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早期药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0 21:53:53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

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 法象概念浅释

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 历史沿革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1]这个问题比较明确提出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并且对药物的法象理论的实用范围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 理论渊源 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等[2],可以说《内经》是法象理论的源头。

2.2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在论述药物的功效时,大部分的体例都是先论述药物的味性,继而是药物的主治、别名、用法、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很少有什么理论上的发挥,记载的功效,都是实际的经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虽然都是后人辑出来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情况。

2.3 宋金元时期的本草学著作 宋金元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争鸣的阶段,整个医学界有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风气,金元诸医家也逐渐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比如说金元四大家。同样,药物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归经学说就是在此期间兴起并逐渐成为中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些药物的功效用单纯药的性味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这个时期的医家又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补充药性理论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释某些药物功效的方法,于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诞生了[3]。药物法象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本草中露出头角的,比如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栀子条中记载易老之言:“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都是药物法象理论的体现。这个时期的药物法象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中还是以性味、升降浮沉为主流理论,根据法象理论阐述的药物还比较少见,但是对药物功效的阐释同早期的本草相较则有了自己的发挥。

2.4 明清时期 中医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本草学专著也是如此,医家对本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发展到了极处。这个时期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已经不足以阐释药物的功效,所以诸家对本草理论的发挥也较多,药性的阐释也就较为灵活,比如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如青蒿条说“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故入少阳、厥阴血分”,又如通草条“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而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等。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药物法象理论的巅峰之作,即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他认为“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于是,本着诸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的宗旨,与其门人张伯龙以问答的形式,由浅入深,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凭空的推演,将诸药纳入药物法象理论,虽说有些地方论述得牵强附会,但瑕不掩瑜,可以说是药物法象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文笔顺畅,一气呵成,洋洋洒洒,通过七十五个问题,从药物的物理相感、产地、用药部位、生长环境、采收时间、色质等,用同种求异的方法阐述药性。他认为药物治病的道理是以其气味阴阳之偏来调节人的经络脏腑、四肢百节气血阴阳之偏,使之归于平和,即“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部书是唐氏晚期的作品,是唐氏一生临床经验的结晶,其学术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得较为完备,不仅仅是一部本草学著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宝典。比如油滑之药皆可下行,大黄有雄烈之气故泻下之力大,巴豆非但油滑,且味辛性热,故较大黄泻下之用更为猛烈。琥珀乃阳木之脂所化,其性黏,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冷则阳返于内,与人之魂藏于肝血之中是一个道理,所以琥珀有安魂之功。磁石色黑入肾,能吸肺金之气归于肾中,从而可以治疗肾不纳气之咳喘。茯苓乃松脂入地所化,下有茯苓则松颠之上必有茯苓芝以应之,故而茯苓可以化气上行,这样岳美中先生的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就可以更清楚的理解[6]。

总结评价:药物的法象理论从起源到成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药的应用仍然是以主流理论为主,法象理论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形,如果生搬硬套,导致该理论的泛滥应用,就可能会成为鲁迅口中所谓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参考文献】

早期药学论文第2篇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摘 要: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79- 2007年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早熟辨证以阴虚火旺型最多见,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复方的使用以知柏地黄丸为主。结论:辨证治疗性早熟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关键词:性早熟;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603-02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Compatibility Drug Law

YIN Wei-Ping1,XIA Jie2

(1.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200,Yunnan,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literature review,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CM treatment of drug laws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precocious puberty. Methods:Search 1979-2007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ion syndromes,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tabas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The Yin Huo-wang precociou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reatment to Yin Jiang Huo-based, often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medicine, qi drugs, medicines and nourishing yin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drug combinations; compound mainly used to Zhibai Dihuang Wan.Conclusion: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have certain rules to follow medication, more than in the main square, the main drugs on the basi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due to compatibility of other drugs or both pathogenesis of more extensive, fully embodies the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ttention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Key words:precocious pubert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7)

作者简介:尹蔚萍(1975-),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讲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科临床和教学工作。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辨证治疗性早熟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方法

以“性早熟”加“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应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等数据库,收集国内1979年1月-2007年12月间发表的有关中药复方治疗性早熟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所选病案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以性早熟为第一诊断;国内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文献;医案所涉及到的中药复方,要求药味完整、主治明确、疗效确切。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从纳入文献中提取辨证分型、各型用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经整理、核对后录入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描述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分布于26种杂志上。

2.1 证型分布与治法情况

2.1.1 证型分布情况 以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术语为标准,对证型进行统一规范统计。

表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例(%)]

2.1.2 治法情况 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滋阴降火法、疏肝泻火法、健脾化痰利湿法、软坚散结法、凉血止血法,其中以滋阴降火法为主。

2.2 具体药物的使用情况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中,使用药物81种,用药443次,使用药物基本为普通、常用中药。

2.2.1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见表2。

表2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2.2.2 分类及使用情况 对81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其主要使用次数和用药种类见表3。

表3 所用81种中药主要分类及使用情况

2.2.3 常用药对情况 使用频率使用次数/中药复方数(36首)。见表4。

表4 常用药对使用情况

2.2.4 复方的使用情况 从文献资料中分析得出,使用最多的复方是知柏地黄丸,其次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均体现了滋阴降火为主,兼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3 讨 论

