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成果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9:01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1篇

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水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行业办学特色明显、优势学科突出的学校,在科研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科研项目的行业性。学校原来隶属于水利部,所以科研人员把科研目标定位在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相关的方向上,以争取各级水利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从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看,其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水利部及其直属各部委,横向课题大多来源于水利行业的研究、设计、水利工程施工等有关的单位,科研项目立项具有明显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二是科研目标的实用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校依靠科研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依靠科研特色培育学科特色,其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确立发展思路和方向,开展科研立项,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主线,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主要功能。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准确制定了科研发展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科研机制和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以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强化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学校在科研方面采取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二级学院针对各学年的目标,结合本单位专业学科特点,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了重视科研的风气。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科研政策宣传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以科研资金作保障,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并重点扶持了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部级科研项目资金匹配、高层次科研奖项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奖励等政策。学校积极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师,利用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带领学校引进的大批年轻博士,并主动与的科研人员相结合,通过“内敛”和“外展”,合理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多领域的研究开发队伍,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学校。

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学校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对学校现有科研力量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利用原有行业的基础和背景,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重点提升了高层次项目的中标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校企横向合作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学校独具优势的科研强项的形成,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发,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点”。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内建科研团队,外扩科研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各类部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培育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水利行业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点”。

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努力寻求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在研究内容上,深入研究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递进式的交叉与渗透,又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方面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认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获奖科技成果已达到4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十一五”期间总数的50%以上,在部级科研奖励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其中获奖较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工结构工程方向。学校在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主要开展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水工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建造新技术、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质工程方向。地质工程作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专业,主要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研究团队主要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失稳定时预报、工程岩土体结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开展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除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接了大量工程生产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学校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问题,开展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及经济评价。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等100余项。所完成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经多年凝练,学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形成了以河流模拟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优势研究方向――河流模拟及工程应用、工程水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环境及污染水力学等。该学科近三年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大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科研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学校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学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结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与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使高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在合作中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广项目、“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自2002年起,经过多专业联合,攻克了架桥机、动力平板运输车、风电吊机、大型渡槽施工装备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动力传动与操纵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成套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创了大型水利薄壁预制渡槽提、运、架施工的新工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套预制渡槽架设施工装备,使我国在渡槽施工装备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大型动臂吊柔性臂架系统和非柔性臂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台轮胎式风力发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在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桥机和大型搬运成套施工装备,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推动了国内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沪高铁、风电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已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多亿元人民币,创汇700多万美元。风电吊机已先后推出4代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2150万元,净利润1340.4万元,税收800万元。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已销售112台套,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9亿元,利润4628.26万元,税收1697.96万元。产品在京沪高铁、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双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台滩涂风电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确保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打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体系。近年,学校城市水务研究院围绕再生水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城市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应用,主要专利有:中小型淀粉厂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非超富集生态修复方法、除氟装置及高氟水除氟系统、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复合生物蛭石模块系统、畜禽养殖场厌氧废液生态循环处理利用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浮滤一体化污染水深度处理装置、组合式城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净水装置、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等。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2篇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校内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是科学应用行为。高校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源泉地,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但承担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建设,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成功与否。在新时期,高校的科研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加上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以下论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高校应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 高校的科研管理涉及的几点主要内容

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大学管理水平,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职能是提高高校综合水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利、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的管理。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部、厅局的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企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经费来自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主要包括科研成果鉴定、科技项目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审核、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等方面。最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对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做好协调与指挥等工作,这些也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本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实施工作,保证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的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1.2 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主要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部过程,高校科研管理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研过程中的诸多事情,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高校的科研过程管理的开放性涉及到科研的立项是开放的,科研成果的管理也是开放性的,同时,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潮流之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开放性的,即任何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生成的动力,直接将技术应用与企业技术的革新。此也决定了科研的效益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应该利用该特点开展高校科研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科研资源和研究环境的管理与应用都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其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科研活动,此间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科研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体系来进行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科研管理机构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来说,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该针对本校的实情开展科研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针对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应该给予不同的考核体系,完善他们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因此,科研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

