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3 14:49:19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2篇

[关键词]视野;儿童参与;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下简称CRC)确立的四项权利中,儿童的参与权仍然是“在儿童生活的几乎每个领域被违反和忽视最严重的一项权利”。一项关于儿童参与家庭和学校生活现实状况的调查显示,儿童不仅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对参与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也没有兴趣,虽然他们非常注重在进行个人选择时的自,但对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其他领域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青少年通常认为自己有能力就日常生活做出自主的决策,但是对于那些有长期后果的决策,比如职业选择等却不敢问津。有研究者发现,儿童不熟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而且对家庭、学校、社区参与的情况都表现出了很多不满。一些儿童提出他们想要的其实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意见,获得倾听的权利,而不是要完全由他们自己来控制决策过程,他们更关注在每天的日常问题上的自。

尽管一些研究指出儿童参与不尽令人满意,但儿童参与对其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参与可以增强儿童的能力,帮助儿童发展辩论、交流、协商、优先考虑和决策的技能,提高和增强自尊,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等。儿童参与对社会发展也有价值。根据童年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作为社会能动成员,儿童完全有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整个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国内关于儿童参与的研究不多,但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例如,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团中央中青网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儿童表达中心2001年,全国妇联组织召开了以“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儿童论坛;2004年,广东省妇联等单位在广州联合举办了“我关注・我参与――粤港澳儿童论坛”;2003年和2005年上海市妇联主办的“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均举行了儿童主持和参与、儿童和成人互动的专场研讨。

如何全面落实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CRC,第12款),我们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为了保证儿童参与行动计划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我们首先要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上海市儿童参与的真实状况,以寻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课题组之所以选择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儿童应该是儿童参与的主体。要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儿童参与计划,我们有责任“聆听儿童”,要考虑到儿童对儿童参与的认识与理解,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参与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儿童参与的推广和发展的建议。其次,儿童是积极的观察者,他们对于事件及其过程都具有丰富但常常不被人重视的理解与看法。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关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主见,的青少年应该最有发言权。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问卷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基本信息涉及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项目信息涉及学生对相关法律以及儿童参与的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参与现状、评价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参与的建议和意见。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还有少量多项选择题和开放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1286名上海中学生,来自市区初、高中各2所和郊区初、高中各1所,回收有效问卷1234份。另有638份回答了开放式问题。样本情况见表1。考虑到小学生可能的理解困难、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的升学考试,调查对象定为预备班到初二以及高一和高二学生,年龄以12-14岁和16-17岁居多。

(三)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由班主任讲清调查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填写,当场收回。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对相关法律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

1.青少年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状况

与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CRC,分别涉及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知道最多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87,8%)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83.9%),其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9.2%),最少的是CRC(24.4%)。学生对前三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对CRC的了解却呈现偏态分布,接近70%的学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见图1)。

2.青少年对儿童参与权的了解状况

青少年对儿童参与权的了解程度也呈明显的偏态分布,表示非常了解(1.5%)和比较了解(7.9%)的很少,约25.5%的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而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太了解(30.1%)和不了解(33.2%)(1.8%为缺损)。青少年了解儿童参与权的主要途径是媒体(41.O%),如读报、杂志或看电视、听广播和上网等,其次是课堂学习(13.0%)、学校组织的活动(7.9%)、其他形式(5.5%)。

我们将儿童参与方式分成五个等级:(1)由成人决定并指派儿童参与活动;(2)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但成人没有采纳;(3)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并得到成人的采纳;(4)儿童提出活动建议,和成人一起做出决定;(5)儿童自行组织活动,并邀请成人参与。从1至5的递增表明儿童参与程度的不断增加。对于“什么是儿童参与”,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并得到成人的采纳”(3)(75.5%),其余依次为“儿童提出活动建议,和成人一起做出决定”(4)(53.6%)、“儿童自行组织活动,并邀请成人参与”(5)(38.8%)、“由成人决定并指派儿童参与活动”(1)(17.2%)和“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但成人没有采纳”(2)(15.1%)。

(二)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参与状况

1.青少年在家庭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青少年参与的家庭领域分为:教育决策(如学校选择)、个人生活决策(如购买与自己有关的物品)、家庭生活决策(如购买家庭用品、家庭的娱乐活动)、以及家庭重大决策(如购房、搬迁)。图2显示:青少年在个人生活和教育决策上的参与程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儿童在家庭生活决策中的参与程度接近正态分布,即低程度和高程度的参与都很少,中等程度(第三、四种方式)的参与最多;但是在家庭重大决策方面,34.6%的情况下是由家长事先做出决定然后将结果告诉儿童,家长在做出决定时征求儿童意见或者家长邀请儿童共同做出决定的情况分别是

24.6%和25.6%只有1.8%是单独由儿童自己做出决定的。

学生期望参与家庭生活各个领域的热情比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参与个人生活决策(77.6%)、家庭生活决策(62.3%)、教育决策(46.5%)、和家庭重大决策(35.3%)。50.6%的学生对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表示满意,而48.4%不满意。

2.青少年在学校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青少年参与的学校领域分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如班级选举)、学校或社团等文娱活动(如乐团)和学校管理(如学生评议、校纪校规的制定)四类。

从现实的参与状况(见图3)来看,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主要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再将活动任务分配给学生.与此相反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却赋予了学生很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随着参与度的增加曲线有显著的上升趋势,由学生自己做出决定的情况占到了38.6%;另外在学校或者社团活动上,教师也普遍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参与决策。

无论是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活动(63.5%),还是课堂学习(51.9%)和班级管理(42.7%),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参与。但是,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28.4%)的兴趣不高。

与对家庭参与的评价相比,学生对于学校各个方面的参与状况的评价和满意度都有所降低,并接近正态分布,有47.6%的学生对此评价一般,37.0%的学生认为较好,15.4%的学生评价较差。

