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碳排放环境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29

碳排放环境问题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发展;碳计量;绿色低碳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240-01

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同时大量消耗能源及污染环境,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环境成为了全世界人们奋斗的目标。但是如何促进各个企业质量管理及能源管理,这就需要相关计量的法律法规,即是碳计量。随着低碳经济环境号召增强,碳计量应该如何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重要课题。

1 碳计量的现状

最近几年才新出现了碳计量新词,而且使用上也越来越广泛。自从2005年开始,许多计量技术机构都成立“能源计量中心”,采用了现代的计量手段为节能减排服务。但是从其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来,如今的碳计量发展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发展上并不是那么乐观。

1.1 碳计量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和平台

随着碳排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将减少碳排放进行区域性分解是控制碳排放的必然选择,而在各区域碳排放的标准上,尚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和平台。碳计量是碳排放考核与交易的基础。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不同,区域性碳排放标准自然就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区域就需要制定不同的计量标准、方法和平台,以便进行碳计量。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区域性碳排放的标准,并且和碳排放标准相匹配的计算方法正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因此,建立在区域性碳排放标准以及正确计量方法之上的碳排放的计量标准、方法和平台也就无法实现。

1.2 缺乏社会认可的计量权威机构

尽管我国各地区都建立了和碳计量相关的机构,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计量标准、方法和平台,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碳计量的标准、方法各不相同,甚至还出现了地区之间互相矛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立能够对各个地区进行碳计量的机构,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计量过程中也相当繁琐,在计量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2 绿色低碳经济环境下碳计量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温室气体(GHG)的排放统称为碳排放,而温室气体中排放最多最为重要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所以,国际上通常将碳的排放量计量称为碳计量,即是碳排放权的核查、交易及排放所涉及到的数据计量问题统一归纳到一起。例如在IPCC中,某排放源碳排放量=∑能源排放系数×能源消费量;依据BP碳排放的计量计算:1 L汽油经过充分燃烧之后能够排放出2.3 KG二氧化碳。而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环境眼下是各大企业最基本要求,也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目标。在该目标之下碳计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努力创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

为了达到碳排放的总体目标,必须创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并在全国统一的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建立各地区的计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1 创新碳计量技术

在进行碳计量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初始、中期、末期计量监测,不同的能源所产生的特点或者减排机理有差异,因此对对应的安装或者合适使用计量装备都有不同之处,如果还是使用传统单台计量器极难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依据不同数据信息、处理功能配置专门的计算与处理软件。因此,只有创新碳计量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碳排放中的计量问题,才能创新计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

2.1.2 实施数据管理

无论是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还是评价体系,要想发挥碳计量技术最大作用,就要转变过去那种单纯管理的计量器具,引导企业实施数据管理。只有在企业实施数据管理的前提下,才能够使碳排放在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下稳定运行,才能够对碳排放进行量化管理,才能将企业的碳排放纳入到全国性的评价体系之中,确保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2.1.3 大力加强碳认证、碳足迹及碳核查的研究

碳足迹不确定,在创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就存在着一定的难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碳认证、碳足迹及碳核查的研究,依据IPCC相关文件提出核查报告及产品碳足迹,再通过通用的计算方法与转换系数,采用计量手段对高耗工艺、高耗企业及高耗产品进行量化,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搞数据的质量,进而排除碳足迹中不确定性的问题。

2.2 建立全国性社会认可的公共计量平台

目前,我国在碳排放上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公共计量平台,这就使得在碳排放上的监督上难以得到准确的数据,使得针对碳排放的监督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建立全国性社会认可的公共计量平台,为碳排放企业进行碳排放的指导、标准计量器具管理方面的服务;为碳排放计量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帮助碳排放管理部门制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政策,引导碳计量行业的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碳排放计量方面的知识,使人民群众真正明白碳排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为广大人们群众对碳排放进行监督、反馈和交流提供平台。

3 结束语

总之,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环境是环保最终目标。碳计量要紧跟着现代化环保需求,成为低碳经济环境的基础条件,这样才具有持续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2篇

关键词 碳排放权 确认 计量 公允价值

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专门用来核算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与开发的成本、收益的环境会计也应运而生,其中关于温室效应防治的碳排放权会计也属于其中一个分支。只有将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当中,才能有效地监督企业采取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碳排放权核算体系,这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碳排放权概述

碳排放权属于排污权,它是指排放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权利。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的碳排放实际量超出减排目标,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权许可证)的国家购买,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碳排放实际量超出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2011年以来,我国已陆续出台政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二、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存货

对于目前中国的CDM项目来说,碳减排量就是为了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最终的目的必然是出售,应当作为存货在会计上进行确认。但是,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存在差别,有些目的并不是在日常活动中直接出售,并且碳排放权也不能被进一步加工然后出售,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并不合适。

