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复杂经济学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7 15:02:21

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1篇

二、复杂性概念

  

苗东升(2000)认为,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复杂性应是复杂性科学的首要概念,需要给出它的科学定义。按照传统的理解,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在未被认识以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了就简单了。复杂性研究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建立复杂性科学也有10多年,但复杂性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对象,给出不同的复杂性定义。据郝柏林(1999)介绍,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  Lloyd编辑了一份清单,至少有31种不同的复杂性的定义。也许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复杂性定义,至少目前不必追求这种统一定义,多样性、差异性是复杂性固有的内涵,只接受一种意义下的复杂性,就否定了复杂性本身(苗东升,2000)。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复杂性:

  

(1)表现出复杂性的复杂系统一般是有大量的、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的网络。每一单元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

  

(2)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系统的整体不再为部分之和,部分与整体之间不只是现象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一只活鸡被分成两半就不再是活鸡的两半”的关系。复杂系统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系统对初值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复杂性是系统的某种动态行为,往往伴随涨落。复杂性表现在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远离平衡的;系统是自组织的,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核心。而且复杂性也意味着系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并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系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

  

(4)复杂蕴涵着复杂多样和层次结构。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某——功能的实现。在系统变化无常的活动背后,呈现出某种捉摸不定的秩序。应当承认区分不同层次上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试图探索掌握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活动背后的东西。

  

(5)复杂性是系统、组织的内在属性而不是个体、单元固有的属性。它来自复杂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和适应能力。复杂性表现在系统的状态能被“看到”,也可以理解,但却无法把各要素或单元间的复杂而非简单的相互作用进行一一的还原。在经济系统中尤其如此。经济组织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自我构造。如从企业的行为,我们推不出它的成员的行为;了解企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也推不出企业的表现。

  

复杂性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不能把复杂性全部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我们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真正的复杂性应当是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一个复杂问题已被人们认识、找到了解决方法,但它依然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复杂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不会因为科学的发达而消失(苗东升,2000)。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简化的时候必须遵循这样的路线:必须在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之根源前提下进行简化。这同经典科学在面对复杂现象时总是设法把复杂性简化掉,即把复杂性当作简单性处理是明显不同的。复杂性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进行处理。

  

三、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从亚当·斯密算起,已历经200多年,其间虽有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凯恩斯等数次革命,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牛顿经典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上的移植和应用。他们对于经济现象都习惯地从单一的因果角度对复杂的世界做还原论和确定论的思考,以为经济本质上是一个以线性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的对象世界是一个满足线性叠加的世界,那里没有间断、混沌,更没有突变和分叉。他们用最优化、均衡、理性、稳定等概念来解释、分析、预测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其相应的经济模型是线性(或对数线性)方程加上随机项。很明显,这种理论、方法是一定条件下经济系统的良好近似,也取得了不少成功。

  

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方面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现象常常表现出随机性、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经济问题处理的是人的问题,进一步是人的集合,不是单个的人的问题。作为市场主体的人,是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欲望、情感、意志等的。与自然的发生不同,人的活动更多的不是“发生”,而是“行为”,即人的意识的外在表现(刘怀德,2001)。因此,经济的真实过程和现象往往是非线性、不可逆演化、远离均衡等,如宏观经济变量的不规则涨落、股价的大幅波动以及某些经济时间序列的高度自相关性等。但传统经济学受到牛顿力学的局限,对于这些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也是如此。如借助数学的集合论和拓朴学方法,以阿罗—德布鲁(Arrow  -  Debreu)模型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建立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完美数学结构与经济实际也依然缺少联系。在该理论中,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无逆向选择、没有交易成本、没有组织问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消费者通过价格体系的自发调节实现均衡。这虽符合逻辑美学上的评判标准,但只要看一看周围的世界,我们就知道它所说的并不真实。

  

作为以解释、分析、预测经济现象为己任的经济学家们当然不会忽视这些缺陷的存在,他们必然会努力寻找新的方法、理论以更新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更新过程中,从不拒绝从自然科学中汲取“有效成分”(张永安、汪应洛,1997)。经济学家们必然会去关注并吸纳同时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最新成就,应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研究工具去研究经济现象。给自然科学带来巨大科学范式转变的复杂性科学一出现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发展和更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契机,将复杂性科学理论引入经济学,给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自从普里高津证明了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也遵从负熵定律以来,经济学家就开始寻找能够真实描述系统演化形态和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基本方程(傅琳,1992)。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经济系统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朱宏雄、张立洪,1993;戴国强、徐龙柄、陆蓉,1999;刘洪,2000)。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经济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可能的。如在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司徒泽(Michael  J.Stutzer)首先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在哈维尔模经济增长方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发表了题为“一个宏观模型中的混沌动力学和分叉”的论文;经济学家德依(Day,R)1982年和1983年分别发表了题为“非规则增长周期”和“经典增长中显现的混沌”的论文则完成了复杂性经济学理论上、试验上的突破,从而使复杂性经济学开始步入主流经济学的阵地。

  

我们将这种经济学与复杂性科学相结合的经济学称之为复杂性经济学。复杂性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复杂经济系统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复杂性经济学旨在揭示经济系统中复杂现象的产生、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指导经济实践。复杂性经济学已不再把经济现象看成是市场稳定和供求均衡的结果,而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保持不断调整关系的结果。每个个体都会根据它对未来的预测及其他个体的反应来采取行动,并且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由此会突现出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而组成经济的结构、行为及技术等因素也会不断地形成和重组。与过去的传统经济学强调的“稳定”、“均衡”、“合理性行为”不同的是复杂性经济学要强调的是“不稳定性”、“结构变化”、“时空尺度”等。当然,稳定、均衡、合理性等也应给予适当考虑。正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对于经典力学一样,复杂性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而是普适性更高的研究经济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原则的反映、结合我们对于复杂性的理解及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成思危,1999),我们认为复杂性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定性判断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定性判断建立经济系统总体及各子系统的概念模型,并尽可能将它们转化为数学模型,经求解或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再对这些结论进行定性归纳,以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解决经济问题的建议。

  

2.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相结合。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统摄局部,局部支撑整体,局部行为受整体的约束、支配。因此,描述经济系统包括描述整体和描述局部两方面,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经济系统的整体观对照下建立对局部的描述,综合所有局部描述以建立关于经济系统整体的描述。

  

3.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微观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经济系统的组织单元及其层次结构,而宏观综合的目的则是了解经济系统的功能及其形成过程。

  

4.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还原论强调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对宏观现象的说明,例如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说明生物现象,这显然是片面的。而整体论则强调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着系统的宏观性质,但如果没有对经济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的深刻了解,对宏观经济现象整体的把握也难以具体化。

  

5.确定性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种类,如随机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歧义性等。从牛顿以来,科学逐步发展了两种并行的分析框架体系。一种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性分析,另一种是由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概率论分析。经济学的发展也如此,要么是只使用确定性分析,要么是只使用概率论分析,没有将二者很好地沟通起来。但在复杂性经济学的研究中,应努力有意识地将确定论框架体系和概率论框架体系沟通起来,从这两种分析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

