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铁路信息化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3 16:35:16

铁路信息化管理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1篇

关键词: 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面临的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铁路工务工程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输、延长铁路相关设备寿命的基础。我国铁路运输速度的加快,铁路运行密度的增加导致铁路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这些故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依靠传统的工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工务工程的需要,同时传统的铁路工务工程管理常常会因为巨大的维修工作量而导致一些潜在的故障被忽视,结果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因此加强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铁路工务工程对铁路运输、铁路设备以及铁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是铁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铁路工务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内在本质。

1.1 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 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 Graphics 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

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

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

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2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甲供物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上的应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也开始向信息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物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铁路建设物资管理领域的基本共识,也是铁路建设项目推进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铁路建设工程甲供物资管理功能需求,对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铁路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铁路行业管理部门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为推动全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于2000年下发了《全路物资信息系统建设框架意见》,对铁路局层面物资管理系统规划、功能实现及实施方案做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初,中国铁路总公司了《关于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公司内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及互联互通等建设目标。

1.2铁路运营及建设单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为运营物资管理责任主体,各铁路局及所属站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开发运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套功能较为齐备,且具备铁路特色的运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运营物资管理工作效率。相比之下,铁路工程建设管理单位针对甲供物资管理开展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缺少成熟的具备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

2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物资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铁路建设单位大多已经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包括物资管理功能模块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2.1基础投入有限,重视程度不足

客观上,铁路建设管理项目时间周期较短,铁路建设单位独立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经费有限。主观上,部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对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等相关投入不足。

2.2开发标准缺失,水平参差不齐

铁路行业管理部门对于各级铁路建设单位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统一的建设思路和目标,但是当前没有可以参照的具体开发建设标准,各铁路建设单位由于在起步时间、项目规模、人员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切合铁路建设物资管理特点和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3系统封闭独立,信息流转不畅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是与上下级单位、组织内部关联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础,部分建设项目物资管理系统在这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导致组织内部信息流转不畅,对外部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2.4业务覆盖面窄,应用深度有限

目前铁路建设单位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范围距离“全面应用”、“建设物资全过程管理”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部分仍停留在单位内部信息流转和数据统计等基础层面,主要集中在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和统计查询等基本功能模块。

3铁路建设甲供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规划

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各级建设管理单位需在当前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约束之下开展相关管理工作,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必须紧贴实际。

3.1铁路建设甲供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规划基本原则

标准统一、功能齐备原则,需求导向、紧贴实际原则,加强组织、强化考核原则。

3.2铁路建设甲供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目标

建设全路统一的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资计划、招标采购、供应组织等业务环节的闭环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实现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及系统化管理;通过网络实现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铁路建设甲供物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与相关业务部门、上下级单位的内部信息高效联通;实现与外部供应商等相关参建单位的信息交互;实现物资管理数据的及时汇集及有效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3.3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做到统一模式、全面应用,涵盖建设物资的全过程管理,面向各级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供应商等参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基础层、服务器和客户端3个部分。

3.4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数据管理、物资目录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管理、信息查询、数据分析等主要业务功能模块。同时,系统应全面考虑包括铁路总公司、各级建设管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服务机构等其他参建单位的管理需要。系统设计的管理流程、权限设置应遵循当前铁路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紧密贴合当前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实际。

3.4.1基础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包括组织机构、使用角色等信息。其中组织机构包括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商、服务机构和监理单位。系统使用角色按照单位类型分为7类,分别适用于铁路总公司、建设单位、服务机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商、监理单位的管理及业务人员。

3.4.2物资目录管理。物资目录管理包括物资分类、物资目录维护功能。物资分类按照物资品种进行区分,如道岔、轨枕、桥梁支座等。物资分类支持多级次管理。物资分类的末级,需要指定分类属性,包括“总公司管理甲供物资”、“建设单位管理甲供物资”。物资目录调整维护应由铁路总公司统一管理,各建设项目根据相关规定执行不同物资目录。

3.4.3需求计划管理。需求计划管理模块包括需求计划编制、提报、审批、查询功能,各模块按照物资管理类别分为总公司管理甲供物资和建设单位管理甲供物资两类。需求计划编制、提报、审批、查询程序及相关各方权限、职责应符合铁路总公司相关物资管理制度规定。

