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8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1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文化产业 投融资 模式

[中国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87-04

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动漫制造业、广告设计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但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缺乏资本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加大资本投入力度,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以满足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一、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总量迅速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精品工程不断涌现,但总体规模仍旧偏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不足。据统计,2011年,西部12省区文化事业总投入共701495万元,占全国的23%;全国各地区文化事业完成基建投资816741万元,西部地区只完成263829万元;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经营机构数与从业人员分别也只占全国的22%和18%,投融资不足显而易见。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规模化扩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同时,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也面临着间接融资风险较大、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创新支持不足、产业外资本难以进入等发展瓶颈,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一)银行信贷融资风险较大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西部地区的中小文化企业难以达到银行对贷款规模和抵押物的要求。据统计,2011年经文化部推荐落实的61个项目中,西部地区占有20个,其平均贷款利率高出基准利率15%,由此可见,西部地区文化企业信贷融资面临巨大的融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的结构性特点,加之缺乏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对文化企业的创意、智力、版权等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有效评估,因此,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在过去的10年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累积坏账率达到了20%,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的负债率也高达70%,由企业自身规模和实力引发的银行信贷风险不可忽视。

(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文化产业上市企业已发展到近30家,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上市融资仍然面临着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以及限制条件较多等问题。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小文化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和经营状况等原因,难以通过资格审查实现上市融资。西部地区,远离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导致中小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更低。同时,文化产业是兼具经营性和文化性的特殊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并且西部地区大部分企业属于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稳定的抵押物,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进行融资也面临诸多难题。

(三)金融创新支持不足

在我国西部地区,对中小企业融资有较大作用的信用担保融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刚刚兴起,涉足的产业和领域较少。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新兴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更为少见,难以发挥大规模的融资功能。同时,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之间的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创投、风投、融资租赁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难以发挥活力。此外,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稀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投融资环境差等因素也导致金融创新支持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投融资环境平均得分分别为1.098、-0.407和-1.009,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差距。

(四)产业外资本难以进入

长久以来,西部地区文化企业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同时,文化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限制条件多,导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外的资本难以进入。据统计,西部地区历年外商直接投资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占比不到4%。西部地区国有文化单位普遍活力不足、效益低下,民营文化企业虽然机制灵活,但是规模与实力远远不够,在现有体制下难以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由于产业外资本进入受限,西部地区文化企业的规模化扩张严重受阻,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参评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家入围。

二、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模式的策略建议

多样化的群族关系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广西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开发。据统计,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同比增长了26.9%,在西部12省区中排第6位。广西“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规模要进一步地扩大,相关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000亿元,实现近5%的GDP占比。尽管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以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产业增速较大,但总体规模还偏小,产业结构仍失调,探讨广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模式的建立,对整个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高。以桂林市为例,2009年桂林七星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有194家,但上规模企业只有24家。因此,广西政府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引导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文化发展基金。2010年起,广西政府虽然每年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投入规模远远不够,还需加大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各项资金、专利、不动产为补充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文化发展基金。同时,各级政府要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建立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研发。目前,广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及《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等国家精品工程就是通过创业基地研发而成的。二是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负比重、实行差别税率等,同时加强有关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及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三是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办公室,并举办“组团招商会”、“银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为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搭建一个交流和服务的平台。

(二)有效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可以实现企业产值的快速增长。针对广西文化产业资本化、证券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应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实力雄厚并且符合条件的大型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助推企业实现从产业运作到资本运作的有力转化。对于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则可以通过股份制改组、兼并重组、资产注入等资本运作方式,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或通过借壳方式,逐步实现企业的上市计划,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规模和融资水平。

广西文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与特点,适时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加大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融资方式的开发力度。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创意品牌的推进,大大拓展了广西文化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开发空间。

(三)努力扩大银行信贷规模

近年来,包括北部湾银行、桂林银行、柳州银行在内的广西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扩张规模仍不能满足广西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以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产业政策为导向,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重点转向文化产业,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根据行业特征及企业需求,银行需要明确信贷投资方向和业务投资重点,以确保银行信贷的投资效益。以桂林为例,桂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可以尝试在桂林银行设立一个贷款部门试点,专门服务于中小文化企业,同时也为全区的进一步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广西可从丰富抵押资产和分散风险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尝试将专利权、知识产权以及经专业机构评估后的销售合同、门票等作为银行信贷的抵押资产,如桂林市“乐满地主题公园”,便可考虑将其门票作为基础设施扩张再融资的抵押资产。二是应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构建文化企业风险担保和补偿机制,以有效控制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三是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资质不足的特点,应大力发展联贷联保模式,由单一贷款企业联合向银行申请贷款,各个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以此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四)积极创新融资模式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包括私募股权投资(PE)以及风险投资(VC),针对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的投资特点进行适度投资,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最后通过上市、兼并收购、转让等多种退出渠道成功获利。文化产品服务的偶然性以及文化市场的不可预估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广西股权投资基金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更是稀少,因此,广西可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同时不断健全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通过市场招投标方式,吸引有实力的投资机构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民营方式向私人募集股份,并实行封闭式管理,再投向重点项目,从而促进文化项目与金融资本的有效整合,提高西部市场的资源配置。

