息队伍,所获取的经济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来自国民经济第一线的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既有宏观的、中观的,也有微观的,并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可开发利用性。对这些信息进行专业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可以发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宏观方面的问题,监测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将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分析研究,提供给不同的管理层和决策机构,可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修正决策的失误,因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强大的信息监测作用。

(二)预警作用 一般来讲,经济安全状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往往是各种风险因素缓慢恶化,并对整个经济安全状态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能够在一种经济安全状态转向不安全状态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变化,及时提示、预警这种变化,果断采取措施使其转向安全状态是最优选择。政府审计部门利用监测经济活动运行所形成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依法行使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以审计的威慑力构筑预防风险的制度堤坝,从而达到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三)抵御作用 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来自诸多方面,国内的、国际的,经济的、社会的,需要协调各种经济主体和监管机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的审计来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向国内的蔓延和传导,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对国家预算执行、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和国有企业的审计来规范国家经济行为;可以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资金的审计防范可能引起国家和社会不稳定的重大风险。

(四)修复作用 政府审计依据《审计法》履行职责,监督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能够跨越部门、行业、区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的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监测,一方面可以发现国家有关经济济制度设计、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缺陷,从而为政府部门修复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中的缺陷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审计部门也可通过行使处理权等方式来发挥修复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政府审计永恒的主题 刘家义指出,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共识。第一,形成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的共识,坚持审计工作的正确方向,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永恒的主题。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既要在思想上形成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全面共识,又要在行动上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举措,把政府审计融入到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行列中;第二,形成坚定不移地查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的共识,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彰显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能。当前,经济领域虚报转移、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要重点对预算执行、金融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环境资源保护、民生安全、经济责任以及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拉动内需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三,形成坚定不移地促进机制制度完善的共识,运用审计工作成果,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等问题,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全局和苗头到趋势,进行深层次分析、揭露和反映,实现揭露问题和制度建设相统一,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

(二)紧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 政府审计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当前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

(1)围绕政府投资安全,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是加强对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审计,防止滞留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重点查处不顾国情和实际条件需要而乱上项目,违规建设“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以及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毁损、乱占耕地等问题;重点关注建设资金使用、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质量与投资控制的有效性问题,促进提高投

资效益。对重、特大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要采取派驻审计员、定期审计等措施,实现全过程监督,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投资建设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切实提高投资审计水平。

(2)围绕财政安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国家财政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力度,是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审计目标上,要实现由传统的“真实合法”向“效益”转变,努力探索财政效益审计的途径;在审计环节上,要实现由预算执行的“中间环节”审计向预算决策、分配的编制和决算的“两端环节”转变,检查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决算的真实性;在审计的内容上,要树立“大财政”观念,实现由一般预算收支审计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全面审计转变,保持审计的完整性;在审计对象上,要实现由审计本级一般预算部门单位向审计二、三级单位并和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转变,延伸审计对象和范围;在审计方式上,实现由审计向审计和审计调查并重转变,加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揭示和分析新问题、新情况,从管理、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促进财政及有关部门完善机制制度;在审计深度上,实现由查处一般违纪违规问题向查处重大案件线索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转变,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3)围绕金融安全,强化金融审计。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金融安全审计是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职责内容。从现实来看,金融有专门的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审计监督似乎有重复、交叉监督之嫌。但是,从审计的职能和独立性来讲,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政府审计必须加大对金融审计的力度。一是要重点审计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开展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调查;二是要高度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和风险,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要高度关注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关注建立高效、安全、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为国家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四是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金融法制建设,促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4)围绕社会安全,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政府审计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从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投资情况来看,有一半投资是涉及民生的,重点加大了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方面的投资和支持。因此,政府审计要重点关注民生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审计;重点关注种粮直补等支农资金、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情况、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饮水用水安全等方面的投资和管理状况;重点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破坏资源环境和严重污染等问题;重点揭示对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围绕产业安全和国有资产安全,加大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力度。政府审计部门要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装备制造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企业的审计,从其所处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等方面,评价其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监控重点行业的安全态势,保障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及核心行业、产业安全。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资产并购、大宗采购、新增投资项目以及重大产权交易的审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点审计监督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减少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中严重流失;重点摸清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国有资本金的利用效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对境外国有企业,要充分关注资本的来源和转出情况,防止国有资本的外逃。

(6)围绕信息安全,探索信息系统审计。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集团寻求发展的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相应成为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象征,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杀手锏”,国家的经济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程度。因此,政府审计必须在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同时,还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审查,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的路径。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审计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

(1)审计理念创新。理念是世界观,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的理念,思想先行,科学统筹发展,才能适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当前,要树立三个新理念: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审计工作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树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永恒的主题的理念,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贯穿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始终;必须树立辩证思维的理念,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能力和水平。这三个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审计工作发展是核心,要求我们认识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要求政府审计要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与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相适应,使审计管理、审计机关的各项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相适应;要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审计工作的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

