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23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1篇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2篇

关键词:康复景观 景观设计 医疗机构 概念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的升温,康复景观这一与之相关的概念也受到了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对具有康复作用的景观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末才刚刚兴起,理论和实践都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体系,这导致Healing or Therapeutic Landscape、Healing Garden、Therapeutic Garden等相关概念定义不明确,存在一定的混用滥用现象。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晚于国外,加之理解和翻译等问题,名称的混用滥用现象就更为普遍,所以本文从对该领域概念的剖析入手,明确了康复景观的名称、定义及研究范围,并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对目前康复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康复景观的概念

康复景观的名称确立

对于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名称的确立至关总要,Healing or Therapeutic Landscape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发展为国际景观设计领域重要的分支之一。而在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也已经开始,但使用的名称略显混杂,如康复景观、医疗景观、康复园林、医疗园林、益康景观、康健景观、健康景观等,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回顾,本文认为相关研究领域应选用康复景观作为其名称,理由如下:

康复,而不是医疗、治疗、益康、康健、健康、保健。Heal有康复、重获健康、治疗、愈合之意,在这里Healing指可以降低痛苦、缓解压力、增进健康,同时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之意。Therapeutic意为医疗的、治疗的,有益健康的。“康”即安宁、无病,“复”即还原、使如前,“康复”为恢复健康之意,对应于Healing和Therapeutic的含义,且在中文语境下比医疗、治疗的意义都更加积极。而益康、康健、健康等词所涵盖的意义过于宽泛,不能与普通景观区分开,容易造成相关概念的误用和滥用,且未能准确表达此类景观的帮助使用者由非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回复的意义。

景观,而不是花园、园林。景观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Healing or Therapeutic Landscape所包含的范围广泛,不仅是物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也包含了森林山地等宏观尺度的景观类型,美国国家公园之父John Muir在《Our National Parks》就曾写到:

“Climb the mountains and ger their good tidings. Nature's peace will flow into you as sunshine flows into trees. The winds blow their own freshness into you and the storms their energy, while cares drop off like autumn leaves.”

可见,康复景观在很多方面已超出了一般花园和园林所能涵盖的范围,而近年来大热的康复花园或治疗花园 (Healing or Therapeutic Garden)都应是是康复景观研究范围的组成部分。

康复景观的定义

确立康复景观的名称有益与在国际相对成熟的研究背景下对康复景观进行探讨,明确其含义。本文在《Therapeutic Landscape: The Dynamic Between Place and Wellness》一书中对康复景观的论述的基础上,对康复景观定义如下:一种和康复或治疗有关的景观类型;一种场所,与康复或治疗相关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托于此;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目的的景观。

康复景观的分类

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康复景观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康复景观经行分类,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规划师设计师更深入细致的对康复景观进行研究和实践。按场地位置,可分为医疗机构附属康复景观,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景观,公园中的康复景观,居住区中的康复景观,特殊学校中的康复景观。按主要功能,可分为冥想花园,感官花园,园艺疗法花园,纪念景观,治疗景观,疗养景观。按适用人群,可分为儿童康复景观,老年人康复景观,残疾人康复景观,观各类伤病患者的康复景观。按参与方式,可分为观赏型康复景观,体验型康复景观,参与型康景观。(Marcus & Barnes, 1999; 王晓博,2012)

康复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

自然元素对人健康的影响

这类研究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受到压力后的恢复状况。如对测试者施加一个压力,在让其观看室外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通过医疗仪器记录被测试者的生理变化(如血压,脉搏,脑波等),研究他们从压力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速度快慢、持续时间、景观偏好等(如Ulrich, 1981,1984,1991; Hartig, 1991,1993)。Roger Ulrich和Terry Hartig等人在这个领域的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在观看自然景色或或使用自然景观后,测试者从压力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速度更快,健康状况得到了提升。这类研究是户外空间的潜在益处相关研究中最主要的部分,帮助人们了解康复景观可能为健康带来的益处。