加快推进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全球近1/3的投融资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完成的。但在我国运用还比较稀少,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广西应努力拓展融资租赁业的市场空间,加快推进金融租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大力尝试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营状况和项目使用后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保证进行融资的。就广西目前的项目开展情况来看,文化创意项目和重大项目比较多,以民歌艺术节为例,经过多年市场化运作,截止到2009年,民歌节筹资额有上亿元,但其投融资形势仍不太乐观。为此,广西可以尝试利用民歌艺术节极大的关注度和丰厚的利润回报,吸引区外的项目公司驻足广西,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满足民歌艺术节发展壮大的融资需求。

(五)广泛吸收产业外资本

广西文化产业的资金多聚集于产业内的融通,民营资金、海外资金、社会资金等产业外资本未能被有效利用。民营资本具有融资成本较低并且迅速灵活的特点,同时,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更让民营资本在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蔓延中寻找到进入时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举办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也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与机遇。因此,广西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利用产业外资本创造的融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消除文化产业的进入壁垒,鼓励各类产业外资本集聚。

(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2篇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51-02

1 从政策投资到价值投资的转型

(1)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地方国有企业除了承担经营国有资产创造利润的经济性目标之外,一般都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政策服务、为地方公共事业服务的政策性目标。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一直以来都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投资是其业务基础。

政策投资的实际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作为其载体发挥一个国有部门的作用;政策投资的资金来源一般是国有资本,资金不足时会获得资本注入或资产划拨;政策投资的目的是促进政府经济发展、扶持重点产业、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盈利不是主要目的;政策投资的项目来源一般是政府指令,而不是市场需求;政策投资的决策程序由地方政府主导,即使投资失败,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也并不承担责任。

地方国有企业重组实现了地方政府通过发展重点企业集团来调节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的新架构,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直接干预程度大大降低,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弱化,加之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在重组中地位下移,也不再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政策服务、为地方公共事业服务的政策性目标作为直接的和首要的目标。因此,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必须进行业务升级和战略转型。

(2)向价值投资转型符合核心能力扩张的企业内在要求。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转型应遵循核心能力扩张的原则。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积累了投融资、股权管理、资本运营的经验和人才基础,有良好的政府关系资源,自身和重组成立的集团公司有相当数量需要培育、调整、剥离、重组的股权资产,这些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决定了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在重组后并不适宜开展某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实业经营业务,而应从股权管理和资本运营的核心能力出发,将业务模式从政策投资、被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升级为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资本经营业务,在战略上实现政策投资向价值投资转型,成为以资本与产业的有效整合为途径、以股权转让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利润中心。

(3)向价值投资转型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旺盛的资金需求呼唤价值投资。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间接融资体系为核心,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需求对银行与信贷产生巨大依赖,导致了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缺陷。结构性的缺陷使得社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银行始终面临信贷扩张的压力,流动性问题日益严重并且蕴藏经济泡沫的风险。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逐渐会减少对银行的依赖,而从更多渠道融集资金。从资本市场看,股权分置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但是资本市场的容量决定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通过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很难满足多数企业资金需求。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必然在市场当中带来很多的价值投资机会。

通过股权多元化提高治理水平的需求期待价值投资。很多未上市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除了解决资金需求之外,还有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改善优化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投资机构培育和输送优秀的上市公司。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价值投资市场机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整合的重要市场,国内产业整合的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产业整合和兼并收购、培育骨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过程中,有大量价值投资的市场机会。

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价值投资提供更多退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尤其是创业板即将推出,为股权投资提供了不断成长的市场退出通道,股权投资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一种高效率的资本运营业务。

2 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1)价值投资区别于政策投资。

投资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现在付出现金的行为。不论证券投资还是产业投资中的生产性投资、金融性投资,都体现了投资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目的的属性。

价值投资的概念是在证券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对影响投资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以判定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在投资活动中实现价值增长。

相对于政策投资关注项目的政策目标而轻视项目的经济回报,价值投资则完全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投资决策,是基于价值的判断对目标资产做出买入和卖出的决定。

(2)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

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关注企业未来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创造,通过对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两个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不取决于企业在以往时期里所获得的收益,而是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时期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以及未来存续期的长短。

风险可控。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保留较大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是价值被低估的部分,是资产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

依托资本市场实现退出。价值投资一定不是长期持有股权资产,完整的投资过程是从现金到现金的闭环操作,价值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未来能否有通畅的退出渠道。

(3)价值投资环节和原则。

价值投资的过程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相应地,价值投资有三个核心环节。

一是选择投资项目、发现价值的环节。选择价值被低估的项目(根据项目所处行业和阶段的不同,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发现一个投资项目价值被低估或者有高于市场预期的成长性就是发现投资价值);选择有成长性的项目(不是利润率高的企业,而是有增长潜力,而且增长潜力的预期能够被资本市场反映的项目);选择风险可控制的项目(较大的安全边际)。对于存量项目的追加投资,也需要按同样原则进行评估,不符合标准则通过市场进行外部融资。

二是投资后管理和培育项目、创造价值的环节。价值管理是通过投资后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价值的提升,而不是满足于投资资本的时间价值带来的价值增长。股权投资者一般通过在董事会层面参与投资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发挥重要作用。如实施积极有效的监管,包括采取有效的报告制度和监控制度、参与重大决策、进行战略指导,改善投资企业治理,释放治理价值;促进投资企业业务、资产、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重新分解、聚合;引导投资企业商业模式优化、创新,推动投资企业的快速成长;利用专业优势帮其建立资本市场需要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构架,满足投资企业未来公开发行或并购重组的要求,创造上市条件,将投资企业引入更高估值水平的市场体系。

