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与茶艺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4 11:13:43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第1篇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逐渐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促使人们的生活品昧、精神层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喧嚣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人们疲惫的身心渴望获得缓解,体验一份宁静致远、顺其自然的情怀,体现茶文化的茶艺馆应运而生。悠悠琴声入耳,缓缓斟茶,细细品茗,使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茶文化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热爱饮荼,茶文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有千秋。在中国,茶文化则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文化底蕴与礼仪文明。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喧嚣与尘世渐渐模糊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渴望身体与精神得到放松,体验种顺其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此时约上三五好友或是独自前往一个清静的地方,听琴品茗,欣赏诗书文化,放松身心于茶艺馆的环境中,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承载者,深深渗透在茶艺馆空间设计的各个方面,茶艺馆的空间氛围营造又反映出茶文化在中国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茶艺馆的设计中,了解茶文化、反映茶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礼仪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因地方与民族的不同,饮茶文化也稍有差异。汉族相比其他民族茶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在日常交往中,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地方茶文化中北京人喜欢用大碗饮茶,广州人喜好喝早茶。因此,茶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但反映出的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仪的继承和发扬。

茶艺馆的分类

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与调查研究,可以将茶艺馆分为仿古式茶艺馆、园林式茶艺馆、现代式茶艺馆、主题型茶艺馆和综合型茶艺馆。

1.仿古式茶艺馆

仿古式茶艺馆遵循古代传统习俗,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内在涵义,并以现代的方式演绎出来,为消费者呈现不管是环境、服装、茶具、装饰还是语言、表演等方面,全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服务。

2.园林式茶艺馆

园林茶艺馆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建立于相对较开敞的场所,一般依山傍水而建,多用于景区等开阔地带。园林式荼艺馆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大体都崇尚清新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相比室内的品茗场所来说更使人获得宁静致远、心旷神怡的效果。因它在选址、环境等因素要求高,所以数量相对较少。

3.现代式茶艺馆

现代式茶艺馆多紧跟时展潮流,因经营者的不同兴趣、审美建立形式多样的品茗场所。在现代茶艺馆的设计中,最多见的是家居厅堂式结构。现代式茶艺馆的设计各具特色,有传统的拱形门、中式传统镂空屏风,也有现代筒约的回廊造型;有彰显华丽的室内传统装饰,还有体现高档气质的陈设壁柜。现代茶艺馆多与时代融合,对人们的需求的满足也逐步完善,注重开发茶艺的研究,力求为顾客提供质高价优的选择。

4.主题型茶艺馆

主题型茶艺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为蓝本,将文化的主题渗入到品茗场所中,渲染茶艺馆的文化氛围,是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主题型茶艺馆多以乡土民俗、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辅以茶艺的表演与展卖,丰富茶艺馆在我国的形式结构,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

5.综合性茶艺馆

综合型茶艺馆为满足顾客的个体需求,追求人性化的经营方式,以茶艺为基础,还添置自助餐、咖啡、棋牌、住宿等服务内容,顾客至上。

茶艺馆的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显现与变迁中,需要一些固定场所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承载茶文化的茶艺馆应运而生。茶艺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在中国,茶艺馆随着社会发展,其功能和文化内涵也在逐步完善与传播。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经过漫长的萌芽期与形成期,终于进入发展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馆的规模、类型、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中。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当代茶艺空间的设计中既要体现传统的设计思想,又要不断结合现代技术更新向前。中国茶艺空间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引导。纵观茶文化的历程,其道家的精神内涵,儒家的礼仪文化以及佛家的境界思想体现于茶艺馆的设计当中。现代的茶艺馆不仅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更要结合地域环境和文化主题,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根基,传承并创新文化精神,创造有鲜明民族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茶艺馆。

茶文化与茶艺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艺术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茶文化与茶艺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舞蹈艺术;音乐与舞蹈;关联性;价值性

