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36

茶文化的特征

茶文化的特征第1篇

(一)产生“茶文化”概念和使用“泛化”现象的原因

如果我们对这种“泛化”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不难发现它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文化”与“文化研究”概念本身具有宽泛、开放和综合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不断地进行着界定“文化”概念的努力,然而,至今仍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未能取得一致共识。有关“文化”概念的不同认识和定义,众说不一,时有新见,其概念、范畴、理论、方法都处于不断认识、探索、建构、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尚不明确、学科地位也尚未真正确立。“文化”及其研究在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上的不确定、不成熟,必然会给从属于文化领域的“茶文化”概念界定和深入研究带来困惑和困难。二是茶文化自身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局限性。至今为止,有关茶文化的史料整理、理论研究、实践总结等学术成果大量涌现,茶文化学学科构建的重要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开办了茶文化专业,都是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无需讳言的是,目前的茶文化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历史的追寻多,现实的关注少;概述的通论多,深入的阐述少;空泛的谈论多,精辟的创见少;事项的研究多,理论的建构少;内容的传承多,方法的创新少;局部的进展多,整体的推进少;业内的研讨多,跨界的交流少,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支撑茶文化整体研究的理论基础,不足以成为引领茶文化整体发展的理论先导。三是迅猛发展的茶文化实践远远领先于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深化提高;另一方面,在当今的茶文化领域,实践的迅猛推进既大步而又踉跄地超速于理论研究的进程,也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理论则更有可能成为行动的阻碍。因此,思想观念和理论认识上的合理性创新发展,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必需面对的急迫任务。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来复兴、引导、推动、深化茶文化发展,从而达到振兴茶产业的根本目的。四是茶文化所具有的“跨界融合”特征所致。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二)“茶文化”概念和使用“泛化”现象之我见

笔者认为,对“茶文化”概念界定和使用中出现的“泛化”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加以认识: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泛化”现象确实给茶文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存在“茶文化”界定不清晰、认识不到位、方向不确定、目标不准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茶文化工作者关注范围太广、涉及领域太多、战线拉得太长、开展项目太杂,不能集中力量和优势办大事,一定程度上产生“低、小、散、弱”、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状况,发展速度、发展品质、发展效果都有可能受到制约。尤其是极不利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茶文化核心竞争力”,在与茶界内其他行业部门、茶界外其他文化行业部门的竞争中,难以扬长避短、脱颖而出、居于领先地位和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种“泛化”现象的内在成因中,蕴涵着茶文化不同于其他一些静态文化、纯理性文化、纯精神文化的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也正是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得以创新发展的内在优势之所在。与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国画、油画、雕塑等传统经典艺术不同,茶文化具有与其物质文化形态紧密相连的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茶文化的实践性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它来自于物化形态的茶叶,并以之为唯一性的基础;它与社会大众的品茗行为紧密相连,并以之为活动的载体;它需要通过冲泡、茶艺等技术、技艺的辅助,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正是这种极强的实践性,使得茶文化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现实人生密切关联,从而获得同样强烈的时代性。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科技、资本、信息、网络交融共进的高新科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社会里,漫溢于社会和生活各个层面的茶文化,必然地会与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等等最为鲜明的时代元素、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它们遭遇碰撞、交会融合,呈现出调适、互动、包容、分化、裂变、扬弃、更新等等多元态势,正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这样一种与实践、与时代紧密相连、动态发展着的文化,我们绝对不可以简单地、刻板地以单一的学科范式将其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并因此枯竭了它来自本体本质特征和社会实践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关于茶文化跨界融合特征的分析论证

关于茶文化的特征,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深入探讨,提出许多见解。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茶文化在整体上具有“综合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还有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及播布性”①、具有“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表现形式的民族性、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也有学者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了分析论述,指出其具有“入世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②等等,此处不作一一列举。以上这些茶文化特性或特征的提炼,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但提法虽异,却都各有道理。笔者在此不拟对各种提法的妥帖与否作分析评论,只从前述茶文化之“泛化”现象中,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分析,提出前人尚未论及的茶文化“跨界融合”的特征,并将其视为茶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此处所谓之融合,是指茶文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具有的与相关学科、不同文化形式以及一些具体事项、行业、产业等高度融合的内在属性。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角度:一是从本质上来看,茶文化是多种文化、艺术、产业等交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比如,茶文化中,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各种社会阶层文化的融合、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等等。二是从途径上来看,茶文化的融合特征通过具体途径得以实现。或者是与某一领域的直接融合,比如茶文化与歌舞艺术的融合;或者是作为平台或载体,促进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比如以茶文化为表现题材或消费需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融为一体,即促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发展,也培育了书画交易市场。下面,对茶文化的融合特征,作一些具体论述。

