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1 16:42:40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1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应收账款“外包”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2篇

一、集团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来源

集团客户信用风险是指集团整体或部分成员企业,难以及时、全额偿还银行债务的风险。一旦信用风险暴露,将引发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经营周转陷入困境。与单一企业相比,集团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并存于银行管理和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一是集团识别不到位。错综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眼花缭乱的股权关系,加上企业有意无意的回避,使商业银行很难全面掌握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经营行为了业务办理的便利性,也会对集团客户的评级、分类、授信、授权、关联担保等各方面管理规定进行一定程度的规避,对已经发现风险的集团客户“视而不见”,很多集团客户并未完全按规定管理。据统计,2014年国有商业银行集团客户识别覆盖率仅50%左右(识别覆盖率=已识别集团成员户数/应确认为集团成员的户数)。二是难以掌握关联企业真实情况。目前集团客户组织架构涉外现象愈加普遍:第一,控股股东在外。考虑到避税,集团客户尤其是民营集团实际控制人往往在维尔京、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境外城市注册离岸公司,甚至在国外上市,由境外公司和个人控股国内生产企业。第二,关联销售在外。涉外企业在香港设立贸易公司,由国内生产企业销售给香港关联公司,再由香港关联公司对外销售。第三,投资企业在外。原材料进口企业在进口地投资企业,生产集团核心客户所需要的原材料,产品销售到境外企业在出口地的投资企业,直接进行产品生产销售。对上述进行跨国股权投资的集团,商业银行目前难以调查涉外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资金监管难度很大。

(二)银行管理风险。一是资金管理风险。出于业绩考核压力,商业银行经营单位可能对集团自有资金充足性和信贷资金用途真实性进行包装,导致对集团超额授用信,引发企业超过自有资金实力对外投资,或者将信贷资金挪用到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用途中,带来极大隐患。二是关联担保风险。由于集团客户授用信额度较大,难以落实关联担保以外的担保方式,为不影响信贷资金使用,经营行会纵容企业采取关联关系不明显的担保圈担保。由于担保圈波及面广,集团信用风险产生后,风险会快速传递,扩大了风险客户范围。

(三)企业经营风险。一是产能扩张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满足扩张后的管理需要,内部生产销售秩序被打乱;第二,产能扩张投产于行业景气度下降时期,市场消费能力和企业营销能力难以消化企业产能。尤其第二方面的风险,难以在一两年内化解,需要企业储备大量自有资金,消化每年固定成本,坚持到下个经济周期方能改变现状。二是多元化发展风险。多元化发展包括企业跨产品或行业投资,是企业集团化后的必经阶段,主要分三个方向:第一,投资主营行业内其它产品,类似于产能扩张风险,对主营行业的风险分散有限,经营管理风险较小;第二,投资主营产品上下游行业,行业风险得到平滑,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难度;第三,完全跨行业投资,行业风险得到分散,但投资初期要严密关注经营管理风险。

二、强化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并完善管理秩序。一是明确风险偏好并制定合理目标。要有效控制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就必须明晰自身的风险偏好,科学设定目标客户群体,并制定相当的客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要扩大行业研究广度和深度,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动态确定每年不同行业的风险承担额度;完善风险评价标准,通过风险评估和定价管理选择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对于难以判断风险程度的集团客户,果断进行风险规避。二是完善集团客户识别管理。识别集团客户,是分析集团客户风险的前提,一方面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科技系统信息,加强调查和审查环节对法人客户与其他客户之间关联关系(如股东、法人代表、亲属关系等)的分析和标注,使隐性集团显性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对应标未标集团客户的惩罚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违规责任,在相关评价指标中对所在机构扣分,同时加计经济资本。通过以上手段,尽可能的减少隐性集团数量,优化集团客户管理秩序。三是提升集团管理层级并强化联动。商业银行要对集团客户确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层级,保障整体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原则上,集团客户管理行应为集团成员企业所在地行的共同上级行,以便最全面的获得经营信息,分析潜在风险,确定整体合作方案;对于整体用信金额不大的集团,集团客户管理行可以为总部所在地分行。子公司所在地分行要参与了解集团整体经营情况,分析辖外关联公司对辖内子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子公司与总部往来资金密集、关联销售占比较大的集团,要建立集团管理行和子公司所在地行之间的信用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对其信贷业务收益和风险承担责任。