三是项目退出变现、实现价值的环节。股权投资者关注投资的中长期(通常3-6年左右)价值增长和回报,主要方式有IPO上市(进入新的估值体系,释放市场预期的企业价值)、战略出售(与集团体系内成员企业协同和对接)以及其他方式。

3 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

(1)实施价值投资战略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一是存量资产调整战略阶段。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一般有数量较多、业务散杂的股权资产,以存量资产为基础,把存量资产进行分类,确定持有时间(出售时间)、整合涵养方案、价值增长目标等。对因资金不足导致价值低估、占有稀缺资源、风险小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带动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尽快创造出售变现的条件;对投资大、风险大、现金流长期为负的项目进行外部融资;对部分仍在价值成长过程中的项目,继续关注、培育和等待时机。

二是外部交易扩张战略阶段。在内部存量项目资源不再能支持价值投资业务内生增长的状态下,争取利用多年政府背景积累的资源,与PE基金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投资机构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寻求外部市场机会,通过收购股权、出售股权的外部交易过程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三是多元化股权投资战略阶段。随着经验积累和核心能力的增强,投资选择不再局限于集中的行业,以分散投资风险和扩大选择投资项目的视野,可以在多个非相关行业领域进行投资。多元化投资过程中延展业务链条,如介入和主导企业并购重组,战略性并购上市公司,开展对投资企业的增值服务(管理咨询等),成长为有重组并购专业能力、有行业影响力的股权投资企业。

(2)实施价值投资战略的三个结构性策略。

一是时间维度的时间滚动策略。在时间上采取滚动投资方式,不是一次对若干项目集中投入、几年后集中出售变现,而是根据现金流能力安排好逐年滚动投资,从而保持现金流的稳定,同时也保持投资业务持续性,便于及时把握投资机会。

二是项目维度的投资组合策略。对投资项目建立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群,从项目群的整体角度做出价值投资的选择和判断,这样通过容忍和承担风险获得价值投资收益,增强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控制能力。一些投资项目成功获得高收益的同时是以其他一些项目的失败为代价的,因此,对投资项目收益率的考量和决策不应只针对单个项目,而应针对一个阶段或者一个规模资金所投资的多个项目的组合。

三是产业维度的产业递进策略。把握产业周期的规律性,形成核心层、培育层、关注层的产业梯队,首先投资于现有存量范围的、成熟的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现实的现金流、利润和动力,其次通过培育新业务领域、尝试进入新行业进行投资,逐步补充和替代衰退的行业项目,并关注新兴产业、储备未来赖以发展的项目“种子”。

4 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基础体系建设

(1)以投资决策为重点的流程化管理制度体系。价值投资业务的管理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投资决策管理,建立权责分明、运转有效的决策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决策首先是对多个方案比较选择的过程,在选择项目时,一要对目标项目进行选择和可行性审查,对项目的商业模式、潜在市场和成长性、管理团队、估值和预期回报、退出机制进行考察和设计;二是进行法律调查,了解企业是否涉及纠纷或诉讼、土地和房产的产权是否完整、商标专利权的期限等问题;三是投资方案设计、达成一致后签署法律文件,投资方案包括交易结构、治理结构、业绩对赌、退出策略、其他合同条款等。决策过程也是把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中的过程,战略、财务、法律等业务单位要出具专业意见,由内外部委员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研究确定专业的决策意见,最终董事会决策。

作者简介:李卉欣,女,湖南双峰人,中级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研究方向:房地产。 (2)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具有复杂性、潜在性和动态性,加强体系建设,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对开展投资业务至关重要。投资业务的特点决定了所要规避的风险面广量大,加之管理链条较长、对投资企业的管控力度较弱等因素的影响,要从战略管理、决策管理、财务管理、法律管理、流程管理等方面,逐一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风险识别、监控、分析、评估和应对体系,提高监控水平和预警能力,完善以法律、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为主体的监督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从多个环节、多个层面规避和控制风险。

(3)基于公允价值的信息系统。采用由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算的公允价值作为投资股权的价值进行反映,而不是以帐面价值或成本价值反映,能够全面反映投资股权的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是价值投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有效支撑。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反映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更加具有预测价值,即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的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地验证市场的预期,更加有利于提高价值管理绩效。

(4)对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培育体系。加强关键要素管理,建立包括战略与规划、决策、财务、人力资源、经营成果等要素的监管体系。重视对投资企业的培育和服务,通过主导或参与制定企业战略、提供资金及后续融资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社会关系资源支持、主导企业资本运作等,为最终退出并实现价值增值收益创造条件和建立基础。

