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德育的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23

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内涵 特点 价值研究

如今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但许多任课教师对这种客观上环境的变化不加以重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只管教,不管导”,没有将“教书”与“育人”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导师制应运而生。

一、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建立受导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性质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差异,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来关心帮助学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

比如,班上有的学生平日学习很努力、学习态度各方面也都很好,但是心理素质方面的薄弱导致这些学生在考试中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水平。对这样的学生德育导师就要有效地从心理素质方面来帮助他们,以提升其心理素质,提升综合素养。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内容

担任德育导师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德育导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全面了解的整体情况,结合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的意愿,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生活情感、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与培育。

比如针对一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浓厚兴趣,让数学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德育导师,这样有助于发扬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也有助于有着共同爱好的师生走到一起,缩短师生心灵距离,更好地实施德育导师制。

3.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德育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全面贯彻的育人原则,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德育小组都为学生建立了德育档案,将导师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与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人员定期监督并展开指导。

二、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特点

1.发展优先,综合提升

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德育导师要亲力亲为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应跟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络,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再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发展目标,其中要注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个性引导,明确目标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也要明晰具体目标,对其进行全面的引入和指导。

3.人性发展,关怀为本

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最佳前提。传统的德育工作带着太多生硬、死板的正面宣传,学生听了会厌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灵活的德育引导方式,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真正做到关怀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渐进导向

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德育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建立具体的德育工作发展档案,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发展。

5.保密原则,师生共进

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有些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采用直接甚至粗暴的办法,这样不仅伤及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师生形成亦师亦友关系的重要保障。在师生共进的和谐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发展,即教师能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策略,学生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三、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价值研究

通过“德育导师制”课题的研究以及两年多来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我们发现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资源优势

中小学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帮助的需要,选择一批教学水平高、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或能贴近学生、与学生没有代沟的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样的选拔充分挖掘了学校的资源优势,也让一些教师除去日常教学活动之外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师生有了更多互相接触的机会。

2.培养多面人才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或者是学校负责德育工作者的事。推行德育导师制以后,德育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某个或者几个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一线教师的事情,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了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而且不少教师有着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满足了某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这为培养学生成为多面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改变传统教学

传统的教学施教过程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推行德育导师制以后,让师生将教学的目光从单一的瞄准日常文化课的教学,转向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创新育人模式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结合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势,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

5.改革评价模式

德育导师制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并始终能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这样的身份,陪伴学生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改变评价观念。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以分数、等级、名次为主,创新的评价模式则要求教师从人性化、人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全面的评价模式,并结合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鼓励学生积极进步。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2篇

摘要: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创建离不开特色德育的生成与实践。本文从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探索以特色德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 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 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 “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 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 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 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 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 [2]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 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12]黄兰兰.浅析学校内涵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15)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3篇

一、创新管理模式,为内涵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5年8月,学校由原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六个校区和一个农村中心幼儿园。针对这种“一校多区、集体办学”的情况,学校确立了“统分管理、条块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具有共性的工作统一管理,如规章制度、管理职责、教职工考核及评估办法、师生在校常规、安全制度等,都实行九年一贯的原则;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工作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分部管理,分别组织相对应的教学教研、教师工作量考核、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评价等。这样既尊重了各学段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依,保障内涵发展。

二、优化教师结构,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学校以整合为契机,以师德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途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分学段磨合培养教师实力梯队,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现有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7名,张掖市骨干教师11名。多名教师的课题成果、微课、优质课、科技创新等在省市竞赛中获奖。教师的整体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德育网络,为内涵发展拓展有效途径

学校把立德树人、以德治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团委会、大中小队委会、学生会等多项德育管理机构。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分类教育矫治,学校专门成立了“虚拟工读学校”,经常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讲座。完善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政教处(团队办)―班主任―任课教师、职工队伍―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立体交叉德育管理网络,并形成了学校、村社(社区)、家长“三结合”的整体德育网络。学校以团队为阵地,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及其它课余时间,持之以恒地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并于2016年荣获“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称号。

四、改革课堂教学,为内涵发展确立质量核心

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为了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模式课改实验,将课堂分为课前自学、课堂互动、课后检测三个环节,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主线,以“开放和生成”为特征。通过学校领导、教研室、教研组长听课等方式,促进教师采用“三段式开放性”课堂教学,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逐渐由原来被动地学习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提前预习,与同学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促进特长培养,为内涵发展提升特色品位