1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艺术的包容与传承中,舞蹈与音乐可以通过“搭车”发展,在本质性合作之后,从而实现该艺术的最佳呈现。在文化融合这一大背景下,舞蹈艺术如果想要实现大众广泛认同,就必须立足文化的包容性与价值力,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实现“融合发展”是极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所以,任何一种内涵优秀、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都能被应用其中。对于我国来说,音乐艺术极为多样,这些内容,都能够被具体融入和应用于整个舞蹈表演之中,从而造就最佳艺术表现。其次,对于任何舞蹈艺术来说,其在展现与表达过程中,都无法缺失音乐艺术。对于我国来说,多种风格和内涵类型的音乐艺术,恰恰都是被应用于舞蹈艺术之中的音乐内容,所以,两者融合极具基础。结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包容”也让两者都得以生动呈现,从而实现了艺术传递与应用的最大价值。最后,音乐与舞蹈相融合的过程,恰恰也是舞蹈艺术自身价值展现的过程。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作为一种生动、客观的文化诠释,要注重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的应用需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选择合适的传承与表演载体,才能实现音乐艺术的价值。舞蹈与音乐艺术的内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融入我国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舞蹈艺术的价值表示。事实上,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中,充分诠释了多元融合这一发展大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够让舞蹈艺术实现其价值力和影响力。

2舞蹈艺术中音乐艺术与舞蹈的融入价值

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融入传承之后,从单一的舞蹈动作,发展为诠释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当前舞蹈艺术普及与传播中,面临文化包容的问题。所以,如何才能更为有效的消除文化传承与艺术融入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诠释相应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特色,就至关重要。所以,将各种音乐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化”与“艺术化”诠释。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表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涵化”诠释,同时也要从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发,通过理性分析舞蹈艺术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从而实现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最佳效果。这恰恰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联性与价值内涵形成科学认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在该艺术具体发展和全面传承时,不仅需要生动表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美学特性,也需要注重选择生动、合理的辅助素材,通过合理诠释与表达,从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色彩。音乐就是整个舞蹈艺术中极具价值展现力的元素内容。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下,舞蹈艺术,也需要将多种文化理念与艺术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精神的合理诠释与生动表达,从而塑造舞蹈艺术的最佳呈现。

3物质传承与精神诠释: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该文化的物质属性,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种精神理念与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价值力的生动展示。茶从一种物质元素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正是茶文化价值推动下的结果。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价值认识,但是此时受到生产力的局限性与约束,茶仅仅是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和药材。虽然魏晋时期,茶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传递,其并没有实现理想的价值力。唐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茶叶的种植规模与产量大大提升,这就为茶叶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大众饮茶风气的不断构建,茶文化,至此就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茶文化传承与应用时,不仅仅在于茶的健康价值与文化属性,更关键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种精神,都是当前我们理解茶文化和应用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背后正是该文化能够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结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无论是各种文化形式,还是理念都能够被融入和应用与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达与应用,正是从包容一切出发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创新精神的价值影响。茶文化是一种创新性文化,无论是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都需要在不断创新之后,来创新性展示与表达。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种人文化理念,无论是茶文化的内容,还是这一文化的价值诠释,都是大众实践之后所形成与推动下的结果。

4从茶文化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从茶文化的生动性与实践性看,正是几千年来的包容性与融合特色,造就了茶文化的价值力和影响力。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想要让其在今天依旧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细化该艺术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形式,坚持包容与创新,造就舞蹈艺术的最佳传承。对于舞蹈艺术来说,选择音乐,则是一种将其应用于舞蹈动作与表演的音乐,所以无论是音乐的具体选择,还是舞蹈动作的价值魅力和艺术欣赏性,都需要充分考虑音乐的风格与节奏,确保舞蹈与音乐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文化艺术都被大众所理解与认同。对于茶文化来说,作为一种融入了各种风格与内涵类型的文化艺术,无论其内涵如何表现,其本质上,都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诠释。所以,茶文化发展与传承,势必是融合之后的“多元化”。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视角看,其为我们了解和认知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包容性视角。在舞蹈艺术中,正是其动作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加上其中融入了服装、音乐和情感美学等等多种内容。所以,完美的舞蹈艺术一定是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当然,从舞蹈艺术表演的实际状况看,舞蹈中往往需要使用相应的音乐艺术作为其补充,但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往往只是掌握了系统化的动作姿势,并未能真正读懂舞蹈音乐中所诠释的相关理念和人文内涵,这就大大影响了其舞蹈艺术的发挥与展示。所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将音乐艺术融入其中,通过“内涵化”,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从而使舞蹈的表演者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该艺术中所表现的多种情感,进而实现个人理解与舞蹈动作的全面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只有以一种创新性、包容性的风格予以综合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舞蹈艺术的最佳表演效果。茶文化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关键与本质就在于该文化始终能够坚持包容。所以,舞蹈艺术想要实现最佳展现效果,就必须注重融入多种元素,通过选择融入多种合适的文化要素,从而实现该艺术的理想应用效果。比如在采茶戏中,其中既有舞蹈艺术的理念思维,同时也有相应的音乐情感。