人们心中理想的康复空间探寻

这类研究通过对参与人员自我报告的研究,同样证明了在压力和非压力状态下自然元素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一项关于154名位于五处不同地方的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在面对压力、沮丧或失落的情况时,71%的人选择去与自然相关的环境中去寻求慰藉和减缓压力(Francis & Marcus, 1992)。另一项研究让300名受试者回忆他们在无助、受伤、痛苦等状态下的时间地点,借此来勾勒出一种可能具有治愈效果的环境特征,结果是所有的此类环境够包含有自然因素在其中(Olds, 1985)。

康复景观的使用状况评价

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概念在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诞生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成熟期,在九十年代进入了多元发展期(Preiser 等,1988),开始应用于康复景观的研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包括:Marcus等人对旧金山湾区的四所医疗机构的研究(Marcus,Barnes,1995);Whitehouse等人对圣地亚哥儿童医院花园的研究(Whitehouse等,1999);Perkins对加拿大一所精神病院花园的研究(Perkinse,1999);Singleton对威尔士两所小型社区医院花园的研究(Singleton,1994)等,这些研究开启了康复景观使用状况评价的序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使用状况评价的实践以及方法日趋成熟,对康复景观使用状况评价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Sherman等人对一所儿童癌症中心的研究;Bergeman对Rosecrance药物滥用治疗中心的研究(Bergeman,2012);Davis对Fort Sanders医院康复中心花园的研究(Davis,2002);Heath对加拿大阿兹海默综合症医疗机构的研究(Heath, 2004)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花园环境是如何影响使用者的都有重要价值。

小结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医疗机构进行建设和改造,景观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总体医疗环境和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影响。通过康复景观的研究,景观和医疗将有机会通力合作,在避免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使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王晓博. 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CC Marcus, M Barnes.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 1999

John Muir. Our National Parks[M]. 1901: 51

Allison Williams. Therapeutic Landscapes (Geographies of Health)[M]. Ashgate Pub Co. 2008. Cited by Wangxiaobo,2012.

Preiser W F E, Rabinowitz H Z, White E 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8: 36-42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3篇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那么,医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请他来为大家谈一下医院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不过,老年医学毕竟是新生学科,因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那一套,肝病就看肝,心脏病就看心脏,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打破。你让他把老人的肺也看了,肝也看了,神经也看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陈峥说,“全人、全队、全科、全程”是老年医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际上,老年科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国外的老年科医生,是在传统的内科医生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再历经两到三年的培训。“虽然我们医院不太可能先走这一步,但我们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让我们的医生与国外同行一起交流,学习知识。”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老年病;特点;预防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凸显,老年病的发病比例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开始了对老年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作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同样对老年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下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分别介绍老年病的概念、特点和预防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业内关于老年病的研究进展。

1 老年病的概念

对于老年病的概念,业内有着比较共同的观点,即指在老年期间经常出现的疾病。老年病的出现类型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老年人和中青年人都会出现的疾病,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发病率明显较高的慢性疾病,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减弱,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降低,这类病症如: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1];其次是一些老年人所特有的疾病,由于器官的老化或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如:白内障、骨质疏松和老年痴呆等[2];最后是完全由于老年人的身体老化导致的急性疾病,很多感染类的疾病都会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3]。

2 老年病的特点

2.1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老年病的特点中首先救赎很多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史慢性非传染病。已有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一大问题,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后,运动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两个受影响主要方面,并且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发病情况。

2.2 多因素致病

致病因素较多是老年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机能衰退、机体老化严重,很多对年轻人没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引发老年人产生疾病,而且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明显的病因,更有甚者难以区分是独立疾病还是自然衰老。当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正在逐渐升级,不仅躯体健康十分重要,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行为健康也同样需要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产生的精神能力调节能力下降、社会适应力减退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老年病的出现。

2.3体征和多数症状不典型

老年在临床上经常表现出来多数患者的发病体征和症状不典型的情况。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体态的改变功能衰退,很多症状可能被忽略。即便是对年轻人比较严重的内脏穿孔或者急性心梗等疾病老年人可能仅有些许不适感。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种疾病的病症可能被其他病症所掩盖。老年人的病症从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方面很难分辨,难以区分。