(一)茶文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的故乡”。茶文化的产生,基于茶的物质形态之上,没有茶的种植、采摘、加工、贸易和消费,就没有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茶自身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范畴,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可视之为“皮”;茶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是茶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视之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茶文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二)茶文化是社会各阶层文化创造的融合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不只是精英文化的专宠,也不只是大众文化的喜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词茶”二语,十分生动地概括了茶文化形成于传统文化中的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文化创造之间的融合。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高僧大德、大众百姓,当今社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无不与茶文化有密切的接触和多方面的贡献。举例而言,宋徽宗赵佶十分喜爱茶叶,常和群臣“斗茶”,他曾撰有《大观茶论》,其中写有“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之句,可谓是对茶道精神的深刻体会和提炼。清乾隆皇帝曾写有众多咏茶诗篇,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位,他多次巡游江南,册封御茶,推动了名茶的发展。东晋、南朝时,玄学盛行,江南士人好清谈之风,他们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以茶为伴,品茗畅谈,追寻玄远之境,抒发奇思妙想,在日常的茶饮中注入了精神的寄托和阐发。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融儒家思想、佛道境界、歌、舞、琴、棋、书、画、月、泉、水、器等于茶道之中,对推动茶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茶文化与佛、道教两教,均有深切的渊源。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在道家看来,茶可助炼“内丹”,具有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之功,是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禅门之中,不乏与茶有关的公案和活动,比如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至今已办六届的世界禅茶大会、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茶文化与人间生活紧密相关,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是茶文化最基本和最中坚的创造者,不论是与茶有关的乡风民俗,还是表现思想情感的茶歌茶舞,大多出自民间社会的创造。以陕西西安为例,此地早在唐代长安就出现了专卖茶水的茶肆。唐人封演在他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即记曰:京城长安开有多家“茗铺”售卖茶水。这种现象至今如是,茶馆遍布城乡,品茶之外,还有挂画、插花、说书、唱戏等活动,成为市民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茶客们在此提神醒脑、消闲遣兴、交流信息、收听新闻、洽谈生意。有的坐茶馆不是为了饮茶解渴,而是为了听评书艺人说书或听曲艺演唱,这叫“吃书茶”。有的在茶馆调解民事纠纷,一边饮茶,一边述说事实经过、讲清各自的道理,由调解人评理。调解人作出仲裁后,茶钱全由输理的一方支付,这叫“吃讲茶”。人们以茶馆为平台、以饮茶为媒介,发展出茶礼、茶俗、茶曲艺、茶歌舞等等茶文化事项。浙江音乐家周大风创作,蜚声中外、受到总理重视喜爱和亲自关注的《采茶舞曲》,就来自于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的我国民间歌舞体裁和浙江泰顺茶农的劳动实践,是国家领导人、艺术家与茶农共同创造、推进茶文化发展的典范之作。

(三)茶文化是我国经典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成就光辉灿烂。其中,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青瓷、园林等等,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世界性影响的独特创造,它们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且以诗文、书画为例,看一看他们之间的会通与融合。以诗文论,唐代诗人卢仝有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至今仍是推崇茶叶的最好文字;北宋苏轼有“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诗句(《汲江煎茶》),写尽诗人在月明之夜用瓢汲取江水烹茶的情趣;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有《中冷泉记》,极写茶人对泡茶之泉水的讲究。以书法论,著名的茶帖有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宋蔡襄《精茶帖》、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等,均为名家名帖。以绘画论,著名的茶画有唐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元赵孟頫的《斗茶图》、元钱选的《卢仝煮茶图》、明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明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等,可谓多至不可胜数。这些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以茶文化为题材,赋予了茶文化以文心、诗性、画意、才情、意趣、风骨、神韵,将它升华到一个品质非凡的审美境界。同时,这些艺术形式也凭借着茶文化的承载,生发出各自蓬勃的生机,产生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正因为有了如此和谐的交相辉映,我们今天方才拥有了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华美多姿的茶文化传统。

