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本运营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24

资本运营体系

资本运营体系第1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体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1-0090-05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必须界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涵,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收益预算、政府公共预算的关系,在合理划定预算层级的基础上,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框架和有效的预算运行机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涵界定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曾经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不同的称谓,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存在着和不同的理解及表述,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以国有企业投入产出和经营收益为对象的政府预算[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每一预算年度内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以资产所有者身份获取收入和国家用于资本性投入、发展国有经济的专项预算[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围绕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编制的预算[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政府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5]。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中,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如下界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的理解和表述,都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都理解为国有资本的收支预算;但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表述却不同,如政府出资人以所有者的身份、国家(政府)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等。。总的来看,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解依然没有跳出“预算就是收支计划”的框子,按照公共预算的思路理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没有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和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仅视为国有资本收益预算,未区分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的不同层次,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简单地用一张收支表来反映。

笔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涵应从国有资本的内涵和国有资本经营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理解和界定。从国有资本的内涵来看,在我国,广义的国有资本通常是指各种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包括企业国有资产,金融机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各种形式为获得利润而转作经营的资产,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等。狭义的国有资本指企业国有资产。因此,广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包括企业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金融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行政事业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和国有资源资本的经营预算在内的全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狭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指企业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笔者持狭义预算观点)。从国有资本经营的层次来看,我国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包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应建立三个层次的预算,即国资委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和国有企业预算,根据国有资本运营的内容不同,每个层次编制不同的预算,每个预算都应有相应的科目和内容。以国资委为编制主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包括:国有资本经营财务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日常业务预算、国有资本经营特殊决策预算三大类型预算。以国有资本运营机构为主体的预算应包括: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财务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日常业务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特殊决策预算等类型的预算。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预算应该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等三类预算。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等同于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它贯穿于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是政府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对国有资本监管的重要工具。

此外,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还必须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公共预算的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如从财政部角度看:应以财政部门为主编制,国资委只能编制部门预算。国资委是特设机构,不是政府部门,不承担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其能否单独编制预算未有定论。国资委要会同财政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预算只能是部门预算。从国资委角度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既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以及支付改革成本的重要手段。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不但可以索取投资回报,亦可借此落实“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可谓一举多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本质是出资人的财务预算,而不是政府预算,也不是企业的财务预算,因此不存在是否取代或独立于财政部门的问题。国务院《试行意见》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有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各级财政部门商国资监管、发展改革等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各预算单位。《试行意见》明确了财政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管理主体;国资委以及其他有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批机构。

《试行意见》虽然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其规定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根据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和国有资本出资人,一方面,负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职责;另一方面,要维护出资人和企业的权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以财政为主导的预算体制,使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国有资本的收益权无法实现,进而影响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和监督,并容易导致财政部和国资委对企业的双重监管,重新造成“政企”不能分开、“两权”不能分离的局面。此外,《试行意见》关于“各级财政部门商国资监管、发展改革等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和“国家依法收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制订”等规定,也很容易造成财政部与国资委及其他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以及争权夺利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国资委为预算编制主体,财政部为预算管理监督部门”这一定位与新型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更相适应。在现行的《试行意见》框架下,为确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顺利实施,应充分发挥国资委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作用。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框架设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级次、层次、运行程序等基本要素。与我国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和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相适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是由中央预算和省、市地方预算两个级次,国资委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和国有企业预算三个层次构成,以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编制和预算监督为预算运行程序,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预算组织运营系统。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从预算的运行程序来看,预算的组织、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监督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划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级次与层次,有利于明确预算中各个主体及其职责,有利于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与控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级次构成

《试行意见》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编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方面与我国的政权结构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政权结构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应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或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辖区、自治县)、乡(镇)五级,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预算,而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的级次应该是三级,即中央预算、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市(自治州)预算。通常也称为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各级预算都是相对独立的预算。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层次构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不仅仅是国有资本的收支预算,也不能将国有资本出资人预算作为简单的理解,应该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看作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监督的全过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与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体制相适应。因此,应该建立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二层次和一层次的观点都忽视了国有资本经营的最终落脚点是国有企业这一点,没有国有企业的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资委的预算编制也就缺乏坚实的基础,难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选择三层次预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从国资委角度看,三层次预算模式有利于国资委根据所辖范围国有经济实际掌握财力的大小,权衡轻重缓急,实施宏观战略调控,协调国有资本运营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有利于国资委对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经营者进行约束控制,更清晰地履行出资人的职能。第二,从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角度看,三层次预算模式有利于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对被其控制或参股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产权约束激励与评价。第三,从国有企业角度看,三层次预算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经营自;有利于明确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各级主体在预算编制中的责权利;有利于国有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和数据来源。三个层次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主体如图1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各级主体在预算编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具体划分如下:

(1)国资委的权责。国资委作为最高级(即一级)的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主要负责编制、执行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导下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协调国资委与财政部门的预算关系。包括本级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核定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经营管理费用,确定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征收标准,监督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确定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审定投资项目,对下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其主要职责是编制、执行其负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汇总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定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评指标与监督措施;每年将其所负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报给财政部门,再由财政部门汇总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本级政府报告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权责。国有资本经营机构作为专业运营载体,受国资委的委托经营、监控国有资本,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是国资委与国有企业间协调国有资本预算关系的桥梁,也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核心主体。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国资委要求编制本机构负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上报国资委审查;确定本机构及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和具体内容,制定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评办法和指标,指导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并汇总,组织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监督、考核、评价所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国资委批复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3)国有企业的权责。国有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是专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三级编制主体。国有资本运营机构与国有企业是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国有企业要按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要求编制执行本企业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并上报所属国有资本运营机构。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运行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运行程序包括“两级三层”预算中的预算组织、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监督等多个方面。从预算运行程序看,首先要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然后依次是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编制和预算监督。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及运行机制