(2)审计技术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但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受到信息化发展的深刻影响。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持。当前,要以“金审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快网络建设,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做到资源共享。计算机审计创新,重点是实施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其他各项审计协同发展的网络审计系统。抓住这一重点,本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同时,要强力推进OA和AO系统在审计业务、管理中的运用。

(3)审计管理创新。审计管理创新是推动审计工作整体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贯穿在审计活动始终。结合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和审计机关的实际,审计管理创新应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为目标,创新审计组织管理,认真解决人力资源优化组合问题。一方面政府审计内部要以审计项目为纽带,各职能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审计力量统一调配,优化组合,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安全经济学 安全投入 安全效益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的意义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有助于石油化工企业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和安全决策。企业管理层经过安全经济分析,能够明确包括安全决策本身在内的各项管理活动和各有关活动的安全性能要求,提出多重或双重有效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负效益应进行充分的估计,并做出预防性准备。因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是决策层制定经营战略和安全决策的依据,是石油化工企业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和安全决策必不可少的工作。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帮助企业合理进行资金分配。财务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处于整个管理的核心地位,如何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资金分配涉及到安全成本、生产费用、风险投资、福利保障计划等。进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可在安全投入资金、设备折旧费、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安全成本等方面,为安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企业进行合理资金分配。

3.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经济分析可以优化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使企业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成本和安全效益是企业总成本和总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安全成本和安全效益的关系,使石油化工企业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者通过事故预防的博弈模型,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不安全行为的成本对石油化工企业收益的影响,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者监督成本与员工违章率的关系,以及从何入手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手段,加大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

二、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无益消耗和经济损失的减轻,以及对经济生产的增值作用是安全的经济效益。生命与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与安定,是安全的非经济效益,它们的实现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通过减少事故发生、危害事件发生来实现的。

安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和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它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伤,实现保护人类财富,减少无益损耗和损失,简称为减损收益。

2.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简称为增值收益。

三、石油化工企业增值收益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增值是指安全对石化企业经济生产的贡献,这是“安全是生产力”作用的体现。安全的生产力功能通过三方面来实现:首先,职工的安全素质是生产力,即对于一个生产工人,提高其安全素质不仅是提高其防范事故的能力,重要的还在于其安全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其生产的工效,体现在工人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高效;二是生产资料中包括安全设施、装置、设备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显然安全设施、设备等也随之与其完成生产力的作用;三是安全对于技术创造的安全环境,保证了生产技术功能的实现,因此,也从中间接体现生产力作用。增值收益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安全生产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的估算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效益不但包括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非常经济效益,因而单纯的计算其中的某一部分还不能反映整个安全效益的全貌,在上面我们对安全的非经济效益进行了简单的定量化,但是由于非经济效益定量化的复杂性,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精确化的计算出来,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采用下面所介绍的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出安全效益,层次分析法就是根据安全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经济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的关系。

所谓安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提高安全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期在提高安全水平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是指研究生产和生活中,安全活动投入所带来的利益与投入消耗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15]。所谓的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就是对安全和安全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期在改善安全的同时,为石油化工企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说,安全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就是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应有经济分析方法对不同的安全水平和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主要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的理论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的合理确定以及优化问题尝试着进行了理论上的评估,特别是对通常难以量化的非经济效益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分析。

2.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像石油化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那样能够取得最快最直接的经济效果,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因此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投产后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生产不能健康运行。所以,要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是一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

3.从理论上求得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的最优配置和其最优方案的选取,将提到的效益估算运用到石油化工企业之中,计算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3] 李红霞,田水承.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270-277.

[4] 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 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1-12.

[6] 屈 奎.企业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分析[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的泛化,比较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科学地界定了它们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就能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有效地区分开来;深刻认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国家的国家性和历史性赋予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有助于理解国家经济安全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开放经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源远流长,自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只要涉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思想或行为,都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安全思想的萌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主权国家的诞生而产生,且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其在国家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内涵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国家经济安全是由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显著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同时经济风险也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一国安全的关键,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学术成果,在战略、政策、制度方面提出了许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建议。但是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没能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明确区别开,致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泛化,认为凡是威胁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的因素都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范畴,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相混同起来,使得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无所不包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报告。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泛化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状态说;郑通汉(1998)[[1]]、江勇、章奇等(1999)[[2]]、张幼文(1999)[[3]]、尹正萍(2002)[[4]]、聂富强(2005)[[5]]等都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状态。它具体表现为国家经济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和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内外经济动荡的冲击。第二类是能力说;赵英、胥和平等(1994)[[6]]、雷家骕(1997)[[7]]、文军(1999)[[8]]、徐会琦(2000)[[9]]、周肇光(2005)[[10]]等都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是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就能力说和状态说而言,状态是主权国家客观上的反映,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能力是经济竞争能力主观的反映,是状态的体现。国内学术界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较为一致地都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而言的,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这点理论界已形成一致。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都是针对民族国家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地位和内涵是有差异的,这是由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各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各国都存在的,个性是指对每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只要国家存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经济安全的个性就大于共性,所以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就不能脱离国家的现实基本经济制度和历史阶段。国家经济安全关注外来的挑战、对抗和不确定性。当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加强或保卫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期望值,这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目标。