  

6.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经济学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概念系统,经济学家表述经济学理论时总是力求达到符号化和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但是如同科学的发展一样往往证明任何理论都不是天衣无缝的,总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和事件出现。这时就必须运用哲学思辩的力量,从个别和一般、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范畴以及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规律来加以解释。

  

四、结束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对自然、社会和经济中的复杂性研究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复杂性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贴近现实的、真实的世界,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无能为力的地方,为人们建设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它表明了“稳定、均衡、线性的模式”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世界中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按照复杂性科学,经济系统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它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再是单一的和线性的,而是耦合的与相互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是科学范式的又一次大转变,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经济学产生的复杂性经济学将突破经济学原有的还原论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更贴近社会变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野。我国经济学界应关注复杂性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并努力应用复杂性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去研究经济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复杂性经济学的发展、建设。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仿真;探讨与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虽然,目前在各个研究的领域,尚还没有对于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有着明确的解释,但是所有对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学者,已经将其概括为还原理论和经济理等。所以说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成为了一个具有各种学科的与专业领域的融合性理论,这就对于研究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有了更大的难度,所以对于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仿真的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

一、什么是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的英文名称(Complex Adaptive System),复杂系统的提出主要是用于复杂系统研究它的复杂性,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研究那些无法理解的、认识的、对于人们生活中一些控制、管理、有复杂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复杂适应系统的提出距今已有很多年了,它是人类思想与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复杂适应系统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独立的复杂适应系统,在系统的层次上,他们有着明确的分层概念,相互之间不存在混淆的现象发生。在经济领域能够保证企业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此外复杂适应系统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当主体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条件下,它能够进行自身快速的转变,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经济领域也能够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与竞争,有效帮助企业实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反馈系统,能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并及时的反馈回来。

二、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

经济管理系统在科学领域来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它具有悠久的发展探究历史,在现在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也是重要的。因为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所以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单位的,由于人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

(一)仿真就是用另外一种数据对系统进行处理解决,主要依靠的是数据中的硬件来模仿另一处的数据然后对于系统进行模仿,在模仿之后便能够使其执行同样的程序,进一步获得类似的结果,仿真技术是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的一种新型技术他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多个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它主要是依靠计算机为工具。

(二)经济管理系统是处于不断变化演进的系统,经济管理系统在实际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智能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存在。在对于社会中个体经济进行研究时,通常就利用仿真的技术,对于企业进模拟经济系统的运行,借助计算机将系统模拟经济的过程一步步演示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研究。在对其进行研究模拟的过程中会将经济的个体行为放在拟定好的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它的运行态势。这样可以将处理后的结果,用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得研究人员对其观察数据有了一定的实际化依据。然后进一步进入到系统行为的初级建模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束之后,研究者将仿真的方案确定下来,借助于这仿真系统数据的观察与研究,进一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三)在系统进入初级建模阶段后,计算机模拟系统会将主体的行为与主体在环境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仿真的实体,进一步将复杂系统的行为表现出来。用专业性术语来讲,主体建模仿真的^程,就是主体仿真特征计算机进程。因为主体进行了仿真精度的模拟,所以主体便实现了智能化。

四、结论

根据上面所论述的要点,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本次论文主要简单的说明了什么是复杂性适应系统,以及什么是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文章最后还说明了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模拟的一些研究过程与仿真模拟演练操作结果的过程,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员不断的进行完善仿真建模,将仿真模拟变得更加具体、真实、可靠,让社会各层次人员统一到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仿真探究中来。不断的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缺少,等到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更加的成熟时能够有效的帮助经济个体进行有效的经济分析,提前预支经济发展的各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理飞,史安娜,夏建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2]陶倩,徐福缘.基于机制的复杂适应系统建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5).

[3]许萍,刘洪.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变革-提升企业环境适应力的途径[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7,6.

[4]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5]杜广之.姜海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5).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3篇

[关键词]经济系统;经济波动;多因性

宏观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运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研究经济波动现象需要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视角。基于系统科学的理论,国民经济增长与波动是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社会经济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探究经济波动规律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经济系统的特点与复杂性分析

自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1949年和1955年出版了《关于一般系统论》及《一般系统论》,1957年古德(h.good)和麦克尔(r.e.maeh01)出版了《系统工程学》之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构成了系统工程科学的基本框架;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理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复杂性研究是近代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认识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性,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关于系统类型有概念系统与实体系统、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等划分;有物理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等划分;有工程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划分。钱学森从系统复杂性角度提出了类概念性系统分类,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和完备的系统科学分类。上述系统分类方法揭示了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这些分类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明确。如果从系统要素运动规律的基本特点或基本规律出发来认识系统,则可以更为简单明了地从总体上认识各类系统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系统的划分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由不同系统组成的。从构成系统的内容来分,可分为物质系统和观念系统,基于从系统复杂性角度提出的观念性系统分类,以及关于概念系统与实体系统的分类,可以看出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以系统是否存在人类活动为标准,客观世界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没有人类活动存在构成的系统即物理系统;一是有人类活动存在的社会系统。这两类系统可作为最基本的系统。物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运动规律存在显著差异,而系统运动规律的稳定性是物理系统和社会系统两类系统的主要区别。

物理系统中要素构成的自然属性是确定的,其运动规律也是稳定的,系统必然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物理系统是有规律的和可以重复试验的,人们可以对系统的运动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并予以控制。而社会系统中作为基本要素的人的属性则是不稳定的,尤其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系统的运动也表现为不确定。因此,经济系统的试验无法重复,这是经济系统具有特殊复杂性的一个基本原因。

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根本区别是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决策环节,该系统的行为总是经过信息的收集,并按照某种政策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做出决策之后才进行了的。因此,人的主观意志和偏好对该系统有较大的影响。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较多地运用到经济系统研究中,使得对经济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理论对经济系统运动规律的描述还不精确,许多概念和定义的模糊性以及众多不同的学术流派的普遍存在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正是由经济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决定的。

(二)经济系统的特点

1 经济系统的非确定性、模糊性、不确知性。经济系统的主体要素是人,是人的一切活动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凡有人参与的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经济系统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周围环境的诸多因素,由于人的思维、判断、决策、偏好各有差异,因此,有人参与的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非确定性、模糊性、不确知性等特点,从而造成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巨系统的困难。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受人的主观意志和决策环节的影响甚大。

2 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国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非平衡系统:从空间角度来看,产业与产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的;从时间序列来看,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均匀的,有规则的经济波动和元规则的随机扰动相叠加,造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涨落现象。经济系统中的非平衡现象是经常和普遍的。

3 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的综合体。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就决定了经济系统具有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凭经验和定性分析方法难以相互协调。因此,如何使多变量和非线性的关系协同最优则是经济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经济系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经济系统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形成的,它必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脱离开双重制约来考察任何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是毫无意义的。