2.4 多病共存

在老年人当中,一体多病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老年人机体功能的逐渐退化和各方面功能的降低,一体多病的现象就十分明显了,有的甚至在一个器官上就存在多种病变。2.5 多脏器衰竭和多系统功能障碍

老年人的抵抗力普遍比较低,比较容易产生多病共存或相互感染,有时会伴有多系统功能障碍或多器官衰竭。这类情况的出现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已经被列为当前危重病领域最急迫的研究课题,受年龄影响最大。

2.6 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

老年综合征包括痴呆、尿失禁、抑郁症跌倒、谵妄、脆弱综合症、帕金森氏病和晕厥等,这种件脆弱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高度疾病易感性、肌肉强度下降、骨质疏松加剧、情绪躁动、减低、易疲劳和机体功能低下等。老年病患者的表现往往是多种老年综合症的综合表现,这些都对老年病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3 老年病的预防

3.1 终身进行自身健康工程的建设

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都会对其健康状态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适当运动和调整生活环境是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的开始缓解,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3.2 适时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疾病的有效预测可以对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收益,在医疗技术进步的当今,应当充分注意到疾病的预测问题,尽早的对患病体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3.3 有计划的治病

疾病的治疗同时至关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完全不生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状态,人如老年应当积极的面对这一事实,合理的调节自己预防疾病,正确看待老年病。

3.4 有信心治病

任何情况下治病的同时都应当注意到预防的作用,患者要注意到自我保健和防护才能让疾病远离自己。老年人夜莺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的应对疾病参与治疗,积极地进行康复工作,充满信心解决问题。

3.5 有恒心求康复

老年病大多表现为慢性病,完全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应当给患者做充分的工作,让其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作用,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保证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争取早日康复。

4 结语

老年病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讲与其他病症和科室是有关连的,但是它又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病症,需要充分注意到老年病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国家卫生部门还未设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机构,国家科学研究的相关部门也没有将老年病设置为独特的学科,官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寻求改进措施,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小梅,穆长征,张静,任恒杰. 老年医学临床课教学改革与探讨[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疾病预防;趋势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90-03

Analyzing the Tendency of Disease Prevention

by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evention in China

ZHU Min(Jiangsu Province Department of Health,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ystemically summaries the actuality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e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author has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life science, what's more, supplied the reliable theory base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in China.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disease prevention; tendency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预防”的思想,如《周易•既济卦》说“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可算是有文字记载的源头了。而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分析我国目前疾病预防控制的现状和面临挑战,对于合理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完善预防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疾病预防传统思想“治未病”理论内涵

中医药传统“治未病”较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健康为核心,包括无病养生、防患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后调摄、防止复发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之下,以健康为核心,贯穿个体化、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结合的全程养生和预防的理念。

1.1 无病养生 防患未然

所谓治者,此处为“治理、调摄”之意。治未病即指在身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生保健调理,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理和调摄,也就是重视养生保健的思想。

1.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疾病虽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正如《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1.3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治未病要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救急防危。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

1.4 病后调摄 防止复发

疾病初愈,或处于疾病尚未发作的间歇期,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

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2.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回顾我国卫生工作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虽经过几次调整,但“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政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疾病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61年,我国第一个宣布消灭天花,比全球最终消灭天花提早了16年。此后,又陆续有效控制了霍乱、鼠疫、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同时,颁布实施了《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一系列疾病防治法律法规,构建了从国家到地方一整套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拥有560万卫生人员,33万个卫生机构。据统计,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1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5.5‰,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51.3/10万,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93.8%,农村饮用自来水的人口比例达到60.0%,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降低到235.85/10万,死亡率降低到0.53/10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已具一定规模,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形成,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80年代初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后,预防医学的许多领域都与国际组织或友好国家建立了联系,使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跨上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80年代中后期,我国先后引入国际资金合作项目,对冷链建设,计划免疫,消灭脊灰、艾滋病、性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疟疾、寄生虫病、碘缺乏病等以及加强农村妇幼卫生建设和卫生防疫站机构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建立工作机制,培训专业人才,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合作项目,使我国一些传染病的控制水平和效果,按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要求。