3.1 对证候的探讨

对文献的分析显示:36个临床研究共计辩证治疗1651例,分布于11个证型,证型多样化既反映了中医辩证灵活性的特点,也客观体现了病机的复杂性。从总体来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阴虚火旺型,占75.29%,其次是肝郁化火152型,占9.21%,这两个证型占总病例的84.5%,表明证型分布比较集中,目前中医儿科教材上基本以这两个证型作为分类。个人认为,随着本病发病率的增高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需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多样本的临床观察,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3.2 治法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本次纳入研究的36首复方临床疗效确切,沉淀着中医对本病理法方药的应用,但多为个人及单位的临床经验总结,遣方组药带有较大的主观性。36首复方用药81种,可见临床用药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但同时体现了较难比较的问题。

3.2.1 滋阴降火是基本治则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治疗性早熟的中药种类丰富,药味繁多,但用药还是相对集中。从用药种类来看,清热药和补阴药使用最多,提示这两大类药构成治疗性早熟组方的主要药物,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复方中以知柏地黄丸的应用最广泛,提示滋阴降火法是基本治则。

3.2.2 多种治法体现治疗的多样性 从证型和用药分析中发现,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辅以疏肝泻火、健脾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凉血止血法等方法,达到共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从单味药的分析上,夏枯草、柴胡、麦芽和理气药使用较多上得出,治疗本病尚注意疏肝理气散结和顾护脾胃化湿。

3.3 配伍规律探讨

早期药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妊娠期;用药咨询;中药;中成药;药学服务;药学门诊

妊娠期用药现象普遍存在,有44%~99%的孕妇使用过处方药[1],其中约有45%的孕妇使用过植物药[2]。20世纪60年代初因妊娠呕吐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导致数以万计“海豹儿”降生,引发全世界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部分孕妇因对药品不良反应心存恐惧,患病后盲目拒绝治疗,致使病情加重或不必要地终止妊娠。以往妊娠期妇女碰到用药问题多咨询产科医师,而产科医师因门诊量巨大与专业局限性,可能无法及时有效解答。目前我国部分公立医院相继建立了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由专业药师向孕妇提供药学服务[3-4]。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药学门诊自2018年4月建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数据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就我院药学门诊妊娠期用药咨询内容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30日在我院药学门诊咨询的525例妊娠期妇女的咨询案例,根据用药人员、用药日期、用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4。

3讨论

妊娠早期进行妊娠期药物咨询的孕妇比例较大。妊娠早期为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用药不当极易造成胎儿畸形。大多数孕妇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药物,获知妊娠后来院咨询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情况。咨询问题中,构成比最高的为中药/中成药,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复方感冒药、消化系统药物和抗过敏药物等,与一些研究报道结论一致。如ZHU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早期中成药是除了叶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外使用最多的药物。易洁梅等[6]的研究表明,中成药/中药居妊娠期最常使用药物的首位。中药和中成药在中国妊娠妇女中使用较普遍,但安全性证据少[7]。目前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中药对孕妇和胎儿的潜在不良作用未知,但“并非没有风险”。1项纳入了3338篇中药治疗妊娠期妇女各类疾病报道的Meta分析中,超过90%的研究未纳入安全性指标[8]。虽动物试验证明妊娠期使用中药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由于临床试验数据不足,安全性或危险性的结论不能确定[9]。不过,对妊娠期妇女使用中药的风险评估并非无迹可寻,有学者尝试进行妊娠期中药的安全性分级,并明确提出妊娠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五等级(禁用、忌用、慎用、不确定、可用)的定义,合理划分了中药妊娠用药的安全等级,为妊娠期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10]。实践中可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和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评估[11]。在风险评估时应注意,在“有故无殒”“衰其大半而止”理论指导下的部分妊娠期使用禁忌中药的临床案例,如《金匮要略》中治疗妊娠恶阻可酌情使用重镇降逆之品,如半夏、旋复花等[12]。现代文献报道的动物试验,多为单味药或单一成分,用药剂量大、时间长,而临床多为复方药,剂量相对较低,另外还可能存在动物种属间的差异。故该类报道可供参考,尚不能完全等同于临床[13]。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妊娠期用药规定不够全面,1项涉及252种处方药的调查研究中,妊娠期用药标注有效信息仅占45%;69种非处方药妊娠期用药标注有效信息仅占55%,标注方式为可以使用、禁用、忌用(忌服)、慎用、尚不明确等,有待进一步完善[14]。总之,中药/中成药为妊娠期孕妇关注度最高的药物类别,但基本无系统的对照研究报道,证据较少。建议加强对妊娠禁忌中药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并建立健全妊娠期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为全球提供妊娠期使用中药/中成药的安全性证据。

参考文献:

[3]杨勇,黄晓英.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的设立与运行[J].中国医药,2013,8(11):1656-1657.

[4]周京伊,盖迪,李轶凡,等.北京妇产医院妊娠期妇女用药咨询的帕累托法则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8):39-42.

[6]易洁梅,岑宁.某院妊娠期妇女用药情况与安全性调查[J].中国药房,2009,20(29):2314-2317.

[7]张川,张伶俐,陈力,等.妊娠期用药调查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1):858-862.