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真正灵魂。为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在“特色”上下功夫,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学校开展了“一班一特”活动,艺术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班确定一个器乐和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三至九年级共17个教学班开设了竖笛、陶笛、葫芦丝、巴乌、口风琴、排箫、口琴等器乐演奏课程,现已达到“班班有乐器、人人会演奏”的效果。学校还开设了戏曲、彩绘、美术、剪纸、刺绣、书法、舞蹈等8种传承民族艺术的校本社团课程,组织开展了19个乡村少年宫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让社团成为促进学生百花齐放、个性成长的摇篮,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艺术理想,快乐地健康成长。2016年,学校获评“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为内涵发展又添新动力。

六、加强文化建设,为内涵发展构建和谐环境

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和本质所在。学校坚持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通过建设“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行为文化”“红色文化”“校本文化”等,让校园的名人雕塑、诗文图像、一草一木都能“说话”,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挖掘学校所在地高台县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西路军精神伴我成长”的红色校本课程,让t色的革命精神与红色的时代精神滋养学生成长;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晨诵、午读、暮省、练字活动,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七、推进新教育实验,为内涵发展注入活水动力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4篇

一、涵养教育的思想内涵

在青山环绕之中,一湾碧水经年累月流淌浸润,点缀了校园的风景,润泽了师生的心灵,呈现出了学校的特色文化――润文化。学校背靠梧桐山,旁边是美丽的沙湾河和深圳水库。有水则润,有容乃大;一湾碧水恰似沙湾中学最美的装饰,莹润光华,美不胜收。

“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说文》:“润,水曰润下。”润,自水而来,滋润万物,是历来中国人内心的期盼与渴望。《广雅》:“润,饰也。”润,润泽心灵,装点人生,是千万学子孜孜以求的光彩与情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恰如春雨润物,于不知不觉中营造自然和谐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润化学生,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润文化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在品行、胸怀、学识、气质等方面多维度发展,为生命成长奠基。润文化注重“善”,上善若水,涵养德行;润文化注重“容”,包容万物,涵养胸怀;润文化注重“恒”,持之以恒,涵养学识;润文化注重“美”,平和美好,涵养潜能。润沙成珠的过程,就是涵B生命的过程。学校在润文化的润化下,提炼出办学思想――涵养教育。涵养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润”的潜移默化的涵养方式,培养有涵养的人的教育思想。

涵养教育以包容之心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注重动态发展的未来教育;涵养教育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是关注每一个人成长的公平教育;涵养教育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是构筑多维发展的素养教育;涵养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是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二、涵养教育引领下的育人策略

学校在涵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以五大策略展开实践探索行动,让以“润文化”为核心的涵养教育渗透校园、润泽校园,实现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润美校园――温润有情

校园环境是“涵养教育”的视觉呈现,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师生浸润其中,感受美观和谐的氛围,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上,凸显文化,寄情于景,突出体现温暖、润泽、柔美、诗意的环境。

(二)润心德育――温润有善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善心、爱心作为人生价值观的基点,培养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修身养性,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培养温润如玉、谦和有礼的沙湾学子。

(三)润正管理――温润有度

润正管理即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秉承“正义、正当、正确”的理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言出必行,教师齐心合力,各尽其职,实现一种有风度的管理。

(四)润泽教学――温润有爱

1. 润泽教学有温度,提升涵养教育内涵

润泽的课堂是尊重与理解的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尤其尊重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都能够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用宽厚的胸怀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

润泽的课堂是兴趣与交流的课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发声、热烈探讨。我校课堂倡导精心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如实物引导、情感共鸣、经验关注、画面描绘、问题悬念等方法,师生共同创造和谐、热烈、有效、有温度的课堂。

2. 润泽教学有新意,增强涵养教育底蕴

润泽的课堂是合作与创新的课堂,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把“小组合作学习”“讲学稿”“思维导图”等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师生共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自由组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探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讲解者、检查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引领者、支持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并适时点拨、引导。

涵养课堂模式有四个环节:设问、引导、讲解、评价。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引发自主学习兴趣,是为“问号”;小组合作,互相启发,增强合作学习能力,是为“引号”;课堂展示,精讲释疑,延伸课后学习乐趣,是为“省略号”;效果评价,鼓励赏识,促进求知探索成就,是为“感叹号”。

