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育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4 16:59:30

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第1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社会对教育方面的重视度也在日渐提高,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在不断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但根据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无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进而致使语文教育难以和人文教育产生有效融合。

2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秉承着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要确保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二,在课堂组织方面要相对宽松和民主;第三,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务必保证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侧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应用性课程作为主体,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职学校对于语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较少。另外高职教学期间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应用理念,这就导致语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再度减少。最后,语文教育难以像其它课程一样在短期间内取得良好成效和应用效果,语文教育需要漫长的教育时间才能体现出教育效果。因此当前高职语文教育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这是形成高职学校语文教育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为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形成严重的影响。

3.2理论高于实践,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

在语文教育期间,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育有认知方面的误区,语文是中国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其中不光能够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还能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但目前高职学校对于语文的认知显得本末倒置,因为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包括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也会体现到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增长人的涵养素质。但当前语文教育当中,课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们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学生们的应用意识。

3.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由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和引导者。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够利用风趣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普遍不高,同时缺少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难以将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产生有效融合。最后,教师缺少人文教育的教学经验,无法将人文教育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这也是导致语文教育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急需解决。

4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合理安排课程

如果想要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同时展开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改革,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升高职院校校董事会层和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光要重新建立合理的课程制度,同时还要有效落实和监督,避免出现占课的问题,务必确保语文课程能够有效展开,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质。第二,采取多元化宣传渠道进行宣传,务必要提升校内全体师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人文教育能够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加大语文课程的教育力度,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教育体系。

4.2形成应用型语文教育模式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避免一味上使用书本教育方式,应当侧重实践方面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形成应用性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程中获得实际价值的收获,让语文教育能够实践大于理论,对学习的知识充分掌握并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在实际操作时能够拥有极强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满足岗位的需求,为职业学院培训大量应用型人才。为了确保能够形成应用性语文教育模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第一,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期间采用较为趣味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积极性,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可以使用古文诗歌朗诵、古文诗词传龙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对语文教育产生兴趣。第二,实用性教学手段。语文内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高职学生应当能掌握课本内容融入自身,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着重讲述能够实用的语文知识。

4.3基于人文教育的特征构建师资队伍

为了高职院校能够建立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需要根据人文教育的特征构建师资队伍,因此需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培养:第一,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应当由专门的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辅导,为高职院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同时要培养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教学能力,通过演示课的方式来提升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教育经验。第二,由学校相关部门展开对教师素质方面的培养工作,比如聘请文学界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座谈会、讲座和演讲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为高职学院的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规划内容,同时由学校组织定期对教师进行测查和考核,一旦教师无法拥有良好的人文教育理解和人文教育经验,如果教师的考核结果属于不及格,视情节轻重给予扣除奖金、停职等惩戒手段。

语文教育问题第2篇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问题第3篇

[摘要]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对于教学效果、民族认同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视文化教育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是完善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32-02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教学与英语教学

“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根据教学的这个定义,英语教学即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的过程。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认识、处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并且将这种认识作为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学活动一定会涉及文化问题,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使用的语言、方式等等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英语教学涉及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也必然会涉及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也涉及如何处理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与中文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综合来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几个方面:

1.对文化的理解

这主要是指对文化的内涵、结构、差异、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以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认同等关系的认识,这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克服盲目的崇洋媚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自身的文化立场问题

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毕竟是一门异文化下的语言,如何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学习英语势必要了解、学习、乃至接受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然而,从事英语教学,自身的文化立场不同教育教学活动也自然会有差异。究竟该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差异、该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英语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文化是语言的源泉和内容

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任何语言都不是言之无物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ihelm von Humboldt)早就指出:语言是自我表达,也是文化的反映”。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例如,在我国熟人见面通常会问:“您吃了吗?”这样一种问法,源自我们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下,吃饭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语言本身还是语言所表述的内容都源自语言所处的文化。

2.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存在,都需要依托某个载体而存在、传承和发展。而语言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我们通常会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倘若没有语言文字的存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知要遗失多少。例如,我们现在知道曾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的商王朝,距今已经非常久远,倘若不是甲骨文的存在,我们至今恐怕仍然很难了解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的教学自然也无法仅就字词句展开讲解,势必要与语言所从属、所承载的文化发生关联,文化教育是在语言教学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以说,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表层,也表现在深层。不妨试举几例。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的饮食结构大都以大块肉为主,而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是不同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通常以刀叉为用餐的主要餐具,而这与我们使用筷子也是不同的。在饮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差异,这种差异大都属于表层的。