(四)茶文化是相关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

在中国,茶叶是一个重要产业。在清代,茶叶关税收进对清政府的财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贡献极大。根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817-1833年间,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占出口总货值的60%左右。鸦片战争后,直至19世纪中后期,茶叶一直是中国占第一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值在有些年份甚至占中国总出口值的80%以上。在19世纪,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所换得的外汇52.7%来自茶叶;全部进口商品所需的外汇51%靠茶叶支付。即使在英国对华大量输进鸦片后,中国茶叶出口的上风仍可以使中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基本能弥补因鸦片进口而造成的大量白银外流。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进总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清政府从茶叶贸易中得到了巨大收益。①“2008年以后,我国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茶叶产量330万到350万吨,中国占130多万吨。”②巨大的茶叶经济支撑起了茶文化的发展,并使它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历史上的茶文化在文人雅集、茶馆茶点、歌舞表演、民俗传承等等活动中发展,其中不乏市场运作、产业经营的因素和成分,形成了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市场环境里互为依托、支撑发展的局面。在今天文化发展观念日益更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受到高度重视的时代氛围里,茶文化跨界融合的特征天然地符合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开放融合特征,具有产业化运作的先天基础。我国“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这些文化产业门类,都与茶文化有可相对接之处。文化部2012年2月23日《“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只要我们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运作,一定能在茶文化的平台上,在“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方面,走出富有实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五)茶文化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融合的桥梁和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茶文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形象和理念,也与世界人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精神相融合。如杭州的径山寺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早在南宋时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到径山寺学佛取经,学成后将径山寺种茶技术、制茶技术、茶宴礼仪和茶具一起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日本“茶道”;日僧圆尔辨圆修行回国后,开创了多处名寺,并依据带回的《禅苑清规》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包括严格的茶礼;日僧荣西在深研了陆羽《茶经》后,写作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茶道逐渐在日本上流社会风靡,并最终普及日本全国。在当今,2003年11月,在法国茶文化协会和法国里昂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茶文化节”期间,茶艺表演在市政厅举行,300多位政府官员和文化名人到场观看中国茶艺表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文化既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三、基于跨界融合特征之上的茶文化当代核心理念探讨

(一)关于茶文化概念、内涵的简要界定

目前关于茶文化概念及其内涵的定义,主要有“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①和统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两种观点②,分别代表了茶文化概念界定中狭义与广义的两个范围、两种认识。陈文华从一般的“文化”概念入手,梳理出了茶文化内涵所应包括的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四个层次。他认为,茶文化学应该结合“物质文明”,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③笔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论,结合前文所论之茶文化跨界融合特征,将茶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具体展开为以下几个部分:(1)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即指由茶而生的哲学、伦理、宗教层面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如茶道精神等内容。(2)茶文化的主体部分,即指由茶而生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民风、习俗、礼节、茶艺、文学、艺术、工艺如茶歌舞等内容。(3)茶文化的相关部分,即指茶文化在市场经济层面的运作、活动、业态如茶文化园区、茶文化节会、茶文化博览展示、茶文化旅游等内容。(4)茶文化的理论研究部分,即指专家学者对茶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科建设活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茶文化的概念定义和内涵界定上,一方面,应该明确地把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茶文化概念和内涵的主要部分,这是茶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跨界融合的本质特征,将市场与产业运作方面的相关内容也需适当考虑在内,避免过于机械地将其局限于精神文化或文化学科范畴之内的认识和做法,综合把握,统筹发展。

(二)“清”“敬”“和”“美”:对茶文化当代核心理念的感悟和认识

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她的跨界融合特征,使她既与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艺术相互交融,更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她历经陶炼而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升华出极具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陆羽的“精行俭德”、庄晚芳的“廉美和敬”、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理”“融”“静”“正”“真”等等,都是有关茶文化精神实质或称茶道精神的深刻阐述。生生不息的传承弘扬和与时俱进的开新造大,是文化传统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茶文化的历久弥新,其因也在于此。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继承优秀的茶文化传统,赋予其适应时展所需的新鲜元素和发展动力,是茶文化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和理应承担的责任。为此,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现实状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结合茶道精神、茶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在此提出“清”、“敬”、“和”、“美”的茶文化当代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所谓“清”,是指与茶叶、茶饮相关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与情操修养有关的清心、清静、清纯、清净、清平、清雅、清逸、清高,与从政为官相关的清白、清风、清正、清廉、清官、清誉。“清”是茶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基本品质的充分体现,一个“清”字,可以涵盖以往学者曾有提出的“德”“俭”“廉”“正”“静”“真”等多种内涵。所谓“敬”,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关系;是指人对自然、对规律和对历史、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是指人所应该具有的尊老爱幼的敬爱之情。一个“敬”字所体现的,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所谓“和”,是指基于茶文化“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茶饮、茶品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和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物质享受,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规矩守则;从落到实处的角度来看,“精行俭德”、“廉美和敬”,大都关乎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社会往的尺度,大都是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来。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个人修身养性,更讲究的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一个“和”字所体现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会运行之道。所谓“美”,既指茶叶的色香味形、茶园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满、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一个“美”字,是茶文化追求的最高愿景,是茶、人、社会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