(5)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的体现,是各项管理的思想基础。没有统一、鲜明的企业文化,会在管理中引发冲突,削弱整体合力,甚至成为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要大力营造与价值投资理念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氛围,如培养价值创造、关注长期、鼓励创新、控制风险的价值观,逐步将企业文化渗透、融化到各个层面,成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的意识规范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J].国有资产管理,2007,(1).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3篇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持续的产能过剩现象。如《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04)》中就明确了产能过剩的行业,此后国发[2006]11号文件、国发[2009]38号文件、以及2010年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风电设备制造业行业准入条件》陆续明确指出,不仅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汽车等传统工业出现产能过剩,诸如太阳能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仅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导致企业投资经营陷入困境。对于产能过剩现象产生的原因,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柳庆刚等认为我国采用以GDP考核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工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罪魁祸首(2011)。林毅夫提出投资潮涌理论来解释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我国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内部、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业已存在,企业对有前景的产业行业更容易产生正确的认识,因而引发大量企业进入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出现投资潮涌致使产能过剩(2007,2010)。江飞涛和耿强等则认为,投资的潮涌现象实际上是地区竞争中地方政府对投资进行各种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形成产能过剩(2009,2011)。卢锋认为企业预期的偏差和沉淀成本是引起产能过剩的两个根本因素(2010)。当出现市场萧条时,即使企业知道产品价格己经下降到没有利润,但考虑到投入后的资本已经成为沉淀成本,而同时也可能面临着退出壁垒,导致企业不得不继续经营下去,已经存在的产能无法消化而造成产能过剩。王立国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引发并加剧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治理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表现在因为技术水平低下形成落后产能淘汰障碍和产品“走出去”障碍,两者都会减缓过剩产能释放的过程,从而形成大量的闲置产能(2012)。

可以说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解释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正如文献指出的那样,产能过剩是产业组织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却鲜有学者从产业组织学角度尤其是从竞争与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投资策略行为的角度去建模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尝试从企业的技术创新R&D投资策略和超产能投资策略深入探讨企业投资策略行为对形成产能过剩的微观影响机制。

二、R&D投资策略与低端重复建设

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一种途径,然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却面临着高风险甚至失败以及其他企业的模仿等问题。Pindyck(2008)建立了一个考察企业投资决策的模型,本节将在其文献基础上对企业的技术创新R&D投资策略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产品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的问题。

对两个企业而言,现在投资的NPV都为:然后,我们用博弈论来分析单个企业的投资策略行为。

假设企业F2在第一期率先进行投资,而企业F1将会选择等待到第二期直至其收入为时才会采取投资的策略,否则就不执行投资的策略,这个时候企业F1等待的净现值NPV为:(2)

很明显,企业F1最好的策略是等待。关键问题是,企业F2和企业F1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策略选择。所以,投资策略博弈的结果就是企业F2也会选择等待,直到第二期的时候才会决定是否要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

进一步地,我们假设F1和F2两个企业在第一期的时候都不率先进行R&D投资,而是都选择等待下去,直到第二期才选择进行投资,则此时的净现值NPV为:(3)

这就意味着F1和F2之间的博弈为重复进行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个企业F1和F2的博弈支付矩阵结果如表1。

即使有更多的企业同时进行投资决策,博弈行为的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企业都认为至少有一个企业会率先进行投资,而率先投资的企业行为都会使其他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因此会从中获益,而率先投资的企业却并不能从中得到额外的利润或报酬,这样所有企业的策略自然就是选择等待,因此企业也就没有了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于是,各企业之间产品结构趋同,互相之间展开同质化竞争,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就成了一种常态。

三、超产能投资策略与产能过剩

如上所述,企业间的竞争在所难免。超产能投资和Bain-Sylos的限制性定价一样,属于企业间遏制进入型的竞争性策略行为。本节在Spence(1977)和Dangl(1999)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超产能投资竞争性策略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超产能投资策略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在确定性市场条件下,Spence(1977)研究了一个在位企业通过策略性选择超产能投资来遏制潜在进入企业的情形,其基本结论是超产能投资是一种遏制潜在企业进入的有效策略。因此,已经进入某行业的在位企业总是通过超产能的投资来遏制潜在进入的企业以维持自己在业内的超额利润。加上我国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核查不严以及企业在申报时隐瞒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生产能力,甚至在建设时肆意扩大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都加剧了产能过剩。

在不确定性市场条件下,Dangl(1999)应用实物期权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在位企业采取超产能投资遏制进入策略的有效性。Dangl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超产能投资与产能过剩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模型。基本假设:F1为产业内在位企业,事先建立的产能为K1,生产成本C是产量q的函数,有C=rK1+cq,c为可变生产成本,r为设置容量的资金占有成本率。

市场反需求函数是市场需求的随机变量参数,服从几何Brown运动:假设企业F2已经投资进入了产业,并将在剩余的市场需求上应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其产品的产量,则企业F2的当期利润流为:最优产量q是根据每时刻利润最大所求得,其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企业F2投资后利用产量q来最大化他的项目期望价值V2:其中为企业F2所要求的回报率,T为企业F2进入市场的时刻。

将(8)代入(5),可以得到企业F2的利润如下所示:将式(9)代入(7),项目投资后的价值满足的Bellman方程:利用伊藤引理,结合边界条件可计算得出V2的解(详细推导可见文献“11”):根据上面求得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可知它的大小与市场需求参数,生产容量K1及K2有关。图1表示的是企业F2通过投资进入产业后,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2在企业F1设置不同的生产容量水平下关于需求参数的模拟曲线。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F2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2与F1企业的生产容量K1成反比,与市场需求的随机变量参数成正比,这意味着,一旦待到市场变好,企业F2就会进入市场。

然而,企业F1也能发现这一点,为了继续占有市场并持续获得超额的利润,企业F1会继续采取增大生产容量K1的竞争策略。无疑,在市场不确定条件下企业F1的投资策略行为导致了超产能投资建设并助推形成产能过剩。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治理产能过剩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然后针对形成机制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因此,本文从企业投资策略的视角出发,考虑不确定的市场因素以及企业竞争因素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

