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0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1篇

关键词:情商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

目前许多本科高校都十分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管理水平教育,但忽略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或管理者,除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以高情商妥善安排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在进入公司后快速适应新环境,对公司的动向和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并迅速做出改变去适应;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合理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自己的情商去号召大家,在关键时刻做好决策;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会碰壁,但高情商的人懂得积极协调大家,做好管理调动工作;要想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工作高效执行,不仅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进行良好的情商管理。可见,高情商培养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和工作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高校必须重视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对学校而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教育,对于高校建立完整的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出一套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教育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理应提高重视。另外,通过良好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和学生情商培养,学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校赢得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教育实力。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非常显著[1]。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一)过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较少管理学知识无论在任何职业中都要用到,与多个学科都有联系,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需要多在实际企业中锻炼的学科。然而,长时间来,由于受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影响,多数本科高校往往过分专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只顾充实学生的理论涵养,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开拓实践教学,现在真正实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少之甚少,更别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然而,学生今后若想取得事业成功,获得升迁机会,要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与领导、同事有一个好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这就既需要拥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还有高情商。而高校缺乏一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情商培养,学生就无法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更不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培养。因而,学校要多与企业合作、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工作等在实际中锻炼学生,让他们学会什么情况应如何应对,这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和协调能力。(二)课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不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讲得多,并没有给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不知道所讲的知识到底如何应用,这样老师讲的这些也就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经调查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期望老师增加企业管理实际案例剖析,模拟现实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利用上课讲的知识去进行管理。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学生积极性差,只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具备专业基础是必须的,但也要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调动、协调工作的能力,多安排实践教学,让学生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了解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校教学体系,进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一)将实践教学纳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情商教育融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受益于老师的教导,还被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因此,首先学校高层领导要对此有新的、全面的认识,引起重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要想实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情商培育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实行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成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情商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对教课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培训,使教师逐渐摒弃以往只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塑造高情商学生为出发点,将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培育纳入教学体系。要意识到高情商对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情商可以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迅速得到提升,诸如产品销售、人才管理等工作经验均能帮助学生提高情商,还可以帮助学生把上课所学关于管理、情商的知识切切实实在实际中践行。现在许多高校学生情商高低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做事情,过分依靠老师讲解,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遭遇困难时,容易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进入公司后一旦工作上不顺利,就很容易情绪化,不能与周围同事相处好,也无法高效地协调大家一起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升迁机会,因此将情商培养以实践教学的形式纳入高效教学体系十分重要。(二)在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中采取任课老师责任制模式在开展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时,可以采取老师责任制,将学生分成几组,在实习基地或企业请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指导,并且每一组都要安排一个理论课老师作为导员,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之后定期进行汇报,讲述自己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到的新方法、为人处世有什么新感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定期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高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三)教师应经常使用案例进行教学,锻炼学生实例分析能力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对管理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自然很差,授课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实际案例教学与之不一样,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管理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原理、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选取什么类型的案例,第一,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案例,这些一手案例和企业管理资料可通过实际调查、访谈等方式,教师可以提炼出案例的特点、问题,作为让学生探讨的题目;第二,要结合实践教学目标和需求,以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高情商为目标,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综合案例进行讲授,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管理角色扮演和实际情形模拟,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和模拟现实场景,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对问题的迅速判断力、遭遇瓶颈时的情绪掌控力,培养出一批管理专业能力强、情商素养高的学生[2]。(四)积极探索,将情商培养课程融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中目前,本科学校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商培养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模式,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尝试摸索,一步步将情商培养融于管理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情商培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情商培养计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将情商培养融于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把情商培育与管理专业授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管理学本科生,可以在开设必要的管理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情商的公共选修课,诸如情绪控制、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工商管理基础礼仪等在职场中适用的情商培养课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情绪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礼仪。其次,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还没有情商教育,本科高校可根据管理专业的特点、合作企业情况,在实际案例讲解中穿插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个人情绪协调等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工作体验等模块,让学生切身体会管理工作常遇到的情绪问题及如何处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可以使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情商培育工作进行的越来越顺利。(五)定期组织各种讲座、管理专业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高情商除进行课堂基本理论讲解外,还要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学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管理学专业能力,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了与人相处的高情商。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涉及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概念原理时,可以邀请在这个领域了解颇深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尤其是世界优秀企业高层、创业成功人士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向学生们讲解实际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技巧、失败教训、情绪困扰及如何解决。也可模拟企业管理情景,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创造力、发现力,发挥主观情绪调控性,主动去想办法利用上课讲的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理论教学没有的东西,开阔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学会把眼光放明朗些,处理好个人情绪。

