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58

统计学特征

统计学特征第1篇

【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

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着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统计学特征第2篇

关键词: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中D分类号:F272;C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065-07

一、引言

根据Hambrick和Mason的高阶管理理论,组织的行为策略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决策过程,更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而已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管理者特征对其的影响,仅有少量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管理者性别以及年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并没有系统考察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且现有研究多假设管理者为理性经济人,而实际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背景、年龄以及性别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Watts和Zimmerman就提出管理者的薪酬计划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之一。随后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但是该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薪酬动机下的盈余管理程度受管理者特征影响。由于管理者个人特质的不同,在面临盈余管理决策时,其对于风险的判断以及收益的权衡将会截然不同,进而影响到其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基于薪酬动机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状况。同时也为理解企业管理者个人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较好的切入点。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Hambrick和Mason的高阶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策略与绩效都显著地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影响,包括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关系。正是由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行为策略,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经济绩效。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会计选择问题,也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同社会学中的年龄与行为分析相类似,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体力与精力也会逐步下降,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随之下降,其行为会更趋于保守,且会更为珍惜目前阶段所获得的财富与声誉,安于公司目前阶段的现状,而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Huang等就详细分析了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CEO年龄的增大,企业会显著减少其迎合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财务重述的水平也显著较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合理预期随着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大,企业会进行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该行为会让其承担更多的风险,降低个人的效用水平。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管理者性别对于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是基于风险分析的视角。Groson和Gneezy的研究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风险回避者,而公司的决策行为都是受到企业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影响。这种特质反映在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上应该就是其采用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减少自身所面临的法律风险。Francis等研究了公司CFO由男性变更为女性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即与男性CFO相比女性CFO出具的财务报告会更为保守,且市场对于女性CFO在位期间公司出现的负面盈余信息反应不足,这更激发了女性CFO采用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减少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Peni和Vahamaa的研究同样也发现CFO为女性的公司会有较高的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行为较少。因此,若在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中,女性管理者的增加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为保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女性管理者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而管理者的学历背景、教育程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鲜见于文献。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Castle和Jane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处理公司业务的能力越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从而对公司的绩效有较为正面的影响。根据叶上葆等的推论,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经营能力越强,公司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维持业绩,但是其实证分析只证实了继位管理者的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直接得出教育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的结论。而根据Hambfick和Mason的分析,企业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价值观与认知偏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一定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但是,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的管理团队,其绩效一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良好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高绩效。但是通过教育所传导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必然会抑制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由于管理者薪酬水平与业绩相联系,从而导致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在业绩压力之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通常会采用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满足业绩要求。但是考虑到管理者团队的背景特征,其薪酬契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H1的分析。由于高龄管理者安于企业现状,为了保持声誉,不愿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现有中国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较多,且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尚未普遍施行,管理者的薪酬与业绩的关联较弱,因此,薪酬对于高龄管理者团队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但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企业高层管理者可能会进行较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通过业绩操控抬高股价,伺机出售其所持公司股票,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是通过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业绩,为离职后谋取更好的退休福利。因此,笔者认为薪酬对于年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确。

而管理者的性别差异对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女性管理者作为天生的风险回避者,其通常不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业绩要求;而男性管理者则恰恰相反,其可能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薪酬激励会使得女性管理者更加谨慎,使得男性管理者更加激进,从而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从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看,良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报酬激励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抵消,而报酬的正向激励以及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都会进一步强化管理者减少盈余操控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年龄与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H4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H4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高管界定

笔者借鉴Hambrick和Mason等的研究,将高管团队定义为公司现任监事会及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和独立董事)、总裁、副总裁、CEO、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董事会秘书等。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1-2014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计算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需要,实际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4年。并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在研究区间内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行业年度少于15家的行业年度。(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以控制IPO效应。(4)剔除管理者特征披露不详以及企业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最终获取样本数为1975个。文中管理者特征所需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高管简历、通过手工搜集计算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三)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水平。根据夏立军的研究,Deehow的修正Jones模型最能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因此,笔者也采用该分行业分年度模型计量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采用证监会2001年行业代码,除制造业细分到二级行业,其他行业都采用一级行业代码)。

2,解释变量

笔者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实证考察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选取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Age)、平均学历(Edu)以及团队中男性所占比重(Gender)为解释变量。同时考察了管理层激励(Inc)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薪酬激励,笔者借鉴Bergstresser和Philippon的股权激励公式,但是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股权激励公司较少,因此,本文在计算薪酬激励占比时并不考虑管理者已被授予但尚未执行的股权数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nc=0,010xPricexShares/(0.010xPricexShares+Salary)(3)