2.高校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方说,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这二者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把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促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运行。为了能够达到此目标,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够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1 科研工作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此间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对高校来说,科研活动的缺乏会使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威胁学校生存的质量。科学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源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要求高校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及时调整或重组科学研究的学科组织,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为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学校科技工作要加大成果的激励力度,推进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2 努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本校的科研实力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主要科研骨干的科研方向需求,在科研硬件的配置方面应该切合学校科研骨干的科研需求,同时学校在学科梯队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到科研骨干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人员需求和硬件条件需求,以期能够通过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围绕科研骨干进行。此举可以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科研团队的建立也有利与院系的综合科研力量的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仅仅是落实在经济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等激励渠道相对考虑的较少,这使得有相应需求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该鼓励科研工作成为较为突出的人员参与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组织由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增加学校科研氛围,促进多学科,多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which library builds the collection designedly and purposefully around the specialties and the key disciplines of college,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in detail and gives out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end, full play 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关键词: 网络环境;特色库;数据库;信息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database;database;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74-02

0 引言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也使图书馆这一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

1 设计思想

高校图书馆通过重点学科知识的挖掘、特定用户群知识的整合,具有某一类别或某一专题的信息资源,才能实现核心价值。围绕学校的科研项目及重点学科,开展相关课题的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增值服务[1]。

特色库实现的可行性分析。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校园网已经普及,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和大型电子阅览室也应运而生,同时拥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及服务。

2 特色库实现的理念

2.1 先进性

特色库的内容必须反映学科前沿水平和热点问题,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价值,引领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其次是采用先进、成熟的建库技术,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2.2 特色性

特色库选题建立在馆藏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具有填补学科导航空白的作用。主要要围绕本校科研项目进行搜集、贮藏,还要兼顾其它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资源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2.3 可扩展性

特色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要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保证技术、软硬件配置和数据资源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及可扩展性[2]。

3 特色库的实现

3.1 特色库框架设计

建设两个独立的资源库:一是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围绕科研项目进行信息收藏,包括已经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能基本满足该专题领域独立研究及查新的需要。二是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指本校教师撰写的学术著作、论文、教材、讲义、会议论文集等特色文献库。两库结构如下:

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结构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结构

3.2 特色库框图

3.3 数据采集过程

建设特色库的目的:首先收集、保存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促进在校园范围的有效利用;其次收藏的学术成果。在资源类型的选取上持学术性原则,即选择的资源能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与相关研究人员;按照特色库的建设目标,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主要收藏教师具有个性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各种学术文章、图书、会议论文为主,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集路径包括:首先对现有馆藏信息资源,包括纸型和电子型信息资源的再加工,即将现有的与科研特色库相关的馆藏文献进行二次文献的整理或链接;再是对本馆已购买的网络全文数据库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项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下载并加工、重组、充实到特色资源库中;三是对网上相关领域内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挖掘、筛选,并进行有序的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科研特色库的有用资源。这样就把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信息资源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转化为馆藏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使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可以重复地提供给读者使用[3]。

3.4 资源信息提交模式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库采用用户自存档模式,即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存储在特色库中,既可以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和非正式交流,又可以由图书馆来长期保存学校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采用分布式提交方式:用户通过网络进入特色库提交页面,依据提交规则,选择或输入研究成果的元数据,并将元数据连同成果一起提交到特色库中。该模式完全由用户本人提交与管理个人的研究成果,简单、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研究成果为用户直接提供,会造成特色库内容质量难以控制;研究成果的元数据为提供者自己标引,会造成元数据标引的不准确,影响资源获取者检索特色库时的查全率和查准率[4]。科研项目专题特色资源库采用以下两种提交模式:①学科馆员后台提交模式。要根据研究课题,主动搜集包括本馆纸质文献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以及网络免费资源等信息资源并全权负责资源的审核建库工作。学科馆员可以查阅重点学科及我院师生发表开发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著,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认证反馈后上传。②读者前台提交模式。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导学关系,基本上是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多数时间是在一种查阅资料的自学过程中。查阅文献本身就是学习,学会有效查找文献并综合利用是对其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培养。很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后都明确规定“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因此,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导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与我们开展科研特色库建设的需求是一致的。具体可以采用集中式提交方式:即研究生馆员将个人或其导师所收集科研专题信息通过WBE主页上传入库[5]。