所以,国家经济安全应该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①国家的经济主权不受侵犯;②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比较

国家安全的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其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最为密切。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就兼安全和发展两方面,面对国内外威胁时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捍卫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使重大经济利益免受损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必定会考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系统内部的种种安全问题。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随着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①经济规模的变化。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②投入结构的变化,即生产中投人要素比例的变化。③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④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⑤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⑥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⑦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水平。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为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低的人,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活动;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

国家经济发展体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劳动生产率、资本、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和行政管理等。国家经济发展要素和内涵赋予其包含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多重目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真实的状况与水平必须运用不同的经济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概括分析,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波动和周期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优化等方面。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同点

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上。苏联的解体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强大,就要制定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相应经济政策,结合本国国情,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好政策。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上。国家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可靠的经济安全,弱国无外交,弱国也无安全,国家贫弱是最大的不安全。

国家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以及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发展就根本没有安全,尤其对发展中大国来说,第一位的需要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被动的局面,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安全不仅失去了基础,它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保证,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国家经济安全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遭受到威胁和破坏,就有可能带来危机和动荡,使国家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定,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当代世界现存两大经济制度,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上建立的经济制度,都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正是由于经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宪法将国家的经济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作为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国家经济安全是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权选择国家经济制度,参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等重大经济问题上的最高独立决策权,具有对内的最高属性和对外的独立性。[[11]]对内的最高属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经济制度,自主决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自主立法建立本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自主开发和利用本国的经济资源。对外的独立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无论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主权国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在承担国际经济规则的义务的同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主权国家有权保护自己不受外来经济势力的掠夺和剥削。

国家经济主权主要内容包括:[[12]]①一国能够保证本国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制度而不受外国干涉;②一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而不受外国操纵;③一国能够有效地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而不受外国控制;④一国能够平等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而不受外国排斥;⑤一国能够自由地利用国际市场和通道而不受外国封锁。所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侵害甚至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是毫无安全可言的。但国家经济发展对经济主权没有明确的要求。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比较

(一)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

稳定是一种状态,是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稳定和波动相对应,波动的意思是起伏不定、不稳定。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指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不发生重大的波动,失业率保持适度,不发生过度的通货膨胀,保持稳定的经济生活秩序,经济稳定并不排除经济的周期波动。一般而言,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均衡性质,当均衡的增长被打破,可能由于某些经济活动的中断,或某些部门过渡繁荣引起瓶颈等等,就可能出现影响整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导致经济波动,影响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

研究经济稳定的目的是要在时间序列上把握经济的持续性,在经济的结构上把握经济增长的均衡性。

经济稳定是包含多层面内容的趋向经济均衡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相对平衡,具有可变的区域范围,经济稳定是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紧密相联的经济系统。[[13]]

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可以看作是国家宏观经济中“市场失灵”的不稳定现象,这种不稳定现象首先表现在社会总产量的波动上,其次表现在物价的不稳定上,再次就是失业方面,还表现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针对稳定性的政策也称反周期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衰退迹象时,政府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或过热迹象时,政府采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采用这种反周期的政策措施,以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

经济稳定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收入分配、货币供给、劳动供给、产业结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治体制、法制建设、民族关系、社会心态等。经济稳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保证经济长期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相同点

一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稳定是社会秩序安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也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稳定是相对于经济波动而言的,实现经济稳定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不稳定是小起小落,经济不安全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是超过临界值的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不稳定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应对经济不安全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波动是一个超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一个确定的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偏离其目标状态或长期趋势所呈现的起伏现象,是一种常态,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在一个宏观经济活动中发现的一种波动现象,它包括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相同时间内发生的经济扩张、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经济收缩以及经济复苏,并重新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是经济周期。

经济稳定容许经济波动,容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宏观供求关系的变化,即使增长率上下波动,宏观供求关系不断交化,只要增长中的波动与变化不会破坏宏观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就认为该经济系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仍是稳定的。所以说,经济稳定是容许一定程度小起小落的经济波动。一旦出现经济不稳定,就可能是由于重大经济风险或危机导致。国家经济部安全则表现为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不同点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上来看,两者的阈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经济稳定容许小程度、小范围的经济波动,国家经济不稳定的经济波动程度要大一些,其阈值表现为“小起小落”,国家经济不安全的阈值则表现为“大起大落”。