四、结语

当前,本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管理专业素养,还要有能合理调控情绪的高情商,因此,高校开展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十分重要,也是必然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除需具备强大的工作能力,还必须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如何通过自己带动大家,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需要作出决策时游刃有余,。对于高校来说,建立并完善融入情商培养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出一批专业过硬、高情商的人才,为学校赢得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不懈探索,可以实现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制成功改革,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转换。

作者:廖新媛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2篇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3篇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双轨制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根据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2%的人认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这也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根据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时,92.86%的用人单位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从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2.5%的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清楚。对专业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调研中,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教学重“量”而不重“质”。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面涵盖非常广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覆盖面广,既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课程,还涉及到法律、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开设的课程太多,导致每一门蜻蜓点水,求广不求精,重“量”不重“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理论与实践学习不对称。工商管理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的实践性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强,平常的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产生质疑,从而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降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校企合作的缺失。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而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老师讲课所引用的案例多是一些像华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获得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4.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思考问题而不是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应用能力较差而遭到企业的拒绝。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太满意的,其中只有2.22%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很强,81.11%的企业人士认为应用能力较差或很差。5.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同龄人相比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往往在大的局势和整理掌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的企业对众多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是存在质疑甚至是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6%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81.25%的企业人士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弱甚至是差。

三、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方位来解决。

1.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虽然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求学年实习,但是很多情况下短短一两周的实习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政府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其过渡作用。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大力推广“双轨制”教学,即本科生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后,不想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可以将一半的学习时间放在企业实习中完成。诚然,德国的“双轨制”教学在许多国家和理工科专业中实施并不成功,因为部分专业需要扎实且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些理论只能在学校集中学习,但是这项制度非常适合对实践要求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轨制”教学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接受程度。中国企业不同于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培养完善的学生,而不乐意花费成本进行过多的员工培训。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于接受“双轨制”学生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比如减免税收等,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合作。

2.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1)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解决课程僵化的最主要的措施。“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灵活的选课系统,第二是要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尽早走上职场、积累经验也是他们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适逢教育部同意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当以“学分制”作为学位授予的衡量标准,在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下自主选择每学期课程。(2)实践能力培养。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适用于理论考核的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程度。课程的考试方式往往决定了老师的授课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教师为了保证考试内容的传授,而弱化甚至削减所谓“超纲”知识。而学生也会尽量迎合考试框架以期得到更高的分数。由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即根据小组作业的情况评判整个组的分数,而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评判对象。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内产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高考核制度的可行性。(3)语言水平提高。为了解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高校应当制定课程或者举办活动,多方面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语言水平。语言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指学习英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更多的是中文母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应当提供更多沟通和写作课程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布置更多的小论文作业或者提供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等等。第三,学校的团学会要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竞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在工商管理大四学生中,有66%的受访者都准备去北上广深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工作。以湖南某高校商学院而言,学院与湖南联通合作建立的“联通班”(即大四湖南籍学生毕业前数月开始进通实习,毕业之后回原籍的联通分公司工作)。在大四学年开始之初鲜有问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城市甚至小县城工作。但是有趣的是,在大四准毕业生经历了大半年找工作和实习的磨炼之后,“联通班”却成了公认的好机会,很多湖南籍学生后悔莫及。究其根源,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存在问题,他们坚持认为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城市拥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和较小的行业竞争。同样,中小型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更加珍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其挤破头去大城市蜗居,不如改变观念,在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谋得一职。这样的就业观念,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一种好的方法。(2)制定完整连续的职业规划。由于工商管理专业面广,可以进入的行业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选择困难症”,出现所谓的“迷茫”。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目标,但更多时候这个“目标”只是“憧憬”,因为没有下层建筑去支撑。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当采用“目标导向性”规划,由总体目标向下分化,最终得到短期目标。另外,目标不宜过细,在计划实施的同时要定期自我检查,自我反馈并及时调整。(3)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中,76%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与过至少一次校外实习或者兼职活动。但是80%的实践行业和职位都是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耗时长的工作,比如“外卖员”、“发单员”,很少有人对自己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思考。90%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加兼职更多是为了得到零花钱。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学期间的实习和兼职对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有限。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当明白“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实习并从中收获经验和知识,才能有效降低机会成本。因此实习应当遵循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寻找对口的、规范的企业,尽量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实习关系(如3个月以上),尽量完整地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时也不要滥竽充数,宁可花时间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重复操作上。