结论一: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低端重复建设。

由于存在R&D溢出效应,当某个企业如F1进行技术创新R&D投资时,其他企业如F2可以从中获利,而该企业F1却得不到更多的额外收入和报酬。由此,企业之间就会陷入消耗战。带来的结果只能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产品重复生产。其本质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存在执行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另外,政府应致力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引导支持企业之间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企业是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终端,因此在合作技术创新时一定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

结论二:为阻止竞争者进入,企业采取超产能过度投资建设助推了产能过剩。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4篇

摘要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投资理念。研究结果表明,每种保险策略的优越性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哪一种是绝对优于其他投资策略。但是,如果将保险策略有效组合起来,可大大提高组合保险的效果。因此,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研究,对企业财经管理的投资组合保险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投资组合 保险策略 企业财经管理

一、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背景和内涵分析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指的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在无风险资产,以保证资产组合在最低的价值前提下,其余资金随着市场变动而不断调整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比例,不断发掘资产升值的潜力的一种资产动态调整策略。在国外,投资组合保险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中,一般采用单一组合保险策略进行模拟,如固定比例的投资组合保险(CPPI),在市场上升的时候,CPPI的效果优于组合保障(TIPP)。但在市场下跌时,TIPP可以有效将市场上升的获利保护起来,减少投资风险,效果优于CPPI。因此,两种策略的结合,能否在市场的波动中获得好的效果,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定量分析模型

(一)简单参数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量化分析

TIPP是各种简单参数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一般形式,其他策略可以根据TIPP的变动情况分析。

第一,普通的TIPP。首先,设定底值,TIPP底值是变动的,其公式表达为:Ft=aMt+bert(0≤a≤1,b≥0),其中,r为无风险率,aMt表示组合历史价值的大小,即组合可能产生的价值。当a取值0.9时,组合的最大价值即为90%。bert投资是设定的保值水平,通常是由投资者附加的,这一数值会随时间而递增,如果投资者无要求,则b为0,本文以b=0研究。

第二,CPPI。CPPI和TIPP的不同点在于,投资者事先确定的底值会随着组合价值变化而变化,以无风险利率分析,CPPI底值会随着时间递增,可以用Ft=F0ert,即等价于在TIPP策略中a=0,b=0的情况。

(二)组合保险策略模拟

本文以实际资产来模拟组合保险策略,假定资产初期价值是100万元,安装资产是债券,风险资产是股票指数,假定交易成本量为0.5%,因为频繁交易会对组合价值产生影响,因而设定重新调整率(trigger),将其设定为1%、3%、5%、8%。在实验中,保底率为0.9,CPPI策略的a=0,b=100万×0.9;TIPP策略的a=0.9,b=0,m取值为1~5的变量。

由于投资组合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最后价值,在研究中要考虑战胜大盘率。战胜大盘率=组合价值收益率﹣大盘指数的收益率。在实验中,将CPPI和TIPP的战胜大盘率差值进行分析,如果TIPP策略的终值低于CPPI策略的底值,则表示策略失效。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短期投资

在短期投资时,其调整策略可以设定如下:在风险资产的下跌幅度超过trigger,可以判断市场将会下跌,投资组合宜采用TIPP策略,保障投资组合安全。原因在于TIPP的市场上涨能力较低,在风险资产的上涨幅度超过trigger,可以判断市场将会上涨,持有全部的风险资产,可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这种方法只适合短期投资,由于长期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资产为0的情况时有发生,将导致获利的减少。

(二)长期投资

如前所述,在市场上升时,CPPI策略可获得更多收益,效果优于TIPP;而在市场下跌时,TIPP可以将市场上升时的收益保护起来,减少投资风险,效果优于CPPI。因此,长期投资的策略如下:风险资产的上涨幅度超过trigger则采用CPPI策略,风险资产的下跌幅度超过trigger则采用TIPP策略。需注意的是,在采用组合保险策略时,要根据风险资产的大小进行切换,由于交易次数增加,也要根据交易量的大小及时调整策略,以免影响组合保险策略效果。

四、总结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保险策略各有优点和缺陷,没有绝对的优越性。在短期投资时,尽量参与市场的上方获利,应选择市场参与能力较强的策略和TIPP结合。在长期投资时,可将,CPPI和TIPP结合,调整策略保底率不应取值太低,减少风险投资。同时,由于采用了组合保险策略,市场上升过程中的风险资产额度可能会比单一的保险策略大,在保险策略切换时,风险资产向无风险资产转移的数量比单一策略大,导致交易成本的影响增大,对策略效果可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投资中,交易次数增加,从而导致交易费用较大而影响组合保险策略效果。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发展,组合保险策略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组合保险策略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长期的实践。对于养老金等的风险规避问题,选择组合保险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灵活结合多种组合保险策略,能够收到更好效果。因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将多种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有效结合起来,对企业的财经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庆.论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与应用.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资本;研发; 演化均衡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21-05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Capital in R&D Activit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LIU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model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public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in R&D activities. Result shows that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will promote private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R&D activiti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D activities. Meanwhile, the private R&D investment will encourage government to perfe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D activiti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ublic capital; R&D;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引言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导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根本途径[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2]。研发活动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然而研发活动高度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等特点使得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资本对其望而却步,如何有效利用公共资本引导私人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难点之一。