从两者的原因上看,导致国家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但烈度要小;导致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因素相对要少,烈度却要大许多。

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应对国家经济的不稳定主要依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而应对国家经济不安全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法律、行政等手段。如果国家经济不安全涉及国家经济主权和国家经济利益等问题时,仅宏观调控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应对手段。

在两者的职责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则不限于经济机构。美国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经济政策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指挥,并制定有关政策。俄罗斯设立了国家安全会议,由总统、总理、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对外情报局长等组成,负责综合处理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在国家安全会议下设有“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日本具有以维护经济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安全体制,由总理大臣、参众两院议长、外务大臣、大藏大臣、通产大臣、内阁官房长官、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有关议员及首相指定的有关大臣组成的安全保障会议,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处理日本遇到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重大危机。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着根于国家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国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大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大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阶段,“入世”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的依存度,使得我国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使我国对外开放风险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我国这样“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打过来说,国家经济安全的外源性风险大于内源性风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完全融入WTO之后,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市场、企业、金融和信息四个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的挤占了我国市场,会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②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③许多国家使用所谓的贸易壁垒政策和措施遏制我国,这将在很长时期内对我国的贸易安全构成威胁。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变化,国家经济主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移,加大了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⑤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的安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⑥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借鉴美、俄、日、印等国经验,笔者建议国务院应成立国家经济安全专门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和行业协会商会及民间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统筹贸易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财政与金融安全、地区安全、信息安全等,负责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日常监督和审查工作,制定和运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贯穿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通汉.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N].东亚经贸新闻, 1998-12-28.

2 江勇等. 经济安全及其评估[J]. 统计研究,1999,(9).

3 张幼文.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要点[J]. 世界经济研究,1999,(3).

4 尹正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J]. 当代财经,2002,(4).

5 聂富强.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5.

6 赵英等. 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7 雷家骕.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思考[J]. 红旗文稿,1997,(17).

8 文军. 论国家经济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软科学,1999,(7).

9 徐会琦. 论国家经济安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

10 周肇光. 谁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30.

11 徐泉. 国家经济主权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12 叶卫平. 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重要特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安全经济投入;安全效益;均衡;研究

从实践来看,企业安全经济投入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的,安全效益自然也就伴随着生产经营而产生,其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过程中。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而言,若不全面了解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制约辩证关系,则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也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均衡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安全经济投入

从实践来看,所谓安全经济投入实际上就是企业用于安全生产与管理的经济投资,它首先表现出一种法律性和社会道德性特点,以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某种安全需要为主要目的,尤其要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安全性。同时,安全经济投入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它通常以财务的投入为主要手段,以尽可能地减少费用开支为主要经济原则。对其企业而言,对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决策的正确与否,同时也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实际上就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控制各种危机与风险因素,尽可能消除各种事故隐患、提高其生产经营的安全系数而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上各种资源之和即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

从形式上来看,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主动性投入,又被称为预防性投入;被动性投入,又被称作是控制性投入。其中,主动性投入通常是指安全措施、防护用品、保健、应急救援以及保险方面的投入费用;被动性投入通常是指事故或问题发生之后的营救、设备修复以及员工职业病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2、安全效益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正确生产生活之需求,经济效益的实现与否,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的优劣。从实践来看,事故引发的间接经济损失要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其影响更深远;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对其进行定量计算、统计,因此人们只关注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影响,而严重忽略了间接性的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安全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同时,这一现象也反应出了企业安全经济独特性,即隐蔽性、间接性以及潜在性。

实践中对于安全经济方面的认知,最大众化的观点是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与物质损失,其思维逻辑推理表现为若事故不发生,则该事故损失即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安经济效益应当是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安全投入费用而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包括因安全管理而产生的现实效益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经济效益具有潜在性特点,它通常渗透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并非独立表现出来,因此又被称为是潜在经济效益。

对于安全经济效益而言,按其基本性质其主要表现为正效益与负效益两种形式。安全经济中的正效益,主要有减少安全投入并转化为高效经济效益与实践中所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若将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定义为不变量,将安全管理作为一个变量进行分析时,即难以看出安全因素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安全经济中的负效益,主要是指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经济效益,然后再扣除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剩余的部分。因数值上通常表现为负数,所以称之为安全负效益。