其中,Price为股票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Shares为管理层持股数量,Salary为管理层工资数额。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笔者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规模(Size)以及企业成长能力(Growth)等变量为控制变量,以控制不同企业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笔者还设定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中经济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检验模型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汇报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笔者对文中的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上下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征样本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DA均值为0,034,表明企业的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仅占到企业资产总额的3.4%,平均水平较低,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达到3.784,这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就本文的自变量而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达到46.970岁,这一年龄段的管理者正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既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又拥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最小值39.370岁和最大值54.660岁来看,不同企业的高管平均年龄具有较大差别,表明不同企业之间在高管人事安排上有所差异。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与管理者特征变量之间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管理者特征确实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和团队中男性管理者所占比重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的平均学历水平以及接受的薪酬激励水平与其呈现一个负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H2与H3。同时还可以看到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00。可以断定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表2报告的相关性分析仅为单变量分析结果,考虑到有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其他因素,因此可能具有测度误差。更为严谨的结论有待回归检验的结果呈F。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包括正向与负向两个层面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均表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因此,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大于零组与小于零组,分别进行回归,以控制不同方向上的盈余管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大于零组和小于零组的回归结果。

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有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3,显著性水平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所在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企业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1得到验证。同时可以看到,管理团队的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3,且显著性水平同样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企业同样有减少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倾向,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2得到验证。

对于企业管理团队中男性成员所占比重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影响方向为正向,但是其统计学意义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H3只能得到较为微弱的经验证据支持。究其原因,笔者推断,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团队高管大部分成员为男性,女性占比较少,因此,团队中性别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而言,我们观测到了一个显著性水平为1%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6,与已有研究相一致。表3中列(5)的回归中,我们将所有管理者特征变量放入同一模型,以进一步考察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上述结论均成立。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而控制变量中。仅有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这与政治成本假设不一致,但是在中国背景下,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政府支持,更有动机进行利润操控,提高利润,以从政府干预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通过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与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呈F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在10%水平上显著。即企业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其负向盈余管理水平越弱,管理者的年龄对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H1相一致。但是教育水平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H2。由表4列(2)的回归结果可知,平均教育水平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7,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其越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操控。表4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H3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解释原因与正向组的解释原因相一致。表4中列(5)的回归结果与前4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H1.H2与H3没有获得支持。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其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负向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与债务契约假设相一致,即越高的负债比率,企业越可能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他控制变量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2,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

由于本文选用了包含时间变量的企业面板数据,因此,可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企业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效应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年度可能会受到不同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虚拟变量,构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另外。由于样本数据之间可能会存在异方差以及截面相关、序列相关等问题,普通模型的回归会造成衡量的偏误,因此,笔者采用Driscoll和Kraay稳健性回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控制。为了验证H4,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管理者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比重与薪酬激励的交乘项。由于交乘项的存在,模型(2)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构造交乘项以降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同上文的分组,表5报告了薪酬的激励对于正向盈余管理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学历水平仍旧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为1%),性别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回归结果仍不显著,进一步证实前文结论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学历水平与其薪酬激励的交乘项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其正向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7,在10%水平上显著,H4c得到验证。这表明当企业的管理者团队的薪酬水平显著提高时,原先管理者团队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了。但是,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年龄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虽然存在,但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H4a,由于薪酬的此种调节作用虽然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正如假设分析中所阐述,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抵消,因此,造成其最终的结果并不显著。而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性别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也并不显著。H4b没有得到验证。笔者进一步考察了薪酬激励对于管理者特征与负向盈余管理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回归结果略去没有汇报。