3.青少年在社区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社区活动分为公益活动、文娱活动和宣传活动三个领域。图4显示:社区在不同领域的做法极其相似。无论是公益(54.7%)、文娱(51.7%)还是宣传(54.1%)活动,超过50%的社区活动通常都是由社区组织者安排好活动计划之后,再将任务分配给儿童。社区采取第二、三、四种方式的情况很少,根本没有采用第五种方式。

学生对社区组织的各类与儿童有关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61.6%),对参与社区里的其他活动(34.5%)和社区管理(23.1%)兴趣不高。对于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和满意度与家庭和学校相比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49%的学生对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较差,50.3%的学生对该领域的参与状况表示不太满意。

(三)青少年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比较

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领域内的儿童参与情况的比较(见图5)显示:家庭领域的参与状况最好,其次是学校,社区参与的状况最差;社区最常采取第一种方式(由成人决定并指派儿童参与活动),依次是学校和家庭;在第二种方式(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但成人没有采纳)和第三种方式(儿童对参与的活动提出意见,并得到成人的采纳和)上,三个领域接近;在第四种方式(儿童提出活动建议,和成人一起做出决定)和第五种方式(儿童自行组织活动,并邀请成人参与)上,从高至低依次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学生对个领域参与的评价和满意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家庭、学校和社区。

(四)学生参与状况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年龄越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也越高,在各个方面、各项活动中也都被赋予了更大的参与权;但随着年龄的提高,学生对于自己参与现状的满意度反而有所降低;性别差异上,女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参与程度较男生,男生参与社区的情况比女生好,但是,男生在很多活动中比女生都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参与愿望。

(五)学生对儿童参与的建议

在1234份有效问卷中,有638份对3道开放式提问做出了回答。青少年学生们对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领域的参与提出了许多建议(见表2):想要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各类活动的迫切愿望;希望能够在这三个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接纳;能够加强与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在各方面获得更多的自;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学校和社区能够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另外在家庭领域,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学校中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在社区中宣传儿童参与的活动能够更多。

四、讨论与启示

(一)青少年对CRC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有待深入

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儿童参与权,即使听说过的学生对于该权利的内容也知之甚少;对于问卷中列举的四项与儿童自身相关的法律,青少年学生们都表示了解一般,特别是对CRC还很不熟悉。另外,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途径主要是各种媒体,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等方式了解的情况很少。

参与权是法律赋予给所有有主见能力的儿童,但如果儿童不了解这种权利,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就很难唤醒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参与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权利、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宣传、培训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的兴趣,帮助儿童了解到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教育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儿童参与权。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继续大力开展以CRC和儿童参与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或电视、广播和网络进行滚动式地宣传以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学习或者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以及人权和积极公民的教育;加强儿童参与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社区和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和广度。

(二)青少年的个别差异与参与能力

本调查调查揭示了青少年参与的个别差异:青少年的年龄与参与的积极性成正比,与参与现状的满意度成反比;而且在不同领域的参与程度也存在性别差异。我们的研究只是表明青少年的年龄或性别同他们参与的兴趣和程度有关,还不能进一步说明儿童的能力高低与参与的关系。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有儿童――无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与否――都有权利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发表意见。但是,享受这种权利的程度取决于儿童的能力。在判断儿童的主见能力时,我们习惯于以年龄作为依据,但是,年龄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认知能力、过去经验、对问题的理解、独立程度和家庭等因素。成人经常夸大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能力差异,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在许多与儿童有关的事务上,倾向于代劳,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即使儿童形成和做出某种决策的能力有限,但是他们的能力经常能从参与决策过程中获得提升。

当然,青少年的年龄和参与兴趣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提示我们,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意味着,如果儿童不愿意,成人不能强迫儿童参与;如果儿童希望中途退出某项活动,成人也不能强行阻止。所有的儿童参与活动都要建立在儿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但是,他们有参与的权利,也要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包括儿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个人决策产生的后果等。

儿童的发展本身存在个别差异,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也必然存在差异。为了推动青少年的参与,成人和社会需要作出以下努力:第一,相信儿童有能力发表意见,不要以代劳的方式剥夺了儿童

的表达意见的权利。成人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全面判断儿童的能力,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第二,成人要尊重儿童的意见,但也尊重儿童发表意见的意愿。儿童发表意见是建立在其自愿的基础上。第三,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父母、教师、儿童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要努力创造一种安全的儿童参与环境,鼓励和支持儿童自由地发表意见,让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并敢于承担必要的责任。

(三)青少年参与不同领域的状况与改进

1.青少年参与家庭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在家庭领域的参与中,青少年倾向于在许多直接涉及自身的问题上,比如选择参加何种课外活动,购买怎样的食品或学习用品时拥有更高的自,但在家庭重大问题,如搬迁、购房等方面参与决策的权利却很小。青少年希望在家庭中获得父母更多的尊重与接纳,能够更好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为了改善儿童参与家庭生活的状况,必须对父母进行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与教育。除了各类媒体之外,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宣传的方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另外,要注意继续完善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改善家长教养方式。通过社区的力量,推动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沟通,帮助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2.青少年参与学校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虽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人人都认同,他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明显较差。与此相反,学生在班级管理、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文娱活动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也热切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两方面的各项活动之中。与家庭领域的重大决策相似,青少年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重大活动也兴趣欠缺。

要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参与程度,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单独推广儿童参与相比,在教改中融入儿童参与的理念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组织更多形式的活动,兼顾每个学生的平等参与也同样重要。

3.青少年参与社区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的总体比较显示,家庭参与最优,而社区参与的情况最差,所有活动仍然主要是由社区成人进行组织和决策。

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参与氛围的同时,应该努力为儿童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所有与儿童有关的活动。社区参与关键在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参与培训,改变工作方式,在已有的工作和活动中融入儿童参与。同时,社区也应该组织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儿童参加。加强社区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也将有助于促进社区参与的发展。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1;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05-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point of view of "health in all slip", based on related national and regional health policy text analysis, under the premise of unique stage in determining teenagers, the author defines youth physical health policy system as the all the essentials that can improv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enagers’ physical health of, promote health equity and accessibility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sports, health, nutrition and rest.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olicy content is mainly embodied in 5 areas: education, sports, health, nutrition and rest. By analyzing the corresponding progress of typical national youth physical health policy, the paper presents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olicy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physique health promotion and improving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health policy.