(二)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

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但根据金融资产的分类来看,碳排放权并不属于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中的任意一项。同时金融资产顾名思义是由资金融通形成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持有碳排放权并不代表具有向其他主体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因为它并没有和金融资产一样具有和其他主体的契约关系。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金融资产并不合适。

(三)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碳排放权由政府发放配额,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所以其符合可辨认性的条件;并且碳排放权并不具有实物形态,这就符合了无形资产的两个特征,所以应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作为稀缺资源,交易活动必然会变得活跃,如果确认为无形资产将不能准确地反映碳排放权的价值的增加,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所以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并不合适。

(四)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环境资产

企业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增值。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加剧,企业生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当在财务报表中里单独列示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碳排放权在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且根据分析,将其直接归属于现行科目体系中的任何一类都不能完全反映它的价值变动,所以笔者赞同将其确认为一项环境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一)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

碳排放权作为新的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一项资产,有着特殊的性质,它既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又有金融资产在交易及后续计量中的特征,而且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那么此类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有必要单独设立“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来对此类资产进行核算。

(二)碳排放权的分类确认

碳排放权的交易刚刚兴起,随着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不同的企业持有碳排放权会有不同的目的,在后续计量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分别反映它们的不同目的。所以有必要按照不同的持有目的对“环境资产――碳排放权”进行三级明细分类:

(1)当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配额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排放需求时,那企业将碳排放权放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需求就不是很强烈,可以利用科目:“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来进行核算。

(2)企业可能通过自身技术水平设备效率的提升,减少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节余部分可以置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获取经济收益。这时应将节余碳排放权从“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转至“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继续处理。或者企业初始取得的碳排放权的目的就是进行交易获利,那就直接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进行处理。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一)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

目前关于碳排放权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上。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碳排放权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一是虽然历史成本可靠性较高,但是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交易制度的完善,企业同样可以从市场上取得可靠性较高的公允价值信息。二是随着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企业持有的碳排放权的价值也会经常变动。当碳排放权价值上升时,历史成本便无法反映,而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则可以全面地反映碳排放权价值的变动,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

(二)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

在碳排放权初始确认后,企业应分别对通过政府无偿发放配额或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初始计量:

(1)政府发放配额。通过政府无偿发放配额的方式取得的话,通常只需要支付手续费等交易费用,企业可以通过取得碳排放权当日市场上的公允价值确认为碳排放权的初始成本。

(2)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的话,可以实际交易价格和交易费用确定初始成本,如果实际交易价格和交易费用不公允的话,要以交易当日可取得的公允价值确定初始成本。

(三)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

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不同,后续的价值变动模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后续计量应根据不同的持有目的进行处理:

(1)“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的后续计量。随着碳排放权的交易需求会日渐增多,企业需要通过后续计量来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即将资产负债表日的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差额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公允价值变动)”。由于这部分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并不是交易,那么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并不会成为现实的收益,所以基于谨慎性考虑,“即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如果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低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则将差额部分直接计入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话,差额部分要计入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

有交易”的后续计量。当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是用于交易的时候,那么碳排放权价值的变动随时可以实现,所以“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交易”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应当全部被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即将资产负债表日的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与取得碳排放权时的初始确认价值的差额确认为“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公允价值变动)”。相应的,当差额为正数时,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差额为负数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结论

由于碳排放权是新兴的资产类别,它有着不同于现存资产类科目的特征,应建立起“环境资产”这一资产类科目。利用“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来对碳排放权进行核算。根据不同的持有目的分别建立“环境资产――碳排放权――持有使用”和“环境资产――碳

排放权――持有交易”来进行确认,并使用“公允价值”来对其进行计量。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之上,所以为了使相关交易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相关机构。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5-195.

[2] 张鹏. 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 39-41.

[3] 王艳,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管理观察,2008:122-123.

[4] 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7):7-8.

[5] 王彩琴.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及会计问题[J].会计之友,2011(11): 41-42.

[6] 陈云.我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列报[J].现代物业,2011,10(3):6-8.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3篇

关键词:碳交易;碳金融;国际法

一、碳金融溯源

“全球和地区各级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并可能已达到临界点,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就有可能出现迅速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是由于人类在日益全球化、城市化和 工业 化的世界上从事活动,导致货物、服务、资本、人员、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的流通不断扩张造成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08年发表的评估报告《地球气候系统的引爆点》(tipping elements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对影响未来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关键临界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严峻的未来气候变化挑战,提出一旦气候变化突破“引爆点”,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更为严峻的气候系统变化,并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科学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危机的严峻形势,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国际行动必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经济、金融等市场经济手段,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同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WWW.133229.coM