9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社会疾病谱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变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把传统的公共卫生是单纯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扩展到非传染性慢性病领域(包括伤害和精神卫生领域),并以“疾病预防控制”替代传统的“卫生防疫”概念,并在卫生行政和专业机构设置上予以体现。同时为扩展工作,迅速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健康促进”项目,把国际上先进的“健康促进”概念应用到非传染性慢性病,以及与行为、心理卫生关系密切的传染性疾病(AIDS、STD)的预防控制中去。实践证明,这种新概念、新方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2.2 新时期我国疾病预防面临的主要挑战

2.2.1 重大疾病的双重威胁 一方面,一些原有传染病如肺结核等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新发传染病如SARS、AIDS、肺结核以及禽流感等的问题又显得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病以及遗传疾病等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按WHO分析,中国的疾病负担以非传染病为主,约占55%以上。2002年WHO根据各成员国官方报告统计数据进行疾病负担(DALY)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西太区的儿童和成人低死亡率国家(我国属这一类),总DALYs为248256(x1000),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9.37%,非传染病占64.36%。全球慢病总死亡数中约半数为心血管疾病,且7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测到2020年慢病死亡将占总死亡数的3/4,71%的缺血性心脏病、75%的脑卒中、70%的糖尿病死亡都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统的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和新的传染病。

2.2.2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健康需求 医学是与人的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直接关系到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及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善的健康概念,但限于以往的经济、文化、医疗水平,人们往往把健康仅仅看做是没有疾病和虚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除了疾病防治之外,人们对无病情况下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增加,并追求身体、精神与自然、社会的健全完满和谐状态。医学也在逐步由医疗向保健和预防转变,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已被提上了政府管理者的日程。

2.2.3 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的压力 随着人口寿命的明显延长,人口结构变化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到2020年也将从日前的8%分别上升到15%以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老年化社会的逐渐形成,“健康的长寿”将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老年卫生保健将成为重大的卫生任务。而且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趋向,必将对疾病预防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要探讨老年健康保健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包括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和预防对策;另外一方面急需寻求创新现有的疾病预防的方式和体系,以缓解对有限疾病预防资源的拥挤。

2.2.4 社会心理环境变化带来新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不合理膳食等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或加重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烟草及其他不良行为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与此同时,生存环境和方式带来的种种客观压力导致人们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精神空虚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导致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增加,给疾病预防带来新的问题。此外,全球化与城市化使得疾病传播更为迅速;流动人口成为疾病预防的脆弱人群;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变化对健康和疾病已经并正在产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职业危害与伤害事件频发,成为公共卫生突出问题之一,都给疾病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中医治未病理论视角下现代疾病预防发展趋势

3.1 疾病预防控制变得更加复杂

中医对生命体的多样性、复杂性的认识,决定了治未病本身的复杂性;疾病是复杂的,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许多复杂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皆是生命体多层次、多层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在过去的50多年内,实验生命科学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根据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行为来解释生命活动。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得到的图景过于简单,生命实际上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种基因、蛋白质和其他化学分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高等生物而言,除了分子层面的复杂行为外,还有着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层面的复杂活动;生命现象是这样一种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基于以上认识,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生物医学发展的又一个大规模规划,即生物医学“路线图”计划,该“路线图”计划倡导交叉,鼓励冒险,提倡定量化及数据共享,推动大生物学研究,认为其主要目标是研究和理解复杂生命系统,因此疾病的预防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2 疾病预防控制需注重系统和整体