Key words: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hysical health policy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文科学术新人项目资助(xsxr201300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研究”(13BTY013),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TY15-012)。

作者简介:郇昌店(1980- ),男,山东临沭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天津 300381

1.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China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全球性和严峻性,长期以来引发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政府针对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关联的肥胖、运动能力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治理,如美国政府出台的《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技术框架》、日本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我国《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上述政策均指向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个别层面,通过对独特要素的改善,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通过政策实践与研究进展梳理发现,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研究领域,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认识存在片面化、局部化的问题,尚未明确把握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内涵,大多数政策属于部门政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明显。综观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是源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二是过于关注某个层面的社会影响因素,而没有意识到全面的健康社会决定要素。

鉴于此,在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下,本研究从国际上逐渐开展“健康寓于万策(Healthy in All Policies,HiAP)”实践框架出发,论证和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决定要素,并据此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

1 健康寓于万策(HiAP)的理论框架

世界卫生组织推进的“健康寓于万策(HiAP)”为提高人口健康和卫生公平,构建跨部门的公共政策解决方案,系统地考虑了健康和卫生系统的影响决策,寻求协同效应,并避免有害健康影响。尽管直到2006年,“健康寓于万策”才在芬兰总统健康主题论坛(Finnish Presidency Health Theme)上正式提出,但世界卫生组织长期以来的健康实践为该政策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础,见表1所示。

“健康寓于万策”的提出源于对健康影响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及健康的多维影响因素。2003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应国家也在探索健康的其他影响因素,较为关注健康政策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等,了《National Public Health Policy, Sweden,2003》《California Health in All Policies Task Force, United States,2010》。2010年,阿德莱德世卫会议再次《所有政策中的健康问题:走向共同治理健康和福祉》的会议声明,由表2即可见健康涉及到多个领域,表明了政策领域与健康的交叉关系。

“健康寓于万策(HiAP)”的提出更与国际社会关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密切相关。“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即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外,由居住和生活环境中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和社会条件不同产生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导致疾病出现的“原因的原因”[1]。这也是西方社会关注健康服务公平性的重要着力点。源于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了“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致力于通过公共政策对社会因素的改造,在推进健康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健康的福利水平。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了《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的报告,对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及其政策实质就是通过政策设置,改变健康的不公平状况,推进全球范围内健康目标的实现(图1)。

由图1可见,针对健康的相关影响要素,健康社会决定委员会的政策框架强化整体性的治理思路。该治理框架的构建强化宏观政治制度、中观社会地位改造、微观卫生保健系统的构建的思路,致力于健康与福利的协同分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者Dahlgren就提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按照关联层次分为五个类型:年龄、性别和体质要素;生活方式要素;社会和社区网络;教育、工作环境等因素;最后是一般性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等。由此可见,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是超越了卫生领域,且融合了诸多领域和部门的认识突破,对提升健康致因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如图2。

综合而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HiAP理论框架不仅与相应的政策实践关联,也与健康的社会因素认知相关,属于对健康改进的全新理念。该理论框架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促进健康、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支持部门间协同;借助多元主体的利益;吸引利益相关者;实现结构性或程序性的改变等。“健康寓于万策”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团体开展协同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卫生问题[2]。为了推进国家的实践,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出台了“‘健康寓于万策’的国家行动框架”,针对国家或地方政府提出包含确定HiAP的需要和优先活动、构建行动计划、确定支持性框架和过程、促进评价和参与、确保监测、评价和报告、构建行动能力等六个部分的国家行动计划,并建议相关政策主体可以借助该框架进行调整。

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厘定

2.1 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的背景

当前的诸多研究成果,展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青少年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健康状况更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差距的决定因素包括贫困、机会不平等、医疗保健、环境条件差、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个案层面而言,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与 HIV 患者联系在一起,其未来生活质量和体质健康状况均受到一定负面的影响[3]。学者以洛杉矶周边的公园为案例,研究发现环境(公园的距离和布局)和社会因素与促进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强度水平相关,建议决策者需要强化这种认识。

就我国而言,因公民健康不公平问题较为突出,健康政策更是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鉴于我国日渐严重的国民健康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报告中连续两次提及“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世界国家健康排名,中国在145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55位[4]。我国民众与世界发展国家的健康状况相比,差距依旧较大。

我国国民健康状况不佳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更为突出。青少年群体中,肥胖症、近视和传染病等健康问题极为严重[5]。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7~18岁城市男生、女生和农村男生、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23%、13.76%、13.76%和8.56%。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31、0.61、0.23和0.27。同时,青少年近视率持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同样是2010年的调研结果,7~9岁青少年的近视检出率为30.07%,10~12岁的近视检出率为47.58%,13~15岁的检出率为65.59%。16~18岁的检出率为76.99%,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阶段的近视检出率均呈现上升趋势[6]。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略有改善,但情况依旧较为严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与青少年未来的社会担当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01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办公室联合题为“青少年期:充满机遇的年代”的报告指出:青少年绝对人口数量和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28亿(18%)下降至2009年的1.8亿左右(13%)。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极为严重,未来必然将降低有效劳动力供给,影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造成深远影响[7]。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青少年数量降低,且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必将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尽管未来可借助技术升级和产业调整,一定程度可摆脱人力资源短缺的制约,但未来我国社会建设,将更加仰仗数量逐渐减少的青少年群体。鉴于此,国家通过公共政策投资发展青少年事业,必然能展示长远的战略价值。