茶文化的特征第2篇

关键词:茶艺;审美特征;茶文化

TS971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茶艺概述

1.茶艺的含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p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2.茶艺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 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二、茶艺的审美特征

1.茶艺审美的形态特征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2.茶艺审美的精神特征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3.茶艺审美的地域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4. 茶艺审美的时代特征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 《茶经》中,饮茶器具以 “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 “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 “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三、展示茶艺审美特征的方式

1.根据现代审美发展寻找茶艺之美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2.进行茶艺审美宣传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l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胥 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 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6]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茶文化的特征第3篇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茶文化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茶文化的特征第5篇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茶文化;共性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1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

1.1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1.1.1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1.1.2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1.1.3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1.2体育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2.1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1.2.2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1.2.3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茶文化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档案资源建设;少数民族;探索;创新

少数民族档案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档案资源。近年来,在建设“两强一堡”的大背景下,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各民族历史记忆,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品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云南省档案部门全力开展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在“七彩云南”美丽画卷挥洒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1.1 初步探索与实践

1.1.1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打造云南民族档案品牌。2010年,国家档案局批准云南作为全国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云南省档案局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开创少数民族档案工作新局面。即大力开展全省2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档案收(征)集工作,对于反映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尤其是15个特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档案进行抢救性收集和征集,将各个民族的天文地理、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婚姻习俗、音乐歌舞、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征集进馆,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特藏库和专门数据库,实现打造云南民族档案文化品牌的新目标。目前,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已取得切实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数据库[1]。省档案馆在汇总、整理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又联合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怒江等州市组织征集独龙族、基诺族档案,形成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兼备的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系统化民族档案资源。

1.1.2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构建云南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云南省档案馆联合省民族学会动员各民族有代表性人物捐赠或有偿转让有价值的档案,共同探索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全省档案部门紧密结合民生,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纳入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范围,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完成对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族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充分体现民族性、群众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覆盖人民群众、富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1.1.3 建立普洱茶档案,传承云南民族茶文化。茶文化是云南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云南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和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展品牌普洱茶建档工作,通过征集和筛选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知名品牌,共征集普洱茶实物档案210件。采取永久收藏并结合展览的方式,编制唯一档号,设立专门库房,初步建立品牌普洱茶实物档案资源库,永久收藏及展览品牌普洱茶产品,全面记录和展示云南省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文化[2]。西双版纳州档案局通过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建档、档案查阅补齐,征集实物、音像和照片,建立古茶树分布图表和登记册等专题档案,全面记录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现状,积极探索对古茶树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实行长效档案化管理模式[3]。普洱市档案局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规范鲜叶采摘和原料加工程序、严格进馆收藏标准、开展征集样品理化分析、建立不同载体的普洱茶文化档案和鉴别样品等措施,在全市10个县区开展征集普洱茶区26座古茶山不同茶叶品种及类型的普洱茶实物档案。目前,已征集普洱茶实物档案33个396公斤(132件、924饼),供品鉴的干茶样品33个66公斤;建立照片档案4册269张,光盘2盘[4]。为服务陈年普洱茶的品鉴、价值研究和时效性考证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创新之处

1.2.1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方法。云南省档案馆与省文化厅、文物局联合开展对部级、省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采取个人访谈、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采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记忆,加大资金投入,购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设备,探索少数民族口传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昆明市档案局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及优化利用的工作方法,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档案分类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已征集到反映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节日、服饰的“非遗”声像和图片档案资料1347件,保存全文数字化信息800余卷[5]。

1.2.2 创新档案培训模式。树立“走出去”的思维模式,借助外国智力资源,重点培养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人才。一是充分利用中新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借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在昆明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对档案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6];二是从全省档案部门中选派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学习口述历史采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借鉴国外档案工作的先进经验,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数族群和民间歌谣方面的成功做法,培养一批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专业人才[7],扩大档案部门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原则、方法及路径