[10]王宇光,金锐,孔祥文,等.中药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等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50-153.

[11]莫志江,郑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中药的风险评估[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338-340.

[12]李越.妊娠禁忌中药的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早期药学论文第4篇

【摘要】 哮喘是小儿时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患,如何有效防治哮喘已成为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课题。目前中西医研究虽已认识到预防发病的重要性,但尚无公认的可行性方案。王烈教授指出小儿哮喘未发病前,已有早期特定临床表现,相对于哮喘“夙根”,创新性地提出了“哮喘苗期”的新理论,提倡早期发现,早期用药,预防哮喘病的发生。本文从“哮喘苗期”产生的理论依据、临床依据、干预治疗方药分析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哮喘苗期”早期应用中药干预治疗的意义,旨在为防治小儿哮喘病提供一种新的证治思路。

【关键词】 王烈; 中医名家; 哮喘/预防和控制

小儿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1]。中医防治本病注重分期证治,目前多遵从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分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辨治。导师王烈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小儿哮喘在发作期之前往往已有特定症状,即先兆阶段,并把该阶段称之为“哮喘苗期”[2];在这一时期进行早期中药干预,并指导家长针对性护理、密切注意病势发展、及时用药等,可有效减少发病,并形成了系列防治方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研究等方面论述“哮喘苗期”理论。

1 “哮喘苗期”的理论依据

1.1 “哮有夙根”学说 哮喘有“根”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古代医家早有相关论述,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反复发作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明·戴元礼《证治要诀·卷六·哮喘》也提到“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清·李俊《圣余医案诠解》论曰“一遇外邪即发者,内有宿根也。盖其先皮毛受邪,失于表散,入留肺俞,或食寒饮冷及酸咸等物,以致血脉凝滞……此其致宿根之由也,有此宿根则相傅之官早失治节,故一触即发耳。”但在本病的“除根”治疗方面则论述较少,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提出“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的治疗方法;明·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也认同此治疗方法,倡“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上述文献记载均说明人们已认识到该病之“根”,但对发病先兆却鲜有提及。

王烈教授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哮喘“夙根”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哮喘苗期”理论,将哮喘病的防治提前到了无任何咳喘症状的时期。所谓“苗”,《辞海》所载含义颇多,指一般植物出生时的名称或禾类植物开花结实以前的名称,也可引申为事物的因由,端倪或略微显露的迹象。每每提起“苗”,多与幼小初生相关联。在中医理论中,“苗”论并不少见,如“惊为风证之苗”“舌为心之苗”等。王老所谓“哮喘苗期”即指小儿哮喘病的“端倪”,可谓早矣!

1.2 “哮喘苗期”理论的现代医学依据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3]。体质异常是遗传和遗传倾向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确定体质类型有助于找到疾病的病因。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4]。哮喘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体质学说及人体病理研究为哮喘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匡调元[5]根据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经验将人类体质分成六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质、腻滞质、晦涩质。温振英等[6]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五型;郑启仲[7]以小儿形、舌、脉、证特点作为依据,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类型。诸多医家对不同体质的易患疾病进行探讨,说明医者已重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赵霞等[8]提出了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如湿疹、鼻炎等是哮喘的高发人群[9]。

目前针对疾病预防的分级定义为:一级预防(基础预防),是指消除一切尚未导致疾病发生的高危或致病因素;二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后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三级预防则是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10]。虽然,医学家早已认识到基础预防的关键性,但尚无完整的可行性方案,所以至今对小儿哮喘的预防仍多为二、三级水平,只是疾病发生后的对症处理,基本上不改变自然病程[11]。而“哮喘苗期”理论的创立,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旨在为本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依据。

2 “哮喘苗期”的临床依据

王烈教授“哮喘苗期”理论的形成,始于一个幼儿哮喘患者,5月龄时患儿曾食后即泻1个月,之后常有喉间痰鸣;生后10个月就诊时曾有喘息,分析其病史得知其幼时有脾虚史,脾虚湿邪聚而为痰,痰贮肺络,外邪引动日久哮作。此后重视哮喘病例既往史的调查研究,逐渐归纳出一些临床特点,如虚胖、面色白光白、鼻塞、喉间痰鸣、湿疹、佝偻病明显,既往有易感、经常腹泻病史,并且有药物过敏、家族成员中有哮喘病史等。而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发现其具有全部或部分上述临床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观察了100例具有苗期特殊状态的婴儿,发现其中有38例发生哮喘;又对100例哮喘婴儿的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确认具有苗期征象者70例[12]。王老称此类表现为“痰蕴状态”[13]。上述诸象,乃先天肺脾肾虚所致,拟固气抑痰法防治,先后拟防哮汤、固哮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3 “哮喘苗期”干预治疗方药分析

王烈教授认为,“夙根”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之虚,所以用药应有所侧重,多归经于肺脾肾脏,治以益气补肾、固本防哮,治疗分两个疗程,方药选自拟防哮汤、固哮汤加减。第1疗程:药用黄芪、玉竹、女贞子、补骨脂、太子参、五味子、牡蛎、大枣、佛手、山药。第2周加熟地;第3周加何首乌;第4周加海螵蛸。之后休药3个月。第2疗程:黄芪、陈皮、生甘草、佛手、山药、熟地、何首乌、海螵蛸、大枣、黄精;第2周加百合;第3周加山茱萸;第4周加桑葚子。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固、脾气健、肾气纳而达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使痰饮无以内生,从根本截除哮喘“夙根”的产生,以期达到在苗期防止哮喘发病之目的。