作者:刘中艳 陈佳文 朱睿东 田丹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94-96.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5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6-02

工商管理专业是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自2002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开始,全国高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增速平均在20%以上。但是,扩招之后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涌向市场,造成了一边是供方的人才饱和,一边却是需方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的矛盾局面。重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已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可想而知,民办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是多么严峻。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体系设置都沿袭着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传统的固定模式,课程内容基本上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理论化极强,但实用的技能训练却明显缺乏,使毕业生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的需求,民办院校应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改革。

一、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大部分的民办院校由独立院校转设而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仍然沿袭着其母体院校的现有模式,没有自身特色。为使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的毕业生有其独具特色的竞争力,民办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更加具体,要使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即来即用”的迫切要求。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不够完善。大多数民办院校的课程体系使用的是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通用模式,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专业覆盖面狭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有待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措施不得力。针对上述分析,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做出如下改革。

1.改变课程结构,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重新审视某些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考察原有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考察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对于贡献度小的课程予以舍弃。在规定学时总数的前提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如,可以删掉文科学生的几门计算机课程,如Visual Basic、管理信息系统等,并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尤其是Word相关课程)放到第六学期,即撰写毕业设计之前;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可以增加如沟通技巧、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工商管理人才需要的课程;可以将选修课的比例设置在总学时的20%以上,核心课程总数在10~12门左右,传授本专业领域有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与管理改善的核心能力;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且必要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课时、学分的安排上向模拟实验、项目训练、案例讨论、职场训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倾斜。

2.增加案例教学。现阶段民办院校的部分教师在纯粹地讲授理论知识,造成了课堂效果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课没有效果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办院校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管理类精品课程,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任课教师必须阅读大量课外资料,关注经济与管理类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将适合的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输相关信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3.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现阶段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普遍缺乏的恰恰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实践经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院校就必须在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下功夫。首先,对于实践环节,民办院校应该继续贯彻校企合作的方针。现阶段校企合作这项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应届学生数量众多,对口企业规模过小,无法承担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多数学生对实习不重视,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随便找单位盖一个章,自己给自己放假。相当一部分民办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没有与之对口的固定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周的实习最终体现在一本实习手册,教师无法考证学生究竟有没有去实习,实习的过程如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院校可以在企业的选择上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可以积极争取与一些本市有良好发展趋势的大中型企业(中资或外资企业均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学院必须严格设定实习生的标准,如平均分数在85分以上,无挂科、作弊记录等),待一年实习期结束后,可转正为正式员工。同时,教师必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实习生的负责人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实习生的动态。这样既可以确保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也为用人单位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其次,对于实训环节,民办院校应该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实训课。在一些民办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尤其是机械、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来说比较少,只开设了ERP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调查与实践等几门实训课程,但这几门课程其他文科类专业也同样设置了,只是学期不同而已,很明显这种实训课的设置缺乏自身特色。诚然,ERP实训确实是一个比较有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论是沙盘ERP还是电子ERP,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但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沙盘ERP很多学生在掌握了技巧之后,单纯地为了“平账”而去作弊,这就失去了ERP的真正意义。同时,大多数学生感觉ERP课程更多的像一场大富翁游戏,很难将它与未来工作联系到一起,这说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民办院校应该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应用性”,比如可以引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办公室系统软件等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应用软件,开设实训课程,增加实训学时,旨在让学生能够学到一门真正的有特色的技术,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积攒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6篇

