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发展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3 16:18:19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第1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在当前我国贵州省等地区已经相继实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实际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虽然贵州省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或者是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贵州省现有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比较良好的发展模式,对林业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为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够促使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贵州省在我国现阶段林业产业竞争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该省份意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时候,其本身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上,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通过对贵州省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产值每一年都在上升,其本身在林业产业发展结构上也逐渐朝着合理、科学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在实践中一些特色林产业已经能够在地理上形成具有其本身独有特色的集群态势,比如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行业等。除此之外,在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是根据林业三大产业对其进行划分研究。

2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贵州省在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并且其本身的发展势头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对其本身现阶段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同时还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现阶段林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主要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林业产业集群提供的培育、成长环境相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2]。市场需求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说利用市场消费可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但是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林产品的需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质量、安全等一些基本要素能够符合人们的需求,而且还要能够体现出一些个性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贵州省的林产品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主导的市场转变成为以买方作为主体的市场。为了在市场中获取到相对应的生存机会,林业企业就会逐渐选择分工或者是以合作的模式作为主要经营模式[3]。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正是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林业经济市场环境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优化,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为林业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

3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3.1加快技术创新,培养多层次人才

在当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集群想要得到有效稳定的发展,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针对贵州省现阶段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强对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当前林业产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相互之间的优胜劣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如果在这之中没有占据有利位置,就会被一些实力强的企业所淘汰[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林业企业要意识到人力资源在其中的重要性,为人才提供更多可以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样能够为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3.2科学规划布局,分类引导,促使林业产业集聚

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规划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集群模式的应用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产业集群模式在具体落实中要求与其相关的企业要针对某一地域进行集中操作。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与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将林业产业集群作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在对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的时候,要对企业与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的成本进行综合性考量,尽可能在实践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5]。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一些社会经济、城市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一些因素进行考量。这些因素在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甚至是扩大产生影响。

3.3优化投资环境,搭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平台

为了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意识到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并且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对投资环境进行完善和优化。政府要在实践中与贵州省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之后,构建林业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及具体推进实施的机构,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贵州省内部的一些林业企业起到良好的协调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省内的一些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该平台的构建以及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对林业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性作用,同时还能够与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平台的深入,能够逐渐将其作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得到有效的推动发展,而且还能够为贵州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基本性保证。在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促使林业企业在其中也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当前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发展被制约。针对这一现状,贵州省政府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要将林业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基础,与林业产业集群模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贵州省林业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要积极创新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保证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如,李学术.基于区位商视角下的云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

[2]邱晖,杜忠连.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09.

[3]李铜山,杨绍闻.论现代农节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J].中州学刊,2017,04.

[4]郭印,王雪超.辽宁工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产业发展对策第2篇

一、青岛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服装业门类齐全,配套产品多,产业链较长,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的产业体系,已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目前,青岛服装业主要从事出口订单加工,处于加工集聚的初级阶段。200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服装业企业51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增长26.03%;实现销售收入293.75亿元,增长22.49%;产销率97.65%,增长0.8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17亿元,增长9.52%;实现利润6.45亿元,增长5.91%;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34.92亿美元,增长11.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岛服装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优势企业集团的支柱作用。优势企业集团加强结构调整、内部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与技术创新,在行业中发挥支柱作用,拉动整个服装业行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即发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增长31.9%;中泰集团5.36亿元,增长42.4%;喜盈门集团15.12亿元,增长31.3%;环球机械公司4.48亿元,增长35%;颐和针织公司3.66亿元,增长46.8%;联创公司2.90亿元,增长49.9%;大农服装公司3.04亿元,增长52%;红领集团3.13亿元,增长68.5%;雪达集团3.39亿元,增长38.2%;凤凰印染公司3.64亿元,增长23.1%;华金集团1.69亿元,增长23%。

第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优势。服装业企业通过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喜盈门集团引进青岛盈诚纺织品有限公司等6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盈诚纺织品公司具有年产床上用品200万套、服装500万套的生产能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扩建PA6POY民用纺丝线,年增加生产能力1,000吨;即发集团与日本东丽公司合资针织印染面料项目,开发新型高档针织外衣面料;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与香港东翔公司合资开发印染真蜡项目,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米。