(二)持续扎实做好集团客户调查分析。一是实地查验集团客户实际经营情况。定期到集团客户总部及成员企业,现场查看生产经营、财务、融资、担保等情况,尤其要关注成员企业之间是否有通过关联往来粉饰实际情况的现象。要实地查看企业办公经营场所与生产车间,与企业管理层座谈,查验企业订单、水电费发票、入库单、出库单等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考核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和达产率情况。二是认真查验集团客户资产真实性。第一,查看企业出资方式、期限、金额是否符合约定,核查出资的真实性。对于股权关系复杂、交叉持股集团客户,尤其是集团实际为某一个或几个自然人出资设立的多个公司,要综合分析股东对其所有持股公司是否具备出资能力,是否存在挪动子公司资金用于关联公司股权投资,是否存在挪用权益资金给关联公司使用的情况。第二,定期查看企业报表与资金流向,关注应收款、应付款科目(特别是与股东、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进一步核实和确定资金去向,判断是否存在抽逃、挪用资金的行为。三是查验财务报表真实性。重点把握集团客户“粉饰行为”发生频率较高的账户与科目,对企业多期报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行业标杆或相似同业进行横向比较查找异常变化。关注报表数据与企业经营模式是否相符,如企业经营模式与其应收应付款项、账期是否相符,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量等科目数据与企业历史订单情况、商品市值情况、账户交易情况是否相符,企业是否随意调整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和估算方法,以达到虚增资产、操纵成本、虚增利润的目的。四是监测关联担保情况。关联担保包括集团内关联担保、非关联企业行内信用形成的互保、行内行外信用形成的互保,以及多个客户形成的闭合担保圈。发现保证担保能力弱化时,要及时增加担保或压降用信。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3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信用风险  管理机制  规辟风险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日益蓬勃,以及贸易品种、贸易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对外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中国作为全球最的贸易体之一,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家风险、市场风险、环境奉献,本文主要谈谈信用风险以及防范。

        1 我国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种类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出口企业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后,由于客户无视商业信用,对到期的债务不予落实的支付结算过程中。商业信用的产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加强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出口贸易管理的核心之一。我国外贸客户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

        1.1 坏账率高,账款拖欠时间长。我国的坏账率及平均账款拖欠时间都远远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据统计,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在5%以上,每年无法按时收回的账款达上百亿美元,而欧美企业平均坏账率约为0.25%-5%。这反映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远远高于欧美企业。如果能将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平均坏账率降低到1%,那么每年至少能为出口企业减少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损失。

        1.2 时常面对不良商人的欺诈。大部分涉嫌欺诈的外国公司,都是在利用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外贸业务过程操作不规范“钻空子”。这种贸易中欺诈的案例屡见不鲜。

        1.3 结算环节的信用风险问题。在贸易结算环节也存在着大量的信用风险。根据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近两年来,信用证结汇的外贸业务由过去总额的60%下降至30%左右,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种结算方式的风险也在加大。取而代之的是“汇付”及“托收”结算方式的增加。

        2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从事外销活动时,形成信用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 国际因素 一国的宏观环境对从事涉外经销活动的企业至关重要, 其直接影响着外贸信用的走向,具体表现为:①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如政府更替、战乱,对外贸易政策变动等等。②经济形势的恶化,如经济滑坡、消费需求下降、金融危机、汇率变动等等均会增加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③信用欺诈司法约束的不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未制定反信用欺诈的法律,有些发展中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在贸易方有理有据的追收货款的过程中,实行法律歧视或无理拖延,助长了信用欺诈者的气焰,增加了对外贸易信用风险发生时的国际救济难度。

        2.2 国内因素 就国内而言,形成对外贸易高信用风险的原因有:

        2.2.1 外贸体制不合理。我国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属性始终没有得到普遍实现,许多生产企业产品的进出口都是通过外贸代理来实现的,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的可能性。只有当国内市场疲软时才注重出口。在申报成功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后,往往又因缺乏对外经营经验,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对贸易管理法规和外贸合同单证不了解,而在外销活动中屡屡受挫,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

        2.2.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

        2.2.3 国内企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目光短浅,一旦某个行业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造成企业间打价格战,恶性竞争。一些企业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被迫冒险采用d/a、d/p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甚至降低商品质量,导致风险急剧增加。

        3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客户资信管理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因为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地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其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所有往来客户逐一建立档案,设基本资料和往来资料两部分。基本资料反映客户的整体实力。包括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往来资料则反映与客户的交易记录及内部评价,包括与客户的交易时间、金额、付款情况等。根据客户的付款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给予客户不同的信用额度。对资信好的客户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信用额度也可放大,而对资信差的客户可拒绝与其交易,或采用谨慎、严格控制的交易方式,力争规避收汇风险。对客户的档案管理应采用动态更新管理制,及时载入新的信息,以防对老客户的信用掉以轻心。