3、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

从实践来看,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之间是对立统一制约关系,二者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因此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出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该企业的存在价值与责任目标,因此应当加强对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视,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们也不能为此而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因为这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实现员工切身利益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安全经济管理工作既是企业履行责任的一种体现形式,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实践证明,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履步维艰,但任何企业都会为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努力和奋斗着。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因此合理的安全经济投入,不仅可以减少、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理想状态就是“双赢”,简单的说就是随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随之而不断的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在有效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效益,并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4、实现共赢目标均衡点的确定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最佳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问题通常是某一系统安全标准规范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因此安全度的选择是优化企业经济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三幅关系图可知,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对企业的安全效益影响非常的大,而且安全经济投入通常要经过有效的积累之后方可促进安全效益发生变化。随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量的不断增加,S1位置以前的安全效益提高非常的缓慢, S1点安全效益大幅度提高,至S2点位置达到极值,此时再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其效益将逐渐下降。安全经济投入在T1或S1位置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所下降,至S2或 T2点以后,即便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安全状态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善,当事故频率至0时,重大事故将不再发生。

根据边际理论分析之:边际安全经济投入成本(MC)小于边际安全收益(MR)时,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可增加安全经济总效益,此时可是当加强安全经济投资;二者相等时,安全效益最大,此时适宜保持一种持续的安全投入状态;前者大于后者时,即便增加安全经济投入也会降低安全效益,此时安全经济投入不科学。因此,当安全经济投入超过S2位置时,企业的安全效益逐渐下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趋于恒定值,事故频率为0,我们可以认定S2点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均衡的双赢点。

结语: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是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安全经济投入是企业获得安全效益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条件,安全效益又是企业安全经济投入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企业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应当力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强 张忆.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的平衡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2]程启智 向宏桥.安全投入与企业安全生产最优决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2).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7篇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混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等不足,使它不能在国家关于经济安全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混淆三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不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两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对已有定义方式的比较分析

学术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大致可以分为状态说、能力说等几大类。能力说侧重于动态评价,状态说侧重于静态评价。动态评价优于静态评价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今天,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评价现在的能力,还可以评价未来的能力即潜力。缺点是能力只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因为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性,不等于国家经济就安全了。例如,人们曾经认为美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是最强的,但2007年,美国却不能预测和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当然,从静态上说,能力表现为状态;从动态上说,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例如,现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良好状态是实现未来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之一。但未来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良好,仍然不能用手段来证明。

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不仅是物质力,也包括变可能为现实的主观力,因此,评价能力难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的支持,许多指标只能依靠主观打分。例如,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1]的定义,其中,第二、三个指标就很难主要运用客观数据进行评价。而状态作为结果,大部分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反映,从而使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容易,更能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而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过程。例如,当我们对若干时间点的国家经济安全状态进行连续测度时,就可以得出某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变化的走势图,从而把握其实现或者受损的规律。但是,过程说依然以状态说为基础,因为每个测度点都是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价。

二、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一级评价指标的再研究

虽然传统的状态说在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上比较科学,但它在定义内涵的选择上却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状态说的多数定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2],或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3],这就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混淆起来了。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确没有经济安全,然而仅仅有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就有了国家经济安全。把国家经济安全等同于国家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换个名称就可以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之亦然。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国家经济安全也不是国家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而是重大特别是根本经济利益没有受到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赵英认为:“能够提到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认识,并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支持的,只能是国家经济利益体系中的重大国家经济利益。”[4]雷家骕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5]因此,如果把一般经济利益受损也列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就会因为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或者因为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

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利益,而能够对它们构成严重威胁的莫过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主要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重要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生产力领域,而且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郑通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个制度问题”[6]。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把“自由在未来不会遭受侵害”[7](P96)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领域,它涉及经济体制而不涉及经济制度。

2.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对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对外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等制定权、国际市场的自由利用权等。

首先,经济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又一种一级评价指标。因为当一国经济受到侵害时,该国经济往往仍然在发展甚至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出现一时的繁荣。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以及西方《剑桥中华民国史》关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主要根据就是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但这十年恰恰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大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疯狂掠夺中国的十年,中国不仅经济而且政治都受到了严重侵犯,其间先后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盲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一度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却付出了经济受到较大损害的代价。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安全,如果一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不安全,就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把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也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区别开来。因为区域经济作为一国的地方经济,它的安全一般不涉及经济问题;非战略产业安全较少涉及经济问题,战略产业安全涉及经济问题但不能独自维护它。例如,应对国际经济禁运和封锁就非某个具体产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它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的范畴。再如,粮食和石油在产业安全的视角下,主要是一般商品,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下却主要是公共品甚至是国防公共品。

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因为经济危机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经济危机风险状况指标还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区别开来。国家经济出现不稳定并不等于经济出现危机。从两者产生的原因来看,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一些,但烈度要小;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相对要少,但烈度却要大许多。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治理经济不稳定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法律等措施,而治理经济危机则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行政等措施。在实现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靠宏观经济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除了宏观经济部门之外,还需要有政治、外交乃至国防部门参加。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在内涵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定义及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使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区别开来,从而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奠定基础。

三、国家经济安全二级评价指标的再选择

除了定义方式和内涵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相混淆,还同经济安全状况和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经济安全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经济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方针的状态。