与其他年龄阶段比较而言,青少年时期的体质健康具有独特性。首先,效果影响的长期性。青少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状况对其一生都有长期影响,是成年人疾病干预的敏感期和窗口期[8]。其次,健康行为的可塑性。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塑造可有效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很多国家或地区视青少年时期为个体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再次,病患表现的隐蔽性。除一些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青少年群体罹患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很小;最后,投资主体的国家福利性。青少年群体缺少自主生活能力和必要资源,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因此青少年健康需求需要在国家福利责任框架下予以满足。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健康投资对其后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各界高度关注。当前,各国政府倾向于利用公共政策推进健康福利实现,多部门鉴于部门职责实施了多项公共政策。

2.2 基于HiAP确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

根据健康寓于万策(HiAP)的理论观点,其关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注重跨部门的联合管理,明确健康的多维度影响等对认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这对促进政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就当前国内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及其政策实践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关联至少体现在教育、体育、卫生、营养和休息等领域。因此,本研究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界定为多领域内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促进健康公平和可及之政策要素的总称。

结合我国学术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领域的认知,发现目前的观点集中在几个领域。党权(2014)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与运动、卫生领域相关联[9],而(2014)对日本[10]、杨成伟(2015)对美国[11]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进行讨论时,将论域局限在体育运动方面。根据国外相关实践,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行为包含了体育和营养、卫生等方面[12]。为探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与社会决定因素的关系,我国学者对0~16岁的1 118名调查者的社区、家庭、母亲和个人4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调查人群在健康水平和保健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而母亲和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不公平程度的贡献较大[13]。同时基于我国部分地方性法规,如《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并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领域。

2.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教育要素政策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体质健康促进的主阵地,教育政策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措施。教育政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推进,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教育、健康理念教育和校园健康环境建设等。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政策的直观体现。

国际社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对体质健康的促进意义。1974年,加拿大政府《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将健康政策的重点从“疾病诊治”转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出在青少年时期的疾病预防。同年,美国国会通过《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法》《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法案》等政策,成立了专门的健康教育局,致力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推进。在英国,健康教育主要通过更宽泛的生命教育实施。1988年,政府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要求学校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的均衡性。1990年,倡导建设包含健康教育在内的跨领域国家课程。1997年,成立“文凭与课程局”,开始增订社会与健康教育新课程。在很多发达国家颁布健康教育法案中,很多将校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领域,通过内容多样、方式多元的教育形式,使得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14]。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非常重视校园健康环境塑造,促进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

我国健康教育政策开始较早、内容较为宽泛。早在196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除四害 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在国内开展卫生教育,校园和学生就是政策重点关注领域。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卫生部、爱卫会联合《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具体指导,在后续健康教育实践中,基于学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控烟”和“校园环境”等教育行动。在学校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健康教育与体育、卫生等结合,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成“体育与健康”,期望借此推进学生体质健康。

2.2.2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体育要素政策

青少年体质健康通过体育促进形成共识。由于青少年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每天大量的时间处于静坐状态,长时间静坐影响了体质健康。针对静坐时间过长的状况,很多国家和组织建议通过体力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运动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包含职业性、交通性、日常体力活动及闲暇体育锻炼[15]。

国际上青少年体力活动政策极具启示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17岁的青少年每天不能少于6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强壮骨骼和肌肉的身体活动。加拿大政府建议青少年通过体力活动减少静坐时间,每天静坐的推荐时间不超过6小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2014年美国体力活动协会了全美第一个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该报告描述了美国青少年体力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和影响要素的指标体系,并阐明了交通、学校、家庭和休闲娱乐的政策[16]。体力活动政策已成为“健康美国2010”的首要措施,通过科学的指标设计和量化措施呈现,促进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17]。

在体力活动政策中,体育活动是重点领域。美国青少年体育国家联盟(Nation Alliance for Youth Sport ,NAYS)颁布了《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指导。英国体育理事会颁布了《为认识培育体育习惯:青少年体育新战略》(Creating a sporting habit for life-A new youth sport strategy ),为培育青少年群体养成体育习惯提供政策建议和健身指导。澳大利亚的《国家体育运动与久坐行为指南》,为5~12岁儿童和13~17岁青少年制定了健身标准:每天应累计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体育运动。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应包含一系列的有氧运动,并包括一些剧烈运动。每星期至少有3天,儿童、青少年应进行一些有助于强壮肌肉和骨骼的运动。

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我国长期的政策选择。加强课堂体育教学、完善课外体育锻炼,促进体育教学、训练设施与环境的建设,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重点工作。2001年,国家体育课程改革将“健康第一”确定为国家体育教育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国家通过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完善了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监督考核、体质监测等环节,而“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等在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探索成效突出。但我国体育健康促进亦存在政策设计过度依赖体育部门,呈现体育部门专业治理的局限性,应建立教育、卫生和体育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避免权责不清和重复浪费等问题[18]。

2.3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卫生要素政策

校园卫生政策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保障校园卫生环境、饮用水安全和流行病预防等措施,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日本在1896年就通过制度建设设置了“学校校医”,并赋予其公务员身份。二战后,日本政府陆续通过了《学校保健法》《学校保健法施行令》《学校保健法试行规则》等。文部科学省更是将散见于不同部门的学校卫生保健的法规文件进行汇编为《新学校保健实务必携》,以推动校园卫生保健工作[13]。美国国会通过《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 》,整合健康教育、校园环境、体质健康等内容。美国国家教育协会颁布的《校园健康、心理健康和安全指导》中包含健康与安全教育、体育教育、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园环境与交通、健康环境和社会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等部分。

我国校园卫生政策不完善,学校卫生体系建设缓慢。建国后就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长期以来高度关注校园卫生。以后,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学校卫生,扬州会议后卫生部、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和《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等政策,为学校卫生管理提供了政策参考。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学校卫生管理条例》,2012年卫生部下发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为学生公共卫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家针对校园生活设施、流行病预防和突发卫生事件等方面颁布了系列文件,较为全面对危及青少年体质健康健康的多个层面要素进行针对性治理[19]。