3.4.4招标采购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模块包括批文管理、采购计划申报、包件管理、开评标管理、信息管理等模块。铁路总公司物资部、建设单位及物资公司根据甲供物资分类管理权限,可在相应功能模块下完成相关工作。开评标模块设计符合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和铁路总公司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物资采购信息包括招标采购信息,招标采购结果公告等,信息应符合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

3.4.5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模块包括合同录入、合同查询、合同变更、合同终止等功能模块。各建设单位负责本单位合同管理模块应用,合同录入信息包括物资规格、数量、计量单位、单价、供应商、合同有效期等关键合同信息,合同查询模块提供合同执行情况动态查询。合同变更,合同终止程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铁路总公司及建设单位相关管理办法规定。

3.4.6组织供应管理。组织供应管理模块包括需求计划提报、需求计划审核、需求计划汇总、供应计划编制与下达、供应计划执行进度查询等功能模块。功能模块设计应贴合相关组织供应管理制度,符合制度规定的组织供应流程,体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物资公司及供应商的权限、职责。各相关用户可通过系统对供应计划执行实时进度进行查询。

3.4.7物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模块包括物资进场管理、物资验收记录查询功能。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完成物资进场验收后,将物资到货情况和实验检验情况等相关验收信息录入系统。各级相关用户均可通过物资验收记录查询功能对历史物资验收相关记录进行查询。

3.4.8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中需要提供各类单据的台账。对于年度总需求计划、季度分月需求计划、合同、供应计划,需要按照物资分类、建设项目、标段、施工单位等维度跟踪执行情况,汇总显示每个环节的数量、金额等信息。经授权用户可以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为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3.5铁路建设甲供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

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领域建立标准统一、功能齐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全面提升建设物资管理效率,规范物资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对铁路建设甲供物资管理状况做到全面掌握,同时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和较长时间系统开发周期,应由铁路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信息化建设,强化检查考核,以保证铁路建设甲供物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顺利推广。

4结语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3篇

【关键词】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居于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4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万千米,成为铁路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在铁路速度提升和发展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铁路科研管理步入新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实现支撑和引领铁路可持续性发展[1],都对铁路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铁路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研究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促进铁路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铁路科研管理的特点

铁路科研管理是铁路行业科技管理(见图1)的重要工作内容,其目标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科研活动及科研项目的特点,通过合理组织管理活动,对技术、信息、装备、人员、资金等科研过程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达成科研工作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科研目标的协调一致,以实现铁路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确保科研任务的完成,促进铁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行业市场化运作和发展。铁路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2.1专业齐全、内容涵盖广泛

铁路系统覆盖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电力牵引、通信信号、机车车辆及房建等多个专业,内容广泛丰富,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迅速,各专业都有其技术创新点和研发方向,专业之间系统关联性强并且相互融合、渗透、影响,铁路科研管理的实施体现了铁路各专业的技术特点并且包含各专业的铁路综合集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要求高

铁路与出行安全休戚相关。铁路系统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要求很高,任何细小的零部件或因素的疏忽与纰漏都有可能带来行车的安全隐患,比如列车制动系统的科研攻关对安全行车的保障影响很大,因此,铁路科研管理工作应在铁路科技创新的同时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可靠性和实用性。

2.3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多

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科研活动和科研参与人员的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技术创新和研发。科研活动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铁路科研更是与生产、建设及装备制造等密切相关,铁路科研管理呈现动态特征,其过程必然会受到计划变更、试验条件、研发进度、资金安排及人员配给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

2.4产学研合作紧密

在铁路机构改革前,原铁道部组织行业相关产学研力量,围绕铁路建设、运输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形成了一批稳定的长期从事铁路科研的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2]。目前,铁路科研管理工作中,产学研合作紧密、资源互补,为铁路科技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并打下扎实的基础。

3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3.1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是培育交通运输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引擎,是迈向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有力支撑。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为各行业科技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暨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为建设世界交通强国强化支撑引领”,不断凝聚合力,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3.2铁路科研管理的客观需求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研信息化已步入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图书馆为特征的新阶段,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研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系统能为铁路科研管理的各类数据统计和分析提供及时、准确、详细的资料。一套完整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涵盖了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信息、成果推广转化、工法专利申报等,是企业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展示,并为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和方向提供参考,因此,信息化建设是铁路科研管理的客观需求。

4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当前,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系统、规范梳理铁路建设和运输工作对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生产和经营中的关键、重点以及难点技术问题,切实把握铁路科研的市场导向与企业需求;同时要放眼未来,结合经济社会、行业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中、长期科研管理规划,加快信息化体系构建,真正发挥科研管理工作在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创造力的关键作用。

