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40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1篇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2篇

一、绪论

微课,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简单来说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以上简介可以知道,“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以及与该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环境设计专业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正如微课本身的特点一样,微课在环境设计专业也因为其特点而将微课与环境设计专业之间微妙的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等特点使得微课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量大,所学专业课类目多,这样的特点就使得适合这个专业的教学方式必须要“短小精悍”;微课的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的特点也是极配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适合用于环境设计专业;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不懂的知识也可以及时得到帮助。

三、基于微课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先进的教育要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选择微课教学的时候也必然要先研究微课在该专业的理论模式。微课内容的规划、微课平台的建设、微课课程的开发以及微课模式的交流应用,皆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铺路,所以,在国家全面推行微课教学的时候,环境设计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适当的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采用微课教学。此外,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做的。

四、基于微课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的运用

微课的覆盖面极其广泛,所涉科目类别也极为丰富,在环境设计专业自然也有所涉猎。如同微课一样,环境设计专业也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简单来说,环境设计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微课的发展其实对这种艺术类学科来说是一种福祉。以下是微课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是微课的口号,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微课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推行可以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更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而微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每个学生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变化;除此之外,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上可以完全依赖微课画质的高清晰度;环境设计专业其实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教学技术的衍生,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跟环境设计这门专业相融合。

结束语

微课的特点用四个词来说其实就是“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满”、“效微不薄”。在环境设计专业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种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并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以学生为本,并深刻体现专业特色,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那么,微课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必定能取得长足发展的可预见效果,也能促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知识的构建,为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微课”在使教学时间、空间压缩的同时,也使我们学习的时间、空间在无形中增加了,因此,微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被各个专业所接纳,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特征;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教育生产力。

2014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龙头全面推行全市微课建设,把微课建设作为新时期教育科研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切实加以研究推进,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微课建设项目化管理,形成了“有规划、有组织、有网络、有评价”的微课热。在推进过程中,以“私人定制”作为区域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普及到全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微课上线。

所谓“私人定制”是指基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研制的微课设计以单个教育主题为研究命题,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育者用较为直观的呈现方式、简短的教学时间、精炼的教学语言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方式。

一、“私人定制”型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取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解决个别教学问题为单元,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在线教学。“私人定制”作为微课推进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构建起立足基础、彰显特色、信息支撑、在线学习特色、科学便捷的微视频资源群,为打造智慧教育、创新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服务性。按需分享,个性定制,基于电脑端和微信服务号的双平台架构,让学生在家、学校、公共场所等随时可以学习交流,所有学生可以通过注册自己的学校、姓名等信息,进入微课平台,点播自己想看的课程。学生既可以在扬州教育网登录收看,也可使用微信服务号收看,即智能手机、手持平板设备等点播,实现了只要有网络信号就能接受服务。

实效性。紧扣热点,解惑释疑,各学科专家以团队方式开展研究,首期主要推出高三扬泰通联考难题解答、初三中考题及模拟题解答、部分小学数学及语文阅读课程试讲视频等,每节课主要围绕一个难题或热点,时间约5到10分钟。今后,霸陆围绕热点为全中小学生提供服务,随项目的深入,微课开发将一直延伸到学前教育。该平台还设计了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功能,方便线上和线下互动。

发展性。智慧教育,师生共进,扬州微课项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翻转课堂理念、微视频功能,随着项目的开展,教师从演员、导游走向全能导演型专家,学生从学习者走向自我课程的设计者,为教师形成鲜明个性风格提供舞台,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个性化课程表奠定基础。

完整性。“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一个结构紧凑的教育资源。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二、“私人定制”微课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微课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和平台,微课克服了教学时间限制,克服了教学主体参与方式束缚,克服了教学主题的规范,是一种基于教学主体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教学服务,也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关注的学习问题是微课建设的重要起点。推行微课建设、提高微课的教师参与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要坚持强化并不断优化微课的教学设计。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下一步微课视频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微课是信息化时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所以细化微课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把信息化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传授给全体教师,并帮助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这样微课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对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全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和制度保障,成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受到了许多工作一线教师们的热衷追捧,涌现出了一批微课实践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拓展资源是微课深化的重要基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课作为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与资源是新教改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微课资源建设是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微课设计进行有效建构和开拓。“微课不仅是一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更是一项集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用与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扬州市自推进微课平台以来,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在微课平台之上,由课本资源拓展到课外的学习资源,由教师理解的教学资源丰富到学生积极探寻的教育资源,由静态的文本资源拓展到生动的实验活动,由集体教学资源拓展到适合学习者个体体验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学资源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