中医治未病强调人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预防保健一定要注重其整体性;而以“系统生物学”等为标志,现代医学的发展开始逐渐从还原论的唯一方向,朝向了系统关联和整体因素的考虑。“系统生物学”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以整体、系统为目标,回答生物分子如何通过复杂相互作用产生表型的新兴研究领域。系统生物学更强调的是医学、生命科学在研究方法和观念上的突破,强调计算与实验交融的研究方法,并开启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途径。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系统生物学”被认为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这和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理念不谋而合,都启示疾病预防也必须更加注重整体和系统效应。

3.3 疾病预防要追求内外环境统一

中医治未病理论所昭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养生保健要做到与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人类明确了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人类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代。1991年WHO全球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遗传、环境、医疗各占15%、17%、8%,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却占60%,居主导地位。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观点趋同,即在不排斥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影响,强调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及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疾病预防也要追求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和谐。

3.4 疾病预防须贯穿生命的始终

中医治未病所强调的是防治的紧密结合,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要贯穿在疾病未发、未成、未传和未复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现阶段,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这样的复杂性疾病。虽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但是迄今还未取得成功。故只有以提高病人的幸福指数为着眼点,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采取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群体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要求得到健康的维护、保健的满足,越来越追求健康和长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因疾病得到医治,而是更加追求未病之前的预防,追求强身健体,因此预防保健也必须随之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3.5 疾病预防开始强调个体化策略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预防保健需要辨证论治,制订个体化的方案和策略。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类疾病是遗传(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动态系统脱离正常运行状态的结果。除获得性疾病(外伤、感染等)外,人类疾病按遗传学分类主要可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即使是以环境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的获得性疾病,每个个体对微生物或创伤的抵抗、修复能力也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并且,由于遗传的差异,药物的作用不同,发展出了药理基因组学。同时,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的以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角色差距,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冲突等,都会引起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而作为每个个体存在的人,其健康状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受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医学的发展需转变到对异质性、个体差异及个体化的综合把握,预防保健同样需要建立在一般规律基础上的个体化需求方案。

3.6 疾病预防要保持动态和主动

中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保健要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由于对抗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反而使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以及所带来的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以及对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和老年病等的防治与日常饮食起居思行等大众文化有机相关,融治病于自然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健康”这个词语本身已经多元化了。不再是“人体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样简单,而是发展出心理健康、健康状态、健康生存方式、健康行为方式等诸多新的延续。纯粹对抗性的疾病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相关慢性疾病的生活化的动态和主动预防将会极大的改善病人的生活状态,最终促进人类的健康。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个体化预防保健的理念,恰恰与医学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高度趋同,通过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方法,应该说,为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构建我国中西医结合构建现代疾病预防保健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促进新形势下中医和中西医的共同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 王正伦.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 顾婉先.预防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3] 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S].2005.

[4] 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十五”规划纲要[S].2001.

[5] 王陇德.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与展望[C].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

[6] 于竞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系列研究项目概述和进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25.

[7] 龚向光.疾病预防控制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8:126.

[8] 张瑜.简析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任务[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2:10.

[9] 陈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5):106.

[10] 刘荣海.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的困难和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03,3:15.

[11] 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75.[12] 张焕生.探索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提升疾控机构能力水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6:68.

[13] 戴志澄.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26.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康复心理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5-02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儿童数量增加等,对教育和康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双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培养单一教学型教师变为培养具有教学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老师。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师范生的视野内,成为教育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由于涉及大量的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凸显容量多、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等特征,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一定难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康复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康复心理学》教学低效的原因

1.被动的学习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或使用课件呈现)、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教为主的师生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被老师“牵”着走,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讲授的进度快、内容量大、交叉知识多,学生易出现“腾云驾雾”的感觉。

2.重知识传承、轻技能指导使学生会“说”不会“做”

“知识传递型”教学观在我国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师习惯于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只追求按时讲完授课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知”少“行”,知行脱节。造成学生实操性差,技术水平低,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言堂”的“师说”教学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二、《康复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1]。应用于《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康复心理学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康复观,构建宽广的学科通道,从单一学科的专家转型为具有现代康复医学观的高素养、宽视野、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康复家。由于康复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步入大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课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现有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领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复现象,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命力。