4.2协同创新,注重实效

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协同创新发展,依靠本系统的其他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凝聚吸引多方面科研力量,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真正做到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共同搞好科研管理。注重实效强调通过信息化科研管理手段,统筹安排基础性、前瞻性及实用性的科研课题及项目管理,从而真正产生实效,为企业发展带来收益与价值[3]。

5推进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铁路科研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集立项、合同、经费、过程、结题管理及信息、查询检索等功能为一体,其管理模式采取逐级申报、逐级审批。各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使用和维护好铁路科研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宽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科研管理,推动信息化铁路科研管理工作。

5.1增强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为铁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是发展空间大、潜力足。铁路科研信息化管理应建立在管理模式的创新基础上,立足于本行业的科研发展方向,通过对原有管理方式的优化与改进,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融入科研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5.2引入大数据技术促进铁路科研管理

5.2.1大数据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优势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等5大特点。大数据技术结合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大数据技术通过针对基于全球互联网的大型科技文献数据、工艺工法、专利数据库和科研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关联、分析和判断,提取数据的相关性,整合有效信息,并在处理数据时及时获得基础知识和原始材料,为科研管理的决策提供深入、广泛的数据参考。此外,大数据技术通过搜集来自铁路行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同数据源,经过数据清洗、识别、转化、重构进入数据仓库,然后经过一定的查询及数据分析工具、联机处理工具等对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从数据中产生知识,由此实现数据管理工作从简单的查询统计到复杂的分析预测,提升铁路科研的管理效率。

5.2.2大数据技术在铁路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1)科研规划。铁路科研管理根据年度科研攻关重点方向,以系统性大课题为重点,安排年度科研计划课题。大数据技术借助内部及可共享的外部大型数据信息挖掘与整编,对行业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及研发方向做出分类识别、评估预测,通过数据可视化、文本报告及模型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科研规划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指导性的基础数据。2)科研课题立项。科研课题立项包括科研项目研究的必要性、目标、内容、技术指标、成果要求、知识产权要求、进度节点安排等方面的数据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课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分析及决策处理。3)科研评估及工法专利管理。在科研评估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对WEB数据资料、内部及外部资料进行分类处理、综合识别,根据不同参数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为科研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得出优化的评估结果。科研项目成果直接的应用和转化是在施工生产中形成施工工法。对工法管理主要包括申报、审定、归档、查询及统计等;对专利管理主要包括专利申请、审批、登记、授权、归档、专利证书登记等。4)风险管理。铁路科研管理是系统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管理,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采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收集统计的基础上延伸开发分析、关联及甄别等功能,把握并掌控科研管理项目的信息风险,能够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安全管理。大数据技术在铁路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5.3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铁路科研管理平台

过程决定质量,质量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立足根本。以往铁路科研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市场;重结果、轻过程;重传统,轻创新”的情况。科研管理机构和部门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广泛使用基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理念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资源,为铁路科研管理平台应用建立统一的查新、评估、识别及存储基础设备,从而满足互联网及在线应用访问以及信息使用和处理的需求。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的手段能对分散的各类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调取、提炼和分析,及时、有效地处理众多数据,实时跟踪各环节的流程和管理状态,提升科研管理工作中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建立铁路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见图3),应以科研项目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基础数据库,促进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各参与方的数据共享、交流互动,支撑科研管理从科研项目规划、科研立项、组织实施、结题验收及经费使用等全过程的数据集中管理,实现铁路科研管理资源合理、优化、有效配置,积极提升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铁路技术创新、行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5.4打造科研管理精良团队

基于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与之适应[5],这支团队既懂得科研项目的管理,还能迅速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组织管理、判断决策、创新发展以及市场开拓等综合素质能力。铁路科技工作应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完善信息化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企业现代科技经营管理水平。

6结语

随着全球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建设水映了企业科研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实施信息化是铁路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推手。铁路科研管理机构和部门应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理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搭建科研管理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能力,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同军.中国铁路大数据应用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J].中国铁路,2017(1):8-16.

【2】郭树东.以企业为主体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决策,2015(4):51-68.

【3】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89-92.