关键词:专业改造;机构调整;校企合作;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高职所办的专业就一定需要改造和升级,组织机构也就需要相应调整和优化,再加上很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致使发展规模与资源能力不协调、不配套,同样会促使专业与机构的改造和重组。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动因都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停下来解决专业的调整与转型升级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以及后示范期间的修整与完善后,学校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再加上相比其他示范高职院校,我校万名学生的专业数显得很高,这大大分散摊薄了各专业的资源以及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老师们的精力,为此学校提出今年启动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工作。按照由点到面的原则,学校希望工商管理系先行一步,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迅速地完成全校专业及机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任务。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与机构现状分析

四年前,工商管理系仅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四个传统专业,该系希望以2009年广东省启动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在高质量打造这四个专业的同时,新建创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两个新专业。“做大”不是目的,是为了寻求做强的机会。四年过去了,工商管理系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创建了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华好学院,破解了校企合作在办学体制方面的难题。依托创业管理,以专业为点,以全系为线,以全校为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探索了一条基于专业建设的从点到面的创业教育新路。经过四年多的项目建设,目前的工商管理系形成了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大工商专业群格局。如图1所示。

(一)工商管理系的内部优势及劣势分析

1.工商管理系从四年前的一个机构、四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中心三个机构、十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在做大的过程中确实寻求到了做强的机会,华好学院是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并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创业中心依托专业深入发展全校创业教育的做法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是华好学院还是创业中心都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工商管理系也面临着做大后的资源短缺、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因而需要集中资源和集聚力量做大做强能够成为国内一流的优势专业,为学校升本或专业升本打好基础。

2.我校2011年初依托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合作成立华好学院。两年来,华好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元”培养体制和机制已相对成熟,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相对完整,办学规模也已可观。而工商管理系相关的专业则没有行业背景,这些传统专业如何与有行业和企业大力支持的专业(方向)协调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系想做出特色需要与华好学院进行专业整合。

3.工商系对创业教育已探索了多年,依托创业管理的专业建设解决了困扰创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课程开发与建设问题以及创业产业园这一实训基地问题。在过去四年里,工商系是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中心做出质量,在未来五年,工商系应该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做出特色。

(二)工商管理系外部的机会与挑战分析

1.“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这类依托学科建设起来的传统专业群必然要改造升级,因为它无法清晰地定位与传统本科的差别,没有自己的特色。不改革势必会不进则退。

2.工商管理虽不是高职主流的专业群,但依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在高职很多学校和专业都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下,火爆的招生形势为我们专业选择行业背景、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及专业改造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业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业”必然会以产业背景和校企深度合作加以支撑。而创业一定也需要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各专业的配套支持。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既能保住传统管理学科的长久生存,也能实现这些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的原则

1.作为国家首批示范院校,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故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要以创办国内至少省内一流的专业(群)为目标。

2.我校资源有限特别是高水平师资严重不足,专业发展不能再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重组专业就要从追求专业数量转向追求专业规模特别是专业质量,而且需要改变原有机构拆分繁殖的思想,需要集中资源将优势专业做大做强。

3.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及要体现“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过去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走过了一条没有行业背景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之路,今后必须依托产业背景“以特色谋发展”。

4.当今高职专业的发展想单纯依靠自己来把专业做成精品很难,因而此次专业重组需要“跨界”,需要“协同”,需要“他山之石”,需要“整合再生”,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谋取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5.专业变革是正常的,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专业不可能不改造不升级。谁都不可能抱着几门课一直教到老,当然一些基础课、平台课会保持其固有的学科稳定性,但专业课必然会变化。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一个永远是朝阳的产业,然后只是随着它的升级而调整,从而尽可能保持稳定性。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工商管理系专业建设可尝试与创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创业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发展之路。