预算组织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程序的基础工作,是预算程序运行的起点,只有搞好预算组织工作,才能做好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工作。从预算层次看,预算组织包括国资委预算组织、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组织和国有企业预算组织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都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监督等预算组织内容。从预算程序看,预算组织包括预算编制组织、预算审批组织、预算执行组织和预算监督组织等内容。其中,预算编制组织包括设定预算编制的具体机构及其职责,确定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内容,协调预算编制的各种关系,编制预算草案等工作;预算审批组织包括预算审批机构对预算草案程序及内容的审查,预算审批机构对预算草案的审批及下达等内容;预算执行组织包括各预算执行机构对收益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资本变动预算等进行组织实施及评价激励等内容;预算监督组织包括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等预算内部监督机构对各预算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对各预算进行监督。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及运行机制

预算编制是各级预算编制主体,根据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内容,遵循预算编制的原则,从预算编制准备到预算草案编制完成的全过程。从国资委预算看,预算编制是各级国资委根据本级政府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国有资本再投入的各项指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编制本级政府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的过程。从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看,预算编制是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根据上级国资委下达的预算指标,结合本机构国有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编制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国有资本投资预算和国有资本变动预算草案的过程。从国有企业预算看,预算编制是国有企业根据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下达的预算指标,结合本企业资本经营的目标,编制本企业财务预算、投资预算、资本变动预算的过程。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批及运行机制

预算审批是预算审批机构根据其职责,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对预算编制主体所提交的本年度预算草案和上年度决算进行审查、批准和下达的过程。预算审批过程同时也是对预算的监督过程。各级政府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的国资委编制,然后由财政部门汇总,将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起交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最后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预算由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进行编制,由上级国资委进行审查和批准。国有企业的预算由各国有企业编制,其中,国有独资企业的预算由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审批,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的预算由公司董事会审批,并报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备案。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及运行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是预算执行机构根据预算执行的任务,具体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的过程。国资委预算的执行是各级国资委作为本级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主体,组织国有资本预算收益上缴,根据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监督的需要向所属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进行国有资本再投入,对所属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的执行是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根据预算的安排,收缴所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并向上级国资委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根据本机构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监督的需要向所属国有企业进行国有资本的再投入,对所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激励与约束的过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是国有企业根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安排,具体进行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根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状况和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投入资本的比例,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根据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投入本企业国有资本的状况和本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同时,根据本企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资本的存量结构。

(五)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编制及运行机制

决算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结果的总结。国有资本经营决算不仅包括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的总结,还应该包括对资产存量运营状况、资产增量运营状况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状况的总结。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的编制也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的编制。该决算具有宏观性特点,重点编制国有资本收益决算,总结年度内国有资本的收支情况。国资委决算也要经财政部门汇总,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二是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决算的编制。该决算具有中观性特点,主要是对本运营机构所经营的国有资本收益状况、投资状况及存量资产的运营状况进行总结。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决算需上报国资委批准。三是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的编制。该决算具有微观性特点,主要反映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结果。国有企业决算需公司董事会批准,报上级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备案。

(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及运行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是各预算监督主体对国有资本经营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决算)进行管理、审计、监督的活动和过程。预算监督通常包括预算内部监督和预算外部监督。预算内部监督是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主体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活动。预算外部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对国资委预算、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预算、国有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结果进行的监督。国资委的预算监督是国资委的预算监督职能部门对国资委自身的预算编制、执行进行监督以及对所属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国有资本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监督。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预算监督是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预算监督职能部门对其自身的预算编制、执行进行监督以及对所出资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监督。国有企业的预算监督是企业预算监督职能部门对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监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监督职能部门对各层次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审批和监督。审计部门的预算监督是审计部门的预算监督职能机构对各层次的预算执行、决算进行审计和监督。财政部门的预算监督是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监督职能机构对各层次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

[2] 隋军,卓祖舷.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发展研究,2005,(6).

[3] 吴祥云.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的若干思考[J].当代财经,2005,(4).

资本运营体系第2篇

关键词:区域生态资本;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7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7087313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中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及其保障机制研究”(2013M54210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生态脆弱性视角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风险问题研究”(13JJ41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脆弱性分析”(12YJC790029)

作者简介:刘加林,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100);朱邦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是一个人均生态财富较低的国家,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一定生态资源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对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进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发掘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我国生态资本运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生态资本运营重视不够、生态产品市场消费不足、企业对生态资本运营意愿不高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生态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对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缺失。因此,厘清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探讨其作用机理,设定其绩效评价维度,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标准

效率通常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物质互换频率,而在经济社会中则是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这种方式往往忽略生态资源的投入。在引入生态要素之后,效率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价值上的投入产出比例了,生态效率的概念更强调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产出与物质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高效率的人类活动直接导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要考虑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效率的运用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本的稀缺性。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逼近甚至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人类不得不考虑如何以最少的生态资本消耗获取最多的物质资本服务,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概念的基本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所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随着可供人类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日益减少,资源生产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有效配置生态资本与保护生态环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经济规模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将有助于人们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来进行生态资本项目投资,以使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以外,还要考虑代际效率,也就是要兼顾后代人的权益。代际效率是一个现存所有人的集合体,并假定有可能界定该集体在任何时期的效用。就当前某种给定的效用水平而言,如果未来所有时点上的效用在经济方面都尽可能高,则这种跨期的生态资本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代际效率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生态资本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收益率都是均等的;第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δ等于消费贴现率γ。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经营,其本质内涵是要保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好坏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即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维度,即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影响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来配套执行。因而对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同时还需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效率问题。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评价维度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维度的构建取决于其价