(五)润养课程――温润有心

承载学校“润文化――涵养教育”办学思想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有涵养的学生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校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标准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将“润文化――涵养教育”办学思想融入校本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将育人目标“培养有涵养的学生”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校本课程体系由学科拓展课程、活动拓展课程和环境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

学科拓展课程增强学生的学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如书法课程,使学生了解书法发展历史,欣赏书法名家名作,临摹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在书法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艺术气质。

活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的交流。如与社区联合开展义卖、绿色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使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与人接触交往,锻炼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作为小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5篇

一、师德梯级建设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核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从中足见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首要地位。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中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从爱岗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6个方面提出标准,指导学校对教师师德进行考评。

每位教师在学年初要和学校签订师德承诺书,学年末考核后填写《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登记表》,并记人教师业务档案。教育中心规定了10条教师个人师德考核“一票否决”项目。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取消教学资格,年度综合考核为“不合格”。

教育中心建立了师德梯级先进评选表彰制度,以典型为榜样,以高尚的师德风尚引领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每年教师节期间,我们都会评选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道德模范”。教育中心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评选标准和程序,采用了分梯评选,统一表彰的模式。具体措施是从“师德合格”的优秀教师中,严格标准评选表彰“师德先进个人”;从往年的“师德先进个人”中,通过评材料和演讲答辩程序评选表彰“师德标兵”;从往年的“师德标兵”中,通过评材料和社会投票等程序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评选结束后,教育中心不定期组织“师德标兵”或“道德模范”开展师德报告团巡回演讲和师德论坛活动,讲述自己的师德故事,以身边师德模范的故事感染教育更多教师。

二、教师专业梯级成长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支撑

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落实教育家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心搭建了“合格教师一骨干教师一学科带头人一教学名师一专家型教师”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旨在引导和激励各层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懈追求、进取攀登的职业意识,建立和营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工作生态,走上教师专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体验职业幸福感。

该梯级教师培养平台实施的原则有三,即实际需求原则、整体提升原则和多级培养原则。“多级培养原则”是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从学校和教育中心两个层面,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省和部级培训的机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多维平台和空间。每一梯级教师均有明确的梯级定位和具体的梯级教师职责任务。为激励各个梯级的教师向着更高梯级坚持不懈地攀登,教育中心制定了一个开放的梯级攀升系统。梯级攀升的途径具有多样性,教师依据各梯级定位、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一般逐梯级攀升,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可跨梯级攀升。

梯级教师培养平台的实施理念重在对各梯级教师进行引导激励、重在过程培养、重在发挥各梯级教师的作用。从梯级定位和梯级教师职责看,主要培养办法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规划,内生动力。制订教师梯级自主发展规划,做到自主阅读、行动学习、岗位提高。学科带头人还要制订本学段、本学科发展规划。二是岗位练兵,实践反思。开展各梯级教学技能大比武,举办案例研究、教育沙龙等活动。三是拜师带教,共同成长。低一梯级教师有责任向高一梯级教师拜师学艺,高一梯级教师有义务带徒弟提高,成立名师工作室,捆绑考核,形成成长共同体。四是课题带动,行动研究。不同梯级教师应承担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五是专业引领,搭建平台。教育中心和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与研究实验,到国内高校课程研究所或全国名校进行访问学习。六是开发资源,任务驱动。学科带头人及以上梯级教师均有上示范课、做学科报告、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品牌学科等不同任务,以研究带发展,最终实现特色发展。七是考核管理,外部推力。骨干教师及以上梯级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任期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三年一个考核周期,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为五年一个考核周期。

仅2011年,教育中心所辖学校已产生了28名教学名师、88名学科带头人、562名骨干教师,初步形成了“以合格教师为基础,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以教学名师为龙头”的教师队伍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争攀梯级、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班主任专业梯级成长是教师内涵发展的基础

班主任是中小学校班集体工作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学生、家长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品德的引领者、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沟通者、情感的管理者”,是一个复合角色,是学校工作的一支独特而重要的生力军。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队伍中的“双职业生涯者”,是中小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专业性岗位。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一个优秀班主任就能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