4 “哮喘苗期”的研究意义

“哮喘苗期”理论针对可能发生哮喘的征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旨在改善肺脾肾脏虚损体质,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发病率,防患于未然,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医生,明确小儿哮喘发病前经历的苗期阶段,可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以期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而作为家长,认识到此期的重要性在于加强护理,医患配合共同防止病作,即使发病,亦可及时用药,防止病变,此即王老所谓“精治细防”。

在“哮喘苗期”及早采取干预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除哮喘发作的夙根——伏痰。此外,深入研究“哮喘苗期”的理论并临床应用,进行体质、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研究,进一步结合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对哮喘高危、高发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力求改善体质状态,努力把哮喘的预防提升到一、二级水平,并有效防止“过度医疗”,必将对小儿哮喘病的防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5.

[2] 王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3.

[3] 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

[4] 王琦.“治未病”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与技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193194.

[5] 匡调元.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8110.

[6]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363.

[7] 郑启仲.略论小儿体质“三说”[J].河南中医,1997,17(1):34.

[8] 赵霞,洪两,汪受传,等.用体质理论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3):148149.

[9] 陈育智,王红玉,王海俊,等.中国儿童呼吸道及特应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43147.

[10] Gore C,Custovic A.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llergic airway disease[J].Paediatr Respir Rev,2003,4(3):213224.

[11] 李晓青,洪建国.生命早期过敏体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50.

早期药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室性早搏;中草药;成本效果比;经济学分析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1],发作时轻者可致患者胸闷、心悸,严重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文献[2]报道显示,室性早搏已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进行危险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3]。虽然,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室性早搏的有效药物,但也同样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一旦使用不合理极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死亡[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中草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理,能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目的[5]。我们通过中草药合理配伍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②Lown's分级在Ⅱ级或以上;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④早搏次数>30次/h,且伴有心悸、气短与乏力;⑤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⑦病历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③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或因药物、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④对药物过敏;⑤合并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⑥研究期间依从性差、失访或因重大事件退出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42~74岁;室性早搏病程2~45d,冠心病病程3~10年;Lown's分级Ⅱ级58例,Ⅲ级118例,Ⅳa级6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18例,高脂血症68例,慢性支气管炎58例,糖尿病2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以及西药治疗,比如慢心律、阿替洛尔、乙胺碘呋酮等。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以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生地30g、麦冬15g、黄连15g、炙甘草15g为基本方,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党参20g、生地15g、阿胶20g(烊)、麦冬15g、麻仁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20g。上述中草药分两次煎煮25~30min后取汤600mL左右,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200mL,中药汤剂于饭前1h温服,西药于饭后半小时服用。2周为86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3临床疗效判断方法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和《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8]评定临床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缓解。无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无改变,甚至病情恶化。1.4心电图指标观察方法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手工测量24h动态心电图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HRV包括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的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全部所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1.5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定期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事件情况。1.6经济学指标观察方法两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和(或)床位费等成本基本一致,只计算药品直接成本,所有费用以2014~2016年本省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和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为准。成本-效果比(C/E)=(治疗总成本/治疗总效果),其值越低说明意义越大。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4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QTd、HRT、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HRT、HR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头晕、恶心各1例,对照组发生头晕、恶心、心动过缓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C/E比较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早搏可于任何年龄段出现,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室性早搏后危险程度相对较高[9]。近年研究认为,QT、HRT、HR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0]。QTd作为一种能反映整体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指标,其离散度越大提示心脏电活动恢复的同步性变化也越大,为折返激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依据[11]。HRT能够反映心脏在室性早搏发生后对动脉压力反射和心脏自主神经的紧张性,尤以TO和TS应用最为频繁,其中TO可作为判断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是否加速的依据,TS可视为是否减速的参考[12]。HRV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其发生是由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活动,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到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调节,导致心脏每搏间期通常会存在的几十毫秒差异,所以可作为评价心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紧张性、均衡性以及对心血管活动影响的指标[13]。基于上述认知,积极筛选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其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途径。近年来,胺碘酮、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或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中应用效果甚佳,96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研究也表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无法显著改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存在不同程度风险,且难以于基层推广应用[14]。中药或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能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且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的特色与优势,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5]。《本草纲目》记载:“苦参,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也有“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功效,可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活动落入有效不应期,所以能够抗心律失常。黄芩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升乙酰胆碱水平。党参能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扭转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QT、HRT、HRV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法能调控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中药汤剂应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且,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能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国家政策,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odridPJ.Aggravationofarrhythmiabyantiarrhythmicdrugs(proarrhythmia)[J].CardElectrophClin,2010,2(3):459-462.

[2]LeeV,HemingwayH,HarbR,etal.Theprogmosticsignificanceofprematureventricularcomplexesinadultswithoutclinicallyap-parentheartdisease:ameta-analysisandsystematicreview[J].Heart,2012,98(9);1290-1298.