自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起,以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 1942)、肯尼思·约瑟夫·阿罗(Arrow, 1962)和理查德·纳尔逊(Nelson, 1982)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已展开了对公共资本参与产业研发活动有效性的讨论[3~5],并指出公共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竞争力[6]。但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以及当时这些国家正在兴起的新兴产业。我国学者程华、王恩普、郭晓丹等通过新兴产业相关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政府公共资本研发投入能够为企业指明技术攻关方向,对于企业研发产出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结论[7~8]。张金胜、师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公共研发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认为存在一个最优公共研发规模,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9]。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资本参与研发活动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本对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效用方面,针对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互动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本文从公共资本投入的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新兴产业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博弈模型,对均衡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寻求两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实现长期共赢的路径。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特征

研发是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简称,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研发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为增加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科技研究活动。前者追求知识本身的发展,后两者主要针对实践活动。从公共资本投入的角度出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1.1 需要公共资本进行长周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1962 年,由肯尼思·阿罗首先提出了研发活动的三个突出特征,即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和创新利润的非独占性,其中不确定性是研发活动的核心特征。因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创新的技术强度越大,不确定性越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由传统产业中追随者身份转变为同行者,在研发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以遵循模仿,要在不断的摸索试错中前行。因此,中国将与发达国家一起面对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到达一定的高度,私人资本研发投入才可能大量增加。这也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在研发活动中投入的公共资本占财政收入比例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10]。因而,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政府进行长周期、高强度的公共资本研发投入。

1.2 需要公共资本在基础研究阶段大量投入,在研发后期对私人资本进行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研发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其外部性使基础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高于该研究给创新者带来的私人收益,从而导致私人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投资总量低于最优水平;其不确定性使得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的私人资本在研发活动中缺乏前瞻性和充分的信息,在投资方向上难以达到最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以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基础研发阶段公共资本的大量投入和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对私人资本进行补贴,政府分担了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风险,补充了私人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的不足,缩小了其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间的差距,促进私人资本跟进投入;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在基础研发阶段的投入和研发后期的补贴可以对私人资本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优化私人资本的投资路径,同时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

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的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投入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有两种:杠杆效应(the leverage level)和挤出效应(the squeezing-out effect)[11]。前者指政府通过投资基础研究等方式,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成本,刺激私人资本研发投入。后者指政府在私人资本研发活动投入领域投资或公共资本投资引起研发资源价格上涨,提升私人资本投资成本,将私人资本投入挤出。因而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如何恰到好处地有效发挥作用,针对不同新兴产业,有效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将公共资本研发投入效用最大化,并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复制动态演化博弈,考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互动和均衡。

2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假设

2.1 模型假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是否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本可以看作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博弈的结果。本文认为,由于不完全信息和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在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私人资本时,很难确定其策略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因此,政府在投入公共资本时,可以选择对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基础研发阶段开始持续进行公共资本研发投入的策略(以下简称“引导” ),也可以选择不对该产业进行公共资本研发投入(以下简称“不引导” )。企业和个人在投入私人资本时,可以选择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进行投资(以下简称“参与” ),也可以选择不参与研发活动(以下简称“不参与”)。为方便模型分析,本文对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 1: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的两个群体。两个决策主体均为“社会人”,即在有限理性下进行策略选择。

假设 2:模型中“公共资本”是指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投入的资本。模型中“私人资本”是指企业和个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投入的资本。

假设 3: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进行的引导包括两个方面:在基础研究阶段大量投入资本,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对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进行补贴。

2.2 模型建立

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的私人资本为该模型体中的两个群体,分别用 P和 F 表示。两个群体的策略集分别为:Sp=(s1,s2),SF=(s3,s4) ,其中,s1表示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s2表示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s3表示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s4表示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策略,从而构建了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博弈矩阵:

上述矩阵中,各项支付的含义为:

(1)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在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进行引导,并且私人资本参与投入的情况下(公共资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等,缩小了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距),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几近相等。即πp(s1,s3)=πF(s1,s3)=a。

(2) 在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但私人资本选择 “不参与”策略的情况下,公共资本进行引导的成本为c,私人资本选择不进行研发投入,而在其他领域获得的收益为d,公共资本的收益为-c。

(3) 若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的情况下,由于研发具有的外部性,产生了部分社会收益,因而公共资本的社会收益为b1,私人资本由于独自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高度的不确定性,获得的私人收益为b2(b2b1a)。

(4) 若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策略,两者的收益均为d。

3 模型求解及分析

假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初始时间,公共资本群体中选择s1的比例为x,选择s2的比例为1-x;私人资本群体中,选择s3的比例为y,选择s4的比例为1-y。公共资本选择s1的期望收益为πp1、选择s2的期望收益πp2以及公共资本群体的平均收益πp分别为:

πp1=ay-c(1-y)

πp2=b1y+d(1-y)

πp=((a+c)y-c)x+(b1-d)y+d)(1-x)

同理,私人资本选择s3的期望收益πF1,选择s4的期望收益πF2以及私人资本群体的平均收益πF分别为:

πF1=ax+b2(1-x)

πF2=d

πF=[ax+b2(1-x)]y+d(1-y)

通过适当变形,可以得到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复制动态方程:

f(x)=dxdt=x(1-x)[(a+c-b1+d)y-(c+d)]

f(y)=dydt=y(1-y)[(a-b2)x+b2-d]

分别求出两个方程的平衡点:

若y=c+da+c-b1+d=11+a-b1c+d,则f(x)0,即所有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若y≠c+da+c-b1+d,令f(x)=0,得x=0,x=1是x的两个稳定点。

