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实施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2:59

德育实施途径

德育实施途径第1篇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德育实施途径第2篇

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实施途径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德育教育,把它贯穿在我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学习榜样等方式、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使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应该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重点又在课堂上,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的习惯。在上课过程中,我对课堂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视,通过和学生的双边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谈出来,让学生知道高尚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向善之心、仁慈之心、友爱之心、感恩之心、爱国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力争做到“五个结合”,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我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我们教育学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在国际主义问题教育中,我们教育学生主持正义、不畏、热爱和平,并把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在我国和日本争端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把精力用到学习中,用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志,而不是不理智、不冷静的对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引导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倡导“看百部电影,读百本图书,知百名人物,唱百首歌曲”等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班级文化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完善,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我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例如组织书画比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创建文明宿舍、“爱班、爱校、爱国”等系列活动开展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育。通过周一的升旗仪式,升国旗,唱国歌,在国旗下演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德育教育效果。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德育意识,把德育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三、通过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榜样有远距离的,如历史人物、当前名人等。一般来说,远距离的榜样,我用来对学生进行远景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等大的方面的德育教育,重在让学生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不是去模仿他们的行动。例如通过、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小立大志的做法,教育学生要树雄心,立大志,不要虚度光阴。

榜样也有近距离的,如学生的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对于近距离的榜样,我用来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重在从小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行动,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德育情操。例如让学生放月假回家时,观察父母一天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不易,进而内化为自己在校学习的动力。

德育实施途径第3篇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全员德育理念的提出

(一)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 德育工作化现象。目前学校的德育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 在实践上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这样做影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 即把德育工作认为是“两课”的事, 好像与其他人员和课程无关, 致使“两课”教师和政工人员孤军奋战, 造成德育的实效性欠佳。其二, 德育课程化现象。目前学校里的德育课程仍然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手段, 但德育课在学科教学中日益智育化, 教师和学生容易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 降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由于要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任务, 道德教育不免流于宗教式的说教或劝诫, 沦为道德灌输。①显然, 原有的德育思维再也无法适应复杂的德育环境。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 开阔思路, 深刻认识德育作为系统工程的特点, 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 形成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开放式的大德育格局。

(二) 全员德育理念的提出全员德育是理论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需要所提出的新理念, 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全员德育按一般的解读, 就是全校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全程、全位”育人的良好环境。全员德育是一个方向, 又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目的, 又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需要, 又是一种必然。全员德育重点在“全”字上。由于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所以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营造, 丰富的德育内容的获得、传授、认同和内化, 不仅需要“两课”教师、政工干部的辛勤劳动, 而且需要各科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的直接参与。因此, 只有确立全员德育的理念, 建立一个立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德育的大环境, 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应。与之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应该是“德育生态观”。②“生态”本是自然科学的概念, 把它加以提升, 进行形而上的抽象, 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生态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而形成的生命状态。各种要素的内在关联所形成的主体的有机生命状态、主体由此所内在的自我生长的生命力是生态概念的本质所在。“德育生态”是德育生命力的体现, 也是德育生命力的根据所在。德育的生态性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 凸显的不是个别要素, 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 因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一要素的失衡都有可能导致“水桶效应”。

二、高校全员德育的途径与和谐校园的建构

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 它是指构成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运动的状态。建构和谐校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成学校各种关系良性互动协调的过程, 又因校园的和谐是以学生的和谐为核心的, 而学生的和谐又以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和谐为根本。所以, 改进和完善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成为关键之举。全员德育的实施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恰当路径, 可具体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环境) 育人等途径构建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服务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德育实施途径第4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2-01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的任何教育都是危险的教育。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厌学学生日益增多、学生思想严重腐蚀、行为极不规范、传统美德观念淡薄、违法犯罪屡屡发生,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刻不容缓,如何实施德育教育理应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课题。如何实施中学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德育实施途径第5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郎立文(真实姓名)北京市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研员,曾多篇论文获市、县奖项。思想意识超前,结合实际写出属实的文章。本文是为了实施“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组织我县职业学校教师进行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本次具有学科代表性、专业代表性的研讨会的成果有一定的推广性.