4 结束语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是最能体现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重要馆藏。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满足特别需要,突出特色资源,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2]赖辉荣.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质量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24-25.

[3]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15-17.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方法;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38-0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范。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习、调研和组织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谈谈对教育科研方法、途径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浅见。

一、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分层、分类深入扎实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老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整体规划、专业引领、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专家说:“一线教师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莒南县一些学校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小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课题,科研育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思路,倡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提高科研质量。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龙头(主导)课题,以此凝聚人心,使龙头课题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

在推广应用优秀课题成果时,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运用方法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生艺术教育和特长能力培养”,该成果在2003年结题后一直被应用;“探究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结题后,其成果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直沿用至今,作为指导识字教学的依据。

运用策略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验三段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其成果现已普遍运用到这几科的教学中。

学校办学特色类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因此,有关读书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和“课外阅读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将会一直运用下去。

对成果的后续研究。如:“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后,组织申报了“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研究”,使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规律的实验研究”结题后进行了“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动与教学研究”,在后者结题后,又接着进行”科学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等。

对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于2011年结题后,我们打算将其延伸到科学课中,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广的方式

要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课题研究式推广”,就是将成果推广的运作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成立课题组,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研究。在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推广方式目前在我县中、小学校进行得比较普遍,是我县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研究”为抓手,以几项已结题的优秀课题深化研究为载体,以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为基地,分层推进课题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切实贯彻落实莒南县教育局“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科研一体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初步形成了“成果进课堂”的良好势头。

“科研成果课程化推广”,就是将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和教材,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让科研成果成为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化推广。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成果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将科研成果课程化,把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进修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学习。

“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种成果的推广解决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广的步骤

1.制定计划

分年级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2.召开课题推介会

我们首先针对要推广的课题举办课题推介会,让每位教师初步了解课题内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实施环节、特征与条件、相关的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题,明确成果推广的具体目标。

3.举办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并且通过评课、议课活动完善提升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每位教师学习践行成果后的汇报课。

4.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课题推广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做好经验总结。

现以正在全县推广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1.读物推荐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明确主题——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推荐读物,拓展延伸

2.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流程:确定阅读篇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释疑点拨

3.读物鉴赏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揭示主题——课内指导,佳例示范——学法迁移,自主赏读——畅谈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汇报课

大致流程:出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5.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流程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特色发展 高水平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中央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地方高校的要求,要求地方高校要在不同领域内各具特色,在不同层次上实现高水平。因此,任何层次、任何领域内的大学只要找准方向、集中优势,都可以办出高水平。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近5年来,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为发展目标,积极在以下方面强化特色、提高水平。

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履行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能,以服务强特色,以服务促发展

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地方高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校建设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首先,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方面,聚焦地方需求,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学校适应首都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的需要,加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广泛征求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意见,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要,从而使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在北京高校中处于先进行列。再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学校以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及时转化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积极推进“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同时与其他驻大兴区高校和大兴区政府联合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组织参加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区县项目,首批落地的10个项目中学校就获得2个项目。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为己任,形成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发展定位。特别是近几年来,主动对接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需求,全面推进服务首都计划,为首都城乡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增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被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