第三,名牌产品优势。青岛服装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省名牌”12个、“青岛市名牌”17个。其中,即发集团、喜盈门集团的商标和产品分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青岛雪驰有限公司的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青岛海珊集团、青岛红领集团、青岛宏大纺机公司、青岛华金集团、青岛胶南东佳纺机公司、青岛千惠绣品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名牌”,青岛纺联集团、青岛乐好服饰集团、青岛雪达集团、青岛一诺服饰集团、青岛好事中服饰集团等13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青岛市名牌”。

二、青岛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岛服装业不仅积累了很多优势,同时还出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表现在:服装业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低成本优势,技术进步缓慢,导致质量、品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链不健全。青岛服装业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结构质量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市内面料供应商较市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青岛服装业产业发展和提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服装企业一般都会采取订货会或者其他活动去争取客户,赢得订单,但是这些活动的周期不会太频繁,一般是半年或者一个季度一次,厂商在每次订货会上都会了解行情,来决定本年度的服装产量,但是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例如,一些特殊原因,客商会减少需求量,那么这些剩余的服装都只能作库存积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打样以及其他前期工序都予以确认,但是在生产大货时,客人要求改变款式或者工厂在制作工艺上出错以及面料上有次点等,客人不能接受这批货;另外,就是客人撤单、错过了销售季节,等等。这些库存长期积压在公司的仓库里,一方面占了地方,另一方面公司的资金不能得到正常运转,给公司在财务、管理及决策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服装企业销售渠道少。作为服装企业,如何利用产品结构与品牌武器来准确地切入市场,并找到适当的渠道合作模式很关键。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有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总、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等。作为创业初期的企业,突破口往往在渠道,但又因为以前没有渠道经验而中途失败。可以说,很多很优秀的产品设计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开发不出市场来。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可能不是最关键的,谁更有实力控制渠道,并把一定的款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展示,谁就是流行与主导,设计是服装行业里面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当有实力的品牌占据了传媒的主要舞台,制造更多的现场互动与时尚印象,最终形成某一方面的流行文化之后,就可以胜过设计要素价值。青岛一诺服饰集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关键的核心价值:消费者消费的趋势与渠道经验。服装企业要有自己的产品结构,要有除了折扣以外的销售促进形式,自己设计自己的渠道模式,资本要发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这些都是与国际时尚经营模式有差异的地方。正如青岛一诺服饰集团,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肯定不会走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老路,对产业颠覆的力量就是来自这样的本土智慧。

4、品牌含金量还不够。服装品牌含金量普遍不高,还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很多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识不强,太注重眼前利益,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关于服装品牌,不能走品质诉求的老路,服装品牌必须与时尚品牌联系在一起。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要上升为品牌的内涵层面,就是把单纯的表象融入品牌之中,体现品牌的个性就比较欠缺,当然这与青岛和我国的时尚市场缺乏历史积累有关系。近现代的时尚产业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缺乏足够的消费文化的延承和积累,时尚产业的经营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喜盈门、海珊、乐好服饰、雪达集团、好事中这些品牌的质量都是经过国家质量检验的优秀品牌,但试问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三、促进青岛服装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把选准定位当作突破的关键点。青岛要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其中选准定位应是青岛纺织服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定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行业定位对于纺织服装企业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可以对产业链的缺失进行调节。营造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形象,关键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具体说,一是大类产品发展定位。突出正装重时装,针织服装是拳头;正装抓西装,时装抓女装,针织服装外衣化。二是市场开拓定位。抓出口,建设世界工厂;抓内销,稳固区域市场,开拓全国细分市场;建设青岛服装产品整体销售竞争新形象。三是整体形象定位。学习先进城市,使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服装名城。四是战略布局定位。以青岛服装工业园为核心,努力创造品牌;在全市建设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服装科研中心、服装品牌设计中心;推动其中几家服装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其次,市场定位是完善产业链,是企业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青岛服装行业目前突出的弱点是专业化水平不高、大企业不够强、大企业内部相互间关联度低、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而小企业又不够精,大小企业都普遍缺少竞争的活力。大企业无疑是青岛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有实力的服装企业应在缺失的关键产业链条上先行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突破,在企业内部实现配套协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起到带头和领导作用。

(二)解决库存问题,充分利用资金。首先,做好市场及消费者需求调研,对行业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策略和企业内部资源、组织、流程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及销售预测的准确性。其次,明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部门根据营销部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明确其产品策略,进行产品线规划、产品结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企业的营销部门要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确定配套的企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品牌策略、促销策略等。再次,企业还应该做好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明确公司与上下游商业伙伴的订退货政策等,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和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对供应商、仓库、生产车间、配货中心、运输公司等的有效管理。最后,一旦发现公司有库存产品要做好销售准备,比如打折,而且并不是说所以的库存产品都是次品,要让购买者或者批发商清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社会公益。如,作为赠品送给客户,以备赢得更多更大的订单;赠给社会福利事业,以树立企业形象,为自己的公司创立无形资产,等等。