2.1 原则

2.1.1 本着优先抢救保护无文字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反映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国家重点档案的原则,结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突出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历史发展轨迹的特点,注重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直观性。

2.1.2 按照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为重点,全面完整地征集记录反映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档案,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新时期档案,建立起一套既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又反映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

2.2 方式方法

2.2.1 采取省档案局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上下协同、落实经费、科学组织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各地、州(市)、县级档案馆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分工协作、分步实施、合力推进;参与相关工作的地区和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深入调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计划。

2.2.2 采用档案收(征)集、影像记录、翻译文献、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和记录散存或散失在社会和民间的反映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民风习俗等情况的重要、珍贵档案资料。

2.2.3 通过对民族文化研究者、代表人物、“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和古稀老人的访谈,采集口述历史,真实记录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全面记录未用或无法用民族文字记载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补充、丰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云南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文化。

2.3 今后的发展思路

2.3.1 重点加强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探索研究,立足区域特征、文化特色和产业特点,积极征集和接收反映特色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风俗制度、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名人、民间艺术、乡土风情、宗教典籍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档案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边屯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最具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

2.3.2 继续推进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紧密结合口述历史采集,按品牌和山系,收集、积累完整的普洱茶产品档案,采集普洱茶口述历史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集古茶树资源档案、普洱茶产品档案和各民族茶文化为一体,反映云南茶产业、茶文化之大成,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兼备的普洱茶档案资源,为古茶树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

2.3.3 着力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把档案资源建设提升到档案文化建设的高度,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服务“两强一堡”建设,实现“档案强省”目标。

2.3.4 着力打造以少数民族档案和茶文化档案为代表独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档案品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树立,保持和扩大云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在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及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A8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蓉.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服务团结发展——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N].中国档案报,2011-5-2(1).

[2]李晓蓉.云南省开展知名品牌普洱茶建档活动[N].中国档案报,2011-6-3(1).

[3]黄凤平.谋划发展,创新奋进,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云南档案事业新局面——在全省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云南档案,2011(2):9.

[4]黄明芬.创新征集思路,彰显茶城特色——普洱茶实物档案征集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档案,2011(3):7.

[5]李蔚.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档案资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征集与管理[J].云南档案,2011(2):17.

[6]杜青.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在昆举办[J].云南档案,2010(8):1.

茶文化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茶叶包装;象征意义;科学技术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与民间艺术紧密相连的,是最原始的艺术思想和最绚丽的艺术语言。其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希冀,折射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善良纯真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民间美术色彩因其耀眼的艺术光芒,一跃成为现代设计行业的潮流元素新宠,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民间美术色彩元素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产品的包装魅力,凸显其精神实质,并逐渐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性载体。

1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

1.1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术色彩也各有不同。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形态各异,其孕育的文化内涵产生的民间美术色彩也是丰富多姿的。每一种地域文化对当地的美术色彩的形成与发展都会有一种潜移默化地渐染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定义了各自的色彩象征意义。例如,白族崇尚白色,视其为美好的象征;哈尼族偏爱黑色,以黑色作为高贵的象征;我们汉族更喜红色,因其蕴含着吉祥安康之意。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同一颜色在不同的地方寓意也有所不同。

1.2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少见,其甚至贯穿着民间美术色彩的始终。所谓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指,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某一色彩时所联想到的某一事物或触发的某种感情,简而言之,某一色彩表达某种特定内容,即该色彩为其象征。例如,蓝色象征着自由,红色象征着热情,黑色象征着端庄,每种颜色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同时,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美术色彩也趋向多元化发展,其被赋予的人文情感更加浓厚,所象征的文化寓意也日益深刻。

1.3独特的装饰审美效果

民间美术色彩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传统审美艺术观的基石。民间美术色彩以艳丽的色彩搭配,展现各民族的风情特色。民间美术色彩在装饰上遵循“在巧不在多”的理念,运用简单的颜色营造出最佳的视觉美感,与极简主义的色彩要求相契合。同时,中国美术色彩也经常以色彩组合的形式被应用到装饰中,不同的美术色彩进行混合搭配,造成一种视觉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总之,无论是民间美术色彩的单色渲染抑或是混色氤氲,都能勾勒出一幅幅韵味十足的色彩效果图。