教育中心搭建了“合格班主任一骨干班主任一名优班主任一杰出班主任”的班主任专业梯级发展平台,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管理有方、家校满意、社会认可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合格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定位是学校信任、教师认同、家长放心、学生接纳。骨干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定位是学校欣赏、教师服气、家长赞誉、学生喜欢。名优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定位是学校器重、教师羡慕、家长佩服、学生爱戴。杰出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定位是社会认可度广、个人影响力大、学术权威性高。

教育中心对骨干班主任的选拔与认定,按照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培训考核、公示、发文认定等五步程序进行;名优班主任和杰出班主任在“培训考核”后,增加“演讲答辩”或“社会投票”程序。选拔基本条件是骨干及以上梯级班主任,所担任班级的学生均无违法犯罪现象。骨干班主任一般具有5年及以上班主任年限,且有完整学段经历的校级骨干班主任,其班级工作经验至少在学校层面进行交流,或班级管理论文在教育中心获奖。名优班主任须具有8年及以上班主任年限,一般具有2年中心级骨干班主任年限,班级工作经验至少在中心层面进行交流,或有班级管理方面。杰出班主任一般视为终身担任班主任或学校德育工作者,有班级建设或德育方面专著。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特色;内涵发展

1. 办学理念――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学校凝聚力能否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从校长到教职工的一个共同理念,即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师生共同提炼并形成“学生为本、实践为先、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以此来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2.教师成长――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在“生本教育”的背景下,近几年来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把目光瞄向“师本”,提出:“学生的发展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并赋予教师教育的新功能。”我校成立了以学校名师为成员的专业发展团队,采取提升教师专业的系列措施,以“名师引领,骨干带动青年教师”为策略,以“制度激励,同伴互助” 为抓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起宽阔的平台。这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邀请教研员和名师来校作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组织教师赴各大名校考察学习,参加“聚焦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在不断的碰撞交流中,开阔眼界,引领反思,刷新思维。教师对专业成长、进修逐步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

举行实战演练减少教师疲惫,我校每年分层次进行教学观摩活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研讨,改善了教研氛围,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发展是内涵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学校应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3.德育活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村特色的四化”管理模式。德育实施“课程化”、活动内容“主题化”、传统活动“系列化”、特色活动“品牌化”的“四化”德育模式,将德育工作重心下移,要求教师“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通过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陶冶性情,张扬个性。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彩过程。

为提升德育内涵,我校开设“九叶学社大讲堂”,特聘社会宣讲员开办多堂讲座,受到学生热捧。每年举行十佳学生评选、告别少年时代、业余党校、干部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坚持信仰,勇于担当,历练人生。学校还成立业余党校新接班人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农村,将学校德育向社会德育拓展,也将德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丰富了德育生活,展示了学生自主成长的魅力,拓展了学生多元发展的空间。

根据农村孩子特点,我校成立心理教师为主的德育工作团队,编制校本教材,开展心理暗示励志教育,受到学生热捧。经过两年多的德育工作实践探索,教师都有了一个共同体会:“德育好比煮粥,用小火熬出来的更香、更有味。”德育工作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倾听竹子拔节的声音,静待花开。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班主任队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勤、细、实、严的管理作风。

4.教学工作――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学常规管理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变化,常规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必须随之变化,必须重新修订,推陈出新。常规的管理和执行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别的。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上,我们也采用分层次进行。

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里,静下心来搞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校师生将齐心合力,为 “走农村初中的特色之路,圆内涵发展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德育教学

一、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二、音乐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播放了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中二、三两部分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苦难的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的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冼星海在这首乐曲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人感到:我们的民族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和久远,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在音乐艺术美中体现品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如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音乐中的德育是我们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手段

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德育教学应该和音乐教学内容相结合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蛤蟆”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德育实效性;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也称环境道德教育)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是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它进行厘定,所以本文拟作初步探索。要界定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了解生态道德教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因为生态道德教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内涵是界定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比如,

赵菊的表述是:“环境道德教育,是根据环境道德原则和环境道德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进行影响,把环境价值准则诱导进社会成员内心,使之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一种教育行为。”[1]P27

曾建平认为:环境道德教育的特征就它的指向性而言,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以它的空域性而言,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从它的时序性界说,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2]

饶国宾、华启和把生态道德教育解释为“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为己任,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活动”。[3]P212