        3.2 提高信用分析能力 客户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企业实施对客户的信用分析,能使企业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取最大利益,又能将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加强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外部信用风险,帮助企业寻找、选择信誉良好、竞争力更强的客户。帮助企业估测客户发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外贸客户;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urther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rade export, the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manage the debt which creates defective to fall behind and so on questions to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develop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characteristic, then analyzes its origin, then guards against the customer credit risks from the new angle of view for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 word: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risk management;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前言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WWw.133229.COM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5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客户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 “外包”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6篇

关键词:外贸客户;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urther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rade export, the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manage the debt which creates defective to fall behind and so on questions to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develop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characteristic, then analyzes its origin, then guards against the customer credit risks from the new angle of view for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 word: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Risk management;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前言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7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客户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 “外包”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www.lw881.com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

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8篇

关键词:外贸客户;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urther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rade export, the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manage the debt which creates defective to fall behind and so on questions to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develop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characteristic, then analyzes its origin, then guards against the customer credit risks from the new angle of view for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 word: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Risk management;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前言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第9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一、信用资料收集

(一)尽职调查内容

企业应在交易开始前完成交易对象的信用尽职调查工作。尽职调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信息,包括客户名称、地址、企业性质、股东构成、设立时间、注册资本(实缴和认缴)等;财务信息,包括过去三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交易信息,包括以往交易履约的情况、是否诚信履约;合规信息,包括否存在重大纠纷、是否被列入被执行失信人、是否收到行政处罚等。

(二)信用信息搜集方式

客户信息查询,国内客户可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香港地区可使用公司注册处综合信息系统;美国地区可使用WyskB2BHub等进行查询。客户资质及信用信息查询,一般可在信用中国和各省市信用网查询,特殊业务资质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资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中国电子口岸查询系统等进行查询。资产类信息查询主要分为不动产和知识产权类信息查询。不动产类信息可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市场网”、各地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知识产权类信息可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等进行查询。涉诉资产查询主要在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和各省级高院网站等进行查询。上市公司信息查询主要在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进行查询。

二、信用风险评估

(一)信用风险评估内容

企业应对新增交易对象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对已有交易对象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交易对象的基本信息,交易对象财务及运营情况,交易对象既往合同履行情况,交易对象合规运营情况,其他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包括是否被法院冻结等。

(二)评估方法

评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财务指标评估,采用财务指标对客户评估,可以量化客户的信用状况,但将客户的财务报表作为衡量信用状况的唯一标准,未考虑其他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且中小客户获取其财务信息比较困难;另一种是综合指标评估,该评估综合考虑客户付款情况、偿债能力、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等方面,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决策。通常企业应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方式。

(三)信用等级

客户数量庞大且构成复杂的企业应采用分类法,即按照客户的公司规模、交易额、付款情况和业务发展潜力等指标综合评定,将所有客户分成重要客户、优质客户、关注客户和非授信客户四种,并采用不同的信用评定标准进行分类管理。重要客户是指公司规模较大,业务量多,忠诚度较高,与公司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的客户。这类客户信用风险较低,但由于采购量大,交易金额大,需要重点监控跟踪,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货款及时回收。优质客户是指公司规模一般,业务量稳定但采购金额不大,付款情况良好,能准时付款的客户。这类客户信用风险很低,信用审核和动态监控的工作量较小。关注客户是指交易数量较多,应收账款规模较大,需要关注和提示付款的客户。这类客户信用风险较高,信用部门必须及时跟踪应收账款付款情况,注意收集客户资料,如发现有异常现象及时采取行动。非授信客户是指公司规模很小、偶发性交易或者曾经出现恶意拖欠的客户。这类客户的资金结算必须严格按照交易对象进行审查,资金支付方式应采用预付款、保证金、保函、信用证、信用保险等足够保证资金安全的方式进行。

三、信用额度管理

信用风险评估结果是确定交易对象授信额度的前提,原则上授信额度与信用风险成反比。具体交易中,企业应在合同审核过程中增加交易对象信用审查的要求,原则上未做信用审查不得与其开展授信业务。对于客户存在如下情况之一的,原则上不应给予授信额度:成立期间小于3年;合作期间小于1年;在最近2年合作过程中存在严重违约;最近2年内存在责令停业、整改情况;最近3年内发生重大法律纠纷导致经营情况恶化;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净资产过低或为负;行业内或专业资信机构对其评价为显著负面;存在明显财务问题,如连续或重大亏损、速动比率过低等;关键信用资料不健全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