(三)扩大服装销售渠道,解决渠道问题。第一,进行科学的渠道规划设计。根据品牌定位来进行渠道定位。把广告与销售结合起来,集中产品、集中人力、集中终端,快速形成旺销势头。第二,加强渠道诊断。经过诊断,对渠道的问题会看的更清晰和准确,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并做出处理。很多企业缺乏对终端的有效管理措施,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一些咨询策划公司进行定期诊断,可以有效防治、有效治疗。第三,加强渠道管理。对违反制度的经销商不能姑息纵容,坚决给予惩罚。比如,对产品进行条码管理或特殊处理,可以有助于防止窜货,对于产品的价格进行全国统一,约定最低折扣范围,对违反公司价格政策的坚决给予惩罚,可以让渠道价格体系变的规范。比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征收保证金或者加盟费,可以有效防止窜货和保障价格体系,有利于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市场管理方面的投入。

产业发展对策第3篇

关键词:生产业;保险行业;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唐山作为典型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一直处于二产发达,三产落后,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三次产业比例与相对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其他城市来说仍不够合理,三产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服务于二产,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生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比较低,仍停留在小、杂、乱的阶段。

一、发展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保险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融通资金和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商贸活动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唐山要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保险行业,为保险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内部推力,除了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投保意识,在保险规模、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以及保险主体的数量也要争取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因素

首先,唐山的保险行业普遍存在服务覆盖面小、责任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其次,从属于高级服务业的保险行业和一个社会的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执法越透明,不可预期的政治干预越少,尖端服务业越能壮大生根。再次,受外力因素影响导致保险行业利润率降低,唐山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中,银保业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银保业务普遍受制于银行制度和银柜人员素质,保险公司在合作中明显处于劣势,银保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利润水平不仅难以保证而且极不稳定。此外,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销售压力增加,资金紧张,许多企业减少了对保险业务的投入,也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和对通胀的恐惧,减少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转而增加对股票和基金等快速盈利型理财产品的偏好。最后,垄断的保险行业活力不足,资金利用效率低,无法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单凭保费增长实现资产增值是一个漫长低效的过程,无助于缩小保险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差距。

三、发展保险行业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政策体系

初步设立保险行业引导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保险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保险项目,在合作准入、项目用地、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享受与工业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新型保险服务、三农服务项目等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从各方面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引入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保险产业需要一个可预见的外部环境以及透明的赔偿体系。以唐山市汽配和维修市场为例,由于市场管理不足,导致整体市场的不规范,一种配件常常有多种价格。而大多数保险公司依据市场较低的零配件价格和工时费定损,可用户往往出于信任心理,选择去4S维修,而特约维修站的收费普遍较高,差额因此就产生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差额较大,使得用户对保险公司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授权具有资产评估资质认定的专业单位或公司为事故车辆定损,然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即选择具有公立性的监督赔偿机构使理赔过程透明化。

(三)引导保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收益率

与国外保险业充分开发利用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还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少量的国债,基本上没涉足资本市场。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除了收益和风险都较高的股票市场,还可以利用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市场,交叉运用短期和长期投资产品,特别是长期投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偿付能力评估时被计入附属资本、可以提高对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本金需求快速增加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只能通过现有股东增资、吸引外资等私募方式扩充资本金,融资方式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无疑是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另外,资本市场是真正考验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同时是各保险公司收益率差异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宣传引导强化保险意识

截至2009年1月唐山市已经拥有财产险、寿险保险市场经营主体32家,包括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等9家保险市场主体进驻唐山独立开展保险业务。全市共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等18家经营财产险业务的保险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经营寿险的保险企业。加强宣传,消除普通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淡漠与误解,强化保险意识可有效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生产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2、魏江.发展生产业的战略思考[J].浙江经济,2006(7).