(2)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3)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程度。

(4)重要资源的外资勘探率和开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重要资源的状态。

(5)战略产业中的外资比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战略产业的程度。

(6)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它们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状态。

上述指标中,有效掌握本国战略产业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垄断程度指标相重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反垄断规范的对象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维护的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同等的概念。因此,尽管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哈特·斯考特·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等反垄断法,但仍然于1988年通过了修正《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条的《艾克森-弗罗里奥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又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再如,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指标相重合,但细分下去仍然是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中的“自由利用国际市场”主要不是从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数额方面来评价,而是通过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等二级评价指标来判别的。而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二级评价指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所没有的,因为从一般的进出口额上分析问题,能否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因素已经被抽象掉了。

也可以考虑将有效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有效掌握自己的战略产业、自由利用国际市场这三个指标合并,设立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作为一国国民在本土内外的所有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外资对该国重要资源、战略产业的控制情况以及该国国民在国际市场遭受歧视的情况,而GDP指标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2.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GDP负增长率。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GDP负增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

(2)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就业的损害程度。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因此,扩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4)财政赤字率。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各种扩大公共开支的措施,势必造成或者加大财政赤字率。相对于前几个指标虽然有时滞性,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却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的普遍现象之一。

(5)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增加、税收减少,一般会促使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些已无利率可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就是实施通货膨胀的委婉说法。

(6)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后者是前者最为直接的结果。(7)金融资产缩水率。在全球化时代,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8)贸易收支赤字率、资本收支赤字率。这两项指标对一些加工贸易型的国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9)外汇资产安全率、外债偿付安全率。这两项指标可以测度经济危机对一些外向型国家的损害程度。

虽然上述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有一些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阈值是不同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阈值是“微起微落”,经济稳定是“小起小落”,那么,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因此,在指标方向设计上,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正指标,经济稳定以正指标为主,而经济危机则以负指标为主。另外,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除了重合指标外,也有许多经济危机所不具有的评价指标。

四、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经济安全定义和评价指标的再选择,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于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整性指的是面面俱到,全面性指的是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方方面面。表3中的二级评价指标不能说应有尽有,却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主要方面。未来应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能够提高主要评价方面精确度的指标,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因为“预警指标过多,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延长预警周期,难以及时预警,而且还会降低预警效率,降低预警的可行性,难以达到预警的目的”。[9]

2.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大致有两种确定多指标权重的方法:

第一,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第一级评价体系的指标少,可以采用主观赋值法特别是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未开放条件下,内源性风险大于外源性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外源性风险则要大于内源性风险。因此,俄罗斯1996年10月公布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时,由于既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深深陷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中,因此,24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外源性风险指标,其余都是内源性风险指标。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51-05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安全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应当慎重对待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而且对维护我国完整与独立以及保障我国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尤其是对外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为了有效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有必要从法律制度层面构建我国战略物资储备长效机制。本文考察国家安全与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关系,审视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现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

1.国家安全的丰富内涵与多元要素

国家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和解读。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体现着“一个国家有效应对内外种种损害性、破坏性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的状态和能力”①,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维护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②,还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国家权益的有机统一性、整体性免受任何势力侵害的一种状况”③。总体而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一般都认同国家安全与国家之间有密切联系、国家安全的要素具有复合性等。这些共识是研究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和逻辑起点,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④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国家安全体系侧重于维护军事安全,而在现代国家安全理念中,国家安全保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生态、社会等领域,强调立体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安全构成要素的多元性、复杂性。

2.国家经济安全及其重要性

在国家安全的诸要素中,经济安全是核心。由于

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关联,使得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界定并不容易。一般而言,“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其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即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⑤。国家经济安全在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其二,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其他内容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安全的其他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对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普遍对加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3.战略物资储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战略物资储备的基本使命是维护国家安全尤其是国家经济安全,确保在特殊时期国家经济运转良好。战略物资储备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是有效应对现代化军事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化军事战争不仅是科技的较量,还需要雄厚的能源等战略物资。其二,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是有效化解全球性经济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经济风险,必须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其三,从社会安全的角度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是预防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大范围破坏性等特征,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巨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而相应的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就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

二、我国实现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的

必要性与紧迫性综上,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尤其是经济安全体系中,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此,西方国家普遍重视通过法治手段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很多国家有较为完备的立法。如日本于1983年了《国家稀有金属储备制度总规划》,正式实施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2002年了《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法》,2003年了《统计报告调整法》,系统规范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与管理。我国也有必要实现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立法。

1.国际形势变化要求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为了有效应对国际新形势,我国必须尽快实现战略物资储备的科学管理。为此,要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领域进行系统改革,尤其要在推进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方面有所突破。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进一步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立法