7.任何专业与机构调整的方案都会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也都很难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但要在发展中改进,不能等最完善的方案出现再进行调整,一方面会错失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情绪不稳又影响当前工作的开展。

四、工商管理系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方案

(一)专业整合及改造升级方案

将工商管理系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与华好学院现有工商企业管理(化妆品企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化妆品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美容会所管理方向)分别整合在一起,主要面向美容化妆品行业培养人才,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大做强这三个有强大行业背景和有企业鼎力支持的专业。创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保持不变,但要围绕“创业”改造升级,做出质量和特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属艺术类专业,交由艺术学院管理对学生的培养更有利。因该专业当初是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共同申办的专业,移交后华好学院依然担承美容化妆等方面的课程,并协助艺术学院进行专业管理。上述方案在传统专业和新型专业融合改造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为在三至五年内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专业整合与改造升级一览表如表1所示。

(二)机构重组与调整方案

根据学科体系的内在规律,考虑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实际,结合加大创业教育推进力度的要求,将现有工商管理系的三个机构重组成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但三个学院不分离,一个机构三块牌子。这三个学院对内是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即管理学院是树干,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是树枝,长期保留树干这一主体,树枝的发展可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创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态势进行调整。对外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但三者是交叉关系不是完全重合关系,具体组织机构及关系如图2。

五、专业整合与机构调整的直接效果

1.工商管理系由原来十个专业方向精减为六个专业。

2.工商管理系原有无行业背景的三个专业均与美容化妆品行业对接,其他专业也能通过跨界或协同找到自己赖以发展的平台和资源,且有效促进了各专业以及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并形成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主体教学、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4.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与现有华好学院实训基地整合一起统筹规划,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5.专业数量的精减导致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一系列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负担的减轻,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了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可以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并有精力去做创新性工作。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从各校所设创业教育中心工作实际来看,它偏向管理职能,而创业学院的组建则可实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管理、创业培训和创业研究等方面的职能。

六、后续全面实现专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

后续专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依赖于管理学院、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三位一体地进行总体规划、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地实现改革与创新。

(一)管理学院的工作重点

1.制定管理学院及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制定促进创新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充分调动所属各机构、各专业和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支持改革与创新,为创建国内一流、省内一流的专业提供战略和资源上的保障。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各专业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继续抓好“青蓝工程”,并将“成为高职优秀骨干教学的6堂课”推广到每一位教师,一如既往地落实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全方位地培养符合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

3.带领各个专业贯彻“既要唯上又要唯实”的工作方针以及“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不唯上”往往找不准方向,得不到机会和资源;只“唯上”不“唯实”,即使找到方向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依然会落在别人后面。在工作中要坚持面上做质量、点上做特色,没有质量的保证,特色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只有质量没有特色就难以实现创新和超越。

(二)华好学院的工作重点

1.借鉴国内外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成熟做法,探索一套在现阶段符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吸取现有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的校企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三年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校企“双元”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2.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型特色专业的具体方案,促进高职新型专业在高起点上谋求快速发展。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既符合区域经济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又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3.全面解决校企双方“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与相互融合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问题;“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高质量规范运作的问题。

4.解决以年度质量报告为抓手依托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的问题,同时建立面向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开放共享机制。

(三)创业学院的工作重点

1.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依托管理学院现有专业资源探索“专业与创业”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创业学院发展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研究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特色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力争使我校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标杆。

2.为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建设以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政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大学生岗位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园与产学研基地,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聚集“政(政府)、产(产业)、学(学院)、研(科研)、金(金融体系)、介(第三方中介)”等多方资源,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基地园区,争取将该项目打造成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创业孵化园和首个高职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