产业发展对策第4篇

关键词:杭州休闲产业问题对策

休闲产业是涵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纪念型工艺美术品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又是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从1999年提出的“游、学、住、创业在杭州”到2001年的“休闲之都”和“女装之都”,再到2002年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与2005年实现的“中国茶都”和“动漫之都”。而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将杭州的休闲产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总的来看,杭州休闲经济起步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杭州的休闲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6月底,杭州市已有210家星级饭店,数量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并拥有各类旅行社318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杭州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国外市场的扩大,杭州的入境游人数已连续三年排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

杭州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杭州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杭州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杭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杭州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虽然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五大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类;以黄龙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以杭州大厦和武林女装一条街为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楼外楼”和“张生记”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些人造景区和娱乐场所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在其它地方也可找到替代者,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总体上看,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杭州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基础薄弱,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杭州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一些度假村打着休闲的牌子,却没有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导游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而专业学校很少有针对休闲业开设的培训课程。

缺乏品牌推广,国际知名度不高。一直以来,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例如在近邻日本,杭州的知名度除了低于北京、上海、西安、桂林之外,还低于苏州,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韩国,更是低于青岛、烟台等地。旅游形象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游各项指标不尽如人意。

杭州有许多值得自己骄傲的荣誉,如中国重点风景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居民治安满意率最高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等等,可是很少向外宣传。杭州的一些旅游宣传资料内容单薄,游客无法轻松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无法让游客在杭州的时间变得很充实,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

因此,杭州休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立足资源优势,把入境游作为扩大杭州休闲产业国际知名度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努力提高杭州休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杭州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人才是根本,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杭州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资源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拥有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一是西湖,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画桥烟柳,山色葱茏,混然天成,形成了中国境内“西湖天下景”的独特旅游风光。而另一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则构成了中国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黄金旅游线。此外,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据统计,西湖风景区内遍布65个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人造旅游娱乐项目近百家。应该说,杭州的休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甚至有部分资源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严重损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国内高端市场与国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西班牙的马德里市只有400万人口,但每年吸引着近6000万国外游客,旅游收入占到国民收入的10%;2004年,杭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6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却只有123万人次。“杭州国内市场做得太安逸,没有海外市场也能过得很舒服,所以杭州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还不够。”西班牙专家JoseAntonio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杭州应该利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高的优势,吸引国内富裕的旅游者来杭州游玩,做好了国内高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国外远程旅游者,对抢占欧美的旅游市场非常有利。

进一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塑造休闲产业品牌

要注重休闲与文化的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杭州休闲产业的品牌个性。

将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休闲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杭州的休闲产品具有特点和品牌的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给休闲产品注入文化品位和人文含量。运用文化内涵的深化来提高品牌号召力和亲和力,形成品牌个性。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杭州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古人类的文化——良诸文化;物产文化——丝绸茶叶等的文化;宗教文化——东南佛国;艺术文化——飞来峰石窟等;民俗文化——西湖香市、钱江观潮等。从文化角度来看,“清水绿山、丝府茶乡、东南佛国、文物之邦”16个字高度概括了杭州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挖掘、开发,进而形成杭州休闲旅游品牌个性的方向标。

如何将文化转化为休闲生产力是关键。首先,杭州需要一个集约式地展示杭州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具有休闲旅游观赏价值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能让国际的休闲旅游者通过它得到个性化的休闲愉悦,并在短时间内直观的了解杭州的历史与现实的各类文化的精粹。其次,依靠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开发杭州的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景观房产。再次,用重视历史的信息、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和开发独特的地域文化等方法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要充分利用杭州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与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极好机会,与上海联手发展国际休闲业,共建“世博圈”,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

杭州具备发展休闲产业的条件,但由于杭州的城市知名度在国际上不高。正如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来杭考察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时所说,“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目前杭州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世界上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北京、西安、上海,却很少有人知道杭州也是中国的主要大城市,而且是非常美丽的旅游胜地。另外,杭州始发的国际航班很少。”

然而,杭州的另一个优势是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并号称上海的“后花园”。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借用上海国际知名度的延伸,来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杭州可以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业,休博会的一些项目也可以让上海直接参与,甚至还可以将一些项目放到上海去举办。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杭州也可以积极协助参与上海的一些休闲与会展活动,比如担当上海的一些大型休闲会展活动的协办或承办者等。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取得成功,这正是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产业与会展业,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知名度的大好时机。并且还可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一道打造“世博圈”。