夯实微课教学设计这一基础是提高微课质量的重点。胡铁生曾做过调查,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34%的教师认为在微课制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扬州市在推进微课建设过程中,重视加强微课教学设计。他们从微课的特点出发,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组织精干的教学设计团队,围绕各学科微课程知识点、实验项目、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研究。比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把各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解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然后组织了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包括省特级教师组成的教学精英力量,对每一个核心知识点进行研究,然后再集体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使每一节微课都达到短小精悍的要求,成为微课精品。

三、提高视频制作技术水平是“私人定制”微课施行的保证

在推动微课建设进程中,始终把微课视频制作作为重要环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优化提升微课视频质量。他们主动依托扬州市电化教育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一方面积极配齐配优微视频制作设备,一方面组建微视频制作团队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制作骨干。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微课作为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微课制作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微课内容单一性,微课制作技术的差异性,微课的制作成本简约性,使得微课制作技术成为微课建设的关键。

微视频制作者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知识和能力要素,制作出来的微课视频才会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欢迎。无论微课教学设计如何用心,如何精彩,没有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微视频制作,再精彩的微课内容也难以呈现出来。文字、画面、解说以及适量的音乐怎样组合,如何搭配,制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技术专长,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能力。

不断优化微视频制作过程,努力提高微视频制作质量,是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四、发挥行政推动,提高“私人定制”微课建设实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想确保教育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就必须加强教育行政的服务意识,强化教育顶层设计,提高微课建设的整体效益,提高实效,加强微课建设、强化微课资源应用管理是微课建设的重要工作。

强化微课建设工程的整体建构。江苏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微课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微课资源推介与应用,做到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三维一体,同步推进、共同提高。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精打细磨的微课视频,吸引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网观看。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借助教育行政的力量,把微课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形成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

加大微课视频制作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微课视频制作质量,微课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只能有微课的热潮,难以有微课的常态。选派专家给教育行政人员进行微课建设辅导讲座,大力普及微课基本知识,提高微课的知晓率和普及率,形成微课建设的整体氛围,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网上微课点击率不高、下载率不高、使用率不高以及微课建设参与率不高等实际状况在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和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微课建设,自觉主动地使用微课资源,自觉主动地研究探索提高微课质量的新路径、新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微课建设的当务之急。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率性教育;交互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子设备及移动终端逐渐普及,促进了“微”教学模式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教师将微视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让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微课程多以微视频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缺乏一定交互性,难以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本文开展面向率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探究,在遵循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利用Storyline软件有效解决微课程缺乏交互这一缺陷,让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1率性教育内涵与课程设计原则

率性教育就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去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是“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目前率性教育的理念已获得一些学校和教师的追捧,余姚市兰江中学教师吴飞龙便将语文课堂设计成了具有率性教育理念的课堂,强调“求真、激情、赋情”。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也以“率性而教、顺学而导”为办学理念,将“以学为本”作为促进教学寓教于乐的途径,将“以生为本”作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手段,在全校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具有普适性的“一、四、五”学本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引领教师正确把握学习者的发展规律,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虽然率性教育在各地区开展的形式多样,但目标却是明确的,旨在通过构建率性学习环境,有效实施基于率性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率性学习实践与率性学习评价,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率性型课程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尊重顺序性原则,即着眼学习者本色,提升学习者亮色。在还原学习者本色的同时,让学习者散发童真的光芒,并通过课堂教育活动的循序渐进来提升学习者本色,形成亮色。(2)尊重不平衡性原则,即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教师通过了解与掌握各学习者的关键期,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教育,从而抓住学习者的关键期,实现教学的针对性、高效性。(3)尊重差异性原则,即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通过灵动的教学渗透教学内容。教师通常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灵活教学,让学习者能结合自身特点思考问题,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4)尊重阶段性原则,即教育要有针对性与梯度性。在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同时,结合学习者现阶段的特点,通过纵横2个方面,适时地拓展相关内容,让学习更有广度。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平衡各层次需要,实现个性化学习。

