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探究式教学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51

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1篇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2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动学生探究,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这一教学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设置疑问——认知失调——探究讨论——问题解决——评价反思,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置疑问。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探究时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正弦函数的图象是怎样形成的?(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课上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象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依据,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定义中常数T及x的任意性作深入探究:给定的常数T是一个什么样的常数?它具有唯一性吗?它一定具有最小正值吗?在f(x+T)=f(x)中,为什么x必须是定义域中的任意值?若a是非零常数,且对于任意x分别满足:(1)f(x+a)=f(x-a),(2)f(x+a)=-f(x),(3)f(ax)=f(x),问f(x)是否一定为周期函数?这些“问题串”,使学生对函数周期性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浅显走向深入,而直观情境则犹如探究的向导。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得出概念,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1.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小图钉和一条细线)。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固定(让细线松弛),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先固定图钉再系细线,是否一定能画出椭圆?试试看.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长大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长等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较易掌握,不易犯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焦距的错误。学生在实验情境中逐渐喜爱探究、热爱探究!

三、巧借试错机会,诱导学生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3篇

重点把握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使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传统上采取的教师直接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在以“教师为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和跟从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创新思想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对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实践进行探究,能了解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优势,从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能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例子并留下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原理和结论结合,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探索问题,并掌握和解决问题,敏锐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1.动手操作性强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的空间,并帮助小学生加强数学规律以及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趣味性强探究式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把带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思维逻辑的数学问题设置成不同的情境,然后让小学生能够从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3.交互性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还能取长补短,将每一位学生的有点充分的发挥出来。探究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学的质量。4.创新性强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的答案。探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技能及其解决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第一,是进行恰当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第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技巧和方法的提高和巩固,且注重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第四,知识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和态度的提升反思。学生在探究式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2.注重学生的应材施教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为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参与、合作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学习和吸收知识。避免了因教师不能满足每个学生教学需求不足,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更好。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更加能够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需求。3.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四个环节的设定,更加适应现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及新教育思想需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交流,转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教师也不再进行独自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生态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位置,变成辅助和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数学课堂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材料,包括两个同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硬纸片、剪刀、直尺等,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研究,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产生强烈学习的愉悦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想法。4.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提供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折l/4,问几种折法。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兴致非常高,老师同时进行学生创新学习的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索、实践尝试、互动启发,更多的方法被探索出来。因此,探究式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思维和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进行探究式数学教学可以提出具有现实和探索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佳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实践[J].时代教育,2010,10(2):206-207.

[2]林贤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10,10(8):31-32.

[3]李中海.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2,10(6):22-23.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4篇

一、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呆板、教条式的数学课堂,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高效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融入相关的情境中,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引导学生将白纸对折,并重复“对折”这一动作,直至无法对折。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如:“你能写出这张纸对折后的层数(y)与对折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吗?”“如果将这张白纸的面积单位设置为1,对折后每层纸的面积(S)与对折次数(x)的关系是什么?”问题设置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这样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课堂,组织学生探究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多是一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内容时,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同组异质”的形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组组之间平均能力相近。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实物)为学生展示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各小组成员互相分工,画出各组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要求学生在画完图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时,在学生画图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积极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入”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注重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发现、思考、探究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学生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知识。如:“目前,网络在我国已经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一种工具。我想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现在网吧都是怎么收费的吗?”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看来大家经常去,但是尽量不要沉迷。现在有两家网吧,A每小时收费……B每小时收费……请问在什么时间内A比B网吧划算?”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单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中发现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江录.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5(21):257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5篇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探究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构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我们还有小组讨论、组间答辩、师生相互质疑等多种“讲”的形式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实施了“练在讲之前”,数学课学生都不愿下课,经常在打了下课铃以后要请学生起来活动,因为学生都还沉浸在数学探究的乐趣中。

1、创设情景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对于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内容,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2、自主探究策略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数学新课程改革正是围绕教育发展的主题而进行的,重在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提出问题策略