德育实施途径第6篇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转贴于

德育实施途径第7篇

关键词:家庭德育 德育内容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124—02

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大问题。孩子要成才首先要成“人”。在家庭中进行的“成人”教育就是家庭德育。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诱发的“金钱万能”“拜金主义”“享乐至上”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使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中重物质、技能、智力,轻精神、思想和良好行为习惯,使得许多孩子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使得世界各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得以跨时空交流,这使得家庭德育既要弘扬传统道德的精华,更要关注适应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

一、家庭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与全球意识教育

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引导孩子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坚决同国际敌对势力作斗争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培养孩子热爱关心父母、兄妹、小伙伴着手,再扩展到热爱和关心学校、老师、家乡、人民的崇高情感。

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人类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国家与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协作着,这就要求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教育包括生存意识、国际和平意识、共同发展意识的培养教育。培养孩子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2.生命关怀教育

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重视人的道德生活。

我国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家庭,众星捧月的呵护,使得孩子们自我中心主义越演越烈,同时学习就业的沉重压力,压得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离家出走、自杀、杀人等屡见不鲜。因此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利用生命为社会创造财富,必要时奉献自己的生命,显得尤为紧迫。

3.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虚假、守信用的意思。在孩子身上具体的表现为诚实,不说谎;守时,不迟到,不拖拉;守信,说到做到,不随意改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守信者,“一诺千金”的佳话传诵了几千年,“言必信,行必果”是历代品德高尚者的立身处世之道。然而,直到今天,与诚信相背离的言行并不少见,“言行不一”“不守信用”“表里不一”是大家深恶痛绝又时常遇到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德育的实施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当前,中央到地方、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视,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许多家长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老师的事,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只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这样就出现了“5”(学校的教育)+“2”(家庭教育)=“0”的教育效果。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树立成才先成仁的思想,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勤于借鉴他人成功的家教经验,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把自身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2.注重身教、言教与身教结合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子女心中的偶像,也是孩子最经常、最可信和最亲近的对象。家长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自重,有涵养,不俗气,不因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也不因暂时处境困难而自暴自弃,使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要求子女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才有说服力。家长的认真工作,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必将鼓舞孩子努力学习。父母的表率作用更表现在一言一行中。我们都记得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儿媳端了一盆水帮婆婆洗脚,她年幼的儿子看见妈妈累了,也端来一盆水帮妈妈洗脚。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3.严爱有加,掌握分寸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呈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娇宠放任,让孩子吃好、穿好,尽量安排舒适的环境条件,孩子生活奢侈、好逸恶劳而丧失坚定意志,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听之任之,迁就纵容。另一种极端是打骂训斥,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认为“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使得许多孩子疏远父母,与父母处处抵触,情绪对立。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会给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要爱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被关爱、被尊重的愉悦,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会珍爱生命。但爱不能溺爱,没有原则的爱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对孩子不仅要关爱,还要提出严格的要求。正确要求一旦提出,就要贯彻到底。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必须批评教育,决不姑息。同时爱又要严中有宽,要用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偶尔的不诚信行为。孩子既要管又要放,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人交往,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在家庭中要平等、民主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4.遇物则诲,灵活进行教育

德育实施途径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目标;基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养成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严峻的冲击。旧的道德体系已遭批判,已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道德领域面临失范,社会矛盾凸现,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智商犯罪增多,给新时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时期,这是人所共知的。新的任务、对象、环境、条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深入探讨和研究初中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在道德教育中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初中生基本道德品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总称。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是在伦理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权利义务新理念,笔者已作另文阐述,本文着重对新时期初中生基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1.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本国政治目标,即合格的政治人。古今中外,任何道德教育目标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自觉抵制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当然,这种成人化的内容,理想化的道德范型,往往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显得不那么“合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的“当下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实,从小中见大,就近取材,使道德回归生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

2.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即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动态性的伦理体系中不可能从自身的先天智能中来获得其德性与义务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政。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依法维权,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法律情感,唤起他们的神圣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从而为“社会人”向“政治人”转轨作好铺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当前实际情况,初中德育基本内容除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校纪国法教育以外,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意识教育。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有关组织新近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要从开发创造力人手来缩小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造力即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呢?笔者以为: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养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自我需要感”,从而产生对求知的持久内驱力:要鼓励学生联想,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多鼓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和独立创新的精神。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只求无过。但愿按部就班行事的唯唯诺诺的人。

2.市场意识教育。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源动力是需要,边界是法律规则。今天的学生,明天将加入市场竞争的大潮,如果不预先进行市场意识的教育,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公平、风险、高效、法制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3.竞争与协作意识教育。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落后的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人。要大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当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交际,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事实上,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只有合作与共,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公民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念,反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损人利己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依法维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加强对自己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热爱大自然教育。净化地球、绿化环境、美化自然是每公民的应尽责任,要教育学生保护周围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6.珍爱生命、健康心理教育。生命是宝贵的,属于每个人有一次,要教育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我防范的能力,不吸烟,不赌博,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远离。反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教育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嫉妒他人进步胜不骄、败不馁,重友谊、讲信用,学会自我调节。

7.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日益国际化、日常化的今天,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合理、有序健康地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侵蚀,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养成教育做起,这是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课本理论说教而轻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初中道德教育的底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以下方法和途径:

1,拓宽德育渠道,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如今单调空洞的灌输说教在德育教育领域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必须寻找多种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引导教师不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又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文化艺术节、办讲座、听报告、纪念日庆典、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如在家校联系中渗透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及时互通学生思想动态是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发挥学生德育主体性,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增长。初中生的想象思维很少受现实世界的约束,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经常举办“异想天开”一类的主题班会、团队会,“每周一创”信息交流会,“脑筋急转弯”、“奇思妙想群英会”等,让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让学生的思维跳出常识的框框,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使思想的空间放大,思维才能活跃,从而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又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创新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工厂没有创新精神,产品落后,管理滞后,就有可能破产;商店经营观念落后,就要在竞争中失利,甚至亏本;政府观念不变,职能不改变,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落伍挨打:学校办学思想不改变,就培养不出新型人才等。

德育实施途径第9篇

1.体育的德育价值

体育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形式价值、精神价值、科学素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四个领域。第一,在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方面。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在形成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这个方式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同时也在很深程度上体现着德育发展的思维轨迹。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还可以体现在促进对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唤起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培养“公平竞争”的现代社会意识等几个方面。第二,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新课程改革后,体育教育过程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三基”的一个简单过程,体育教育逐步开始寻找和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新目标。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勇敢的性格和努力拼搏的精神;(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主动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三,体育的德育科学素质价值方面。这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体育和真诚地对待他人,以及科学合理地对待身边的环境,做到科学地摄取营养物质等。体育的德育科学素质价值包括坚忍不拔的求真信念、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强化“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塑造自主的主体意识、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第四,体育的德育审美价值。德育审美价值是人的道德美从现实与理想有机结合的最终产物。体育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道德气质美、张扬道德人格美和体验人性尊严美。其中,在张扬道德人格美方面,体育比赛中的聪明机巧、举止高雅、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等都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2.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应该充分认清在学校体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丰富其内容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多样的德育的机会和空间。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运动比赛等三大环节,不同的学校体育组成部分和运动项目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能够较全面地培养意志品质。第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更容易感染学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当然学生经常把体育教师当作学校和交流的知己。这就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前提。在各项体育比赛中,也有利于把情感和品格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环境和教育力量。第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规程等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这种规范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第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培养需要精心设计。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思想品行教育目标,如对学生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教育目标提出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其次,制定教学计划将训练、项目、时间安排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为一体。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应用学校体育中的德育,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校体育的德育也需要在教学中、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的优势

1.体育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的保障

学校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长期性使得德育内容可能变得更加具体和完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把培养学生的德育和体育教学有机地、和谐地、系统地统一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学习和感染及体验。

2.体育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所谓动态性,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性,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开放性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机会。比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接受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不仅是对学生自己进行教育,而且还对学生个体与集体进行协调教育,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同时,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体育比赛规则及裁判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遵守规则的自律性,公平竞争的意识。

3.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

首先,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体育的娱乐趣味性使得更多的学生自愿地参与到过程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体育竞争性符合了许多学生比赛的热情和好胜的心理。其次,体育运动中还蕴涵着表现美和塑造美。比如,体育有促进肌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状况,等等。参加体育可使男生体格健壮,女生体型匀称。另外,体育能促进人体机能的提高,使人思维敏捷。除此之外,进行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和途径

1.注重体育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体育课教育中,要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内化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3)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4)差异性原则。学校体育教育中德育应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基本素质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品质;(5)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更加深刻。

2.丰富和完善体育活动中德育的内容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做人方面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上经常出现违纪现象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做人,才是对责任的升华。现代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其次,合作精神教育。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与他人团结,善于合作的成功机会就更大。教师通过集体游戏、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次,奋斗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讲述一些艰苦奋斗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才会实现人的价值。如通过耐力跑、障碍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品质。与此同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抓住各种适宜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让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史、体育文化等。除此之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期望焦点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是确定心理健康的内容;二是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三是注意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变得顽强、沉着、开朗、热情等。

3.结合室外课各种不同的教材实施德育

在学习中长跑教材中;其实质在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师对学生加以鼓励,使之在思想上明朗起来,遇到的困难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信心倍增。在学习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时,教师往往是先讲后示范,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和比赛,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脱离集体也就失去了成功。体育教学中,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使学生明白道德纪律,法制的教育。同时,进行体育课考试的时候实施德育,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反对弄虚装假的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德。除此之外,根据各种教材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如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跳跃: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投掷:培养果断、顽强的意志;技巧:培养学生机智、克服困难等品质。

4.培养体育教学中课堂德育的班级“感应”机制

教育不单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影响,也是环境气氛在进行教育。所谓的班级“感应”机制,主要表现班群动力和情感动力方面。首先,班群动力是多数学生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认识。体育课中的班群风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不健康的受到制约。班群中的舆论建立,可引起学生在是非、善恶面前让大家进行积极的道德选择,调节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道德动力。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教师的仪表和教态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再次,情感动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夏思永.体育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