图1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作用机理

值取向,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则是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设置的,这决定了区域生态资本运营要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面向来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即为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绩效评价维度是通过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中生态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主要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两个子维度来描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行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化技术,不断进行模式探索来推动生态价值的实现(P391)。经济绩效是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成效的核心标准,生态资本运营关键在于生态资本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与增值,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评价维度要评价生态投入要素在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价值增值的程度,通常用经营效果以及发展潜力两个子维度来表达经济价值变化过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关注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公众利益诉求,保持社会的公平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社会绩效评价维度要考虑生态投入要素在生态资本运营中所带来的社会公正性与社会正能量,实现资源环境的代际公平(P109-110),它主要通过社会文明与社会环境两个子维度来体现。由此可知,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经济绩效是核心,生态绩效是基础,而社会绩效是保障,三者共同构成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区域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全面、正确地衡量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就必须从多层面、多维度来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系统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从整体而言,其应用层面主要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区域(全国、省、市级),中观层面为行业,微观层面为企业。,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考虑宏观层面的绩效指标设计,下文中区域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即为宏观层面的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准则层(摘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来衡量)、指标层(可以反映要素特性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三级,

三、实证分析:以恩施州为例

(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赋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南部,与重庆市和湖南省临界,国土面积为24 061平方公里,现辖2市6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污染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生态资本雄厚,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区”之一。目前恩施州正在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对外争取生态补偿,对内实施生态资本运营,力图实现从“生态立州”到“绿色繁荣”。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综合评价要求对评价区域内的生态资本运营质量进行分等定级,而这种等级划分是否准确反映了生态资本运营质量区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准确评价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根据前文中所选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指标体系各层次因子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

(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结果

本次计算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是选用2007年的恩施州的数据为例。通过查询2008年恩施州统计年鉴、2008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各部门统计年报以及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加上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出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值,根据各指标的值查找其在中赋值表中的区间,该区间即为各指标的作用值。各指标综合评价值等于权重值与各指标作用值的乘积,公式如下:

指标综合评价值=指标权重值×指标作用值

各指标层的综合作用值为各指标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则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各指标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即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F综合评价值=F经营绩效+F发展潜力+F社会文明+F社会环境+F资源利用+F生态保护=F生态绩效+F社会绩效+F经济绩效。

根据2007年恩施州数据,利用上述的计算过程,计算出2007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如表3所示。

其余年份2001―2010年的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按照2007年的方式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根据2001―201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历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第二个来源是各个部门的统计年报、各部门历年工作报告与工作总结、各部门发展研究报告;第三个来源是研究者自行调研数据。2000年―2009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如。

其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呈相对平稳,且逐步提高的趋势。从表4可知,2002年之前,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基本维持不变,总体绩效水平在45左右浮动;在2002―2005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有缓慢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十五”期间,州政府逐渐认识到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水平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4564增长到2009年7052,增幅达到60%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开始实施生态产业兴州战略,制定相关措施提升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出现波动,但整体上还是呈增长趋势。从表4可知,在2000―2003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从稳定到逐步平稳增长,经济绩效下的两大指标经营效果与发展潜力表现各异,经营效果的变化基本与经济绩效水平变化趋同,而发展潜力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这充分体现,经济绩效的变化主要是经营效果的影响;在2003―2006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处于下降趋势,而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逐渐下降,但是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又逐步上升,增幅较大;同时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而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上升要归于恩施州在这段时间的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

资本运营体系第3篇

关键词:营运资金绩效评价 渠道 要素 蓝筹股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与盈利性,资金链的连续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两位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可见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显著地位。Randy Myers(2009)在CFO杂志上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企业,在顾客需求的预测、产品和服务的传递、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等方面也应当有着较强的能力,同时这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节约成本”。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也因此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经历了由单一要素周转率向综合指标的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Richard &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以下简称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在基于渠道管理理念下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要素指标体系(现金周转期)和渠道指标体系哪一个绩效评价体系更有效呢?本文对比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意在检验两套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得到: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于或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渠道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或两种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均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渠道指标体系下的区分敏感度更高,从而得出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更高的甄别度,能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背后机理进行了剖析。

二、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回顾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大多采用流动资产周转期,主要包括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等。由于这一评价体系各个要素间缺乏联系,相互割裂,并且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影响,因此众多学者提出了综合性、动态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Richard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本文以下都称之为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基于渠道管理理念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

(一)现金周转期

首次提出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的是Hampton C,Hager(1976)。随后Richard &Laughlin(1980)进一步将现金周转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反映了从现金采购到销售货物收回现金的过程。

(二)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1997年开始,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每年对美国1 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并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起初采用的是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该营运资金周期与Richard &Laughlin的现金周转期实质一样,变现效率则是经营现金流量/销售收入。2003年后该报告仅以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企业排行的唯一指标。

(三)渠道指标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实践中营运资金管理已经向供应链优化的方向转变。王竹泉、马广林(2005)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一思路,以王竹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王竹泉等(2007)提出在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按渠道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三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蓝筹股为研究对象,蓝筹股样本的选取标准如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和中证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此外样本的选取主要依据了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相同的原则:“(1)数据完备,可以计算相关参数;(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得到了三年的蓝筹股样本:2010年231个,2011年232个,2012年227个。三年来蓝筹股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资本运营体系第4篇