深层次上的文化差异也是普遍存在的。宗教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信仰问题。英语文化下的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尽管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发挥了宗教的作用,但这种提法依然存在争议。但无论儒家是不是可以被称之为儒教,中国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核心的,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新的信仰追求。而这一切都与英语文化下的基督教信仰有着根本的不同。

英语教学时刻都要面对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成为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原因之一。毕竟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是通过语言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这种文化对学习者而言是异文化时,语言教学也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文化的介绍

文化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基本构成的介绍、文化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文化精神追求的介绍。

关于文化的构成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等等多种分法,本文采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分法。英语教学应从这两个层面介绍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器物都与英语文化有关。例如,我们去吃西餐,会接触到刀叉,平日会穿牛仔裤……在精神层面,我们也经常会接触到美国大片里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经常会提到绅士风度……英语教学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将英语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介绍给学生。

对于文化构成部分的介绍经常会出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例如,当我们讲授dog这个单词时,自然就会涉及这个单词所承载的两个层面的文化。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讲,dog这个单词是指“狗”这种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另一方面,dog在英语文化下又有朋友、重要的人的深层意思。因此英语国家的人往往会用“a luck dog”来描述一个幸运的人。这表明了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狗”的深层观念。在介绍这个单词时,自然会将文化的两个层次下的含义介绍出来。

(二)文化的比较

前文已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这种文化间的比较时常出现。例如,在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dog”这个单词,它所承载的对于“狗”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下,“狗”经常被作为贬义来使用,“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之类的用语都表明这种与英语文化不同的差异。再例如,我们通常会在文化教育中涉及两种文化对于颜色的观念差异。我们对于白色的认识通常会跟死亡、丧葬等白事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出席葬礼等仪式的时候往往会传黑衣或白衣,尤其是孝服通常都是白衣。而在英语文化下,白色往往代表纯洁,因此,他们才会在结婚时选择白色的婚纱。这样的文化差异,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不能只介绍在英语文化下的意义,而需要将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文化的比较中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文化。

(三)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介绍和文化的比较都是为了文化的理解。文化的理解不仅是指这种文化有什么,还包括这种文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这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深层问题。对于英语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英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基础之上,否则英语教学只能是授以皮毛。试举几例。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倘若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我们很难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实际上,这句话源自拳击比赛。当一名选手被击倒后,裁判会读秒。很多选手都在裁判还没有读到“10”的时候就站起来了,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出局了,你还有成功的机会。

再例如,在英语国家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非常看重,倘若我们不了解背后的原因,那在接触到这类的单词、词组和句子时就很难理解。实际上,对于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视,起码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当时所谓新教徒实际上是在“天职”的观念下从事世俗工作的。所谓“天职”的观念是指从事世俗职业是上帝赋予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任何人希望成为上帝的选民就必须首先做好世俗的工作。这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宣扬是截然相反的。正是从这种宗教情感出发,英语文化下的人对职业精神非常看重。在面试时,他们不仅会了解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要看看他的职业精神。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教育的一个深层次且十分关键的构成要素,它直接影响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知道“what”的基础上,真正理解“why”。

四、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是指某种文化下的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认可的情绪情感倾向。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随着英语学习日渐成为外语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众多的人群时,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究竟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认同何种文化是教育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中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倘若内心认同的是英语文化,那将成为“香蕉人”,这对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文化认同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客观看待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两种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需要以尽量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样的差异。倘若我们自身文化的某些部分是优秀的,我们当明确指出,理直气壮地进行表扬和赞赏,不必一味崇洋媚外,一味认为凡是外国的都好;倘若我们自身文化的某些部分不如英语文化中的相应部分优秀,我们也当明确意识到,应对别人的“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切不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因为害怕丢失自己的文化而放弃学习优秀的文化。当然,这种评判的过程对于教育者的文化修养是一次考试。是否能够做到尽量客观、公正地评判两种文化,是文化教育中处理好文化认同的首要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的内涵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评价

自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全面展开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在和一线语文教师广泛深入地接触中,我发现语文教师在教育技术认识和操作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我将之归结为三点加以剖析,但愿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一点帮助和启发。

1、问题一:对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多讲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方面的,如课件制作等,甚至有的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直接叫做电脑培训,学习技术操作时劲头十足,一听教学理论就浮躁消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方面和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所致。