(一)环境金融的产生

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所进行的金融活动,除资金融通外,还包括非资金融通的活动,如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的保险活动等。联合国统计署有对金融及相关服务的统计,该项目大体上包括:金融中介服务;投资银行服务;非强制性的保险和养老基金服务、再保险服务;房地产、租借、租赁等服务。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金融服务附件(annex on financial services)规定,金融服务包括所有的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所有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为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引的发展路径必然需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寻求成本效益的均衡点。当经济手段通过 法律 的确认而广泛应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以资金融通为核心的金融因素顺其 自然 地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了。

按照1993年创立的美国环保局环境金融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finance,cef)的理解,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在迅速增大,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脆弱,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口巨大。因此,国家需要制定长期的环境筹资战略,以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规制环境问题。cef通过金融专业人员的工作,通过环境财务咨询委员会(efab),以及环境金融中心依托的8所大学,寻求降低成本,增加投资,并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与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协调解决环境问题对金融的需要。美国传统 英语 词典(american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00)将“环境金融”解释为:“旨在应对环境危机的诸多问题,以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sonia labatt和r,r,white在2002年出版的《环境金融:环境风险评估及金融产品指南》一书中认为,环境金融是由金融机构主导的,将环境因素引入金融理论和实践中,开发“为转移环境风险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全球惟一的环境金融杂志(environmental finance magazine)则将范围广泛的涉及金融的环境问题,概括为天气风险管理,可再生能源证书,排放市场和“绿色”投资等内容。sonia labatt和r,r,white更从金融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金融问题,认为环境金融研究所有为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设计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有:包括绿色抵押在内的银行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社会责任投资市场中的绿色基金;可交易的排放减少信用;巨灾债券;以及基于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而开创的金融产品。

(二)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

随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市场经济模式一体化的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之后,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设计了以市场为基础的3种灵活机制。使得市场化手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为提高“气候公共物品”的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发挥作用。由于《京都议定书》对各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限排和减排义务的规定都是用co 2 减排量来 计算 ,所有其他5种温室气体(ch 4 、n 2 ohfcs、pfcs、sf 6 )的减排量都要折算成co 2 的减排量(co 2 当量)。因此,基于温室气体减排而产生的信用即可统称为碳排放减少信用。随着碳信用的产生,碳市场和碳交易开始发展。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640.35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6倍,碳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同时,与碳交易相关的贷款、保险、投资等金融问题相应产生。可以说,由《京都议定书》规制的碳排放减少信用而开发的金融衍生工具,属于上述环境金融的组成内容,但具备了碳金融的独特内涵。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环境目标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碳金融问题,需要从经济、金融、国际法的多个层面综合考量,为进一步研究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认为,碳金融提供了各种金融手段,利用新的私人和公共投资项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碳金融可以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碳金融发展必须依托全球碳市场,目前这个市场由京都机制下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交易系统组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国际金融公司(intem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下设专门机构sustainable fi-nancial markets facility(sfmf)开展“可持续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服务”。ifc 还专设碳金融机构,直接为合格的买家和卖家提供碳融资服务。该机构指导并支持私营部门参与不断变化的碳市场,通过碳融资项目的碳信用额度,创建长期信贷风险的新兴市场。ifc开发的碳融资产品和服务包括:碳交付保险、销售碳信用额度现金流的货币安排、富碳产品与营业的债权和资产安排、与气候中介机构与政府合作以各种资本运营手段促进碳信用的实现。

二、碳金融的国际法基础

unfccc规定发达国家(附件二缔约方)。必需提供新的和附加的资金来源,以协助发展

此类市场的交易模式是投资基金与 发展

(二)碳排放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碳信用在不同市场上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特性。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例,欧洲的期货市场是该体系运行的主要市场。虽然欧盟碳信用交易的3/4是场外柜台交易和双边交易,但半数以上的场外柜台交易都是通过交易所结算的。这个期货平台引入标准格式的碳减排权合同,使全世界的买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欧洲的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都可以同时对碳信用期货和碳信用期权进行交易。以买卖碳信用远期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使得碳排放交易市场越发成为减排温室气体无关的金融组织获取利益的摇篮。《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生效之后,国际法确立的碳交易制度从侧面推动了国际金融类碳排放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nymex holdings,inc)宣布计划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还将牵头组建全球最大的环保衍生品交易所“green ex-change”。green ex-change上市的环保期货、互换合约,将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的各类环保市场。其初始交易品种,有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下发放的碳排放额度(euas)、联合国按清洁发展机制发放的碳排放信用(cers),及通过美国green-e认证发放的可再生能源许可额度(recs)。nymex还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的新交易所,在2008年一季度开始交易,2009年后开始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香港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新西兰在2008年中期引入了排放权交易机制。。2008年8月5日,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虽然两交易所计划最终实现碳排放交易,但目前两地交易所都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还在探索中。因此,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之外,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方将能有更多的场内市场可供选择。