(三)稳健性检验

笔者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考虑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制度约束,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保牌以及IPO动机均较强,因此,将样本中去除该类上市公司,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将数据进行Winsorize修正之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基本一致。(3)参考陈燕锡等衡量管理者团队的学历、年龄的办法对上市公司中主要解释变量进行重新测量并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基本一致。(4)采用Kothari等模型来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统计学特征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统计学特征第4篇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bjective reality. Firstly, the author tests and evalu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using the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severe. And then, the author checked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n UPI,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in the year enrolled, the only -child or non -only -child, student leader or not, born in country or town, poverty or not etc. At last, a suggestion tha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pertinently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UPI;特征差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UPI;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32-02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学校等教育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而且理论界也纷纷研讨防范与治理对策。戴梅竞等(1995)以医科大学生15年健康档案资料和1~4年级学生198名(男91人,女10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学习阶段各年级学生健康的变化规律,对其死亡、疾病、退学、休学、学习疲劳、视力、吸烟等生活习性和人格类型与特征,采用Bech-H、Scl90、EPQ个性问卷和RRT调查技术,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差,心理卫生问题最多,是高等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Allen D. Kanner(1981),周生江等(2009),雒力静等(2009)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生特征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1学生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问卷表是从湖南某高校随机抽选5个班级,然后由班级辅导员老师发放问卷,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当场填写,辅导员老师对填表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务必使学生理解。问卷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测量表(UPI,共64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全部收回,最后确认有效问卷162份,即为研究样本,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样本涵盖了新生与老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执行了样本中大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征差异在UPI的得分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UPI的得分在性别差异、入学时间差异、独生与非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出生农村/城镇、贫困与非贫困方面不显著;然后,我们进行了具体问题上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某些问题上特征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同时也采用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法),得到的结论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全一致。

2.1 大学生性别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了性别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4、23、56等三个问题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关注心悸和脉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焦躁不安”;女生比男生更在乎“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雒力静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海南省本岛籍贯大学生与内地籍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整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相比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5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人际交往是非多、多愁善感、易紧张、胆小有关与男生考虑问题好偏激、情绪好激动、争强好胜、易激怒有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国内的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2.2 新生与老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3、15、23、53等四个问题上新生与老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得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老生比新生“情绪起伏更大”;老生比新生更加“焦躁不安”;但新生比老生更加“对脏很在乎”。大学新生刚开始还很激动,觉得大学还挺漂亮。可是新鲜劲头一过,就觉得食堂太差,“学习上也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讲课容量很大,很大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而且学习完全靠自觉,很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但大学老生又面临着学业、社交恋爱、毕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老生更易焦躁不安等。

2.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担任学生干部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13、50、53、54等五个问题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悲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2.4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5、53等四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食欲不振”;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易“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较大,心理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意向。多数农村大学生经济非常紧张,切实感到读书不容易,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不能为家里分忧,还要让家人负担自己上学的费用而负疚感重,易伴有自卑、多疑、焦虑等倾向。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没什么社会背景,在求职择业上会比城镇大学生更难,对即将走上社会充满恐惧心理。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应该充分关注。

2.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24(容易动怒)、29(缺乏判断)等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非贫困生更容易动怒,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与之相类似的是,周生江等人(2009)研究认为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变故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压力。

2.6 大学生特征差异在“是否有过轻生念头”问题上的显著性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项量表的162名大学生测量中,有21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12.96%,比例较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t值检验,发现了男生与女生、新生与老生在“有过轻生念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方面不显著,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心理上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文化基础差,学业不顺,学习受挫,失恋、爱情受挫是大学生常见的轻生原因。值得高校注意的是,近期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轻生。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大学生特征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UPI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特征差异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容易动怒”;但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表明了大学生的特征差异对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地影响,而且各个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面与程度有很显然的不同,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系统;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差异,进行心理预警及心理辅导工作,认识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成效;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及时输入相应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早识别心理健康高危群体,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不足首先是限于财经院校,研究样本都来自经济管理类的文科大学生,缺乏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其次研究样本还不大,这些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梅竞,王蓓,刘新军,王沁丹.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04).

统计学特征第5篇

【关键词】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特征;学习者行为;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6―03

引言

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成了协同学习理论和技术的出现。文献[1]针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CSCL) 与个体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性化协同学习环境(ICLE)的概念。个性化实际上是针对协同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为了满足协同目标的达成而牺牲个体目标的问题而提出的,个性化技术是目前信息检索和信息系统集成的研究热点。协同学习以系统协同思想和知识管理为基础,适应知识与技术的发展, 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拓展。[2]