2交互式微课程特点

当前,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碎片化学习已然成为学习者的新关注点,越来越多学习者利用空闲时间,在MOOC、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结合微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大众对微课程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微课程正逐步成为我们学习的必备品。同时,针对微课程的研究也成为教育研究新方向。微课程最早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e-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国内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黎加厚认为微课程就是指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焦建利认为微课程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3]。微视频成为当前微课程最为流行的呈现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引发出课程缺乏交互性的问题。Articu-lateStoryline软件是由Articulate公司开发的一款课件制作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基于ArticulateStoryline软件制作的交互式微课程,可以结合学科的知识点,构建出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微测验”、“微练习”等学习资源。这种微课程在知识阶段性呈现过程中,通过交互以及测评等方式,将知识不断渗透给学习者,从而形成动态交互的学习环境。基于ArticulateStoryline软件制作的交互式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架构清晰。利用Storyline制作的微课程由授课者自主搭建整个微课程架构,通过进一步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层次,让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结构明了、教学内容连贯。同时,也能让学习者在学习微课程时,节奏轻快,不会产生知识或者架构跳跃的感觉。(2)教学交互灵动。利用Storyline开发的微课程能通过触发器改变对象的状态,从而解决普通微课程的短板———缺乏交互。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触发按键,或调整进度条,或滚动滑块来完成自主学习,实现了个体化学习。(3)教学测试新颖。利用Storyline制作的微课程不仅拥有自身题库,而且能够导入授课者设计的题库,便于授课者以及学习者学习。在此同时,当学习者完成相应课题时,该软件通过自带的打分机制,做出相应批改,使学习者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4)格式多种多样。基于ArticulateStoryline软件的交互式微课程可广泛用于iPad、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移动设备。这样,使学习者学习时间碎片化,提高学习能动性,并且实现自动化跟踪与管理。

3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

基于率性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利用Storyline软件搭建教学结构框架,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编制形式多样的习题测试,使得交互式微课程更加灵动、合理且实用。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率性教育理念与原则,展示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知识架构,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去了解课程,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进程的教学内容。以下结合笔者荣获的2016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国赛二等奖作品《春望》进行详细分析。《春望》作品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习者设计开发的交互式微课程,如图1所示。该课程首先结合诗歌的学习要求,利用Storyline软件搭建起诗歌背景、诗人介绍、诗歌讲解、诗歌总结、小试牛刀5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知识,微课结构清晰明了。然后每个环节依据教学目标,依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创设各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内化吸收知识。以下重点阐明如何在微课件、微视频、微习题的设计中体现率性教育理念。

3.1率性之着眼本色———微课件设计

交互式微课程的率性旨在还原学习者本色,点亮学习者现阶段的本色,让学习者散发出童真的光芒。所谓本色即幼儿的本真,也就是幼儿身上最原始且未加修饰的色彩。为此,针对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其认知能力特点,在《春望》制作中,采用PPT与Storyline软件开展微课件部分的设计,并注重以下2点:(1)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将知识点划分成背景、诗人、诗句、情感等。在诗歌背景设计中,结合学习者特点,大胆地加入游戏元素,使得学习者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诗歌讲解环节设计中,结合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利用情景教学方式,让学习者由景及情,循序渐进地内化学习内容。(2)通过各知识点间的串接,为学习者搭建知识架构,把知人论世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让学习者从字到词再到句,将知识串接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使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内化、整合,形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3.2率性之渗透互动———微视频设计

交互式微视频的率性旨在激发学习者的个性,在观照、遵循学习者感性思维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互动来增强学习者的主体性,激发学习者的生命活力,使知识在互动中渐渐渗透。因此,微视频部分着重学习内容的渗透式设计及微视频的呈现方式设计。

3.2.1微视频内容设计

在微视频学习内容设计时要注重以下2点:①知识的分解与整合。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内容讲解以及诗歌知识总结3部分知识小节,对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视频的脚本设计,并结合各部分的共同点———诗人情感,使得三者间相互联系,达到教学“形散而意不散”的效果。②媒体资源的选择与制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诗歌背景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小视频,并将晦涩难懂的诗句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小动画,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3.2.2微视频呈现方式设计

通常微视频呈现形式有手写板书式、实景拍摄式、课件动画式、讲授与PPT结合式等。本文选取目前较流行的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实现微视频录制,并利用视频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对视频进行剪辑与整合,此外为便于学习者开展网络化学习,还利用了Storyline软件可以多样化格式以及实现交互的特点进行微视频制作,学习者能够利用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点击暂停、播放控件或拖动进度条等来调整学习进度,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本文运用这3个软件设计制作的微视频如图2所示。