5 经济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功能性。认识和发现由宏观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所形成的固有的反馈系统机制,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规律。但是,经济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决策环节,系统的行为总是在经过信息收集,并按照某个政策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做出决策之后才出现的。所以说,经济系统是由非生命和生命系统构成的总体动力学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的基本特点是自律性和非线性。所谓自律性就是自己做主进行决策,自己管理、控制、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特性。维纳在“控制论”中申明,从生物体到工程系统乃至经济系统,它们具有的共同结构是存在着反馈控制机构。

(三)经济系统的特殊复杂性

社会系统中作为基本要素的人的属性是不稳定的,尤其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系统的运动也表现为不确定。因此,经济系统的试验无法重复,这是经济系统具有特殊复杂性的一个基本原因。

对复杂性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界定与认识。麻省理工学院的seth liovd列出了至少31种复杂性的定义。多样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固有的内涵,如:复杂性是系统某种动态行为,常常伴随着涨落,是动态的、开放的、远离平衡的;是系统、组织的内在属性而不是个体、单元固有的属性,来自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和适应能力,经济系统尤其如此。

复杂性原因主要源于系统的多变量特性、非线性特性、时空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层次系统的异质性以及系统的开放性等等。复杂性使人们获取系统的完备信息变得十分困难,从而对系统的运动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进行准确描述与解释。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一方面,经济活动的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运行经常表现为随机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经济问题处理的是社会的人的问题,经济活动的真实过程和现象往往表现为非线性,不可逆演化、远离均衡等,如宏观经济运行的不规则涨落、波动等。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使经济系统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性,经济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系统运动规律的解释有较大的局限性。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自亚当。斯密至今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历经数次革命,仍然习惯于用单一的因果关系,用均衡、理性、稳定和最优化等范畴,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确定性的研究、论证、解释和预测,认为经济关系、经济活动是线性的,没有间断、混沌和突变的世界。因此,主流经济学一定程度上都是牛顿经典科学思想在经济学的应用,都是在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性分析的框架体系内对经济现象的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了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并遵从负熵定律。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经济现象不再是市场稳定与供求均衡的反映,而是相互作用的许多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关系的结果。经济系统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其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再是单一和线性的,而是耦合的与相互非线性作用的,经济系统因此会突现不稳定、不均衡的运行和不确定性的涨落、波动。

因此,研究者必须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多样性的范畴,研究复杂的经济系统及其复杂的运行,探索研究、分析、论证和解释经济系统演化形态和处理经济系统运行不确定性因素。

二、经济波动的多因性分析

前人对经济波动原因的研究,表明引起经济波动的原因很多,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从表l列出的引起经济波动的各种因素及分类中可以看出,除自然因素外,其它因素都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相关。人类的经济活动是由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多样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在多种因素的约束与影响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波动;加之人类行为方式具有的随机性和自然影响的突发性,经济波动还表现为意外冲击。

表1表明了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经济系统特殊的复杂性,经济波动也必然表现出很高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每一次经济波动都是不同的,人们还没有找到特定的经济波动周期,或引起波动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经济波动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性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波动的多因性。表1表明经济波动的因素不仅很多,而且相互关联,无法确定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引起经济波动产生的因素很多,如自然因素、外界冲击、内部涨落、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第二,经济变量量化的模糊性。经济系统变量的测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就决定了对系统中价值等变量的测度是不准确的。第三,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即一定的原因,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如自然灾害、政策调整、技术创新等等,必然会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一定的,还与其他已知的和未知的环境因素以及人们的自适应能力密切相关。第四,经济波动的不规则性或随机性。尽管人们提出了各种周期说,如所谓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等等,但主观性都很强。每一次经济波动在时间和幅度上都不尽相同;经济波动有时表现为较长的周期,有时表现为较短的周期。对已经出现的波动周期和幅度可以进行分析研究,却很难预测未来的波动周期和幅度。

此,经济波动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经济波动周期原因认识的多样性和多学派共存。

三、经济波动的系统性原因

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以及其他与经济波动相关的因素等,各种原因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各种原因所起的作用大小也经常发生变化。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引发经济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有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可以发现,一些因素是系统自身运动过程中产生并持久存在的,另一些因素则具有某种偶然性或来自系统外部。由系统内部要素及其自身运动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波动被称为“系统性原因”,是由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律决定的,如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行为主体的趋利特性以及市场的竞争特性等等。这些原因是经济波动产生的内在动力,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波动称为系统的内生波动。内生波动是由一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系统内部主体活动规律所决定的,它无法通过政策等有意识的行为从根本上消除,尽管适当的经济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波动。

与系统性原因相对应的是“非系统性原因”。自然因素属于非系统性原因,如地震等。来自外部其他经济系统的冲击也属于非系统性原因,如国际商品和资本流动的冲击、政策法规等人为因素的变化以及各种金融和财政政策变化、文化冲突、政治变动等等。这些原因虽然产生于系统内部,但由于其偶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具体分析时可以视为非系统性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性原因虽然与内部原因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比如,sars与1998年的洪水都在中国经济系统内部,但并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因此属于非系统性原因。图2是系统性原因和非系统性原因的分类。两类原因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密切联系,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4篇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演化;批判实在论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8―0005―07

演化经济学一直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系统观,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无法包容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奇创生及其扩散现象,但就如何包含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开放特征,演化经济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以复杂系统建模为导向的演化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是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主张研究不能脱离经验事实。这两种系统分析方法的关键差异何在?是否完全对立?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微观还原论与综合微观分析――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

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分析涉及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定义组分(组成部分)?如何刻画组分?如何描述组分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系统完整性和其组分的个体性的同时,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述一个大系统的组合?

面对无数个人及其组合,在效用不可比、偏好有差异这些障碍面前,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做法是:赋予个体的同质性,所有家庭均具有一个效用函数,所有企业均具有一个生产函数,通过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家庭和企业的大小同样是无差别的,个体尽管具有多样品味,但其偏好顺序被假定为同样的线性形式。在对组分进行描述时,家庭和企业面临的行为集合被定义为可能性集合(系统论称之为态空间,其旨在描述个体可能产生的行为集合)。在同质前提下,经济学家假设组分以同一模式行动,那就是最优化,经过这样假定之后,只需要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变量就可以描述组分特征。在解释不同层次上组分聚合现象这一问题上,系统论存在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微观还原论,即将聚合现象理解为组分的加总,这可以凭借数学和计算能力推出组分构成的一切;另一种则是综合微观分析,它认为在组分的结构化过程中存在涌现现象,而涌现往往产生组分不具备的特征。在这两种途径中,新古典经济学选择了前者,在个体同质前提下,宏观经济关系就是个体行为的外推,托宾指出,“宏观经济学的神话就是,集总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体家庭、企业工厂市场的对应变量关系的扩大类比。”这样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无须依赖微观组分的行为,只需关注宏观变量中的因果关系,外推加总使经济学在形式和逻辑上取得了高度统一,但也导致了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最大的合成谬误现象。

就系统组分是否可以划分为同质,组分要素是否具有统一的可能性集合以及系统层级是否可以直接加总外推这些问题的分歧,最终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与异端经济学的分界线。针对托尼-劳森对正统经济学封闭系统观的批判,霍奇逊指出,用封闭或开放作为标准并不准确,因为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而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同质性假设,尤其是偏好的同质。他指出,一般均衡理论也意识到部分间的相互依赖性,但真正的系统论者会走得更远,因为部分的特征和功能会受到整体之影响,整体也受到部分之影响。