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不少人已从传统的海滩度假转向参加各种乡村文化和风情风俗活动。文化设施、科技公园、主题娱乐场所等新的休闲去处和服务项目不断出现。杭州可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如富有冒险性的空中跳伞、飞行模拟、森林旅游、水上活动等,带有科普性的现代科幻、未来世界生活、海族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的农事活动,锻炼与开发动手能力的技工作坊,各种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小型休闲项目的运作可考虑以民营为主,政府应鼓励股份制休闲娱乐公司,鼓励中小型的投资,以个性化的特色丰富休闲业的品种。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应借鉴引进海外对休闲业的管理模式,这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也将吸引海内外来杭人士。

发展多元经营的休闲经济

浙江有着非常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有着巨额的资本,他们出于经济目的,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所以我们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城就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杭州休闲产业的成功案例。

以旅游业为例,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需要。

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相关软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另一方面,要抓好杭城休闲业软硬件建设,按国际标准搞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要使杭城成为休闲之都,必须要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渡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建设或改建。有专家指出,一座“休闲之都”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这个条件和标准,且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都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也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另外,政府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让来杭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提高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质量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得到美的享受,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笔者的理解,其实“美的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对于我们杭州而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能破坏杭州业已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根据这一论断,在休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在休闲产业和休闲服务等方面,如何具体实现“美的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要在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各个方面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例如,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如何重视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反对那种掠夺式的所谓“开发”?如何开拓、营造一个优美的人文环境,充分创建有地方特色、高层次的人文景观和休闲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休闲资源,必须开发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优势资源,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导向,决不能开发“文化垃圾”,用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误导人们的休闲生活。(如杭州的苏小小墓:慕才成为“摸财”。)“要把文化融入到休闲中去”。要创新休闲方式,改变过去人们传统的“吃、喝、玩、乐”的休闲理念,要把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积极健康文化的休闲方式融于杭州的旅游休闲中,创新传统的休闲方式。

加强城市间合作

产业发展对策第5篇

一、继续调整优化以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

(一)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传统果业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发扶持其他特色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礼泉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选择好产业生长点,防止盲从和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发生,突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既要适合当前礼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县域产业资源优势,也应着眼长远,产业发展要有创新性,走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之路;政府部门应作好规划和引导,建设产业试点、产业园区,在重点培养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汲取以前在果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克服农业发展的单一化倾向。

(二)继续调整优化果业生产结构,提升果品品质。前期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果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因此要继续调整果品品种结构、季节性果品结构,以及鲜食和加工用果比例,扩大专业加工用果栽植面积(如酸度高的苹果),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提升果品品质和竞争力;要合理规划果业规模和区域布局。在重点保证县区北部果品优生区栽植面积的基础上,应逐步限制和减少在中、南部非优生区的果品栽植面积。在果品非优生区发展多种种植、特种种植和养殖业。

二、发挥合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化,科技化、电气化、机械化、园林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并且具备有效制度供给的保障。礼泉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农业的特征束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落后是整个县域现代化发展的掣肘。因而,加快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改造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要求政府、集体、企业各方通力配合,调动起县、乡、村各级力量,落实政策措施,将资金、技术、政策、服务等要素切实配置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三、以果品加工业为生长点,促进县域工业化水平提升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是当前礼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礼泉工业发展20多年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体系,这是县域发展工业化的基本出发点。当前,礼泉工业化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县上规划建设了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城东、城北工业园区,并投入了3000多万元改善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有近20个工业企业扎根落户;通过倾情服务,创新机制等措施,大力招商引资。从2002开始,全县引进合同项目73个,总投资29亿元,新建引进了汇源食品饮料厂、英国海泰羊毛绒厂、投资国华电子元件厂、天马摩托配件厂、金德利新型建材厂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礼泉县通过项目引进以及技术改造等措施,规划确立了未来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结构,以果汁饮料、食品、包装材料、建材、医药化工等为主的五大新型工业格局初显雏形。

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第一,要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户分散经营形成的弊端,在确保土地统分经营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和创新,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确立土地承包转让的合理流动机制;继续发掘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优化农业资源组合方式。可借鉴外省经验,如支持发展一些专业户、专业村合作组织,土地经营的“反租倒包”、“联营”等形式,使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适当集中,推进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以利于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人口转移。

第二,以果业加工和销售行业为龙头,促进工业带动型组织和商业带动型组织的发展。伴随着果业结构调整,礼泉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了以果业发展的技术、结构、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后产业化阶段。对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来说,应重视产业及产业部门之间协作和共同发展,通过采取一定市场化契约形式和联合手段,将相关产业及行业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其中,工业带动型组织和商业带动型组织的发展将是果业发展的两大组织形式。