一 协同学习系统工作模式

协同学习技术是为了解决在异构分布式环境下存在大量重复开发的学习系统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差的问题而产生的集成化技术,协同学习技术以知识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技术、智能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为支撑。 从单个系统的功能来看,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更不能很好地体现协同学习的优势。显而易见,多个学习系统协同为学习者提供服务是解决目前系统健壮性和可移植性问题的首选方案。但是,多个系统协同工作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例如:来源于多个系统的学习者特征信息如何规约和抽取,并形成统一的学习者模型库;多个系统之间如何达成有效的通信机制;如何根据学习者行为的动态变化,维护和更新用户模式库并动态集成学习资源;如何建立统一的学习资源视图,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源门户轻松进入协同学习系统,并在系统智能导航下完成学习,以获得成就动机等等。面对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实现协同学习个性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在学习者特征和行为的信息融合基础之上的学习者模型构建和重用。我们可以把协同学习系统理解为:在系统协同思想指导下的一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该系统并不开发学习资源和功能化模块,而是在底层异构分布式学习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个统一资源视图为基础的学习门户,学习者或学习者群(群体学习者)进入学习门户后,通过统一资源视图调用分布式学习资源,其实质是多源学习系统协作工作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服务,并在个性化技术支持下完成个体学习目标,下图表示独立学习者或群体学习者通过协同学习系统学习的过程。

1 协同学习门户:完成学习者注册、认知需求发送、学习资源表示和学习效果呈现等功能。

2 协同化中间件:包括分布式学习系统的集成、各系统学习资源调度和包装、学习资源统一视图等重要构件。其中,分布式系统的异构带来的通信障碍是解决学习系统集成的关键问题;如何将分布在各独立学习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标识和重构则是学习资源调度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统一资源视图层,学习者通过学习门户的交互式操作,即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完成学习目标。

如图1所示的学习过程克服了CSCL中个体学习目标和协同学习目标冲突的问题,同时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使多个独立学习系统的资源和功能可重用,大大降低了学习系统开发的成本,提高了系统协同工作的能力。

二 面向学习者特征――行为数据融合的协同学习系统个性化方法

1 数据融合(Data Fution)及其方法

(1) 数据融合及其层次

数据融合是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完成对来自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自动监测、关联、相关、估计及组合等处理。[3]数据融合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声纳信息融合的研究,后来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各发达国家的军事系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与应用的增加,其研究与应用早已扩展到各个领域之中,如交通管制、医疗诊断、机器人导航、安全控制等领域。[4]数据融合按信息抽象程度可分为3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主要有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2) 数据融合的方法

数据融合是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继承和应用,如通信、模式识别、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数据融合方法主要分为3大类。

直接对数据源操作。如加权平均、神经元网络等。

利用对像的统计特性和概率模型进行操作。如卡尔曼滤波、贝叶斯估计、多贝叶斯估计、统计决策理论等。

基于规则推理的方法。 如模糊推理、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

2 面向学习者特征-行为数据融合的协同学习系统个性化方法

协同学习技术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和模型的互操作问题,其中web服务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异构系统的透明访问问题,模型互操作是目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多数研究采取的方法是利用本体技术,对已有系统学习者模型进行规约和融合,形成学习者模型库并重用学习者模型,从而实现协同学习的个性化。[2,5]本文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来解决模型互操作的问题,相对而言,数据融合技术的仿生特性更符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内化和顺应的过程。本文中将学习者特征规定为学习者风格,这类数据可有学习者在进入系统时注册信息中抽取;学习者行为则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跟踪和记录,在电子商务领域,已存在大量对用户行为的研究。[6-8]文献[9]采用C/S架构实现了课件学习过程的跟踪,用来实现对参加远程学习的用户进行过程性评价。其中客户端软件是一个能够播放光盘、网络课件, 能够对学员光盘、网络课件学习的过程进行记录跟踪并能将学习记录与服务器同步的IE内核浏览器,服务器端接收并存储客户端上传的有效的学习过程跟踪记录, 并将学习记录与客户端和LMS远程教育平台同步。服务器端采用了MIF(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规范。本文在其基础上扩展了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融合,并将其用来形成学习者模型库,从而实现多个学习系统用户模型的重用,学习行为与学习特征数据融合中间件框架如图2所示:

从现有分布式学习系统和个性化学习门户两个方向收集学习者特征数据和行为数据,通过学习者特征库和学习者行为库的数据融合形成用户模型库,用户模型库可更新和重用。

融合数据需同步到各分布式学习系统,用来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 面向学习者特征-行为信息融合的协同学习系统框架

学习者特征和行为数据融合的目的是形成能被重用的学习者模型,从而使分布式学习系统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协同化的个性化服务。本文提出的协同化中间件和数据融合中间件中各单元的数据接口和通信机制由于篇幅所限,将另文详述。本文最后提出一个面向学习者特征-行为信息融合的协同学习系统框架,该框架将协同化中间件和数据融合中间件结合起来,将分布式系统系统工作技术与个性化技术结合起来,用以完成协同学习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框架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第一,学习者可以从个性化协同学习门户或者分布式学习系统完成学习;个性化协同学习门户类似一个联邦体的Agent;