2.4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营养要素政策

充足的营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亟待关注的政策领域。青少年阶段是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国际上很多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营养问题。日本在学生营养立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二战结束,日本在国内经济条件极差的条件下,启动了学生营养餐供给,并通过逐渐制度化保障营养餐发展。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颁布了《学校营养午餐法》(历经1956、1957、1974、1978年多次修改、完善),从立法角度对学校营养餐提出要求。2005年在实施《饮食教育基本法》的基础上,启动了《“饮食教育”推进基本计划》,其中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计划是其重点。美国在学生营养政策方面的探索也较为出色。一战期间,美国无法招募到充足的兵员,国内对青少年健康关注较高。恰逢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大量经济物资被浪费。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利用关税收入的30%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大量过剩的产品供给学生,这成为美国学生营养餐的起源。1946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国家学生午餐法》,1966年颁布了《美国学校早餐法》,1997年出台了《特殊牛奶项目规划》和《学生奶行动计划》等。2004年美国公法中《对1966年Richard B Russel 国家学校午餐法和儿童营养法的修订》,强化对儿童增加食物和营养援助,简化了计划的实施与改善的管理,重新制定了儿童营养计划。2011年美国通过的 “营养教育培养健康儿童的法案”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更有推动意义。美国实施的校园营养餐制度,在覆盖人群和投资方面发展较快,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从美国校园营养餐覆盖人群和投资总额来看,美国政府在营养餐的供应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青少年的营养问题较为复杂,纳入政策视角的时间较晚。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营养不良”成为学生常见病之一。1992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全国爱卫会《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首次将“营养不良”列为六种学生常见病首位。1995年,《学校午餐营养与卫生要求》属于我国政府首次对校园营养问题的政策实践;随后,《国家大豆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颁布。针对贫困农村学生,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随后教育部联合发改委、卫计委等部门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良好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学生营养的政策建设较为滞后,学生营养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国家对青少年营养保障的责任承担不足。

2.5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休息要素政策

充足的休息时间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在里根总统期间,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青少年基层教育阶段压力过大,应该进行及时改革。基于此美国组织了4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4年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后,于1989年了《普及科学:2061计划》,政策旨在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简单化和应用化;提倡为青少年学习减负,大力增加青少年的休息时间。在英国,中小学生时间安排较为充足,课程安排主要以实用性知识为主,且高等院校招生对特殊能力学生具有特别关照,所以英国基层教育学生对减负的要求不高。

针对学生负担过重、休息时间被侵占的状况,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建国之初,就提倡“身体第一、学习第二”,倡导降低学习时间。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等政策,关注处理青少年在校学习和休息间的关系。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将小学生的过重负担降下来。教育部2006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后,于2009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2013,教育部门为彻底减轻学生负担,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征求意见阶段,从入学、编班、教学、作业、考试、等级评价等方面探索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法。

3 结束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跨界性、跨域性,必然呈现治理的艰巨性。从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实践来看,呈现出过于依赖体育领域政策,对教育、卫生领域略有涉及,营养、休息领域提及较少的状况。借鉴发达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计划,未来的政策实践应更多关注跨部门政策制定与执行,通过体育、教育、卫生、营养和休息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建设,保障青少年群体健康权的实现,进而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岩,谢铮.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及其国际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1(2):125-128.

[2]Commis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CSDH)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3]Skovdal, Morten and Belton, Sara.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s they relate to children and youth growing up with HIV infec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4,5):1-8.

[4]马军.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大学:医学版,2013,45(3):337-342.

[5]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46-53.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蔡若愚.投资青少年,是时候了![N].中国经济导报,2011-05-26(B07).

[8]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术语汇编[M].郑伯承,薛建平,译.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9]党 权.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历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曲 辉,张学政. 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论日本“青少年体力提高实践事业”对我国的启示[J]. 辽宁体育科技,2010(6):10-12.

[11] 杨成伟.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演进及执行路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

[12]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 饮食教育功劳大[EB/OL]. http:///20081126/n260858802.shtml.

[13]儿童健康公平性的社会决定因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52-257.

[14]王定功.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

[15]谵晓安,王人卫,白晋湘. 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4):363-372.

[16]吴薇,陈佩杰,何晓龙.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及其2014年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工作报告解析与启示[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4):420-424.

[17]徐士韦,肖焕禹,谭小勇.体力活动: 美国国家健康政策之要素――基于美国健康公民战略的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25-30.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融入;“新二代”

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而又身份独特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强大支柱。虽然流动人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并引领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实现转移,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以及流动人口及其家庭自身的需求不断增加,由城市新居民及其家庭需求难以满足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新居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议题。而城市新居民流动人口中的第二代(下称“新二代”)青少年如何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以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对城市“新二代”社会融入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

一、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研究的必要性

(一)城市“新二代”青少年对象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开始,城市新居民群体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的代际变迁:第一种表现为因流动动机与社会特征分化而导致的第一代新居民向第二代新居民的代际变迁;第二种是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从单身外出、夫妻外出更多地转向举家迁移,在流入地以核心家庭方式居住。这两种模式的代际变迁形成的城市“新二代”青少年则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何谓“社会融入”。社会融入又称“社会融合”、“社会接纳”或“社会整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针对社会融入的探讨包括了社会资本融入、文化融入、教育融入、身份融入、心理融入以及经济融入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零时,在嘉兴市居住的外来人口为181.2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37.78万人,增长3.17倍;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达53.21%,比2000年提高40.0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中大量人口流动的不断涌入,一方面,地方政府监管、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教育制度等各类服务管理部门均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自身同样面临着个体和家庭生存与发展、群体矛盾、地域文化差异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

1、社会资本方面。“新二代”无论是生存条件、家庭功能,还是社会支持、社区资源都已经不再是“白手起家”了。但是和同龄的本地城里人比起来,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有相对剥夺的缺失感。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两成的“新二代”反应自己“来了城市以后,没搬过家”,尽管市际迁移方面稳定性尚可,但是在市内仍然在“流动”,这对于“新二代”的学习习惯培养、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无疑都是有破坏性影响的。而这样高的流动率对于政府流动人口的管理也带来很大难度。