四、结语

碳金融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然而其运行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宏观上囿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后京都时代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微观上则受制于碳信用、碳交易乃至碳金融本身的缺陷。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减排额的权属分配问题;当2009年12月交付的cer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由去年9月的21欧元跌到了8欧元之下以后,缺乏国际法约束的巨大违约风险如何应对的问题;欧盟和中国这样掌握碳金融市场供需方话语权国家的单边行为对碳金融机制的掣肘问题,例如根据欧洲议会2008年10月7日的建议书,经联合国认证的减排信用额有1/3无法为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三阶段中有减排目标的 企业 所用,直接对联合国认证的碳信用额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通过严格的检测、报告和验证制度建立完全可互换的碳信用额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碳金融的国际化走向;而cdm的运行机制存在项目登记进展太慢以及项目渠道存在各种瓶颈的弊端需要尽快改革;另外,如何加强监管并促进项目的审计、验证与监测机构的工作效率问题也相当迫切,因为世界上最大的cdm项目审计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对不符合cdm的相关规定的项目签核放行,cdm执行理事会2008年11月终止其碳减排项目审计资格后致使大量的项目积压待审。总之,碳金融的发展是应用经济金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需要在既定的国际法框架内运行才能为其 科学 发展确立方向和目标。因为上述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国际谈判并确立国际法规则才能解决。

①2010—2013年中期战略:环境促进发展之全球环境的现状和主要趋势[m/o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与发展网[2008-5-25].

http: / //cgi/reprint/105/6/1786.pdf.

③韩龙.金融性与国际性:国际金融法本质特征之所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4).

④韩龙.国际金融法[m].北京: 法律 出版社,2004.

⑤美国环保部(epa)的环境金融中心援助公共和私营部门探寻创新性方法和路径,以促进环境项目和活动的融资。该中心有3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面向机构客户及相关单位提供金融推广服务。包括:金融环境咨询委员会(efab,联邦特许咨询委员会);环境金融中心(efc) 网络 (网络覆盖9个大学,以美国环保部划定的8个地区为基础)。环境融资信息网(efin)~通过网络或电话服务浏览efin图书馆;

⑥美国环保局环境金融中心网.

[2009-2-25]. http ///society/" target="_blank" title="">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新标准。

⑩利用天气衍生品对天气风险进行控制以避免天气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始自1997年,目前天气衍生品市场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场。美国、欧洲、亚洲、拉美的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

11类似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一起,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这类基金总体的投资收益将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

12排放减少信用是指若排污者治理污染而使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者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即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已立法确立了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地位,并可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可出售。

13巨灾债券于1997年推出。巨灾风险证券化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使资本市场的充足资金应用于保险业,并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资金的负担。

14sonia labatt & r.r. white(2002),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2,pp10.

15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d sess., u.n. doc. fccc/cp/1997/l.7/add.1 (dec. 10, 1997).

16"carbon market at a glance, volumes & values in 2006 07"[m/ol].world bank institute. [2009-1-28] . http://wbcarbonfinance.org/docs/state trends_final.pall

17labatt , sonia., white , rodney r. john(2007), "carbon finance : the 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wiley & sons, 2007.pp12.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4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 低碳经济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世界气候灾难不断上演,雾霾、沙尘暴、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频发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我国形势不容乐观,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促使我国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其发展已成为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路径。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碳的高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温室效应的威胁,2009年12月7日,世界各国携手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第十五届气候大会,在经过多方的协商之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切实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原则,就全球长远目标、技术资金支持等减少碳排放的相关问题达成了诸多广泛的共识,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也就是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必须减少碳的排放量,避免碳的高排放给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变那种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对高碳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有力的约束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看,低碳经济也就是必须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减少碳的排放量,通过碳捕捉、封存等方式降低碳强度,减少或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第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也就是相对于那种基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尽量“脱钩”,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之间的“错位”,在碳排放量得到控制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脱钩,破除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

第三,低碳经济是一种相对于人为进行高碳消费而言的,人为的高碳消费导致了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自然生态已经遭受高碳经济发展的破坏之后实施的一种“自救行为”。为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必须改变人们的高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进行高碳消费的偏好,减少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碳的消耗量。