强化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坚持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特色办学的最直接体现。地方高校一般是行业性、教学型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职能,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的目标。学校始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的传统。积极构建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两者相互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推进“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部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百余个,市级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6个,基本实现了每个专业都建有产学研用一体化、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新校区建设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平台,建立土木、环能、电信、机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6个学生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采取引进行业、企业师资与课程,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与学术单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措施,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学生培养模式。与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建筑企业合作,选派学生到海外进行工程实践,拓展国际视野,积累国际工程实践经验。发挥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的优势,探索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联合体,在合作企事业单位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岗,安排学生以接力方式轮流实习,既固化实习基地,又拓展就业基地。所有刚入校的博士都将选派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锻炼至少半年,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弥补地方高校发展的短板,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跃升

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型高校,与研究型重点大学相比,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三项职能中的短板,并严重制约着其他两项职能的履行。根据木桶原理,地方高校要想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跃升,必须加强科研工作。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是地方高校突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瓶颈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大学,或是正处于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转型期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是地方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广泛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趋势。按照《中国大学评价》大学分类标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成功转型须满足以下5个指标:一是科研经费年到位量应不少于5,000万元;二是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上年发表学术论文数不少于500篇;三是围绕特色学科形成学科群,有效覆盖面在4个以上;四是每年授予1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200个以上的硕士学位;五是社会声誉通过部级奖励成果、科学创新基地、部级基础性科研项目、学科带头人实力、特色优势学科水平等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以上指标都依托于科研。因此,唯有加强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突破、转型方能成功。强化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科研工作正是强化办学特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科技兴校战略,按照“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拿大项目、出大成果,得大奖、出大师”的思路,坚持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为纽带,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根本,采取差异化和区域化的发展策略,构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研创新团队,面向首都城乡建设主战场,着力开展具有首都城乡建设特色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主要是抓住4个重点,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科研基础。科研平台是承担科研项目的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体系集中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只有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才能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一些有较强相互渗透与综合实力的群体;才能扶持国家急需的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领域,组建科研集团军,建设一批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联合体。学校一向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以平台支撑科技发展的思路。近年来,学校的省部级科研基地由1个增加到12个,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而且布局合理,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部门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工程中心等,基本上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这些科研平台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汇聚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逐渐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和地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组建团队,汇聚攻关力量。在地方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往往缺乏团队依托,缺乏方向凝练,从而导致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级别低、经费少,出大成果的机率少,严重制约了科研实力的提升。组建科研团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从整合人力资源入手,创造条件,让各种自由、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成熟;加强整合,由校领导牵头,自上而下、有目的、有目标地组织建设注重学科交叉、能代表学校水平、将来在国内国际能形成一定优势的团队。这些团队都是学校承接大项目、拿国家科技奖励的主力军,学校获得的8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出自这些团队。学校在组建大团队时注重“三合”,即注重整合,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大团队;注重结合,侧重建设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联合,积极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大团队。此外,在团队建设中,学校通过在重点科研团队中建立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团队的战斗力;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

三是争取拿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大项目是体现科研层次的主要指标。学校积极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找准建筑行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积极整合科研资源,不断凝练科研方向,努力拓宽项目申报渠道,集中力量做好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工作。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0项。其中,获得重大水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7年的1项增长到2011年的13项。

四是争取出大成果,提升科研实力。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培育,强化科研成果管理。定期跟踪研究进展,强化成果整合工作,对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总体效果最优。加强科研成果报奖的组织工作,通过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方式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报奖工作,固化了科研成果,凝聚了科研团队,汇聚了人才队伍,培育了优秀人才,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5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不断实现新突破,2009年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2010年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了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2年又有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连续3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

夯实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柱,加强学科建设,打牢提升水平的学科基础

学科建设是特色办学的标志和根本。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承担了引领科研、凝聚人才、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优秀人才从优秀学科走出,优秀成果从优秀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优秀的大学。由于地方高校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不平衡,学校工科很强,其他学科门类相对较弱,很难像研究型大学那样形成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局面。因此,选准科研突破口,凝练学科方向,营造某一学科异军突起的局面,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对地方高校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地方高校要想有所作为,应坚持学科的龙头地位,以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地方高校依据自身传统优势发展部分重点学科,形成优势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是地方高校形成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学校以申博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坚持不懈按照传统方式,组织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等6个一级学科,围绕申报博士点建设目标,加强学科建设,积聚学科实力,为将来政策允许时申报多学科博士点做准备。同时,积极抓住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采取项目制的新方式,支持国家有重大需求、办学水平高的学科设置博士培养项目的重大机遇,跨学院、跨学科凝练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与安全关键技术”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的大力支持。其中“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项目,经过两个阶段的评审,从140多所高校18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首批30个实施项目之列。申博工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申博项目的成功,为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学科特色,营造了传统优势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异军突起,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3个一级学科增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进入前15名,其中2个学科进入前10名。