从演化的角度看,主流经济学的系统方法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一是同质假设,这陷入了本质论的泥沼;二是还原论,这否定了不同层级间的结构关系。本质论和原子式还原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是湮灭了经济现象中的新奇和创生,而新奇和创生不仅在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系统运行中结构性力量导致的部分质变。阿罗指出:“同质性假设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它否定了经济的基本假设,而这是建立在从个体差异中出现的交易的收获之上的,更进一步,它离开了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即收入分布和其他个体特征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同质性假设还排除了经济的涌现结构出现的可能性。”同质性假设以及宏观是微观的简单加总使经济系统被描述为一种单一性,而在现实中,多样性不仅是常态,而且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主流经济学的系统观还隐含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抽象,那就是无视于组分能动性和适应性的存在,这也是演化分析所无法容忍的。在牛顿力学的世界中,机械决定论、还原论以及封闭系统假设仍然在有限的程度上解释现象并做出预测,但这不等于在经济社会世界中也可以同样采用,因为物理世界中没有智能、没有能动性、没有学习,也没有历史,而在经济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系统组分的特征及系统变化必须通过适应性和创造性来加以描述,企业显然无法等同于分子和原子,不同的制度环境、历史进程、企业起点和技术特征都会影响企业行为,通过企业主体的行为调节,主体在增强自身复杂性并促进系统和环境之间更为异质性的联系的同时,也会改变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均衡和内在联系。

经济学家并非不清楚,微观还原论的处理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大抽象,但在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之前,似乎没有比这种处理更好的办法,它至少可以求得逻辑的一致性和形式上的科学化。当我们回顾过去数十年间经济学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家其实并不打算止步于此。经济学家后期的种种创新,都可以视为是对系统观的修改,唐斯、科斯和贝克尔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原有组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刻画,从而在增加组分层级的同时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同时,通过博弈论,组分单元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而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非规则性特征也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只不过,在保留决定论倾向和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这种动态变化仍可以归结为线性函数,即使承认扰动因素的存在,也可以通过概率方法将其滤除。然而,这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异端经济学对微观还原论的抵制和对更为复杂的经济学系统观的诉求是有其理论与现实依据的,随着自然科学中非线性、混沌理论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

二、复杂适应系统与层级本体论――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分析进路

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可以视为是演化系统分析的前奏。它认为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短期不规则涨落并非外部随机冲击的结果,而是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过程所引起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并非唯一的、单向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循环因果关系。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同时认为吸引子的出现和系统混沌方向(扭转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但混沌理论与非线性经济学只完成了对系统混沌特征的描述,尚未真正对复杂性进行理论化,尤其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产生机制。正如马恩格等人指出的那样:“非均衡行为尚不足与赋予模型演化特征,变异和选择的交互作用是必需的,变异在微观层面上意味着新奇和异质,选择则必须在异质性的基础上展开,无异质性则无选择对象也无进化空间,异质性如何产生的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经济演化的实质。”

当前演化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复杂性模型都可以追溯到桑塔费学派的霍兰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

论(简称CAS)。该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它修改了传统系统论对元素、部分或子系统这样的划分,而是采取有适应能力的个体概念。所谓具有适应性,就是指主体能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持续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累积经验,通过学习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而具有适应性的主体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系统演化的动力所在,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和新主体的出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的。CAS的这种观点,既不同于传统的复杂性理论将复杂性归结为外部力量干扰的观点,也不同于自组织理论中将系统组分要素视为缺乏自身目的性和主动性的做法(这也是自组织理论难以用于经济社会领域的主要原因),当它应用于经济学时,就改变了同质假设,系统可以调节控制每个人工适应主体的属性,如效用、信息、预期、学习等,可以分析人工适应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S理论的应用开创了条件,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遗传算法、分类器系统(classifier systems)、蚂蚁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神经元网络等多种算法技术也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如人工股票市场模型、宏观经济的SWARM建模、A―SPEN模型、自组织临界态模型等。这些模型能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中复杂的经济主体互动,因而引起了演化经济学家极大的兴趣,他们甚至为此召开过专题会议,以探讨哪一种复杂性模型更适合分析经济演化问题:其中,科曼(Alan Kirman)曾主张使用完全互动和局部互动的阶段转换模型(phase transitionmodels),梅特卡菲(Stan Metcalfe)倡导使用基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戴勒(Jean―Michel Dalle)则提出用Gibbs随机场作为重要的手段等。

对于复杂系统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有一部分演化经济学家持谨慎甚至抵制的态度。霍奇逊、罗斯比和劳森等人的理论代表了另一种演化系统观,与复杂性理论建模相比,他们的系统观更强调本体论和认识论。霍奇逊认为,演化经济学家在使用自组织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的相关工具来探索经济演化方面并不成功,在复杂性方向上进行探索的主要价值在于能激发方法论层次上的思考,他指出:“对于社会科学中根深蒂固的笛卡尔主义而言,系统论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一种完整的可替论,而是一种思考模式,它最关键的意义在于替代主流原子式思考,寻求坚实的精确的微观基础。”

在巴斯卡、科斯特勒和怀特海等人的理论基础上,霍奇逊将本体论上的“层级观”(layered ontology)扩展到社会制度以及个体心理领域。按照分层本体论,现实由多水平的谱系所组成。层级本体论是一种本体多元论的反应,它意味着多元或多层级的实体的存在,而且没有一个层级可以还原为另一个层级,在每一水平上都存在涌现特性,对一层级的解释不能完全归约到较低水平的现象上。然而一个层面上的现象以其下层的现象为基础,并受其上层的现象影响,但是每一层上作为整体运转的系统(就像是一个同质的实体)具有不能还原为其组成部分属性的新特征,更不可能将所有层级还原到原子式个人这种单一层级。在这种层级结构中,由于每一层级具有双重特征,这就产生了并存的向上和向下的因果关系,并且在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涌现。涌现意味着还原论、极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不可行,意味着“当一个实体或者一种事象产生于某一‘较低的’水平,并且受着该水平的特性的制约和决定,却又不能从后者中预知。我们能够对层次加以划分从而使用‘微观’和‘宏观’等术语以界定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即突现的特性即便是由前者产生的,却是关于后者而非前者的。”

按照分层本体论和涌现思想,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体系的演化过程,组织、制度、社会结构乃至宏观经济现象可以被看作个体行为的突现特征,但是,却不可以还原为个体行为进行解释。正如德国演化经济学家何梦笔曾以企业为例所指出的那样:“企业是自成一类的一种实体,不能化约为一种使个人最优的合约网络。”霍奇逊在对凡勃伦制度主义进行了反思时也强调了分层本体论与涌现思想的重要性,认为要复兴凡勃伦所倡导的演化经济学,分层本体论与涌现思想具有方法论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凡勃伦的演化纲领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还原的层级本体论和涌现特征的基础之上。”