论文关键词: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论文网,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论文网,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论文网,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论文网,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④已获得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资本运营体系第5篇

【关键词】资本运营;策略及建议

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密不可分的两种经营行为,生产经营是为了把企业做强,资本运营则可以把企业做大。纵观世界历史,全球各大知名公司,几乎都经历了初期仅仅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经营活动已不能满足公司追求的规模效益,公司以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取得了规模迅速扩张、价值大幅提升。

一、资本运营概念

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营运,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简单的说,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相关问题

在全球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国国有企业已不满足于生产经营,而是通过资本市场,改善资本机构,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且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诸多问题:

(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国外的资本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体系相对完善,资本运营模式相对成熟;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尚短,部分相关体制并未建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权、债券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不成熟。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中国行政管理基本呈“金字塔”型结构,国有企业产权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确定责任人,尤其在资本运营中,易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这很可能在资本运营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政府干预相对较多。国有企业由国家出资,与各级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人有任免权,即企业的经理人实际是政府的利益代表,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经理人的最终决策可能反映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国有企业实际所需。

(四)部分国有企业割裂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在企业经营中,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但有部分国有企业,将资本运营置于生产经营之上,为了扩大规模而不加选择的并购。这样,可能反而使企业失去原本的竞争优势。

(五)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相对简单。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资本运营模式仍然以实物产权交易或债权为主,其它方式为辅;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运营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国际化,相对简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及建议

(一)积极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快资本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保障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主体,规范其运作方式;再次,适时引入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促进资本市场上资本交易模式的多元化、国际化;最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主体,保障投资者权益。

(二)出台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管理职责。

针对中国产权关系的相关问题,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对国有产权的管理权限、职责,由立法机关完善各项法规并监管其实施情况。国有企业定期向立法机关报告国有资产的资本运营情况,构造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运营组织架构,使国有资产真正能通过资本运营保值、增值。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曾经以全民所有制的模式存在,近些年,大部分国有企业已从全民所有制改制为公司制,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应在改制后,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并通过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使国有企业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国有企业引进并打造高素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建立科学的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的管理制度。

资本运营得以实现依赖的是资本运营专业人才,国有企业应引入高素质的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同时具有生产经验和资本运营意识的管理型人才,促使国有企业建立起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国有企业应有效运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型,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使企业经营生产和资本经营实现双赢。

(五)国有企业运用多种资本运营模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

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平台,国有企业应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投融资模式,通过企业重组、国内外IPO、借壳上市、买壳上市、兼并、收购等不同方式,从资本市场投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促进企业资本的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并扩大企业收益和影响力。当然,资本运营能为国有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企业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风险,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宏观方面,国有产权管理权限和资本运营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有效开展的迫切需求;微观方面,国有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改革、人才队伍建设、资本运营模式研发等,已成为企业实现资本运营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仅仅靠生产经营已不能实现,企业只有通过把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才能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解决资本运营相关问题,并结合所在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资本运营模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安冬梅.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探讨[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02).

[2]黄珏.中国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及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3]蒋茵.国有资本运作模式及资本市场完善问题探讨[J].财政研究,2004,(04).

[4]毛剑峰,胡林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0,(08).

[5]毛剑峰.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02).

资本运营体系第6篇

【关键词】 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 激进度; 策略绩效; 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文献评析

国外对于营运资本影响策略的研究是从早期的对财务指标如何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类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对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分类,如R.Charles Moyer、James R. McGuigan和William J. Kretlow(1998)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不同策略,并将其分为保守型、中庸型和激进型。Moyer et al(2001)、Pinches(1992)、Brigham(1995)和Gapenski、Gitman(1994)对三种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给出了具体的定义,认为高风险高回报的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被称为激进的营运资本策略;低风险和低回报的营运资本策略被称为保守的营运资本策略;风险和回报居于二者之间的被称为中庸的营运资本策略。随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关于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之间的配比问题,如John J. Hampton 和Cecilia L. Wagner(1989)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研究如何从总体上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策略。Weinraub and Visscher (1998)讨论了激进的和保守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问题并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并且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这项研究还发现企业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果企业使用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那么该企业必然会使用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

近年来,在研究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配比问题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考察了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种结论认为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成正相关的关系,如Gardner et al.(1986)和Weinraub & Visscher(1998)认为比较激进的营运资本策略伴随着更高的回报率和更高的风险,而保守的营运资本策略伴随的是较低的风险和回报。Jose et al. (1996)采用美国公司的数据检验了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他使用现金周转期(CCC)代表营运资本管理,CCC越短表示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越激进,结果证实越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会带来更多的利润。Van Horne and Wachowicz(2004)认为一个企业可以选择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表现为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和较高的流动负债比率,过多的流动资产对企业业绩具有反向的影响,而持有较低水平的流动资产会降低企业的流动性甚至引发缺货,最终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呈负相关的关系,如Afza and Nazir(2007)发现不同行业的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性表现的非常稳定,最后得出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业绩存在负相关的关系。Faris Nasif AL Shubiri(2011)对安曼59家企业和14家银行的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总资产回报率和Tobin Q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后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与Afza and Nazir (2007)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