[3]张忆雪,陈漠水.室性早搏与心功能不全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35(5):791-793.

[4]王小川,谢晓慧,陆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825-1826.

[5]伍建光,赖俊宇.乌梅丸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212-215.

[6].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7]沈绍功,王承德,臼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7.

[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1):5-11.

[9]陈太波,雷寒,吕斐.室性早搏的新认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2):2390-2393.

[10]黄悦,杨涛.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治疗室上性早搏的成本效果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6,33(9):525-527.

[11]EllisER,ShvilkinA,JosephsonME.Nonreentrantventricularar-rhythmiasinpatientswithstructuralheartdiseaseunrelatedtoab-normalmyocardialsubstrate[J].HeartRhythm,2014,11(6):946-952.

[12]YamadaT,LauYR,LitovskySH,etal.Prevalenceand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ic,andelectrophysiologiccharacteristicsofven-triculararrhythmiasoriginatingfromthenoncoronarysinusofVal-salva[J].

[13]于永梅,沈琳.室性早搏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136-139.

[14]朱敬玲,李新新,劳海燕,等.10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J].药学研究,2015,34(2):106-108.

[15]杨燕灵,胡雪晴.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室性早搏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2015,13(2):269-270.

早期药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骨折; 早期; 消肿散瘀膏; 外敷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86-02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on Early Fracture/WANG Chan-ju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86-8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on early fracture.Method:60 patients who had be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for early fractur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treatment were given to both two groups.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was given to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7 days,the clinical symptoms,adverse reactions and tension vesicle rate was observed.Result:The score of pain,pressing pain,suggillation,dysfunction and swell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by contrast,the variation in scor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tension vesicle r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5%(1/40) and it was 17.5%(7/40) in control group,by contrast,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Fracture; Early;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External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yang County Hospital of TCM,Qingyang 242800,China

早期骨折时,骨折处局部出血,软组织受损,容易导致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令局部微循环受阻,从而导致血运供应和静脉回流受到影响。此外,由于皮肤张力上升,因此容易出现张力性水泡,阻碍组织的修复与早期的手术治疗[1]。中药外敷法是采用中药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医骨科护理中重要的护理手段。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30例早期骨折患者采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外敷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60例住院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7~75岁,平均(37.2±10.8)岁;病程5~30 h。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6~76岁,平均(36.6±11.1)岁;病程5~35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制动、抬起患肢、消肿、补液,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予以患者关心与照顾,对患者实行情志护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进行护理工作,组方:大黄、芒硝、乳香、土憋虫、没药、甘草各等份[2],研磨成粉,以生姜末为引,加醋把药粉和生姜末调拌成糊状,外敷治疗。外敷前先清洗患者敷药处皮肤。根据骨折情况,选用大小适当的棉垫,将药膏均匀地铺在棉垫上约2 mm,然后再于上覆盖另一棉垫,采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在外敷前对患者讲解外敷疗法的作用。若患者皮肤有损伤,则停止使用。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则停药。

1.3 疗效观察

参考潘元珍等[3]的相关观察指标,在治疗7 d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价。观察内容包括疼痛、压痛、瘀斑、功能障碍与肿胀。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张力性水泡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在治疗7 d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压痛、瘀斑、功能障碍与肿胀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性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有1例皮肤瘙痒,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治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张力性水泡发生率2.5%(1/40),低于对照组的17.5%(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组别 疼痛 压痛 瘀斑 功能障碍 肿胀

试验组(n=30) 0.9±0.4* 0.8±0.4* 1.1±0.3* 1.2±0.4* 0.7±0.5*

对照组(n=30) 1.3±0.5 1.2±0.5 1.5±0.4 1.7±0.4 1.2±0.5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骨折大多为外来暴力或者扭转力导致,损伤易造成肌肉、韧带、血管的断离、断裂,局部的血肿形成,聚集不散,出现疼痛与肿胀。骨折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断筋伤”的范畴。多由外力所致的筋骨脉络受损,血离筋脉,瘀结不散,气血凝滞,静脉受阻[4]。《普济方・折伤门》中记载:“若因伤折,血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临床上患者多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瘀斑和畸形等。

对于水肿的处理,西医临床大多采用甘露醇进行消肿,但单纯应用甘露醇,容易引发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甚至可能出现渗透性肾衰竭。另外对于无法下床的患者,若采用利尿疗法,是治标不治本,同时会增加患者尿量,徒增其痛苦[5]。根据早期骨折的特点,本次临床研究采用自制的消肿散瘀膏药,通过外敷方式治疗早期骨折。方中主药为大黄,其性苦寒,泻下攻积,清热凉血,解毒散瘀[6];《本草纲目》对乳香和没药的消肿散瘀功效均有所记载:“乳香活血,没药散学,皆能止痛消肿止肌。”土鳖虫行气散血、消肿止痛、破血散瘀;活血化瘀、稳步经络、消肿止痛。诸药合用,能起到通经活血、行气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7]。本研究的给药方式是将膏药外敷在皮肤上,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作用到局部患处,药物成分被毛细血管所吸收,从而进入到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局部微循环,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功效[8]。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在采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对早期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等临床症状。表明外敷药物能改善组织深处,消除细胞水肿,利于组织的恢复。而随着肿胀消除,也能降低张力性水泡的发生几率,加速患者恢复。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所发生的1例皮肤瘙痒情况也较为轻微,说明自制药膏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对早期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方法简单,无严重不良反应,且能利于组织恢复,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恢复时间,减少整体费用支出,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硕旋,熊辉.中药外治法治疗早期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23-124.