3.3率性之营造梯度———微习题设计

交互式微课程的率性旨在营造知识的层阶梯度,使学习者能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吸收消化知识内容,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为此,在确保教学内容呈现梯度分布同时,习题检测亦需要进行梯度化设计。利用Storyline软件设计出相关梯度的关卡练习,呈现古诗中的“听”、“说”、“读”、“写”,将知识点层层深化,使学生者能在复习梳理知识的同时,形成知识架构,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微习题的关卡设计如图3所示。

4结语

基于率性教育理念设计的微课程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阐述率性教育概念、率性型课程原则以及交互式微课程特点基础上,通过实例探究率性教育理念下交互式微课程的构成与实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有更多的人将率性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也期待更多的人研究面向率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使学习者在遵循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开展更有效的自主学习,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5-37.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式逐步向知识探究式转变,更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反馈。笔者尝试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从教学活动设计到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转变传统教法,建构开放性、生成性的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

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准备

基于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教学形式和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设置、微课程录制及微活动设计,为微课教学作准备。

1.明晰德育目标

明晰德育目标,才能准确选择课堂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分析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师生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以避免德育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例如,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植根于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作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首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课堂中,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活动应安排在活动实践中,也可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高效思维对话来实现。而认知目标的设计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目标可分为5个领域:生活常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及地理领域。在课堂中,认知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德育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前沿知识的交叉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2.微课程录制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微课程录制中,我们尝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用六大板块组建微课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过程”。首先,重视活动单元设计。根据德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微课设计为“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认识国家”“共同世界”6个板块。其次,各板块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细化为“活动组”,并针对“活动组”进行课前微视频录制。同时,缩减单个视频的长度,使微课设计精细且有针对性,便于学生观看理解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践行微型学习、生活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为提升微课程的创造性、情境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景录制,让学生成为微课的主人公,并要注意用语、巧用案例、以例言知。为提供更全面的微课材料,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及互联网等媒介搜寻教学资源,以备学生选择。同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难度的微课,做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3.微活动设计

知行统一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可通过德育微活动落实。教师应坚持生活性、综合性原则,设计各种课后德育实践活动任务,并在每一阶段的微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表彰,起到鼓励与监督作用。微活动用于学生完成课程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微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要体现情感、态度上的参与。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是否得以圆满进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刻地“卷入”活动,是否将道德体验、道德探究、情感表达视为一个整体。可针对微活动任务的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本体类知识可以创设情景化实践活动任务;认知类知识可创设真实性任务或面向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假设性任务;现象类知识可以创设交流性、分享类或协作类任务。”根据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中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将微活动任务分为参观访问式、社区服务式、活动表演式、联谊竞赛式、综合式活动等。

二、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进程

1.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德育回归生活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基本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此时,这些学习内容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认知。要把这些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德性与德行,还需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小组以3至4人为宜,学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得经验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践行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和能力基础。因此,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及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据此设计活动,以回归到德育生活化的本源。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会开始感受规则的制约。为此,教师在组织“生活中的规则”(人教版三年级)学习时,有意将课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将游戏中由于学生不遵守规则而导致游戏无法继续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同讨论,重温课堂中学到的规则概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2.创设多元课堂互动,内化学习内容

重视课堂环境创设,渗透隐性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中,班级就是一个“德育场”,教室的布置、教师的言行、班级的气氛等都是隐性德育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张贴格言与板报设计外,教师还可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讨论中,将教室布置成家庭或咖啡屋,配以垫子、抱枕、鲜花、彩笔,甚至添加一点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谈谈心”,让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同时,讨论中教师的言行与集体舆论产生的班风也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良好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民主精神以及对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德育话题以小见大,深入生活。传统的德育课堂倾向于“大课堂”,不仅参与人数众多,教授内容更是过于抽象与宏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师如果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知学生,必然难以引感共鸣。而应从生活细节与身边小事入手,让学生领悟到,爱国不仅指向维护祖国统一、同仇敌忾、抵抗外辱,更指向关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升旗庄重、努力学习等。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要为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而开发,以“德育生活化”为宗旨,遵循生成性目标。教师可围绕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已知”中发掘与探寻“未知”,通过合作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设计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与班级特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讨论,小组成员在一次话题中多是固定不变动的。这样的讨论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尽管随后的分组汇报会展示各组成果,但学生更易于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德育课堂讨论可采用“世界咖啡”的形式,四人一桌为一小组,围绕课堂问题进行10分钟讨论;每一轮结束后,一名同学仍留在此桌当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主持人欢迎新的参与者并与他们分享此前的讨论精华,新参与者则叙述带来的话题线索,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教师可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多轮讨论,在最后一轮,初始小组集合在一起,分享并探究自身的领悟与学习结果,并以图片或图表等方式,展示小组智慧。在此期间,教师从讲台走到组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采用鼓励、追问等形式,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实现全班互动。此外,教师还可将情景剧、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带入课堂,针对具体的德育内容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活动。例如,“我们的共同世界”模块的学习,可让班级开展“国际联合会大会”。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与课下搜集资料,自行组织大会。学生扮演各国代表,并提出自己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疾病预防、文化传承与民俗展示等。针对各组不同的议题,教师可在后续的“联合国大会”上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三、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评价