三、从理论到建模应用中的疏漏――两种观念冲突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复杂性理论还是霍奇逊所提出的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哲学,都是一种迥异于主流经济学微观还原论的系统思考方式,对于系统组分的划分和系统运动状态的描述,也都倾向于异质的、非均衡的,但两种方式在功能和倾向上确实存在差异。

CAS改变了主流经济学的同质假设,允许人工适应主体之间具有差异性,这种对多样性的刻画无疑是演化经济学最为重视的问题。而且,强大的模拟能力和与主流经济学接轨的数学模型表述,也使演化经济学家对其充满期望。日本经济学家盐泽由典就认为,“运用多元模型实验方法,可以得到纯理论推理所难以得到的许多种类的知识,多元模型可能成为经济学迈入新时代的启动器。”但在CAS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模型仍有各种局限性:第一,尽管它们考虑了主体能动性,但是CAS需要设定主体学习规则或者最终目的,但对于真正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而言,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手段的修改上,也体现在目的的变化上。霍奇逊曾以空调恒温器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恒温设定可以做出反应,类似于计算机模拟中的机器学习,但它不会修改目标。“虽然更复杂的、有目标追求性的机器如计算机甚至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并对同样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但目的是固定的,人的特征却在于其目的是变化的,是有意愿的主体。”第二,多元模型中的主体虽然有异质性,但这种异质性的涵盖还是非常有限的,一般的SWARM模型主要通过设置不同规则参数将个体、企业和政府进行区分,但如果要设置足够多的异质性,仍然有巨大的困难,因为任何主体都是多维度的,在每一个维度上的差异都可以被视为异质性。同时,这种异质性和演化经济学所强调的新奇是有区别的,在演化逻辑中,新奇的产生源自于主体的无知,而不是有知,也正因为如此,演化才呈现出不可预测性。第三,在GAS中,适应是一个输入,但适应应该是被解释的现象,而不应是一个假设。诺曼・约翰逊也就在慈菇湖会上指出,多元模型的要旨在于,它能反映个体(包括组织)和在一个资源有限下的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而这样的架构之下所呈现的混沌或非线自然就为主体(agent)带来了不确定的感受,但如何从过去的状态经验来说明主体对未来作预测成了一个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使得许多强调经验事实的经济学家,对复杂性系统理论能否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利器持怀疑态度。贾根良教授指出,经济科学当然可以从自然科学中,特别是从其复杂性科学

中借鉴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种借鉴并非如复杂经济学派那样只是从自然科学中借鉴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加深我们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而期望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作为辅助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试图这样做的动机仍然在于科学主义。

笔者认为,在理论内核上,复杂系统建模的倡导者和涌现哲学的倡导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在反对微观还原论这一点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承认历史重要性、时间不可逆和非均衡,而且都认识到主体异质性和能动性的存在。在复杂系统理论方面做过很多尝试的福斯特也强调,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复杂和演化特征是:“它们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内主要的交换作用是信息的交换,而信息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他也认识到演化过程中的“无知”所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想象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内在的不可预测的性质,“一种关于新奇可预测的理论在术语上就是自相矛盾的。”CAS理论的开创者霍兰同样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复杂性适应系统一类,与其他自组织系统一样,当行为者在微观层次上以规则为基础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宏观层次上的突现特征时,复杂性适应系统就出现了。把复杂性适应系统与其他自组织系统区别开的是,规制其微观范围内的行为者交互作用的规制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是可以演化的,复杂性适应系统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以及皮里坎的理论所共有的特征是规制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更高层次的组织。”

复杂性理论对于演化经济学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复杂性本身就是演化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看到,复杂性理论与复杂系统建模应用之间是有区别的,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与霍奇逊等人所倡导的分层本体论和涌现哲学是一致的。罗伯特・戴罗尔姆的《复杂性的理论化》中,他表述出的观点与霍奇逊、罗斯比、多普非等人的观点并无二样,在该文中,他区分了分析性科学观和复杂性科学观的差异,认为复杂性科学观对科学知识的定义是构成主义而非实证主义的,推理模式是系统性的而非分析性的,方法论立场是不明探测法(回溯法)而非演绎、归纳、发现与普遍准则的,逻辑核心是复杂性逻辑原理(该原理的核心是含中律,即对于给定的a和非a,存在着同时是a又是非a的c,这实际上是涌现的另一种表述),这些观点,是得到演化经济学,无论是强调复杂性建模的演化经济学家,还是强调阐述的、比较的和历史分析的演化经济学家的共识的。

当复杂性理论需要一种工具去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表述以及预测时,它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已经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复杂性建模和计算机模拟,这样,复杂性理论就转变为复杂系统建模应用,而后者的基础是相似性理论(Sim ilarity Theory),各种复杂系统建模的实质,是通过系统仿真模拟真实经济体系,从而达到认识和干预实际系统的目的,但“仿真模型只是实际系统的一个有限的映像,不可能在所有层次的各个方面都与实际系统一一对应,因此仿真试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精确地代表实际系统的行为,能否用仿真试验的结果去认识和干预实际系统,取决于仿真模型及其试验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系统,缺乏足够可信性的仿真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还会产生误导。”由于我们面临的对象并非无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个体,而是具有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人类,因而这种模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近似地、部分地反映事实,它更适合描述复杂性的存在,揭示涌现产生的过程,但并不足以成为一种机理探测的工具。

与建立在CAS基础之上的各种复杂建模相比,霍奇逊和劳森等人更侧重的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观,分层本体论与涌现观念强调的重点,是如何看待世界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世界,它不仅更强调多样性、异质性的存在,也更强调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生成的过程。按照批判实在论的要求,在对经济社会系统这一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时,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经验层、实际层和机理层的差异,也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异相,在可控实验不可能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借助回溯、比较、历史的与阐释的方法去探寻机制或趋势本身,而通过计算机模拟这种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验层、实际层和机理层的差异,也排除了针对不同脉络背景的历史比较,而是在寻求律则性的存在。恰如贾根良教授指出的那样:“如果把复杂性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看作是经济学研究的唯一基础,那么,在脱离了比较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解释学的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对经济演化的时空特定性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呢?”