突破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加强人才工作,集聚提升水平的第一资源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企业医院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课题管理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3]赵杭丽,章成伟.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0,13(1):50-52.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成果应用

一、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现状

(1)科研评价的含义。科学研究,指反复探索。高校科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狭义仅指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评价是指根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价值标准,对人或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高校人文社科评价就是评价主体根据特定的评价体系,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人文社科工作者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发展历程。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对各类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的,评价内容和过程等都比较简单。步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同行专家学者为主的“同行评议法”,评价内容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西方社会科技进步的影响和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指标量化评价、科研计量评价等方法随之兴起,科研评价内容也不断具体化、全面化、科学化。

(3)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现状。目前,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科研管理人员不认同本单位的科研评价体系,矛盾或焦点多集中在评价理论薄弱、评价主体不明、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体系及指标模糊、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评价制度不全、成果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虽然学界关于评价现状的成果比较丰富,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能走向世界的、国内认同度高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二、当前高校人文社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一是评价主体错位。我国目前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基本上是行政主导,科研评价的主体常常是各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科研评价的官本位意识浓厚,担任评审专家的往往是各部门的行政负责人。鉴于评审专家自身的工作特点,其评价体系、方法和程序基本上也是由这些行政领导拍板决定,从而导致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学术同行。而主体错位直接导致这种科研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备受质疑,影响到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质量。实际上,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主体的特殊性。人文社科科研属于一种学术科研,而对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发展性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学术人士担当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趋向于简单化、绝对化,忽略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培养,促使部分科研人员产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科研考核体系注重短期效益,使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短平快的小项目研究与开发,致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越来越少。同时,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活动类型多,学科门类多,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既有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也有鉴定、奖励、专利和转让成果,还有学位论文的评价等,不同类型学科的科研活动特点不同,但各高校鲜有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不同的评价的目标、内容,而是用一种机制来评价所有的学术人员。三是评价方法单一。科研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两种,目前高校人文社科评价主要采取的是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实质在于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少漏洞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即很多评价方法过于的简单,进而导致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其主要的评价方法主要根据出版物的数量、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学术文章的字数等进行评价,而这种方法无法充分对科研成果进行了解,进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较低。其次,评价主要是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分数越高,说明科研成果质量越高,但有时由于分数评价设置不科学,进而导致以打分方式评价出来的科研成果也不科学。

(2)原因分析。一是历史原因,我国人文社科科研评价起步较晚,一直在借鉴国际上有影响的模式,跟先进的科研评价模式有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二是不良思想的冲击,由于科研成果与高校教师的职称、工资、奖金直接相联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出现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急功近利、贪图物质等。三是中国的“人情文化”导致信任危机,在进行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在裁决自身利益和人情关系的时候,很难以超越的情怀和心态坚守正常的评价秩序,进而影响到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三、完善高校人文社科评价的建议

(1)明确评价主体。科研评价机构的公正性来源于其独立性或中立性,即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干扰,包括行政干预、评价对象或利益集团的把持等。科研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只是为科研评价专家提供后勤、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真正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进行评价的应该是来自国内外相应学科或专门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专业评审的特点。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主体应该掌握有关专业和领域的语言、方法、态度,并且熟悉相关的文献资料,有能力对评价对象做出公允的判断。

