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6:38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1篇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2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

(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

(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

(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

(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2篇

>>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刍议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教学研究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新时期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阻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 创新视野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突破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喜瑞,翁绍捷,李粤,等.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3):37-3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1.

[5]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6-79.

[6]黄学.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105-108.

[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8]章晓莉.浅析导师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4):63-66.

[9]董帆,傅敏,钟成华.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3,41(4):187-188.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弹性教学 创业大学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这两次重要变化被概括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和第二次大学革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已摆脱远离“世俗”的“象牙塔”形象,使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发展为促进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社会主要机构。这不仅表征了大学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着一个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形成。美国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同时是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历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有的放矢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大学教学状况

大学的使命正是生产、传承、扩散和利用知识。大学的未来及大学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的角色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一些大学在未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以至于成为创新系统的领先性机构,具有组织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创新,但各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的一种创新模式。美国大学的进化使社会创新朝这一理想的模式发展,给中国大学很多启示。

1.1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5年800多万毕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社会经济下由于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出措施,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抱团过冬”稳定就业队伍,但是职能性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创新制度,是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效应的必由之路。

2006-2015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数据来自互联网)

大学生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潜能,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是知识创业的生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与创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不无关系。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1)创业项目选择失误;(2)创业项目资金不足;(3)合作伙伴内部矛盾;(4)不良创业项目侵害;(5)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提前培养创业能力。

1.2校企合作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大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创新性地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入现代管理中的QC小组模式,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虽然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却为整个难题的攻克作出重要的贡献。要认识到最大的收获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科研能力的逐步形成。

创新研究梯队的组建,是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得以持续进行,也为保证研究项目的延续性。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当他们发现本专业有许多可以研究,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相当强劲,加上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上具备科研创新所需的条件。学校出台良好政策,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帮助,细心指导学生,学生就可以逐渐走上科研之路,优秀者还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

1.3具有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学校学分制建设上下工夫。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才环境和运作机制,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可选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将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的视频影片作为教学资料,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意识,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武汉轻工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自主创办武汉无穷大公司,拥有一个勤奋工作创业团队,经营范围:出售笔记本电脑等。经营规模已经达到100万资金,毕业后即在武汉买房。创业者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迈出创新实践的步伐,是一个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的典范。

2.建立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2.1上海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2.1.1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和见习的力度。

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积极落实有关创业培训的费用补贴。

2.1.2加强对有创业意向{校毕业生的咨询指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所在地区高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开业专家在高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开展创业主题咨询活动,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氛围。

2.1.3加大对自主创业{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

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对从事科技、创意等各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前的融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扩大到毕业两年之内的高校毕业生。

2.1.4成功创业的{校毕业生优惠政策。

在18个月的初创期内,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对从事农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给予专项创业补贴。

2.1.5大学生注册公司零首付政策。

上海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带上身份证和大学毕业证,就可以到上海市各区县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零首付”的方式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2.1.6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并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劳动力的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

2.2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业的政策

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

2.2.1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激励。

要全面梳理现有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把扶持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机制。

2.2.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一是培养创业精神。让毕业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丰富创业知识。三是加强创业心理辅导。通过培训树立创业自信心。四是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组织创业团队、如何充分发挥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

2.2.3建设创业基地,加强创业扶持。

政府要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理清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建自主创业导师队伍,根据自主创业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技术、管理、政务等项指导和服务。

2.2.4规范执法行为,创造创业环境。

要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打破行业垄断,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业,都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结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潜质,需要学校的指导,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只有将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好,才有可能真正见到实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岗位少、薪水低、就业难等问题,积极响应政府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为祖国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管理体制探讨[J].科教文汇,2009(01):38.

[2]周立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40.

[3]李文阳.浅谈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160.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4篇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

跨学科研究生属于符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体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怎样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

1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内涵

从研究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和管理环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监控机制等方面;科研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科研环境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包括助学方式、考评体系等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内涵就是从以上三个环节出发,通过安排创新课程、讲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跟教师搞科研、帮助导师助课、参与考评体系设计等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心理素质。教学是处于中心地位,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把创新课程设置合理,禁止泛泛地教学,要让跨学科研究生自己多思考,勤动手,参与教学中来,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跨学科研究生开阔眼界,放宽思路,勤于律己,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以科研为重点,让跨学科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宽容的科研创新环境、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精干的导师队伍及规范的导师指导制度,对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是保障,科学的考评体系可以从外部刺激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而有效的助学方式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使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无后顾之忧。三个环节互相作用,互为补充。