[2]潘永雄,杨仲,洪劲松,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66-67.

[3]潘元珍,刘超群,周国林.闭合性骨折早期应用中药熏洗、外敷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33-335.

[4]赵强,邓攀,蔡文龙.自制消肿化瘀膏治疗踝部骨折早期肿胀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34.

[5]郭伟伟,戴吉燕.自制消肿止痛膏治疗骨折早期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77-1978.

[6]熊小菊,冷元曦.伤药膏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117-118.

[7]周恒.自制接骨膏外敷治疗柯勒骨折早期肿痛2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914-915.

早期药学论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74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5-01

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药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早期的文献,探讨SCI早期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制剂的应用、问题与展望。

1 中医病因病机

《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并于脊里,上于风府,入属于脑”。 督脉的解剖部位、走行路线及生理功能均与脊髓相似。故SCI可与督脉损伤对应,古称“体惰”。SCI早期,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伤损腰痛,脊痛之症,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由此可见,急性SCI的主要病因是“瘀血”,所谓“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病机为“督脉枢机不利”。内治必须以祛瘀通督为要点。[1]《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瘀与水同为SCI早期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由于督脉受损,血不循经,瘀滞于内,必阻滞气机,使气不化水,瘀水互结,气血运行不畅,肢体不得气血之温煦濡养,则见肢体麻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故高益斌等[2]医家运用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抑制急性SCI的病理进程,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损伤。

2 分型论治

2.1瘀血阻督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舌紫暗,苔白,脉弦涩。多数主张在SCI早期以“破”为主,有以活血化瘀行气为法,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外伤性截瘫尿潴留14例,显效2例,有效l1例,无效2例[3]。

2.2 血瘀兼气虚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法,方如截瘫康丸[4]、脊髓康[5]和加味补阳还五汤等能使SCI后大鼠的神经组织明显修复再生且功能恢复显著,其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而用四物汤补血或十补丸补肾.其收效与空白组相仿。

2.3 血瘀兼腑实 症见肢体瘫痪或麻木、疼痛如刺,夜甚,兼腹胀,大便秘结。舌紫暗,苔白,脉沉实而涩。 以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为法,如醒髓汤、脊椎方等在SCI早期(24小时内)可明显降低组织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抑制SCI后组织中内皮素含量的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加强,能明显提高Tarlov分值和受损脊髓组织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对受损脊髓组织有减轻继发性损伤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2.4 血瘀兼水湿 症见肢体重着无力、麻木,甚至瘫痪,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或细。以活血利水、祛湿通络为法,活血利水中药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SCI治疗有效,能抑制钙离子内流、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纤维增生、抑制脊髓横断损伤后的继发性炎症过程等。祛湿通络的马钱子对脊髓有高度的效感性,产生类似大剂量类固醇的治疗作用,抑制损伤部位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改善血液循环,马钱子与高压氧联合治疗SCI早期效果良好,晚期效果不佳。龙马自来胶囊对SCI确有疗效,能改善脊髓微循环流量,减少水肿液化,预防脊髓萎缩, 改善组织形态,提高脊髓神经功能,促进髓鞘、神经元的恢复。

2.5血瘀兼阳虚 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麻木无力,舌暗淡,苔白,脉沉细。以祛瘀消肿、补肾助阳、振奋督脉为治则,如健脊复髓汤加减治疗早中期SCI,得到了74.1%功能恢复率。

3 中药制剂应用

3.1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8011) 复方丹参能抑制大鼠SCI后细胞凋亡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对大鼠急性SCI有治疗作用。

3.2 三七总皂甙(昆明兴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行产,批号:2005051) SCI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可升高前列腺素I2,降低血小板血栓素A2,增加脊髓的血流量,减少脊髓神经细胞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SCI早期的继发性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均较损伤组低,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HE染色显示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损伤术后在出血范围、程度,相同时相点神经缺血性改变的程度,残存神经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与损伤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证实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具有神经组织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神经损害。

3.3 川芎嗪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209600) 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SC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 3表达及凋亡细胞.损伤组一氧化氮合酶表达、caspase一3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川芎嗪组(P

3.4 人参皂甙(长春中医中药研究院生产,批号900122) 人参皂甙能够改善SCI后自由基代谢紊乱,对急性SCI确有治疗作用,其机理考虑主要为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前列腺素代谢.Ca 拮抗及间接抗氧化作用。人参皂甙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组对比运动行为评分和斜板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3.5 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鸿制药厂产品) 腹腔注射黄苠注射液可降低脊髓内丙二醛浓度,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损伤脊髓的组织水肿,减小神经细胞坏死范围。

4 问题与展望

SCI是世界难题,目前未发现有特效的方药。中枢神经再生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机理尚未全面弄清。祖国医学对S