课后评价与课前准备是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其教学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后,教师结合学生参与课程、践行小活动的成果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给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阶段完成学习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以内容独特的报告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予以呈现,从而提供个别化的矫正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道德行为是自己已经掌握和践行的,哪些尚需努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1.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塑造人内心世界之真、善、美的课程,将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因此,评价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量化评价一个在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儿童。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评价,应从多维度入手,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其内容涉及学生独立学习微课程、践行活动中的表现、学习计划与时间安排、结果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在生活道德场域中的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反思日记等内容中的表现,如栽培植物、养育动物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如果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而非关注学生后续的培育结果,就放弃了一个极佳的生命教育机会。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学生的观察记录、日记等入手,根据学生的记录表达,给予适当的反馈评语,从师生的日记对话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锻炼其坚持观察并记录的毅力。这样的连续性评价远远超越了认识植物生长周期本身的教学价值。2.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德育课堂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同伴及家长等,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可在课后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与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与过程的反思,实现学生互评。在线互评的结果会直接反映在课堂上,并成为课堂互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升教学针对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注重自身的德行。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互评中促进双方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萃,郑航.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5,(5):25-28.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9):95-101.

[3]何颖.主题事件学习:品社课的新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5,(2):85-87.

[4]刘光照.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96.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6篇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査研究法。使得建构的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结语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微型学习;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应用模型

伴随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使用量持续增长,为满足用户需求,短小精悍的数字化阅读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阅读形式传播速度更快,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互动性。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微课”教学模式,推动“微时代”教学进程,关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微型学习作为现代数字化学习模式,依托微型视频资源,通过文字与图片更直观形象地展现隐性知识。基于此,文章着重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微型学习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提供意见参考。

1.微课程设计

1.1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

1.1.1内容主题鲜明。以微课程微目标为标准,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并且各小组微视频可负载完整知识点,可与相邻知识点相关,但不必完全组合。尽管提倡视频内容为小结构的、小模块的,但并意味着这些内容是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是以教学主题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转变为相关微课程,避免影响原教学内容的有序性与完整性,保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着充分的黏合度。1.1.2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契合的材料,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良构性知识,可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处理;对于内部错综复杂的非良构性知识可进行逐层分解、由浅入深。在内容分割上,旨在以微小知识点为学习者提供单一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筛精取华,使学习者可利用较短的时间掌握重点学习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将教学内容以“主题—中心议题—学习对象”的方式进行分割,将微视频内容归诸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包含一个知识点。例如以学习地球自转的内容时,以地球自转为微内容主题,以自转方向为议题,对此,以自转方向和南北极判断方法为对象进行探究学习。

1.2基于试听媒体技术进行媒体设计

1.2.1课堂实录。这种微课程视频相较于传统课堂视频,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需把握好时间,拍摄时应采用中近景景别拍摄方式,将视频焦点集中于教师和投影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字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凸显其提示、强调的作用;镜头调度上应利用推拉变化指示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微课程的拍摄中,可借助ipad、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如拍摄实验操作流程,后期对字幕、声音做处理。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一线教师开展微视频教学。1.2.2内容演示视频。这种微课程设计方式,主要针对视听演示性内容,对此,可利用屏幕录制软件结合PPT进行视频制作。首先,开启录屏软件,按计划随之播放PPT,利用耳麦将教师解说内容与PPT内容同步保存,后期编辑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处理前期录制时的不足与缺陷之处,并制作提示字幕。除此之外,还可依据教学内容制作个性化微型教学视频,不让教师出现在视频中,而是展现教师的手写板书与相关内容解说,更好地引领学习者融入其中,强化学习效果。