第三,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就要鼓励支持各种横向联合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如“礼泉果业商会”的出现也预示了一种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的诞生。据报道,在商会内部,会员门类齐全,有搞生产指导的、有销售的,还有搞包装、运输的。商会将这些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以规范的一条龙服务降低了成本,通过制定严格的章程和规范服务维护了商会的信誉。此外,以村办集体经济、专业户合作等横向联系的产业发展形式在礼泉早有现成的典型经验,如礼泉烽火村和袁家村以村集体为单位,聚集起人力、财力,通过集体投资、经营、兴办实业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五、合理规划县域产业空间结构

礼泉县有近邻咸阳、西安两大省、市级城市的区位优势,又兼备312国道交通便利条件,同时银汉高速、西平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将在此通过。因此,礼泉应抓住机遇,根据县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搞好县域产业的空间开局。从礼泉区位、自然条件来看,“点―轴式”开发模式符合县域产业区划要求,即县域产业空间结构开发以区域内不平衡发展战略为依据,重点开发发展潜力大的点、轴和带,发挥城镇、乡镇及交通干线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从总体看,县区北部应重点开发好优质果品的生产,礼泉县提出的“北果、中杂、南设施”果品结构调整思路总体上符合礼泉县区的自然状况;中南部地区在发展多种种植、养殖业的同时,又具备发展工贸型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因此应大力发展工贸型的城镇经济。

产业发展对策第6篇

[关键词]蚕桑产业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7-01

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辖4个村委会、57个自然寨、6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 万人、总耕地面积 3.6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人均2595元。以茶叶及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原有桑园面积587亩、涉及发展河及营盘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产鲜茧20.4吨、产值76.5万元,新发展面积450亩。

1 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发展河的蚕桑从引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全面规划推广种植过度期、优胜劣汰的平衡期以及现在的理性恢复增长的发展历程

1.1 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

澜沧县发展河乡于2005底与全县同步引入蚕桑产业,当年示范种植164.2亩,2006年养蚕1.5张,产量73.2公斤、产值1383.3元,桑园选地条件差,基本选在树林边、竹林底或与茶树间种。基本不进行管护,亩产值8.5元/亩。到2007年底统计发展面积524.4亩,嫁接面积79.5亩,共养蚕31张、产量1175.3公斤、产值22388.8元,亩产鲜茧2.2公斤/亩、如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亩产鲜茧14.8公斤/亩、亩产值281.6元/亩。前栽后毁,弃管弃养现象突出。

1.2 全面规划推广高峰期

2008年全县调整规划前普查面积132.2亩、其中嫁接面积66.7亩。2008年养蚕32张、产量1320.7公斤、产值25345.9元,与2007年保持基本稳定。调整规划后当年新发展面积630亩,至2012年始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前累计共发展面积1864.8亩,其中嫁接面积621.2亩,累计产茧35982.9公斤、同比2008年年平均增长9倍。年最高产量15190.2公斤,产值481624.9元。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茧24.5公斤/亩、亩产值775.3元/亩,平均张产茧29.3公斤/张。养蚕技术和效益处于全县较低水平。

1.3 优胜劣汰的平衡期

2012年发展河村列入了县级‘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当年原有面积由实施前的841.7亩减少到532亩、减309.7亩、-36.8%。 2012年新发展面积127.8亩,其中新栽嫁接桑80亩。 2012年养蚕439张,同比2011年的497张减66张、-12%。产量12148.9公斤,同比15190.2公斤3041.3公斤、-20%。养蚕户数102户,同比167户减65户、-38.9%。户均养蚕收入3634.6元/户,同比2657.3元/户增977.3元/户、增36.8%,亩产茧量22.8公斤,同比17.7公斤增加5.1公斤/亩,增加28.8%。由于在当年甘蔗价格提升以及养蚕水平低、致使养蚕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吉坐、老陈等村民小组,于强村建设项目进入初期3-4月严重毁桑。预计减少养蚕张数200余张、减少产量5000公斤。但是,养蚕总量虽然少了户均收入及亩产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狠抓冬季桑园管理、高标准建设新桑园、桑园及蚕房的统防统消、大棚建设、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的有效落实,2013年投产面积449亩,鲜茧总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达14860.8公斤。产值558425.8元,户均收入5640.7元/户。同比2012年的3634.6元/户,提高2006.1元/户、增长35.6%。平均亩产茧量33.2公斤/亩,同比22.8公斤增10.4公斤/亩,增长31.3%。2013年新发展面积138亩。产业逐步向高效,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1.4 理性恢复增长的蓄势待发期