我国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战略物资储备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内容,把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纳入法治化轨道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战略物资储备工作也需要有法可依,因而有必要加强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

3.实现国家整体战略布局要求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

在我国整体战略布局中,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始终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党的十报告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还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建立国家安全体系。以上战略部署,为我国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进程。

三、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现状

只有对当前的立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问题之所在,才能探寻到完善现有立法的有效路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律制度具有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双重属性,但就基本属性而言,其大致可以归入国内经济法的范畴。因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律制度虽然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密切联系,但总体上体现一个国家通过对战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来实现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属性。在法学基本理论上,“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下文中的“法律”若无特别指出,即采此意)。我国没有专门的战略物资储备法,相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法律层面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对战略物资储备作出规定的法律主要有《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和《农业法》,这些法律从宏观上建立了战略物资储备制度。1997年《国防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储备应当规模适度、储存安全、调用方便、定期更换,保障战时的需要。”2010《国防动员法》第6章对战略物资储备的相关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其中第33条、第34条从国防动员的角度对战略物资储备进行了规范。1993年制定、2012年修订的《农业法》从粮食储备的角度对国家粮食安全作了原则性规定。

2.行政法规层面的相关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曾经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处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总体来看,行政法规层面对战略物资储备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粮食储备方面。国务院1990年9月颁布实施的《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2003年8月颁布实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对中央储备粮的计划、储存、动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是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2004年5月颁布实施、2013年5月修正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3章对粮食储备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3.部门规章层面的相关规定

与前两个层次的立法相比,国务院部门规章层面关于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规定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具体工作由财政部、公安部、商务部等国务院部委负责,这些部门在具体业务中需要大量的可操作性规范,具有较强的立法需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相关文件大多以“管理办法”命名,如《国家储备综合物资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油料管理办法》《国家储备火炸药管理办法》《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等,所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战略物资储备的综合或专门管理。

四、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缺位问题严重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层面上有关战略物资储备的规定大都比较笼统,缺少具体、细化的制度;行政法规层面仅对粮食等若干战略物资的储备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对石油、矿产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问题并未涉及。立法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对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开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其一,立法缺位不利于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科学化开展。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缺位不仅容易引发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随意性”,增加经济风险,还有可能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为了增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立法完善。其二,立法缺位不利于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工作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常常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联动,而相关立法缺位会产生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加大实际工作的难度。

2.立法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相关立法以部门规章为主,这种立法层次较低的状况与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极不相称,如果不抓紧提高立法层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其一,会在客观上削弱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利于这一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当前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具体部门的级别并不很高的情况下,更应该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的层次。其二,会导致一些部门对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并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随意调整相关规定。其三,立法层次较低的规范性文件在适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3.立法内容陈旧、不统一

战略物资储备涉及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多部门管理造成相关立法中“多头立法”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关规定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此外,我国关于战略物资储备的大量部门规章是在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制定的,而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旧的立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立法予以规范。

五、完善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的建议

加强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推进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的层次

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的层次,不仅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有利于提高国家应对资源能源领域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稳定民众心态,维护社会稳定。新时期,国家对战略物资储备进行了全方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提出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要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视,也为强化相关立法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层次的具体路径可以考虑: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进行规范,必要时在《宪法》中予以适当体现。考虑到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的现状,可以先由国务院制定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条例。当然,这只是一种过渡,战略物资储备立法最终还是要提高到法律的位阶。

2.尽快制定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

第一,制定基本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能够起到统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不仅具有宣示性意义,还具有统揽全局的功能。同时,制定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有理论基础,在实践上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国家战略物资虽然在具体形态上各有差异,但存在一定的共性,因而制定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另一方面,我国几十年来的战略物资储备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制定一部科学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制定基本法的国际经验启示。从国际立法经验来看,美国有《战略物资储备法》和《国防生产法》,芬兰有《国家战略储备法》,瑞士有《国家经济供给联邦法》。这种从基本法层面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进行总体规范的立法经验启示我们,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来规范战略物资储备的基本问题并统领相关单行法。

第三,基本法的制定思路和主要内容。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法的定位要准确。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应定位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律体系中的一般法,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共性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规范,与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律体系中的特别法相衔接。二是该法的内容要具有宏观性。由于基本法的定位,该法在内容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宏观性,要提纲挈领式地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共性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规范,主要明确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制度、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管理主体及其职责权限、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等问题。