四、结语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导向的演化建模分析方法与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的系统分析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理论基础上,两者都认识到涌现与复杂性的客观存在,只是在转为应用的过程中,前者“异化”成了单纯的模拟建模,但由于抹去了能动性、创造性这类关键因素,这种模拟建模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是工具本身带有的缺憾,而不是复杂性理论本身的谬误。试图以复杂性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完全地解决所有复杂系统的解释乃至预测问题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有缺憾与不足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效或应当放弃,至少在描述复杂性和系统涌现特征上,这种方式具有直观优势。当前复杂性研究的两个代表阵营:桑塔菲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人类复杂系统中心的研究已经开始深入到知识、理性、本能这样的层次,慈菇湖会近年来集中研究的主题中,就开始涉及将多元人模型仿真延伸到认知过程的研究:移情及模拟作用,不同认知结构下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结构的影响等领域。作为一种揭示复杂性现象大量存在的工具,复杂性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计算机模拟手法仍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2]GEOFFREY M,HODGSON Economics and Systems Theory[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87,14,(4):65―78

[3]LUIGI MARENGO,MARC WILLNGER,Evolutionary Economics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odeling evolutionary dynamics:Introduc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7,7,(4):331-338,

[4]贾根良,徐尚等,经济学国际改革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G.M.霍奇逊,演化经济学的诸多含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2):81-94。

[6]杨虎涛,张洪恺,凡勃伦制度主义的过去和现在[J],当代经济研究,2009,(2):21-25。

[7]盐泽由典,21世纪的演化经济学:一个宣言[J],海派经济学,2006,(12):8-14。

[8]约翰・福斯特,现代演化经济学展望,一种总的看法[A],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布莱恩・艾伦,评论成功经济组织的起源――一种为自组织提供空间的达尔文主义解释[A],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罗伯特・戴罗尔姆,复杂性的理论化[A],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5篇

关键词:复杂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复杂理论的内涵

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源于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认识及商业生态系统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复杂理论的代表人物莫尔(Moor)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复杂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描述阶段。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然后开始描述,能够意识整个系统内部的互动。2)关注复杂现象的内部活动机制。这个阶段开始认为不同系统之间是网络式的关系,强调他们之间的互动。3)关注复杂现象的偶然出现。对复杂理论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是培养、创造和使用复杂理论并开始强调学习系统,认为复杂理论研究是学习系统的研究。

二、复杂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复杂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课程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课程研究的影响有着显著的意义。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审视,知识及理解不是事先存在的给教育中呈现和表现的“客体”,是通过教育过程突现的。复杂性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词语,而不是一个提供现成答案的词语,它表明了世界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复杂性思想不能使我们避免和消除这个挑战,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迎接它,甚至驾驭它。[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的复杂性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前,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都具有复杂性。国际上,世界先进国家已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美国在20世纪就推行三次大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每一次课程改革所推行的理论基础均不相同,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正值兴盛的建构主义。一方面,美国在进行改革之前分析整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其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建构主义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进度和解决教育复杂问题所必须遵循的。而在国内,中国也面临着复杂的现代化问题。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的复杂背景下进行改革,如何安排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重要影响因素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难题。

(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复杂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复杂理论所能够诠释的。例如有的老师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堂课下来完全由学生主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大部分是死记硬背的无用的知识,借课程改革之际,将死记硬背需要积累的知识抛至一旁,以生动的技能学习替代;还有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为了获得“民主型”老师的美誉,在实施尊重个性发展教育时过于宽容。在复杂理论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就能理解当前这种胡乱改革的现象。由于科学的进步、文明的积累、生活的复杂,复杂系统所指的冲突和无序往往比有序更易产生,人类为了发展必须对已有的文明成果进行合理取舍,教育承担的就是承接有序促成和谐的重任。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复杂性。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广泛吸收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性”。[2]基于整个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有人认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应该是多元论,即坚持以理论的多元性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也有观点指出坚持一元论,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这都足以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复杂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杂理论启示

(一)优选理论指导思想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正如复杂理论所倡导的那样,我们不能被吓到,而是要迎接挑战。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模糊是由教育改革复杂的现实问题决定的,复杂的教育问题决定了选择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可能顾此失彼。单一的选用一个哲学或者社会理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显然是不科学且是不可行的。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早在美国20世纪第一次课程改革中推行,而后的课程改革以结构主义或者建构主义为根基,足以证明实用主义本身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确定哪一家言论作为知道思想之前,应现行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选择多种实用不同领域的理论知道思想,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路子。

(二)分析国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既要有全国性的、统一性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制定的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部分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主要是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假想对象、严重偏离我国的教育现实,对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的薄弱学校形同虚设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修改必须充分注意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的弱势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制订出能够确保所有学校和学生均能达到的最基本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议。[3]当然,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强势特点,制定和开发新型的先进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和程资源,形成优势中的优势,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头雁。

(三)注重教师队伍培训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障

在教师培训方面,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培训与课改不可分离,教师培训事关重大。教师培训的基点要转移:用专业历练的方式取代注入式培训。我们有必要吸纳已经典型中的合理成份,归纳现有成果,它们都是用专业历练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注入式培训。只有当教师的业务学习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并嵌入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时候,这种学习才富有吸引力,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集中于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人人学会在工作环境中历练,也许正是探索有效培训的创造性活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谁随随便便用简单的“成败”二字的二元论来证评判的。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不是围绕这个作无意义的争论,真正需要做的是,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有重要意义,使之向前不断迈进。并在完善中摸索出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6篇

1.跨学科性。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家族企业研究一般都被局限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家族企业还很少有人涉及。尽管随着家族企业潮的兴起,国内外的理论工作者从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领域,围绕着家族企业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使家族企业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以自然科学为背景,对家族企业作跨学科、系统研究的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而甘德安教授的这本专著全面运用了复杂性科学的各种分支理论,如涌现理论、自组织理论、熵理论、吸引子理论、分岔与分形理论,以及拓展演化经济学的隐喻,采用了种群生态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实现了自然科学前沿的理论和方法与社会科学最热点的家族企业研究中的交叉和融合。

2.原创性。他第一次对“富不过三代”做了科学的解释。甘教授借助复杂性科学,特别是借助混沌经济学中的分岔与分形理论探究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机理。明晰的证明迭代方程在控制变量u的不同状态下家族企业传承的各种可能性,并从复杂性科学对子承父业提出了对策建议。甘德安教授首次运用混沌吸引子理论另辟蹊径研究企业家理论。构造了一个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混沌吸引子的企业家理论,并把混沌吸引子的企业家理论运用到企业家身上,指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性及演化规律。他还指出家族企业文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演化系统并指出企业文化具备了系统演化特征,指出家族企业文化复杂性系统的熵变及企业文化改革的正负熵的二律背反。他站在复杂性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等角度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特别是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并且从复杂性的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家族企业应该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克服企业的生命周期导致企业的衰败与死亡。他自创性的借助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的结构决定功能理论解释家族企业的功能特殊性,阐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基本的企业、家族企业的生成问题上,甘德安教授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的涌现理论构建企业生成理论及家族企业的生成理论。特别指出企业要素聚集多寡是导致家族企业是否更容易生成的原因之一,家族企业非线性相互作用明显大于非家族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序结构的层次性是导致家族企业更容易生成的机理之一,家族企业内部更多的惯例是导致家族企业更容易生成另一机理,作为标识作用的企业家精神在家族企业生成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及企业生成机制是自组织临界状态的产物。正如李京文院士在序中所谈到的:“……甘德安借助复杂性科学理论构建了一个中国家族企业理论框架,并借助复杂性科学深入研究了中国家族企业的生成机理、治理结构、生命周期、企业家、代际传承、企业文化复杂性等一系列的理论难题。我认为,本研究是从独特视角、独辟蹊径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原创性著作。”

