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1:47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1篇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1块状经济的内涵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

③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该模式可普遍适用于龙头企业较大、知名品牌较多的块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OEM带动模式是块状经济内龙头企业在全球占领高端市场、获取优质订单后,再将业务外包给块状内的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方式。机械制造块状经济、服装块状经济、软件块状经济、电子产品块状经济、汽车块状经济等等可采用该种模式。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2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3篇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截至20__年底,我市已形成36个较大块状经济,共有企业4.9万家,职工65.73万人,总资产1469.24亿元。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销售收入2744亿元,利税254亿元>!<,出货值457亿元。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块状经济,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诸暨市的五金、珍珠、衬衫、织袜;上虞市的化工、伞业、照明、风机;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机电;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制冷配件、轴承和市区的家私等。其中,有20个块状经济销售规模在20亿元以上,有13个在50亿元以上。___县的印染业、织造业、纺丝业,诸暨市的五金业、袜业、织造业,嵊州市领带业等7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占到了业经济总量的65%,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是以本地自发式为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和跟风型。辐射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早期骨干乡镇企业的成功,磨练出了一批产业人才,这些产业人才后来多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一批同类企业。可以说早期的骨干乡镇企业是此类块状经济的摇篮。上虞的块状多有此特点,如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这类块状产业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工艺要求,产品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跟风型多为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需求大众化的产业,当有人做某样产品成功后,旁人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此外,随着我市开放兴市战略的深入,在政府主导下还形成了一种引进式块状经济类型,即园区型块状,如上虞的精细化工园区。这类块状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引入相关产业形成的。相比之下,此类块状产业层次更高,企业也更为规范,而且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度也较大,专业性更强。

我市早期块状经济的形成基础在面大量广的乡镇农村、重点在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力来之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由于块状经济分布于乡镇农村,发展的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特别是一些家庭工业基本不需要厂房投入,加之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块状经济得以成燎原之势。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更多的个人和集体能进入该类产品市场,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效益等信息得到了共享,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得到了进入该产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路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块状经济在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不断嬗变,转化成了发展劣势,正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长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块状经济分布较散,规划缺失,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引导难度较大。各经济块状由于自发形成于乡镇农村,点多面广,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位于乡镇农村的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缺少,相应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协会建设滞后。政府对“从众跟风”产业发展也难以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二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处于“轻、小、集、加”产业,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档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堡垒限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产品相似,价格竞争严重,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三是得益于产业开放性的块状经济,“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模仿成风。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弱,缺乏创新积极性。于是,企业发展只有转向依赖规模效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战在所难免,效益下滑势在必行。可以说,产能扩展伴随着效益下滑已是当前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是见长于小区域经济的块状,块状内部无法建立合理的专业分工机制,群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为家族经济的块状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而块状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在于专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大而全”,这一情况决定了块状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市块状经济低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发展而成的块状经济,不足的是人才和技术,缺少的是合作和信任,正越来越受到低价恶性竞争而导致效益下滑的威胁,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已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国外块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块状经济”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时代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通常所讲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它包括“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和“城郊结合部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两种生成形态,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我省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以及我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从“块状经济”的成功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种模式:

??意大利式的垂直深化模式。意大利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它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 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随着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发展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原始块状经济通过发展提升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意大利萨苏鲁磁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都是创新型集群的典型。

??日本的水平式发展模式。日本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京畿、阪神等大工业区外散布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块状。在政府的引导下,原始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向相关产业进行扩张,从而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分工协作、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如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大力支持各单一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

从这两模式的发展轨迹可见,虽然途径不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块状经济的最终都发展成为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一种企业群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彼此面向客户提供生产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在生产上: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在配套上:产业集群内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供前期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孵化支持,中期的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检验、管理咨询等产业化支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市场化支持;在扶持上: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通畅的融资渠道和信息平台、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大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及时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在文化上:拥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勇于承担创新风险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