【4】杜永洁.基于质量管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5-7.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4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

对于目前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来说,建设规模庞大,对物资采购的要求逐渐提升,而且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品种繁多,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区别不明显,物资管理工作跨度也表较大,这对于传统物资管理来说,已经不适应现在铁路大规模发展的实际要求。为此,加强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是目前铁路建设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1传统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计划分析不明确

在传统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中,计划分析工作常常受到很多限制。由于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工程过于复杂,且经常出现计划变更情况,使得物资管理工作缺少数据支撑,这对物资管理计划产生很大影响,往往在工作中会出现被动情况,更无法对实际施工中物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1]。

1.2没有有效的管理流程

在传统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中,人为影响因素很大,一般在管理中,也只是依靠管理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来维持相关工作的进行,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采购计划以及结算工作等容易与相关管理程序脱节,最终对工程整体建设造成影响,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1.3无法对价格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物资成本控制方面,由于物资数量和种类较多,在铁路工程线路的分布也不均匀,使得在物资在价格和数量的控制工作中没有规律可循,而且对于铁路施工现场来说,经常位于偏僻之地,相关设备使用受到了严重制约,导致了各个工区中的物资管理难以实现综合统一,这对于物资成本的计算以及物资数量统计都造成影响。

2促使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因素

2.1发展大环境

在铁路物资管理系统中,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使得我国在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上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这也为工程施工前的物质准备以及物质运输和保存工作提供了巨大方便。但在实际发展中,这种物资管理信息化依然显得迟缓,使管理模式尚未得到统一,这与铁路工程发展的整体环境不符。因此,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定会促使铁路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我国提升经济水平就具有重要意义[2]。

2.2铁路工程物资管理现状

通过对目前我国铁路项目物资管理现状的实际调研,各个单位在物资管理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有的通过电话和传真,有的通过电子邮件,还有的单位建立的局域网。这些管理方式的应用,来实现对物资数据的实时掌控,确保数据汇总和财务数目总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物资数量庞大,而且相互之间不具有紧密联系,需要人工将各个管理点进行串联,使得工作繁杂,对工作人员的耐心和负责程度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这种管理现状的促使之下,使得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显得极为重要[3]。

2.3铁路工程物资管理特点

在实际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单位数量较多,工程分布很广,而且很多建设环境地处山区,环境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物质供应商也遍布全国各地。如果不能实现物资信息化管理,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对信息动态掌握情况较差,也不能是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所以说,对物资管理信息化模式建立,对铁路工程建设具有较强意义。

3如何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

3.1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

想要实现铁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一信息化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对物资管理体系的统一。首先,要对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并在其中制定有关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相关部门实现物资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要针将物资管理标准进行统一完善,像招标管理、材料供应运生产过程管理以及合同内容管理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互相评价机制,让双方积极参与到评价当中,发现彼此存在的不足,并在接下来工作过程中进行积极改进,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从而实现资源共享[4]。

3.2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专业团队的建设

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相关网络建设,提升相应网络的覆盖面,避免因为地区偏远而出现的网络不能普及现象;其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扫描装置,将相关数据和图纸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技术加工处理,在网络中形成相关信息文献,并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来实现信息统一管理,便于后续物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在专业团队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员具备较强专业素质,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员工个人特点不同,采取不同培训措施;其次,邀请商家或者技术专家,在实际操作中为员工们讲解专业知识和具体造作流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实现知识学习,这对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起到推动作用[5]。

4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

对于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实践应用来说,实现了整个物资管理中的计划、供应、验收和结算的数据处理,同时将物资管理工作的整体功能进行吗扩展,并运用到了工程中其它管理工作中,让所有相关信息实现了共享,确保出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对整体工程造成巨大影响。

4.1在事务处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物资管理事物的处理,主要分为待办事宜、进行中的事宜和已处理的事宜这三个类型,由于由于物质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按照工作的具体分类,来进行相关事宜的具体处理工作,保证工作快速有效,并实现了物资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下去。

4.2在文件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各级部门中的有关物质管理信息进行集中收集,并利用网络系统将其纳入本地管理模块,有益于后续管理工作的进行和信息共享。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这种管理类型已经根据实际作用进行了合理划分,目前,主要分为国家法律法规、铁路局文件和建设指挥部三种[6]。

4.3在物资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物资管理特点,相关人员将物资管理分为甲供物资管理和其它物资管理两大部分。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实现了对很多操作的限制,避免对整个物资管理理产生影响。比如物资供应数量不可以超过合同中规定的总数量等,通过在物资管理模块中应用信息细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物资数量的有效管理,确保工程不造成物资浪费,并保证铁路建设工作的合理化进行。