我们以国际广泛认同、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94定义”来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我们国家一般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或五个范畴)。这条定义之所以广为人们认可,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多媒体、网络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条定义关于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①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发展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目的,坚持“学生本位”;②实施、影响课程教学,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是发展教育技术的意义和功能所在,强调“资源意识”。所以,教育技术的内涵促使语文教师应重点思考:①利用建构主义思考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本质;②多媒体、网络趋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和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

另外,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无形技术主要指在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服务、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赶时髦、装门面。只有认识到了这些,语文教师在参加培训及今后工作中才能潜心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认识误区,我认为主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引领而造成的。一说到理论,很多教师有排斥心理,觉得理论的东西和自己的实践有距离,不如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的东西来得立竿见影,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扭转这种思想,以包容、接纳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的理论营养,提升自身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问题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阈述问题多多。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能否确定清楚具体的目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重知识轻过程、轻育人等问题,而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有效地矫正了这种偏差,应该说目前语文教师基本上都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在培训中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分析和阐述方面尚存在其他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并习以为常了。

2.1 症状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再加上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师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该教学目标中除了第三项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出该课的内容特点之外。前两项目标阅读教学课几乎可以通用,放在哪一课都合适。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对课文内容及学生特征的深入分析,而显得模糊、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2.2 症状二,目标对象定位不正确。教学目标的传统表述,常常是以教师为本位,将教师作为行为主语,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等等。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3 症状三,教学目标表达抽象、笼统,缺乏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很多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用比较抽象、笼统的话语来表达,如:“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②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学生究竟达到哪种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表述不清导致评价的标准模糊。再如,上述《秋天的怀念》能力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条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节课学生口语表达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怎样判别?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目标中显示出来,由于缺乏操作性,这个目标即使想落实也有难度,也就最容易落空。

布鲁姆关于行为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的完成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无论是认知、情意的学习,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后均能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面,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也是可测量的,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可以有效

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据此,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个途径来着手: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并不断提升践行新课程的能力,避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②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钻研和提升,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切实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创新,将之落在实处。

3、问题三: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工具,要求教师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还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其实就是让学生拿这个评价设计去检测自己或同伴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这里侧重的是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评价。结果,很多教师都理解为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说哪些环节设计好、为什么这样设计等,或者只简单确定了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至于怎样评价一概没有。直到主讲教师几次讲解、强调后,参培教师才大致明白怎么做,参考着案例完成了任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语文教师日常写教案时很少在教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即使有也大多是关于知识检测方面的,甚至有些教师就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随机评价,如“你真棒”、“你很会想问题”等等,这些认识的片面导致语文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显得笼统而单一。

语文教育问题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语言、文学及文化。对于语文而言,美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所特有的一个元素,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语文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尽管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教育工作者对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片面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认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紧要。

2.审美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普遍认为分数高,学生能力就高,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也会以分数来衡量自身,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简单将审美等同于字迹的工整与否,没有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审美教育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3.审美教育目的不明确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来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教师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计划,

进而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就必须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主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主动发现语文中的美,要主动融入审美教育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可厚非,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明确审美教育目标

教师无计划、无目标进行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对于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只有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审美教育目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奚圣伟.对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问题分析及应对[J].中国校外教育,2012(7):122.

语文教育问题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原则;思路

素质教育在今天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落脚点和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我们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具体的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是要培养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一个人的品味的过程,因而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论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发挥语文作为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有着较大的研究的意义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早期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同意,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等原因,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的把握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全面发展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中心意识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不能是搞所谓的精英式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其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就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上的素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锻炼、完善;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乐于学,想学,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它所选择和教授的课程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根据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既然我们定位于职业教育,那么就应该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但是基于顺利就业的需求,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对其它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体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有人认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上是偏差的,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他们自身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中,他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学会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是他们赢得竞争的唯一的途径,所以必须毫不犹豫的强化对与中职学生素质进行整体的再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该观点的产生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见性,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道出了中职生中整体上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勇敢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打破社会大众对于中职生素质上的偏见的必要。上文已经分析了大众对于中职生整体的基本看法,无论我们是否反唇相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的改革和完善,让更多的人主动的改变该种陈旧的想法和偏见,树立一种正确的看法。其次,之所以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因为我认为语文的教学最可能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领悟到优秀人物,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物,以及精神强大的人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就可以吸取他们精神中的重要的养分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最后就是改革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仅仅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差距面前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弥补。所有以上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人所认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思考