这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共生效应??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这些共生效应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产业集群在国际性或区域性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三、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块状经济最终都成功地形成一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订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这些省份的做法可见,发展集群经济在国内已有一定共识,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市从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升条件分析。块状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但不等同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比我市块状经济还有以下缺陷:一是产业扩张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市某些产业的垂直分工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总体来说产业链仍比较短。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会处处受到来自同行的排挤和产业链高端的压制,会变得没有竞争潜力。要摆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已发明的科技成果向一般民用的转化速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研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竞争优势不强。当前我市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之上,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产品的价格优势在___过去的发展中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这些新的情况带来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行业的巨额损失。以往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已不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快培养并吸引高等生产要素,引导整个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当前的工业基础,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通过细化产业垂直分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协作,从而推进我市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我市块状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最终使我市块状经济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三)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初步考虑“十一五”时期在市级层面应依托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着力构建以___县为中心涵盖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国际性纺织产业集群;依托诸暨市的五金、环保机械设备、上虞市风机、铜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依托上虞市的化工、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新昌县的轴承、汽车轮毂和___县的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形成以新昌市和___县为主规模较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玻璃的超薄玻璃产业和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现有基础在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对诸暨、嵊州的袜业和领带以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做精做优。各县(市、区)还可以结合各自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各自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再形成若干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对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普遍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要同时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自发组织而成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雷同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在规 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聚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块状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块状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四是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对公共要素的利用,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块状经济迈向产业集群的主要手段,事关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成败。为此,要大力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公共支撑体系,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快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开展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要对创新平台进行必要的扶持,并通过项目形式重点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二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块状经济多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创新较为活跃,但创新能力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差。要建立对块状经济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业扶持和发展扶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扶持倾斜,建立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解决资金问题。三要切实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建设。要推动专业型、市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机构,扶持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中心和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除此之外,要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工作。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提高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相互协作,加强上下游和各个价值链环节关联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由竞争走向竞合。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反周期;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一、反周期财政政策概述

反周期财政政策主要指在经济环境发生转变过程中实施的财政控制政策,该政策可以有效改善各项经济财政运用效果,达到对经济周期的稳定,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及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反周期财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作用来保证经济周期的稳定性:第一,经济税收稳定性。反周期财政政策可以保证在衰竭体制中经济税收保持不变,由不同经济环境状况形成对应税收体制,从而确保人员可支配收入量,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第二,支出自动稳定性。政府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具有固定的资金体制,该体制决定了政府资金的支出自动稳定性,即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过程中经济投入发生对应调整,从而提升人员经济状况,合理控制得到救济及福利的人群。

二、反周期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消费刺激政策效果欠佳:消费需求与消费状况不对应是造成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关键原因。我国虽然在反周期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策略,针对经济衰竭及经济繁荣状况构建了对应的社会经济体制,但其整体对消费需求的促进并不理想。例如增加发行国债,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投资的认识,提升了对投资的需求,对投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完成对经济需求的刺激,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上述反周期财政政策直接造成消费受到限制,导致经济发展步伐受到制约。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我国社会固定资产平均增长17%,资产总额明显提升,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却仅增长10%,社会消费状况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状况。我国反周期财政政策对消费状况的促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体制结构差异明显: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水平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非常好的改善。该时期内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形成经济收入发展性带动,这直接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的产生,并在后续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大。基尼系数是描述国民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指标越大,收入差距越明显。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认为该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且该不稳定性随着基尼系数的升高而增大。从基尼系数角度对我国经济收入状况进行描述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尤其是在2005年,基尼系数指标已经达到了0.471,人们收入差距明显加大。

(三)财政收入与GDP发展脱轨: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收入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增长,财政状况得到非常好的改善。但是在该过程中国家实际可支配GDP比例却明显降低,财政收入与GDP发展之间出现明显脱轨。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收入上升迅速,截止到2007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18%,明显高于原有财政收入增长状况。但该时间中各项财富总数是一定的,财政收入的上升会直接造成政府利益占比提高,从而影响国民利益占比,造成我国实际可分配的GDP比例大打折扣。这种GDP发展状况可以直接造成国民生产负担加重,导致生产状况受到限制。

(四)经济通货膨胀控制效益低下: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对人们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物方面及居住类商品方面。相关资料显示:通货膨胀现象对低收入人群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在高收入人群中并没有作用。这表明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消极的意义。