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4、合作交流策略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但是,社会性知识建构是以个体建构为基础的,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推理、判断等建构活动是个体有效地参与合作、交流、争辩的基础,只有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团体的沟通和合作活动中,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

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探究性,而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式数学活动的反思这一环节,但它却是数学探究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的自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付荣君.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6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策略

    早在20 世纪初,着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种具有探究思想的教学方法为施瓦布提出探究式教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他的学科结构观上, 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方法, 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

    显而易见,探究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言谈”式的课堂教学。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也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

    1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究其本质,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探究教学的环节中能体现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具体如下:

    1. 1 问题性

    任何探究均源于问题, 如何提出科学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探究式教学初始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难易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求知的

    欲望。

    1. 2 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所探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来源于教材上的知识, 或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还可以是物理学科内的问题, 或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探究的环境可以是课堂内或课堂外。探究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

    1. 3 综合性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 探讨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实施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

    1. 4 重过程、重体验。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探究过程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领会科学研究方法, 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可见, 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体验过程相当重视。

    此外,探究式教学还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探究式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活动体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2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2. 1 教学设计的思路

    2. 1. 1 以实验为手段,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因素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最初学生对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含糊不清。因此,选择从三个物理量的测量仪器入手, 进行电路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来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 1. 2 以学生为主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收集资料信息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只在学生出现思路障碍时给予点拨。

    2. 1. 3 以方法为主线,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论,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此外, 在科学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 1. 4 以情感为动力,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包含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以及内心体验等。因此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向与主体性的发挥。

    2. 2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v 查阅资料v 提出假设v 实验证明v 得出结论。下面以“楞次定律”为例讨论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为: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现象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在了解楞次定律后,通常以讲解例题、课堂训练以及课后练习来巩固所学。这样学生虽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能力发展角度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然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猜想,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其后才是课堂讲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楞次定律。其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2. 2. 1 创没情景,指出问题

    让学生回顾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右手定则,然后给出两种典型情况, 让学生分析其中有无感应电流,有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情景1 :金属棒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情景2 :闭合圆形线圈静止,磁场增强时。

    情景1 中导线切割磁感线,对此情景学生用右于定则很容易给出答案,但就情景2 中因没有导线运动而只有磁感应强度变化的问题就很难应用右手定则了。

    指出问题:能否寻找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2. 2. 2 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感应电流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在此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猜想,总结出:因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所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2. 2. 3 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 列出思考题: ①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大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②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的内容、需记录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 2. 4 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根据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线圈和电键组成闭合回路,分别用磁铁的北极和南极移近并插入线圈、从线圈中拔出并离开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在学生拟定方案及实施时,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能给予适当辅导。

    2. 2.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 列表比较分析,根据数据归纳结论。可以以实验组为单位, 推荐代表发言。在学生总结过程中, 一些关键点需教师给予引导。在各个组得出结论后, 教师修正学生结论,最终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 2. 6实验验证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验证楞次定律。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用楞次定律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步骤:一是判定原磁场的方向; 二是判定原磁场穿过所研究平面磁通量变化情况;三是判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由实验进一步把所得规律应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2. 2. 7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列出分层练习题, 根据反馈信息讲评。学生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

    2. 2. 8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对猜想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用以指导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此种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与“创新”, 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探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教学思想,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3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47-01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科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研究学科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探究式教学,通常是教师设置一些情境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应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数学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树立始终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一定要理性分析方案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否适用于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另外,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方案及时进行修订,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大胆突破现有的教学条件,有效利用教学地点和设备等,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原则