综上,低碳经济是和高碳能源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从高碳能源消耗向低碳能源消耗的过渡,切实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可谓是人类的一种“自救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是要求减少生产生活中对碳排放的依赖,在减少碳消耗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碳消耗减少或者得到控制的同时,不阻碍经济发展。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路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国雾霾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13年以来,雾霾时常席卷大半个中国,我国的雾霾问题不仅成为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件,成为重大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不仅引起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社会民众对此亦大为焦虑。人们普遍感到,雾霾问题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现实威胁,已经成为亟待化解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雾霾问题警醒我们,必须通过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明确中长期减排治污、消除雾霾等可行思路,在公共政策的促动下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框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治理雾霾问题与其他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必须紧抓机制与制度安排的问题不放,以经济杠杆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使那些低效、落后、过剩的产能挤出去,由此引发出来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得到极度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开采使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危及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人们对石油形成巨大的依赖,目前全球油价的波动幅度较大,并且呈现出逐步上涨的态势,由此导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该问题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基于此,如何实现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尽量地节能减耗、尽量降低废气的排放、更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资源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化解生态危机的现实需要,是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路径选择。

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现状

2013年1月以来,北京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成为民众关心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同时也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的污染物为PM2.5。面对持续的雾霾,政府呼吁市民不要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呆在室内,北京市还首次对施工和工业活动进行了限制,停止行使部分公车,要求学校限制学生的户外教育教学活动,政府面临更大的环境问题压力。近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耗的改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大量使用煤炭必定导致空气污染。加之受到全球气候变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现实危害。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于2004年公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降低能源强度等节能工作进行了规划。此外,于2005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清洁发展制度等。然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现实障碍。首先,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制约了我国进入低碳领域的步伐,给我国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带来巨大的障碍,大量煤炭的燃烧排放了较高的二氧化碳,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重重阻扰;其次,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带来我国经济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加雪上加霜;最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决定了现有的技术水平还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难以较好地实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层面上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存在效能不高的现象,甚至部分公共政策存在“失灵”现象。例如,在我国所制定的税收政策方面,多数仅仅考虑税种、税率问题,而很少考虑节能减排问题,缺乏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结合起来的机制体制。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上级政策的执行,某些单位也因小团体利益而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我国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除此之外,企业严格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必定使企业增加运营成本,企业对国家制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所抵触,也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效度、力度。最后,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存在监控不到位的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能源监控机制。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能源委员会,但是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的监管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

当前,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目前,我国对节能减排举措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还未制定系统的能源政策体系以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也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当前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现实需要。同时,政策不严谨、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也影响了政策效度的良好发挥。

第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较为复杂。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具体发展经济之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极端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然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地方政府、某些企业或者个人的具体利益,这些受到利益影响的主体在执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时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存在阳奉阴违、阻碍政策执行等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环境的形成,直接影响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依靠中央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同时,地方政府还具体负责这些政策措施执行,地方政府也负责部分地方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前,生态环境资源十分紧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执行能源政策的主体不够明确,某些能源政策由多个部门多头执行,而某些能源政策则缺乏执行主体,监督主体混乱和监督乏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具体的能源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以突击检查和行政管制为主,并且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注重开展监督,“事后监督”导致监督缺乏力度,成效甚微。

完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健全完善公共政策,制定长期的有效服务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对策为:

第一,健全完善能源法律体系。通过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通行的普遍做法。比如,英国就曾经颁行了《能源白皮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美国也通过《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以法律的途径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能源立法分散于《煤炭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当中,不仅尚未制定统一的《能源法》,目前已经制定的涉及能源方面的法律也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尽快颁行《能源法》,并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完善,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第二,健全完善税收优惠措施。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之内,企业投入低碳技术必定大大提升生产经营成本,所以导致许多企业在投入低碳技术方面积极性不足,甚至极少数企业想方设法阻碍低碳技术在企业的推广。鉴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决不能让那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利局势。所以,必须对目前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而对那些造成相应污染的企业征收能源税、化石燃料排污费、碳税等税收,以税收杠杆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健全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金扶持。稳步提高国家财政对科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使基层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此外,对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通过新能源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却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的企业,国家财政按照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第四,健全完善定价与采购制度。上网电价对新能源的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关联。按照目前我国的上网电价制度,对新能源的开发主要是采取固定电价。在通常情况下,对上网电价制度一旦出台就不会轻易改变,目的是为了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然而,国家对上网电价的制度,影响企业是否投入某个新能源项目,甚至在少数情况下成为企业是否开展某个新能源项目的决定性因素。为此,笔者建议,健全完善定价与采购制度,针对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电价补贴方案,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由政府出资向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

第五,健全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某个国家的事情,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京都议定书》等诸多国际条约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等作出了相应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在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切实加大合作交流力度,积极吸收国外好的做法与经验为我所用,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公共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共同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效能已经初步显现。但是,仍然不容忽视地存在着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监督制约乏力、执行环境复杂等诸多缺陷,需要我们通过法律、税收、国际合作、财政投入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公共政策,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注释】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5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ingency factor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5 to 2010 and the results of survey, the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for six year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atly,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pidl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sink.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21-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过度消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膨胀式发展等。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了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帮助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