三、核心问题本质分析

对反周期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导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1)财政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国在财政运行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财政体系,没有对支出、收入等进行合理划分。这直接导致财政发展粗放,限制了财政干预效益和质量。与此同时,财政管理中没有形成对应体制财政使用监督、管理、控制策略,也直接造成利益漏洞,导致政策实施效益受到制约。(2)财政制度内部体系欠佳:我国财政内部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一般的转移性支付,没有对内部体制进行全方位建设,各项支付性转移效果受到严重限制。专项转移支付内容与财政内容发展不符,税收返还没有形成对应内容,实际经济体制受到非常严重的制约。(3)政策目标与策略缺乏配合:我国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没有对投资内容进行制约,没有对增值内容进行对应策略配合,体制运行效益受到明显制约。与此同时,出口成本加大,生产成本上升时人员没有形成费用体制控制,出口政策目标落实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反周期财政政策控制效益受到限制。

四、结束语

反周期财政政策具有非常高的经济调节稳定性,可以从经济手段及经济策略着手,对各项财政问题进行对应解决,从而达到经济内容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改善,从波动特征入手,形成对应内容。在对该政策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其核心问题的分析,要从上述问题着手形成对应体制控制内容,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加速我国经济建设进程。

[1]贾俊雪,郭庆旺.财政支出类型、财政政策作用机理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J].世界经济,2012,11:3-30

[2]马亚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设计――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90-194.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5篇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前言:

近几年,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不确定与不平衡增长,就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车、欧洲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与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让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让更多的经济人士开始关注国际经济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角度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先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与分析,掌握国际信息,反思国内经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态仍然不太乐观,经济增长的速度较低。但是,与世界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经济复苏状态相对稳定。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情况下,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无论是美国的房地产还是人力资源市场,其紧张情况都得到了一定好转,这给国际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会。然而,欧洲经济的发展情况还较为危险,低迷的经济发展速度,让欧元市场的缓和情况不佳,欧洲的失业率还在不断上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日本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很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日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进入氛围状态,是因为日本在货币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就使得日元的贬值不会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与前几年相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不能确定国际经济形式不会出现大的。国际经济形势显示,国际经济仍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为3.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提出了0.3个百分点。这样国际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让许多经济学人士担心。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去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在国际经济变动中稳定前进。国家所实施的稳步发展经济战略,让我国的市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效抵制了许多城市房产价格上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中没有问题。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经济宏观调控方面问题。宏观调控工作质量,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顺畅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两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过高问题,且CPI的增长速度过快,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与出台了有效的信贷政策,从而让国民经济指数得到有效调整。但国民经济指数的下降速度过快,给企业内部运营资金产生了问题,运营资金的让企业之间进行业务相互担保,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利的。

2.出口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来,进口与出口成为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各方的出口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与日本在事件的纠纷,让中国国民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这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际市场扩展也受到限制。中国的出口受到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影响,国际需求量的减少,使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多,我国出口经济一度出现困难,这对于我国进出额目标的实现较为不利。

3.房价问题。房价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持续性问题。房价过高,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房价的快速得不到合理控制。特别是在最近十年,房价的快速上升让社会中房地产行业需求大大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力资源与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我国的其它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工业、制造业以及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问题产生。除此之外,金融体系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指数。

4.企业资本问题。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境企业的数量直线上升。跨境企业在中国的出现,让中国同行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海外市场的扩展战备制定方向。目前,国际经济的复苏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跨境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流向无法得到有效明确。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反复动荡,这些资金就很难收回。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我国许多跨境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也给国有资本管理工作提出了难题。

5.货币问题。针对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节。对于中国来讲,货币政策的轻松化,使我国的进口经济、技术与资金的引入增多,在全球汇率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过膨胀压力。国际经济流动性增大,让中国经济出现了稳步回升的趋势,这就促使许多国际市场中的短期资本融入到我国市场内部,而这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与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推测与分析。对于世界人民来讲,经济发展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于国际环境下的多个国家来讲,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掌握者很难确定。面对国际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不断密切的现状,经济学家需要对世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把握,从而让国际经济形势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2]胡振虎.世界经济形势、政策走势与中国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05).