1.3突出情境感染力的可用性设计

信息化时代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其中精华型学习资源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构建时忽略可用性设计要求。对此,在微型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应注重可用性设计,以学习者为本,注重用户体验。例如,在微课程设计中穿插小故事,增强微课程的艺术吸引力与表现力,以最小粒度的知识内容负载更具实效性的学习内容。

2.教学应用模型

微课程利用教学视频,将学习测试与反思教学相结合,就微视频而言,在微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翻转课堂指的是利用教学视频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在课前观看到需要学习的问题,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笔者立足于翻转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微课程实践教学经验,设计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如下图所示“微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在发生创新型改革,将微课程学习模式应用到教学之中,将逐渐成为现代教学实践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学的深化改革,为学习者提供具有感染力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课程设计可充分利用日益普及的移动终端,利用智能手机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将微课程切实融入学习者学习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60-66.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8篇

关键词:微课 地理微课 设计理论

当今社会开始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迭速度突飞猛进,教育领域作为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其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今,我国教师守在教室里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发生了改变,微课作为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诞生[1]。虽然微课发展势头强劲,但是资源建设上尚存在许多问题。学习资源和课程作为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存在大量重复、质量低下、共享率和兼容性差等问题[2]。尽管微课越来越倍受关注,但是为之支撑的设计理论仍然稀少和零散,尤其是关于地理微课的设计理论更是凤毛麟角。

一、国外微课的设计进展

国外教育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微课的研究。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教授在1993年指出:微课就是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其设计主要包括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三大部分[3]。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知识快速增长背景下的核心概念,一分钟演讲须具备合理的逻辑和适量的例子[4]。以上是微课及其设计的雏形。

微课正式诞生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McGrew和Dr.Kee基础上,阐释一分钟在线或移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5],他指出:微课只要在相应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授课取得同样的效果[6],他具体阐明了制作微课分五步:(1)罗列一系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写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长度为1――3分钟;(4)设置课后任务;(5)上传教学视频到课程管理系统[7]。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微课资源网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和TED-Ed。当然,国外微课内容的设计和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如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真人演讲等,课程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其内容短小精悍,时长一般在10 分钟左右,并配有对应的字幕[8]。

总体而言,国外微课的设计已经初具规模和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并且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微课作品,但是,微课的科目种类尚少,其运用领域有待扩充。

二、国内微课的设计现状

2010年,广东省吹响了国内向微课领域进军的号角:广东开始了建设“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项目,其目的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的网络平台,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9]。同年,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10]。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率先对“微课”作了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1]。2013年4月,黎加厚教授提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2]。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3]。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4]。奋斗在微课一线的教师郑小军和张霞指出:微课的设计要避免浅阅读趋向[15]。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微课网”[16]、“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和“中智微课网”。

微课是由英文Microlecture翻译而来,根据胡铁生、黎加厚、焦健利等专家对微课的阐释,再结合微课代表人David Penrose对制作微课详细的描述可得出,微课或微课程只是翻译表达不同,但都是介绍同一个概念Microlecture。国内有部分学者深入分析了微课与微课程两个概念的差异,微课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微课程则属于课程论的范畴。但是,从文字的角度去区分微课和微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个事物Microlectrue,所以我们没必要刻意去区别微课与微课程。 那么,什么是微课或微课程呢?参考“此处使用术语Microlecture不是指微格教学的微内容,但实际教学内容已格式化为用建构主义进行在线和移动学习”,并借鉴David Penrose对Microlecture的阐述及我国各大教育专家对微课或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微课或微课程就是指以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我国对微课的定义仍存在不少分歧,微课的设计理论偏少,优秀的微课作品稀少,微课的发展尚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

三、地理微课的设计理论

1.地理微课的特点

根据微课的定义,地理微课是指以5――10分钟的地理视频为载体,记录地理教师围绕地理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的教学内容。那么地理微课有什么特点呢?简而言之,地理微课具备四大特点:“微”、“视”、“生”、“活”。具体说就是:(1)微小精悍。微小是指地理微课的时间短,只有5――10分钟;精悍特指它精炼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甚至不逊色于一堂优秀的地理课。(2)视频主导。每个地理微课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机地集合了需要突破的知识点和课后任务。(3)生动形象。地理微课中的地理教师借助精美的动漫视频和背景音乐,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地理某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受教育者。(4)灵活多样。地理微课的灵活多样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地理教师在突破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②地理微课的应用方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需求者所用;③地理微课的服务对象也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为所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