3.创业学院还需要牵头完成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创业培训、辅导、咨询,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推动孵化器由物理空间、战略规划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深层服务构成的企业加速器建设,满足创业企业的高成长的中长期发展需求,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季夫.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坤(1980-),男,安徽肥东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系,讲师;蒋国平(1963-),女,江苏淮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天津 300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ASK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03-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27-03

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迄今为止,全国有超过500多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校的普遍开设并不能忽视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与创造性。[1]王玖河和李晓霞(2007)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T 型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2]唐新平(2008)则认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雷同现象,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既未能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也未充分与现实企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3]总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状态,特别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4]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共性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属于定性描述,缺乏实证数据予以支持;大都站在研究者(即人才培养者)自身判断立场上,并没有基于人才受培养者学生这一群体角度去深入探索。为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商业大学(前身为天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针对近5年毕业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希望探索毕业生的现在工作情况以及对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从而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改革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情况简介

工商管理学科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相关分支学科为一体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学科。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原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于1980年开办,同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成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学者们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如何培养人”则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5]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精英。所培养的学生能凭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现代大公司或政府机关单位中快速成长和发展。人才培养规格概括为:本专业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逐步贯彻“道术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道”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贡献社会的意识;“术”要求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管理素养,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反思与学习能力等;“知”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基础;“行”要求学生敢于行动,在不断尝试和体验中感受管理活动的魅力。

本专业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骨干成员,学生不仅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熏陶,更有机会参加各种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曾在本专业就读的校院两级社团核心骨干的学生有:2005级学生梁修超(校大学生成长协会创始人),2005级学生钟宏亮(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2006级学生张敖(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2007级学生杨敏(校魔术俱乐部创始人),2008级学生卢明韧(曾任校星海艺术团团长),2008级学生杨岚(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2008级学生刘建剑(校弘毅精英商学会创始人),2008级学生丁琳(曾任二级学院商学院学生会主席),2009级学生刘家瑞(京津印象工作室创始人),2009级学生胡润飞(曾任校赛扶社团队长)。目前在读的优秀学生代表有:2010级学生彭璐(现任校拉丁舞社社长),2010级学生罗巍(现任校广播台台长),2011级学生王凯(校国学社首任社长),2011级学生罗冲(现任校黑苹果俱乐部队长)。这些优秀的学生通过社团的力量,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类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也锻炼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2.人才培养成果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其较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广泛适应性,许多毕业生成为企业或机关单位的精英人物。近5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考上211院校和985院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如下:2005级何朝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6级杜昌顺(南开大学商学院)、2007级何宽(复旦大学商学院)、2008级林丁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2008级双学位钟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9级王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此外,还有十几人考上国内其他高校及海外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研究生。近5年我系学生先后有去三星电子、摩托罗拉、海尔、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著名企业工作,也有多名同学考入国家商务部、天津市工商局、天津市地税局、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公务员系列。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调研

为深入了解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后对专业建设的反思,本课题组对2004~2008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相关问卷制作、发放及数据分析主要借助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1.调研方式及总体情况说明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也并不集中,通过传统的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其时间、金钱成本都太高。因而需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问卷调研。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有工作情况,包括单位性质、行业类型、工作内容等;第二部分:对专业优势的反思,包括读专业的收获、专业优势的判断等;第三部分:对专业改革的建议,包括封闭式问题选择和开放式问题填写两类。

本研究主要借助问卷星网站()进行问卷设计及工作,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给学生发QQ消息及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络。问卷发放及回收周期为2013年7月22日到8月10日(含起止日),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其中2004级学生占5.41%,2005级学生占20.27%,2006级学生占31.08%,2007级学生为16.22%,2008级学生占27.03%;男生比例为46%,女生为54%。