(二)国内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文献评析

国内对于营运资本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10年以前主要使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从不同的角度如何制定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以及二者之间怎样进行配比,如毛付根(1995)认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策略。阴留军(2001)从持有量和融资额度这两个方面对营运资本的有关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杜京华(2001)认为,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与稳健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相配合,或者是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稳健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相配合使企业的风险程度与获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李亚鲁(2010)从营运周期切题,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导因和营运资本管理的内容,并就营运资本策略从投资和融资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指出营运资本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营运策略相机选择,以辅助决策、指导实践。王结冰(2010)全面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各方面问题,通过案例定性分析了营运资本策略的优劣,并提出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建议。卢占凤(2007)认为营运资本策略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政策之一。恰当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和投资策略,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应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营运资本策略,使企业收益与风险达到均衡。

国内关于营运资本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主要从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策略属于何种类型开始。如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2001)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型,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企业的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的管理策略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能体现策略成效的收益指标是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吴娜(2008)通过对其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负债率、营运资本需求比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四个指标进行分年度聚类分析和加权平均聚类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并且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的趋势,营运资管理的投融资政策由稳健型逐渐向中庸型过渡。王新平(2010)对商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结构和流动负债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认为我国商业行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偏激进型,其中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体现得最好。吴娜(201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行业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并且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程度在不同的行业其显著性要比融资策略更强些,而且这种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我国上市公司在执行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时不一定会同时选择执行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这种配比,二者的关联度不高。周纹羽(2009)将营运资本来源进一步细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及采购渠道,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上述三个子类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大多数企业营销渠道倾向于选择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则出现了分化,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营运资本策略上的早期成果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在制定企业营运资本策略时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本着期限匹配原则如何对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匹配。对于营运资本策略的实证研究成果从2007年以后开始增多,这些研究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策略的情况、表现出的特点通过实证检验作出了论证,并针对目前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策略所表现出的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策略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对于营运资本策略激进度与策略绩效指标的选择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从国外已有的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营运资本激进度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业绩指标的选择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无重要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在该问题上又表现为怎样的关系?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索,笔者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部分,并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得出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为了使结果更有说服力,样本数据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金融保险业公司与ST、PT公司,选择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系统》中2007―2010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 210家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样本行业分类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标准,分为12大类,并在12大类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一步进行细分,划分为6个行业,总共是18个行业。

(二)指标选择与模型设定

1.指标选择(表1)

2.模型设定

Y1it=α+β1CAit+β2CLit+ε………………(1)

Y2it=α+β1CAit+β2CLit+ε………………(2)

Y3it=α+β1CAit+β2CLit+ε………………(3)

Y4it=α+β1CAit+β2CLit+ε………………(4)

其中:CA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流动资产/总资产

CL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流动负债/总资产

Y1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总资产收益率

Y2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Y3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

Y4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托宾Q值

ε:随机项

3.实证结果及分析(表2)

从表2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Y1)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0年各年回归模型的F值和D-W值都比较显著,说明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比较好;2007―2010年投资策略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现出一致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动资产比率越低,即营运资本投资策略越激进,总资产收益率越低;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激进度除2007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2008―2010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流动负债比例越高,营运资本融资策略越激进,总资产收益率越低,即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3列示了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Y2)的回归结果:从模型的F值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的F值很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很不显著,2007―2008年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营运资本融资策略与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2009―2010年的F值比较高,模型总体效果有所改善,并且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在2009―2010年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也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4列示了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Y3)的回归分析结果,从2007―2010年的F值和D-W值可以看出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与投入资本回报率的整体回归结果比较显著,并且2007―2010年四年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之间除2007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2008―2010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表5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托宾Q值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的F值比较显著外,2008―2010年三年的F值都很不显著,并且2007年营运资本的融资策略与托宾Q值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8年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与托宾Q值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别使用衡量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绩效的四个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Y1)、净资产收益率(Y2)、投入资本回报率(Y3)和托宾Q值(Y4)与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衡量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绩效的四个指标中只有总资产收益率(Y1)和投入资本回报率(Y3)两个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回归的整体效果比较好,大大的优于净资产收益率(Y2)和托宾Q值(Y4);并且在以上衡量企业营运资本激进度绩效的四个指标中,凡是通过T检验,并且回归效果显著的都一致表现为:2007年营运资本的融资策略与企业绩效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7年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以及2008―2010年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流动资产比例越低,流动负债比例越高,营运资本管理投融资策略越激进,企业业绩指标越低,企业绩效越差,这一结论与Afza and Nazir(2007)和Faris Nasif AL-Shubiri(2011)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该结论并不仅仅适用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Moyer RC, JR McGuigan and WJ Kretlow. 2005. Contemporary Financial Management (10th Edition)[M]. New York: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cation.

[2] Pinches GE. Essenti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4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Division,1991.

[3] Brigham EF and MC Ehrhardt.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11th Edition)[M]. New York: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ers,2004.

[4] Gitman, L. J. Principles of Managerial Finance [M], 7th Ed. Harper Collins,1994.

[5] Johnson CG. Ratio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irm Failure: Comment [J]. Journal of Finance,1970,25(5).

[6] Weinraub HJ and S Visscher.Industry Practice Relating To Aggressive Conservative Working Capital Polici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1998,11(2).

[7] Van-Horne JC and JM Wachowicz.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12th Edi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ublishers,2004.

[8] Afza T and MS Nazir. 2007.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Policies of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kistan[C]. 9th South Asian Management Forum (SAMF), North South University, Dhaka, Bangladesh.

[9] Faris Nasif AL- Shubiri.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Policy and Operating Risk: An Empirical Study on Jordanian Industrial Companies[J]. Hebron University Research Journal,2011:6-1.