2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中的误区

2.1茶文化意义过于浅显

五彩斑斓的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地装饰性作用,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设计确实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但是,精美别致的外衣却掩藏不住茶叶包装中茶文化内涵的缺失。现代茶叶包装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已是司空见惯,浮翠流丹的美术色彩对于茶叶包装而言过于浓墨重彩,艳丽多姿的色彩并没有凸显出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浓妆艳抹中反而丧失了茶叶包装的精神内核———茶文化内涵。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过于追崇茶叶包装的色彩意境营造,却没有找到色彩渲染与茶文化烘托间的平衡点,从而导致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被埋没。

2.2没有注入科技元素

我国茶叶包装发展历史悠久,其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技术也是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色彩包装运用的理论体系。因此,现代茶叶包装沿袭的仍是传统茶叶包装的设计模式,没有注入新的活力因素,更遑论科技元素的导入应用。茶叶包装在色彩的甄别选择上沿用的是传统的人工肉眼识别,凭主观感觉去感知,没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颜色识别系统,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辨别与选取工作。此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组合与混色构图中,大多设计师,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软件中的色相色度功能,对茶叶包装的整体色彩进行细化润色处理。

2.3美术色彩搭配不当

民间美术色彩蕴含着深奥的审美哲学,其用色和着色颇为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要求也很高,细微的色度差别就会调和出不同的颜色。我国茶叶包装设计师在运用美术色彩这一元素时,对于色彩的运用颇为浅薄。一方面,设计师在整体的构色过程中,由于其色彩综合知识的缺乏,再加上其不成熟的色彩组合手法,最后只会产生一种粗糙低劣的画面色彩感。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色彩的挑选工作时,所撷取的色彩象征意义与茶文化寓意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产生一种沐猴而冠的既视感,使得茶叶包装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2.4时代潮流元素稀薄

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设计,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看完市场上的茶叶包装,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记住。一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识别度不高,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大部分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处于一种盲目模仿抄袭的境地。例如,绿茶的包装选用绿色来衬托其清新自然之感,然后设计师在进行绿茶包装设计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绿色,最后导致所有的绿茶包装设计出现“远看近看都是绿”的雷同现象,完全没有标识度。二则,茶叶包装设计师缺乏对潮流元素的敏感度,不善于将现代的时尚因子融入到茶叶包装中,使得茶叶包装的设计在色彩调和上略显突兀单调,不能激发大众的时尚消费欲望。

3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展望措施

3.1大力渲染茶文化内涵的深刻意义

目前现代茶叶包装设计陷入了华而不实过度包装的死胡同,大多设计师专注于茶叶包装的精致华美程度,而忽略了作为茶叶包装精髓的茶文化。设计师们被光怪陆离的消费观所引导,沉迷于茶叶包装的外观造型颜色设计,企图用夸张浓烈的民间美术色彩彰显其精妙的设计,殊不知丢失了灵魂的茶叶包装撑不起这样华美的外袍。因此,设计师应该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重新定位,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将精深奥妙的茶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运用民间美术色彩阐述出来。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找到茶文化意义与美术色彩间的平衡点,通过斑驳的色彩渲染出茶叶包装中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3.2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倘若现代茶叶包装想在优胜劣汰的茶叶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则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首先,设计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茶叶包装行业里的所有新资讯新科技,然后第一时间内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之中,利用科技手段分析茶叶的不同属性,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与之相吻合的色彩寓意,最后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整体的茶叶包装规划设计。与此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主动地走进科学,积极与科学家交流沟通,尽可能地将科技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的设计每一环节,从而推动茶叶包装的科技化进程,全面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3.3加强对色彩的调控运用能力

虽然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但是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装饰性作用却不容小觑,其是表现茶叶包装茶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应该首先从民间美术色彩的理论体系着手,逐一研究色彩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扫清其美术色彩领域的盲点,重筑色彩理论框架,夯实美术色彩知识的基石。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加强其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从整体进行构色,不同的茶叶品种所展现的茶叶特色也不一样,其茶叶包装的用色要求也因此有所不同。所以,设计师要因茶制宜,对茶叶包装进行细化的分层设计。

3.4融合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元素

只有紧跟时尚才能赢得市场。茶叶包装的设计也应该立足市场,紧随潮流,打破常规,将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能凸显茶文化内涵又能满足大众时尚口味的茶叶包装设计。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充分发扬自主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敢于以新的色彩构图对茶叶包装进行不同风格的定位设计。例如,一改绿茶包装配绿色,红茶包装配红色的传统,尝试用红色点缀绿茶,用绿色来装饰红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另外,茶叶包装设计师也应该留心关注时尚界的流行元素,不仅将流行色系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而且也将潮流元素融入其中。双管齐下,促进茶叶包装向现代潮流化发展。

4结语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中的运用,是茶叶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二者结合,不仅能提升茶叶包装的艺术性,也能促进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但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已成为阻碍茶叶包装跻身包装行业前列的瓶颈问题,而如何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象征寓意与情感意义来展现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是值得设计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山东师范大学,2004(10):20-22.