对f(x)求导:df(x)dx=(1-2x)[(a+c-b1+d)y-(c+d)]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df(x)dx11+a-b1c-d时,f′(x=1)

公共资本群体三种情况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如图2所示:

同理:若x=d-b2a-b2,则f(y)0,即所有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若x≠d-b2a-b2,令f(y)=0,得y=0,y=1是y的两个稳定点。

对f(y)求导:df(y)dy=(1-2y)[(a-b2)x+b2-d]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df(y)dyd-b2a-b2时,f′(y=1)

公共资本群体和私人资本群体的演化过程如图4所示,分析该非对称复制动态演化博弈可得到不同的均衡状态:

① 区域 I 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0,0),即(不引导,不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② 区域Ⅲ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1,1),即(引导,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③ 区域Ⅱ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0,1),即(不引导,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④ 区域Ⅳ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1,0),即(引导,不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由图4可知,(x,y)=(0,1),(x,y)=(1,0)都是鞍点,(x,y)=(0,0),(x,y)=(1,1)是演化稳定策略。

4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演化博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结果1 :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Ⅲ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多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大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演化稳定策略(x,y)=(1,1),“参与”策略成为私人资本的必然选择,“引导”策略成为公共资本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最终的均衡是:公共资本选择在研发活动基础研究阶段进入,在其引导下,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以获取私人收益。此时,基础研究阶段公共资本成为主要推动者,研发后期私人资本成为投入主体,公共资本以对私人资本研发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获取社会收益。

江苏省锡常地区光伏产业的研发活动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对光伏产业进行大规模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私人资本逐步参与到光伏产业的研发活动中,其中尚德和天合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而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光伏产业领军企业的发展需要,兴建例如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等光伏产业园区,建立公共检测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服务机构,并提供相应的研发补贴,协助企业不断增强研发实力,从而使政府和企业获取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双赢。

结果2: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Ⅰ区域时,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少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小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演化稳定策略(x,y)=(0,0),“不参与”策略将成为私人资本的必然选择。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热情都不高,公共资本投入缺少,研发投入机制不清晰,最终使得企业竞争力不断降低,产品始终处于产业链末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而d-b2a-b2和11+a-b1c+d比较小。

由以上分析可得,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大于d-b2a-b2,因此只要比较私人资本选择“参与”与“不参与”的收益,以及与平均收益相比的大小就可知其博弈的最终均衡点:πF2-πF2=ax+b2(1-x)-d>0(x>d-b2a-b2)πF-πF2=[ax+b2(1-x)]y+d(1-y)-d>0(x>d-b2a-b2)即πF1

由此可以得到推论 1: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大于d-b2a-b2,并且选择跟进的私人资本比例小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x,y)=(1,1)。即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将有效激励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此时,政府公共资本成为研发活动的主要动力。

以苏州的小核酸产业发展为例。在小核酸产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风投机构等私人资本拥有者不敢轻易介入该产业,此时苏州工业园区给予现今苏州小核酸产业领军企业总计达2000多万元的公共资本投入,帮助推进苏州小核酸产业研发活动。在公共资本大力度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小核酸产业研发活动中,目前,苏州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小核酸药物企业,业界逐步形成了“做小核酸,到苏州”的趋势。

而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Ⅳ区域时,选择“参与”策略的私人资本比例大于11+a-b1c+d,因此只要比较公共资本选择“引导”与“不引导”的收益,以及与平均收益相比的大小就可知其博弈的最终均衡点:πp2-πp1=b1y+d(1-y)-(a+c)y+c11+a-b1c+d)πp-πp2=[(a+c)y-c]x+[(b1-d)y+d](1-x)-b1y+d(1-y)>0(y>11+a-b1c+d)

即πp2

由此可以得到推论2: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小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多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x,y)=(1,1)。此时,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的热情将促进政府通过公共资本投入,引导私人资本进行投资,从而完善研发资源的配置。此时,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活动的原动力。

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常州素以装备制造业闻名,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新誉集团等多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这些重点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很早就主动进行研发活动,推进企业向高端升级。目前,新誉集团已成为国内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最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在新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常州高新区加强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加大公共资本研发投入量,在高新区内建立了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进一步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5 结论

建立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有效引导机制,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博弈均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当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私人资本主动选择跟进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本的“杠杆效应”将会体现,促使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2)当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公共资本需要进行长周期投入,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引导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投入主体;

(3)当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主动选择进行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私人资本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将激励政府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最终政府将在基础研发阶段投入公共资本;

(4)当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研发活动无法获取所需资金。

由于有限理性,在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私人资本的过程中将出现各种情况,两者在策略的选择上很难达到最优,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初始时期两个群体对各自策略选择的比例。但是,根据本文结论,只要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有一方选择积极参与研发活动,而另一方能够进行主动地学习和模仿,选择收益更高的策略参与到研发活动中,最终都能够演化到均衡状态,即政府通过投入公共资本、完善激励机制,降低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成本,以激励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研发活动,企业则选择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以获取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 2010, (3) : 14-17.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0, (9):20-26.

[3]Schumpeter J A.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1962.

[4]Nelson R R.Govern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A Cross-Industry Analysis [M].Oxford:Pergamum Press, 1982.

[5]Arrow K 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A].Nelson R R.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609-625.