2.调研发现

在毕业生现有工作情况方面,此次调研发现:有32.43%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有22.97%的学生在国有企业工作,而在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4.86%,还有12.16%的毕业生选择读研究生进行深造。值得关注的是有5.41%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雇佣于别人(注:此处列举的相关调研数据为各个问题的主要回答部分,相关不太重要的选项并没有进行描述,因而每个问题回答人数的累计百分比可能不为100%,下同)。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33.78%在非金融企业工作,其次有17.57%的学生在工业企业工作,而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有14.86%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20.27%的人从事市场及销售工作,有13.51%的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9.46%的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有相同比例的学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在毕业生对专业优势反思方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认为读工商管理专业的最大收获是有自由的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占59.46%),其次为专业就业面广(占35.14%),再者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占33.78%),而认为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教学形式新颖的学生分别占24.32%。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实用性的只占17.57%,而认为课程新颖的比例更好,只有9.46%(注:此题为多选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优势的判断,认为完全有优势的仅有4.05%,认为比较有优势的占22.97%,认为有一些优势的占47.3%,而认为几乎没有优势的被调查者占16.22%,而认为基本有优势的有9.46%的学生。在反思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优势方面,有四项内容学生选择的比例都超过40%,分别是:表达沟通能力强(占52.7%),知识面广(占50%),团队合作能力强(占41.89%),而再学习能力强(占40.54%)。在毕业生选择比例低于40%的内容中认为创新能力强的比例只有20.27%(注:此题为多选题)。

在毕业生对专业改革的建议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最为重要,比例为64.86%;增加课程实用性,比例为54.05%;引入职业(就业)指导课程比例也较高,占40.54%;而建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为35.14%,重要性处于第四位置上(说明:此题为封闭式多选题)。本研究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填空题,希望毕业生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再提出一些意见。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这些意见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有学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内涵以及企业家精神,该专业特别适合有家族企业和打算自己创业的学生学习。但依然有学生反对此做法,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一定要创业,太多的创业讲座及相关活动容易误导大家。有许多同学认识到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存在许多迷茫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让理论知识落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毕业生们建议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推动学生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在营造企业模拟环境时不仅要关注少数大公司的情况,也要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情况,毕竟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去中小企业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毕业生们主要建议应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有学生建议应重视假期实习活动,可以尝试把其课程化,借此推动学生重视假期实习,努力提升人际关系技能和沟通能力。还有学生建议围绕就业、出国、考研三个方向增加相应课程。有少数学生建议引入更多关于量化分析和管理科学的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结合课堂成果展示、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管理思维方式。课堂教学应关注理论应用,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训练现实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而不只单单运用于对付考试。

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有部分同学提及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价值;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加强去企业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实习结束后,加强分享和交流也非常重要。工商管理专业应多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部分同学建议应较早让专业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习。

三、讨论及结论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被作为一级学科对待。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会遇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尴尬局面。国内一些工科院校仅仅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等少数专业,因而它们可以在此专业下设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而工商管理学科建立比较早,该学科下相关专业均都设立,因而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遇到了巨大挑战。

结合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来看,增加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明确求职的方向是毕业生们的共识。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遵循两条路径来进行改革:第一条路径是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关注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提升,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与相关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来实现。[6-8]第二条路径是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创业型人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有层次的系列创业教育活动来实现。[1,9,10]

第一条路径主要遵循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路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能管理知识和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等管理技能。[11,12]从本研究对毕业生的调查来看,全面的知识教育在缺乏明确职业指导的情况下容易使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充满迷惑,从而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劣势之一,但与此同时全面的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具有宽广的就业空间,这也被学生们视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之一。对于这个悖论,毕业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应鼓励学生去实践和实习,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职业指导,结合某些行业背景加以重点引导。从调查来看,有超过30%的学生在非金融企业工作,从事市场营销方面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工作的学生比例均超过了10%,因而未来可以据此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表达沟通能力也被毕业生们视为工商管理专业最有优势的地方,显然这与工商管理专业最需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条路径主要遵循培养创业家的发展路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管理知识与开拓创新的技能。[13,14]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相关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某些学生对创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不太赞同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创业的鼓励。当然,仍有许多学生认为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只有20%的学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优势。这也说明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的管理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学员在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15]

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和创业型人才的发展路径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会交叉在一起。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强调能力本位,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试图培养职业经理人,而后者培养创业家。这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情境营造等方面的差别。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开设针对大公司成熟管理方式的相应课程,并营造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如参观、实习、观看视频)等去传授职能管理知识与相应技能,而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针对中小企业成长管理方式的课程体系,并营造亲身实践式的教学情境(如创业模拟、开办企业实训等)去传授创新管理知识与技能。

目前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正试图构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基于学生基本管理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技能的训练。未来需要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课程设置及相关课外活动的开展尽快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以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参考文献:

[1]饶扬德,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1).