4.4在统计管理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作用,让物资统计具有了精确查询功能,这其中可以分为物资分类信息查询和招标信息统计查询。对于物资分类信息查询来说,将相关物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后,通过信息化作用,实现了相关数据的自动计算和统计,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相应统计数据查询,从而方便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招标信息统计查询,是将所有招标物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期物资整体统计提供台账资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不仅能提高铁路工程单位的管理水平,还能够让物资管理工作在整体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延伸,来促进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目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在技术上并不成熟,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为此,我国铁路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明确发展导向,以完善物资管理信息化假设为主体目标,从而实现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峥.铁路工程建设甲供物资管理信息化[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1):36-37.

[2]喻锐.铁路土建工程项目全面物资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82+206.

[3]马荣田,仇鹏.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联合体监理模式研究[J].铁道建筑,2013,(12):138-140.

[4]宋宗友.现代物流在铁路供电大修、更改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3):46-47.

[5]曹克勇,张英志,王珍,等.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应用[J].航天工业管理,2012,(10):60-62.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5篇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同037005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职工保障制度。在铁路企业中,社会保险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对他们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尚有不足,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展开论述,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铁路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铁路;社会保险;信息化;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是铁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保障企业职工基本生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我国加强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设的前提下,铁路企业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改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1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在国家积极引导、推动、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之用作社会劳动人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后给予的特殊的补助,以维持劳动者的生活。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社会保险已经基本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相关机制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进行。就铁路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存在着工作流程不规范的现象。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职工参保需要经过参保申报—审核—办理—反馈等四个环节,这大大便利了企业职工的参保,然而在社会保险的网络管理环节,由于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同一类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也无法做到统一业务不同环节的分类处理,只能进行单一项分别处理,这就造成了许多的重复劳动,加大了保险管理工作的任务量。此外,目前的社会保险网络管理环节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漏洞,也极易造成管理工作中的不便。

其次,铁路企业的职工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的有效进行。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也在进行改革和深化,保险统筹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职工的数据信息也更加详细,同时,职工数据的丰富也就意味着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更加繁重。由于铁路企业的工种不同,范围不同,而且社会保险的险种也有所不同,各个社保经办机构对于自身保险数据的处理和收集方式也各有不同,这就加大了企业社会保险数据处理的难度。因此,铁路企业应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对企业职工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再次,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网络化办公缺乏专业的公共业务平台。随着网络信息化在铁路企业的普遍应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管理。然而,从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尚未形成一个专门针对社保管理实际需求的、覆盖面广的网络业务平台,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较为混乱,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应该建立一个运行顺畅、规范的网络业务平台,促进企业社保管理的规范化。

此外,由于铁路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职工的岗位变动较为频繁,企业在进行社保管理时,还应该根据企业职工的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方案,促进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动态化发展。

2 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2.2 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2.3 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2.4 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3 结语

铁路企业实施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用于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等,从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应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企业职工数据库的建设,并创办社会保险业务平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鸿.本钢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6篇

【关键词】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信息化概述及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正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效益,促进经济等领域加速发展。例如,通过引进信息化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出错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门及单位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显得十分繁琐和复杂。铁路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铁路档案的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通过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和实践,大大改善了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从而避免了文档的堆积以及工作的延误;其次,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进行检索,从而及时的补充、查找、调取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其他单位人员的查找;另外,可有效缓解档案的供需矛盾,提高档案信息质量;最后,可实现档案的多元化存储,方便相关档案信息的理解和取用。以上这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铁路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目前铁路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使用,这就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在目前仍比较缺乏既有档案管理经验,又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具备较高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第二,由于铁路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使得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的帮助也较小;第三,由于目前在铁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数刚进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后就离职或调离岗位,使得管理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二)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完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持。但在目前铁路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制度,与当下的环境形势严重不协调,从而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档案质量的控制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必要的检验,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显著下降;另一点是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改革的进度。