[6]Lundvall B A, Borrás S.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A].Waterberg J, Mowery D C, Nelson R R.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599-632.

[7]程华, 王恩普.科技活动中外部筹资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11): 49-56.

[8]郭晓丹, 何文韬, 肖兴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额外行为与研发活动变动[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1) : 63-69.

[9]张金胜, 师萍.政府公共研发最优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 32(5) : 19-27.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6篇

【关键词】价值链;投资决策;核心集聚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7篇

【关键词】 价值链; 投资决策; 核心集聚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

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8篇

    【关键词】价值链;投资决策;核心集聚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

    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

    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第9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投资 风险 防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回归再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我国则提出大力支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加足了马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企业需有效化解和防范这种风险才不会在机遇中丧失自我,获得超常规发展。

一、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重点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同样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本单元。特别是中央和各省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促使对企业产生了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的投资的热点。

1、政府的扶持直接激励了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大众的共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而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万亿,按此计算,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4万亿。如此庞大规模的产业,必然需要大量的企业参与进来。而政府也将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以此来激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际上,综合中央与地方鼓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发展导向上予以明确。各级政府首先在发展理念上明确了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无疑会为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将极大的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第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要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制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企业会降低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本,总体上增加盈利能力或者减少亏损损失。第三,企业融资上的支持。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与评审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同时在资本市场融资上予以直接的支持,这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第四,其他制度上的支持。如国家通过消费政策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空间,这也会激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2、宏观环境的变化间接的推动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来看,我国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这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无疑会形成高压政策。企业投资于新项目,面临严格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方面指标的考核评估,这不仅会延长企业投资前的时间周期,增加机会成本,同时在企业投产后也会面临政府各种限制。这就要求企业在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从国外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保护国内市场,不少国家设置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对进口商品进行各种检测,这就要求我国的出口商品能满足这些要求,否则就会丧失或者减小相应的市场份额。并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更加关注产品品质、环保等方面的指标。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基本都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环保、能耗指标等方面的要求,投资于这些产业,无疑会给企业在市场策略上以更多的选择。因此,当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会对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种推动力量。

二、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同类产品竞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带来的风险。

1、同类产品竞争带来的风险

同类产品竞争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在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各省的投资金额都较为庞大,争先上大项目,从而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上海、福建、湖南都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达到20%以上,安徽省则提出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在这些高速发展的目标背后,直接导致同类产业投资重复这一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相关会议材料来看,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被广泛的列入了各自的发展重点。雷同程度相对较低的主要是广东和浙江等少数省份提出的海洋产业、安徽提出的公共安全产业。如此多省份集中投资于有限的产业领域,必定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使部分技术优势不明显,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实力不强的企业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投资于这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2、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企业投资于某一拥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可能若干天后,一种新的技术会使得当前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企业的投资出现大幅贬值。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有部分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为了抢占技术优势,企业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这类技术,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这些后续资金的投入使企业会担负较大的资金压力,若研究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研究的技术被竞争对手赶上,则企业的投资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这些风险的存在要求企业必须要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由于当前人才市场已经较为发达,各类人才在国内外、区域内部之间的流动也较为频繁,一旦核心技术人才出现流失,则可能会带来技术的外泄,并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3、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

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行业特别是细分行业属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领域,投资于这些领域,企业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实践中进行创新,若这种新的管理不能适合于所投资的行业或企业,则可能会使得企业面对消费者不满,市场空间难以打开,合作企业难以履行合同,售后服务难以跟上等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产业的延伸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也面临诸多的难题。如由制造业向文化产业的延伸,企业是成立一个部门,还是设立单独的子公司进行管理,都面临诸多的战略难题。这些管理上的问题,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然会面临的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风险的对策建议

化解潜在的投资风险,企业可以从完善投资决策程序、争取政府支持、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

1、完善投资决策程序

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前期市场调研。企业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详尽的可行性分析,在调查分析中,企业领导层应聘请咨询服务企业或者企业内部成立独立的调查研究部门,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景、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进行分析,并且这种前期分析应力求客观公正。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在完成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应采取层层审批,审批负责制等制度,对调查研究中可能存在疑虑之处,要评估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并在最终的决策时更多的采取民主的方式。再次,要对投资项目或者企业进行严密的后期跟踪。企业要成立专业的风险分析部门,分析所投资的领域最新的资讯,研究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急体系,以弱化潜在风险。同时对于所投资金,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防止资金出现非正常的损失。

2、争取政府支持

化解投资风险,企业还需积极争取政府扶持。首先,要在技术创新上争取政府支持。要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争取政府各类科技引导资金的投入,减少企业自身的投入,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要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争取国家的优惠。企业要分析政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如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依托创新投入积极争取税收减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优惠,企业都可以积极的争取,以降低发展成本。再次,在人才的引进上可以争取政府的扶持。企业要紧跟政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帮助各类优秀人才申请政府补贴,从而激发各类人才的责任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灵活投资的股权制度。要在进一步利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各类激励制度来减小投资风险。要进一步重视技术骨干人才的作用,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可以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的制度来稳定研究队伍,防止出现核心人才流失。而对于管理型人才,则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发展目标为基本定位来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的引进战略合作者。首先,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让风险投资成为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力量。其次,可以充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形成战略同盟关系,让这类合作者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中,以此来分散风险,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风险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86-187

[2]肖江平.如何构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J].商业时代,2011(4):125-126

[3]符学忠.关于企业投资风险的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