[10] 阴留军:营运资金持有政策和融资政策的确定[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7).

[11] 卢占凤.论营运资金政策[J].经济论坛,2007(8).

[12] 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13] 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

[14] 杜京华.企业管理中的营运资金政策[J].理论学习,2001(4).

[15] 王结冰.营运资本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资本运营体系第7篇

关键词:地铁 资产管理 成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管理 标准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以高效、快捷、正点、舒适、环保为特点的城市地铁发展方兴未艾,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由于票价政策和客流水平的非可控性,作为地铁运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是地铁运营企业减少亏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经营管理手段。本文结合地铁运营企业资产密集型特点,从资产管理领域入手,对地铁运营成本管理展开探讨,并提出成本管理提升具体措施。

一、地铁运营企业具有资产密集型特点

地铁属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单条线路投资超过百亿,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4亿人民币。地铁运营企业资产密集度高,设备数量众多,结构复杂,联动性强,安全可靠度要求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资产管理难度大。庞大的资产体系是提供客运服务的根本和基础,正确熟练操作各项设备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是地铁运营企业的核心业务。与资产维护相关成本在地铁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占运营总成本的50%左右。设备进入架修、大修、更新改造阶段资金投入更为惊人。地铁运营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

二、资产管理是地铁运营企业的核心业务

地铁资产包括车辆、自动售检票、机电、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线路设施、运输设备、机械动力设备等大系统,大系统下又细分复杂的子系统,各系统协调运作,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客运服务。地铁资产管理是以安全、效率运营为目标,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的措施,对资产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运行、维修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保证设备状态的良好,并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素质和能效,以保证设备的有效使用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地铁运营企业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服务的产出主要靠车辆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来完成;而设备维护的工艺复杂,要求极其严格,企业的核心工作不是生产产品而是资产的维护。资产就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资产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客运服务质量取决于设备的出力状况,只要设备安全平稳的运行,收入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决定地铁服务质量以及乘客安全,地铁资产设备安全运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资产管理是地铁运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领域。

地铁运营成本不含折旧及贷款利息,主要包括人工薪酬、能耗、生产维修费、营运费、行政管理费等五大成本项目,生产维修费与资产管理直接相关,主要包括车辆维修、其他机电设备维修及基建维修产生的备品备件、工器具、维修耗材等物料消耗的费用、委外维修费用、车辆架修、大修费用等,运营初期约占运营成本的10%,生产维修费随运营时间逐年增加。资产管理水平不仅决定生产维修成本的控制情况,在资产全生命周期对运营成本各项目均有深远影响。

(一)资产管理与运营人工成本控制的关系

地铁运营企业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大,约为运营总成本的35-50%,运营初期比重最大。员工构成中一线客服人员约占45%,资产维护、维修人员约占45%,资产维护、维修人工成本约占运营人工成本的50%。提高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持续优化维修队伍人力资源结构是企业减员增效的重要途径。企业资产管理水平高,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对设备掌控能力强,修程修制制定科学、经济、可靠,设备维修以预防为主,故障率低,减少应急抢修事件的发生,一线客服人员以及维修维护人员均可以适当精简。着重培养专家型专业技术工程师,提高设备状态判断以及故障预测能力,提高设备检测自动化程度,逐步降低人工巡检频次,打造简而精的维护维修队伍,可促使资产维护维修模块人员组织架构得到优化。

(二)资产管理与能耗成本、营运成本控制的关系

地铁运营企业属于能耗大户,能耗成本占总成本25%-30%,资产管理在规划、设计、使用运行、改造更新等环节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的理念融入到建设期的设计、运营期的技改技措以及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为后续能耗成本的降低十分有意义。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对于牵引用电、通风空调用电、照明用电基于节能降耗理念在设备使用层面制定操作规则,降低日常运营能耗。在新线建设过程中,设计建造方听取运营经验,从源头开始的成本控制的工作效果更为明显。以电扶梯设备为例,如果设备可靠程度高、设计合理,就可以减少因为看护电梯而增加的保安费用。在地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运营期保洁的难度,也可以有效的精简保洁人员,从而降低保洁费用。

(三)成本管理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从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资产管理中融入成本控制的思想对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地铁运营企业在资产运维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和管理都有很好的积累,作为真正的“业主”,根据经验在新线建设的过程中从节约建设投资、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提出好的设计建议,运营的要求与需求在设计与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减少运营筹备期及试运营期工程整改项目的数量,减少相关资金的投入。一般来说城市第一条地铁筹备运营时由于资产设备维修部门缺乏管理和技术经验,积累和沉淀不足,可能导致备品备件、工器具、生产耗材等采购和储备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开通初期维修队伍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质保期因素,控制人员编制,可以适当缓解运营初期亏损较大的问题;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自己的维修队伍,提升运维能力,防止在质保期结束后产生大量的委外维修,造成成本的叠加浪费。在运营期,通过技术练兵、技术创新、修程修制优化、技改技措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方式不断优化维修队伍结构,强化维修能力,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防止维修不足或过渡维修,促使日常维修物料消耗成本以及维修人工成本有效节约。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节约投资以及成本管控理念,为后续的生产成本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把成本管理思想贯穿于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地铁运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头戏。

四、贯穿于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难点

地铁资产管理从规划设计开始直至更新改造及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时间非常长,并且环环相扣,如果前一环节对于成本管理重视不够或考虑不周,后面环节成本控制工作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所以资产管理连续性强、管理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地铁资产体系包含的专业非常多,技术要求高,设备地理位置分散,人员配置较多且分散,所以资产的维护工作透明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