1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现状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问题较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从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倒U型曲线中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日益严重的阶段,目前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问题随经济发展得以改善的阶段。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附产品也在日趋严重。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的治理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之间同样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有待提高,且处于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的关键时期,选取河北省统计局1980-2011年间的样本分析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

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ichi)的Kaya[1990]公式,该公式提出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和碳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考虑,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转换为:

C=∑ci=∑■×■×■×■×P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E为能源消费总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数。因此,ei/E为第i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i/ei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吨碳/万吨标准煤)。由于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也主要采用这三种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煤炭0.7476、石油0.5825、天然气0.4435。经过计算得到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河北省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即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仍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继续恶化。但是,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不能再任由事态呈自然恶化的态势,我们不能重复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只能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虽然这样我们将在经济发展中背负更重的负担和肩负更大的压力,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天蓝、地绿、水净”的生存环境,我们还将竭尽所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问题的解决对于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11%。“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的节能减排目标更加艰巨,需要在“十一五”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实现GDP能耗降低17%。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描述、评价以及预测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

结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分为直接敏感因素和间接敏感因素两大类。直接敏感因素指可以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敏感度最高;间接敏感因素指不能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要通过作用于直接敏感因素而间接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直接敏感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值、人均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温室气体中CO2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当前在我国CO2所占温室气体比重约为55%。但是,当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起步阶段,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任何国家都需要大量能源投入,其中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导致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碳排放量呈大幅增长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碳研发治理,最终使得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当前河北省属于低排放高增长的模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降低,碳排放量仍然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可以预测,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才会逐步降低。同时,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分母效应,因此,需要引入人均GDP加以研究。

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大,以2011年为例,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53.54%,其中工业占48.01%,而这也是能耗最大、污染最高、亟待调整升级的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②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低碳经济可以直接体现在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大多数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量较高,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考虑,对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需求量较低。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家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持续高速增长;当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时,就可以大力投入新能源领域,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统计数据显示,煤炭消费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中占绝对主要地位,近三十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平均高达90.39%,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间,煤炭消费量还略呈上涨态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基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农业和居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而言,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工业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第二,间接敏感因素包括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两方面因素,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①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和工业低碳技术的发展。生活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工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方面的内容。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②社会环境支持。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低碳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率和支持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环境因素。低碳概念普及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促进低碳措施在全民、全行业的推广;绿化环境状况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

3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3.1 遴选评价指标 基于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去除了部分数据不全和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评价总指标,下设经济指标、能耗和排放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为二级评价指标,各二级指标具体下设三级指标为参与衡量测算的基础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

本文综合利用AHP法和Delphi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将指标体系分发给各位专家征询意见,专家将一层次各指标通过两两相较其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反映每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之后,将计算出的指标权重的综合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结果修改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行汇总。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得出一致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3.3 数据来源 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如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知晓率等;部分数据来源于计算结果,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当年能源消耗量与GDP的比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即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值等。

3.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采集的数据存在异量纲性,影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标准化。首先,要对负指标进行正向化换算,采用的方法是取其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采用公式

Yi=(Xi-Xmin)/(Xmax-Xmin)

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标准化。

3.5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Ij=∑YijZi

j = 1,2,3,4,5,6,分别表示所评价的各年度,即2005年—2010年;

i=1,2,3,……,n,n表示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含指标总数;

Ij表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Yij表示经过标准化的各年度所含无量纲指标指数;

Zi表示各指标的权重。

经过计算,河北省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来看,2005年—2010年期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高,从0.2744提高到0.7762,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年增长速度高于40%,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具体来看,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GDP总值是影响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之上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反之,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度会随之降低,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和速度。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第三,碳排放总量对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着直接作用,因此,要通过降低地区碳排放总量来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低碳技术的提高是关键因素。在GDP增长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大力加强碳汇建设。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其中,碳汇建设以森林碳汇建设为主。

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虽然小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仍然进展缓慢,即在碳汇林建设方面没有显著成果。总体来看,六年来,河北省碳汇林建设效果不明显,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鼓励个人和企业从事育林事业,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妮雅,刘佳.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 2011(1).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6篇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但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法缓解环境恶化的趋势。本文针对环境中CO2问题,从税收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征收碳税可能性和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

碳税;必要性;经济效应;制度设计

0 引言

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恶化,各国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党的十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环境问题再度引起热议。面对焦点的讨论,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对碳税开征进行研究。首先明确碳税的含义:碳税是指为保护环境,减少CO2的排放以缓解全球变暖的速度,按照石燃料产品等的含碳比例而征收的一种税。