2现阶段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将跨学科研究生看成是本科的延续,是大五年级的学生,因此重视理论教学,安排了很多理论课程,甚至还会抓补考,理论讲述的多,让学生实际动手和参与的机会少,课程安排涉及理论前沿的内容少,没有考虑跨学科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使得跨学科研究生每天都很忙碌,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虽然有选修课程,但学生能自己选择的机会也较少,基本是指定的课程去学习。2.2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内容仍旧偏重于对理论的记忆,甚至还有一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这样的本科形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不用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接收的惯性,不愿意主动去探究知识,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全失去了创新的激情。2.3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是照着教材讲授,没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少组织课堂讨论。当前我国中小生都已开始提倡讨论式教学,但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都是机械的。老师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部分好坏,最后使跨学科研究生的完全失去了创新思维。2.4科研氛围不好跨学科研究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和领取任务,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干什么,告诉我的任务必须明确,指明整个路径,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做,缺乏创新的冲动,习惯按照传统思维,上传下达去做事,去思考和面对问题,而不愿意从课题中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导致跨学科变成了教师课题的整理者和工具,模仿别人设计一个模型等等,不考虑为什么去设计这个模型,有什么用。最后培养出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和承认别人的观点比较容易,提出质疑的情况很少。2.5导师指导制度不规范有的导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和承担课题,因此对研究生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已经是研究生了,上课已经不是主要的,不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比较随意,忽视培养制度的执行。还有的导师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不上心,忙于自己的课题任务和本科教学工作,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没有详细的指导规划,没有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标准。2.6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考试成绩仍然是占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德育水平、社会实践等还没有系统纳入考评体系,或占得比重很小。考评体系由于只重视死记硬背得理论内容,学生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往往将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的很好,而没有考虑如何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果是,学生对于高分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好学生,对考试特别重视,对于课后的思考和问题的挖掘不屑一顾,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现场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2.7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合理目前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大部分院校招生仍然有“在职”和“在校生”之分。,研究生在入学时国家按照公费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在校学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待遇和在职学生没有差别。而对于在职学生,入学时就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即使入学后如何不思进取、荒废学业,他们依然可以各门课程合格。不引入竞争,使研究生产生学业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和锐意创新的潜能。

3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建议

3.1调整课程设置首先是要对跨学科研究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选有课题经验的教师讲授,选取现实中实际的科研问题,举例讲解,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其次要开设综述类课程。跨学科研究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只是被动接受了一些理论的学习,至于这个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当今有多少人在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都有哪些著名的观点和理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生是很茫然的,缺少对学科前沿的综述能力。因此,讲授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题成果最为案例拿出来,让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收集别人的成果内容,怎样进行归纳总结,怎样通过整理别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确立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再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习研究论文的撰写,懂得学术规范,这对训练跨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2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导师在授课时,应该采取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引导式等方法。任课导师应该结合自己做课题的亲身体会来讲授,积极组织和协调学生在课堂上就本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积极引导款学科研究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去听课,建立研讨机制,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解决复杂的问题,鼓励跨学科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还应不断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活灵活现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简单的专业问题。3.3完善教学监控机制对授课教师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定期监督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杜绝教师随意调串课程,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一些讨论式的课程应该有专门的宏观规范,不应该和理论授课是一个规范,可以采取过程管理,最后累计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也要指定要求和加强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应建立末尾淘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4创设创新能力培养环境首先要鼓励研究生不仅要尊重权威还要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懂得学术自由,无政治立场和派别之分。同时任课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并积极引导,不能误入歧途,帮助跨学科研究生知道自己的观点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去的,对跨学科研究生可取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其次,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再次,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鼓励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建立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涛,陈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7)

2程萍,魏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3常宝英.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9)

4何植民,黄挂花,黄霞.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3-01

各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归纳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阐述各大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并由此开展分析与比较,归纳出不同类型实验班的特点与异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力求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提供经验。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提供平台,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的内涵及必要性