2.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即通过图示的方式结构化、可视化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太杂,学生记忆、理解困难[2];采用概念图来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概念图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呈现整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可以改变传统的条目罗列展示教学内容的线性方式,完整呈现知识网络,有效展示师生思维过程,利于课堂互动、交流、合作,例如图1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关于应激障碍知识的概念图。在评价活动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3]。概念图是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帮助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快会体验到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探究、讨论、汇报、展示,甚至是考试,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作用,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4]。

图1 应激障碍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正确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合理现象;面对大班额学生,教师指导实验、参观、见习、实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把实践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学质量。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开展心理测量,训练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心理咨询技能;见习、实习中,对学生临床接触的个案进行分析,做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验、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做小课题,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只有及时把先进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那么,在《康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98-99

[2]苏程,刘军.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58-259

[3]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1-44

[4]李晓慧,董彦莉,周平平.基于概念图策略的教学研究――以高等农业院校化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2010,38(23):12853-12854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8篇

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视角下的老年护理   

(一)老年护理概念释义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老年护理是指把老年学和临床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综合应用于老年人护理的专门领域,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群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其H在关注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促进、维持和恢复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舒适地度过愉快的人生。这样的定义,符合学界对于传统老年护理概念的认知:侧重通过医学手段,强调护理人员在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中占据的卞导作用,以期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日标。   

而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模式的转变,某种意义上使得老年护理的内涵拓宽到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视角界定。这一视角下的老年护理结合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的综合需求,解决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同时在自护护理的原则下,鼓励老年人参与到自身的照护中,在保持老年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网具体来说,它使被护理的老年人吃饱、穿暖、住好,同时还为老年人提供诊断、治疗、康复、医疗护理、预防、精神慰藉、康复娱乐等一系列服务,以促使其达到最佳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状态;它是一种对老人自立的援助体系,通过这一援助体系,让老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Cal这种老年护理概念,充分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①:护理理念强调以护理对象为中心,护理人员扮演协助者角色,仅发挥援助作用;护理方式既重视医学手段又重视社会文化护理路径;护理内容重视老年人多元需求;护理日标是使得老年人能够参与自我护理,实现独立自尊的生活。除此未提及的是,老年护理的时空视域,对于老年护理的时间范畴,从预防医学护理到临终护理,展开延续性护理;而老年护理的空间范畴则突破了医院、养护机构的界限,链接了社}X_和家庭等护理场所。   

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   

在2016年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一文中,强调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而当前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仍处于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水平,而临诸多问题。从对知网中关于我国老年护理服务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在护理的时空范畴上,针对老年护理的时民超越仅将住院老人作为护理对象,延仲到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在空间范畴上,则已经打破由医院、专业护养院和普通养老机构组成的地域限制,社Ix.与家庭护理场所也渐渐兴起。这是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护理模式转变的表征。    但从其他维度看,尤其是在养护机构、社Ix_和家庭场所内,对于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则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护理内容上,养老护理员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较为局限,以上海为例,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缺乏对心理治疗、康复技能、疾病诊断、法律知识和临终关怀等知识技能的掌握[5j,而针对陕西省的12家养老机构护理员的调查同样而临相似问题在社卜_和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上,老年人更倾向于较为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家庭护理、家庭康复、帮助配药等。而在护理人员素质上,普遍存在着护理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而从护理内容上就可看出,在护理手段上,在机构和社}x居家老年护理上,对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尚未发展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及社会层而的护理服务开展基本缺乏。在护理日标上,由当前我国老年护理内容、手段、人员素质中即可看出,老年护理服务要达到老年人自护护理、独立自尊的生活状态尚不能实现。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老年护理服务仍而临诸多问题。我国对于专业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大,对于老年人的疾病诊治、预防医学、心理一社会支持、第三方照护、老年人自护等多层次护理需求需并行展开。而现实中,我国的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缺口仍然较大,而从社会文化层而展开老年护理既是需要而又切实可行,那么医务社会上作的介入是符合老年护理的多层次发展的需要的。   