2、身份认同方面。有部分青少年仍感受到有时甚至经常的歧视,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从政府、教育与社会服务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新二代”提供城市融入的良好环境。同时,有五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都对自己有着较为正面而积极的自我认识,但仍有一半的青少年在自我正向概念与积极身份的建构上需要大量的工作介入。

3、职业和教育方面。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给予的期望较高,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但目前由于户口等的限制,流动人口在城市高考的机会和条件受到限制,尽管如此,流动人口依然对未来在城市就学与发展持乐观态度,并等待政策的积极回应。由于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和政策的改变,在职业教育方面,大部分城市对流动人口打开了限制,流动人口对职业教育也有较高的兴趣,但有两成的青少年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疑虑。

4、经济消费方面。大部分家庭为减轻经济负担,还是倾向于选择租住较为廉价的房子,仅有不到三成的家庭表示会不太甚至不用去考虑房租问题,这从一个侧面显示经济问题仍然是目前外来家庭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政府在住房及经济补贴、福利救助等方面的政策推进、机制健全、管理完善提供了有效的理据基础。

三、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路径探索

本研究综合调查问卷、个别走访、集体访谈的结果,提出破解新居民青少年社会融入难题的现实路径。

1、提高对“新二代”青少年的关注度,增强其融入感。多数城市“新二代”青少年融入嘉兴的意愿强烈,关心嘉兴的发展和变化,愿意参与所在学校、工作单位或所居住社区的管理和选举活动,希望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把“新二代”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体来开展,要尽量开展不区别新居民和本地青少年的活动,来淡化新居民的概念。教育行政部门将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不能满足“新二代”青少年特定、正当和正常的需要时,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而引起社会对“新二代”青少年潜在问题的关注。

2、优化“新二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增强其主体感。针对“新二代”青少年的重要需求,依托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现有政策和制度,为实现社会融入目标。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服务站建设,逐步将就业服务触角向村、社区延伸,形成就业公共服务全覆盖。着重提高高中及以上学历“新二代”失业人群的就业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常见病诊疗套餐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诸如20元套餐式“门诊服务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城市“新二代”健康管理水平。

3、加强对“新二代”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增强其满意感。由于“新二代”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因此,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工作。随着“新二代”青少年受教育政策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久的将来,“新二代”青少年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政策相信能够扫除。因此,消除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和偏见将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让“新二代”青少年享受到和本地青少年同样的公共服务,理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而“新二代”青少年也一定会继承他们父辈的优秀品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乐伟中.迈向新世纪的流动人口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洋阳.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路径选择[J].学理论,2010.

[3] 王学明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6篇

1.1舆情内容的“多元化”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独立平台,摆脱了传统交流渠道的束缚,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这与青少年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崇尚自我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在这个自由而隐匿的平台上青少年可以畅所欲言,年龄、学历、年级、性别等身份特征对于这种交流方式的影响很小。另外,这个平台未对用户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只要下载相关软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支持多平台运作,“草根性”特征使得这种交流方式一经出现就受到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和使用。青少年在这一交流平台上关注、讨论甚至是参与的事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及朋友圈内的热点事件,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1国内外的热点问题

包括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民生问题等。因为青少年这一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缺少影响政治决策的权力和资源,而在网络这个由他们领导和掌控的世界里可以找到影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方式———网络舆论。而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育理念贯彻的滞后性等问题也导致很多青少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把网络作为表达政治诉求、追求生活理想、参与社会问题的主要渠道。

1.1.2突发性、偶然性问题

这些事件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不可预知性,而青少年好奇及猎奇心理强,及对这类事件进行关注,进而引起讨论,形成网络事件。这类事件的冲击性是最大的,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

1.1.3青少年自身的问题

如家庭、恋爱、婚姻、教育、心理等与青少年群体休戚相关的问题都容易引起共鸣,形成网络舆情。这类问题是覆盖面最广的问题,青少年会把其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微方式”即时即地地传播到网络之上与大家分享、探讨甚至是争论。这些问题看似平常,但如若处理不好,青少年耳濡目染,会影响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1.2舆情传播的“情绪性”

青少年是“微内容”传播的主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终端设备成为青少年生产和个人思想、感情、观念等“碎片化”信息形态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情绪性”舆论是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变化性极强。青少年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渴望刺激,容易冒险,而离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容易造成青少年价值的迷失和价值取向的泛化。某些错误的观点容易形成意见气候,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舆论的“从众”特性很对青少年的心理形成压力,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网络舆情传播的“情绪化”特征增大,非理性共鸣增强,并通过网络蔓延,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可能变成谣言。

1.3舆情扩散的“裂变式”

微信、微博等微内容的传播改变了信息产生、加工和传播的方式,使其既具有本体属性,又具有行为属性,如图1所示,本体属性表现为微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微信传播中信息本身的内容、传播的时间、微信的发出者、接收者等属性。而行为属性则是用户对该“微”内容加工、传播、访问的行为和状态。如微博的被转载、被评论、被回复或被删除等。随着“微行为”的逐步增多,各种微内容的使用率和关注度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信息的价值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当一条微博内容被青少年所崇拜的名人、权威等意见领袖转发或评论后,其信息价值将得到几何倍增,众多陌生人群可以彼此以“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根据个人喜好随意传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加工,这就使得众多的微内容进行裂变式扩散。青少年零星的、孤立的网络表达通过微传播得到进一步扩散,从一点辐射到多点,出现更大的“扩散效应”。