大学生科研区别于专业学术研究活动,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和学术认知过程,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科研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技能、锻炼个性品质,培养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的需要,对大学生深造就业、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也逐步认识到培养科研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然而,纵观目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教学改革和师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方面:①对大学生科研重视不够。高校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学生的知识学习,将大学生科研项目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重视。②科研经费不足,设施平台不健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有限,科研资助经费少,开放的实验设备及重大科研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③科研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①课堂引导性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学术性,课程与科研成果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力度不够。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挫伤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方面:①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参与社团活动,不太关注科研活动,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②覆盖面窄。学生过分关注大型学术科研竞赛项目,忽略了普通科研项目,导致科研覆盖面窄,学生参与率低。③科研创新水平较低。本科生专业理论水平有限,科研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有技术含量、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对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目前现状和问题,结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科研工作方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1.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科研保障体系。高校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①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应在争取国家本科生科研资助经费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大学生科研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别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学生科研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工作;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执行机构,为学生科研提供机构保障。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操作性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活动基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重大科研平台开放规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价,为学生科研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

2.创设支撑平台,完善实践实习条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平台的支撑,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校联合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从事科研创新的硬件支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配备丰富的信息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发挥硬件平台(特别是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学生科研团体或组织,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协会、专业研究协会、科技夏令营、科研与创新团队,定期进行学习研究,用浓厚的科研气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最后,高校还应提供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规范化。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课程体系化。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应在保证传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实验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其次应增设专门的科研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科研尝试。再次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设立特色课程,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强化课程体系对学生科研的潜在影响力。

4.充实延伸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及时用本学科内最新科研学术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学生引入科研前沿。其次要延伸课程教学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系统规划并科学设计实习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并给予学生体验和运用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启发式课堂互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加强课堂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5.建立科研创新导师制,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负责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的指导工作,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指导学生的学历层次跨度建立学生科研梯队,拓展和延伸指导范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地指导大学生科研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实现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全面接轨,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丰富培养载体,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的载体和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学术学科带头人等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观摩,举办科技活动节、科研讨论会、学术沙龙,探讨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以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必须根据大学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将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大学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大学生科研工作力度,完善各种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湜.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

[2]邱学青,李正.加强本科生科研?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李继.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8篇

关键词:学科创新能力;学生个体;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7-0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1]。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学科建设相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很多教育学家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科创新能力”问题尤为关注,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设和改进措施。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为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学科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学科能力的内涵

林崇德曾将教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而学科教育最突出的职能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学生头脑,并形成学生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即将外在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因此,学科能力起源于教师的传授,又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育和学生智力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

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学生各种学科能力水平如何。相反,如果在学科教授过程中知识没有成功内化,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运用思想和形成能力,也不等于接受教育,只是再现了学习的文字和公式。一旦离开了学校,那些文字和公式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铅字。因此,知识只有内化以后才能形成学科能力。

(二)学科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科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李爱彬将学科创新涉及方面总结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科管理等[3]。肖云龙认为学科创新能力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科特殊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4]。

以上论述都是从高校宏观入手进行分析解读,本文着重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进行论述。在高校,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是指将某一个学科或者多个学科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融合,形成新思想、新观点,并产生新的结果或者效益,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5]。另外,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创新,还要培养学生学术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要求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文化形态,具有无声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对置身其中的学生有无形而强烈的熏陶和塑造功能,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载体。刘献君曾用“泡菜理论”形象地描述了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的蔬菜经过不同的泡菜水的浸泡,将得到不同的味道[6]。学校管理是学科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校园文化是创新的、开放的、民主的,学术探索和争鸣气氛浓厚,学生自然会对科研、发明、创造感兴趣。如果同时再能造就“哈佛昼夜灯火通明”的学习氛围,“兴趣+勤奋”自然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健全学校规章

学校存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各方的努力。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的规章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方面”。因此,学校应当设置“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针对个体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规章,实行协调一致的管理与评价模式,“硬件相关的规章”与“软件相关的规章”同样重要。

硬件相关的规章包括:为学生建设信息量丰富、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配置齐全、功能强大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在这些装备齐全的基础上,设定严肃、民主,同时又宽松的使用规则。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装备的同时,了解到与这个“有趣装备”背后的相关项目,或者相关试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渗透到学科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软件相关的规章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年限的制度规定。比方说,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并且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对某一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制定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等。

(三)获得教师的认同

教师是高校主要教学群体,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从观念上接受和认可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作为教师要具备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参与意识。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授课内容的设计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发散性的引导部分。将学科创新意识引入自己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温床。

另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科创新能力的实现涉及的就是不同的学科,因此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交汇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的任务,特别是本科生教学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提到各学科的知识融合,提到科研学术,我们总是持有很“宽容”的观点:“他们暂时还不具备”。