1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1.1 政策上的可行性

2009年9月我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2010年,我国也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制定,将围绕加快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为国际技术制高点,实现对国际低碳市场的控制权。这些政策决议为我国开征碳税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1.2 技术上的可行性

碳税的计算相对其他的环境税的征收较容易。因为碳税征收依据为CO2的排放量,每种能源的含碳量是确定的,故排放的气体也是固定的;再通过减排和回收利用等技术计算其真实的排放量,这样对于税务人员合理地征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国外征收碳税的实践为我国征收提供了借鉴经验。

2 征收碳税的必要性分析

2.1 环境角度

一些学者认为,CO2排放量的增加是使得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洪涝干旱的加剧影响了农业生产丰收、泥石流等的频发等等,这一切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另外一些学者态度相对缓和,他们认为CO2的排放量对全球的恶劣影响被扩大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若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征收碳税,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2.2 能源和经济转型角度

能源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人类也遇到了能源安全和短缺、环境问题等。我国以前走的是以消耗能源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及环境问题都是一个挑战。现征收碳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也刺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找环保替代能源等办法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循环经济之路,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

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征收碳税必须慎重对待。

3 征收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会对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从GDP、区域经济两个方面分析碳税的开征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

有学者认为碳税的征收对GDP的影响很大且引起GDP的负面效应;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对GDP影响不大或说是正效应。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了税收循环。总体而言碳税的征收对GDP影响不大,短期的确有一定副作用,但从长远看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不同,碳税的征收对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发现,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考验。碳税的开征对东部尤其沿海地区影响小,对中西部影响较大,因为中西部许多企业生产以能源为主。所以在碳税开征时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现状制定碳税方案,以免加剧各区域的不协调。

4 征收碳税的制度设计

我国的碳税制度也和其他税种设计过程类似,并借鉴英国和北欧其他国家的碳税,主要从税制要素的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纳税人、纳税对象、征税依据、税率、征收环节、税收优惠和征收方式等。

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4.1 纳税人

碳税若征收其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CO2的单位和个人。

4.2 课税对象

碳税的课税对象为在生产、经营和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环境排放的CO2。

4.3 计税依据

碳税的计税依据是CO2的排放量,我国拟采用CO2估算排放量为依据,因为CO2的排放量与燃烧的化石燃料间存在严格比例关系,可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出CO2的排放量,且化石燃料使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很容易估算出CO2的排放量。

4.4 税率

由于碳税的征收会出现短暂的负的经济效应,所以起初税率不宜过高,随着碳税的实行,可适度调高税率。又因计税依据为CO2排放量,所以适宜从量计征即定额税率形式。

4.5 征税环节

因碳税的征收主要针对生产、经营企业产生的CO2,因此可考虑在生产和最后的消费环节,将碳税的征收定在生产环节可保证碳税的有效征收,减少征管成本,利于源泉控制。另外企业为了逃避生产环节缴纳碳税可能考虑从国外进口化石燃料,这样可适时考虑在进口环节也征收碳税。

4.6 税收优惠

碳税的征收目的在于调控以改善环境,所以碳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从民生角度考虑对于低收入居民燃烧煤炭暂时不征收碳税,对于采用新技术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政策等。

4.7 征收方式

一般认为碳税征收可有三种方式:一由税务机关征收;二由环境保护部门征管;三两者结合共同完成。很多学者认为第三种征收方式比较可行。因为环保部门通过相关技术先对企业排放的CO2量进行检测计量,然后再由税务机关根据测算结果对纳税人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监督管理,这样两个部门共同配合利于提高碳税的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马海涛,白彦锋.我国征收碳税的政策效应与税制设计[J].环境与税收,2010(9).

[3]牛素华.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及征收方式的探讨.财税金融.2013

[4]许兵伦.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探究.财税金融,2013(11)

[5]朱雅.碳税经济效应:一个文献综述.特区经济,2013(1)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7篇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50-02

1 引言

21世纪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因此,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在改善环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供应链管理也从绿色供应链发展到重点更为突出的低碳供应链。

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不计其数,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还很少。因此,本文将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由来

供应链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对供应链的整体进行优化并开发其潜能,却忽视了在供应链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环境问题的突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的因素。

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但它并未涉及对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共同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评价指标和研究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