CI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手段也很丰富,强调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具有良好的发掘前景。纵观近二十年之研究文献,专病专方作为治疗SCI早期的主流研究方向,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要求和辨证论治的传统内涵,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CI早期以邪实为主,瘀血水湿阻滞为其本,督脉阳气受损为其标。治疗上当化瘀利水祛湿为主,兼顾益气温阳通督。研究成果以实验研究为主,验证了中药治疗SCI的部分机理。但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更少。目前,现代康复医学对SCI的诊断普遍采用美国SCI学会(ASIA)制订的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则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检查评分[30]的改变来评定。该标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国内临床文献报道中绝大部分仍然采用自拟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其疗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试验研究运用了许多现代手段,但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中药外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用药上:如早期当祛瘀消肿.外敷祛瘀消肿膏等。透皮吸收和黏膜给药相关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有待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挖掘、探讨。

综上所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出更加切合SCI早期病机的疗效确切的方药,运用先进的制药原理和技术改良剂型,以国际通用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运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手段进行试验研究阐释其机理。这对于开发出疗效确切的治疗SCI早期的中医方药和简便易行的剂型,并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从而进一步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明新.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6(10):10-11.

[2]高益斌,杨米雄,叶红明. 防己黄芪汤加减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99-300.

早期药学论文第8篇

1 本科生中实行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采取的模式

1.1 “短、平、快”开放性实验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大学知识学生基本上是从教师课堂讲授,而作为唯一让学生动手验证理论知识的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多是在同一实验项目的学生只能多人分组按相同的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多为经典型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与药物制剂专业对化学知识需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缺乏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的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活动主要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大一学生提供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采取兼顾学生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实践动手的重要性,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从2006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如晚上、周末),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吸纳部分学习优秀和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渴求的本科生参加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的扎实的动手能力功底和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兴趣。由于大一学生在知识层面尚需进一步学习,该层面学生多采取“短、平、快”的模式激发从事科研活动兴趣为后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苗子,形成磨刀霍霍之势。此种模式下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1.2 早期参与教师课题的较长时间培养模式

在通过第一种模式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锻炼后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实践动手基础,再根据学生对渴求的研究兴趣和结合教师已有研究课题,吸纳学生进入到教师研究组中,为教师当科研“助理”,在这个培养模式主要以进一提高和升华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资料、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解决自身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组内讨论各自对文献资料的不同见解和导向及做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共同协作完成教师课题中需要解决的实验步骤和有关问题(如:分离纯化样品、表征样品),最后分析数据验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学、分析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特别是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的培养中,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困难需要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解决,既巩固和加深了综合实验技能,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和求知欲望。

1.3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长时间培养模式

1.3.1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学生会动手、会思考就沾沾自喜的话,哪还为时尚早。在药学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扎实实验技能的培养,但是将理论知识准确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系统地将已有知识、结合文献和参加教师课题进行有机结合和创新,则是在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阶段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

因而,笔者结合我校在大学生课外课外科研课题平台,在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的升华,具备了独立思考,基本能形成一些新的想法后,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课题,通过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该种模式可以做为大学生毕业实习题材来源和开展创新性实验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能写、敢讲、会总结的综合能力。如笔者带领学生申报学校层面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两项,并超学校规定考核指标完成内容(两个项目共发表核心期刊四篇)。

1.3.2 毕业实习深化和继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1.3.2.1 做什么与怎么做

传统的毕业实习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为毕业实习学生指定一个课题,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指定步骤“按步就搬”完成即可的方式,此种模式下学生得到了做而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在笔者探索的早期培养模式下经过前两个阶段(大一、大二)的锻炼和培养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对开展科研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规划(如果有了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的学生则更具优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也不必再逐一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拟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对从事这些实验课题人员的各项要求,学生在已有前期工作基础上已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实习中对自己的课题方向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课题,使学生在实习一开始就具有兴趣、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创新性实验上手就更快、更准。

1.3.2.2 实验结果与处理

在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研究过程中要在平时的科研素养训练中教导学生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习阶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3 论文撰写成文

论文是研究工作的总结,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性科研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论文撰写要求立意新颖、内容真实、结果可靠,在理论上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作为毕业答辩时的唯一书面材料,本科毕业生对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笔者在此项步骤的培养中主要采取“多次反复修改”的策略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点评,绝不充当学生的“”,鼓励学生多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类容,并对其进行观摩和总结,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比对,对实验结果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论。在毕业论文的最后环节还组织预答辩,经过全体教研室人员的讨论及建议,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改进,同时也常常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设想。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反哺作用及成果

本科生在通过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研究活动的带动和促进下,在学习上形成相互激励和比拼的态势,使学生知识面扩展,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大为提高。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培养出了一些有思想、有从事科研热情、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如:通过此种模式在2006届的首次尝试中就取得可喜成果,我院2006届药物制剂专业在2010年考研中升学率勇夺全校第一,在2006届的高升学率效应的带动下,我院接下来几届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连续几年在考研升学率中居高不下,考研热情高涨,且多数学生进入211或985高校读研,有的硕博连读。此外,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参加创新型科研实践活动的本科生成了不少招研学校的“抢手货”,特别是在考研升学复试中,由于本科阶段参与了大量的创新科研实践研究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有些学生有研究成果发表,深受这些导师的赞誉和好评。迄今为此,笔者实行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有药物制剂专业大学生参加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6篇,省级期刊2篇。