2网络舆情对青少年的影响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舆情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呈现出双面性的特征,一方面,方便快捷的“微方式”传播可以使青少年与外界社会的沟通渠道增多,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拉近了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社会思想倾向,以促进社会中年轻个人地融入。再次,青少年在这样一个自由、平等、虚拟的平台上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个人的情感,吐露私密的心声,让他们找到自我,增强自信。最后,一些“意见领袖”积极向上的个人言论能够引领青少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增强价值判断的主动性标准。但网络舆情就是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手机终端的普遍使用,青少年可以不停地刷朋友圈,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进来,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异动,对信息的选择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这就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心理焦虑和行为反常,甚至是违法犯罪。如央视《新闻调查》节目曾讲述微信“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给交友带来很多便利,可是也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的工具。节目中列举了北京市大兴区的总医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两名学生在使用微信时看到了黄色图片导致其产生了过激行为。另外,青少年网络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容易对个别事件造成片面放大的作用,容易遮盖社会真实,削弱青少年价值判断的理性成为,甚至削弱青少年的国家观念、爱国情感,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3应对策略分析

微内容的传播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舆情、网络与青少年自身因素3个方面交叉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探讨网络舆情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时,必须从这3个层面出发加以综合考虑。

3.1从舆情层面考虑

3.1.1做好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

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细致观察网络参与平台上青少年对话的同时,根据以往网络事件发生的规律,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提前预测,形成舆情监测、舆情调查、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反馈等多层面的立体式监测平台。

3.1.2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由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扩散性强等因素交融到一起,就使得微时代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引导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舆论管理部门可以要关注“意见领袖”的舆论动向,鼓励其在网络事件中合理设置议题,正确引导舆论。

3.2从网络层面考虑

由于网络的特性,使网络舆情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变得甚为复杂,因此,在考虑应对策略时,必须把网络因素作为一个主要的突破口。要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络运营商,要监督其承担社会责任,为青少年积极维护和构筑绿色信息安全体系。”如随着微信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大量网络犯罪、暴力、色情等恶意信息的存在给用户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用户群体带来了极大骚扰和不良影响,也给产品的信息安全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腾讯公司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一方面开通了7×24小时举报专线和在线举报平台,随时高效回应和处理用户对于恶意信息的投诉,同时通过信息预警机制,采取了敏感信息提醒、异常终端判断、隐私设置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以用户举报数据为基础,通过技术在线对抗方式,对色情类恶意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团伙性质的恶意账号采取关停账号或功能等打击手段。在对抗的最高峰阶段,色情信息有效拦截率94%,举报色情恶意号码下降50%,实现了对色情恶意信息的有效压制。用户可通过微信中的举报功能向客服进行投诉,待客服核实后即会对被举报账号进行使用限制。

3.3从青少年自身考虑

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征也是造成青少年网络舆情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人的因素是最难解决的,但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引导青少年网民群体在网络舆情的所作所为,成了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组织、主流媒体、家庭、工作单位等渠道,加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及道德自律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文化和信息的识别、抵制能力。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主动融入青少年网络舆论圈,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用类似青少年的网络语言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4结语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7篇

>>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谈谈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引发犯罪的原因 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析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网吧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及预防建议当前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急剧上升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深层原因探究 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探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透视95后:新生代社交行为报告[J].互联网前沿,2014,(10).

[5]葛丽明.青少年网络犯罪及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法学研究,2014.(7).

[6]胡江.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挑战及其对策[J].政法探索,2014,(1).

[7]李淑娟.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1).

[8]柳琦,鲍韵,易军.青少年网络法律素养的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14,(12).

[9]龙奎辰.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律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4,(3).

[10]莫秀庄.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控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11).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8篇

>>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干预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研究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儒家理想人格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人格教育探析 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双重影响与对青少年的引导 隐喻视域下的青少年与网络:鱼水共生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解读《土生子》中的人格异化与回归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 体育教育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6年10月7日。

[3]《技术・网络・人》,载, 2004年2月4日。

[4]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7页。

[5]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06页。

[7] 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8] 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毛英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9] 陶然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9篇

关键词:共青团;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

一、共青团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的独特优势

青少年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共青团组织越来越关注的问题。2013年6月的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回顾了五年来共青团在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的工作中指出:“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服务青少年工作扎实推进。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推动金融机构向167万名青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组织100多万名青年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上岗见习,对超过1000万人次的青年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在新的工作展望中指出:“尽心尽力服务青年所急所盼。要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深化青年就业培训、见习基地、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创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可以看出共青团一直以来发挥其独特优势致力于促进青少年的就业创业工作。

1.共青团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的政治优势

就业创业的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与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家在各个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对共青团而言,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青少年的就业创业服务。共青团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政治框架中,在各级代表大会中都有共青团的代表。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就能及时地对有关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层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方面进一步地完善与改进。另外,共青团可以根据了解青年就业的状况来提出意见建议,促使或者帮助相关党政部门和组织提出就业创业新举措。

2.共青团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的组织优势

共青团扎根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共青团的结构完善,从团支部到团委都贴近每一位学生,对凝聚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组织指导作用。共青团是一个组织比较严密的青年组织,从团中央到团支部都有自己的组织,特别重要的是共青团领导、团结各级青年组织,这些青年组织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共青团下属的青联、学联,有企业家协会,这些协会还有基金会等。这些青年组织的触角可以联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一个资源互补来共同为青年的就业创业服务。而且通过各级共青团组织联系广泛与公信力强的优势,为青少年就业创业拓展人力资源与基金渠道。

3.共青团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的活动优势

共青团活动形式多样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近年来,共青团组织在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服务青少年就业创业的品牌活动与项目。2013年由团中央建立的第二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也已向社会公布。至此,团中央已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4083个,提供的见习岗位有121646个,如今“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已成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由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也成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赛事活动。

二、不同阶段青少年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

青少年是处于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学生,年龄横跨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和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对就业创业的需求有其差异性。