[3]唐新平.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8,(31).

[4]王坤,李德平.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基于整合的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0,(6).

[5]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周立华,等.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7]刘永,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4).

[8]栾立明,林艳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

[9]郝英奇,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

[10]黄金梅,等.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11]汪张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管理,2009,(2).

[12]罗拥华.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13]张白.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就业与保障,

2005,(5).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遭遇了种种尴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学不能用”,对职场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较少。实际上,这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型师资队伍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少教师是“没有游过泳的游泳教练”,面对工商管理这门具有实战性的专业,难以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基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鉴于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将培养面向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1]。当然,这就需要既有深刻专业知识背景,又熟知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管理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配比,推动形成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本结构,显著增加师资内涵。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扭转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知”轻“能”的倾向,突破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学生依靠高质量师资,学会如何从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个方面分向构筑管理技能体系,努力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地方性高校要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步行动。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来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难以跟上高质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收费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相当,所需固定投入相对较少,培养的边际成本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人为“创造条件”报批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应增加师资招聘力度,导致师资数量出现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视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依据现有师资条件而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课程无从开设;第二,专业教学采用合班制,严重限制了小组讨论、课堂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学手段的使用;第三,一个教师同时身兼数门课程,就连单纯地知识传授都难按质完成,更谈何去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转化。总之,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管理技能导向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数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选聘忽视管理实践背景现实表明,由于某些机制障碍,选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选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选聘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往往是刚走出学校又立即进入学校。他们虽然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2]。他们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培养”到“培养”的简单角色转换,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不仅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选聘过程也较简单,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毕业学校、科研成果以及试讲表现,等等,而在管理实践背景上把关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实际管理情境的权变性,就难以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的内省化,获取未来职业生涯高度依赖的管理技能。

(三)对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的激励与支持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给予的激励与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职称评审制度中,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样的可视性与量化性而难以进入评价标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是报课题、发论文、评奖项,而在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以获取管理经验技能上动力普遍不足。其二,尽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经在推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上做出尝试,但是整体上激励力度不大,覆盖面也不宽,尤其是在目标企业搜寻、牵线搭桥、交流协商、合同签订以及后续保障等方面给予的实质性支持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仍然以参加学术讲座与会议为主,给教师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创造的机会还不多。总而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即使有心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如果得不到学校在信息、资金、制度、资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励与后台支持,这种个人意愿基本上难以实现。

三、地方高校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机制[3],以此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构建管理技能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不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师资总是办学中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生源也开始吃紧,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也到了“强身健体”的关键时候。地方性高校应该树立长远目光,打破“教师编制”的传统禁限,基于学生诉求和市场需要,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要改变以往从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的单一模式,纠正“唯学历”“唯学术”的人才选聘偏向、放宽视野,到企事业单位寻找有转行意愿的“知识+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机构聘请那些大量接触和参与实践性课题的人员,或者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招聘有实训经验的培训师,加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

(二)优化选聘标准工商管理师资队伍的扩充都要通过向社会招募新教师来实现。当然,为了避免增量性师资再现原有师资队伍的缺陷,应当注重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论文与管理技能之间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有些所谓的“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数学模型,这些都与学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远。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变传统的选聘标准,从“学术能力”和“管理技能”两方面同时进行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盯住前者。当然,要在学历、学位、试讲等基本条件合格的前提下,重点考察是否受过正规的管理技能训练,是否从事过组织管理实践,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管理技能,而且擅长表述和培训的教师。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第9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

[2]刘俊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