茶文化与茶艺第4篇

引言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茶叶的鉴别工作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让劣质的茶叶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与茶艺第5篇

我们发展茶文化,在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这些将茶文化谈得头头是道的人、这些学茶文化的人在社会上有没有他们立足的空间、他们能不能以茶文化为生、他们会不会受到大家的尊重?现代人到底将茶文化视为什么样的学科?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茶人与学茶人的事业是这些问题中最基层的一项。

“为什么要分成茶人与学茶人?”

我们将茶人视为偏重茶文化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的一群。将学茶人视为刚踏进茶文化领域的一群。前者或许已走过茶产业(如种茶、制茶、卖茶叶产品、卖茶汤产品),后者则可能走向茶产业,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学术与茶文化艺术。“茶人”与“学茶人”的走向与他们的事业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与事业是什么?”

茶人要帮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茶产业的领域划分清楚(从学术性上),让大家有个认知与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业是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在学校、研究机构或个人工作室。他们从事历史性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们从事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他们从事思想型(如茶道观念、茶道哲学)、艺术型(如茶道美学、茶道艺术、茶汤作品)、应用型(如产业经营型态、茶具与茶席设计)的创新。他们透过著作、演说、个人对茶产业或茶道艺术的展示(即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流传下来。

“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有何不同?”

学术研究是将现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认知、整理、整合、应用;茶道艺术创作是就茶道的艺术内涵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对“茶道艺术”的认知而显得陌生。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与最终的茶汤作品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有如以声音为媒介所呈现的音乐、以线条色彩为媒介所呈现的绘画。茶人们如果以此为职志,他的茶人事业就是要成为茶道艺术家。

“学荼人的走向与事业又是什么呢?”

茶文化与茶艺第6篇

关键词:茶艺;审美特征;茶文化

TS971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茶艺概述

1.茶艺的含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p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2.茶艺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 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二、茶艺的审美特征

1.茶艺审美的形态特征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2.茶艺审美的精神特征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3.茶艺审美的地域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4. 茶艺审美的时代特征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 《茶经》中,饮茶器具以 “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 “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 “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三、展示茶艺审美特征的方式

1.根据现代审美发展寻找茶艺之美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2.进行茶艺审美宣传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l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胥 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 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6]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茶文化与茶艺第7篇

[关键词]信阳;茶艺师培训;现状;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49

茶艺师是指具有一定的茶叶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茶叶泡制表演技术的人员。随着茶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追求丰富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茶艺师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而时尚的职业。

1信阳茶艺师培训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阳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在茶艺师培训方面的普及度和推广度却不能够与信阳悠久的茶文化相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步较晚。信阳正式开设茶艺师资格考试始于2007年,当时仅有一家机构――原信阳农业高等学校(现信阳农林学院)组织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且仅限于本校茶学专业学生参加考试。二是培训人员少。目前市场上参加茶艺师培训的学生和学员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年龄不一、职业不同。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需求型”,他们多来自茶行业的销售、服务和管理领域,既有茶艺师持证上岗职业门槛的要求,也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另一类是“兴趣爱好型”,他们对茶学、茶艺感兴趣,希望通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增加知识,提高素养,缴纳几百到上万元不等的学费参加培训。但目前信阳参加茶艺师培训的社会学员较少,培训规模也小;现有的茶艺师培训以中级茶艺师为主,高级茶艺师较少;现有的培训机构主要是以公办院校办学为主,其规模和知名度仍在不断提高中,且目前尚未开展针对社会学员的茶艺师培训。三是经信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仅有1家(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能够进行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的职业资格评定。