经过多年艰辛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强村大户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下,三年来,不下达面积任务指标、注重选地及建设标准的提高、发展一亩出成效一亩、注重种养薄弱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户主动投入发展。发展河乡的蚕桑产业正呈现出可喜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其中:嫁接桑面积350亩。占新栽桑的78%。至此,总桑园面积基本恢复到2012年前的面积水平,达1030亩、桑园管理建设标准、养蚕技术及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16年可完成‘强村大户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产茧50000公斤,产值190万元,为发展壮大该乡的蚕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2.1 严格推进组织化进程

发展河蚕桑产业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由农户自行发展,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在发展河村的上勐宋、河头、林排坡及营盘村的蚌塘、坡脚等小组,2014年新发展面积呈现逐步向其它小组发展的趋势。应统一认识,以‘事在必成’的决心、做‘强产业’为目标,充分调动乡、村、组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做好现有村组的统一规划,规划面积不少于村2000亩、组300亩、户5亩。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发展。在做好发展河、营盘两个强村的基础上,后续考虑勐乃村及黑山村的规划发展。至2020年规划总面积8000-10000亩、产茧800-1000吨、农业产值3200万元,真正培植壮大成为本乡的支柱性产业。

2.2 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发展河乡从引进蚕桑产业起,技术员及辅导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始终处于熟悉、适应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是导致该乡种养水平不高、养蚕效益不好、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全乡只有两名村级辅导员在分片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生产等的相关工作。技术培训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建议鑫源公司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以保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3 加强种养技术薄弱环节的重点培训指导

养蚕效益的高低,与桑叶产量、质量以及养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加强种养过程中种植沟开挖、栽苗、底肥投入、中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冬季桑园的深翻、伐条、施冬肥、小蚕养殖中温湿度的管理、蚕体蚕房的消毒、采叶标准,上簇管理等每个技术环节的培训指导。狠抓桑园病虫害、小蚕养殖温湿度的调节、蚕房的统防统消等最为薄弱的环节,直至达到养成自觉习惯、统一标准为止。实现向高标准、专业化、持续方向发展。

2.4 抓好示范样板的建设

发展河乡的上勐宋、河头、蚌塘等重点村名小组的桑园及养蚕大棚分布依然存在集中连片不足、肥力水平不高、距离村寨较远、道路基础差、技术指导难以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情况。应根据现有桑园、蚕房的分布情况,每年连片规划2-3个100亩以上的‘桑园及大棚群示范样板’。以高标准,专业化加以建设。同时,试验、示范冬季桑园套种蔬菜、马铃薯等模式及充分冬季大棚闲置期发展家禽养殖业,以提高土地及大棚的利用率。示范样板要求第一年亩产鲜茧30公斤/亩以上、第二年50公斤/亩以上、第三年100公斤/亩以上。

产业发展对策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 可持续 调控体系

    一、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也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由于受高额财政收入的诱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过分追求,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上房地产企业本身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优势区位的过度竞争:因为土地的供给弹性较小甚至是没有,使得土地的开发受到供给总量的限制,存在着对优势区位的竞争。由于全部的土地需求压力集中指向有限面积的精华土地之上,致使一些可更新资源从一些最适宜的土地上消失,这会给余下的生产可更新资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压力;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由于我国资源和产品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地区重工轻农,以牺牲农业、占用耕地去追求经济发展。

2.结构性矛盾突出,空置率比较高。大多数房地产投资者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来加快结构的调整,既考虑富裕的阶层,也考虑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等多方面需要。在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全面启动的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企业也在迅速扩张,但这种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缺陷,尽管可以使投资者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3.房地产企业大量短期行为,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发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企业规模小,不但没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来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且在观念与管理水平上也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这种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短期行为,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的盲目设置使大片的森林和耕地被砍伐和占用,一些开发商甚至无视城市规划,违章建设;一些开发商为削减成本,往往采用耗能大、质量低劣的产品,甚至是偷工减料。结果是许多建筑物建成后,有害物质超标,建筑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不达标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引发的道德风险。