[3]余斌.中国经济前景与2013年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3(01).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7篇

摘要: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先行区域之一,浙江省慈溪市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获得了一定的先机。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遇到了重大挑战。因此,在把握慈溪块状经济发展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揭示了慈溪块状经济的特征以及新形势下的重要制约因素,并有重点地提出了优化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溪;块状经济;现状;优化对策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隶属浙江宁波,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慈溪是市场化改革相对较早的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慈溪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国1/8 000的土地,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并列)第3位。伴随着2007—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剧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慈溪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块状经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到2008年底,慈溪各镇(街道)共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块状经济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量40%,实现就业28万人,约占全市工业就业人数的44%,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格局,块状经济成为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正因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色,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最近又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 慈溪块状经济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规模快速扩张,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一是靠慈溪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二是靠开明开放的地方政府。如今形成了以下鲜明特征: (一)以传统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紧紧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机遇,虽然硬要素相对宽裕,但办企业的经验、知识等软要素相对缺乏,只能在传统产业上获得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优势。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都未能形成块状经济的规模。 (二)以个私经济为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权不清晰的体制缺陷逐渐暴露。政府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发展,并按照“先开放、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方针,个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在慈溪的块状经济当中,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三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 慈溪块状经济当中一家企业往往只做某个产品的一道环节,与周边企业配套,专业化的分工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慈溪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是农民出身,经验管理使企业家难以驾驭大企业大集团的经营与运作;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的诞生。慈溪块状经济体中包含了上万家工业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以上,但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产业组织扁平化特征十分明显。 (四)以外向经济为主 90年代中后期,政府基于国内“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的形式判断,积极推进“外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并迅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步入外向拉动的增长阶段。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70%,全年的出口总额相当于中国西北四省的总量,并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连续多年拉动慈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自上而下形成的块状经济不同,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因此块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模具、塑料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本是为家电产业配套的,化纤、轻纺、毛绒、服装服饰等基本形成上下游关系,以轴承核心的产业链条也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横向或纵向联系。慈溪块状经济之间(包括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专业化 分工合作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 慈溪块状经济使得慈溪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暴露。 (一)产品附加值低 慈溪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品牌环节相对缺失。块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并且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整体百元销售利润不到3元,基本上是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二)经营管理粗放 慈溪块状经济内部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决策权的落实到位为慈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较低,经验管理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容易满足现状,风险意识差,决策水平低,重权术应用轻制度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尚能应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驾驭,不太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三)产业组织松散 慈溪块状经济之间联系密切,但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微观机制上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假冒伪劣、互相拆台、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种种问题亟须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甚规范以及“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困难,行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空间布局混乱 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各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相对之后并存,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重投入产出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等。 三、优化对策与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慈溪块状经济应扬长补短,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构筑新时期的新优势,实现慈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培育行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溪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制定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对入围企业进行动态调整和重点扶持,专门出台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并优先考虑龙头企业的要素保障,推动“丛林经济”向“大榕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50家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50家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力量。 (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其根本。一是引导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扩散来淡化家族经营的色彩。二是引导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鼓励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快联合兼并重组 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包、协作、配套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单个企业难以筹建和运作,但对块状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体系。要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 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构建产品检测展示平台、培训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 (五)创建强势区域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实行块状经济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完善区域品牌使用规则,加大对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存量资源,加快做强做大步伐,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地区知名度。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方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品牌推进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策略选择[J].宁波经济,2003,(3). 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谢芳.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看政府作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 黄彩花.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四条路径[J].浙江经济,2008,(2). 汤黎路,周必健.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J].政策瞭望,2008,(10).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8篇

关键词:慈溪;块状经济;现状;优化对策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隶属浙江宁波,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慈溪是市场化改革相对较早的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慈溪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国1/8 000的土地,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并列)第3位。伴随着2007—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剧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慈溪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块状经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到2008年底,慈溪各镇(街道)共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块状经济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量40%,实现就业28万人,约占全市工业就业人数的44%,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格局,块状经济成为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正因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色,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最近又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

慈溪块状经济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规模快速扩张,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一是靠慈溪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二是靠开明开放的地方政府。如今形成了以下鲜明特征:

(一)以传统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紧紧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机遇,虽然硬要素相对宽裕,但办企业的经验、知识等软要素相对缺乏,只能在传统产业上获得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优势。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都未能形成块状经济的规模。

(二)以个私经济为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权不清晰的体制缺陷逐渐暴露。政府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发展,并按照“先开放、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方针,个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在慈溪的块状经济当中,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三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