第二,学习者若通过个性化学习门户完成学习,则首先向统一资源视图提出服务请求,然后由统一资源视图向学习系统包装层发送资源需求信息,学习系统包装层则向分布式学习系统搜索相关学习资源,并将其标记、地址等信息一并发送至学习资源调度层,学习资源调度曾则发送相关信息到统一资源视图层,学习者则通过门户访问到这些来自分布式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并完成与这些学习资源的交互及其他学习者的交互。这里的统一资源视图与SOA架构中的服务注册中心的功能相似;

第三,学习者在注册、学习过程的各种信息通过数据融合中间件的抽取、处理、同步,使该系统能够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学习,学习者模型的重用及其更新,是该系统开发的关键和难点;

第四,该系统的特点是将协同学习技术及个性化技术结合起来,同是系统本身并不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内容的建设,这些资源和功能均在底层的分布式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等.协同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5-9.

[2] 刘均等.个性化协同学习环境本体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184-187.

[3] 熊凌,张凯.数据融合及其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6):145-147.

[4] 刘云生,彭建平.信息融合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3):181-183.

[5] 王真星等.基于本体的协同知识交流模型[J].计算机工程, 2007,(1):1-3.

[6] 傅关友,朱征宇.个性化服务中基于行为分析的用户兴趣建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12):76-78.

[7] 胡亚慧等.关于提取Web 用户浏览行为特征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9):3416-3418.

统计学特征第6篇

关键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武夷山

0引言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近年来新兴的生态学研究领域,对揭示土壤化学元素的可获得性、循环和平衡机制及生态系统植被养分的限制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1,2]。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中,N和P是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养分,C是物质结构,三者密切相关,所以,关于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最多[3]。生态化学计量学提出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应用。例如,张向茹等人在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发现土壤C/P和N/P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4],刘兴诏等人发现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各土层的N/P随演替的进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5]。然而,相较于国外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国内研究则相对不足[6]。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严重,恢复已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当代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武夷山是福建省著名旅游景点,因其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作为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其土壤中多种元素含量变化,循环平衡和有效性对恢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借鉴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武夷山土壤C、N和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探讨,以期为恢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1.1研究区概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27°33′-27°54′N,117°27′-117°51′E,处福建省武夷山市,区内多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四季温度均匀,年平均气温约8.5~18℃,年降水量约1846~2150mm[7],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武夷山主要分布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由于坡度较大,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草甸土[8,9]。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10,7]。

1.2数据源

本文土壤样品为2014年11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所采集的土壤。土壤野外采样过程中,利用手持GPS准确定位。野外采样共采集土壤样品41个。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室内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采用开氏消煮法,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出C/N、C/P和N/P(质量比)的值,如表1;采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分析

2.1研究区土壤C、N和P含量特征

研究区土壤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5.35g・kg-1、2.95g・kg-1和0.29g・kg-1,中值为27.12 g・kg-1、2.53 g・kg-1和0.29 g・kg-1,说明土壤中C、N和P含量多集中于平均值附近。土壤C、N和P变异系数分别为50%、72%和39%,C和N属中等变异,P属低变异。

2.2研究区土壤C、N和P化学计量学特征

武夷山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102.27和12.67,变异系数分别为30%、64%和110%,C/N属低变异,C/P属中等变异,N/P属强变异。

3讨论

3.1土壤C、N和P含量分析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一级水平(>40 g・kg-1),全氮属一级水平(>2 g・kg-1),土壤全磷属六级极贫乏水平(

武夷山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的不同发育不同的森林植被,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和氮存在差异[12],所以研究区的土壤C和N都属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50%和72%。由于我国南方土壤普遍属于P限制,加之武夷山保护区受人为影响较少,因而不同类型植被P含量差异不大,P的变异性弱。

3.2土壤C/N、C/P和N/P分析

C/N可作为估算土壤N储量的一个数值[13]。研究区土壤C/N平均值为9.5,低于我国土壤C/N平均值(10-12)[14]。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有机物C/N值越大,分解速率越小。研究区土壤C/N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较快,形成的腐殖质量多,土壤肥力较好,N储量丰富。C/N属低等变异,主要是因为C和N元素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几乎同步[15]。