3 结语

笔者通过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中采取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锻炼和激发了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热情。实践表明,学生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通过将学生创新研究实验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包括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及自己设计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能是学生更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并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多方面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从事创新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促进和开展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药物制剂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科生早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与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成果。分多个模式的早期着手,多阶段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能力性,创新性、突显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为我院高素质人才培养建立了可进一步改良和探索的模式,现我院教师已在纷纷采用本科生早期进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团队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早期药学论文第9篇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期诊治3方面内涵。王颖晓[1]阐述“治未病”理论,包括养生保健,未病先防、先安未病,已病防传、防微杜渐,救其萌芽三方面内容。随着妇科疾病研究的深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已运用到妇科各领域。

1 闭经 魏绍斌等[2]提出针对引起闭经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如保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良好有序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盲目节食减肥,正确采用节育和避孕措施。若已发病则在积极诊治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情志治疗,以缓解疾病导致的不良情绪和思想压力,并注意生活饮食调摄,少食辛辣、油腻之品,不可过食生冷或偏食,注意药食结合,特别是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辨证使用中医食疗,对本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2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阴虚质和气郁质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感体质[3],陈莹等[4]根据中医调体治未病思想,认为通过早期药食调体及生活方式调体对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韦丽君[5]认为对素体肾虚之人在经后期的1~5天以补血养血、调气和血的复方中药调补,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3 复发性流产 蒋文蔚[6]提出对于习惯性流产患者,孕前应先行调补脾肾,一旦确定怀孕,即调补肾气,和养气血。党丽英等[7]认为滑胎之治重在预防, 防重于治,药宜服于未孕之前。采用两个步骤:①未孕先治,固肾为本,辅以调理气血、温养冲任;②既孕防病,已病早治、既孕之后,根据孕妇体质之强弱,禀赋之厚薄,即使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亦配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做到未病先防。

4 异位妊娠 段祖珍[8]认为为避免异位妊娠的烦恼,需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积极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对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应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治愈后一定要注意调摄,防止其复发。

5 多囊卵巢综合征 张丹丹等[9]认为应特别重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青春期的防治问题。对于出现月经异常症状的患者,防治本病的重中之重在于补肾调经,肾精肾气充足,则经水自来。对于确诊为本病的患者,采取补肾益肾,辅以疏肝理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的综合治疗的方法不仅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所在。

6 卵巢早衰 徐美炎[10]提出对出现卵巢早衰前期表现的患者,应作出早期诊断,以益肾补血活血法补而通之,顺应月经生理的阴阳消长转化,改善临床症状,使月经恢复正常,阻止病情向卵巢早衰转变。夏桂成[11]教授倡导滋肾调周法,先予以滋阴养血、补肾填精方药恢复患者水平,当患者出现棉丝状白带时,则以滋肾助阳,调气和血,改善患者排卵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7 子宫内膜异位症 杜林[12]认为本病未发病前宜扶正固本,防止病理因素(瘀血)的产生;对于确诊为本病的患者,宜扶正化瘀,补肾调周;对本病的术后病人,宜及早采用补肾调周、活血化瘀等方法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消灭残余病灶,防其复发,提高术后妊娠率。

8 不孕症 夏桂成[13]教授对于卵巢功能低下性不孕症,重视经后期滋阴降火、宁心安神,兼予疏肝解郁、健脾助阳,病久夹痰夹瘀则审因论治去其所病,同时必须调节心理,保持睡眠,注意自我保养。

9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易望丰等[14]认为本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取卵术后需密切观察,中医参与辨证治疗,通过中药及饮食指导,补益气血、消水肿、改善症状,康复体能,对患者的调理善后大有益处。

10 宫颈癌 张晓春[15]提出尚未发生的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可使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减少“70%”,此外,对宫颈疾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措施,及时治疗癌前病变,阻断其向宫颈癌的进一步发展。

小结:“治未病”理论已渗透到妇科经、带、胎、产、乳各病治疗中,通过辨证论治、结合精神调适、饮食调节、体育运动等均可达到防治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颖晓.“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医药,2012,23(2):427.

[2] 魏绍斌,季晓黎.闭经的中医治疗方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2):904.

[3] 刘静君.未绝经期综合征的体质类型临床流调学研究[D].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3.

[4] 陈莹,李红.调体治未病预防未绝经期综合征[J].中医药通报,2012,2(11):26.

[5] 韦丽君.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J].四川中医,2008,26(9):27.

[6] 蒋文蔚.“治未病”理念在习惯性流产防治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1,9(46):656.

[7] 党丽英,杨丽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妊娠病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7(45):492

[8] 段祖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异位妊娠防治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2(15):10.

[9] 张丹丹,李翠萍.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指导意义[J].光明中医,2010,6(25):948.

[10] 徐美炎.“治未病”在卵巢早衰早期诊治与预防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6):365.

[11] 钱菁.滋肾调周法治疗妇科疾病撷要[J].江西中医药,2007,39(2):39.

[12] 杜林.治未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中的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3,2(35):43.

[13] 陈赟,钱菁.夏桂成教授辨治卵巢功能低下性不孕症经验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