(2)优化评价体系。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并没有预先设计好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体系要在召集各个学科和专门研究领域的专家充分讨论取得共识后确定,并正式颁布,同时,要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做出相应调整,做到与时俱进。科研评价体系一经制定,在本轮科研评价时,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必须严格遵守评价标准和程序规则,不得以任何借口更改或变通执行。各个学科和专门研究领域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坚持同类相比的原则,避免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

(3)评价方法多元化。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主要有同行评价和文献成果计量等方法。同行评价的专家最能了解科研的水平和价值,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同行评价存在局限性,如评价主观性太强、无法回避人情关系等。文献成果计量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和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于强调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质量,背离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因此,应始终坚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说,可以利用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进行分类评价等,这样能够全面的了解高校学术研究者的科研情况,并且对其科研成果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建立高校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8篇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和课题负责人的责、权、利,将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调动院系与课题负责人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研工作纳入工作量,并与学校考核、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第三,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等管理制度,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利科研成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供需直接见面或通过中介组织实行有偿转让。

构建学科体系框架 完善学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校学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按照“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协调发展多类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多学科发展,以多类学科促进多学科集群的建立,并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思路。在保持应用研究优势的同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目前我校已拥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部级重点学科。对林业重点学科给予多方面支持与倾斜,进一步增强我校林业学科的功能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紧跟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其具备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研究手段。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一个规模、层次、布局及结构合理,重点学科特色鲜明,符合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要求的绿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的学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林业人才 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团队

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教兴林、人才强校”的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启动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竞争机制。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林业学科团队培养工程,以重点林业学科建设为基础,吸引、遴选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林业学科带头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注重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争取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和院系观念,在全校范围内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科技研究水平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

在国家“2 1 1工程”经费、学校投入和承担国内外科研课题经费的支持下,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一批教学型、研究型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开放性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了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林木良种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5个,建立了北京妙峰山研究实习基地、北京大兴沙地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北京密云水源保护林研究监测站、山西太岳森林生态定位站、重庆缙云山生态效益监测站。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校本着集中资源,优化管理,充分发挥效率的原则,出台并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建立实验室运行保障基金,实施主任负责制,实现其相对独立性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与外界的联合与合作,构建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研究平台系统。

建立工程 (技术)中心

我校拥有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中心,并于2004年8月份组建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立项建设)。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花卉资源开发、花卉育种、生产技术配套、花卉产品的贮运保鲜等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组装集成,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实行开放,通过承接国家、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委托的花卉相关技术研究、设计、中试、开展相关研发,使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产业化的应用。通过工程 (技术 )中心的“孵化”,学校一大批成果成功地走向市场,科技型企业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学校产业开发的重要基地。

科研成果的特点第9篇

    1.1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科技部负责编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先由各部门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和科技部自行调研,然后科技部根据总体规划论证筛选。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截止目前为止,科技部共批准建设26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生命科学领域60个,与农业相关的实验室有34个。如表1所示。

    1.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指南由对口司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然后科技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筛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目前,科技部已批准立项建设22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领域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如表2所示。

    1.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实行顶层设计、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截止2009年底,已批准建设12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农业相关领域有20家,如表4所示。

    1.4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布局

    分析通过对上述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概况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可知,部级科研平台均要求有良好的科研积累,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原则上不重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须有国家重点学科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相关领域优势整合但不是大拼盘,高水平科研成果积累,具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条件和相对集中的科研用房。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结合为主,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能解决一个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和经营人才,有一批可转化的成果积累,有合作良好的实力企业,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强调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不强调学科布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强调产学研结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有可供应用的成果,有合作良好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2高等学校培育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议

    2.1明确部级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大学水平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议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在学校工作中明确定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它与学术队伍培养、科研项目共同构成学科建设三大内容,师资、教学、科研、平台是学校的四大核心业务工作。要目标明确地进行学科系统培育与积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学术水平要求很高,要获建设成功,必须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大型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大科技成果作支撑,一个学校的资源、力量有限,必须锁定明确的培育目标进行前期的人才培养、科研积淀才能形成竞争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