研究区土壤C/P平均值为102.27,研究区土壤为P限制。Makino和Cotner认为在P限制的情况下(C/P大于93:1),C/P越小,植物生长率越高。反之,C/P比较高,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存在P受限,从而与植物竞争土壤中的无机磷,不利于植物生长[16]。研究区土壤C/P比较低,有利于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过程中促进土壤有效磷的增加。土壤C/P与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和P不呈显著相关关系,所以C/P与C一样也属中等变异。

研究区土壤N/P平均值为12.67,远大于我国有机土(8)及我国陆地土壤(3.9)[17]。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N/P越大,生物固氮量越小[18],研究区土壤生物固氮量明显小于我国有机土壤和陆地土壤。N/P的强变异性说明研究区N和P时空分布不一致。

4结论

(1)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相对丰富,P含量贫乏,属P限制。

统计学特征第7篇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7-0081-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microelements in farmland soils in Wendeng District of Weihai City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geostatistics and ArcGI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ailable B, Fe, Mn, Cu and Zn accorded with the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were all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but the total level was lower.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soil microelements had greater differen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was not balanced. The available Fe, Mn, Zn and Cu belonged to moderate degree of variation (10%~100%), while the available B belonged to low degree of variation (

Keywords Plow layer soil; Trace elements; Spatial variability; Kriging interpolation

微量元素是土壤的重要?M成成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1],虽然在土壤中含量比较低,但对作物正常生长影响广泛,有重要探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了多方面探究,基于地统计学的内插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推动对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探讨,比如徐尚平等[2]用克里格法分析了内蒙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发现母质和以土类为代表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是影响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张庆利等[3]对城郊蔬菜基地、赵彦峰等[4]对城乡交错区分析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含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磷肥等将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失衡,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5]。

本文在前人对文登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登区土地类型、地形、利用现状等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有效弥补了文登区土壤养分分析的不足,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文登区微量元素分布现状,有助于精准施肥,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总面积1 645 km2,海岸线155.88 km。全市土地总面积161 461.77 hm2,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90%。文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总的地质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全境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像一个簸箕,口向南,伸向黄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文登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春秋季降水偏少,常发生干旱。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97个土种,179个变种。棕壤是全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于各地,可利用土地面积13.15×104 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3.59%。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1 年 9 月(作物收割后) 进行耕层土壤(0~20 cm)的取样,以威海市文登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根据均匀布点原则并进行实地采样,采取多点混合和四分法采集 0~20 cm 耕作层土壤,用手持GPS定位采样点,共布设2 387个土壤采样点,经筛选选取1 086个采样点(图1)。

土壤有效铁的测定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6];有效锌、锰的测定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土壤有效硼通常是指以沸水提取的硼,用甲亚胺比色法测定;有效铜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 SPSS 19.0 对数据进行K-S检验和一般描述性统计,剔除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后,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利用GS+7.0和ArcGIS10.0软件互相辅助对数据进行半方差分析和拟合,依据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选取最优拟合方法,在地统计模块中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生成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布图。

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可用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随机性和结构性,它是地统计学特有的工具和分析的基础[8]。变异函数是研究空间变异的关键函数[9],该函数为:

r(h)=12δ2[Z(x+h)-Z(x)]。

式中:h―样本间距;Z(x)―在位置x处的数值;Z(x+h)―在距离x+h处的数值[10]。

实际工作中区域化变量的变异性往往很复杂,它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上呈现不同的变异性,或者在同一方向上包含着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的变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特征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效Fe、Mn、Cu、Zn、B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2~9.32、1.63~8.52、0.03~0.94、0.01~0.72、0.10~0.26 mg/kg,其平均含量分?e为4.26、4.35、0.31、0.22、0.24 mg/kg,其中有效Mn的平均含量最高,有效Zn的平均含量最低。按照山东省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分级标准,从平均含量来看,有效态Fe 处于低等水平(2.5~4.5 mg/kg),有效Mn处于低等水平(1~5 mg/kg),有效Cu处于中等水平(0.2~1.0 mg/kg),有效Zn处于低等水平(

2.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块金值也叫块金方差,反映的是最小抽样尺度以下变量的变异性及测量误差,表示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空间相关度,表示可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变异所占的比例,表明系统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的程度。如果比值75%说明空间相关性很弱。如表2所示,各个微量元素块金值/基台值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在该研究区内,受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种植制度等) 的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土壤微量元素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效果最优,有效Fe、Mn、Cu、Zn用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有效B用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优。