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术有四个功能,即发现、综合、应用和教学,简言之“教学也是学术”[7]。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潜力,正视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能动性[8]。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研究生上的学术研究指导类课程可以开放给本科生选课,让有相关意向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此类教育。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跟研究生有些无意识的互动,这样自然会产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是我们一贯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模式的存在自然有存在的原因,但是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几乎没有,顶多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课后提出几个不太懂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的学习热情都不高,更别提学科创新能力了。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化多样化,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自己设计项目方案独立完成,按照项目的完成水平确定课程得分。教师在此过程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对学生的操作和实施给予相应指导。如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国际化内涵培养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也愈发突出,“全球性能力”也成为学科创新能力中最常出现的概念。国际化要求高校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全球性能力”培养也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增加课程计划中的国际化内容,比方我们常见的中方学生的双语授课、全英文授课。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国际化的敏感和意识,注重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和异质性,通过接受不同国籍的观点,实现多重思维碰撞的多重灵感的产生。对学生而言,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全球意识,培养多种国际的竞争和合作能力[9]。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比方说邀请外方专家来做专业讲座,让学生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除了能亲身体验外方课程之外,还能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为授课教师提供国外的进修机会,原版引入国外专业教材,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前沿和学术前沿。在国际交流的学生中,通过对外籍学生的授课,了解国外学生的专业素养中有哪些是我们国内学生所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意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程永波.启迪与借鉴:关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林崇德.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

2011.

[3]李爱彬.高校学科建设系统的自组织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4]肖云龙.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模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

[5]刘冬梅.学科创新能力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6]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第9篇

【关键词】临床研究;外科学;创新能力

0.前言

创新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由三大能力构成:一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探索能力;三是科研能力。临床外科技术含量较高,操作难度大,创新实属不易。但是唯有创新才能进步。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就是从临床外科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其它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向传统挑战,从而推动外科临床的发展。

1.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1.1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它可以使个体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因此,培养临床外科医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创新个性一般表现出敢于质疑、勇于冒险、果敢、独立、坚强等意志品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好奇心与意志品质。在临床外科医生创新个性的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的激发与意志力的锻炼。

1.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独特的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对临床外科医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着重于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提高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本质上说,创新是知识的重织。因此,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进行艰苦的知识学习。临床外科技术含量高,知识系统庞杂,熟练掌握临床外科的基础知识是进行临床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临床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使理论和技术达到统一[1]。

1.3增强创新实践

创新始终离不开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可以说问题是创新的土壤。创新能力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开拓创新能力。这三部分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外科中,患者病情、症状各不相同,因此,要求临床外科医生能够透过病情现象抓住本质、对病人病情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从而制订出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案制定之后就是手术操作,这要求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创新方案付诸实践。另外,临床外科医生必须要有开拓创新能力,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借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创新外科治疗手段,从而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1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创新课题

临床外科研究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临床外科研究的问题也应该从临床实践中得来,找到问题之后,首先应该在实验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之后再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验证。临床外科研究与其它的医学研究一样,需要严格的实施计划。高质量的病例报告不能缺少临床研究的成分。外科医师和基础科学研究者不同,其研究带有很明显的指向性和实用性。每一项研究都是针对实际当中专门的问题进行的,其目的就是根据问题的特征提出专门的解决措施。临床外科研究是充满挑战的,需要勇气和坚持。每一个病人和疾病都具有特殊性,必须根据各自的特征对症下药,而不可笼统施治。另外,临床外科所面对的病人往往病情较急较重,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2]。因此,与实验研究相比,临床研究困难得多。

2.2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我国中医的外科医疗虽然早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外科,目前我国的现代外科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借用西方的。20世纪,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麻醉、无菌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外科日益成熟,成为医疗科学的一大分支。到21世纪,临床外科又积极吸收了遗传学、生物学、微电子学、机器人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可见临床外科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其它学科的发展进步密切相连。临床外科由于吸收了其它前沿学科的先进成果而具有了跨学科的性质。因此,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临床外科医生打破专业壁垒,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培养广阔的视野,尤其需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以便于及时吸收最新科技成果。

2.3勇于向传统挑战

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的突破,临床外科的创新也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挑战之上的。临床外科的每一项创新都是对以往经验和学说的扬弃。既有对以往知识的否定,也吸收其中的有用部分。所以,勇于挑战传统并不是说要怀疑和否定前人的一切,而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作为判断的标准。另外,临床外科的创新很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临床器官移植等手术都是需要高科技作为支撑的,这种创新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挑战传统也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

3.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临床外科技术含量高,同时又事关患者的生死存亡,因此,临床外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