五、地铁运营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基于地铁运营企业资产密集型特点,在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地铁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资产维修维护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做好组织架构及薪酬体系优化工作

人力成本是地铁运营企业运营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项,如何控制人力成本显然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应本着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的理念,根据运营所处不同阶段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设备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社会可利用资源的丰富、内部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对企业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劳动组织的优化以及薪酬体系的完善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特别注重研究资产设备维护维修管理以及相关内部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优化维修队伍组织架构。可通过减少人员编制的同时提升平均工资水平的措施以达到维修队伍简而精的目的。维修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考虑维修委外可利用资源,把外委人力资源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企业自身好的管理理念、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向委外单位延伸,通过对委外服务合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干预的方式降低外委成本。

(二)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技术管理核心实力

在保障安全生产及优质客服的情况下将成本管理意识深深的融入到技术管理工作之中,高度重视技术委员会作为地铁运营企业发展根基的核心作用,不断充实加强技术委员会的力量,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效益、效率放到与安全、质量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成本控制技术方面的难题.

地铁运营企业本身注重技术练兵、技术研究、技术创新逐步摆脱技术上受制于设备供应商的被动局面的同时,集团公司以运营为依托加强地铁设计、研究机构的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力量,为运营及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设计源头贯彻成本控制理念,形成集团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通过信息化、标准化手段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

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做好EAM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达到减员增效的作用。在EAM系统建设过程中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思想,以工单为主线对设备维护和维修成本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分析、跟踪和控制。在每一张工单中记录维修设备、维修内容、维修消耗材料和工时、维修质量等信息。通过工单对材料和人工工时进行统计,使得任何一笔费用都与有关的设备、库存、项目、部门和人员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把所有的成本项目分解到相应的设备上或部门上。通过2-3年数据的积累逐步建立包含维修工时及工料消耗的标准定额体系,促使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成本决策更加科学。

(四)以完善的维修成本核算体系和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支持资产管理成本决策

目前多数地铁运营企业维修成本核算体系不精细,没有按照具体业务模块及成本动因进行有效的细分,粗放的成本核算体系决定了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无法建立清晰、具体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生产成本按成本动因进一步细化,将人工成本按生产模块细分为客运服务人工成本、资产设备维护人工成本、生产相关人工成本。客运服务人工成本主要包括站务人员、乘务人员的薪酬,资产设备维护人工成本指的是车辆及其他设备维护维修人员的薪酬,票务、调度、安全技术、物资等其他生产部门的人工成本列入生产相关成本。设备资产维修维护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委外维修成本按大系统进行划分,便于不同线路相同系统之间资产维修维护全成本数据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一方面各线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好的经验,促使物料消耗、人员配置、委外方式等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论证设备系统设计的技术经济性,以实际经验保证后续新线建设设备设计及选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崔南方,张安.现代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资本运营体系第8篇

1.资本运营风险的定义

所谓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资本运营失败或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这一定义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①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即资本运营企业,而不是资本的所有者,尽管它也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了损失;②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即环境的不确定性;③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也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④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后果。这里,资本运营失败是指资本运营活动中途中止,如兼并企业受到被兼并企业反兼并的抵制而不得不终止兼并活动;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是指资本运营活动虽然成功了,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率,如1994年美国桂格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了SNAPPLE公司,但因双方经营风格和营销系统差异太大,盈利急剧减少,最后迫使桂格公司于1997年3月2日将SNAPPLE公司卖给TRIARC公司。

2.资本运营风险的特征

2.1 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资本运营风险的本质特征。资本运营风险同其他一切风险一样,其存在是不以运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运营主体承认不承认,意识到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资本运营风险不仅存在于资本运营前的准备阶段,资本运营的运作阶段,而且涉及到资本运营以后的商品经营阶段。

2.2 资本运营的可变性

资本运营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资本运营风险在资本运营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各种条件下,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影响的程度、影响的范围都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资本运营主体在防范资本运营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别和防范风险。

2.3 资本运营风险的可观测性

资本运营风险尽管具有可变性,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资本运营风险也是可以识别和预测的。单个风险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但大量风险的发生却具有必然性。事实上,资本运营在运营前、运营中和运营后,风险的发生都会具有某些特征,只要资本运营主体能够捕捉这些信息,是可以及时发现风险,通过预测分析,提早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预知风险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这就要求资本运营主体必须具备风险意识,不断积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经验。

2.4 资本运营风险有较强的破坏性

资本运营风险不同于一般产品经营风险,其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面较广,运作过程复杂,不仅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的操作,而且涉及到国家一系列的宏观配套措施的完善,如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配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其运作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一旦发生风险,也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这种损失比企业产品经营损失要大得多,它不仅危及到企业运营资产的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2.5 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和波及效应

在资本运营活动过程中,风险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从前向后单向传递的作用,即前一阶段的风险将影响后续阶段的风险。具体说,就是准备阶段的风险会影响资本运营中和运营后的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会影响运营后的产品经营风险。如A企业在兼并B企业之前,没有注意到两个企业文化的差异,结果在兼并过程中受到B企业的文化抵制,使兼并成本加大,在兼并后由于文化的不融合导致兼并失败。如浙江康恩贝集团第一次重组浙江凤凰企业。

资本运营风险的波及效应,是指资本运营一旦失败,则这种失败的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横向经济活动。这种影响与产品经营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同,产品经营失败主要影响企业再生产能力,如企业重新投资开发和经营新产品将无能为力;而资本运营失败不仅影响企业再生产能力,而且还可能导致企业整个供应链破裂,如当企业进行纵向兼并其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时,若在其成功兼并之前没有继续与其他原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则一旦兼并失。