2.3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局部插值分析

空间插值分布图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为便于全面、直观地揭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在 ArcGIS10.0 中,对各个微量元素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图2)。中部低山丘陵区有效Fe含量较高,在 6.0 mg/kg 以上,中南部边界地带有效Fe 含量最低,且有区域性特征,基本在小观镇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是菜地和果园。有效Mn的分布特征与有效Fe有一定的相似性,环绕在铁元素密集区周围。有效Cu在北部山区、中北部圣经山以及中南部低山丘陵一带较为集中。有效Zn和有效B地域差异不明显,分布较为细碎化,说明受人类活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比较少。张忠启等[12]研究了江苏省沛县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土壤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有着重要影响,成土母质是影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研究区的成土母质有关,成土母质是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13],文登区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土壤代换量平均在6.5 cmol/kg土,保肥能力弱。

3 讨论

通过对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1)全面统计微量元素的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形、气候等相关数据,整合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大量元素信息,进行土壤养分综合分析,提高插值精度,为进一步开展文登区土壤监察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偏低,施肥是土壤养分补给的重要来源,在施肥过程中土壤微量元素也会产生动态变化,应根据不同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加快配方肥推广,绿色防控,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化学投入品,不断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达到生态平衡,改善缺乏现状,助力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借助GS+软件辅助调参,运用克里格内插的方法分析了威海市文登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B、Fe、Mn、Cu和Zn 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之内,总体偏低,有效Cu 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元素均处在低等水平,处于普遍缺乏状态。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分配不均衡,有效Fe、Mn、Zn、Cu均属中等变异程度(10%~100%) ,而有效B属低等变异程度(

统计学特征第8篇

关键词:视觉形象设计;本土化设计;美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8-02

一、现代企业导入VI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竞争较为复杂,一般的来说有资源和信息竞争,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非常重要,它对外可以树立企业综合形象,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对内可以提升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打下强有力地基础。

企业可以通过VI系统的开发实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号,不断的感染受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广泛的认同感。

放眼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一流的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这些视觉形象设计的高度一致性,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增强了人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这些企业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战争中脱颖而出,无疑完善统一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对企业的形象宣传更为有利。

我国珠三角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关系,能够在经济发展之初就很好的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发展之路,导入视觉形象设计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现代化企业早日与国际接轨,做大做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珠三角本土校园视觉形象建设中VI系统导入的市场调研

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毗邻港澳和特区城市,经济上发展迅速,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珠三角随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大批民营私企为繁荣经济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民营私企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值和利润的上升空间就产生了瓶颈,投资方就必须从发展企业的文化入手,综合考虑开发和建设企业自己的CI 文化,从而使企业良性快速的发展。

私企VI系统开发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企业在开发VI系统前要做足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要设置好相关问题,将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设置问卷,讨论调查等方式来讨论清楚,将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各种宣传的手段广而告之,让其深入人心,取得消费大众的内心共鸣和认可,进而结合调研的结果综合考虑设计开发出一整套符合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的视觉形象系统。调研工作还要注意调研采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受众对该品牌的心理预期和诉求。

珠三角民办高校大多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企业无形当中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理念带入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中来,这些学校校园视觉形象的设计及开发必然要考虑投资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综合形象,其次该地区校园VI系统的导入还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现象,最好吸收该区域的本土文化,大胆设计出既有本土文化风格又不脱离时代气息的视觉形象,这样才会设计及开发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校园视觉形象系统来。

三、本土化校园VI系统建设及导入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本土传统文化及经济发展现状

本土化的校园VI系统建设必须注重研究本土的传统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本土的校园根植于本土的地域文化圈中,其发展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政府政策的影响、校园地域环境的影响、本土招生生源及就业企业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发展,作为民办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存在。以珠三角民办高校为例,珠三角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人杰地灵,独特的环境滋生了岭南文化,该地区的民办高校视觉形象设计最好要深入研究本地的民俗民风,挖掘本地区岭南文化的精髓,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来开发视觉形象系统。其次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艺术设计产业在全国较为发达,港、澳、台开放的多元文化对该地区设计思潮冲击较大,他们的兼容并蓄的设计思潮传统也应该为珠三角设计企业所学习和吸收,在开发本土企业视觉系统方面值得深入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开发可以一起发展繁荣,这两种情况互相促进并不存在矛盾。