在对探究式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时,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出发,主张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集体环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巧妙设置数学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把教学知识准备好,还要创造合适的课堂教学切入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探究数学世界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悬念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做铺垫。将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个破损的圆形硬纸片发给学生,并设置一个情境引入教学:一台机器的皮带轮破碎了,现在想制作一个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皮带轮,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个皮带轮相对应的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利用圆规、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验性探索。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此次教学的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是不适用的。发现问题是探究问题的基础,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个环节,安排好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进一步的突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推理,与其他同学及时交流等。教师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了对问题探讨的方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3.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看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与学生平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初中生的心理还比较敏感、脆弱,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由于各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性格、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来,都能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应理性地对待学生对不同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见解比较深入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对于学习程度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与这类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点到为止”,鼓励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倾听不同意见的胸襟,在数学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精神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 结束语

数学探究式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存在不足,实力不同的初中学校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经验水平还存在差距,这种教学方法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西部,2009(12)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8篇

关键词:听力策略;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33-03

教育部于2007年重新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学习策略的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1]。听力教学的改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重点。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2009年国家教育部试点实行的四、六级考试试题中,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语法结构以及写作五大题型,考察学习者对听力理解整个认知过程中各种技巧的把握而非单纯对语言内容本身一些细节问题的掌握。可见,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重点应从传统的注重学习者对于听力内容的理解转变为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听力理解策略的教学无疑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听力又是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学生在听力课上常常只是被动地听,能听懂多少算多少,不知道如何去学,如何去练,对英语听力学习策略也未有系统的学习和有效的运用。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的英语听力学习的策略及其培训模式。笔者就所在学校学生的现状和教学条件试图探索出一套能被教师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一、听力学习策略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学习策略研究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许多西方学者对二语习得者进行了听力学习策略研究,并发现: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听力成绩,增强策略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并提出策略训练应成为听力课程的一部分。

(一)听力理解过程的认知框架

研究者普遍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相结合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Kenneth(1976)认为听力理解有五个成分构成,并且在顺序上,后一个成分总是依赖于前一个成分,即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存储信息。Anderson(1985)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划分更为简单,他认为听力理解包括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循环往复的过程:感知处理、解析和运用。在感知处理阶段,听话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材料本身,并将所听到的声音暂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2]。由于人短时记忆的存储量与存储时间有限,在此阶段记忆策略和信息筛选等策略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解析过程中,听话者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串切分成从句、短语、单词或其他语言单位,并在大脑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构建意义。此过程中,听者可合理地运用策略,把话语切分成较大的单位,按意群听音以便理解整篇听音材料,并运用上下文进行预测和推理,猜测话语中生词的含义。在运用阶段,听者使用提取和运用策略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以图式形势储存在头脑中进而帮助自己理解听音材料。听力理解过程是积极的并有创造性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策略的运用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记忆、存储和提取运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听力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训练,应针对学习者听力理解认知过程的特点,并最大限度地加强其使用率。

(二)选择听力学习策略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策略第9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探究式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20-01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中学物理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物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其主体学习性,教师作为辅助角色,指导学生的探究方向,明确学生的探究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物理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问题,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实验、观察、阅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独立地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结合相应的教学背景知识,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二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1.情境设疑

情境设疑是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图像等生活资料,将抽象的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如在中学物理“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飞机起飞时的照片,提出疑问:“飞机在起飞时加速度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过程?”创建情境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加速度知识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再导入加速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这种教学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情境设疑,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

2.质疑探究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逐渐构建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如在中学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力与运动的物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质疑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学生和教师主动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辨疑解难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物理学的很多规律和概念都是从大量的实验验证中得来的,因此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和解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这门课程。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手段。

如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灯泡在通电后各部分的温度是相同的吗?有的学生认为不相同,灯泡上端温度会高一些,因此灯泡上端的形状很容易聚集热量,还有的同学认为灯泡前端温度会高一些,因为灯丝弯曲向前。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将温度试纸贴在灯泡的不同位置,根据温度试纸最后的指示来说明灯泡哪个部位的温度最高,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灯泡这个部位的温度最高?

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完成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 结束语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通过探究式的物理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东颖.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