3.资本运营风险类型及其因素分析

3.1 风险因素的类型

风险因素是指导致或増加某种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的幅度的因素。对于企业资本运营来说,风险因素就是形成某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对资本运营构成威胁的风险状态或风险情况。它是产生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条件和原因。引起资本运营风险的因素很多,有客观性风险因素,也有主观性风险因素;有系统性风险因素,也有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所谓客观性风险因素是指属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资本运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因素。主观性风险因素是指由决策者、管理者、运作者的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就某一项资本运营活动来讲,对所有从事该资本运营活动的企业均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比如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等。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只对特定的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如决策者、管理者、运作者方面的因素。不同性质的风险因素引起不同的资本运营风险。资本运营风险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政策风险、体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行业风险,其形成原因见表1。

3.2 风险因素的分析

①政策风险。即国家各级部门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资本运营所产生的风险。显然,资本运营涉及的面越广,经历的环节越多,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就越复杂,风险也越高;政策调整越频繁,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也越大。另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必将受到国际国内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企业资本运营也要关注国际经济、政治的变化。

②体制风险。国家政治体制或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质量。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到位,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仍然代行不少行政职能,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企业的现象。这无疑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资本运营的质量,加大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

③经济风险。从微观来看,企业进行跨国兼并与收购、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不准确或是以改善当前的经营状况为目的资本运营,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④社会文化风险。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心态的不确定、社会信念的改变,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差异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是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容易忽视的。事实上,有许多企业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就是由于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不注意企业文化重构所导致的,如前述的浙江康恩贝集团和美国的桂格公司。据研究表明,在那些失败的重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从企业文化的构成来看,资本运营主体为了降低和防范企业文化风险,必须在运营后的新企业中进行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合。

⑤经营风险。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经营状况的不确定也会给资本运营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资本运营主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确定和运营后新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

⑥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和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的风险

⑦财务风险。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运营主体的资本实力、资本运营的投资额度和运营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财务风险。

⑧管理风险。从资本运营的宏观控制来看,主要来自国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监控系统还未形成和政府主管部门过分干涉。从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运营主体的管理素质及运营后对新企业的再造和与新企业的管理协调等。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体制的逐步完善,管理风险将更多地来自于资本运营主体对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控制不力。

资本运营体系第9篇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传统理论,渠道理论

一、营运资金概述

营运资金,也称为营运资本,它包括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综合反应的是企业的短期内偿债能力。从广义上讲,营运资金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它包含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等,涵盖了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穿于企业的各个过程,将企业的生产再造和偿债能力联系起来。狭义的营运资金表现的是差额,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指,体现企业的净偿债力,它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流动资产的存在首先应当偿还企业所有的流动负债,剩余的流动资产可以作为预备资金、增加留存收益或者进行再投资。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营运资本是指狭义的营运资本,而不是仅仅指当前的资产,它反映了当前净资产,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多余体现,是流动性资金。如果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全部来自于流动负债,那么流动负债的金额会大于或者等于流动资产,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相反,企业更希望的是流动资产的数额大于流动负债,这样就能形成一定的所有者权益,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二、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Deloof(2003)在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中,开始从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发,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现金转换周期指数代表资本管理效率,但是却没有考虑整体,并没有带入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思想。由于企业在资金链和资金储备量上的把握不精确,使得营运资金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运资金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它强调了营运资本管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更多的是体现单个营运资金项目,营运资本周转简单的划分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单个项目的好坏直接体现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考虑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影响,也没有考虑整体,没有将整个周转过程体现出来,缺乏与供应链的关系研究。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只用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简单的计算个别的项目周转期,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没有把供应链的思想带入其中。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是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就是简单的将营运资金管理分三部分进行评价,脱离了对他们整体的评价。在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三部分,但是在对各周转期的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却存在着差异。随着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完善,就出现了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

三、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

王竹泉和马广林(2005)指出当前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要素,而更多的将渠道理论引入进来,只有渠道理论才能体现营运资金运行的整个过程,使营运资金理论更完善。

新时期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单个企业业务能力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购产销之间的竞争。针对传统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在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了渠道理论,引入了最新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理论,完善了理论基础。我们建立起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三者的一种层层递推体系,根据我国营运资金管理中心的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充分考虑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三要素理论,将整个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体现出来。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将渠道理论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上的不足,将营运资金管理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三个渠道进行阐述,分别通过三个渠道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简单的是各个同行业企业业务上的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整个整合企业资源上的竞争,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充分考虑了供应链的影响,更多地是反映一个生产销售过程,将营运资金管理要素联系起来。

四、营运资金效率评价理论

Hager(1976)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中,第一次定义了“现金周期”,提出了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运作周期。他指出,现金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缩短现金循环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好的性能。较短的现金持有周期可以加快企业所持有的现金等现金资产的流动速度,降低企业现金资产的持有资本,将现金资产的利用效率最大化。Richard V.D.和Laughlin(1980)在对理论分析现金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现金周期指标,用来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Deloof(2003)在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中,开始从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发,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和现金转换周期指数代表资本管理效率。Gosman和Kelly(2003)以美国零售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营运资金效率评价体现,在使用以前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Flanagan(2005)指出,现金流是在一个周期内运行,考虑从现金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根据营运资本管理现金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J].会计研究,2007,(12):69-76

[2] 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5):11-13

[3] 袁光才.电力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会计学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