(二)VI系统的开发注重传承企业文化理念

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是该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可以让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大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度广泛提升,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和企业文化理念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珠三角民办高校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更需要渗透投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投资方自然希望能够在办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带入到高校教育中去,进而起到宣传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以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VI系统的开发要联系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成果

传统的企业VI系统开发只注重丰富的企业内涵延伸,注重标志设计的高度辨识性,强调企业文化特色,其实这个做法比较片面,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关系应该比较紧密才行,尤其作为以发展理工学科为主的民办高校更应该突出这一点,高校除了育人这个功能以外还兼有研发和传播高新科技成果这个功能,那么在其自身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方面更要注意,寻求高端新颖的设计材料和一流的设计团队,注重视觉形象设计的多样化推广,要注重设计对象和其他产品的联系,让设计对象有较好的外延性和衍生性,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四、珠三角民办院校VI系统设计的美学形式特色(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

珠三角众多民办高校大多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它们承担着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而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高校大多数在开发现代化的VI系统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只是拥有最基本的学校标志设计,在具体的应用设计部分做的拓展还很少,有的应用设计部分的使用非常的不规范,存在着多套不同风格的应用方案,或者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藉由各种集体活动由非专业设计师设计了很多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应用设计,使观众产生视觉认知的混乱,这其实对高校的品牌形象树立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是一种设计倒退现象,目前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广东科技学院是珠三角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2011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借助这个机会,从众多应征稿件中选出了能够体现自身办学理念特色的标志设计,该标志设计以蓝色圆形设计为主,体现出科技发展和展望未来两个理念,含义较为丰富,也较好的把投资方和学院的关系做了全方位的诠释。从构成上看,外圆和内部的弧形发射线设计使图形动静结合,延伸了视觉的空间感和想象力,蓝色和白色构成使观众视觉心理上联想到高科技,标志设计的可移植性和衍生性比较好,这些为整合学院资源进行应用部分拓展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特征第9篇

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教学内容

1.1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对公式的推导、数理统计理论等内容的讲解则应尽量简化,重点突出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艺术,学生只有感觉到了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才能真正掌握统计学的方法[1]。

1.2加强对研究设计的教学

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都需要严密、科学的设计,研究设计质量的高低是统计学知识应用得好坏甚至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在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教材中,对统计设计方面的介绍偏少,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是一带而过。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调查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设计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科研设计、资料搜集和整理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面对某项研究怎样做出合理的设计以及针对不同的统计要求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处理方法,以使学生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时少走弯路。

1.3增加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课学时进入

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统计工具从计算器发展到以计算机为主,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医学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统计软件直观、易于理解和富有趣味性地把医学统计的案例解答出来,减弱了理论的推导,直观阐述统计推断方法应用的背景及所需要的条件,重点显示统计检验应该如何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应增加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课学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类型医学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变

2.1坚持案例教学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往往采用“填鸭灌输式”或“知识继承型”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课上忙于记笔记、课后忙于做练习。“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培养的学生缺乏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教”与“学”缺乏互动、交流,教学实际效果差强人意[2]。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为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ModelCenteredLearningArchitecture,MCLA),是一种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早已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3]。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事实的事件或问题)为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事件中,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直接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其赋予了知识生动性、形象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4]。

2.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授课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医学统计学涉及大量实际数据、数学公式和统计图表等,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陈列这些数据、书写这些公式、绘制这些图形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必须将计算机、统计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摆脱大量演算的束缚,增加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信息量,使统计学教学不再是数据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设计的艺术和数据表达的艺术,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链接一些优秀的统计软件(SPSS、SAS、PEMS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演示处理实际数据资料的过程,把学生带入处理数据的真实场景,将一个完整的统计分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见、所闻即所学”,适当拓宽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形式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以创造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5]。

2.3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

在全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各院校的生源趋于多元化,学生之间层次参差不齐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如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较大、生源地不同、高中时文理方向不同等,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则同一课堂上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又“吃不消”,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平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分班教学”的理论,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达到培养目标[7]。采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既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2.4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多种形式,例如增加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医学科研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中,针对其内容从统计学角度展开辩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使学生尽快掌握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使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实际进行一次大融合,把原来脱节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判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课后则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在协助教师做科研的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又可以结合共同承担的课题研究,从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科研设计、方案实施、数据收集、整理资料到统计分析等各个阶段来讲授教学中的相关章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科研经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总之,要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当前教改的新形势,建议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加强师生合作教学,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8]。

2.5考评方式注重“双考核”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