(三)缺乏相应资金

由于目前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中尚不能直观的看到效果,使得铁路相关部门对其没有给予较大重视,对该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改革造成阻碍。信息化改革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设备来作为基础,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保证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人才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在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改革,去除其中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的条例,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补充需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可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要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取激励的措施,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制度中要包含保证档案管理技术先进化建设的条例,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保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时刻保持与新技术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中要对新技术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最大程度提升其对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失问题是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大量计算机人才作为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最终完成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首先,铁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将信息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与外界的发展相协调,大力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果,最终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对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霞.试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7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正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个人的效益,促进经济等领域加速发展。例如,通过引进信息化模式,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出错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门及单位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铁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铁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显得十分繁琐和复杂。铁路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铁路档案的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通过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和实践,大大改善了管理工作十分繁琐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从而避免了文档的堆积以及工作的延误;其次,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使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进行检索,从而及时的补充、查找、调取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其他单位人员的查找;另外,可有效缓解档案的供需矛盾,提高档案信息质量;最后,可实现档案的多元化存储,方便相关档案信息的理解和取用。以上这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对铁路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状况是目前铁路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使用,这就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在目前仍比较缺乏既有档案管理经验,又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具备较高能力的全面综合型人才;第二,由于铁路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使得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的帮助也较小;第三,由于目前在铁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数刚进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后就离职或调离岗位,使得管理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二)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完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持。但在目前铁路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制度,与当下的环境形势严重不协调,从而对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档案质量的控制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必要的检验,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显著下降;另一点是在实际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改革的进度。

(三)缺乏相应资金

由于目前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中尚不能直观的看到效果,使得铁路相关部门对其没有给予较大重视,对该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改革造成阻碍。信息化改革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设备来作为基础,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保证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人才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在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对于铁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践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改革,去除其中已不再适合当下环境的条例,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补充需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可分为这几个部分:首先,要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采取激励的措施,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制度中要包含保证档案管理技术先进化建设的条例,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保证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时刻保持与新技术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中要对新技术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约束,最大程度提升其对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失问题是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大量计算机人才作为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最终完成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首先,铁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将信息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8篇

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目前大多数仍然处于利用电子表格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手段的初级阶段,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滞后导致大量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传递速度缓慢,资源不能共享。而且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具有数据计算调整量大、数据之间钩稽关系复杂、涉及内部管理层面较多、沟通环节程序繁杂等诸多特点。因此,仅仅利用单一的电子表格管理如此复杂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预算编制效率低、周期长,编制数据不准确、不全面、不科学,预算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过程控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数据结果分析不准确等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较多,沟通环节程序繁杂,多级责任预算单元的授权复杂,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无法通过电子表格实现动态管理。

二是面预算管理目标模型、框架指标体系的建立必然存在较多的信息源、数据源以及较大的计算工作量,若仅仅依靠单一静态的电子表格无法满足多级层级的建立,多种条件的设定,无法储存大量的原始数据及分析决策数据,无法灵活地修订调整预算数据。

三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修制修程的不断深入,高速铁路运输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精细化要求不断提升,预算组织管理机构及执行机构的工作量大幅度增长。仅仅运用电子表格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准确化要求,预算控制的精细化程度,预算分析的效率性要求。

四是电子表格仅仅以二维静态的方式来反映数据,往往导致预算编制种类单一,预算指标不准确不完整,预算控制手段单一,无法实现多角度、灵活地数据分析,无法实时监控预算使用情况。因此,预算数据的编制、控制与分析必须建立在多角度、立体反映数据的基础上,以满足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五是目前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阵,与生产业务环节脱节,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不能实现交叉信息查询分析,并普遍存在同类工作重复进行等问题。

二、构建高速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

(一)构建高速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全面预管理体系的条件

1.实现高速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具备明确的战略目标、健全的预算管理职能组织体系以及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正确的战略目标是构建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依据,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构建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根本保障。

2.实现高速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具备基础的技术保障和信息维护能力。只有实现了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的协调控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实现高速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保证基础数据全面准确,信息资源可靠齐全;各层组织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人为干扰,使各项预算处在可控状态,保证各项预算的落实。

(二)构建高速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统的具体模式

根据高速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构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是将生产任务信息模块、物资供应管理模块、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及成本费用管理模块相结合,将几大模块的信息采集点前推,促进高速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成本的全过程管理。二是以实物定额、工时定额及成本费用定额为主线,规范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推进预算管理各层面的应用。三是通过智能IC卡设备,实现对高速铁路运输企业日常报销、领料等成本费用支出的事前控制与事后分析,实时掌握预算费用的执行情况。

1.计划财务部门通过生产任务信息模块、物资供应管理模块、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信息源形成生产任务计划,测算实物定额、工时定额及成本费用定额,最终由成本费用管理模块进行整理归集,将成本费用预算分劈下达至各车间科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系统模块提供的预算编制与下达、预算调整与调整下达等功能支持松紧预算控制,即忽略、提示和严格控制三级控制力度。