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供应链便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这相比于过去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而言,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毋庸置疑,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碳排放贯穿于任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以及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对碳排放准确地测量和有效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对低碳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可设定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和成本、业务运作、顾客服务、研发创新和减排环保,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李健等人在对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费者、低碳领域专业人才、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跨链竞合现象、投入资金巨大、向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核心企业的低碳形象、法规政策不健全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通过模型的测算给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生艳梅等人在低碳视角下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财务价值、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创新与学习以及低碳绿色。由此,低碳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增加了低碳、减排和绿色等相关指标,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3.2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模型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利用传统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做出了初步探讨,通过检验各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来判断低碳供应链运作效果。对于DEA无效的供应链,通过计算投影进而得到投入指标的调整值。谢鑫鹏,赵道致从易逝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规制入手,通过建立经济主体的主从博弈模型,得到两个产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额供应商之间互为反应函数的纳什均衡解。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减排策略对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中,通过ISM模型找出了阻碍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NK模型得出,消除影响因素的路径并非是从最深层到表层,而是按另一种顺序进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应链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杨红娟,郭彬彬认为对低碳供应链运作状况的评价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虚拟了八条供应链,基于传统DEA方法对各供应链的绩效做出了评价,最后通过投影计算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减少量。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问题,通过假设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线性减函数,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双方合作减排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最优值函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996年,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产品的租赁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环保,因为前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发现消费者在使用租赁产品时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为全面度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学者提出低碳供应链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方式、分销方式以及终端消费情况等各个环节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色供应链的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供应链而言,低碳供应链形成了一个闭合式供应链,要求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

从最早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到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对供应链体系内涵的补充,使之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上,从一开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专家会议法等,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经济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准确。

5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外生机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业供销各环节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纵向合作减排。但若能激发出供应链企业自身主动减排的需求,将实现整个供应链更加低碳的运营。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收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生产的必要性,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运营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结束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中融入低碳的理念,要求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概括总结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指标、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线索。

参考文献

[1]杨红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9):31-35.

[2]李健,张伟正,吴成霞.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5.

[3]生艳梅,孙丹,周永占,等.低碳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27.

[4]谢鑫鹏,赵道致.低碳供应链生产及交易决策机制[J].控制与决策,2014,(4):651-658.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8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 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 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 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 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 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 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 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 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 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碳排放环境问题第9篇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0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05

气候变化不仅属于环境问题,目前也成为值得关注的市场问题。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比较了有关温室气体的法规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公用事业的影响,并指出,相关法规会影响经营战略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生产状况、成本结构、投资决策、各种不同资产的价值”[1-2]。企业管理者必须把气候变化看作一种市场变化,并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而当前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碳排放权交易。但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对原有传统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传统环境审计程序的设计没有明确的导向;二是整个审计程序未充分考虑环境风险这一要素;三是现有审计程序不适宜开展相关审计。因此,需要对环境管理审计程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指导碳排放权交易审计实践[3]。对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研究的深入以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财务审计中的推广为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引入对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的研究中,以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风险作为分析的起点,对风险导向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进行全面的探索。

1 碳排放权交易事项导致的风险识别

在商业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可能面对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企业选择在哪个行业中经营非常关键。有的企业属于低碳排放类型,有的企业则是属于高碳排放类型,后者受到政府、公众、媒体等各方的监督。经营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产品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碳减排交易风险。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潜在的障碍威胁。如果要发现企业风险识别过程中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应对有关气候变化的法规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变化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行业整体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和交易状况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发现,限制碳足迹和碳交易只会带来轻微的影响;而另外一些企业可能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例如,经过风险识别,制鞋企业天木兰公司(Timberland)发现,影响其碳足迹和碳交易的最大方面并非来自于原先设想的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运输,而是来源于原材料的生产。也就是说,对其碳足迹和碳交易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制鞋过程之前。

碳排放交易风险识别中需要着重把握四个问题:

一是确定排放名单。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联合制定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公司会计与报告标准》是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通用标准。该议定书把排放分成三大类:直接排放、购买使用热能、蒸汽或电力所产生的间接排放,以及从行业上下游排放源所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二是排放预算的方法和技巧。测算温室气体是一个繁琐过程。可以根据现场监测确定实际碳排放量,也可以估算碳排放量。

三是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之后,就是信息的储存和分析工作。许多企业都开发了新的信息系统来连续监测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是碳足迹的注册登记。为了使减排行动能够获取碳权额度(指标),必须通过各种机制来注册登记企业的减排量,使之得到认可核准。

启动风险识别程序的一种方法是,找出列明属于企业层面的重要设施及经营单位的高层级的组织结构图。每个重要的经营单位都可能在全球许多地方建立了设施,也可能开展了多种不同的业务。每个单独的设施也会有其自己的部门和职能,其中一些部门相互之间是密切关联的,而另外一些部门与企业投资几无差别。应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施风险识别程序以识别各独立领域的所有风险。当然,这很困难,有时甚至是比较复杂的任务。而且,企业内处于不同级别的不同成员将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某些相同的风险。管理层一般会注意与经营相关的一组风险,但这些风险的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所有这些风险至少应被识别出来,并分别按照每一个经营单位及整个企业层面考虑这些风险。

2 碳排放权交易事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