[2]朱镇涛.论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1.

[3]彭懋耘.中国传统色彩审美及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

茶文化的特征第8篇

关键词:茶;茶文化;国饮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36-02

一、茶为国饮地位确立的必然性

长久以来,在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上,茶以其特有的实用性,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发展。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茶在食用、治病、解渴与养性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造精神生活方面,茶又与道德的建设相联系。其养性育德,以及淡泊人生的内涵,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温和,更融洽。至于在平民百姓的日常居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是粗茶淡饭,茶亦是必需品。有古书载证:

“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①。(《梦粱录》吴自牧)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旧唐书・李珏传》)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议茶法》)

“傍时侵俗……以为比屋之饮”(陆羽《茶经》)

“按此古人亦饮茶耳, 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氏闻见记》)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之所以能传载数千年,与茶公认的保健功能是分不开的。饮茶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之功效,同时,也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亦能增加营养,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无论是在中医,还是在西医,抑或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茶都具有重要作业。由于茶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具有的特殊功效,所以也有专家提出:“茶乃万病之药”,茶又是“万药之本”(唐代著名药学家陈藏器),这已为数千年的生活实践及现代医学所证明。

不仅如此,茶的功效与作用在精神和道德领域范畴内也有重要发挥。在“茶人精神”的激励之下,茶更赋予人们“淡泊、节俭、廉洁、朴素”等人格思想,并与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思想交融汇聚,是一种“绿色和平饮料”。所以,饮茶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②文人雅士所追求清雅的人品修养与情趣,便不可无茶,又欲赏茶入禅体道,便更不可无茶。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而言,人们注重世俗生活的感受,亲友欢聚一堂时,”把茶话桑麻“,说笑时清茶一杯,谦恭礼让,气氛融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大多以茶作主食,在烹煮的茶汤中加奶、加盐,茶点及油米面肉等制品。饮茶既可充饥、御寒、止渴、消食解腻、强身健体,也可助于联络感情、协商事务等③。

茶文化的发展史说明:正如需求层次的理论,茶文化总是先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再满足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其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茶以其特有的个性,兼容雅俗,汇入生活,不啻为国饮。

二、 “贡茶”为契机:雅文化的符号象征地位的确立

茶作为一个全新物种而被人类发现利用,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属于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件,其外在实用性和内在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发掘出来。茶从最初被作为解渴降温及药用保健功能的饮品,逐渐发展成具有美学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是一场由外而内的提升蜕变。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研究人类文化与象征主义作品时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没有象征行为就根本不会有社会关系”。茶文化,作为雅文化的一种,属于中国文化领域里的有机构成,在传承过程中,它被赋予了意义非凡的雅文化符号价值及象征意义,就此具有了符号意义,正是这种特殊的符号意义,使其成为国饮。发掘茶文化的“国”字内涵,不单对我国茶文化的丰富性研究有着拓宽思路、开阔眼界的意义,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实探索也具有重大发展。

玛丽・道格拉斯指出,物质的消费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学意义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更是社会沟通、认同塑造、互惠仪式和关系建立与维系的行为④。茶,作为一种兼容雅俗的日常生活物品,其消费方式正是彰显其身份特征及文化涵养,是进行认同塑造、社会沟通、互惠仪式关系建立和维系的一种绝佳表现方式。自唐代以来,中国的茶道流派逐渐分化成了贵族、雅士等4种。而贵族茶道又由贡茶演化而来⑤。

中国贡茶,在茶文化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契机和助推力。从某种意义来上说,它是中国茶文化的主导部分。倘若没有贡茶,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便不完整;没有贡茶的发生和发展,茶文化也很难转向雅化的发展从而登上大雅之堂。

一旦成为贡品,它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上层阶级圈子享用的殊荣,饮茶不仅讲究品饮的精美化与技艺化,而且更赋予了其一定的道德内涵。且与民间的“习俗”相互交流沟通,使饮茶在文化意义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雅文化这一精神内核,给中国繁荣的茶文化添上了一笔艳丽色彩。