(1)测算实物、工时及成本费用定额

供应部门根据检修规程和工艺制定各部件、各修程的实物消耗定额,控制领料范围和领料数量;标识必换件、偶换件及工艺用料,在做预检时快速罗列出各种需要的物资并根据实物定额自动计算出各种生产任务所需要的数据,测算实物定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现场写实,测算各个工艺流程所需耗费的工时,计算单位工时定额;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历史经验,按修制修程制定成本费用定额,并将成本费用定额分解至各车间科室。

(2)根据生产任务计划形成成本费用预算

通过生产调度部门将生产调度的计划录入、对生产任务实时调整并进行开工竣工管理,形成站段级的检修计划;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前期测算的成本费用定额自动生成检修计划所在预算期间内的成本费用预算。

(3)调整成本费用预算

期初计划财务部门根据检修计划及成本费用定额形成成本费用预算,下达至各车间部室;期中期末根据生产任务的变化通过预算控制模块随时进行成本费用预算的调整。

2.各责任预算归属部门通过智能IC卡设备,对日常领料、报销程序及费用进行控制,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掌握预算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加强对费用支出事前控制、事后分析的力度,实现异地报销、远程审批,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全面预算的科学化管理。

(1)费用支出录入

各责任预算归属部门录入日常报销、领料支出,并实时进行实物、费用使用情况的核对,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各部门或各项目预算费用的节超情况。

(2)费用支出审核

各责任预算归属部门的项目负责人能够通过授权模块核对本部门管辖项目下的费用支出,检查正确无误后,审核提交给上级部门领导审批。

(3)费用支出审批

铁路信息化管理第9篇

在ERP铁区系统上线前,铸铁库的管理状况堪忧,管理体系不顺,加上原始的手工票据和电话报数人工记帐,对于多牌号、多批次、多库位、周转快的铸铁物流而言,经常会出现实物与库存不符、铁种牌号与库区库位不符、铁次与库存不符等状况。向客户供货还时常会出现因“混铁”引发的质量疑议及供货盈亏等纠纷问题。借信息化建设的东风,ERP铁区开发组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梅钢生铁库存实际相结合,根据精益运营的原则进行了管理流程再造,然后按照流程决定组织的原则,明确了部门管理职责,为后续的程序开发理顺了组织流程。

1.1库存管理流程创新再造

梅钢铸铁库在公司改制前由原贸易部、技质部、运输部3家共管,但管理职责莫衷一是。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开发组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将生铁库存管理全权授予码头接运班,由其统筹铸铁库区库位、铁次号及牌号的整合匹配。出库外销时贸易部只开具提货单,提供重量和牌号即可。由接运班对生铁发运全程监装,指挥行车或码头门机按技术标准装载。

1.2TK过磅流程创新再造

过去TK车卸完生铁块后由于运输编组等种种原因并不能立刻回皮,且有时需停留数日之久,导致生铁入库信息混乱,甚至月末汇总估计取值。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对TK车的过磅流程创新再造,规定所有TK车必须先回皮再装车,这样重车过磅之后立即就可得到生铁块的实际净重,保证了铸铁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3计量信息流程创新再造

建立计量信息与库存信息的即时响应机制。以前铸铁计量数据要等到一个炉次的几个TK全部过磅之后,成批上报这个炉次的生铁产量。但由于铁水罐与铸铁机之间的工作匹配和TK编组运输等原因,同一炉次的铸铁往往不能在同一个TK编组中完成计量检测,这就造成了先到达库区的TK暂时没有计量数据的失控局面。对此,通过程序优化,对铸铁计量信息即时调用,做到了不受铁次的约束,只要TK过磅即刻计量数据上传至库区。然后由系统在后台将各铁次重量给以整合归档。变过去按铁次上传计量数据,改为TK运输编组磅后即时上传的信息流程,既为TK直装创造了条件,又完善了库存管理机制。

2自主创新,集成智能管理系统

2.1主键控制管理技术

铸铁库存中的多牌号、多批次、多库位是一个繁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数据体系,库存智能管理实行数据集成打包控制,打造出完整的铁次、牌号、炉次重量及化学成分环环相扣的数据链。因铸铁出库涉及的信息名目繁多,库存智能管理采取抓牛鼻子的做法,将顾客关注的焦点“生铁牌号”设为“主键”,并将“牌号”设计成下拉菜单,出库时只需在系统中选择顾客需求的铁种牌号,与其相应的信息交由系统给出完整的最佳匹配。出库过程既快速敏捷,又杜绝了以往牌号、批次、库位、重量匹配错误的情况发生。