慈溪块状经济当中一家企业往往只做某个产品的一道环节,与周边企业配套,专业化的分工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慈溪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是农民出身,经验管理使企业家难以驾驭大企业大集团的经营与运作;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的诞生。慈溪块状经济体中包含了上万家工业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以上,但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产业组织扁平化特征十分明显。

(四)以外向经济为主

90年代中后期,政府基于国内“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的形式判断,积极推进“外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并迅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步入外向拉动的增长阶段。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70%,全年的出口总额相当于中国西北四省的总量,并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连续多年拉动慈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自上而下形成的块状经济不同,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因此块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模具、塑料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本是为家电产业配套的,化纤、轻纺、毛绒、服装服饰等基本形成上下游关系,以轴承核心的产业链条也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横向或纵向联系。慈溪块状经济之间(包括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

慈溪块状经济使得慈溪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暴露。

(一)产品附加值低

慈溪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品牌环节相对缺失。块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并且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整体百元销售利润不到3元,基本上是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二)经营管理粗放

慈溪块状经济内部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决策权的落实到位为慈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较低,经验管理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容易满足现状,风险意识差,决策水平低,重权术应用轻制度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尚能应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驾驭,不太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三)产业组织松散

慈溪块状经济之间联系密切,但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微观机制上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假冒伪劣、互相拆台、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种种问题亟须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甚规范以及“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困难,行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空间布局混乱

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各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相对之后并存,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重投入产出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等。

三、优化对策与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慈溪块状经济应扬长补短,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构筑新时期的新优势,实现慈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培育行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溪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制定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对入围企业进行动态调整和重点扶持,专门出台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并优先考虑龙头企业的要素保障,推动“丛林经济”向“大榕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50家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50家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力量。

(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其根本。一是引导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扩散来淡化家族经营的色彩。二是引导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鼓励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快联合兼并重组

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包、协作、配套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单个企业难以筹建和运作,但对块状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体系。要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构建产品检测展示平台、培训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

(五)创建强势区域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实行块状经济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完善区域品牌使用规则,加大对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存量资源,加快做强做大步伐,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地区知名度。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方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品牌推进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策略选择[J].宁波经济,2003,(3).

[2]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3]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4]谢芳.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看政府作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

[5]黄彩花.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四条路径[J].浙江经济,2008,(2).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第9篇

关键词:房产经济;泡沫经济;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01-02

一、泡沫经济与房产泡沫经济

经济学中所说泡沫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一系列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价格连续上涨的现象,使人们能够错误的认为这种价格上涨能够一直持续,就出现买卖这些资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法,买卖活动执行者就是投机者,价格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暴跌的情况,就出现了泡沫破碎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房地产泡沫经济我们认为是房地产价格出现连续上涨的势头,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这种上涨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吸引人们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当上涨的价格远远高于房产本身价格,就导致房产泡沫,泡沫在过度膨胀以后就会破裂。当破裂时,房产价格就产生了严重的暴跌,出现了恶性发展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发展。

二、我国房产经济形成原因

经济改革发展中,房产企业已经成了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因素,但是现在的房产价格在逐渐增长,增长的过程没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在这条增长链上的货币供应量就迅速增加,就造成了房产经济泡沫现象出现。这种泡沫如果出现破裂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严重失衡。所以在解决房产泡沫问题的时候,要从出现泡沫的源头出发,改善房产经济,使房价能够回归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是房产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我国房产经济现状

我国房产经济现阶段正处于泡沫最艰难时期,相关部门要认真理性对我国的房产经济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必要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窘迫现状的根源,这种窘迫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中型的城市房屋价格出现虚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想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就出现了虚抬房价的现象。另外,我国社会两极贫穷分化现象有些严重,这也是房价过高的一个现象。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地的拍卖中,没有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这样如果房价在大范围的增长就出现了地皮价格迅速增长的情况,这种增长最终受益还是属于当地政府,政府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直接导致了房价已经上涨到几乎会崩盘的地步。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已经很难解决这种

现状。

2.很多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信贷业务。并没有对这项业务进行理性化的设置。直接把房产能够进行抵押消费的机制贯穿到整个房屋建筑市场。中国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总是在追求大企业信贷、大项目信贷、大数额信贷,这种理念的实质就是把银行经营理念转变成了投资消费,让很多企业适应并且习惯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现象。这种恶性的消费方式,在不良销售形势中,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信贷问题出现或显现出信贷风险性。