(三)医务社会上作与老年护理服务的联系   

既然社会上作能从社会文化层而辅以生理层而的老年护理服务,那么将医务社会上作嵌入老年护理服务有所可为。从概念层次上看,社会上作的基本含义是社会福利服务,日标是追求社会公平和平等,卞要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社会上作实务的本质是不图回报的社会利他性帮助服务。医务社会上作是社会上作的分支,泛指社会上作者在医疗和健康照顾机构中所从事的各类社会上作实务的总称。Col从定义中可以看到,其与老年护理服务有着共通之处。在追求日标上,医务社会上作含有社会上作所要达成的日标,老年护理的日标是实现老年人的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社会上作追求的社会公平平等本身即含有此意。在服务对象上,老年群体通常被看作弱势群体或是需要帮助的群体,其在社会上作服务对象的范畴之内,而老年群体又是慢性病的高发群体,因此也属医务社会上作的服务对象之一。在服务内容上,医务社会上作与老年护理服务内容相勺_交合,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健康预防、医学治疗康复与保健、心理慰藉、社交、临终关怀、安宁照顾等方而_者均参与。在护理方式上,一方而医务社会上作通过社会上作实务方法对老年人开展社会文化层而上的服务,这是一种援助性服务;另一方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上作更应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科学服务[U of医务社上同样如此,而老年护理服务强调自我护理与服务,所以一者同样强调援助、自立。在开展服务的时空范畴上,医务社会上作已在医院、社}X.、家庭开展服务。而从现实中看,医务社会上作的诞生、发展以及日趋成熟是以单纯生理性疾病向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概念转变为基础的[“〕,而当前我国也致力于建设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性质的老年护理服务,在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紧缺且素质不高以及对社会上作发展的政策性支持下,将医务社会上作引入老年护理服务中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中的医务社会土作   

医务社会上作与老年护理服务存在共通之处,那么,其在我国的老年护理服务方而应有所作为。本文从功能视角对于其在医院、养护机构、社}X_家庭展开的老年护理服务的状况作出梳理。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9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人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应用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保健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此,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机遇。一是理论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需求;二是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疗效明显的特点;三是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四是中医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也符合我国实现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方面已日益显现。现将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1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法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2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疼、 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3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患病特点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1]

3.2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人正气虚弱,诸邪易攻;抗邪无力,外候不显;病程长、病症复杂、疗效差、易反复;思维迟钝,情志异常;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易出现消化功能差及睡眠障碍。[2]

4 中医护理的特点

4.1 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解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景岳全书》言“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故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常为心系疾病的重要病因。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在精神上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表现悲观丧气,精神忧郁,有的表现急噪不安,有的由于疾病的折磨丧失了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根据七情制胜法则,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正确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4.2 饮食养护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除了营养,还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其与中药作用基本相同,不但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也发挥着不同的补益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调理饮食的原则注重“四时调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很适宜食用扶助阳气的食物;夏之热,宜多食甘酸清凉之品,宜少食辛甘燥烈食物;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注意少食辛燥食品;冬气寒,宜食黏以热性治其寒,注意食热饮食,以护阳气。饮食养护在体质上也有差别,体肥之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粗粮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起到健脾利湿,助消化的作用。体瘦之人,应多食用甘润生津的食物,则有助于养阴清热,阴平阳秘。另外,尤其要注意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在饮食调养上一般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黏硬、生冷。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是临床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起居调护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上养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即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运动,以应潜藏之气。睡眠养护要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以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防病健体。人的睡眠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因素而定。古代养生家特别认为“少寐乃老人大患”,主张老年人以睡眠时间相对长为好,减少人体消耗。并且需要午眠,在养生学上称为“子午觉”,补充相对不足的睡眠,消除上午的疲劳,恢复体力。

4.4 运动养护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坚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促进身心健康。《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形、气关系上指出不运动的危害。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但亦不能过分运动,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

5 体会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辨证施护,这样就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