王世民、李泊等人的理解是:“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4]P223

笔者认为赵菊的表述更为科学,因而比较同意赵菊对 “生态道德教育”的界定。

二、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关于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比如,

古人付对德育实效性的定义是:“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中既包括实际取得的效果,又包含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的相应比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简言之,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5]P3

张平的表述是:“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6]P33

孙学策认为:德育实效,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渐变的、一时难以显现的隐性效果;既有局部的、表面的量变效果,又有整体的、内在的质变效果。[7]12

翟天山、杨炎轩认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在学校德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者以自己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品德发生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目的的特性。[8]P36

笔者认为古人付的阐述比较具体,因而比较同意古人付对 “德育实效性”的界定。

三、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关于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它进行厘定。本人在生态道德教育和德育实效性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作出这样的界定: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环境教育后,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取得的效果。

把握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应依据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条准绳。

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一种主观判定。主观判定并非是想怎么判就怎么判,随心所欲下结论,而是有一个准绳,必须根据这个准绳来判定生态道德教育是否取得了实效以及实效的高低。那么,这个准绳是什么呢?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判定道德行为的准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那么这个人就是有道德的,反之,则是没有道德的。所以笔者认为,生态道德教育是否取得了实效以及实效的高低,要依据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即保护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如果很好地符合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高;如果不太符合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低,甚至是没有实效性。

(2)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应从内在效果、外在效益和效率三个维度去考察。

第一,看内在效果。内在效果是指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是否实现了“内化”。 我们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判断是否实现内化。横的方面,要看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言行。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言行;有什么样的道德情感体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态度;有了道德意志,才能调节、控制言行;道德言行,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所以,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体现一个人的品德面貌。纵的方面,要看保护环境的道德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即是否按照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到“自由”这几种不同的境界在不断提高。他律是起点,自律是终点,自由是最高境界。

第二,看外在效益。外在效益是指通过提高个体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保护环境的道德水平,即是否实现了“外化”。 判断是否实现外化,要看他是否把自己内化的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素质贡献给了社会。目前,有些受教育者如学生当着老师的面是一套、背着老师的面又是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表现不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只注重自己的内化,没有看到自己内化的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人、集体与社会的影响,没有看到通过提高个体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保护环境的道德水平。

第三,看效率。无论是内在效果还是外在效益,都存在一个效率问题——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最好产出的问题。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是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当然,也是考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维度。

[参考文献]

[1]赵菊.我国师范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饶国宾,华启和.试析德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4]王世民,李泊等.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5]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6]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小学德育的内涵第9篇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1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 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4、学会宽容,敬业爱生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就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当然并不是单单的教会孩子背几首唐诗,读几首儿歌,认识几个汉字,而是教育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当然,对于只有两岁多的幼儿来说,空泛讲授深奥的道理并不能使他明白其中的含义,孩子自然就不会理解,所以具体的还是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一)首先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我。如果缺少家庭的关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孩子的堕落,麻木等等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缺少爱,试想一个孩子连自我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爱,他还会去关心体贴陌生人吗?所以,必须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快乐无忧的生活。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巨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的时候,能够想想自我是不是这样做到了呢?记得有一次,涵涵犯了错,我狠狠的训斥了他,还说了一些重话,说你再这样我就打你了。本来没觉出问题,但是之后他居然学会了这句话,动不动就说我打你。这让我很后悔,也很悲哀,后悔以前不该对孩子这样说话,悲哀的是孩子对妈妈说这样的话,所以趁孩子还能纠正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谨言慎行,对自我的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行,不管你是在多么生气的状况下都要想到我这样做这样说会对我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奖罚有度实事求是孩子发脾气冷处理