在中职语文的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教育的原则进行把握和认识,此是具体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态度教学。这是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开路,首先教师要有着较高的素质,只有在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才可能谈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问题。在语文教师满足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革新。尽管实际中确实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学生,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明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教师必须毫不犹豫的贯彻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一视同仁的教学的理念。

第二,及时的革新人才的培养观念,进行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作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等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进行试验。

第三,在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改革的速度问题,注意把握改革中规律性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自有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需要在认清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强调的是将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与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忽视顾虑的存在,人为的盲目的进行漫无目的的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注意改革的速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础,有选择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措施。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探究

首先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论是言行上还是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上都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性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让学生感觉到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教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对学生的品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必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完善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追求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革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积极的备课,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创设良好的教学引入环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实际上一门美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如果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将会终身因此而受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该着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其中尤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最。自我学习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这一点相信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着相关的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等等,都是有效的尝试。

再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与其他群体的教育有所差别,如对于知识面的要求更大,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的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知识转化能力。所以说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认真而又细心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将课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演讲比赛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中职教育的老师更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制定适应各种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案和思路,尽可能的缩小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和差距。

最后,要多角度多范围多手段多思路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好坏更多的影响到的是学生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表现情况,语文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听、说、读、写等。所以首先需要把握的是听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课是前提和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有善于倾听,用心去倾听。其次是说的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而又文雅的表达自我的意思,力求简洁和完美,再其次是读的素养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的高低最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阅读在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重视对阅读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模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体验,养成阅读的习惯,平时就注意对经典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最后是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当然是建立在其他几个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所以总而言之首先需要对其它相关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王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西江教育论丛,2004,(2).

[2]邸会花.浅谈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4).

[3]杨会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6).

[4]薛凌.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延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语文教育问题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教育问题第8篇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详细来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从教师队伍角度来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在教育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主体,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语言文学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依然采用比较落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汉语言教育等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进行知识讲授,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消极,甚至在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多门课程,造成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职业修养方面也不够,上课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打骂学生的 行为,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角度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他们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并不重要的课程,并且容易掌握,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并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闲散和怠慢等问题,而这种学习态度必然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无法正常进行。汉语言文学有着自身的特性,需要学生长期的付出,而有些学生急于求功进利,希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这门课程,一旦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兴趣,并不愿意看类似的书籍,语言文学素养比较贫乏,而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教材、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实,影响了教育的普遍性,导致汉语言文学这门需要长期投入的学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教育明显偏向于理工类,在汉语言文学等文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庭存在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教育明显偏向于实用性科目,在汉语言文学等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对孩子阅读课外文学作品都要给予限制和制止,而这就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大绊脚石。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虽然有些学校设计了比较多的课程,但是与实际相脱离,没有达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认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科学学习方法,构建充满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人文性、符号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将之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语文教育问题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人思想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深化阶段,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语文教育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的薄弱,严重影响到高职语文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认知方面,大家仍然存有一定的误区。一是定名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这一说法,照搬本科院校语文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本科语文教学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没有搞清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实际目的。一些高职院校更是随意开设各种语文课程,如文学欣赏、口才演讲、应用写作等,杂而不精,没有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语文课程比较混乱。二是定性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存有人文性与实用性双方面的要求,两者不可割裂开来。现在好多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用实用写作、口头训练等代替了基础文化课的培养,只是单纯着眼于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灌输。2.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简单倾向化。高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教学阶段,多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写作模式的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语文教育队伍的萎缩。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之中,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处于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境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会经常遭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所以,高职语文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不得不转战其它的学科,专职教语文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语文教育内容比较混乱。从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学的混乱性,不仅教材选文五花八门、教材内容良莠不齐,而且好多内容都是重复讲解;甚至有些学校自己编写教材,没有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检验就将其应用到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注重实效,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想解决现有问题,首先就要确定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其改革指明方向。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写作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生活等。高职院校语文改革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要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制定更切实际的改革方案。2.突出重点,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在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文化和职业知识等。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重点进行某几个方面的教学。例如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高职语文教育要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品评鉴赏方面。3.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将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尊重语文教师的发展空间、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相关教研学习;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语文教师的进修、交流学习;要能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培养对语文教学的专一态度和工作热情,要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语文教学工作上,而不是其它的兼职工作上。4.凸显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模式构建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科学渗透,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必修语文课程和选修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语文教育课程和隐性语文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业就业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网络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自身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整体构建语文教育基本模式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努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语文教育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建立起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的语文方面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不断创新、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甲子.人文视野下的大学教育:从纽曼到赫钦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