1.初中阶段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完成初中学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已经逐年减少,但是根据天津市团市委和天津市委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点课题“天津市青年状况和需求调研”的问卷调查发现,进城青年就业中完成初中学业的青少年占48.6%。这一个研究数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大部分完成初中学业就开始急于就业的学生仍存在,而且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家庭。农村学生无论是硬件措施还是软件措施都落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拮据的生活困境让他们不得不提早放下书包进城打工。而当他们就业时通常是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压力一部分是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而更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这是由于他们拥有的只是零散的知识结构再加上缺乏一技之长,这使得他们在以技术为主的高端就业市场中占据劣势。总之,在他们看来,读书,家庭支撑不起费用;就业,自己又缺乏技能。这就让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所以他们在应聘时往往缺乏信心,同时又由于初中阶段并没有进行就业观的教育,这也导致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和满意度都相对偏低,就业的心态也会变成得过且过,在他们看来最重要就是找到一份工作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这种状态下最后只有低收入的体力工作适合他们,长期如此也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因此,共青团对即将完成初中学业的青少年群体要适当地引入就业创业教育,让他们从观念上与能力上都能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并且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2.高中(中专、技校)阶段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的需求

高中学生的主要的目标是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虽然考大学的高中学生并不需要马上加入就业创业的行列,但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仍然需要有就业创业的基本指导与教育,为将来更好地选择就业创业的方向打下基础。笔者近三年均参加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办的“广州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现场咨询会”,而考生与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考分能否上线”;二是“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少高考考生选择高校与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对自我认识不清,对报考的专业与自身的匹配也没有清楚认识。选错专业也会给青少年的就业创业造成阻碍。因此,共青团在青少年学业紧张的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团日活动的有利时机,适当开展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

中专、技校阶段的青少年毕业了大部分要走向社会,对就业创业指导的需求更为强烈。除了学校第一课堂的课程指导外,更需要在课余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其组织优势,在第二课堂的团活动与寒暑假期组织中专、技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的体验活动。

3.大学阶段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的需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景气,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样使不少大一新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加渴望能读上一些容易找工作和赚钱的“热门专业”,他们的就业心态充斥着追名逐利和安逸舒适的短视心理。但事与愿违,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读上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最后录取的专业与他们所向往的专业是不符合的,由此形成的心理落差让这些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一新生感到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有一些被录入到冷门专业的学生因此而对大学的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最终荒废美好的大学时光。形成这种不良就业心态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程度不足,更多的是夸大自己的能力而没有实事求是地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专业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就业必须对口或者只有热门的专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冷门的专业则不能。面对这种不良的就业观,共青团应该在大学安排更多的就业创业教育讲座,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指导大学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共青团组织的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与了解社会实践需求的最好锻炼。

三、共青团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路径创新

共青团组织促进青少年就业创业要把公益性与长期性有机结合,发挥其政治、组织、活动的优势,构建就业创业体系与创新路径,为不同阶段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服务。

1.发挥政治优势,搭建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平台

共青团组织可以结合自身的政治优势与不同阶段青少年特点搭建好服务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

(1)青少年就业创业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是青少年日常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也是青少年就业创业网络教育的最佳平台。共青团可以利用网站与微博不断完善与建设“青少年就业创业指导网站”与“青少年就业创业指导微博”,让广大青少年更方便接受就业创业教育与随时使用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

(2)青少年就业创业观念与政策教育平台。就业难问题的产生主要是青少年就业创业观念与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的缺失。根据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共青团可以联系政府就业部门与就业创业专家联合编写“青少年就业创业指导小册子”,更好地让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系统地学习就业创业理念与政策。同时,通过共青团在学校的组织,尤其通过初中、中专以及高中的团组织,加大对现在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宣传,与就业促进中心一起开展好“名师讲坛”和组建“青少年就业创业导师团”对青少年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

(3)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体验平台。在符合青少年需要的前提下,建立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体验平台。首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应注重青少年参与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的培训与体验。其次,与企业团组织联合开展职业见习活动要加强与就业促进中心的合作与联系,理顺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保证青少年的职业见习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青少年利益,切实为青少年能力的提高服务。

2.发挥组织优势,服务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

作为服务青年、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组织,共青团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好组织优势,从参与政府在青少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决策入手,为青少年的就业创业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1)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共青团组织定期开展青少年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摸清青少年失业人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为团的服务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共青团可以对就业促进中心以及劳动部门在解决青少年就业创业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他们工作中的盲点从共青团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开展补充性的服务项目。

(3)开通青少年就业创业热线。共青团可以在原有青少年维权热线的基础上增设青年就业创业权益板块,专门接受青少年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在中介组织或者用工单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投诉,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同时,青少年就业创业热线可以发挥其辅助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功能,及时解答青少年就业创业的疑问与困惑。

3.发挥活动优势,提升青少年就业创业素质与技能

共青团活动具有品牌优势,能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根据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分类开展培训活动,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推动就业创业”的良性机制,才能让青少年的就业创业素质与技能有所提升。

(1)活动有针对性。一是针对青少年技能的提高,开展岗前培训。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团组织就培养提供什么样的青少年,促进培训教育与就业创业的更有效衔接。二是针对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开展素质培训。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活动的结合,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素质拓展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

(2)活动分类进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广泛开展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可以在初中团组织活动中组织团员进行技能学习,为将来选择职业和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在高中阶段的团员教育中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青年和岗位能手为学生们开设讲座,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真正深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指导大学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参与“挑战杯”创业大赛活动等。通过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对职场的正确认识,并积累一定的就业创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3)整合活动资源。整合活动资源包括人、财、物的整合。首先,共青团可以邀请劳动部门负责人、专家、自主创业老总、企业经营者等资深人士整合成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其次,共青团可以沟通联系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积极帮助与指导青少年申请创业贷款,创业贴息贷款等,在时机成熟时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建立青少年创业基金。第三,活动要有场所,团校与学校的团活动场所就是青少年进行就业创业活动的最佳后勤保障,共青团要整合团校与各级学校的活动场所资源,点面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就业创业教育与体验式活动,推动青少年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江泽

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屮共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0.

[2] 邵晶.试析以共青团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