贡茶的发生和发展,在社会精神层面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同样对于贡茶所凸显的有关社会生活方面情况,照例也成为了题材。在提倡文治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及文学艺术创作水平,而饮茶活动一旦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时,茶所特有的那股高雅、清逸的情趣,必然会引发了他们广泛的创作才情。创作者们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中人,生活在社会上层,在茶文化的传播发展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影响深远。这些,都是茶走向雅化极为重要的内容和表现。

贡茶也不是一个自下而上、从俗到雅的单方面提升过程,而是一个经由雅俗,上下彼此互通交流的良性循环系统。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的宣传刺激了民间制茶工艺的发展,而制茶业的兴盛又促使了茶文化的交流沟通。

三、茶的海外传播:中国符号象征地位的确立

如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美国的星巴克咖啡,苏格拉的芝华士威士忌,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儒家格调与恬淡的处世哲学。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过: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海所起的作用相当,凝聚了高度发达的文明。⑥茶以其深刻的内涵,融入生活,成为国饮。长久以来,在对外传播中,茶承载了一个国家政治开明、国力兴盛、文化先进的符号意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就其精神实质来看, 它既包括了儒家的内省、亲和、温润,又包含佛家的禅悟、清静、空灵;同时又兼有道家的养生、自然与无为。“文化成就只有当它能代代相传并能逐渐成为所有人们群体的集体财富时才能发生积极作用。”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人际交往里的桥梁和枢纽, 无论是平凡人的走访交谈, 还是国际交流里的会见元首, 接访贵宾, 茶都充当了重要的信使角色。各式茶礼文化中所蕴含的俭、清、和、静的人生观, 都反映中华民族倡导的一种处世哲学。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创造,是中国雅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朵盛开的奇葩,最终以其丰富的内容、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完美的形式、和巨大的影响力, 渗透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象征并得以在海外传播。

四、结论

茶以其药用、食用价值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时展,茶逐步转化为具有特定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象征,进而列为国饮,这个过程的变化折射出茶之所以称为国饮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实质,而贡茶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寓意提升,从而上升到作为一种雅文化的符号象征,最后承载了这些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完成其对外传播交流任务。由此可见,茶为国饮,有其必然的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更是当之无愧。

注释:

①刘坤,赵宗乙.中国古代民俗经典名著解读二(梦粱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5.

②茶为国饮 当之无愧.浙江政报.2004年10月

③柳海燕.上午咖啡下午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169-172,197-204.

④方亭,单晓颖.都市房奴的心灵漂泊与身份认同――《蜗居》受众深层心理研究[J].当代传播,2011(03).

⑤刘辉.中国茶道的四大流派[J].餐饮世界,2008(04).

⑥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37.

参考文献:

[1]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2]李松杰,李兴华,刘红娜.基于符号学的茶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1(10).

茶文化的特征第9篇

为了全面地继承和弘扬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增强我州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加快大理茶产业的发展。经协商,由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理文化》杂志社联合举办“下关沱茶杯”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征文内容主要是有关大理茶叶生产和茶产业发展的文章和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对大理原生茶种的调查研究;茶叶产区的自然地理,风土民情;各民族独特的饮茶习俗;各地茶商的发展史,产销渠道;堆店、茶行的历史状况及文物遗存;马帮、马店、驿道的调查报告;有关茶叶和茶马古道的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近现代我州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现状等。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抓住一点,史料充足,说深说透。文体要求主要是调查报告、采访手记、知情人访谈录、亲闻亲见亲历者回忆录、收集整理的民间口碑传说歌谣等。同时也征集有关茶叶生产和贸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历史照片,或文物、实物、图片等等。此类资料不参加评奖,由公司进行有偿征集。

二、本次征文设置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等次。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15名。一等奖每名奖金1000元,二奖800元,三等奖500元,优秀奖100元。获奖作品将编印成书,正式出版,稿酬另计。

三、评委会由主办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应征文稿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普及价值及其资料的珍贵性进行公开公正的评选。

四、征文时间由2006年6月15日起至9月15日截止。来稿交(寄大理市下关幸福路11号)大理州文联《大理文化》杂志社杨义华收,邮编:671000,电话:2137895,。

希望我州各族各界有识之士、知情人踊跃参与此次“下关沱茶杯”有奖征文活动,为弘扬优秀的大理茶文化,并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