3.对若干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专门立法

对若干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专门立法,是一项重要的国际立法经验,在我国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专门立法符合国际立法惯例。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发达国家对石油、粮食、矿产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了专门立法。如在石油储备立法方面,美国有《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法国有《石油供应安全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石油工业法》《石油公团法》,韩国有《石油产业法》,这些法律都对石油储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规范。在矿产资源储备立法方面,美国通过《战略与关键矿产储存法》等法律对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进行了专门规范,日本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法》和《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法》对贵重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储备进行了专门规范,英国、法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也建立了重要矿产品储备法律制度。在粮食储备立法方面,美国通过《仓储法》和《粮食仓储条例》对粮食仓储许可证、仓储保证金、仓储存单、仓储商的责任以及粮食检验、称重、分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澳大利亚通过《粮食储运经营法》《小麦市场法》《大麦市场法》对粮食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规范,日本通过《关于主要粮食供需平衡及价格稳定的法律》规范了粮食储备和供给方面的问题,加拿大联邦政府及各省仅针对谷物储备的法律就有几十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拿大谷物法》《加拿大小麦局法》)。

第二,专门立法具有必要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专门立法之所以必要,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一些战略物资储备的特殊性。战略物资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储备环节较为复杂,对于粮食、石油、矿产等若干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而言,只有进行专门立法才能加强管理。从立法模式来看,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本法为一般法,统领石油储备法、粮食储备法等特别法,形成一个有机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立法体系,是完全必要的。我国有特殊战略物资储备的丰富经验,可以通过经验总结,把现实中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则上升到法律层面,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立法路径。另外,特殊战略物资储备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进行专门立法有利于对该种战略物资储备进行针对性管理,各方面阻力不大,易于实施。

注释

①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②曹峻、杨慧、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页。③吴庆荣:《法律上的国家安全概念探析》,《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④这些共识对我国相关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2015年《国家安全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⑤雷家X:《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基本问题》,《管理评论》2006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在全社会夯实国家安全观[N].报,2016-04-14.

[2]胡再勇,林桂军.国家经济安全:OECD的治理架构、政策措施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4,(12).

[3]周楠.国家安全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J].知识经济,2014,(14).

[4]莫纪宏.新国家安全法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民性”[N].光明日报,2016-05-06.

[5]范传贵.“经济安全”缘何被视为国家安全基础[N].法制日报,2014-04-22.

[6]顾海兵,等.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4,(5).

[7]舒展,刘墨渊.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自主性[J].当代经济研究,2014,(10).

[8]马蔚云.诠释国家经济安全新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15.

[9]徐开金.经济安全:基于经济角度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2).

[10]李翠霞,赵建.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N].经济日报,2016-10-22.

[11]张所续.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J].中国矿业,2010,(10).

经济安全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现状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结果是各企业急需实现的重大问题,而我国仍存在部分火力发电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致使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因此本文对于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几点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在企业中的地位

(一)企业发展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安全生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安全问题而言,安全是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中永不过时的话题,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时刻谨记。在企业经营中,安全生产便是要让人类在企业生产的同时保障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企业只有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进行安全的生产,保障企业生产人员的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才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才能够使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从根本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1]。

(二)企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效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经济效益问题而言,经济效益是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时刻关注的话题,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状况不好,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个人收益,将会致使该企业的地位在员工的心目中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寿命。另外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火力发电厂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离不开经济效益,同时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离不开火电厂的安全生产,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二者之间最理想最有利的状态便是在火力发电厂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局面。而就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状而言,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在火力发电厂经营过程中,搞好安全生产问题由于其过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此部分人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存在矛盾。但近年来诸多重大事故说明了现实,没有安全生产,何来经济效益,因此说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火力发电厂的发展[2]。

三、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

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在火力发电厂进行生产前,便应该根据火力发电厂的条件建立较为完整系统的设备检修规则,检修人员应严格按照检修规则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诊断和排除问题等,在检修设备过程中发现生产设备存在异常必须要立刻上报生产小组,以便能够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另外,火力发电厂方面也应在生产区间建立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巡回检查制度,对于生产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习惯性故障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力将安全隐患全部消除。在火力发电厂经营发展过程中,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从而有效提高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二)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

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在火力发电厂经营发展过程中,发电厂作为电力行业的最基层单元,能够在经营中找到适合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管理的方法尤为重要,火力发电厂的安全问题关系到诸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要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系统较为庞大,安全隐患存在于各个生产要素中,因此检修过程中,为避免去安全隐患的存在,要对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检查,同时将安全意识带入到日常的生产中,火力发电厂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将生产和管理做到协调统一,重视任何能够对安全生产有威胁的细节,从而从根本上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问题[3]。

(三)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在火力发电厂强化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在火力发电厂经营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责任到人,能够通过危机意识有效的提高火力发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火电厂监督管理过程中,要在火力发电厂中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小组,监督管理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各安全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汇报,将近期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所发现的生产设备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从而能够有效的强化火电厂的安全生产,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

结语: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火力发电厂若想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本文主要从企业发展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对二者在企业中的地位进行阐述,同时对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从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以及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伟隆,陈文颖,闫嘉钰,等.实施CCS技术的火力发电厂场址选择[J].生态经济,2013,05(02):76-8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