2信阳茶艺师培训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21大力弘扬信阳茶文化

信阳地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陆羽在《茶经》中评价信阳茶为淮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好茶;北宋时茶叶的集散地十三茶场,信阳就占有其三:光山、商城、子安。以信阳茶为载体的信阳茶文化,千百年来始终根植于茶区人民心中,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在日常饮茶习俗中得到充分体现。据《重修信阳志》记载,信阳古风,除夕祭祖要“并陈果实酒茗”并“祀土地神、灶神、中溜神、门神、行神、井神”。茶的地位与酒并论,成为敬神祭祖的必备物品。据《茶德》载:“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足见信阳茶区,以茶忠君、敬父母早有传统,且已融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但是,如今的信阳已经很少见到如此茶风茶俗,以前的茶馆变成茶会所、茶餐厅,饮酒、打牌成为习以为常的聚会活动之一,喝茶、泡茶似乎已变味许多。年轻一代的信阳人接受的更多是咖啡、红酒、可乐、果汁、奶茶等饮品,对茶的认知程度很低,对饮茶、泡茶、喝茶的耐心缺失,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没落,更多的是意识上的淡化。因此,弘扬信阳地区茶风茶俗,让年青一代逐渐树立饮茶风尚,是目前推广信阳茶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从政府层面,以信阳市茶叶办公室为政策实体,大力开展“全民饮茶日”的推广活动,同时深挖信阳古老的茶民俗,通过现代多元化的媒体和渠道向大众传播,从精神层面让新一代信阳人关注茶、了解茶文化;从企业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艺活动,树立信阳茶文化品牌,让茶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茶叶企业在春茶上市期间开展“信阳毛尖开放日”活动,带领年轻消费者参观茶园、茶叶加工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茶叶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重视饮茶;茶馆企业可开展带有信阳特色的信阳毛尖茶艺表演活动,优美的茶艺表演通过独具特色的茶艺解说词、信阳民俗曲调为背景的音乐,将更好地展现信阳茶文化的特色。

22开展特色茶事活动

近年来,信阳茶文化、茶事活动逐渐丰富起来,除了常规每年举办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茶业博览会之外,信阳毛尖春茶开采活动、茶文化进校园、小学生茶艺表演比赛等活动也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活动举办规模、频率和水平逐步提高,通过以茶为媒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的高水平展示,良好实现了信阳茶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但目前信阳现有的茶事活动主要是经济发展层面通过茶叶带动农业、商业发展,茶叶和教育行业的结合只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活动,茶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融合、茶文化与具体艺术形态的结合等领域的茶事活动尚未开展。因此,开展更多以茶兴文、以茶育人、以茶入艺、以茶作礼等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信阳人深刻感受到茶文化、茶艺的吸引力,推动茶叶与经济、文化、商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23拓宽茶艺师培训渠道

目前信阳市茶艺师培训机构有两种,一种

是社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社会人员开办;另一种是高等院校(以信阳农林学院为典型代表),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开展茶艺师职业资格评定活动。但随着社会对茶艺师职业需求的增加,一方面,现有的茶艺师数量尤其是高级茶艺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茶叶企业、茶馆、茶会所、酒店、旅游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信阳现有的茶艺师社会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也不高,企业的认可程度、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对于茶艺师培训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师资水平、教育经验等条件决定了茶艺师培训的效果。结合信阳市现有资源来看,整合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的教学资源匹配社会化学员的需要,将是解决目前信阳市茶艺师培训渠道问题的关键。高等院校开展茶艺师的培训工作,以多年的茶学专业教育为积淀、以双师双能的教师资源为主导、以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独特优势,可以有效保障茶艺师的培训水平;同时,这种结合将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大拓宽了教师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了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重要功能的体现。

3结论

综上所述,信阳作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信阳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之一。在经济繁荣带动下,信阳茶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复苏发展,但是还是难以满足消费者日渐增加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大弘扬茶文化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拓宽茶艺师培训渠道,进而促进茶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信阳茶文化、茶产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琴,王荣华茶艺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5(12):87

[2]卢祺义上海茶艺培训工作的回顾和现状分析[J].农业考古,2005(2):78-81

[3]公刘子茶艺师职业培训之由来[J].中国茶叶,2012(7):32-33

[4]程善兰苏州茶艺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8-100

茶文化与茶艺第8篇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茶文化与茶艺第9篇

关键词: 乌龙茶;工夫茶艺;流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82-03

0 引言

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自中国清代起,盛行于福建,进而传入广东、台湾等地。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类,具有独特的天然花香和浓醇甘滑的滋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逐渐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乌龙茶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乌龙茶年产量高达21万吨,是中国第二产茶大类。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代表性的名茶有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丛,台湾冻顶乌龙等。