   孩子做对了,我们要用心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及时的纠正。奖励和惩罚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虽然此刻教育专家都提倡多称赞孩子赞美孩子,但是我觉得这还要分什么事情,因为我这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涵涵还是一岁多小孩的时候,他玩积木,本来是搭错了,但是我想他第一次玩就给了他称赞鼓励,本想能促进他进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而使他每次搭都出错,而且变得还个性固执,我再怎样说他还是不听不理解,这就让我想到,如果在他第一次搭的时候,我就给他纠正,也许就不会出现此刻这种状况了。所以我坚持家长在称赞孩子方面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的盲目的夸奖称赞。当然批评就更要有度,如果批评过度,甚至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反叛,当孩子做错的时候还是坚持以道理说服,而且就事说事,不能翻旧账,最重要的是你说的话能让孩子听懂听进去。以前涵涵做错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一大堆的道理,结果他还是我行我素,之后听了专家的推荐是让你说的话孩子更能理解,不要说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且,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你说任何道理他都不会听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冷处理,让孩子自我去闹,家长能够做个冷眼旁观,等孩子觉得哭闹也没有意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在去跟他说道理,这样反而更能让他理解,如果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还去跟他说这说那,只会加重事态的发展。如果哭闹继续不止,那我们只能迅速把他抱离现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做也许效果会更好。

   (四)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父母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我一贯的坚持。在涵涵还很小的时候,我就能蹲下来听他的意见。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意见,其实不然,虽然孩子小,可还是一个个体的人,他也有思想,所以我们更要尊重他。例如,涵涵每次出门都会带玩具,刚开始孩子的爷爷总是阻止他带玩具,但是这样就会闹好久才能出门,虽然玩具是放下了,但是会哭好久,此刻想想,那时的哭也许就是对大人的不尊重而感到不满。之后,我就跟涵涵商量,刚开始的时候是跟他商量出门要带什么玩具,渐渐地就变成他主动跟我商量,而且变得更听话了。即使在外面,涵涵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也会教他学会尊重他人,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自我想玩的时候,我就会教他你跟小朋友商量,“等你不玩的时候能够把玩具给我玩一会,好吗?”当别的小朋友想要他的玩具的时候,我就会教他:“把玩具给这个小朋友玩一会,好吗?”一切都是看孩子自我的意愿,不能强加大人的意愿。以前我就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和朋友的小孩一齐玩的时候,看到朋友的小孩哭闹着向涵涵要玩具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的把涵涵玩具抢过来给别的小孩,所以之后涵涵就养成了抱住玩具不撒手的习惯,即使睡觉的时候一拿下来就哭,我想就是那个时候我伤害了他的自尊,我对他的不尊重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此刻经过时光的冲淡,涵涵已经慢慢好了,但是对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让我自省了很久。

   (五)及早让孩子学会自我的事情自我做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在涵涵刚会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他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齐吃饭,虽然那个时候他还不能自我吃,但是我们坚持让他看我们大人是怎样用餐的,所以慢慢的涵涵自我就学会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学会拿筷子吃饭,家里只要能让他做的事情,都是坚持让他自我做,比如扫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还不是越帮越忙,其实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他参与就好,如果你总是阻止他干活,他就会觉得妈妈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愿意干了。而且劳动习惯的培养会让他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比如说自我玩的玩具不要乱放,垃圾不乱丢等等。

   (六)营造孩子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有一段时光家里人看电视看的多点,涵涵也跟着看电视看多了,之后觉得不能再这样,所以此刻家里人都学会看书,即使不看书也会看报纸,这样涵涵也跟着学会了阅读,虽然时光坚持不了多久,但是习惯是慢慢培养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就会好的。俗话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所以只要有时光还是会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更能让孩子理解。虽然教育专家都不推荐孩子那么小就学唐诗古词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虽然孩子还不懂,但是多读点这类的诗词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和节奏感。至于儿歌音乐之类的,多读多听肯定是有好处的,关键是涵涵很喜欢这些,我觉得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七)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概不溺爱孩子

   涵涵的爸爸经常在外地,涵涵一年也见不着几回爸爸,所以我这个做妈妈的既要做好妈妈的职责也要当好爸爸的主角。所以我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培养涵涵的男子汉气概,但是分的宠他溺爱他。例如,当涵涵摔倒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扶他起来,总是鼓励他自我跌倒自我爬起来,然后拍干净身上的土。如果摔破了,即使心里心疼,也不会表现出来,只对他说没事。所以此刻涵涵摔倒了,只要不是很严重,基本上不哭,反而安慰我说:“妈妈,我没事!”虽然看似我冷血,但是我自我觉得我做的没错,尤其是对一个男孩子,必须要培养他坚强的性格,不能懦弱。

   以上就是我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还是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独特的人格,没有万能的教育,只能是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的摸索实践,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就让我们和孩子一齐长大吧!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3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