3.问题导向。甘教授明确提出当前的家族企业研究还缺乏统一的范式,以寻找“统一范式”为出发点,他明确提出了:家族企业虽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一个可以转换视角研究的课题,或者说是可以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工具研究的课题。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7篇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系统工程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演进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于国内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主题——系统工程的提出。1978年钱学森等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首先在航天领域倡导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后,将这一思想推广到社会,提出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概念。1990年钱学森在系统工程的种种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概括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到1992年,他又把其研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加以汇总和升华,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演进阶段: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再到“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

至今经过我国两代科学家的努力,经过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知识工程的应用,人机结合理论的实践以及研讨厅的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开发与具体构建等阶段。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提出后,我国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高级形式。自提出以来,已经受到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信息与控制领域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他们不断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具体化、实用化,进而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实践。据了解,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机构研制成功了一个可用的研讨厅系统,已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并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示,正在一些领域推广应用。可见,国内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相当活跃的,研讨厅体系思想已经成为复杂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与启迪。

目前,除了已经有青岛崂山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同拨款推广“综合集成研讨厅”外,我们国家还拟在政务、商务、军工、水利、人口信息等领域推广。

三、综合集成研讨厅应用的关键问题

与其他方法论不同的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不是一系列的公式的汇总,也不是以某几条公理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抽象框架。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智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和问题求解系统。这个方法论的成功应用在于发挥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因此,如何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将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的关键问题。

首先,针对某些复杂问题,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而对于不同的复杂问题,只需要更换平台的有关专家与数据即可处理,以实现该平台的通用性,并最终初步建立这样一个可操作平台。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一类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必须采用智能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建造这一系统,但是实际的OCGS有许多种,各个OCGS牵涉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实现这样一个通用的、可处理所有OCGS问题的平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与某一类或者某一个OCGS相关的一些复杂问题,从处理步骤上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点,这样就有可能针对这一类问题构造一个平台,对问题进行操作。因此,进一步地提炼研讨厅的理论,既保证了研讨厅的可实现性,又使平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使得研讨厅体系向着更加具体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实现系统的整体、综合优势离不开群体专家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只有在各个专家的讨论过程中,才会把系统的整体优势体现出来,把体系中的综合力量表现出来。因此,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通过专家群体某种组织下的互动,就能激发专家思考问题的个人能动性,使专家主动审视思考问题的模式,提高思维敏感度,创造新的对问题的认识,同时使专家个人的经验知识从隐式转化为显式浮现出来,从而不断丰富专家个人的知识,实现对复杂问题认识的自我超越,形成并不断扩大群体对问题认识的共同意义的汇集。通过某种互动充分发挥个人和群体创造性,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充分发挥成员优势的要求,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关键。要实现这样的互动就需要一个专家能够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这就返回到本文上面的叙述——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

四、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前景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作为一项创新型的理论体系,其应用前景对我国宏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下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和环境;数字城镇化;社会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等。

1、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区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传统的系统方法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研讨厅体系的建设,无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积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是辅助专家群体求解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工作环境。除具备一般决策支持系统通常应具备的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人机对话等功能外,研讨厅体系还具备以下三大关键功能机制,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耦合机制”、“综合集成机制”和“人在回路中的研讨机制”。但研讨厅体系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建成。一方面研讨厅体系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地理学、系统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者的协同工作;另一方面研讨厅体系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研讨厅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标准等。为了验证研讨厅体系是否可行,同时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研讨厅体系的建设积累经验,可以首先建立研讨厅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可以在集中地域建立网络结构,并且只具备研讨厅的部分功能,规模与涉及问题的范围都可以小一些。随着技术的成熟与经验的丰富,再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功能更强、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同时地域分布的研讨厅系统。

2、数字城市。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迅速推进,形成广义建筑及人居环境学,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系统。进入21世纪,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城镇建设方面,它不仅是建筑物本身,而且对各种信息系统,如用于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系统,提供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形成智能家居、智能建筑,这些构思与实践,已经成为时代追求的目标,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因此,以人机智能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对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合理的决策方案。在我国,青岛胶州湾工业园区的数字化建设、深圳市民大楼正在进行的智能楼宇综合集成系统的建设,代表着全球化城市建设中的方向。建设部的周干峙院士就曾经提出城市及其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数字化的城市及其区域的发展,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来解决与处理是很合适的。

3、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可以看成是复杂的巨系统,特别是从整个国家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宏观经济则是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子属复杂巨系统。目前,随着经济、科学的飞速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面临着许多的复杂问题的考验与阻碍,相应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也运用到这个领域当中,用于解决相关的复杂问题。为了提高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讨效率,研讨厅应为参加研讨的专家提供进行宏观经济预测的各种预测模型。然而,按传统模型库结构框架建立的预测模型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要求。正因为目前存在这个缺陷,许多的经济学者、研究人员从分析研讨厅的具体需要出发,提出了利用Agent理论和技术设计和实现适合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多Agent预测模型系统。利用这些系统能够方便、有效地组织多位专家、多台计算机进行人机合作,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讨,从而为宏观经济提供决策方案。

4、军事系统。中国解放军强调新装备要形成系统作战能力,要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很有必要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在思想方法、在军事方法论上来一场革命。“横向技术一体化”、“综合集成”、“系统集成”、“体系对抗”,都包含着系统思想,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在装备建设中的运用。不用系统思想看装备建设,就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不以综合集成的系统方法研究装备建设,就会陷于以往那种陈旧发展模式的窠臼。现已形成的研讨厅包括有空间作战综合集成研讨厅、战争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网络化防空作战系统综合集成、武器装备论证综合集成研讨厅。

五、结束语

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广阔的应用前景中,更加体会到钱学森对我国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领域的高瞻远瞩。当前,国内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华民族振兴屹立于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还面对着许多急需处理的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相联系的复杂问题,如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问题、一些关键领域发展的决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近年来,大家开始了解到,Internet及其用户就是OCGS的典型。大家关注的商务系统、政务系统等等组成的城市也就都一个OCGS,因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在21世纪推广发扬。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

[2]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

[3]龚建华.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发展思考[J].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6.17.

[4]戴汝为.从工程控制论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2.

[5]崔霞,戴汝为,李耀东.群体智慧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的涌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1.

[6]王慧斌,徐小群.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及应用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30.6.

[7]王丹力,戴汝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专家群体行为的规范[J].管理科学学报,2001.4.2.