随着乌龙茶市场热潮的兴起,乌龙茶工夫茶艺便备受关注。茶艺,从狭义来看,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文化竞争力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生长点。茶艺在提升茶叶产品或饮茶服务业的文化内涵上有显著的作用。据朱海燕等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是出于对茶及茶艺术之美的欣赏而饮茶,如以品茶作为培养精行俭德之性情的一条良好途径,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占19.4%,茶艺表演时所营造的或清静和美或轻松愉快的品茶氛围最能吸引消费者占41.2%,其次是茶艺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占23.8%和优美的仪表占20.1%,85.7%的消费者喜欢古典雅致简洁朴素的饮茶环境[1]。茶艺是茶叶营销的重要推广手段,也是消费者感知和认可茶叶的有效渠道。同时,茶艺又是传播茶文化的形象大使,逐渐的登入国际舞台。因此,研究乌龙茶工夫茶艺现状,探索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创新思路,对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由来

庄任在 《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 《茶说》和释超全 《武夷茶歌》和阮晏 《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2]

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1792年)载:“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文中武夷岩茶品饮方法当是工夫茶艺的雏形和源流。[2]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文中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昧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2]

2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流派

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潮汕工夫茶最古香古色,现在,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较小的茶杯,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主要分成备器、候汤、置茶、洗茶、泡茶、温杯、洒茶、品韵等几个动作。[2]现代潮州学者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开列了二十件工夫茶具,其中,红泥火炉(潮汕风炉)、砂铫(玉书煨)、茶壶(孟臣壶)、茶杯(若琛杯)被人们称为“工夫茶四宝”。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黄贤庚先生于1995年农业考古期刊发表的《武夷茶艺》一文中对其程序作了描述: 恭请上座;焚香净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

1999年 6月,安溪县在北京举办茶王赛,《安溪茶艺》在钓鱼台国宾馆表演,《安溪茶艺》编创组李波韵先生谈及:安溪茶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其茶艺流程如下所示:神入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沐霖瓯杯;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3]

台湾工夫茶茶艺在继承大陆工夫茶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的流派。较知名的有 “三才泡法”、“妙香式泡法”和“吃茶流小壶泡法”等等。“吃茶流”将泡茶视为一种艺术。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吃茶”取自于赵州从谂掸师有名的“吃茶去”公案,吃字包含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人生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198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带动茶艺蓬勃发展。台北陆羽茶艺中心茶学研究所,在蔡荣章所长领导下,依据闽粤「工夫茶法的精神,结合现代人对美观、方便、卫生的要求,改良创制「小壶茶法。包括二十四式:备具、备水、行礼、温壶、识茶、赏茶、温盅、置茶、闻香、冲泡、计时、温杯、备杯、斟茶、奉茶、品茶、品泉、去渣、赏叶底、赏壶、清盅、清杯、结束。[4]

3 乌龙茶工夫茶艺存在的问题

3.1 乌龙茶茶艺程序洗茶与否 华南农业大学丁俊之教授曾经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对于旧传统茶艺中的陋习和积弊——洗茶,我们应该扬弃[4]。

武夷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中含“春风拂面”,这个步骤在表演操作过程中指刮沫,同时常伴随着“洗茶”暨刮沫后第一道茶汤即冲即倒,不作饮用[5]。洗茶,一方面,意在润茶。乌龙茶采制鲜叶较为成熟,多为中开面一~三、四叶,制作过程中,尤其是闽南乌龙茶,经过多次包揉形成了颗粒型或称球型、半球型。因此,乌龙茶冲泡第一道茶经过润茶,可使茶叶润湿,提高茶叶的温度,激发茶香,促进乌龙茶的浸泡。且在这一过程中,茶座周围已茶香四溢,有利于吸引饮茶者的注意力,提高乌龙茶茶艺的艺术审美价值[5]。另外一方面,“洗茶”这一茶艺程式自潮州工夫茶艺固定下来后,已在福建、台湾等东南一带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一种茶艺习惯,甚至是习俗,也表达了“客来敬茶”过程中尊敬的礼仪[6]。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所改制的“小壶茶法”正好与丁俊之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该茶法采用温壶方法激发茶性,而非洗茶。该茶艺中心创始人蔡荣章教授也多次呼吁:“要对茶产业有信心,对茶叶品质有信心,泡茶无需洗茶,我们可以拒绝品饮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茶”。