2.2归零智能跟踪技术

一个铁次的生铁有好几百吨,而库存必须按牌号和铁次整合管理,不可混淆。显然出库时铁次在频繁更新,过去对一个铁次的临界库存难以把握,所以向外供货时,质量与数量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库存智能管理采取系统后台监控方式,发运铸铁时,当某一铁次的重量为“0”时,系统能自动跟踪跳转到邻近库位的同一牌号的相应铁次,解决了以前铸铁出库铁次库存负值的常见问题,从而保证了供货质量和库存准确。

2.3精益运营技术

TK直装免去了生铁入库落地和出库发运二次吊装的设备运行费用,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优势。本库存管理技术将TK直装与库存外发交叉整合,并以直装优先的原则精益运营。库存智能管理将过磅后的TK生铁首先作为缓冲库区进行数据储存,随时优先准备直装处理。且在进行直装作业的同时,系统也可交叉兼顾场地出库作业,达到两种作业方式并行,信息集中控制,系统在主控操作画面上随时反映TK直装和场地出库的综合外发重量数据,便于库存管理对水运、路车的额定载荷或合同提货重量进行合理控制。系统则通过如下界面完成该项技术管理。系统将《KBP07》设为交叉发运的主控画面,其后的《KBP02》是辅助画面。本技术巧借《铸铁转运入库》子程序,通过激活其中的“直发”按钮,在TK生铁完成直装的同时,系统将数据信息分别发送到主控画面和《铸铁出库履历》,使整个交叉作业有条不紊,数据息息相关。

2.4全程电子信息集成共享

库存智能管理提示库存管理者即时在ERP铁区终端录入出入库信息,无论汽车、火车、船运,均以电子货票报到计量系统,废除了传统的纸制手工货票,实行电子货票与计量数据自动反馈,信息流先行于铸铁物流,ERP铁区终端所有相关用户均可一目了然,从而达到了物流过程的敏捷高效与信息整合共享。

3一线库存管理者的评价

3.1提高TK车上道管理工作效率

以前TK车上道时,当班人员要到铁路现场抄TK车号,并电告调度,调度再根据TK车号将炉次和毛重通知当班人员。然后由当班人员向质检部门要化学成分,再统一起来,编制作业单移交运输部码头作业。实行库存智能管理后,现在TK车上道后,车号、净重、炉次、成分均能在系统终端显示出来。以前编制作业单需要1h左右,如某个环节出问题就会耽误很长时间,TK车紧张时,影响就大了。现在编制作业单只要几分钟,加快了机车周转,提高了车辆作业率,经济效益可观。

3.2提高生铁进库管理工作效率

以前TK作业完毕后,根据作业单上的炉次、牌号、吨位进行入库统计,完成《生铁统计日报表》,统计表又分南跨和北跨,每个库位要累计,南、北跨还要统计,最终才能得出进库数量的多少,其需要1h左右,每天接班时统计总表还要抄写1h。实行库存智能管理后,入库作业只需要几分钟,不需要抄写炉次,不必累计库位里的吨位,也不必统计南、北跨里的吨位,ERP铁区铸铁库存管理中一目了然。无纸化办公,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3提高汽提、路车和水运管理工作效率

汽提、路车和水运外发作业时,要凭合同计划,核实后方可发货,并指明场地、库位、车船的吨位等,再编制作业单,通知码头调度作业。以前汽提和路车作业过程中要打电话向磅房要吨位,作业完毕后再把车号和吨位电报调度,开质保书。实行ERP库存智能管理后,作业时在ERP系统里发电子货票,并打印委托单,随车给磅房,实行“一车一单”制,杜绝了无车开票的现象。车到磅房吨位就在工作终端里显示出来了,这样为掌握作业动态提供了方便。

3.4库存信息准确可靠

以前水运作业结束后,凭码单在统计表上消去炉次、吨位等,然后把一天的进、出、存统计出来,要浪费较长时间,还经常搞错,造成统计表里的场地记录混乱。实行ERP库存智能管理后,作业过程即时录入系统,动态显示结果信息,减少了结算时间,消除了差错,帐物相符,从而逐步走上了现代物流的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