[8]戴汝为.“数字城市”系统与综合集成技术[J].电气时代,2005.11.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8篇

【关键词】 复杂系统;演化;米堆实验;经济增长

一、引言

复杂系统的演化问题一直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很多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其中代表性的有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P.Bak的自组织临界性等。[1-3]总的来说,他们为复杂性的研究做出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在复杂系统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些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而经济领域,由于经济系统本身就是多种结构层次,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动态变化的开放系统,因此也成为复杂系统理论应用较多的领域。但现阶段有很多研究陷入了误区,用复杂系统理论去分析股票,金融,企图对未来股票走势,金融行情做出预测,而他们所依据的也就是复杂系统中P.Bak提出与的自组织理论中的幂率规律,这种理论存在的明显缺陷是数理统计规律扭曲了系统演化的本质,演化是随时间变化的,而这种按大小等级的统计排序,掩盖了时间秩序因素。另有一些采用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其前提各种假设,条件限制往往难以符合现实的情况。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和他的同事杰佛里・麦克尼考曾通过很长时间来观察模拟模型在经济学的作用,最后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多数情况下,只有那些不能做分析性思考的人才借助计算机模拟。经济学要求用演绎法和逻辑分析,而计算机模拟却正好与之相反。第二,你只要把自己的假设设置于计算机模型,就可以从计算机模拟中想得到什么结论就能得到什么结论。[4]出现这些问题,反映了这些理论不是通用的,一些结论也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完美,存在着许多缺陷,特别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演化的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路。

二、平衡态思想

对于众多复杂性理论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复杂性的研究从复杂走向困惑。[5]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些理论都是从特殊背景出发而提出的,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拓展到其他领域必定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适应。其次,许多研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假设条件过多,往往与现实情况不符。最后,没有抓住普遍性的问题,许多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系统,缺乏哲学指导。就复杂系统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有物质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因此,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开放系统的一般性问题,它也是所有复杂系统的一般性问题。研究一个真实复杂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十分困难,必须用一些简化模型,才能够抓住真实系统的普遍问题。沙堆和米堆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简化模型,通过一系列的米堆实验,从输入与输出关系入手,可以得到感性的演化规律的认识。

1、米堆实验步骤

(1)实验用直径为20cm的圆盘,分别采用大米,芝麻,荞麦作为材料;

(2)将选好的盘放在精度为1g的电子称1中央,记下盘子重量;

(3)用另一精度为1g的电子称2称取77g大米,然后将大米缓慢加入电子称1的盘子中,待电子称1显示数据稳定后,记下其读数,并减去盘子的重量,得到米堆的重量;

(4)重复步骤2直至300次;

(5)每次添加127g大米,重复步骤1、2、3;

(6)换用芝麻,荞麦重复步骤1、2、3;

(7)先添加77g大米,一定次数后,改为添加大米和荞麦的混合物。

如下图所示,图1为每次添加77g不同添加物的结果。图2为每次添加127g不同添加物的结果,图3为先添加大米,后改为添加荞麦合大米混合物的统计结果。

2、实验现象和结论

开始往盘子里加入的米粒都停留在原来的位子,随着不断的加入,米堆变得越来越陡,坡面上的米粒有的停留在原来的位子,有的缓缓下滑,造成一些小的“雪崩”,最终,米堆系统的高度和坡度都几乎不变,正如图1反映的那样,米堆系统的重量变化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看起来系统是向重量变化减小的趋势演化,而根本原因是加入米粒的重量和从米堆系统中滑出盘子边缘的米粒的重量达到了平衡。换用芝麻和荞麦重复实验,得到的相同的现象,系统总是向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态演化。而不同的是,其达到平衡态是的状态是不同的,用米粒,芝麻,荞麦三种材料,最终系统的重量分别约为1918g,1415g,1627g。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相同的趋势和不同平衡状态,又进行了另外两组实验,每次添加量为127g,结果如图2所示,系统仍是向着平衡态的趋势演化。第三组实验,在用米粒作为添加物每次添加77g达到系统平衡状态后,把添加物改为米粒和荞麦的同等比例混合物,继续每次添加77g混合物,结果如图3所示,系统偏离了原来的平衡态,经过短暂较为大幅波动后达到了新的平衡态。

由此实验可以得到感性的认识,沙堆总是自组织地向输入与输出平衡的方向演化,而且这个过程会受到系统内部结构因素的影响,改变系统内部结构会使系统的平衡态发生变化,但系统仍然会向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态演化。

三、平衡态思想在经济中应用

1、平衡态思想应用于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但和沙堆系统的性质或属性是不同的,一个是自然物理属性,一个带有社会的属性,为什么由沙堆实验得出的平衡态演化规律适用于经济系统。这是由于,输入与输出平衡态思想的提出角度就从复杂系统最本质的角度入手的,是具有普适性的,虽然属性不同,但其中输入与输出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存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仍然在起作用。而内部影响因素本质上在经济系统中也存在,只是其换了一种形式。如输入,在经济上的输入可以是资金,也可能是创新技术或者人员的输入。内部结构,更多指的是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具体也可能是职能部门,职能层次的划分。这种类比的思想,虽然不能取代经济问题的具体研究,但可以借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因为对象总是不同的,有特殊和具体之分,因而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2、内部结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也就是经济系统的组成和构造,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从不同角度考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这里主要从经济各部门组成和构造考察,则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6]不同的产业正如经济系统这个沙堆的不同添加物,在经济系统不断向平衡态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产业能使经济达到的平衡态是不同的,对产业机构的调整,必然也会打破现有的经济发展状态,使经济向新的平衡态发展。经济的增长也就是经济系统不断变化发展中,趋向的新的平衡态是高于或者是优于原有经济系统的平衡态。因此,从内部结构来看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来优化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与流动,改变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最优化各种资源的利用,带来总产出的增加,[7]这种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影响产业结构的比例,决定产业结构的大致类型,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某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能是制约作用。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在动态发展中相互起促进或制约作用的。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与经济系统本身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三种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产业的贡献率也是不同的,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对经济持续性增长提出了不同建议,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三大产业协调均衡发展,鼓励企业合作,形成规模经济,实现共赢,[8]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等。[9]

四、结语

复杂系统演化规律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经济系统,由于其本身就具备复杂系统的许多特性,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适用这种规律。经济系统的演化和发展,总体上也是呈现这种动态变化的,在普适性影响因素下,不断向输入与输出平衡态演化的趋势。本文中,只讨论了一类普适性因素,即内部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在实际的经济系统中,则存在更多的普适性影响因素。例如,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布局也可以看作是从边界条件这一因素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所采取的策略,亚洲投资银行则可看作是从输入角度采取的措施,而国内现阶段进行经济转型的改革正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都反映了这种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普适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普适性的规律通常是抽象的,概括的,一些相关的概念,如开放系统,复杂系统,系统工程等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为某些具有相似特征一类问题提供宏观的研究思路和长远发展的见解,而不能即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针对具体经济问题时还要在这种正确的演化规律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如在经济中,有许多难以衡量的因素,文化习俗,,心理等潜在的因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总的来说,只有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结合,在经济向平衡态演化的总体思路下,根据普适性影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措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PrigogineI,StingersI.Orderoutofchaos[M].NewYork,USA:BantambooksInc,1984.

[2] HakenH.AdvancedSynergetics[M].NewYork,USA:Springer-Verlag,1983.

[3] BakP,TangC,WiesenfeldK.SelfCorganizedCriticality[J].Phys.Rev.A,1988,38:364-374.

[4] [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01.

[5] 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3.53.

[6] 李宝仁.计量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6.

[7]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36.

复杂经济学理论第9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论规定着研究的出发点、路径及结论,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进行考察,对于廓清当前农村经济研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成效并思考今后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考察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体现这种方法论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理论工作者主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关系或原因分析、制度变迁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时期,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方法论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运用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旧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阶段,并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农业经营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随着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思考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