随着乌龙茶产量的增加,乌龙茶已不仅是福建、广东和台湾人的饮品,它作为中国特色茶类已经逐渐传播到国内各地以及海外诸多饮茶国家。乌龙茶茶艺的程序及礼仪规范也应与国际接轨,做到更加的科学和客观。事实上,若说是农药残留,通过洗茶也无济于事,因为多数农药都是脂溶性的[6]。再者,洗茶过程中也容易导致茶叶中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以及芳香物质的流失[7]。因此,如果茶叶生产管理卫生达标,运输仓储管理得当,我认为,不洗茶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也不影响到茶艺的艺术表现。

3.2 流派多,茶艺精神内涵各异 文中提及,工夫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几大流派。不同流派所传达的茶艺精神内涵念却有不同之处。“潮州工夫茶“崇尚的精神内涵为“和、敬、精、乐”,既 “求和谐、‘含敬意、呈精妙、得安乐。“和”即和谐,和为贵;“敬”即敬意,客来敬茶,表达一种对客人尊敬的仪式和礼貌;精”即精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精益求精;“乐”即快乐,从品饮过程中得到乐趣[2]。“武夷茶艺”融儒、释、道三教之精华。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3]。“安溪铁观音茶艺”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3]。“台湾乌龙茶茶艺”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如“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

工夫茶艺流派多,正说明了茶艺的区域特色鲜明及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对于乌龙茶的文化传播及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否就有利呢?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 乌龙茶工夫茶艺的发展思路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仍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路,谨供参考。

4.1 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茶艺程式承优弃陋 乌龙茶工夫茶艺,应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洗茶这一程式应当舍弃,其他有利于乌龙茶冲泡的程式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经过仔细探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乌龙茶工夫茶艺可以总结为以下步骤:备具、烹泉、温壶、备茶、温盅、投茶、闻香、泡茶、汤杯、分茶、奉茶、品茶、收杯、谢客。每一门表演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茶艺的艺术特点比起其它的表演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直接地服务于生活,它的动作不强调难度,而是强调生活实用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去表现流畅的自然美[9]。

4.2 各区域交流合作,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不同流派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所表达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各异,但却有相通之处,主要还是崇尚儒、道、佛三教的精神文化。各区域应当交流合作,择优避劣,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树立独具魅力的乌龙茶茶艺形象,对促进乌龙茶文化的传播,产业的发展,将有显著的优势。如若整合,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礼、和、精、德”。礼,意在礼仪、礼貌,敬客之道;和,意在和谐、中庸;精,意在精益求精,对器、水、茶、境、艺应精益求精,认真泡好一壶茶。德,意在高尚的人格与思想情操,通过品茶修心,提高自身素养。

当然,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乌龙茶名茶众多,不同茶叶所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是不一样的,仍然需要个性的宣传。整合的目的和依据在于,乌龙茶冲泡条件,所需的器具有共同之处,整合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形成规模效应。

4.3 依托茶文化(茶艺)专业建设,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 正因为乌龙茶工夫茶艺流派的多样化,各高校茶艺、茶文化专业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茶艺表现多式多样,主要根据高校所在地的茶艺形式的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校教学注重茶艺的表演艺术,部分学校则注重茶艺的冲泡技能,即生活茶艺及营销茶艺。如果全国各地高校能够交流合作,求同存异,那么对于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将颇有助益。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朱海燕.茶叶消费的文化学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郑惠丰,谢壁辉.论潮州功夫茶.广东茶叶,2011(Z1).

[3]郭雅玲.乌龙茶茶艺表演艺术探讨.福建茶叶,2004(2).

[4]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安徽教育出版社,218-237.

[5]丁俊之.再论“洗茶”——修正“洗茶”至关紧要 不可含糊.广东茶叶,2010(04).

[6]郑永球. 《论茶艺的表演技艺和内容内涵》之六—润茶[J]. 广东茶业,2004(01).

[7]蒋建明.也说“洗茶”.茶业通报,2005(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