3.由于政府本身建立的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和政府干预手段出现失误,这些都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碎的隐患,如果不重视这些隐患就会对我过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

4.房产泡沫现象的出现还由于消费者对房产价格的预期试想偏高。很多人都认为房子永远都是升值再升值,没有对价格进行预期试想,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偏高。这是房地产商和政府拼命高房屋价格的直接原因。这种偏高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经济泡沫经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发展现状的出路

上文中阐述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现出现泡沫的原因,能够发现我国房产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严重影响我过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要找出各种问题的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突破口,采取有利的解决措施,就能够走出房产泡沫经济危机。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怎样走出危机进行阐述:

1.中央政府出台了有关房价理性回归的措施,在各地区实行中,会受到各地区的差异影响,这种房价理性回归是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回归的时间,我们不能够进行确定,这与各个地区实行的力度有直接关系,也同时受到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差异。

2.中央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各个地区要进行正确的对待,很多房价的调控措施都属于非正常规调控措施,这种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完善的社会体制,还能够形成房产经济有效调控体系。对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对待这调控方式,不能够对这些方式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对政策不管不问,钻政策漏洞等,更加不能够以恐惧的心理去躲避这些调控政策,要把握土地可持续使用的理念,在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上提供良好的房屋供给,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价格能够回归正常发展,使房产泡沫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

3.对于房产开发商,如果想尽快的脱离房产泡沫经济,就要从产生泡沫经济原因这方面进行突破,寻找这种原因不能够只是坐享其成,也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门心思等待政府的政策。要直接从自己企业出发,对于那些错误的政策要进行完全否定,对错误的措施要认真分析,然后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定位,这是解决房地产企业困境的根本办法,如果不进行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致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方法。

五、房地产经济发展背景

2012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从2012年以后已经火热了很多年的房产经纪,变得有些寒冷,中央在一个月内出台了很多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例如,信贷、税收、土地等都有相关政策。中国证券时报刊载了李春顶博士的文章,其中内容表示中国房地产在新的时代将经历不一样的变化与发展,未来的十年里要走什么样的方向。自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政策放开以后,把房地产项目进行全面市场化,这样加速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向城市化迈进的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步成。房地产已经和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等很多种部门的联系密不可分,成为这些部门发展的重要产业,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房地产带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中最大的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房地产经济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利用这些收入对城市基础进行建设,提高了城市发展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收入提高,有了一定的储蓄,然后把这部分储蓄转化成了买房进行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房地产都处于房子少,买的人多的稀缺状态。房屋建筑在以每年20%的速度进行增长,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就在房价上涨的市场状态下,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很多投资和投机者加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商品,这样就加剧了房价上涨,这种非理性增长速度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房价泡沫。

六、房地产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十年里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房地产经济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发展同时要把握房地产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要了解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影响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体系,其次,房价过高会阻碍正常居民正常需求,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推进;最后,房价过高直接剥夺了居民的收入,这样就不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从2012年之后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是:

1.房价会逐步回归到理性的状态,出现平稳的发展状态。如果国家出现的相关调控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就能够化解了当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能够推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就能够实现房地产经纪的平稳的过渡。如果不实行相关政策就会在未来十年之内出现泡沫破灭的状况,使房价极具下跌,不能够健康稳步发展。

2.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看,在未来10年中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资,才能够缓解泡沫现在。

3.在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能够加速房地产的发展,不会出现像香港和日本出现的下跌和一蹶不振的局面。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经处于价格发展的最高峰,2012年以后这种上涨的局面会慢慢减小,主要原因是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人们对房地产的认识在进一步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厉打击了房地产投机取巧现象发生。能够有效的控制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要保证国家政策能够朝向可行的路径发展,就要对投资进行控制。还要对增加对保障住房的投资,这样能够缓解自住需求。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泡沫现象。对这些方面进行加强之后能够保证,在今后10年的发展中,房地产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发展。

七、结语

对于房地产泡沫经济,关键在于房产商和国民的经济对房地产认识的提高,把握造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找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危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溢.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1,(3):214.

[2] 王凯.我国房产税制改革及其法律供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3] 樊邦勇.产权酒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特区经济,2005,(4):27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