2.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

查尔斯・瑞格鲁斯(Charles M. Reigeluth)于1982年提出了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简称ET)。他认为,为了实施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细化理论就是为这类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提出的。作为对细化理论具体应用的简化条件法(Simplifying Conditions Method,简称:SCM)是指教学总体目标确定后,先在课程内容中找出一项最简单而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或案例,以此作为教学起点;然后,再找出另一个较复杂的案例实施教学;最后,选择更复杂的案例实施教学。简而言之,简化条件法就是要求教学从最简单而完整的案例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条件实施更加复杂的案例教学,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实现教学目标。可见,细化理论为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简化条件法的运用,直接为我们打造了针对于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的“宝刀”,使我们可以对繁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进行披荆斩棘,最终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戴维?梅瑞尔(M.David Merrill)教授在原来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分设计理论(Component Design Theory,简称CDT)。新成分设计理论从一致性规则和干预规则二维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归类,并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干预处方。如图2所示。

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和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前者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后者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时既要借鉴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的宏观设计策略,也要参考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的微观设计策略,综合两者才能得出地理微课的最佳设计方案。

总之,目前微课的现状是优秀的微课案例不多,为之支撑的微课理论脆弱,而我国微课案例参差不齐的现象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即将成为课堂内外提升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点。本研究将微课的设计理论引进地理学科领域,旨在通过对地理微课的设计研究为地理教学和学习提出有效的策略,也为其他学科微课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凌峰.“微课”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4,(1):15.

[2]陈敏,余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6):37.

[3] McGrew,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 1993,(7):543-544.

[4]Kee,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 1995,(32):100-101.

[5][20]Microlecture[EB/OL]. http:///wiki/Microlecture,2014-08-19.

[6] [7]Thomas. Online Education Introducing the Microlecture Format[EB/OL].

http:///2009/03/08/online-education-introducing-the-microlecture-format,2014-08-19.

[8]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13,(6):27-28.

[9][10]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0-21.

[1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微课程之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

[1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12.

[1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第9篇

关键词:微课;教育信息化;传统教学;改革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了各种形态重组,其本质特征都是为了搞好教与学的水平。从传统教学到多媒体教学,新的教育资源融入了课堂,教学形式得到了改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教育再次面临着改革,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教育创新不再是单一的结构形态变化,而是朝着多元化、开放化和资源共享的方向迈进。信息化教学开创了新的教育改革途径,更加方便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信息化带动的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教学形态必将出现。“教学+互联网”的局面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使得教育信息化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教育系统本身出发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大量的网络教学和视频教学出现在各个学校,推动了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十三五”新的命题“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再次变革,给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育融合社会资源,推动创新体制,实现开放、自由、多元、协作的新型架构,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信息化朝着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方向前进,构建新型教学形态。

“互联网+”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强大外力,彻底颠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于平等,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活动。新土壤滋生出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学生自由化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重复学习和选择式学习成为了学生课下新的学习模式。文章研究微课学习通识下的传统教学改革,顺应了教育创新时代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新型教与学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微课的内涵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这是微课的雏形。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突出了知识点的核心概念。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知识点的小教学材料。2006年,可汗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录制10分钟之内的不同科目视频内容,放到网上解答学习者问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主要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强调简明扼要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录制60秒课程。2011年,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针对教育者开辟了TED-Ed微课频道,其微课视频于YouTube平台,宗旨是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Lessons WorthSharing)。

国内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强调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2012年胡铁生老师再次给出了微课的定义,强调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扩展性资源;2013年胡铁生老师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微课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微课是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4年胡小勇和胡铁生2位老师共同梳理了微课的概念,提出新的定义,强调微课是以学科知能点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此次的定义根据微课发展的需要及大多数研究者存在理解偏差的背景下对微课再次升华,科学而合理,对微课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焦建利教授定义微课,强调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在10分钟以内、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张一春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学效果。

文章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一个知识点,10分钟以内的讲解,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终端传播,学习者移动式的、选择性的、自助式、自主式、泛在的、重复的学习。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互动、灵活的实践内涵。微课的实践内涵,一方面就是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体现在以学习者为服务对象的教学设计,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是成功的设计有助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设计环节尤为重要,具体有3点注意事项:(1)知识点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尤为重要,应选择有价值的知识点。(2)制作手段,应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3)情景化设计,根据知识点内容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2微课的设计理念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具有粒度小、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等特征,有利于投入性学习、移动学习、自助学习、个性学习、重复学习和泛在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近几年,由于区域性的各种比赛,使得大家忽略了微课学习的实质,对微课的理解和设计的理念越来越陷入误区,造成“重视觉画面轻内容”的局面。为此,文章详细探讨微课的设计理念。