    1.土地批租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开发商和业主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由于土地批租制度的不统一,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土地方面几乎谈不上公平。特别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国有土地处置问题,由于政策规定甚至是经办人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得不到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那些有实力、资质好、讲诚信的房地产企业因为没有拉关系、套近乎上花“足”功夫而失去获得项目开发和土地储备的机会。这种状况严重波及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我国实行的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像福利分房制度和扶贫解困房的审批、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原居民以及郊区农民的拆迁、安置和补偿等各种环节,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操作不透明,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如在公房出售过程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采取对人不对事的暗箱操作方式,甚至公然制定一些与国家法律与政策相悖的土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制约。

    3.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增多。

因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房地产商为经济效益,往往不顾住户的利益,有的不按城市规划规范,楼群密度过大,使住房的生活空间受到影响;有的面积“缺斤少两”,从中盘剥消费者;有的“粗制滥造”,安全隐患四伏。诸如此类的不规范或欺诈行为,却无人过问,这使得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而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的错误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相应的责任得不到追究。所有这些,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理解加快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将这种积极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近期和远期、局部(城市)和整体(国家)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提高科学性;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和管理措施,简化政府对项目的审批程序,由过去各部门分割管理变为“一条龙”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变政府管理为行业化“自治”和政府监督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增加竞争的透明度。

产业发展对策第8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政策 政策评价

本文阐明了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要遵循紧扣主题、全面系统、精简、敏感、可行的原则,认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成本投入指标来构成。其中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林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林业就业比重等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林业产业结构比例、林业产值增长率等指标;成本投入指标包括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占总资金投入比率、投入资金总额等指标。

一、福建林业产业概况

截止至2007年底,福建林业产业发展整体上呈现飞速发展的平稳态势,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福建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07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规模以上)329.81亿元,比增32.3%;累计完成销售产值310.68亿元,比增33.5%;产销率94.2%。6月份当月完成工业产值66.75亿元,比增33.5%;完成销售产值61.95亿元,比增31.4%;产销率92.81%。

2.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木材:2007年上半年全省木材生产完成241.4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49.22万立方米;木材销售完成268.5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66.33万立方米;木材库存41.6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8.65万立方米。

林工产品:2007年上半年全省人造板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累计完成(规模以上)246.38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3.5%;其中胶合板完成92.05万立方米,比增52.4%;纤维板完成77.27万立方米,比增10.39%;刨花板完成51.36万立方米,比增272.18%;人造板二次加工装饰板完成424.1万平方米,比减10.3%,产品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木制家具完成434.86万件,比增19.19%。纸浆完成18.67万吨,比减1.73%;机制纸及纸板完成115.78万吨,比增20.52%;木地板完成100.66万平方米,比增0.21%。

3.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2007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主要产品出口形势良好,全省累计完成出货值6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6月份当月出口值完成12.54亿元,比增14.9%。

但自2007年7月1日起,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其中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加工业是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之一,这将对林产品出口企业将造成较大影响,下半年全省林产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4.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平稳

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林业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62亿元,同比增长33.1%;实现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44.6%;实现利税15.87亿元,同比增长39.2%。亏损企业亏损额1.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主要是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集体企业亏损额上升。

二、福建林业产业政策评价

综合考虑福建省的林业发展情况,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相关资料后,对林业产业政策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去评判较为合适,主要可以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来进行统筹考虑,具体评价指标情况可以按以下细分指标进行安排: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①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

②林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林区职工总人数的比率

③林业就业比重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①林业产业结构比例

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总产值

②林业产值增长率

林业产值增长率=(当年总产值-上年总产值)/上年总产值

③森林采伐量

3、成本投入指标

①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占总资金投入比率

②投入资金总额

三、福建林业发展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业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投入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林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只是辅助部分。如天然保林工程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林业建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发展和保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林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福建林业发展对策思考

1、要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为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替代产业、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替代产业的壮大,实现林业产业向非林产业转移。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放开小企业,大力调整林区资源利用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国有林区应当尽快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局面。可以鼓励林区林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野生动物养殖、生态旅游和花卉盆景种植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分流职工的转岗培训,促使下岗、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到林区外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便减少人类生活对森林的依赖,促进森林保。

3、要健全林业投融资政策。首先,确立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资林业法定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范围,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二,继续实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吸引低成本保险基金的介入、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第三,拓宽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渠道,广泛地向社会筹资,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补偿受损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国家公益林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第五,为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提供政策保障,必须制定林业优惠政策和林业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市场。

参考文献:

[1]杜钢建.降低行政成本与建立政策评价系统[J].人民论坛,2003,(7):29-31

[2]邹东升.公共政策效益的概说与评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1):9-14

产业发展对策第9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网站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 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 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 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 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