2.1微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选择不当。微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按照不同课程的情况制作微课,内容要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完整、详细地表达,设计成学生易于学习且生动的视频画面,方便移动终端随时学习。(2)做微课的教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做微课,有的老师对课程的研究和理解很深,习惯于教室的讲台讲解,面向镜头录制微课的时候,内容出现断片,语言组织能力差,状态不佳,显然做出来的微课效果不好,不利于在线学习。(3)画面感与内容的结合不当。微课的重点是突出要传递的知识点,只是通过电视的画面表达出呈现的知识内容,当要讲解的内容和画面特效严重不符的话,就不利于深刻理解所要表达的知识点。(4)过多的特效画面。微课是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每个人对微课的理解不尽相同,在比赛的驱动下,设计过多的特效画面固然好看,但失去了微课的本质特征,要做到多元素呈现和内容突出相统一。(5)缺乏情感化设计。微课的视频画面要符合学习者的情感特征,设计有效的情感特征会使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情感的历程,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便于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6)缺乏知识点应用层面的设计。微课中应有知识点的应用部分,通过简短的微课学习,能体会到知识点的深层次应用,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有很大帮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微课设计的价值取向

(1)技术与内容相统一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教育领域,使传统教育面临改革的局面,教与学的形态结构面临着重组,给“互联网+”教育时代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的出现实现了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选择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但设计有效的微课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课题,各种形式的微课比赛,对微课的认识有点扭曲,忽略了微课的本质内涵,出现“重技术,轻内容”的局面。正确认识微课技术和内容的有效统一,是体现微课价值的具体所在,微课应用于课堂并改变课堂是设计微课的意义所在。(2)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微课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形式,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将知识点设计成微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重复学习,便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微课应避免“重视频画面,轻内容学习”的偏差。(3)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调整微课学习策略,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建议。(4)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已不符合当下时展的需求,新时代的教育变革是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课堂形态的重新组合,这些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变,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历史使命。

2.3微课教学设计特征

教育信息化浪潮下的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符合“互联网+”新型教学形态变革,其本质是形成有效的教与学课堂活动。设计有效的微课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融合的教学形态,教与学开放化、自由化、多元化已是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趋势。(2)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微课已跨越时空,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信息化资源。(3)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4)形成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学习的结构,合理安排课堂和课下相结合的架构机制。(5)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教学更趋向智能化。(6)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形成学习分析的递进教与学活动。

3微课融合传统教学研究

微课学习体现出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学习的被动式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微课作为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其技术性和艺术性能够吸引学习者,和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易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学习乐趣的情感历程。结合不同学科内容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传统教学中的思考研究如下:

(1)混合式学习。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对课堂学习任务有序分解,以每段微视频有序呈现,教师可以对每一段微课再加以注解,也可以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学习者不知不觉在一段段视频任务之后,自然完成学习任务,快速吸收知识,防止长时间的课堂精力不集中,能将许多静态知识点激活。

(2)设计微课式的板书教学。板书课堂对于学生理解深化知识点非常重要,该教学行为符合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传达课堂内容,是任何教育技术手段都不可取代的。设计板书式的微课,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听觉信息和视觉停留达到有效统一,便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设计微课式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将要提问的问题设计成微视频,以多视觉画面和动画设计为主,不仅清晰地表达了问题的多维度,而且也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觉思考问题,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

(4)设计微课式的课下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作业。首先,针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基于知识点拓展空间大的微课作业。其次,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设计主要以巩固知识点为主的微课作业。最后,分析评价不同层面的微课作业,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5)设计作业和试卷解析式的微课。传统的教学都有作业课和试卷解析课,学生仅通过课堂时间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外学习代替教师课堂解析作业和试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外又可反复学习。

(6)设计课前预习式微课。通常预习新的知识点,是有很大的难度。在课前,教师将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这对学习理解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7)设计课程总结式微课。在一个学期里学生要学习四五门课,太多的学习任务很难全面掌握,甚至有的学生一门课结束了,不知道学了哪些知识,难点越积越多,最后会影响到学业。教师按照逻辑顺序设计多个知识点的总结式微课,对于学生期末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